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

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更法》)

【法何古,循何礼何分别做古及礼的定语】

B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1如果是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一般都置于介词前

如:①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你跟谁防守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放在与的前面】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奚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为的宾语】

③曷为久居此围成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为何为什么】

古代汉语中形成的一些凝固句式

(1)何如如何

“何如”又可说成“如何”,,在“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何如如何意思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①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②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敌人受伤还没有斯,为什么不再杀伤】

③一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如何”是“如……何”的紧缩式,并不是疑问代词“何”的宾语后置,因此在这里如何意义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么”“怎么办”。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具有动词的性,但凝固后与“如何”含义相同。

如使之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

在如……何奈……何若……何中间插入词语,意思为“把(对)……怎么样”“把(对)……怎么办”

例如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滕文公下》【把宋玉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你怎么办】

(3)如之何若之何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意思为“怎么”也可以放在句尾,意思为“怎么样”

①如受吾幤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②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奈何”“若何”与“如何”相类似,也是一种紧缩形式,“奈何”是“奈之何”的紧缩形式,“若何”是“若之何”的紧缩形式,例如:先生助之奈何【奈何怎么样】

(4)何以表示用什么、拿什么有时还可以表示为什么如

何以效之《论衡·订鬼》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

2为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介词“以”前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禧公四年》)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4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是介词何是宾语何以教寡人就是以何教寡人,其中““何以逐渐成为凝固形式,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旧用何以,但意思不是以何了而是为什么】

这种情况,“于”为常见。例如: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3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一般置“以、用”前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很多人认为几乎没有例外,是相当严格的例如《马氏文通》就认为“此不易之例也”。这种情况,反映了疑问句中宾语后置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但是,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也偶然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先秦以前比较少见。

例如:

①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子夏说了些什么,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就放在动词云的后面】

②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小雅。白驹》)

【于焉逍遥在那儿游息宾语疑问代词焉就放在介词于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2)语法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代词“莫(没有谁)”

如不若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君”“子”虽然具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并不是代词,而是名词,在否定句中不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绝鼓音《左传·鞍之战》

【这两句都是否定句,但是二毛古音都不是代词,所以不前置】

宾语前置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

如,①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谕尹何为邑》【不吾叛就是不叛吾】

②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句项"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④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前一分句有否定词“.不”因此代词宾语我前置,后一分句没有否定词,因此我放在与后边】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

(3)分类:

A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子不我思,岂不他人?《诗经·郑风》

【不我思就是不思我,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思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规律,我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

【中;心里此句中,“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要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了】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之未见也。《论语·里人》

【“盖大概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上文的“力不足者”,充当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而“我未见之也”“之”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放在见的前面】

B以无指代词做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

(1)无指代词:古代汉语有“莫”“无”等字,当它们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的时候,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等等,这种用法的“莫”“无”,我们叫它无指代词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莫不仁没有人不仁莫不义没有人不义】

②(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相人给人看相无如季相为没有人赶得上你刘季的相貌,】

这类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子曰;“莫我知也夫!”

【这句话的意思为,没有人了解我啊,它是以无指代词莫做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是代词我,所以放在动词之的前面】

④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莫之养”译为没有人养活他“之”是代词指代上文的老父,充当动词“养”的宾语,因为这是个否定句放在养的前面】

(4)【注意】①否定句中,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代词宾语一般置于助动词或副词之前。

例如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国语·齐语》

莫之敢禁《。吕氏春秋·勿躬》

②句法结构中如果具有两个否定词,构成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表示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充当宾语不前置。例如

物莫不若是。《庄子·人间世》

长安诸公,莫弗称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远不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在先秦古籍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相当数量的不前置的句子。(否定代词作宾语《吕氏春秋》中共出现68例,其中代词宾语前置49例,后置19例上文说否定代词作宾语一般要置于述语动词之前,正是基于定量的统计)例如

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无通毋】

两组典型例句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两种词序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为之从动词前移向动词后的演变。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的

(1)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把宾语从动词或介词的后面,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加助词‘之’‘是’等来标志

