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规划分析以及相关思考

我国主要河流受地形限制,都是从西向东而流。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通过开凿运河造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以弥补东西向河流的不足。因此,中国开凿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在隋朝以前,运河都是地区性的,且流程也较短。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利用天然湖泊,疏浚古运河,重开一些新渠道,第一次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 历经千余年, 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沿河上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探讨和借鉴京杭大运河恢弘的大水利规划思想, 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与综合治理措施的不同方面, 传承博大精深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京杭大运河工程规划的借鉴

1.大水利规划思想的借鉴

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 开邗沟, 沟通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隋朝统一中国后, 隋炀帝杨广登基的次年便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 对邗沟也进行了整治。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 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今北京) 、610年又开江南运河, 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今杭州)入钱塘江, 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 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后来的元、明、清三朝, 均在北京建都,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 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 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河线绵延上千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 创我国南北漕运之盛世。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京杭大运河规划中对湖泊的利用的借鉴

我们的先辈们, 在京杭大运河的规划中, 巧妙地利用湖泊资源, 既能有效地缩短了河线、节省了工程量, 又多无水源匮缺之忧。

(1)邗沟串联了众多湖泊

邗沟(今淮扬运河)的修建沟通了江淮, 奠定了今日淮扬运河的基础;张纶, 为避航行湖区风浪之险, 且便利船舶拉纤,

(2)早期江南运河对湖泊的利用

江南运河稍早于邗沟, 是苏州至长江之间最早的运河, 沿途利用了长荡、蠡湖、杨湖、渔浦等湖泊。江南运河的南北两端, 如北段的望亭以北和南段的钱塘江北岸等地, 地势高仰, 运河航运用水, 常需依赖江潮补给, 冬春枯水季节或低潮, 河水常涸竭而影响航运。

3.京杭大运河水利建设对扬州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1)大运河带来了扬州的经济繁盛

中国古代,发展内河航运是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唐代扬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处于江、河、海交叉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唐代的

扬州进入最繁华的时代。海外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港起航,与日本唐津港对渡,或通过江南运河经明州起航,横渡东海抵日本;从扬州东出长江口,经明州、广州,与大食、波斯等西亚各国通航;自扬州沿运河北上,经楚州出淮河口,可抵朝鲜。扬州作为联接南北和长江中下游的一个繁荣通商口岸,是我国东南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内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大都市。

(2)城内沿河商业街市,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

自隋代以来,在属唐罗城范围的河道两侧就逐渐形成市街和码头,成了重要的江南物资集散的港埠,并形成了初步的路、桥布局。唐代罗城在纵贯南北的干道旁是并行的运河河道,集中的大市、小市就设置河道旁边。市场临河而置是扬州的一个特点。罗城中有一个与市井相连着的“十里长街”,扬州的夜市也十分活跃,夜市是水利带给扬州经济的又一特点。夜市是唐代扬州商业市场扩大和延伸的表现,也是当时贸易市场的新开发。

(3)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品质和便利程度

城市人口密集,饮用水的供给时刻不能中断。扬州城市用水,自古以河、塘、井水为水源。根据发掘资料,扬州有多条城内运河,除了运河水可以使用外,城内还有引水渠设施与运河相连。渠底铺以黄沙,渠上用木板覆盖。这种设施似非作排污之用,而是与供给城市居民用水有关。扬州城里至今留有多口古井,有的现在仍然可以使用,最富盛名的当属“天下第五泉”那口古井了。

(4)提供消防用水。

扬州引运河水入城,可做生活用水,缭绕间巷,使既可通舟又可防火。唐城里分布多条官河、市河,水网状的布局就是一项综合利用,它的起缘和功用交通是一个方面,防火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5)作为城市防卫屏障。

水是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军事资源。古代征战攻守,“城市”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为巩固城防,城市都筑有坚固的城墙,同时深挖护城河,也叫“池”。因此古代通称城为城池。护城河增强了城市的防卫能力,是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最普遍的一种型制。唐代扬州,不管是子城、罗城,城墙外都有深挖的护城河,也就是城壕,扬州人称之为保障河。

(6)用于防洪、排水、引排相济。

春秋战国时已有一套完整的选择城址的理论:滨临水泽,以兴水利,做好排水渠道,使尾流都注入大河之内。城郭要考虑防洪问题,城外、郭外都要开沟作堤,行洪排涝。一旦洪水涌来,事先紧闭城门并以土密塞,隔洪水于城外。洪水围城,护城河就成为导水排水的通道。城墙和护城河就具备了挡御洪水和导水、排水的功能。

