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正视孩子的学习困难

如何正视孩子的学习困难

如何正视孩子的学习困难
如何正视孩子的学习困难

正视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

向家长介绍引起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

让家长知道引起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

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坐在一起,来共同学习《牵手两代——家长课程》,这次,我们就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进行一下探讨。

1、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案例:第三页的“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了?”和第十八页中的《儿子,你给我考个零分》。

(1)家长自由读案例。

(2)请家长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处理的?请几位家长谈自己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两则教育故事。在这两个故事中,家长自己分析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1)从中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2)请家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3)家长发言,教师小结。

3、解读教材第五,六页知道,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时,有些家长很容易进入误区:

(1)简单粗暴的惩罚

(2)把孩子扔给辅导班

(3)否定孩子的一切

一、专家在线: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造成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涉及面宽广,这里从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概要的分析。

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毫无疑问,内部因素是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根本性、关键性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种心理以及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

自卑心理这是一种不相信自己能力,对自己丧失信心的

有害心理。小学生的这种异常心理的形成,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从家庭方面来说,可能是由于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睦,比较紧张。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伤害,过早地关闭心扉,导致自卑心理。从学校方面来说,因为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指责,班上同学的嘲讽和歧视,从而使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学习上不如别人,天生不是块读书的料,于是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与学习成绩差,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学习成绩差,产生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使这些学生放弃奋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从而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成绩便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自卑,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逆反心理因为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处在冷漠的环境中,家长因恨铁不成钢,要么喋喋不休要么棍棒相加,老师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权威压服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他们畏惧、厌恶、防范的不正当心态,诱发他们反说教、反权威的对抗心理。在课堂或课下,采取敌对的态度,搞恶作剧、搞小报复、故意捣乱、甚至破坏,如果老师发现,横下一条心,大不了挨批,自己不是经常受到这样的待遇吗?

戒备心理学习困难的小学生由于屡遭失败、屡受挫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中形成了定势,就是偶尔有了进步或作了好事,也不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如果班上出现了不好的现象,很有可能首先会引起大家的怀疑,表扬与自己无缘,批评却非己莫属。这样,为了保护自己,就慢慢对大家产生一种戒备心理。不信任老师,远离同学,躲避家长,不跟大家说实话。

惰性心理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又没有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功课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平时不愿看书,不愿动脑筋、贪玩;学习上拖拉、散

漫、怕苦怕累,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慢慢形成惰性,懒于动脑,学习不用功,这类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他们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常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为例,观察表明:学习困难学生课内大多数时间未进人学习角色.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

侥幸心理有些学习困难的小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往往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自我安慰,认为自己学习虽然不好,但还有其他长处;自己尽管差劲,但回头看看还有比自己更差劲的同学殿后,因而甘居下游,而且心安理得。还有的甚至盲目的认为自己平时不行,存在着侥幸取胜的心理,因而不思进取,无意改变现状。

厌倦心理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冷漠、畏缩、常感厌倦,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聊,在学习中无精打采,很少享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这些学生注意力差,不能专心看书,不能集中思考,兴趣容易转移。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

认知因素对认知因素的分析,将从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和智能障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知识障碍其一是小学生持续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差,其二是相关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与教师教学不过关显著相关,是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学业不良的最直接因素。我认为,学习困难的小学生的智能问题并非智力差的问题,而是智力潜能开发不足,或学生的心智发育相对迟缓所造成。学习困难的小学生的认知因素问题是诱发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非认知因素学习困难的小学生以自我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非认知因素中的关键因素。自我观念指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不良自我观念引发一系列非认知因素问题,如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不良、意志力差、易受消极情绪干扰等等。学习困难的小学生行为养成不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也是其学习困难的一大原因。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初的一两次学习失败或暂时困难,致使教师过低评价或态度不良,导致学生形成低自我效能感,引发一系列非智力因素问题,再引发认知因素

问题,这又使教师产生更消极的评价和态度。如此恶性循环,致使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形成较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困难,产生学习困难学生。概括地说,教师问题诱发学生的非认知缺陷,后继教育影响在学生非认知因素缺陷的中介作用下丧失应有的有效性,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一系列认知因素问题,再导致教师对其更低的评价和更不良的态度,甚至放弃教育,如此恶性循环,是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形成的较为本质的原因。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小学生发展的一些外在的影响因子,比如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等一系列的外在条件。

