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实验案例

特殊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实验案例

特殊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实验案例
特殊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实验案例

特殊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实验

案例

1、临床应用

用于胃标本组织切片的胃粘膜上皮肠化生分类、糖原和粘液物质形态观察前的染色。主要应

用于胃粘膜上皮化生分类。在胃粘膜活检时,判别肠化生的类型较之受累程度可能更为重要。在判别完全或不完全性肠化生时,一般的HE染色即可辩认,但判别是大肠型或小肠型,必

须采用AB、PAS及HID粘液的组化染色。阿利新蓝染色液(PH2.5)用于显示酸性粘液物质,主要应用于粘液性疾病的鉴别诊断。PAS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液用于糖原和黏液物质染色,主

要应用于鉴别细胞内的空泡状变性及心肌病变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还可用于鉴别观察缺血

缺氧早期心肌坏死或梗死区的糖原和糖原累积疾病,糖尿病器官,某些肿瘤的(如:肝细胞瘤、胆管瘤、横纹肌等)诊断及研究。主要用于糖元、中性粘液的染色。

2、适用范围

适宜于组织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火棉胶切片、树脂切片等染色

3、原理方法

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套染法

3、PAS染色液

A试剂(高碘酸) B试剂(Schiff氏试剂)

4、染色方法

切片脱蜡水洗后:

1)AB染色液(阿利新蓝染色液PH2.5)染色5~10分钟,水洗;

2)PAS染色液A试剂(高碘酸)染色5分钟,蒸馏水洗;

3)PAS染色液B试剂(Schiff氏试剂)染色5~10分钟,水洗;

4)脱水、透明、封固、镜检。

结果参考:硫酸化粘液呈黑色,酸性粘液呈兰色,中性粘液呈红色。

5、AB染色液(阿利新蓝染色液PH2.5)做酸性粘液物质染色时操作说明

染色方法:切片脱蜡水洗后:

1)阿利新蓝染色液染色5~10分钟,水洗至无染料脱落;

2)脱水、透明、封固、镜检。

结果参考:酸性粘液物质呈蓝色。

6、PAS染色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液)做糖元、中性粘液染色时操作说明

染色方法:切片脱蜡水洗后:

1)高碘酸染色5分钟,蒸馏水洗;

2)Schiff氏试剂染色5~10分钟,水洗;

3)脱水、透明、封固、镜检。

结果参考:糖元、中性粘液物质呈红色。

7、实验操作体会及说明

1)在胃粘膜活检时,判别肠化生的类型较之受累程度可能更为重要。在判别完全或不完全性肠化生时,一般的HE染色即可辩认,但判别是大肠型或小肠型,必须采用PAS、AB或HID粘液的组化染色。

2)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粘液的情况以及其所分泌粘液的性质,将肠化生分为几种:

Ming(1967)将肠化生分为完全型及不完全型。肠化生的杯状细胞间的柱状上皮可为分化成熟的带刷状缘发育不完全而且胞浆内还可见粘液颗粒称此为不完全型肠化生。Teglbjaerg(1978)将肠化生细胞分泌乙酰基唾液酸和硫酸粘蛋白及不分泌这类粘蛋白的肠化生分别称之为大肠型肠化生和小肠型化生;Jass(1988)则将肠化生分为Ⅰ型,即类似小肠的完全型肠化生;Ⅱ型肠化生,即杯状细胞间以分泌粘液的细胞的不完全型肠化生,又将杯状细胞含有唾液酸粘液而柱状细胞含中性粘液者称为ⅡA型肠化生,将含硫酸粘液或同时含唾液者称之为ⅡB 型肠化生。