(7)提供交通航运。

古代的陆上交通条件很差,运输工具笨重,运输耗费大而运量小,水上运输则有运量大、价格低的优点,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历朝都把以都城为中心的运河作为交通骨干,组织运输网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唐代,大运河水系及其漕运构成当时国家主要的交通手段。扬州正是凭借这一优势,迅速崛起。当时扬州城内密布网状的官河和市河,直接与长江、大运河通联,与外界沟通和交往十分便捷,因此经济发展迅速。

(8)美化城市环境。

古人早就意识到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利用已有水域或人工增大水域面积,引水入城,构筑庭院园林、水景景观和美化环境,如建造公园和私家园林。扬州不仅水色秀丽,而且以园林古刹和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扬州美景瘦西湖、何园、个园、大明寺内无处不有水的作用存在。唐代扬州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带来了扬州的繁荣和发达,

二、京杭大运河未来规划思考

1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判断

(1)基于全域视角的价值判断

北京市总体规划( 2016 -2035) 提出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隋朝运河的开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中的一则工具,是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的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治理的抓手,在满足南北经济大动脉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资源的再分配,具有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多重价值,并从而发展了运河内涵丰富的文明与文化意义。

(2)基于历时态本土文化发展战略考量的价值

京杭大运河一直以来作为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得到了学术界大量的文化价值挖掘,在此基础上从历时态出发,结合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基于历时态的本土文化发展战略的考量。作为本土化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尝试将创造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框架与实践,它所集合的文化意义将超越运河文化遗产本身的意义,

(3)基于景观资源系统意义的价值判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中提出“历史层积” ( Historic Layering) 的概念,将城镇景观视为地域背景因素层叠累积的产物,认为不同时期的内因动力决定了其阶段性风貌特征,各个阶段景观形态在空间载体中层叠累积则呈现出城镇为现代人所见的最终形态。将“历史层积”的景观形态概念应用于对京杭大运河的解读,可见京杭大运河所具有的“变化”的特征造就了其阶段性的风貌特征,其景观资源系统的历时态样貌与当下的景观样貌在某种意义上解说了农耕社会的中国与工业化社会的中国的景观叠加意义。

(4)基于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价值判断

京杭大运河其水体与护岸的特性同时兼具自然的生态价值,滨水空间的自然属性为城市提供了生态效益,它周边的森林、绿地、河流、湿地等生态斑块和植被覆盖形成了天然的城市发展缓冲带,具有一定绿隔作用,其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所造就的自然绿色空间发挥了显著的生态价值和功能,是城市“软”性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相融合的载体,是可以利用的生态廊道。

(5)基于活态利用的遗产范本价值

运河的活态利用莫过于实现通航,通惠河可以成为北京运河活态利用的一个范本。现状朝阳区东便门至高碑店的通惠河段可以进行疏浚、建设码头等航运设施,利用再生水或夏季雨洪增加河道蓄水量,建议先行试行航运。通惠河历经金元明清四朝作为维系京师命脉的运河一直得以开发利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北京城市再生水利用手段日益提高,河道航运用水有了可靠保证,实现通航来日可期,未来期待通惠河再现昔日的航运盛景。(6)基于系统活化利用的平台展示价值判断

京杭大运河的物质性历史遗产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大跨度的,无论是碎片式的文物古迹,还是相对完整的历史河道都是物质遗产系统中的各元素;无论是单一的建筑纪念物,还是多样性的文化景观都是活化利用的对象,因此对其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将以综合性的观点、方法和技术,体现多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平台价值,为我国建立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整理方法、宏中微观为一体的整体保护框架、活态遗产传承策略的方法以及超大尺度遗产的区域空间治理框架都仰赖于运河这一平台展示的成果。

2、现存问题分析

(1)割裂式研究大运河文化,缺乏整体性割裂式研究大运河文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行政区域上的割裂。大运河是线性的、流动性活态遗产,其本身的存在就跨越了很多行政省市。由于其天然的行政区划上的割裂,各地政府都着力于研究各自区域段内的大运河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但具体到各行政区域内运河廊道的旅游空间布局的布置时,始终还是割裂式的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各自为政。第二,同一区域内的河道割裂。河道在不同的地段有着各自专属的名称,携带着各个朝代的烙印。然而各类学者、专家几乎都同时选择了古运河河道遗产的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2)侧重大运河的开发利用