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愈加迫切,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对学习畏惧。一些家长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偏低,或者对子女的学习漫不关心,或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要么溺爱,要么粗暴,使子女的内在需求得不到强化,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另据调查学习困难学生中父母离异的较多,这部分学生大多生活在单亲家庭,长时间疏于管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习机会不均等,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在上课发言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习优良的学生上课发言的机会明显多于学习困难学生,这里除了小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其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教师身上。

(二)是课外活动中学习机会不均等,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往往被老师剥夺正常的活动时间,他们正常的活动时间就少于学习优良的学生。三是学习负担的差异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学习困难学生做错作业除了订正以外,还会被惩罚,整天苦于应付,甚至出现语文课订正数学作业,数学课重做语文的现象。四是老师对学生期望值的不同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均等。五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教育方式的差异造成学习机会不均等。

二、专家支招

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1、培养、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父母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家庭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读书,共同商讨问题,父母要做孩子的学习伙伴。对孩子做出引导发现学习方法,获得学习兴趣,识字时

让孩子使用编字谜的方式记字,想象事物,通过联想来记字,让孩子获得思维的快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那么,孩子就会始终有成就感。父母可考虑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展示成果的家庭园地,常展示孩子的学习成果。对孩子充满自信,及时通过激励语言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孩子不断提出“为什么”“这是什么”进行热情地回答和鼓励,

切不可嫌烦。父母要经常坐下来,耐心倾听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乐于阅读的习惯

美国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影视、光碟等可视化的信息可阻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培养孩子的文字阅读能力,对孩子进行引导沉浸在文字的想象世界。如在孩子还没有阅读能力时,父母每天给孩子读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当孩子认识一些汉字以后,和孩子共同读一个故事,帮孩子克服文字阅读障碍,引导孩子的阅读产生兴趣。在家里创造条件给孩子建议自己的书柜和读书区域。常带领孩子到书店买宝宝感兴趣的书籍,图书丰富的各类。鼓励孩子边读书边思考,且父母还要多与孩子交流的读书的感受,让读书和思考结合,养成良

3、培养孩子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常会丢东忘西,很多时候都要花很多时间找东西,让时间白白浪费,耽误工作和工作,延误最佳出行时间和机会。很多父母总是代替孩子整理学习用品,对孩子学习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摆放书本的规律,大本放上面,小本放上面。书籍要有固定的摆放秩序,让孩子做到不看书包就能把书本正确地拿出来。每次完成作业后,记得让孩子把书本的角压平,长期坚持就让孩子养成严谨谨慎的良好习惯。

4、教孩子学会主动学习

平时让更多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后孩子总结成功和失败的根源,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多交学习同伴,与同学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一件任务。和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鼓励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让孩子获得体验的经历,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探索中获得学习和知识的能力。

好的阅读习惯。

三、课堂作业: 你以前遇到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结合今天的所学。有什么感受?交流一下。

四、课堂总结家长朋友们,相信如果您能对今天的所学运用到教育孩子的实际中去,那我门的孩子必定回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今天的交流能让我们有所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 实录: 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来到他面前生气地来询问:怎么了?说说你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给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说我的推土机是要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家在拆迁,他见到推土机特别的感兴趣,之后产生的模仿行为。那推土机拆的是旧房子呀!飞飞他们是刚刚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飞飞他们再建新房需要请你的推土机帮忙拆迁时,你再来帮忙好吗?

