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觉,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所带动的还有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实际上也可以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些素材的积累,将在课堂中写作文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所运用。
例如,在进行《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时,首先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给学生留出一个预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这篇课文当中纪念白求恩的相关文段。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课堂中实际上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的不断督促,因此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进行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
同时针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进行阅读,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的课堂中进行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
那么在让学生进行自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加投入其中进行阅读。
由于课堂中实际上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比较短暂,因此课外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外相关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自制能力还不是特别的高。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
这样实际上由于学生对于教师还是怀有一些畏惧心理,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阅读任务,学生也会在教师阅读任务的督促下去完成相关的阅读。
最主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个阅读的任务,不断的掌握好阅读的重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深入。
同时阅读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好在阅读过程中的重点是什么,也不至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荒废时间。
例如,在进行《邓稼先》这篇课文时,首先在讲解课文内容知识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当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出这篇课文当中描写的重点,以及一些重要的文章需要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标记。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说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使命和担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面对风起云涌的全球局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理应以家国为己任,不论当下身处何种处境,怀有鸿鹄之志,不忘初心,不畏前路。
往小来说,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就是我们对个人的一种承诺,是我们朝着我们心中的美好未来夜以继日的跋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想要去改变自己,感染周围,进而影响世界——这样一种渴望在青年期尤为强烈,一种蠢蠢欲动的野心,一种懵懵懂懂但横冲直撞的力量,纯粹的力量,不到目的地誓不罢休。
如果当下我们都不能去实现这样一种使命,难道就能在年老力衰的时候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吗?求学奋进,强健体魄,与人交善,培养品德,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这些何常不是我们对未来的自己兑现的承诺,何常不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从唯物辩证的方向来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个人的成长,最终要归结到国家与社会的命运上去。
国家之难,是最能激起青年砥砺奋进的动力,“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他们的使命担当,是与国家与民族密不可分的,是救国家于生死,救人民于水火,救亡图存,唤醒民族,像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毛泽东这些革命年代的先贤一样。
而时间不息,时代不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的使命担当,必然更不可以与国家分开,与民族分离。
社会安定不代表安全,国家发展也是不进则退,面对这二重挑战,我们自然不可以听取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谗言,在“自由”中挥霍,在享受中颓靡。
相反,新时代下,我们的使命担当,不仅仅局限于保卫祖国,发展国家实力,更面临着诸多新型威胁;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也有着更广泛的发展方向,更深入的发展前景以及更加富有可能性的未来。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比前辈更加拼搏,更加将自己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星辰大海,而是在蹉跎光阴,亦步亦趋,甚至与国家,人民背道而驰?唯物主义中讲,我们之于全人类的未来,何尝不具有使命担当?地球上的一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变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深空威胁,现在的地球早已今非昔比,我们必定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更宏伟的胸怀,更坚定的决心,更刻苦的姿态去拥抱,去担当,去创造,去追逐。
论矛盾分析法是破解学习和生活难题的根本方法姓名:陈小敏专业:研修班金融学学号:1500060035一:何为“矛盾”及“矛盾分析法”首先,在讲解这个课题的时候,要明确了解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法”,这样才可以讲其“破解方法和生活难题”,谓之根本办法。
(一)矛盾说古往今来,矛盾就从未写下休止符,相反的,越来越多的矛盾不断地出现,并且衍生出更多的形态。
矛盾,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
”首次出现,是在《韩非子》的《难一》中出现的。
人有鬻矛与楯者,誉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以为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1此乃原文,也是为后来人有所定义的两个字,矛盾。
(二)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在百科的名片上写的是“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解决问题的步骤上,百科上的理解是这样的。
1. 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
2. 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
3. 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在其要求上,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
1. 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2. 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3. 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法4. 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冲突(一)学习冲突汪洙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就连中国宋朝的软柿子皇帝宋真宗赵恒都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浅谈矛盾分析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红沙沟初级中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初二年级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社会发展常识。
它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
一、“全面看问题方法”的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看问题必须考虑矛盾双方,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
譬如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的关系时,就要全面看。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
如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建立使生产出现奇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发明,人类社会跨入文明时代;又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段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等。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
如在奴隶社会末期,新式工具得不到广泛使用,奴隶经常破坏工具、逃亡,奴隶主庄园日趋衰落……说明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
所以我们在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时要全面看,离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就必然造成社会动荡、人心不稳、生产力难以发展的局面。
离开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只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就变成了直线运动。
矛盾分析法在初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引言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矛盾分析法被引入到初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本文将探讨矛盾分析法在初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效果。