缺失遗产有效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岸地域性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政府在着手大运河的旅游开发和城市建设双项同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了以单一美化为目的的破坏性的开发举措,对物质性的大运河遗产元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建设性的破坏,而不自知。

(3)着力于地域性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核心竞争力

承担着重要的漕运交通功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跟大运河相关的各类旅游产品,在各个行政区域内都考虑到了要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但是又逃脱不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相似功能,趋同性变成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没有真正考虑以何种形态来呈现自己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如何彰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大运河文化嵌入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策略研究

(一)统筹规划,聚焦重点运河城市,逐步推广到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

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就是聚焦个别重点运河城市,通力合作,理清该区域内运河文化遗产在整个大运河文化中的地位,找出其保护与开发的有效办法,并试行。

在全国倡导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之时,借力于条件成熟的扬州来研究如何将大运河文化深入嵌入到旅游发展中去,寻找合适的呈现方式,把扬州培育成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引领者。试行成熟后,再打通与其他运河城市的融合方式,将该地区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拓展延伸,并复制其产品研发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旅游产品,增强产品的吸引力,逐步推广至其他运河城

(二)理清思路,最小干预,协同保护与开发大运河

大运河沿线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构成十分复杂。从遗产廊道角度来看,我们要理清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文脉,整理并登记遗产的种类、名称、现状及价值,并准确评价,确定好遗产保护的范围,最小程度地干预其现状,挑选出适合开发成旅游资源的遗产,借助于各种表现形式和手法,构建成不同尺度的大运河旅游空间。使得岸上、水上、空中、水下的大运河文化都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势在必行,如今研究运河的人虽多,但还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大学老师、研究生及大运河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引导更多阶层的人来研究运河,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才是真正做好大运河文章的办法。在整体性缺失、遗产保护缺失、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力于统筹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并在技术上将大运河旅游产品质量升级、服务升级,真正让游客感受到“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的深层体悟。