他听话的点了点头。 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用探究的眼光 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 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好险的是 我今天还差点发生这样的错误了,由于教师对孩子先前行为 的固定印象,有时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坏,找麻烦。其 实不然,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行为时,原因是多种 多样的,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 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 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 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如孩子在早上区角活动中将娃娃家的娃娃的辫子扯掉,是因 为早上爸爸妈妈的吵架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

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第一章行为背后,包藏着怎样的自己——行为是你心理的镜子 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的真实状况。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外在表现是“内在自我”的延伸,外在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因此,行为是我们心理的镜子,透过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想法观察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心理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中国有句古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人自己卑鄙无耻,就以为君子和自己一样也卑鄙无耻。自己有某种品质,就觉得别人也有这种品质。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好恶、情绪、个性等的主观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想法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特征,也是这样想的。如自己讨厌班里的某个同学,就会认为别人也都讨厌这位同学;自己喜欢说人家的坏话,就会认为别人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并因此而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喜恶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为子女选择学校和职业……人们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东坡好佛,结交了很多佛界朋友,佛印是其中的一位。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家的时候就对小妹炫耀。苏小妹一听乐了,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 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个体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认为他人也具备这样的想法。反过来想,当我们认为别人有某种特征或者某些想法时,其实这些特征和想法也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我们以己之心揣测别人的想法时,实际上也是在测量我们自己。因此,通过这种特性,我们可以透过某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看出其本身的个性特征。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同一群体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评价和判断,而是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觉地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觉得这也是他人所具有的。 此外,人们往往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发现自己不好的特征,而又不愿意被比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1、你们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陈金菊打比方说,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电视,家长也不要一坐到电视前就是几个小时;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的缺点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这些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2、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 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对成人底线的试探。孩子通过这种语言上和行动上的反抗,来测试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家长在遇到孩子这种试探底线式的顶撞和反抗时,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允许或不允许都要彻底地执行。除了危险和有悖原则的事,不能让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3、想要受到关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反抗,则说明孩子感受到家长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积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会一直和叔叔在客厅里谈话,就不会陪伴他了。而此时,他只需要顶个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长常常陪伴孩子,常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在家长暂时离开他时,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4、他真的只是在耍性子而已 “孩子在顶撞和反抗家长时,家长不应用强制手段来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对个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承担独断专行带来的失败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反思中减轻逆反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无理的顶撞和反抗,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养成的专横个性,因此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

学习心得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本周我们在CCtalk 中共同学习的是:吴洪健老师的《积极心理与美好教师生活》的讲座,其中对学生行为多视角解读这一观点的阐述,使我想起前一段时间景瑞晓老师给我们讲的正面管教的讲座。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时刻找你,如果要东西你必须给,他的行为动机是试试你到底在不在乎我,他的人行为常常使你感觉到很烦;第二种是寻求权利的行为,总是和你对着干,心里想凭什么听你的,也让我做主,让我说了算,他的行为常常使你生气;第三种是报复行为,你让我不好受,我也让你不好受,他的行为常常让你伤心;第四种是自暴自弃的行为,总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他的行为常常让你感觉很无奈。 景老师对于每一种行为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种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是给孩子特别时光,这一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第二种寻求权利的行为,是在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在孩子要求不过份时你可以说:“好!这次听你的”;第三种是报复行为,是在适当时候,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是这么想的”;第四种自暴自弃行为,是细小步骤,把事情分解到没有一点难度先,首先示范,然后陪他一起做,接下来鼓励他自己试一试,最后放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在一点点的积攒,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的长起来。 想一想,自己平时对于孩子们行为,往往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贴上“我以为、我以为”的标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要以问题为焦点、要以解决问题为焦点,事情往往不止一面,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作为孩子们的老师,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利用好目标与评量引导孩子树立自信、慢慢进步。 四(4)班李欣桐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大家好,我是曾奇峰。今天晚上受糖心理的邀请,跟大家聊一聊亲子关系。题目是: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 孩子不听话这个主题只不过是我们进入亲子关系的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亲子方面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在他早年的时候跟父母亲关系当中形成的。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是关系的动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爸爸、妈妈关系的翻版而已。从一个成年人和其他人关系当中看出他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些专业的眼光。 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上,有一个年轻男性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反馈说,他当年之所以想学心理学,是因为想找到一些办法,让他儿子变得听话。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心理学之后,他的目标变了。变成了如何让他自己成为一个听儿子话的爸爸。这话真的是让我非常地感动。所以十几年过去之后,还记忆犹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儿子有一个听自己话的爸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估计会觉得非常地幸福,想再活五百年。有很多很小的孩子,被逼迫成为一个要听话的孩子的时候,有很多糟糕的感受。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心智化。心智化有相关的书籍,大家可以去读。 我先说一下自己对“心智化”的定义:能够把他人和自己,感受成为一种心理的存在。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那时候物质还非常匮乏,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很少会顾忌孩子心理上需要什么。所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心智化程度非常不够。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改善,但是有多人仍然停留在仅仅是把孩子和自己当成纯生物学的存在,而没有考虑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心理上的存在。孩子和自己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的表现是,孩子除了需要吃的和喝的以外,他还需要被尊重,被听到,他有欲望,他希望从语言,或者是态度上面获得支持。同样,他们也可能会从语言、或者是他人的态度上受到心理的 伤害。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格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境界。 第一个阶段: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 第一阶段是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意思就是,这个人还没有成长得好,以至于没有别人他就活不下去。一个在早年非常听父母亲话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成年之后仍然处在严重依赖父母亲的状态中间。比如说: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或者是30岁还没有固定的收入,还需要啃老,或者是患有严重的心身疾病,不能够自食其力,最严重的状况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千万不要小瞧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有可能会对孩子制造成伤害。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估,当父母成为听话孩子的话的父母时,孩子的人格有可能发展得多么健全。当然了,也许有人会问我说:你这不是瞎说吗?如果孩子说他要我们父母把某某同学杀了,那我们是不是要去杀?这是典型的成人想法。我们想想,在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亲听我们的话,会不会要求他们把谁杀掉?当然不会。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001]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

