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数的近似数微课演讲稿

小数的近似数微课演讲稿

小数的近似数微课演讲稿
小数的近似数微课演讲稿

“小数的近似数”微课演讲稿

课题:小数的近似数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图中小豆豆正在测量身高,看看她的身高是多少再看清楚一点.豆豆的实际身高是0.984米,可是图中的小朋友却有不同意见,请听.

你们的看法与图中小朋友的看法是一样的吗

是的,测量身高时,没有必要精确到毫米.豆豆高约0.98米,豆豆高约1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数与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1和都是的近似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小数时,往往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例如:购物付钱时,我们只须付到角,计算平均分时,像这样除不尽的时候,就需要求它的近似数.

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是的,要用四舍五入法.

在求整数的近似数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

比如求的近似数,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个位后面的尾数。

现在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根据四舍五入法要省略哪一位上的数呢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精确到百分位,根据四舍五入法,就要看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千分位上是4比5小,所以要舍去,约等于.

同学们会求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吗在本子上试写一写。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小数部分第二位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8比5大,要向十分位进一,十分位的9满十向个位进一。这时十分位上的0要不要写呢在这里要写,写成才能使人知道这个数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得到的,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如果写成1,它就不是保留一位小数了。所以这个0不能去掉,要写上.同学们做对了吗

最后请同学们想一想: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是多少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要看个位后面的十分位,十分位是9,9比5大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1.

保留整数是1,保留一位小数是,同学们想一想,在这里的1和有什么区别

1和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1表示精确到个位;表示精确到十分位。所以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是1,表示精确到个数;保留一位小数是,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是,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所以求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所以求小数的近似数先找到指定数位,舍还是入关键看指定数位

右边第一位。

接下来我们做练习。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只要答对动物所提出的问题,就可以把它带回家。

同学们都把动物带回家了吗

现在同学们知道平均分是多少吗

如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分,保留一位小数是分,保留整数是91分。你是这样想的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学们学会了吗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人性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在生 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活动中感悟、 再创造中理解、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让 学生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 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课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班的人数 这个准确数到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 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 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 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利 用课件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 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

活。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科技 节活动过程中查询过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 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达、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课一开始在讲解“准确数”和“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数据, 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意义的不同,进而感受到什么是“准确数”,什么是“近似数”,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3、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 用及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渗入一些准确数,然后让学生分类,并说出 分类的理由,从而自然引出近似数,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在各种分类中明确近似数与精确数这两类数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近似数产生 的过程,加深对近似数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能在生活实际的背景下进行学习。 在帮助学生建立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近似数,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如何求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架起抽象与直观的桥梁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曲春贤 听过夏青老师讲的《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深深地被她精彩的课堂所吸引。而贯穿课堂始终的“数形结合”数学方法的运用,更是堪称巧妙。恰逢今年任教四年级,有机会执教《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课,便忍不住小试一把,让数形结合在我的课堂上大放异彩。 1、运用数形结合,让四舍五入有据可依; 根据已有的经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猜出取近似数的方法——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为什么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为什么要四舍五入?学生只是猜测,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通过演示数轴,出示3.4、3.5的位置,并把3.4和3.5之间平均分成10份,找到3.47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从图上看,3.47≈3.5是为什么呢?学生观察到:3.47更接近3.5。再如3.42更接近3.4,所以3.42≈3.4。通过多次举例、观察,学生发现:以3.45为分界线,3.45左边的都接近3.4,3.45右边的都接近3.5,从而明白了数学上规定四舍五入的道理。 2、运用数形结合,让求近似数方法更确切; 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还会不会受千分位、万分位上的数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孩子一直很迷惑。怎样能让这个问题显而易见?还要靠数形结合。当学生明确3.47≈3.5时,这时引导学生从图中观察:3.471、3.472、3.479、3.47999,它们都在3.47和3.48之间,保留一位小数,都约等于 3.5。也就是说不管它千分位上是几,万分位上是几,也不管它们是几位小数,只要它们的百分位上都是7,就约等于3.5。看来,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而且只看百分位。 3、运用数形结合,让小数的精确度不再抽象难懂。 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比保留整数要精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数形结合,利用数轴演示近似数是2的数可能的范围以及近似数是2.0的数可能的范围,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保留一位小数比起保留整数,数的范围更小,所以更精确。 三次数形结合的运用,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起来,同时更清楚地揭示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当然,通过这节课,也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1、学生最初接触求近似数是在三年级下册大数的认识单元,在求大数的近似数时学生首次接触了四舍五入法。“为什么要四舍五入?”的问题其实应该在那里就解决,并让学生明白保留到哪一位,只看它下一位的道理。让孩子在这里就“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更有自己的观点,并有理由据。 2、求整数的近似数是研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基础,而整数的近似数是学生在三年