东郊森林公园

郊森林公园将于2013年春启动建设,这也是本市平原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建成 后将免费供市民休闲。 东郊森林公园位于通州、顺义、朝阳三区交界地带,南部紧邻通州新城,北部与首都机场、空 港产业基地和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相接,规划面积8.9万亩,2013年内完成一期,2020年全部建 成。 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史贵升介绍,东郊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大郊野公园之一 东郊游憩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首都机场航空走廊范围,同时也是通州和顺义两大新城的绿化 隔离地区。 “目前,本市大型的森林公园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东部平原地区连片的森林很少,东郊森 林公园的建设将填补这个空白。”史贵升表示。 现状公园范围内有温榆河、小中河两条河流,还有部分村庄、农田、林地、废弃鱼塘、藕地等, 整体绿化覆盖率并不高。按规划,公园内将重点建设华北树木园、印象森林、湿地森林、动感森林、 创意森林5个特色景观区域,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健身、科普教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近自然森 林公园。 2013年,依托平原造林工程,东郊森林公园将实施造林1.39万亩,植树168个品种、50多万株,初步形成森林主体构架;华北树木园、湿地森林、印象森林等主要森林景观区域基本成型;35公里长的绿道将串联各主要园区。如果工程进展顺利,市民2013年秋季就可以入园游憩。 未来几年,东郊森林公园将继续扩大森林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公园规划范围内部分村庄将整体搬迁,腾退还绿。 东郊森林公园建成后,将使北运河与潮白河生态景观带、六环路与京平高速路生态保护带、现有一道与二道隔离地区绿化带紧密衔接、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成为京东最大的城市森林区域。同时,将与北部的潮白河森林公园、顺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和南部的大运河森林公园相接,在东部平原地区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生态休闲游憩带,为市民带来更多绿色休闲空间。 亮点1集纳华北260个乔木树种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市运河办)汇报今年以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根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安排,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自去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市运河办、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各辖市区及编制团队认真研究国家、省大运河规划编制要求,赴运河沿线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由文史专家及部门、板块负责人参加的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规划》初稿。今年2月大运河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市发改委结合国家规划纲要精神和领导小组总体要求,对《规划》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市运河办提交市领导征求意见,结合市领导的意见由市发改委对《规划》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讨论稿。目前发改委依据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完善《规划》。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为保护运河文化遗存,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重点建设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中国大运河工业文化博览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吴古故水道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依据常州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先导段水系体系,规划形成“一园三带十节点”的空间结构。一园:即青果巷核心展示园。三带:即春秋运河文化带、明运河文化带和关河文化带。十点:即春秋运河三处节点(篦梁灯火、龙城象教、坡仙遗范)、明运河四处节点(大观天下、江湖汇秀、运河人家、南门集庆)和关河三处节点(城角水关、青山止园、关河水驿)。 其中,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于2019年4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5-6月非周末日均2万人次,周末日均3.5万人次,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开街效果。街区一期目前处于正常运营阶段,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三、文物保护修缮情况 分级分类做好大运河常州段相关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支持具备条件的文物点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修缮保护,完善相应功能设施,提高“三街区四地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内的文保单位的完好率。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重点实施常州春秋古运河文化保护贯通工程、止园遗址公园、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石龙嘴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南河沿历史建筑群修缮保护、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菱溪公园五园汇秀、勤工路历史文化地段保护、张太雷旧居、近园、意园、万缘桥、常州戏楼群、常州唐荆川宅、恽鸿仪宅、盛宣怀故居、瞿秋白故居等项目。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大运河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意义 2014-11-18 10:25来源:《前线》杂志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成功,使得大运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运河密切相关,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也深受漕运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运河文化,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巩固 在隋唐之前,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凿的运河,如曹操、隋炀帝等人开凿的平虏渠、泉州渠、永济渠等,都是以军事扩张为目的、用以运粮运兵的水上通道,那时的运河就如同中原王朝伸向北方的一只臂膀。金、元以后,南北运河的交通水利系统则成为北方政权站稳燕京、进军中原的重要依托。 自金朝迁都、燕京成为都城始,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奢靡的宫廷生活,要求物资运输的规模成倍增加,每年要有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及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江南等地征收运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是比陆运更为方便快捷和省力的途径。金朝时曾开通闸河连接通州到金中都城,元朝初年也曾利用坝河、金口河进行漕运,但由于水源的限制,这些运道都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1293年,在郭守敬的设计领导下,元朝开凿了著名的通惠河工程:自昌平白浮泉筑渠西引,汇西山诸泉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经高梁河入积水潭;从积水潭往下顺皇城东墙南下,接旧金的闸河与潞河(今北运河)相连。这样不仅为大都城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水源,更使得从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从此,江南来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内,作为漕运码头的“海子”(今积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现出一片“舳舻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荡荡的船队络绎不绝地沿通惠河穿行城中。 