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市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摘要

郑州市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摘要

郑州市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摘要
郑州市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摘要

郑州市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摘要

来源:郑州市林业局浏览次数:4243次发布时间:2005-10-12 11:24:5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依据《郑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通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郑州市风沙源治理及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特编制《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2003-2013年)》。

第二条“森林(生态)城”,是以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功能稳定且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是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环境绿化(美化、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第三条“郑州森林生态城”的范围规划在:东至雁鸣湖湿地及中牟沙丘东缘;西至郑州西北屏障邙岭及西南贾峪、白寨一带的水源地;北以黄河、黄河滩地及标准化堤防为界;南至省道102线附近的龙王、薛店一带。其中包括:城市中心建成区及近郊的五个区,以及远郊的中牟县、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的部分乡镇。规划范围包括郑州城市及周边9个县(市、区)的43个乡(镇、场)的884个行政村,规划区总人口361.2万人,总土地面积2896.3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13年。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九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方向,以《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为基础,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郑州”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森林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森林生态城市。

第十条规划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

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森林生态城”纳入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据“森林生态城”规划设计的要求,整体推进,分期实施,把“森林生态城”建设落到实处。

2.优化生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以优化生态环境为中心,突出森林围城,构成有相当规模的森林生态系统,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为市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合理布局,强调整体效益的原则

从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和现实条件出发,做到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和立体布局相结合,将不同层次的绿化单元有机衔接,做到网络布局合理,点块布局均匀,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色明显,城景关系协调,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绿化观赏度。

4.突出重点,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

融“森林生态城”的生态内涵、形态内涵、情态内涵于一体,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因地制宜,采用组合链接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同城市设施功能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要从城区的长远生态效益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大胆构思,精心组织布局。

5.师法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森林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造林树种资源和生态位原理,形成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同时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6.分类经营,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

深化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功能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渠道和发展模式。生态公益林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商品林以市场调控为主。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各生态区域的特色,努力攻坚克难,实施分区突破。

7.“质”“量”统一,坚持整体协调的原则

坚持“质”和“量”的统一,也就是以“城市周围森林化”的“量”,来弥补中心城区绿地量的不足。同时,对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类型,要遵循现有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保证其有足够的绿地面积及其合理分布,使森林生态城总体的绿色空间达到“质”的飞跃。

第十一条森林生态城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到2013年,初步建成资源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郑州森林生态城,实现“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完善森林生态网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弘扬中原生态文化”的总体目标,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按照上述森林生态城森林总量的确定依据,结合碳氧平衡法的测算结果,确定郑州森林生态城森林总量的发展目标为:到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19058公顷,森林总面积72408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达到当前全市水平;到2010年,新增森林面积28963公顷;森林总面积101371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达到35%以上,达到全国城市较高水平;到2013

年,新增森林面积14482公顷;森林面积115853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达到当时国际平均水平。

完善森林生态网络。重点加强主要水系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邙山、贾鲁河上游的丘陵岗地及东南沙丘等生态敏感区的森林植被,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扩大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林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强化产业素质;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弘扬中原生态文化。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生态文化;结合郑州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加大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和林区人文资源保护力度,保护森林文化遗产。

总之,至规划期末,初步建成与郑州城市定位(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良好、具有中原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现代化多功能的国际商埠)相匹配的森林生态郑州,这是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的近自然型森林生态系统,将代表郑州这一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城市的绿色形象。

2.发展指标

发展指标详见表1。

表1 郑州森林生态城森林资源发展指标

第十二条森林生态城总体布局

按照“一屏、二轴、三圈、四带、五组团”的布局,建设郑州森林生态城。

1.一屏——一道黄河绿色生态屏障

位于郑州森林生态城北部,是与黄河平行的东西向绿色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郑州森林生态城北部的景观屏。由黄河防浪护堤林及黄河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观光园及其防护林、景观林等构成。

2.二轴——两条组织森林生态景观的主轴线

郑州森林生态城中的两条组织森林生态景观的主轴线。一是以纵贯郑州的107国道为南北向森林生态景观主轴线,组织森林生态城“西抓水保东治沙”的建设格局;二是以横跨郑州的310国道

为东西向森林生态景观主轴线,组织森林生态城“北筑屏障南造园”的建设格局。

3.三圈——三层森林生态保护圈

依托郑州三条环城公路、结合公园与植物园,由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及各类景观林、防护林等组成,作为大尺度的森林生态景观带,构造环匝郑州森林生态城的三层森林生态保护圈。

一是依托三环快速路,结合郑州国家森林公园、郑州世纪公园、郑州烈士陵园、西流湖公园、七里河公园,由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及各类景观林、防护林等组成,是森林生态城的第一层森林生态保护圈。

二是依托四环快速路,结合郑州尖岗森林公园、常庄植物园、西山植物园、贾鲁河公园、潮湖森林公园、古城森林公园,由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及各类景观林、防护林等组成,是森林生态城的第二层森林生态保护圈。

三是依托绕城高速公路,与黄河绿色生态屏障相联,结合雁鸣湖森林公园、湛山森林公园、洞林湖森林公园、唐岗森林公园,由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及各类景观林、防护林等组成,是森林生态城的第三层森林生态保护圈。