《近似数》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学反思 2020-01-15 《近似数》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人性化数学课堂,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活动中感悟、再创造中理解、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让学生在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课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课环节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见过或听过?利用课件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近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堂课通过提供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学校总学生数、科技节活动过程中查询过的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近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达、近”等一些词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课一开始在讲解“准确数”和“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数据,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数据意义的不同,进而感受到什么是“准确数”,什么是“近似数”,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小 数 的 性 质 教 学 反 思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印家小学王道福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依据认知水平能动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正,所小学生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进行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0.1米= 米=1分米 0.10米= 米=10厘米0.100米= 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 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平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习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习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习。 ④、练习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评课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评课 今天,听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节课,先说说这节课的三个难点: 1.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但相隔这么长时间,况且在后来的学习中,又不怎么用到这一知识,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淡忘了; 2、对于例题中“精确到十分位”这样的数学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使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必须熟练掌握“四舍五入”这一技术。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数决定是舍还是入。学生会误以为精确到十分位就是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或五入。不掌握技术要领,题目要求一有变化,学生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从何下手。 3、是遇到需要连续进位的。如:将0.996保留两位小数。这里有两次向前进“1”第一次是因为千分位上是6,比5大要向百分位进l;第二次是因为百分位上9加上进来的l,满十写0向十分位进1。两次进1,原因却各不相同。特别是第二次进1,由于小数加法的内容位于本单元之后学习,因此,这又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不理解进位的原因,在后面练习中遇到题目中有数字9的,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进1。几个难点像三个难关挡在学生面前,学生当然不容易学懂。 我想,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应该想办法突破上面三个难点,是不是可以这样做:一、新课前的复习中,应当想办法唤醒学生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如56640=( )万 327900000=( )亿56640≈( )万327900000≈( )亿复习中,唤起学生“用四舍五人求整数近似数方法”的回忆,明确求“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万(或亿)后面一位干位(或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学习内容“继续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中要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1.教学“试一试”,初步掌握“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2.教学例题第1个问题,再次体会“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3.教学连续进位的题目,进一步积累经验。 4.比较取近似数1.5和1.50方法的不同,感知近似数1.50比1.5更精确。 然后提问: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5.结合板书,总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一起来看看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吧!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1】 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我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然后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

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求近似数的教学反思【2】 近似数的学习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体验。但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猜测和交流,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它的含义和作用。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通过对比两个人对参赛人数的不同看法(即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中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相关知识,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以便于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由于现阶段不宜给学生教“四舍五入”法,因而让学生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学生往往出现估计离谱的现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虽然一个数的近似数有很多个,但最恰当的答案应该是那个更接近准确数且更容易记住的数。要引导学生多结合实际情境,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对那些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我们要把它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方便多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准确数与近似数 的特点,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一

小学数学_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导学案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了一定的猜想、推理、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因此本节课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

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 效果分析 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一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目要求很多样,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数,可以说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说是精确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数等等,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在练习时多读题,并逐一进行分析,如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数都是要求保留几位小数,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我认为通过当堂检测,学生比较扎实的掌握了课堂内容。 教材分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材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保留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相应的位置。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理解求近似数时,精确度的意义。经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和数学意识。教学重点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测评练习 1、填空 (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2)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3)把1520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强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不同 (4)3.995≈4.00,表示精确到()位。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准确数大于近似数。()

圆的面积微课说课稿 优质 参赛

圆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微课《圆的面积的推导》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圆各部分名称、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初步接触研究曲线图形的两种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下基础。 圆的面积这节课以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发现为主,但部分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化归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演示推导过程,变抽象为形象,辅助孩子们理解“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方法这个难点,突破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个重点,我用几何画板完成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拼接演示,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几何画板演示,制作了本节微课。 这节微课预期达到如下效果: 1、通过观看微课演示,帮助学生经历和体验圆的

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体会“化曲为直”方法,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基于以上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习重难点确定如下: 学习重点: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的理解。 本微课的创新:通过“几何画板”的操作,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环节设计: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在引导学生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采用实验的办法,先把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圆32等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使学生看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当等分的份数达到无限,即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时,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然后分析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求近似数》说课稿