8、部分结果案例

普鲁士蓝染色试剂盒(核固红法)使用说明

普鲁士蓝染色试剂盒(核固红法)使用说明 货号:G1422 有效期:12个月 产品内容: 产品名称2×50ml2×100ml Storage Perls stain A25ml50ml RT避光 Perls stain B25ml50ml RT 临用前,取A1、A2等量混合,即为试剂(A)Perls stain,不宜提前配制。 试剂(B):核固红染色液50ml100ml RT避光 产品说明: 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一种血红蛋白源性色素,为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因其含铁、金黄色,故称为含铁血黄素。当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血红蛋白被分解为不含铁的橙色血质和含铁的含铁血黄素。 Perls普鲁士蓝反应(Prussian blue reaction)又称为含铁血黄素染色,即经过亚铁氰化钾和稀酸处理后可以产生蓝色,常见于吞噬细胞内会间质内,主要显示三价铁盐。Perls普鲁士蓝是非常经典的组织化学反应,是显示组织内三价铁的一种敏感、传统优良的方法,其染色原理为:亚铁氰化钾溶液使三价铁离子从蛋白质中被稀盐酸分离出来,三价铁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的蓝色化合物即三价铁的亚铁氰化物普鲁士蓝,所以该反应被称为普鲁士蓝反应。三价铁的亚铁氰化物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在反应后可用红色染色剂进行复染,如核固红、伊红、中性红等。 Perls stain常用于显示局部组织内各种出血性病变,常见于吞噬细胞内。在判断含铁血黄素沉积时,用Perls反应可以得到证实,该染色方法可以很好的区分含铁血黄素和其他色素。

该染色液稳定性好、可以长期保存、不易产生沉淀、应用范围广、可以进行复染。该染色液的复染液采用核固红,是最经典、最常用的复染液。 自备材料: 1.10%的中性福尔马林 2.系列乙醇 3.蒸馏水 4.4%的多聚甲醛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一)石蜡切片染色 1、组织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常规脱水包埋。 2、切片厚度4um,常规脱蜡至水。 3、蒸馏水水洗1min。 4、切片入Perls stain(见注意事项4),浸染15-30min。 5、蒸馏水充分冲洗2-5min。 6、入核固红染色液,淡染细胞核5-10min。 7、自来水冲洗1-5s。 8、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二)冰冻切片染色 1、无需脱蜡,直接迅速用蒸馏水冲洗2~3min。 2、染色、水洗、透明、封固步骤同石蜡切片的染色步骤。 (三)细胞染色 1、4%多聚甲醛固定10~20min。

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菌芽胞染色组别3 【实验题目】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梭状芽胞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a)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无菌水 b) 香柏油、二甲苯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试管夹等 【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保留。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实验内容及步骤】 2、具体步骤: 1)洗片、干燥 取一块载玻片,用水浸湿,用手使用去污粉洗净玻片,竖立在一边自然干燥。干燥后在玻片的一面用记号笔做好标记。方便以后水洗染料,避免洗去细菌。 2)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加热固定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实验(塔色样卡)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实验(塔色样卡) 3 掌握了解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及配色的特点 重点:二浴法轧染工艺 难点:二浴法轧染配色 操作

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 一、化料 二、计算 三、二浴法工艺: (一)工艺流程 (二)工艺处方 (三)工艺条件 (四)工艺操作 实验报告

1 第一课时 一、化料 1、活性染料红、黄、蓝每种化500ml ,浓度为30g/l 。(称15g 化500ml ) 2、Na 2SO 4 200 g/l 与 Na 2CO 3 40g/l 合化(称Na 2SO 4100g 和Na 2CO 320g 化500ml ) 二、计算 计算染液体积:V=10g/l ×30×10-3 l /30g/l=10ml 加水:30-10=20ml 根据具体配方加染液.(附加页) 三、二浴法活性染料轧染染棉工艺 (一)工艺流程 织物准备→浸轧染液→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二)工艺处方 1、轧染液: 活性染料 X g/l 水 Y 合成 30ml 2、固色液(倒入): Na 2SO 4 200 g/l Na 2CO 3 40g/l 合成 30ml (三)工艺条件 1克织物 二浸二轧