此后,明清两朝的京城也依旧是依赖着这条运河的供给,只是由于水源减少和水系格局改变等原因,将终点码头移出了城外。也就是说,从金、元始,北京地区的水源要不遗余力地满足一项新的功能——漕运。“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漕运乃京城重中之重,维系着北京的经济命脉。 有了这条生命线,城市的稳定与首都政治职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否则,后果将十分严重。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六年(1470)六月,北京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流民纷纷涌入京城谋生。而水灾导致的漕运不畅进一步加剧了京城粮价的哄抬,迫使朝廷多次把官仓的储备粮投入市场以平抑物价,严厉打击奸商囤积和惩戒贪官赈济不力。还将国子监的部分生员放假回家,派五城兵马司把数以万计的云游僧人逐还原籍,以减少京城人口对粮米的消耗。 物资保障只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运河的开通,更增强了朝廷政令的通达以及对全国的掌控,也是体现国家对沿岸地区政治影响力的新渠道。疆域辽阔的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偏于国家版图的东北,而有了大运河,也就有了一条强化南北联系、及时掌控江南社会动态的通道。 运河与北京文化中心的形成 运河对北京文化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大运河对外传播京师文化、南方士人的北上交流,促进形成了北京对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传播力以及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有了广泛的人员来往、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汇等等,既能将京城文化流传到全国各地,也使北京吸收各地文化元素,兼容并蓄集大成,从而形成引领文化潮流、对全国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文化中心。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有全国的最高教育机构,也是科举时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南方士子以此为契机到京师访学就试,不少人就是沿着运河从水路北上,写下了许多文笔绚烂的游记或记游诗。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在清顺治十年(1653)以幕僚的身份从浙江嘉兴到杭州,在杭州坐船沿着大运河到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返回杭州时,走的仍然是大运河这条水路。记录谈迁行程的《北游录》,描绘了运河两岸的地理风物,留下了他在京期间拜访藏书之家、考察文物古迹,以及与京城士绅文人交游活动等记载,为今人探求明清时期北京及运河沿岸之风土人情的宝贵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的批复 通州新城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近年来,通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是奥运之年,也是新城建设全面启动之年,市委市政府对通州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新城建设非常关注,各种优质资源加快向新城涌动,通州新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2008年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 高水平建设新城在“新”字上做文章 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配套的要求,突出体现新城建设的新理念、新形象。 加快新城三大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承载能力。一是继续完善开放式路网体系建设。打通与首都机场 联络,完成壁富路──通顺路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配合完成京津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榆旧路、张凤路、徐尹路等工程;优化城区道路循环,实施环路改造等工程;加强通 州生态商务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朝阳北路东延、潞苑北大街、六环西辅路等工程。二是加快建设与新城需求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推进旧城区燃 煤锅炉房整合和河东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完善天然气管网,继续推进电气化区建设。三是引进优质资源,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二中通州分校、潞河中学分校等名校建设; 推进北京市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合作办医;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医疗服务 等设施,增强城市功能。 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水生态环境。近些年不断加强水系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完成运河城市段11.2 公里的生态景观和环境建设,形成北京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文化景观。今年启动建设运河二期万亩滨 河森林公园,构筑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温榆河生态景观,实施温榆河滨河公园工程,构建水绿交融 的滨水生态商务环境。实施京津城际铁路、京津第二高速绿化工程,打造京津绿色走廊。配合建设北京 市东南郊水网工程,逐步实现北运河、凉水河等“五河十渠”的互联互通,促进水系循环,改善生态环境。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实施北运河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示范项目,实施通惠河北岸截 污工程,启动河东10万吨中水厂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启动重点地区开发,有序推进新城建设。完善土地一级开发工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超前谋划,加快土地储备力度。完善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政策,依法规范征地拆迁工作。推动新城运河核心功 能区、通州商务园、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点地块一级开发和土地入市工作,适时启动北苑地区、 北关地区、果园环岛等重要节点开发建设,为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加快产业发展在“好”字上做文章 落实通州新城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到好字优先,加快发展。 发挥现代物流业聚集优势,打造面向环渤海的区域物流品牌。现代物流业是通州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特色,近年来着力提高物流业的聚集度和贡献力,初步形成“总部+物流”、“生产基地+物流”、“展示交易+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6577582.html,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完整版)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 生态农业园自评报告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所经营的郑佳生态农业园座落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崔家楼村南,毗邻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园区内光照充足,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布局规整,是通州区仅有两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有机大樱桃示范园之一。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利民曾十年留学日本攻读营养学,他归国后成立并经营的郑佳生态农业园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园,园内主要种植果树是大樱桃,以及桃、杏、梨、苹果、葡萄、李子、枣等,品种达数十种,绝大部分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郑先生还特地聘请著名果树专家为技术指导,十数年始终坚持生态,健康,环保的理念,坚持有机化种植方法,坚持精耕细作的管理方式,力求获得果品最天然和最上乘的品质。因此,郑佳生态农业园出品的有机大樱桃以个大,美艳,甜度高,肉厚多汁、果味纯正、安全无公害而享誉京城,其它品种的有机水果也皆是自然出品,果香浓郁,从而吸引了大批热衷亲近和回归大自然的休闲采摘客人,园内独具日式风格的凉亭及长廊,为游客提供了休息、纳凉、品茶、娱乐的场地,果树和私家菜地认养更是满足了越来越多对食品安全担忧的人们的需求,年接待人次可达一万多人。 北京郑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总体定位是:

依托现有精品果树资源,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农耕管理技术,以纯天然、高品质为宗旨,打造集果品和蔬菜种植、加工、展示、研发,畜禽的养殖与销售,以及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精品生态农业示范园。 郑佳生态农业园业态标准自我评定: 一、种植特色: 1、占地规模600亩,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 2、园区景观以樱桃采摘为主,非常具有观赏性。 3、可供观赏、采摘的果品有樱桃、桃、杏、李、梨、枣、苹果、柿子等数十个品种。 二、科普解说及展示: 1、园内设有可供陈列展示的小型展室。 2、解说牌示系统正在制作完善中。 3、樱桃新品种高科技示范区在建设。 4、依托中国农科院果林所著名果树专家魏钦平博士及其研究生团队做技术后盾和支持,园内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讲解指导。 三、采摘活动与服务: 1、有奖采摘、果树认养、角色游戏采摘活动等。 2、分区域采摘,通过寻宝、接力、营救等竞技游戏,增加采摘活动的娱乐趣味性。 3、为游客提供采摘用工具,如手提桶、剪刀、草帽、鞋套、安全梯等,并有技术工人现场指导和辅助采摘。

通州区运河规划方案

项目概况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区位于北京东部门户——通州,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节点,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规划面积15.8k㎡,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快捷,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战略地位突出。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将生态、文化等有机的景观要素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城市空间。区域内还设置了媒体制作、文化会展交流、商务商业、办公、高档酒店、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为将来北京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并将其建设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新文化产业基地。 1.1区域位置 通州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首都北京的东大门,百里长安街的东端。它在北京大都会的发展进程中,正逐步由中心圈层式的发展转向轴向多点式的发展。在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建设框架,并提出将城市发展的重心向东部城市带倾斜。通州作为其中东西发展轴和东部城市带的交点,承担北京未来城市副中心功能,是未来北京城市建设的焦点。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古为漕运、仓储重地,是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路进京的必经之地。历史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本项目位于通州区未来城市中心地段,京杭大运河从地块南北穿越,形成狭长地块。由于项目地块处于未来城市商业、金融、办公、居住的中心区域,周边已经形成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居住等设施用地,因此用地不同,地段对景观功能要求也有所不同。同时,横跨运河的数座桥梁对地块景观也造成一定影响。 1.2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北起北运河与温榆河交界处,南至六环路,西达滨河西路,东至滨河东路,并包括西海子公园以及滨河西路核心广场段,规划面积170h㎡。 2设计原则 (1)滨水空间的重点处理原则 突出城市中心区滨水特色,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空间,以人性化尺度和城市尺度体现空间美感。 (2)历史文脉的尊重和传承 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扬天下的京杭运河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题材。设计中,公共空间正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 (3)景观与防洪要求的统一 运河防洪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因此,设计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景观与工程满足美观与安全要求。 (4)景观空问与土地利用的平衡 用地的平衡也包括经济的平衡,因此设计必须考虑项目可操作性,即除了满足社会效益,还要满足经济效益。 (5)和谐统一的场地特征 不同地块有不同的场地特征,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场地之间也应强调和谐统一。 (6)分期实施的原则 设计实施要按照城市发展需求逐步实施,确保分期实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拓展训练小游戏

2015.3.14(周六)大运河森林公园拓展训练1日游 目的:通过拓展训练更好的启发大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意识、技巧及方法。同时还可以改善成员之间的换位思考,树立相互间的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提高团队的认知成度。 地点: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免费】 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运河两侧,占地面积10700亩,公园沿水系长达8公里,分别建有潞河桃柳、月岛闻莺、明镜移舟等六大景区和长虹花雨、半山人家、皇木古渡等十八景点。年逾七旬的檀馨,是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总设计师,她道出了依托大运河深厚历史文化,设计出的“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 “一河”:是以北运河为中心展开规划,结合旅游观光的需要,沿岸建有5个功能各异的码头,作为水上游览的停靠地; “两岸”:是两岸堤路绿化与运河景观互借互动,有起伏、有变化、有景致,既是交通的路,也是景观的路; “六大景区”:分布在河道两侧,包括潞河桃柳景区、月岛闻莺景区、丛林活力景区,银枫秋实景区、明镜移舟景区、高台平林景区; “十八个景点”分布于六大景区之中,分别为桃柳映岸、榆桥春色、茶棚话夕、皇木古渡、长虹花雨、月岛画境、湿地蛙声、半山人家、银枫秋实、枫林茗香、大棚囤贮、风行芦荡、丛林欢歌、双锦天成、明镜移舟、平林烟树、枣红若涂、高台浩渺。

3月14日早9:00集合9:10准时出发,早饭自理! 温馨提示:请各位同仁一定要记得吃早餐且着运动装,运动鞋出行哦!(运动量可是有滴)抵达目的地时间:大约9:30到达大运河森林公园,休整,安排活动。 可参与活动:拓展游戏(1.热身运动;2.互动活动;3.竞技比赛;4.集体合照留念及获胜组领取奖品;5.聚餐;6.活动结束) 活动开始时间:2015.3.14日上午10:00准时开始。 分队:10:00---10:10此次活动分为两个组(红队和黄队),每组各1名组长,组长由XX及XX担任。队长选定完毕后,其余人员站成一排,报数1和报数2,站成2排,站成2排后,1组和2组进行猜拳,选出最后的队友。由队长猜拳选定各组成员,队伍确定后,开始游戏。(此次活动没有退缩,没有埋怨,荣辱与共!) 1.单腿跳:10:40---11:00【单腿跳是一项锻炼团队合作力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没有埋怨,没有放弃,更没有退缩。】 比赛规则:3局2胜,场地平坦路面100米。由2名队长各选出一名选手作为搭档,单腿捆在一起,由另一条腿进行地面支撑,进行第一轮比赛。先到终点再返回者获胜。如中途有