《求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这部分内容不好总结,但是与过去的旧知识联系紧密。由讲故事引入课题,进而渗透旧知,由复习省略百位、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类推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样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近似数。 (四)说教法 这部分知识与旧知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首先由情

景引入课题,进而复习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此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帮助学生类推: 1、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要强调,只要根据尾数的最高位,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2、千位上不满5怎么办? 3、为什么中间用约等号,而不用等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4、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 (1)师:我们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把下面各数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5000 9375≈9000 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看百位上的数,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师:比万大的数,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2)出示例题6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处理尾数时怎样“四舍”和“五入二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3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13亿人,排在世界第1位。 师:找出所给材料中的数据,并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将数据分成两类) 师:一类数据是准确无误,没有偏差的;另一类数据前面加了“约” 字,说明这类数据是不准确的,是有偏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索的问题。(板书课题:“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准确数、近似数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用数字准确无误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排在世界第3位”就是能实实在在数出来的,非常准确的数,像这类数叫做准确数。没能非常准确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就是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偏差,只是接近真实的数量,像这类数叫做近似数。所以,人们根据需要将数分为准确数和近似数两大类。 (2)组织学生议一议准确数和近似数,并说一说信息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3)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并说说为什么。 %1小红有8元钱。 %1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1我们班有29位同学。 %1我镇现有人口大约10万人。 师: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吗? 2.理解“四舍五入”法 (1)出示问题:地球的直径大约多少万千米?太阳呢? 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搜索数据,最后找到:地球直径约12756 千米,太阳直径约1389000千米。 (2)师:如果以“万”作单位,那么,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大约有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设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陈丹 教学内容:课本第73页的例1 教学目标:1、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2、理解“精确”的含义。 教具学具: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2、知道“精确”的含义。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靠同学们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一): 1.认真看课本第73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 2.重点看例1黄色部分和红色部分的小字。 思考:1、0.984(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小数部分的第几位数省略,也就是什么位上的数?也可以说精确到什么位? 2、求0.984的近似数时你用了什么方法? (4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一).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4分钟后,同桌交流自学中的疑问。 (2)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抽三名同学上堂板演,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两位小数) (1) 0.256(2) 12.006(3) 1.2539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下面的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二).后教 (1)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并能够改正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圆的面积微课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微课教学设计 三合小学王玉清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1、什么叫面积? 2、什么叫圆的面积? 3、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 二、探索新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圆的面积推导过程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2)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沿着圆的直径把圆平均分成2份、4份课件展示拼成新的图形。 (4)把圆平均分成8、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我们发现(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所以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2)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r S=πr2 公式S=πr2,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已知圆的半径是2分米,求周长和面积。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1)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面积呢? (2)已知半径、直径,周长怎样求面积呢? 五、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先复习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圆的面积;然后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之推导过程,利用知识迁移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视频和教师的讲解,去帮助学生的理解转化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圆的面积。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结,基本能灵活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圆的面积。

公开课《近似数》说课稿(2020)

公开课《近似数》说课稿(202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近似数》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之前学生只认识简单的小数,通过学习《近似数》以后,学生知道了有些小数是精确数有些小数是近似数,并能跟据具体情况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方法,了解求近似数时,精确度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掌握了一定的猜想、推理、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在辩证的接受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又能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本节课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因此把学习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近似数的方法。 2.会根据要求正确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感和数学意识。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四舍五入”法也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所以教

近似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近似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做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和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选择社会、自然和科学知识的数据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用“万”或“亿”做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北京奥运会共有204个国家及地区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近10000人,来自中外的志愿者约170万名.中国共获得金牌51枚,总奖牌数100枚.奥运会的金牌并非纯金,其中含92.5%的纯银,其余为纯金的材质电镀在表面,金牌总重量244.5克重量,其中黄金约有13.5克 . 问题: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是与实际接近的?哪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得出概念 问题1:根据我们预习的结果,上述的问题中,如201,51,100是准确数,于是我们把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 如10000, 170,92.5%,244.5,13.5是近似数,于是我们把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近似数是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这些数仅仅一个大概的数。 问题2: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用到近似数吗? 2、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3:按四舍五入对圆周率取得的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3(精确到位) ∏≈3.1(精确到0.1或叫做精确到位) ∏≈3.14(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位) ∏≈3.142(精确到或叫做精确到位) 问题四:近似数3.142表示的实际数据在什么范围? 解:它的实际范围大于或等于3.1415,小于3.1425 3、小组合作学习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七年级六班有37位同学; (2)小明的身高为1.57m; (3)我们数学书的定价是10.66元;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