烘干温度:80 ℃ 烘干时间: 5 min 汽蒸温度:130℃(包膜) 汽蒸时间:2 min (四)工艺操作 1、织物准备 2、浸轧染液(二浸二轧),使织物带液均匀,并具一定轧余率。 3、烘干:加热均匀,用夹子夹住。 4、浸固色液,或将固色液倒于织物上,用薄膜包好,挤干膜内空气。5、汽蒸:将织物放于130℃烘箱内蒸2 min。 6、水洗 7、皂煮 肥皂 2 g/l 织物1g/块 T 95℃ t 5 min 浴比1:50 8、水洗 9、烫干 第二、三、课 重复实验 配色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 药品仪器整理 卫生打扫 实验报告 2

HE(苏木素-伊红)染色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HE(苏木素-伊红)染色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货号:L9406 规格:10ml/100ml 保存:本试剂盒常温保存,复检期至少1年。 注意:环境温度低时,分化液可能会结晶析出,将分化液37℃水浴融化后即可,不影响使用。 产品说明: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简称HE染色法,切片技术里常用的染色法之一。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染色过程需要优化,着色情况与组织或细胞的种类有关,也随其生活周期及病理变化而改变。例如,很多 细胞在新生时期胞浆对伊红着色较淡或轻度嗜碱,当其衰老时或发生退行性变则呈现嗜伊红浓染。胶原纤维在 老化和出现透明变性时,伊红着色由浅变深。 本产品所包含试剂均为工作液,可直接使用。 操作说明: 石蜡组织切片的HE染色(以下步骤仅供参考)。 1.取材组织块,经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2.切片用二甲苯脱蜡,经各级乙醇至水洗:二甲苯(I)5min→二甲苯(Ⅱ)5min→100%乙醇2min→95%乙 醇1min→80%乙醇1min→75%乙醇1min→蒸馏水洗2min。 3.苏木素染液染色5-20min(可以根据染色结果和要求调整时间),自来水冲洗。 4.分化液分化30s。 5.自来水浸泡15min或温水(约50℃)5min。 6.置伊红染液2min。 7.自来水冲洗。 8.常规脱水,透明,封片:95%乙醇(I)1min→95%乙醇(Ⅱ)1min→100%乙醇(I)1min→100%乙醇(Ⅱ)1min→二甲苯石碳酸(3:1)1min→二甲苯(I)1min→二甲苯(Ⅱ)1min →中性树脂封固,镜下观察。 冰冻切片不用脱蜡,可固定后直接染色,其方法与石蜡切片相同。

实验四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因此想要将芽孢染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煮沸)的条件下,用强染色剂(孔雀绿)将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而同时,实验利用了孔雀绿可经水洗脱色的特点,通过水洗将菌体的着色洗脱,而芽孢因具有致密的壁而不会被水将染色洗脱。接下来用番红染色,将菌体染为红色,而在常温下品红无法将芽孢着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形成了芽孢为绿色而菌体为红色的现象。而实验中如果要观察芽孢在菌体中的着生位置,一定要根据各菌的特点来确定培养时间。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酒精棉球,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并干燥固定。 2.染色:撕取一块比载玻片略窄的吸水纸,覆盖在涂片出,在吸水纸上滴加孔雀绿直至饱和。用酒精灯加热是染液保持微沸,其间不断添加适量孔雀绿染液,保持吸水纸湿润,染色5min。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出去吸水纸,再用水瓶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涂片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 6.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放入废片缸,将固体垃圾放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步骤简单,染色效果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少,洗脱时间对结果影响要比革兰氏染色中酒精脱色时间的影响小很多。最后结果的小遗憾是孔雀绿绿色的着色较浅,我觉得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涂片的菌体密度和增加染液煮沸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效果。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孔雀绿加热染色时,要待玻片冷却后才能冲洗? 答:我推测的原因如下:①菌体在突然遇冷之后会变形甚至破裂,影响观察。②在沸腾的情况下染料能更方便地进入芽孢,那么高温下染料也应该更容易从芽孢中被洗出,所以等到冷却使得孔雀绿尽可能留在芽孢内。③防止载玻片在高温下突然遇冷而炸裂。