大运河文化

感受“水文化”的神奇 —大运河文化讲座有感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是自然之子,水则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亲。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河和长江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历史上还有一条河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就是曾经联通南北的水上生命—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的背景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次讲座则更侧重与从经济文明发展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大运河文化。 在诸位优秀讲座老师的引导下,同时包括自己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乃至信仰等。运河文化的内涵也是如此,但同时又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内涵,人工开挖是其区别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属性;国家制度是其作为文化的一种战略高度;连接南北是其社会属性。从这三种属性中,可以看出运河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技术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三大类。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运河文化,即运河的文物特性。相对于长江、黄河等河流,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决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地看,这关系中既蕴含着人定胜天的积极态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时势的理性,是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一永恒矛盾的权衡。当这两种思想共同反映在运河河道开挖、疏通、改变及维护的层面上,就形成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可以分为水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统、整治系统、防灾系统等。其中节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闸坝工程等专门性工程是工程技术的核心。这些完备且颇具技术含量的工程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使得中国古代的运河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北京通州区运河生态公园导游词.doc

北京通州区运河生态公园导游词 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北京通州区运河生态公园导游词,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VID。 通州,作为大运河北起点,千年以来举世闻名。为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神韵和运河文化深邃的内涵,再现运河文化风采,通州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水为灵魂,以绿色为基础,以发展为主线,结合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工程,建造运河生态公园,再现大运河充满大自然气韵的郊野旅游环境。 运河生态公园坐落于潞城镇北运河与六环路交汇处,西起京秦铁路,东跨六环路至丰字沟,北达运河左堤,南到运河右岸,与运河文化广场、奥体公园遥相呼应,占地面积3000亩。全园围绕一个“绿”字。按照不同景观类型分为八个景区:碧波娱乐、柳岸垂钓、蔬果采摘、深林消夏、科普示范、长廊碑林、茶楼休闲、花斋赏石。八景区各具特色,以生态为先导,以奇竣取胜。 为搞好运河生态公园建设,通州区林业局、区绿化办,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规划设计,并与潞城镇杨坨村和郝家府村密切合作,于20xx年2月份动工,经过几个月努力,变迁亩河滩为一碧万顷的生态公园,为古老的大运河再添0,也为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和完善城市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旅游、休闲、观光和了解运河文化的极佳场所。 通州运河公园是在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奥体公园、生态公园基础上扩建改造,整合而成的一个大型的绿色生态公园,是集休闲娱乐教育,体育竞技健身、水上游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也是京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北起北运河源水岛南端,南至六环路,西起滨河西路,东至北运河防洪堤。规划全线总长4600米,宽600-800米,总面积3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92万平方米,绿化率达95%;自20xx年11月1日至20xx年5月完成一期建设,景观改造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据史书记载,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些回忆文章说,当时南来北往的船队、游客在这里相互交织、川流不息。码头、粮仓、商家、酒肆、客店,一应俱全。文化氛围也相当的浓厚,潞河书院里鸿儒往来,周围庙宇里香火不断。由运河而带动起来的通州,曾经极度地繁荣兴旺。 大运河20xx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大运河的开通,历史上有三次大开凿,最早一次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第

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置在现运河的西侧,位于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南门大街、镇国寺塔、平津堰、御码头、马棚湾铁牛、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车逻坝、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运河的历史变迁,探究运河对于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运河的功能,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通过活动,在认识运河的基础上,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通过调查实践,收集整理资料,并分析运河的功能以及对高邮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学习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讨论法、合作法 【活动准备】 准备有关书籍,收集运河发展历史的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参观运河故道。 【学习过程】 活动一:查询资料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

通州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通州新城规划 2005—2020 目录 第一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新城发展定位与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新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空间布局与分区指引 (24) 第六章产业发展与就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住宅与社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章综合交通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城市公共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章城市设计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六章实施政策与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背景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以新城规划为重点开展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契机和重要内容。新城作为首都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 新城规划以总体规划层面为基本技术平台,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规划标准研究、重点问题研究、节点设计等为支撑.落实新定位,促进新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新理念,促进新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实施新标准,促进新城的理性增长;建设新城区,把新城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城市.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切实解决好交通、上学、看病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2)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水、节地、节能和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解决好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问题。 (3)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协调旧城文化的保护和新城文化的发展。全面展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基本情况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74千米,开凿到现在已有785年的历史。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这个长度似乎不可信,因为我家住在通州,在北京上班,不可能有82公里。另外,通惠河的定义是什么,起于哪里,止于哪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