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

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价值 乱扔东西是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很司空见惯的一种动作行为,每当看见这一行为的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教育孩子不要乱扔东西,当孩子不听劝导的时候就是让孩子自己或者成人一起帮着把东西整理起来。经过成人反复的引导,或许能够改变孩子的这一行为,但是孩子行为导向我们却没有充分的加以引导。 《读懂幼儿思维中》谈到了图式的一些问题,书中说到:幼儿的行为可能产生干扰他人、具有危险性或者破坏性的后果时,成人必须加以干预。这里有一些明显的问题:什么导致了这种行为?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它会引起什么反应?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我们了解幼儿总是出现某种特定行为的原因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时我们还不了解的。所以去定幼儿的图式兴趣,提供与之匹配的适宜的活动也许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许就是我们所欠缺的。 且看幼儿园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幼儿园的老师仔细西梅的行为,试图在诱发他愤怒扔东西的情景出现之前把他的兴趣引向含有“扔”这一动作的活动上。扔接球、仍接铁环、仍接沙包等活动成为西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其中,“接”是西梅需要学习的动作,老师为西梅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机

会,他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靶子,然后把湿海绵扔向靶子,根据海绵在靶子上流下的痕迹来计算得分。靶子上标着数字,有时标着颜色或图形。儿童的兴趣和精力被引导到适宜的活动之中。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其他幼儿的兴趣,也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和经验,包括轮流扔、在一张大表上登记分数、瞄准、肢体动作的协调、交谈、运动、小组或团队合作、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以及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等。其他扔的动作还包括用橡皮筋把小球系上,抓住皮筋扔出小球,然后让小球弹回手中,玩悠悠球和纸飞机。 以上案例的做法给了我深刻的反思,如果我们幼教工作者掌握一些有关的图式的知识,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处理一些原本不易处理的幼儿行为表现。如果某个儿童的行为无论是行为意义还是从行为的方式来看,都可以被定义为困难或者障碍时,成人必须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采取行动。有时,当确定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向幼儿解释某些行为习惯是不能被接受;有时我们不能确认孩子的行为是制造混乱还是孩子另有原因时,我们就需要根据他的行为作出调整,可以为孩子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幼儿能积极参与、能够促进多种图式发展的多样性的活动和经验。与儿童发展需要有关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活动内容。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特别是那些比较顽皮的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捣乱的行

儿童的秘密

儿童的秘密 晏悦,果实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市,100048) 摘要:秘密是人类共有的经验,是儿童成长经历的一个显著特征。秘密一词源于拉丁语的secretus,意味分离、拆散、隐秘。这一词源也让我们了解秘密对人与人关系所具有的意义。[1]秘密有助于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儿童道德人格的形成,还有助于促进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秘密对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儿童的秘密,秘密的类型和特点,秘密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秘密。与此同时,加之具体的调查问卷反馈对本文进行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关键词:儿童;秘密;自我;隐私;成长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从古至今,人类对儿童有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生而具有的本我是一个贮存着各种本能欲望的仓库,这些沸腾的欲望是与文明背道而驰的,所以要受到文明的压抑。在文明的抑制下,代表文明的超我最终捆绑起本我。在弗洛伊德看来,幼小儿童是不具有超我的,他只具有可恶的本我。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主张文明压制儿童的本我,而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给年幼的、需要保