扎染实验报告

扎染实验小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 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在扎染课程开始之前,我和同学们一样对扎染有着颇为浓厚的兴趣。并且认为扎染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实践体验以后才发现其实扎染并不简单。首先因为染料的原因选择扎染的面料时就需要全棉的白色布料,而且要考虑到面料的厚薄。面料过厚容易使染料染色时不能完全渗透其中,同样的,面料过薄会使染料过于渗透面料,致使面料上的图案变糊等等。而且除厚薄外,面料的柔软程度也需考虑到,若是面料太硬在接下来的扎结过程中也较易出现扎的不紧等情况。面料不宜有弹性,弹性面料会影响扎花效果。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 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在面料选好后便是扎结工艺了,我的第一幅作品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绘图的过程中图案的选择 比较复杂,细小琐碎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比较密集。致使在接下来缝制图案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比较多,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如意,图案的线条很模糊。导致这样的结果,首先一个问题是扎结的时候扎的不够紧,其次就是图案的选择上最好不要太过复杂繁琐。图案和图案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如果图案间太密集,扎结到最后容易使图案间堆积起来,那样会使染料很难进入到图案间的面料里,容易导致留白或是染色不均匀。另一点是在缝制的时候每一针之间的间距要控制好,不要间距太大,那样容易把染料渗进去。 扎结完之后就要染色了,染色首先就是要把扎好的面料浸泡在水中一会儿,再捞出拧干后放入已 经煮沸的染盆中染煮。染煮的时候要注意几点,第一,要适当的翻动面料使之着色均匀;第二,如若包有保鲜膜,那么在翻动面料是就要小心不要把保鲜膜弄破;第三,再染多色面料时要先染浅色再染深色;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控制好染煮的时间,尤其是多色面料染煮时,时间上的变化会使颜色有较大的差异。 染煮后将面料清洗完一定要注意将面料晾干后再烫平,否则会使面料出现较大的颜色不匀和变色 的情况。 整一个扎染的过程还是比较有趣的,在这个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和知识对我本身而言是很有帮助的,总而言之是受益良多的一次实践。篇二:实验报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多色扎染及染色成绩: 服工10302 班 作者郭丹 日期 2012/5/24 指导教师: 解子燕

Masson三色染色试剂盒说明书

Masson三色染色试剂盒说明书 Masson 三色染色试剂盒说明书(南京森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介绍】 Masson 染液是显示组织中纤维染色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胶原纤维染色权威而经典的技术方法。该法染色原理与阴离子染料分子的大小和组织的渗透有关。分子的大小由分子量来体现,小分子量易穿透结构致密、渗透性低的组织,而大分子量则只能进入结构疏松的、渗透性高的组织。淡绿分子量最大。因此Masson 染色肌纤维红色,胶原纤维绿色,主要用于区分胶原纤维和肌纤维。 【用途】主要用于胶原纤维染色。 【产品特点】 ①染色稳定;②分化时间短,1~2 分钟;③色彩清晰鲜艳;④适用范围广,适宜于组织的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等染色;⑤所染切片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褪色。 固定:甲醛升汞或甲醛盐溶液。 切片:所有类型。 【产品组成】 编号名 SBJ0126 (7×50ml)SBJ0126 (7×100ml) SBJ0126 (7×500ml) Storage 试剂(A) A1:苏木素染色液25ml 100ml 500ml RT A2:三氯化铁水溶液25ml 100ml 500ml RT 临用时取A1、A2 等量混合,成为试剂(A),不可预先配制后放置,因染色液的色素根与铁 会化合,形成不容性沉淀,等量混合后,一般24h 后失去染色力。 试剂(B): 盐酸乙醇分化液50ml 100ml 500ml RT 试剂(C): 氨水水溶液50ml 100ml 500ml RT 试剂(D): 丽春红酸性品红染色液50ml 100ml 500ml RT 试剂(E): 乙酸水溶液50ml 100ml 500ml RT 试剂(F): 磷钼酸水溶液50ml 100ml 500ml RT 试剂(G): 苯胺蓝染色液50ml 100ml 500ml RT 【参考操作步骤】 1、切片脱蜡至水。 2、试剂(A)染色5min~10min。 3、试剂(B)分化、水洗,试剂(C)返蓝、水洗。 4、蒸馏水或者去离子水洗1min。 5、试剂(D)染色5~10min。 6、试剂(E)洗1min。 7、试剂(F)洗1~2min。 8、试剂(E)洗1min。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法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09级生命基地林剑锋(200900140065) 周三下午第四排 摘要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通过芽孢染色和复染色,使细菌的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我们就能够跟容易观察到芽孢,并对其特征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区分菌种甚至鉴定菌种的目的。 关键词 芽孢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梭状芽孢 前言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颇色,很难观察。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razmowski),5%孔雀绿,0.5%番红,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 1.2实验方法 1.2.1 .制片 按常规涂片、下燥、固定。 1.2.2 .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1.2.3 .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1.2.4 .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2min 。 1.2.5 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吸干。 1.2.6 .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图二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 2.2 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到的当然是芽孢的染色方法。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而已。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Madigan, MT; Martinko J, Parker J (2004).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13-066271-2.