(2)语法条件:除否定句中的代用宾语、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可以前置外,普通宾语也可橱置,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当其要对宾语的意义进行强调的时候;第二、必须加代词“之”、“是”、“之为”等进行复指,除宾语前置外,复指代词也要前置,其前置位置在前量宾语和动词之间

(3)分类

A动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等来标志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我们的国君正担心着他自己的罪过,还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吗为了强调恐的宾语其罪,而将它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标志】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亡之不恤,其实是不恤亡的倒装意思为,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为了强调动词恤的宾语亡,而将其提至动词前并加助词之来之群臣是忧助词是乃是宾语群臣提前的标志】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④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生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生”“苟利之为见”动词是“见”,宾语是“利”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提前,‘之为’二字加载提前了的宾语后面,作为标志,不过,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少见】

B介词的宾语提前,加助词“之”或“是”来标志

①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一人指楚康王楚国之为为一人行也由于为的宾语一人无所强调,就没有把它提前,因而也无需助词之来标志】

②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黽之与同陼《国语·越语》

【鼋yuan,鳖一类的动物鼍tuo鼍龙,鳄鱼的一种鳖爬行动物,俗名甲鱼蛙黽,属于蛤蟆一类陼通渚,水中的小陆地(我们终年)跟鼋鼍鳖相处在一起,跟蛤蟆住在一个地方】

3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齐侯说:“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继承先王的友好的关系”

【不谷是古代君王自己的谦称,这里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被强调提前后,加助词“是”来标志下文先君之好是继继是动词先君之好宾语是是动词提前后所加的标志】

【注意】有时在提前了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了“唯……是……”“唯……之为……”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强调了动词的宾语,而且表示了动作行为对象的(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现代汉语的“唯你是问“唯利是图”的说法就是这种结构的遗迹

如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等于说唯求敌】

②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唯仁之为守,等于说唯守仁唯义之为唯行义】

(4)【注意】(1)带语法标记的宾语前置句,产生于西周后半期,其初始阶段语法标记是不固定的,除“是”“之”外还有“焉”“斯”“于”等,如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朋酒斯享就是享朋酒译为饮上两壶酒】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焉依就是依晋】

其中的“焉”、“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到了春秋除宾语前置的语法标记才固定下来以"是""之"为主.

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左传·昭公十一年》

【感通憾表示怨恨,唯蔡于感表示只恨蔡,于复指前置宾语】

①通过对战国时期的五部古书(《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的考察,发现在这五部古书中,“宾·是·动“句式仅有三例,(庄子1例荀子2例),而“宾·之·动”句式共出现196例,以上数字表明,战国时“宾·是·动“已经成为了时代用语的残迹,而“宾·之·动”句式仍活跃在当时的书面语言中。

(2)如果复指的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不用“是”

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复指的宾语是我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②“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斯为代词用之不用是】

这种格式形成了“是之谓”(谓是,其中是是代词)“此之谓”(谓此)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文中常见。

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谓是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谓此不朽,这就是不朽】

(3)代词“是”作宾语时,可以将其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而不用代词复指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君子是则是效

【是则是效“遵循此效法此”是作为宾语置于述语动词“则”“效”之前,没有任何标记】

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也时常前置,构成“是以”“是用”,意思都为“因此”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博弈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

③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诗经·鲁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四、被人忽略的两种种宾语前置句

(1)、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①的“相”代“愚公”,例②的“相”代“它”(驴),例③的“相”代“你”(焦仲卿),例④的“相”代“大家”。这些“相”都作宾语。为了强调“相”,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2)、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若,如此;见,相当于偏指一方的“相”,这里可译为“我”;录,记取,收留,这里可译为“惦记”。兰芝这两句话,从“感君”而来,又引出了下文的信誓旦旦,表现了兰芝刚强之外,更有深情的一面。】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例①的“见”代“我”(刘兰芝),例②的“见”代“我”(李密),这两个“见”都作宾语。为了强调“见”,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见谅”(请谅解我)、“见教”(请指教我)、“见示”(请指示我)、“见告”(请告诉我)等。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上面所说的两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两种宾语前置句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之”或“是”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五、宾语前置的发展史

(一)西周以前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萌芽时期。它的特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没有出现;否定句宾语前置条件极为严格;肯定句仅出现了有惟句。