1. 矛盾分析法介绍矛盾分析法,又称矛盾辨析法,是辩证法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通过分析和辨析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以及矛盾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通过矛盾的把握和解决,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2. 矛盾分析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2.1 理论知识的矛盾分析在初四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辨析一些理论知识中存在的矛盾。
例如,在教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时,可以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对比,分析社会主义的优势和资本主义的弊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2 实际问题的矛盾分析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矛盾。
例如,在教授社会公平与个人权利的矛盾时,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平等和权利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寻找平衡点。
2.3 规律探索的矛盾分析思想政治课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索精神。
通过矛盾分析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辨析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中存在的矛盾,探索矛盾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例如,在讨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犯罪的矛盾和原因,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
3. 矛盾分析法的优势和效果3.1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矛盾分析法的运用,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辨析矛盾的关系,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这种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矛盾分析法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触觉和全面分析能力。
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践·矛盾分法析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使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
因此,要注重通过矛盾分析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意义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英语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英语内在意义的教学,设计好所谓的“万能写作模板”,虽然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应试考试的高分,但是不利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就尤为重要。
二、矛盾分析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更新与发展,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以往的写作教学法仍然原地踏步,生搬硬套和“速成”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真正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矛盾分析法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1.一分为二的观点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一分为二看的问题是由矛盾的特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而是全面的看问题。
(1)初中英语写作是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初中英语学习包含了四个重要的部分,分别是听、说、读、写,往往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听力、阅读的教学而弱化了口语和写作的练习。
实际上,写作融合了词汇、短语、长句、短句及语法等内容,一篇好的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英语词语和结构来表情达意,是学和用的灵活体现。
英语写作教学有利于实现从整体来认识部分,从写作的整体构思出发,弄清写作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言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学生能灵活运用词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法和句型的条条框框。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初中英语写作并不拒绝模仿。
英语写作是有具体的形式要求的,学生死记硬背的模板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其效果。
写作中并没有真正的“万能模板”,模板也需要根据具体写作的内容和要求而变换。
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本文通过对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物理知识讲解中的应用、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在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矛盾分析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讲解物理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更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实验,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结合实际案例,论证了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强调了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提升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矛盾分析法、中学物理教学、基本原理、知识讲解、问题解决、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激发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有效性、促进作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矛盾分析法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的应用。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矛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推动科学发展。
在物理知识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对概念和原理的矛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使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矛盾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题的最佳策略。
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矛盾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矛盾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望未来,矛盾分析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2. 正文2.1 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分析事物内在的矛盾矛盾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应用一、矛盾分析法的涵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二、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容及在学习中的应用1.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就是要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看问题。
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事物本身都存在利与弊,对与错,是与非,因此,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习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任务,学习也是有利有弊的。
在青年时期,我们因为学习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使得我们不能更好的参加社会实践来体验生活,不能很好的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等。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面对大小考试时,我们也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学习使我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基础知识得以夯实,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和逻辑能力,可以提升我们学习能力。
只有在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利弊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灵活快乐的学习,不被其“弊”吓倒,同时充分发挥其“利”。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问题。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有各自特点。
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矛盾认识更深刻。
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每一种知识都有其特点,针对不同的知识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例如文科和理科,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知识系统,我们曾经都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如喜好、擅长等,结合学科的知识的特点来做出选择。