护的儿童戴上了枷锁。因此,儿童拥有秘密也可能被看做是一种欺骗、不道德的行为。除此之外,当下社会对儿童秘密的侵犯也比比皆是。显然,了解儿童的秘密、保护儿童的秘密应成为当下最紧迫的问题,让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也成为了本文的焦点。 二、儿童秘密研究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研究现状 儿童秘密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完成一个有趣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看看什么是秘密,秘密究竟有多么的神秘,希望同学们都认真的如实填写下列表格,调查结束之后我们是否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愉悦之感那,所以快来试试吧! 提示:在其他这个选项后面的括号里写上你心里的答案 1、你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吗?( ) A 有 B 没有 2、有时候你是否突然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思考问题或者独自玩耍? ( ) A 是B否 3、你知道秘密是什么吗?( ) A 知道 B 不知道 4、你觉得每个人都有秘密吗?( ) A 有 B 没有 5、你有秘密吗?( ) A 有 B 没有 6、你觉得秘密是可以说出来的吗? A可以B不可以

孩子15种常见表情背后的秘密(心理分析)

孩子15种常见表情背后的秘密(心理分析) 都知道孩子会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但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孩子表情背后的秘密!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10种常见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宝贝都存在着一些让爸爸妈妈头疼的小行为或习惯,有时候家长们会严厉制止,有时候则颇为无奈,不知怎样去帮他们克服改正。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分析宝贝产生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得到解决。 下面例举10种常见的儿童行为习惯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行为一:打人、咬人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

儿童15种常见表现背后的心理分析

儿童15种常见表现背后的心理分析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

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

案例分析:幼儿情绪背后的秘密

案例分析:幼儿情绪背后的秘密 在幼儿园活动中,浩浩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被小明碰到了,浩浩很生气,顺手推了小明一下,小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老师发现后,把浩浩叫了过来。 老师:你很生气的时候,会想用什么颜色来画? 浩浩:我不知道! 老师:你生气的时候,会像一个轻飘飘的汽球,还是会像……? 浩浩:像一块石头! 老师:是重重的还是轻轻的? 浩浩:重重的! 老师:你觉得那是什么颜色?

浩浩:……(想了一会儿)黑色! 老师:那就拿黑色,有点生气?还是很生气? 浩浩:很生气! 老师:你会很用力地画,还是轻轻地画? 浩浩:很用力! 老师:你就很用力地画!用你最大的力气来画! 老师运用绘画了解小智盛怒的原因,并鼓励他借着涂鸦,将心中的愤怒宣泄出来。浩浩因情绪激动讲不清事情缘由,借着图像呈现事发当时的情景,再用重重地涂鸦宣泄出压在心头的黑色大石头。随着愤怒的缓解,心情也逐渐恢复平静。

可见,幼儿的情绪发展若要健全,有赖于周围的教师建立正确的情绪知识及正确对待幼儿的方式。冷静、理性的解释并不足以引发孩子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而应加上较强情感的诱发,且更进一步地提供方法,才能教育孩子如何感受和反应。 仍然以刚刚提到的案例为题,一个孩子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被推倒,他会怎么反应呢? 如果他认为对方是故意的,那他可能会生气甚至愤怒而以牙还牙。 但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识到对方是不小心的,他则可能会谅解对方,心平气和地重新再来。 如果幼儿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痛苦,这有助于其攻击行为的抑制。因此,“同理心“是幼儿正向成长的重要基石。