活性染料染色

棉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 姓名:商倪锋学号:08139126 班级:轻化工程081班 同组者:史千千 摘要:本实验采用活性艳蓝K--GR对全棉植物进行染色,染色后对活性染料的固色率和吸尽率的测定。 关键词: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固色率吸尽率 Dyeing of cotton with active dyes Abstracts:in this paper,we use ReactivebrilliantblueK-GR dyeing cotton, after dyeing we use equipment to evaluate the fixation and exhaustion rate. The result show that reactive dyes on cotton fabric has not a higher exhaustion .fixation and low luster . . 前言: 棉织物是目前纺织市场应用最多的纤维之一,染棉织物可以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用直接染料染色后水洗牢度较差,很难达到客户的要求,同时在染色的过程中对染料的浪费也比较严重,吸尽率和固色率都比较低,本实验以活性艳蓝K--GR为染料对棉织物进行染色同时来测定活性染料的吸尽率和固色率。 一、实验目的 1、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 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细菌芽孢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学号:组别:年级班级: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材料: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胞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被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碳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如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操作步骤】 1.制片。 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实验结果】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实验报告【精品】

一、实验目的 (1)自行选取染料及设计工艺,掌握活性染料对棉的染色过程,巩固所学的活性染料对棉纤维染色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自己设计工艺处方和工艺条件,并进行染色试验。 (2)学会活性染料吸尽率和固色率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1)染色原理:活性染料是一种含有能与纤维起反应形成共价键的活性基团的染料,常见的活性基团有二氯均三嗪型、乙烯砜型和一氯均三嗪型等三种,它们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采用的工艺条件也不同,分别采用低温、中温和高温进行染色。 活性染料染色时通过纤维对染料的吸附、染料扩散进入纤维内部达到上染平衡,加入碱后,染料开始与纤维发生反应而固着,并重新达到一个平衡。染后进行皂煮,除去并未与纤维固着的染料或水解染料,提高色泽的鲜艳度。 活性染料浸染的上染曲线 由于活性染料在水溶液中要发生水解,从而影响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在开发出双活性基团甚至三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可以使活性染料的固色率达到80%以上。 双活性基染料常见的有:含两个相同的一氯均三嗪型如国内KE型活性染料;含一个一氯均三嗪、一个为乙烯砜型的染料如国内M型活性染料。 (2) 固色原理: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能形成纤维素负离子,能和活性染料发生亲核取代、加成反应,进而形成染料--纤维共价键,二氯均三嗪型较活泼,只需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反应,而一氯均三嗪型则需在温度较高、碱性较强条件下才能反应。影响此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染料与纤维与水的反应为平行反应,因为水也是亲核试剂,反应条件机理相同。染料一经水解即失去与纤维的反应能力,固色率大为降低。从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固着反应比水解反应快40倍左右,染色时PH一般为10~11为宜,X型可用碱性较弱的小苏打,对K型,则采用Na2CO3、Na3po4,甚至NaOH。染色温度具体根据不同染料性能而定。促染用元明粉,加入要掌握一多二早,分批加入的原则。浴比尽可能小些,以提高固色率。水解染料的存在,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但不够大,它会染着于纤维上,皂煮时不能完全煮下来,有时还会污染到其它纤维,特别是KN型染料耐碱牢度不高,易造成污染现象。水解染料的存在也是湿摩牢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 3 ) 加盐促染原理: 三、给定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材料:丝光漂白棉布(各2g、8块) 药品:活性艳蓝K--GR,无水硫酸钠、碳酸钠、净洗剂EL-C