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小学时需要大家掌握基础学习能力;中学时需要大家掌握逻辑能力;到大学要求大家学会思辨能力;硕士和博士阶段更强调科研能力。
我们只有了解了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才能更好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3.抓住重点和主流抓住重点和主流,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和主流,如果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颠倒了,那么事物的性质会改变。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总会因为其他事情而分心,如恋爱、工作、家庭、朋友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以学习为重点。
另一方面,我认为动机和态度是学习这一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当我们的动机很明确,态度很端正时,如为了工作、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开阔眼界、为了丰富知识等,当我们有了这些动机和态度,我们也会比较容易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抵制生活中的诱惑。
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这样才能统筹兼顾。
在学习中,协调主课和副科,做到各学科均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同学,他们可能什么课程都很好,唯独某一门课非常差,但这样的情况往往是不利于他升学和发展的。
我们应该学好优势课程的同时抓起自己不擅长的课程。
另外就是在学习重要课程的同时,如语数外等,我们也应该在剩余时间里认真上好体育课,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好才能更好的应对学习压力,同时保证身体的健康。
5.矛盾双方是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是一个相互的对立关系,矛盾有他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均是对立的关系。
但是矛盾也有他的统一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矛盾论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一,事务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他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的统一性。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的过程。
阻碍和收获是两个对立面,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存在。
每一个知识收获都是克服了学习阻碍而实现的,克服阻碍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获,缺其一就不存在另一个。
在自己的努力下,困难会变成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又会发现收获的知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经验时它又会变成阻碍,这就是矛盾双方的转化。
理论阐述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问题意识的确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在对时代问题的回答中不断发展2.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的区别和联系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把握理论:(1)理论前提假设、价值观、本体论(2)理论模型、式、图式、话语体系的运用(3)数学模型的优缺点3.历史、理论与现实理论的历史维度现实的历史维度二、总体方法1.总体方法基本要点总体方法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是马克思研究和建构劳动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是总体。
生产关系是社会总体的最深层结构,生产关系也是一个有机的总体。
第二,思想总体是对具体总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具体总体是指在开始研究对象时,研究对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浑沌的表象”。
思想总体是指人们经过对具体总体的思维加工,并在思维中把具体总体再现出来的“一个具有和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具体总体”是“思想总体”的起点,“思想总体”又会在思维中把“具体总体”再现出来。
第三,思想总体对具体总体的再现是一系列畴有序演进、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
思维总体再现具体总体的过程,是人的思维对具体总体进行“加工”的过程。
思维总体是一系列畴构成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畴不是以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排列的,而是由它们在总体中的地位决定的,对于政治经济学而言,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畴之间的转化是借助于一系列中介环节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最终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总体方法的一个方面,是马克思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决定思想总体中一系列经济畴逻辑次序的方法。
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从“浑沌的表象”,即具体总体开始,但在对具体总体达到最简单的抽象规定后,要把具体总体在思维中再现为“丰富的总体”,即思想总体,则要从最简单的抽象围开始。
马克思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行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包括逻辑起点、上升中介和上升终点三个基本环节。
逻辑起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建构科学体系的起始畴,它是对象领域最一般的抽象规定,但这种抽象又不超出它的对象领域,并包括对象领域全部矛盾的萌芽。
上升中介是从逻辑起点到上升终点之间的一系列中间畴,上升中介的每一畴,相对于其先行畴来说要具体一些,相对于其后继畴来说要抽象一些;上升中介是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必要环节,缺少中间环节就会发生逻辑的跳跃。
上升的终点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领域而言的,如果超出了这一对象领域,进入更大围更高层次的对象领域,上升的终点可能是新的对象领域的逻辑起点。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一样,也是总体方法的一个方面,是马克思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揭示了思想总体中一系列经济畴排列次序的客观基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的基本含义是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
历史的东西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
逻辑的东西是指畴、概念和理论体系等主观的思想形式,具有主观性。
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是指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来源和基础,逻辑的东西以历史的东西为原型和准则。
二者在本质上、趋势上是统一的。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具体包括逻辑的演进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逻辑的说明方法与历史的叙述方法相统一。
逻辑的演进是指思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畴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转化过程,历史的发展既包括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包括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逻辑的演进与历史的发展相统一是指思维中的畴的逻辑体系要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说,逻辑的东西是以纯粹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简单的复制和摹写。
三、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系统人类社会的矛盾系统:回避不了的社会矛盾近代中国的矛盾系统当代中国的矛盾系统2.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例:在矛盾与外在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发展与转化四、利益分析方法1.涵与依据利益分析方法就是从利益上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在动力和根源的思维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物质利益是发展生产力的原始动因。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存物质生活本身。
”第二,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第三,物质利益是上层建筑的最终动力。
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剩思想上层建筑,离开物质利益既不能存在,也不会发展,因为一切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而进行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解放的手段”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出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里讲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
2.与阶级分析方法的关系利益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文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说:“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当前的主要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它们的政策的本质,那么,事实上你们就是没有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你们就是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