孩子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常常依据家人之间的互动经验而来。家庭中的经验和家人情感的分享可以说是孩子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来源。 因此,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可能有助于孩子了解他人的情绪。 利用故事及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可能对孩子情感的敏感性有帮助。 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们不愿将伤心表露于外,即使孩子的某种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和伤心,父母也不会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以免孩子看到后会伤心难过。 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接受。当幼儿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所强调的情绪表现方式时,不应一味地否定,应先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接纳,之后再进行处理。 学会欣赏幼儿情绪表达的多面性。幼儿时而冲动、时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下面分享儿童15种表情背后的心理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

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孩子沉迷游戏背后的秘密

孩子沉迷游戏——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游戏让很多家长深恶痛绝,中国孩子每天打游戏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两个小时,很多严重沉迷游戏的孩子每天有4-6个小时的游戏!国家前段时间把孩子沉迷游戏的状态归为精神疾病,可见今天游戏已经变成非常严峻的问题,以至于我们天天反对和制止玩游戏。 一、游戏是怎么让孩子上瘾的 我们不如来思考一下游戏是如何让孩子上瘾的!我们知道开发游戏的这群人,其实都是高智慧、高学历的人。这群人专门从心理学等各个方面来研究如何让孩子上瘾,如何让孩子找到欲罢不能的感觉,如何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从学习的状态投入到游戏的状态。如果我们的父母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只是单方面反对孩子玩游戏的话,其实只会把孩子推到玩游戏的边缘。 所以今天我们不得不来向游戏学习,反思一下游戏是如何让孩子上瘾的。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各位妈妈你们爱打游戏吗?我想答案是大概有70%以上的女性是非常反对玩游戏的,甚至对游戏是深恶痛绝。那为什么妈妈不爱打游戏呢?是因为中国的妈妈很有上进心,很有责任心,很有目标感,很有人生追求,她们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游戏上吗? 我想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我调查发现这些女性不爱打游戏的最重要原因是游戏这个事儿搞不好,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暴力性的游戏。比如说开飞机一开就会容易撞墙,或者是一些暴力恐怖类的游戏,女性基本上都很难玩得好。一个人长期玩一个东西玩不好,其实很没有成

就感,最后会不得不放弃。 就像为什么你还会愿意打麻将?尽管前期打麻将可能输了一个礼拜,但是当那天晚上你准备放弃的时候赢了一把,让你从低谷中看到了希望,才会让你今天还有勇气站在麻将桌上继续打。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们会喜欢上一个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能让我们找到很大的成就感。 二、游戏是怎么让孩子有成就感的 那么游戏是如何让孩子找到成就感的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个就是入门非常简单。但凡是想让很多人玩起来的游戏,类似王者荣耀这样的,它的入门都非常地简单。没有门槛,也不需要钱。刚开始闯关的时候都是非常low的,也是非常简单的,甚至几岁的孩子都可以很容易上手。这种非常简单的入门,让很多人一开始就能找到信心。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入门很复杂,一打就是失败,一打就是失败,我想大家会很容易放弃,因为没找到成就感!我记得我小时候不太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从朋友那里玩过一个俄罗斯方块的游戏,那个方块我表哥打得特别好,但是我怎么打都得不到高分,所以那个阶段其实让我对游戏失去了很大的信心。 所以一个人接触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身边有个小孩子,有一天爸爸接他放学的时候,问孩子:“你想不想抽烟,爸爸带你去抽烟!”这个孩子当时就非常地诧异,心想爸爸怎么会让我抽烟呢?其实这个爸爸知道抽烟这种行为在电视上常看到,