(二)西周到汉代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兴盛时期,各种格式广泛见于各类文献中。疑问句中自从疑问词产生后就严格遵守前置的规则,例外并不多见,得到了普遍应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继续发展,但同时后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左传》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代词宾语前置。肯定句中出现了“惟……是(之)……”句式。

(三)汉代到魏晋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宾语前置的衰落时期。疑问句中从以前置为主到前置的情况极为少见;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更是迅速消失。

(四)魏晋以后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衰亡时期。疑问句中还有一些用例,但只是一种仿古现象;否定句和肯定句中的前置极为罕见,较多的是前置凝结成的固定格式,其中有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等。

六、扩展练习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秦客何言?《吕氏春秋·应言》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

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韩非子·内储说》)

仲尼日:“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家宰三年。”(((礼记

胡为疑问代词做介词为的宾语

君何患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部》)——您忧愁什么呢?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莫许之;没有人赞同他。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不恩我;不对我施恩)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郑伯克段于鄢》)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年》)

(亡国之君)虽闻,何闻?虽见,何见?虽知,何知?《吕氏春秋·任数》

古之圣王,唯此之甚《国语·周语下》

【如果前置宾语由代词充当的话,语法标记用之,不用是】

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 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 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宋何罪之有?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完整)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很正常的结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归入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放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去。现将宾语前置按其规律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一动词宾语前置 (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何苦而不平?“何苦”即“苦何”,意思是愁什么。又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中,“何恃”即“恃何”,意思是凭借什么。这两例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了,翻译时应该放回原位。 (二)在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莫、未、勿的句子)中,而宾语又是代词的,宾语一般前置。例如:时人莫之许也。“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之”,代词代这种看法(自比管仲、乐毅),作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了。“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三)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动词“有”,宾语“陋”,借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所带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前置。例如:何以战“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了。“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的意思。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了。“谁与”即“与谁”,跟谁的意思。 巩固练习 下面都是宾语前置句,请仔细分辨它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翻译过来。 1 何贺之有? 2惟命是从 3宋何罪之有?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5吾子末之思也。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庄周梦蝶 宾语前置句 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一般而言,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鸿门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宾语前置的类型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胡”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例如: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4、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6、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三、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但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5、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四、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3、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4、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曹操 五、方位词宾语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3、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六、介词前面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word完整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转》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何厌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相” 代“ 你” (焦仲卿)]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9.31 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四、以“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有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古代汉语语法:状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动词谓语“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 —(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 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松柏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一、动词宾语的提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 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 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 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例如: 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一不了解我的,还说我想得到什么。②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一圣人不吝惜自己。 例①“不知我者”有否定词“不”,作宾语的代词“我”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例②“不爱己”虽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己”仍放在动词“爱”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提前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 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 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 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 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 (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 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知识讲析: (一)1、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主语——谓语——宾语 古代汉语:主语——宾语——谓语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1)何有哉?何有——有什么 (2)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3)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4)童子何知?何知——知何 (5)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是疑问代词。 ?3、这些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 E、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宾语“自”“之”“余” 都是代词。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注意如下否定词: 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的代词: 之、余、吾、已、自、汝、尔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子的特点: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

宾语前置句(讲)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是一种的特殊语序现象。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 上古今是一致的。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 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首先,对代词做个简单的分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卬;第二人称——汝、乃、尔、而;第三人称——借用指示代词“其、之、彼”来表示。 2. 指示代词:是、此、之、斯、或、莫 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安 4. 己身代词:己、自、身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要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第二,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 1.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2.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5.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葛藟》) 如果代词作动词宾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肯、得、能、敢”或副词时,这个代词要前置于能愿动词(或副词)和动词前。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养活)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韩非子〃难三》) 莫之得闻——莫得闻之(没有人能知道它) 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4.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诗〃墉风〃蝃蝀》) 5.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注意: 1.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年》) 2. 先秦时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是很严格,也有很多不前置的例子。 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的人,说我的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要求) ②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情却不告诉我,一定不会成功) 3. 秦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普遍后置。 ①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汉书〃王莽传》)(摄皇帝,代理皇帝,指王莽) ②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羌族首领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