AB-PAS染色试剂盒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AB-PAS 染色试剂盒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AB-PAS 染色试剂盒货号:G1285 有效期:6个月有效。 产品简介: 糖原染色是病理学中常规的染色方法之一,McManus 在1946年最先使用高碘酸-雪夫技术显示黏蛋白,该法常用来显示糖原和其他多糖,该染色液不仅能够显示糖原,还能显示中性黏液性物质和某些酸性物质。 阿利新蓝和PAS 技术联合使用可鉴别同一组织切片中的中性黏蛋白和酸性黏蛋白。这种技术也常用作广泛检测黏蛋白的手段。该技术染色阴性,可明确断定该物质不是黏蛋白。在大多数方法中,切片先经标准的阿利新蓝(pH 值为2.5)染色,在使用PAS 技术。阿利新蓝可将唾液黏蛋白、硫黏蛋白和蛋白多糖染成蓝色。PAS 技术可将中性黏蛋白染成深红/红紫色,同时将既含中性黏蛋白有含酸性黏蛋白的组织和细胞染成深浅不同的紫色,这是有于阿利新蓝与Schiff 试剂结合并反应。上述染色常可出现在含有中性黏蛋白和唾液黏蛋白的小肠杯状细胞中。 阿利新蓝是类铜钛花青染料,这种阳离子染料与酸性基团结合,也即阿利新蓝与组织内含有的阴离子基团如羧基和硫酸根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分子中带正电荷的盐键与酸性黏蛋白多糖物质中带负电荷的酸性基团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而呈蓝色,再于PAS 进行复合染色,就 编号 名称 6×50ml 6×100ml Storage 试剂(A )阿利新蓝染色液50ml 100ml 4℃避光试剂(B )过碘酸溶液50ml 100ml 4℃避光试剂(C )Schiff Reagent 50ml 100ml 4℃避光试剂(D )苏木素染色液50ml 100ml 4℃避光试剂(E )酸性分化液50ml 100ml RT 试剂(F )Scott 蓝化液50ml 100ml RT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 革染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染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 革染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用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染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染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 1.细菌的活化:将细菌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约24h。 2.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3.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5.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直接用95%乙醇从载 玻片上端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时,立即水洗。酒精的浓度、用量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 6.复染:滴加番红液,染色2min,水洗。 7.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革染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制片过程中要注意:要选用活跃生长的幼培养物作革染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火焰固定不已过热,脱色时间的控制。另外,可选用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和革染氏阴性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涂片和染色。 六、实验内容 1.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对上述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 七、实验报告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凯基7-AAD染色试剂盒说明书