大运河森林公园“定向越野”活动策划

大运河森林公园“定向越野”活动策划 ——北京地铁16号线26标项目部经理部 一、运河历史简介 相传隋朝时,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绮丽的花——琼花。隋炀帝听说了它的美丽后,就决定去赏花。于是他动用大量人力,开通了著名的隋朝大运河,并乘豪华龙舟前往。可是琼花讨厌这位暴虐的君主,他来时就自行败落,不让隋炀帝看。此花在南宋被移植临安,但随后枯萎,移回扬州,则又复活。 也相传隋炀帝为了下江南,遍寻江南美女而开凿大运河,而历史记载隋炀帝的确在扬州建“迷楼”来金屋藏娇。 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运河全貌: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北京市区至通县,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市,通县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北京市通州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DAVOST INTELLIGENCE 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长城旅游是标志性产品之一。与长城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国大运河,在中国文化旅游产品中一直是一个弱项。只是在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中推出片断的“运河旅游线”。在整体上,运河旅游并没有形成品牌、形成规模。通州是运河的龙头和北部起点,是运河文化的源头,是运河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地方。通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将对推动整个运河文化旅游起到关键性的作同,通州应该而且能够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首要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定位据达沃斯巅峰智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介绍通州在运河古城、河网纵横的优势资源基础上,以运河文化为主题,休闲旅游为主导产品,建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完整,具有中国乃至国际吸引力的运河文化旅游胜地和北京东部亲水休闲度假基地。 通州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中国运河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北京东部滨水休闲度假基地或者说:中国运河文化旅游龙头京东休闲水都空间布局 一、旅游业发展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原则以运河文化为魂、水为体,以运河为主脉络进行总体布局; 与通州新城构建“一河两翼,南拓东进,组团发展”及通州区“一城两轴三点四镇”的城乡空间结构相适应; 突出各个乡镇特色、互不雷同,体现功能互补、全区联动的战略思想,实现个体效应和群体效应的统一;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特色旅游资源与已建和待建重点旅游项目的分布相衔接; 全面布局、统筹安排、分期开发、留有余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体开发项目在实施时需在符合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调整。 2、总体布局结构 以北运河和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新城建设带动各乡镇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带、四片区”,即114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心:城市中心旅游区。一带:北运河文化旅游带; 四片区: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西南商 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依托中心城区带动北部康体时尚文化休闲片区、中南部运河文化与农业休闲片区的发展,推进东部生态农业与郊野湿地休闲片区、西南商务物流与产业观光片区的建设,全面推进通州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思路 (一)发展要点配合新城建设,改造运河景观、提升文化休闲功能、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促进运河沿线景区的合作,从不同侧面向游客展现、供游客体验通州区悠久、璀璨的文化。与运河两岸正在开展的城市化建设相互渗透,构建通州区的TBD(旅游商务区)。紧密结合都市农业建设,以运河沿岸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带动全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开展。 (二)主题定位体验运河古城风情观赏通州新城风貌 (三)重要节点按照《通州新城运河城市段规划》,以“岛影、塔影、楼影和树影”的设计现念,自上而下分为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运河山水段,高水平建设好旅游度假片区、文化商业区、商务金融区和生态居住区,构建通州新城的核心旅游带。运河水系还清工程的进展,运河两岸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为运河沿线旅游景区(点)的串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本规划选取部分有代表性、发展潜力较大的

大运河历史介绍

大运河(古代修筑的人工运河):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2007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工作,终于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开凿历史: 第一次: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初次开凿的部分位于现在的浙江绍兴境内的山阴古水道,相传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而命名的。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攻克了楚国和越国之后,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也就是咱们说的一期工程。 第二次: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现在运河全貌: 分为7段(有人工河部分河流、湖泊组成): (1)通惠河:北京市通州区内 (2)北运河:通州区至天津市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山东省西北部)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山东省枣庄辖区)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黄河一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 (6)里运河:清江至邗沟(江苏省) (7)江南运河:扬州、镇江至杭州。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陈志强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大运河可谓是吴江的母亲河,自北境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盛泽镇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一、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里桥。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陵镇北,横跨大运河,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甚是恢宏雄伟,其规模在全市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居第一。此桥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六年(1462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重建。现存的三里桥距今已历120余个年头,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