《幼儿行为的背后》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背后》读后感 暑假中,我拜读了吴亚英老师的《幼儿行为的背后——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一本书。吴老师的教育主张为“心系胚芽使命,行显呵护艺术”。其行动指南为:孩子,在你或动或静的身姿下,我能看得到你那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于是,我用微笑、抚摸、声音告诉你我的发现,进而,带着你或者跟着你,投入一个个更有意思的活动中。 看完本书后,我觉得幼儿教师是否专业的标准,绝对不是弹唱说跳水平高,而是能看见并看懂孩子!所以,从孩子来园进入视线的一刻起,幼儿教师就必须自觉启动“观察-解读幼儿”的工作。这项工作的挑战,来自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少遮掩自己的心思,但表达能力跟不上自己的心思变换。面对这样的孩子,幼儿教师该如何解读他们呢? 本书在引论部分,告诉读者做这项工作需要建立的儿童观、教师观、以及教育观。“儿童是孩子”,儿童有着自己独到的不同于成人的“声音”;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儿童视野,从呵护生命胚芽的角度对儿童的“声音”产生认同,产生理解,其次再去支持、引导儿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儿童合格的玩伴,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接下来,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给读者展示了37个观察-解读幼儿的案例。这些案例,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幼儿在园生活各个环节中的通俗时刻,用专业的分析告诉读者观察幼儿、解读幼儿以及引导幼儿中的技术要领。我用心阅读了此书,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只有具备儿童视野才能真正看清楚孩子,他们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只有从生命的角度对孩子的文化产生认同,才会觉得那是多么的真实、风趣而富有意义。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包涵着他们丰盛的内心世界,每一句话都在告诉你他们在想什么?每一个动作都在彰显着他们独到的生命,本书从幼儿行为着眼,从看见幼儿行为的背后、读懂幼儿行为的背后、解析幼儿行为的背后三个方面解读孩子的心灵,找到打开幼儿孩子心灵的钥匙。 1/ 1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祝伟娜 孩子天真的面孔、可爱的笑容,给家庭带来无尽的快乐,但是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各种行为也会让父母感受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比如说:为什么孩子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为什么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一出门就担小、敏感?为什么孩子任性?孩子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模仿学习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榜样,是模仿的对象。如果在谴责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比如,你是否也脾气暴躁,是否也比较强势,是否也不爱和别人打招呼等等。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家长应该先修正自己,通过自己成长带动孩子成长。因此,家长朋友们要谨记一句话“孩子越是有偏差行为,我们越要审视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自己,我们和伴侣的关系和互动都在影响孩子。”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下行为来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你架起走入孩子内心的桥梁帮助你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 一、哭泣: 哭泣行为是问题表面化的结果。它是孩子因为痛苦、生气、委屈或者愿望不能实现时,情绪外泄的表现形式。小婴儿的哭泣是在表达自己的生理需要,幼儿的哭泣多是心理愿望的受挫。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面对小婴儿的哭泣,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满足,有助于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针对幼儿的哭泣,很多家长会给于安慰,说“别哭了”,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哭泣表示反感和不耐烦,其实这样的应对都是不恰当的。哭是一种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因此家长看到孩子哭泣,首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理解同情,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宣泄情绪,其次应该关心的是他哭泣的原因和心情。切莫用大道理去批评或无视孩子的感情,家长接受孩子的情感,孩子心情舒畅,慢慢改掉爱哭的习惯。 二、撒谎 很多家长都特别反感孩子撒谎,也会使用一些手段来避免孩子的撒谎行为的发生。比如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撒谎的孩子鼻子长”。下面我们借助“狼来了”这个小故事,来看一看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古时候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家境贫困。他家有三个孩子,老大学习好,老二很能干,因此父母经常表扬老大和老二,唯独很少关注老三。老三经常上山放羊,和羊在一起时感觉很温暖。但是回到家面对优秀的哥哥们,经常感觉很失落。有一天,他也在想,我也想个办法让父母关注我。于是,在一次放羊的时候,老三一个念头涌上心间,大声的喊“狼来了”。听到老三的呼救,亲人和邻居们着急麻慌的赶上来,母亲跑在最前面,一把抱住老三问这问那,老三感觉很温暖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后,老三放羊的时候,又开始喊“狼来了”,母亲照旧很着急的赶上来,老三发现被亲人关心的感觉很好,尝到了甜头。但是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当他呼救的时候,家人和邻居们都认为他又是在无理取闹,最后很不幸被狼吃掉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会发现,老三撒谎并不是一种严重的道德行为,它只是自己的一个愿望,可悲的是他的这种愿望谎话被没有被家长及时教育和引导,反而给予了强化,促使这种行为不断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孩子撒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两码事,幼儿大部分谎言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不属于真正的谎言,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因此,针对孩子的说谎行为,一方面家长的反应不应过于激烈,因为孩子撒谎行为与道德行为是两码事。另一方面应给予适度的教育和引导,不是不恰当的强化。因此古语“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三岁左右的孩子随着想象力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分清楚现实和想象,有时候的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