7-AAD染色试剂盒 凯基7-AAD染色试剂盒 (Cell Apoptosis 7-AAD Detection Kit) Cat number:KGA For Research Use Only Store at4℃for one year Expire date: A.试剂盒说明 7-AAD (7-amino-actinomycin D)是一种核酸染料,它不能通过正常质膜,随着细胞凋亡、细胞死亡过程,质膜对7-AAD的通透性逐渐增加,结合细胞凋亡中DNA的有控降解,在合适波长激发光的激发下可发出明亮的红色荧光,通过7-AAD标记DNA的强弱,将细胞分为三群:7-AAD强为死亡细胞,7-AAD弱是凋亡细胞,7-AAD-为正常活力细胞。7-AAD同PI 有着相似的荧光特性,但其发射波谱较PI窄,对其他检测通道的干扰更小,在多色荧光分析中是PI 的最佳替代品,可与Annexin V-EGFP/FITC/PE联合使用。 本试剂盒适用于培养的细胞染色,可应用于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计或流式细胞仪检测。 二、试剂盒组份 1×10倍。 三、试剂盒以外自备仪器和试剂 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或荧光显微镜:激发波长546nm,发射波长647 nm 微量移液器、1.5m L Microtube、载玻片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微量试剂取用前请离心集液。 2.7-AAD避光保存及使用。 3.7-AAD为潜在致癌物,操作时请采取防护措施,穿防护服、戴手套等。 4.本试剂盒适用于检测活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时,细胞数量不以应低于1×105,,不推荐用于检测组织样本。 五、操作方法 1.悬浮细胞离心(2000rpm离心5min)收集;贴壁细胞用胰酶消化收集用PBS洗涤细胞二次(2000rpm离心5min)收集1~5×105细胞; 2.加入5μL 7-AAD染液,混匀;室温、避光、反应5~15min; 3.加入500μL的1×Assays Buffer悬浮细胞; 4.请在1 hour内,进行下述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的观察和检测。 A.荧光显微镜观察 1.滴一滴上述染色后的细胞悬液于载玻片上,并用盖玻片盖上细胞; 2.对于贴壁细胞来说,也可直接用盖玻片来培养细胞并诱导细胞凋亡; (1)将细胞于盖玻片上生长,用适当的凋亡诱导剂诱导细胞凋亡,并设立阴性对照组; (2)用PBS洗涤细胞两次; (3)在500μL 的1×Assays Buffer中加入5μL7-AAD染液,混匀; (4)将上述溶液滴加于盖玻片表面,使长有细胞的盖玻片表面均匀覆盖; (5)避光、室温反应5 min。 3.将盖玻片倒置于载玻片上,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激发波长546nm,发射波长647nm,7-AAD 荧光信号呈红色。 B.流式细胞仪分析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激发波长Ex=546 nm; 发射波长Em=647 nm。 7-AAD红色荧光建议使用FL3通道检测。

HE(苏木素-伊红)染色试剂盒

HE(苏木素-伊红)染色试剂盒 货号:G1120 规格:3×10ml/3×100ml 保存:常温保存,复检期至少1年。 产品内容G1120-10G1120-100 苏木素染液10ml100ml 分化液10ml100ml 伊红染液10ml100ml 注意:环境温度低时,分化液可能会结晶析出,将分化液37℃水浴融化后即可,不影响使用。 产品说明: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是病理学常规制片中最基本的染色方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染色过程需要优化,着色情况与组织或细胞的种类有关,也随其生活周期及病理变化而改变。例如,很多细胞在新生时期胞浆对伊红着色较淡或轻度嗜碱,当其衰老时或发生退行性变则呈现嗜伊红浓染。胶原纤维在老化和出现透明变性时,伊红着色由浅变深。 本产品所包含试剂均为工作液,可直接使用。 操作说明(以下步骤仅供参考): (一)石蜡组织切片染色。 1.取材组织块,经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2.石蜡切片脱蜡水化:

①二甲苯(I)中脱蜡5min。 ②换用新鲜的二甲苯(Ⅱ),再脱蜡5min。 ③无水乙醇5min。 ④95%乙醇2min。 ⑤80%乙醇2min ⑥70%乙醇2min。 ⑦蒸馏水2min。 3.苏木素染液染色5-20min(具体时间根据染色结果和实验要求调整),自来水冲洗。4.分化液分化30s。 5.自来水浸泡15min或温水(约50℃)5min。 6.置伊红染液几秒-2min(具体时间根据染色结果和实验要求调整),自来水冲洗。7.自来水浸泡2-5min。 8.脱水,透明,封片: ①95%乙醇(I)2-3s ②95%乙醇(Ⅱ)2-3s ③100%乙醇(I)2-3s ④100%乙醇(Ⅱ)1min ⑤二甲苯石炭酸(3:1)1min ⑥二甲苯(I)1min ⑦二甲苯(Ⅱ)1min ⑧中性树胶封固,镜下观察。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一. 目的要求: 目的: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内容: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 基本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因此先用着色力较强的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内的染料经水洗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沙黄、番红、碱性复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色剂的颜色,此时菌体被染成红色,芽孢呈绿色。 三. 器材 1.菌种:培养了16-20小时左右的枯草杆菌(37℃) 2.染色剂:5%的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0.05%碱性复红蒸馏水 3.仪器或其他用品: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木夹子.显微镜等 二甲苯.香柏油 四. 操作步骤: 一)方法1: 1.取37℃培养了18-24小时的枯草杆菌作涂片,并干燥固定。 2.于载玻片上滴入3-5滴5%孔雀绿水溶液 3.用试管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用微火加热,自载玻片上出现蒸汽时,开始计时约5min ,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自来水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0.5%的番红溶液(或0.5%沙黄水溶液或0.05%碱性复红)复染2分钟,水洗. 6.制片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二)方法2: 1.加1-2滴自来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培养16—20小时的枯草杆菌于试管中,充分混匀打散,制成弄的菌悬液。 2.加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热20-30min .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取数环欲洁净的载玻片上,并涂布均匀,将玻片通过微火3次固定。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复染液染2-3分钟,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五.实验报告: 1.绘图:枯草杆菌的芽孢形态,芽孢的着色位置。 2.芽孢染色的操作要点? 资料介绍: 1、菌种培养:37℃、18-24小时为宜。 2、染色剂的配制: A.5%的孔雀绿水溶液 孔雀绿 5g 蒸馏水 100ml

细胞凋亡-Hoechst染色试剂盒

细胞凋亡-Hoechst 染色试剂盒 简介: 细胞凋亡-Hoechst 染色试剂盒(Hoechst Staining Kit)是一种采用经典的Hoechst33258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的快速简便的试剂盒。当细胞发生凋亡时,染色质会固缩,Hoechst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细胞的细胞核呈正常的蓝色,而凋亡细胞的细胞核会呈致密浓染,或呈碎块状致密浓染,颜色有些发白。Hoechst Staining Kit 经常用于培养的贴壁或悬浮细胞以及组织切片的细胞凋亡检测。该试剂盒检测细胞含量范围一般为0.1~1×106之间。 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一)贴壁细胞 1、取洁净盖玻片在70%乙醇中浸泡5分钟或更长时间,无菌超净台内吹干或用无菌的PBS 或生理盐水洗涤3次,再用细胞培养液洗涤1次。 2、加入干预条件使细胞发生凋亡后,吸尽培养液,加入Hoechst 固定液0.5ml 。 3、去除固定液,用PBS 或生理盐水洗,吸尽液体。洗涤时宜用摇床,或手动晃动。 4、加入Hoechst 33258染色液0.5ml 孵育。也宜用摇床,或手动晃动数次。 5、弃染色液,用PBS 或生理盐水洗,吸尽液体。洗涤时宜用摇床,或手动晃动。 6、滴一滴抗荧封片剂于载玻片上,盖上贴有细胞的盖玻片,让细胞接触封片剂,尽量避免气泡。 7、荧光显微镜可检测到呈蓝色的细胞核。激发波长350nm 左右,发射波长460nm 左右。 (二)悬浮细胞 1、离心收集细胞样品于1.5ml 离心管内并弃液,加入Hoechst 固定液0.5ml ,缓缓悬起细胞固定。 2、低速离心去除固定液,用PBS 或生理盐水洗。洗涤时手动晃动数次。 3、低速离心离心后吸去大部分液体保留约50μl 液体,再缓缓悬起细胞,滴加至载玻片上, 编号 名称 DA0032 100T Storage 试剂(A): Hoechst 固定液 50ml RT 试剂(B): Hoechst 染色液 50ml -20℃ 避光 试剂(C): 荧光封片剂 5ml 4℃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实验 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的固氮菌。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 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