《商的近似数》评课稿5篇

《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5篇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商的近似数》评课稿5篇 评杜老师的《商的近似数》 优点: 1、本节课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前置小研究设计简单、根本、开放,由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有梯度、易接受; 3、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建议:小组展示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需长期练习,给孩子更多展示的机会,使其展示时更加自信。 评邢老师的《商的近似数》一课 优点: 1、教师能抓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有梯度的前置小研究,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前置小研究”的设计中,设计“我的疑惑或提醒”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让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现了生本理念。 建议:在例题的处理上,到底商除不尽时,应该保留结果为“1.62”、 “1.617”还是“1.6”,并没有让学生做比较后自己体会其中的缘由,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其中省去了学生自我认知的环节,有些不到位。 评秦老师的《商的近似数》一课 优点: 1、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完成计算,然后互评,互帮,对意见不同的地方共同商讨对策。 2、秦老师能在指正环节紧扣本课的重点,应该“除到哪一位”进行针对性的评讲,这是做得很到位的地方。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汇报展示,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建议:学生评价语言有些单一,建议平时训练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议补充:如书写方面、是否正确、是否规范等等方面。 评王老师的《商的近似数》一课 优点: 1、王老师在《商的近似数》这课的结构设计合理,各环节紧凑又有梯度,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近似数》教学反思《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本内容之前,已经学校过简单数的估数,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学生基本能理解“大约”、“左右”、“大概”等词的意思,并且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的组成。这些知识构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我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首先提示“我口袋上的钱大约是100元”、“我们学校学生总数约是310人”,让学生猜钱的数量和学生的总数,在猜出结果基础上,告诉学生像102元、313人这些数,它们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可以把它们叫准确数,而100、310接近真实情况的数,称为近似数。再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数,它们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在学生说一些准确数和近似数之后。让生思考近似数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课堂设计的板书如下: 近似数 准确数:近似数: 102元100元 313人310人 41人 40人 9992人 10000人 近似数接近准确数,近似数一般是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的数,所以较容易记忆。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没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近似数的特点与作用。比如说对于603米,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约为601、602米。 2、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近似数可以有多个。 3、学生没有能正确地进行估数,比如练习“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多少元?”这题,很多学生就回答约是2000元。 4、对于较大的数,学生比较难理解“接近”的程度,比如说:9019人,学生一般估成3020人,或9010人;学生根本没有想到9000人。教师讲解后,我模糊地听到有学生说“9000与9019相差了19,不能算接近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对于近似数的特点,教授得并不透彻,而且好像没有正式地提到近似数可以有多个。所以如果上课时,我有意识地注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小数的近似数(2)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2、例3、“做一做”及第54~55页练习十三第3、4、7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情景导入】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70000 910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400000000 600000000 小结:170000=17万 910000=91万 1400000000=14亿 600000000=6亿 提问:怎样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小结:把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再在后面写上“万”或“亿”就可以了。 【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课件出示地球与月球的照片

提问: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84400km=38.44万千米 引导学生小结: 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更大的单位的数,就在相应数位右下点上小数点,并写上相应单位。 2.教学教材第53页例3。 课件出示木星与太阳的图片。 提问: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提问: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小结: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提问: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怎样把它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小结: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提问: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又该如何做呢? 小结:因为7.7833≈7.8,所以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提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1)看清题目,是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的数。 (2)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末尾写上“万”或“亿”字。 (3)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小数。 【课堂作业】 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04000 7099000 23570000 8300000 470000 506000 380000 4200000 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080000000 4500000000 39000000000

《近似数》评课稿

《近似数》评课稿 Course evaluation draft of approximate numb er

《近似数》评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大连代表队的3号选手,我叫穆晓慧。很荣幸能站到这个讲台上来。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大家,我的内心很是惶恐,不敢说点评,因为会有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感觉,那我就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或有贻笑大方的地方,还望各位领导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

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 标的达成。 2、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 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 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 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 测量的数据。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 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 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 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拘泥 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对主题 图的取舍,对植树棵树的改变以及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度的障碍 等等。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 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