4.四带——四条大尺度生态防护林带

按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贾鲁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连霍高速、京珠高速四条主要河渠、道路构建的大尺度、辐射状生态防护林带为依托,沿路、河、渠、堤、农田、村镇住宅等建设不同尺度的防护林带,形成绿色网架,从而构成水网化、林网化的郑州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5.五组团——五大森林组团

按照“西抓水保东治沙,北筑屏障南造园,城市周围森林化”的构想,因地制宜,采用组合链接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同城市设施功能紧密结合,由组群式、条块状森林群落工程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构建森林组团,形成绿色森林环境的规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群落的规模效应。

一是西北森林组团,位于规划区西北部,涉及北邙、高村、广武、古荥4个乡镇,属黄土沟壑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是郑州市主害风——西北风的风口处。冬春季节,风吹沙起,严重影响市区的空气质量;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有汉霸二王城、桃花峪、黄河游览区、黄河大观等景区,同时也是林木种苗和果品的主要产区之一。该组团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兼有森林旅游,以常绿树种为主的园林绿化苗木和石榴、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等功能。

二是东北森林组团,位于规划区东北部,涉及万滩、东漳、刘集、大孟4个乡镇及中牟林场北林区,属黄河故道地区,区内河、池、湖、渠较多,地下水位较高,雁鸣湖湿地位于该区。该组团以湿地保护、防风固沙为主要功能,兼有森林旅游,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苗木培育等功能。

三是西南森林组团,位于规划区西南部,主要涉及贾峪、马寨、侯寨、白寨等4个乡镇,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也是郑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地貌为丘陵,沟多坡陡,地块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属生态脆弱区。该组团以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兼有水土保持、杂果生产等功能。

四是南部森林组团,位于规划区南部,涉及龙湖、十八里河、郭店、薛店4个乡镇,地貌为丘

陵区,是南建园的中心地带。该组团以水土保持、杂果生产为主要功能,兼有森林旅游的功能。

五是东南森林组团,位于规划区东南部,涉及南曹、孟庄、谢庄、芦医庙、八岗、张庄6个乡镇,地貌为黄淮平原中的沙丘或平沙地,属我国著名的大枣产区之一,现有现代化的郑州林木繁育中心基地,中牟林场西林区位于该区。该组团以防风固沙、大枣生产功能为主,兼有森林旅游、林木良种繁育等功能。

第六章投资估算

郑州森林生态城规划期为10年,投资估算总额375649.19万元。

按建设期分:近期投资100870.73万元,占总投资的26.8%;中期投资157278.74万,占总投资的41.9%;远期投资117499.72万元,占总投资的31.3%。

第七章效益评估与预期效果

第三十三条效益评估

郑州森林生态城工程实施后,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规划期末,仅易于货币计量的森林综合效益值年可增12.36亿元,年森林综合效益总价值约20亿元。

1.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体现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郑州森林生态城工程实施后,可以降低区域性风速、减弱飞沙为害、净化水体污染、加固堤防安全、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丰产稳收、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性气候、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等。易于货币计量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释放氧气、农田防护等生态效益合计每年可达32468.42万元,难以货币计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效益更也不容忽视。

2.经济效益

郑州森林生态城的经济效益是指来源于森林物质形态资源中林木、林副产品等生物资源的直接收益。到规划期末防护成熟林木材及其它林副产品增加值可达到22575.23万元。通过生态公益性片林补偿(用地、管护等补偿费用)的落实、绿色产业的开发,使社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人民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到规划期末,林业种苗产业年总产值25600万元,经济林产业年产值35250万元,森林旅游产业年总产值7500万元,总计为68350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000元。

3.社会效益

郑州森林生态城建成后的社会效益表现为:一是全面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了郑州森林生态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初步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由18.42%增加到40%以上,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三是提升了绿色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四是弘扬了绿城的绿色文化,促进了郑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郑州森林生态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集生产、示范、科研为一体,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身的宏伟工程,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第三十四条预期效果展望

1.郑州——森林生态型城市

工程实施后,将形成以乔木为主,体系完整,生态平衡,物种丰富,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绿色世界。成为国内领先的森林生态型城市。

通过创建郑州森林生态城,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绿地率40%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郑州森林生态城土地总面积4.9%;森林公园面积占总面积的6.8%。将形成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城乡环境绿化、美化、优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色生态环境。郑州森林生态城绿色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布局、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郑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在森林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将构成“公园式的绿地、园林式的庭院、生态型的乡村”的生态格局和森林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居在林中”的最佳人类居住环境,城镇的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各项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为郑州人民营造一个绿色、优美、清新、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安居乐业。

3.郑州——中原生态文化旅游的胜地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郑州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综观郑州的旅游资源,展现的是绿城的绿色生态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的乾坤大器,具有纯真美好的大自然本色,是奉献给广大旅游者的绿色天堂。建设森林生态城,郑州的旅游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新开发8个城郊森林公园,以及城市生态公益性片林、生态观光园,必将大大丰富郑州旅游的内涵,使旅游结构更加合理,形成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等相辅相成、全面发展的旅游格局。绿城的中原生态文化旅游板块形象在国内得到提升。

4.郑州——城市竞争力日益加强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地非常紧张的条件下,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竞争越来越趋于均衡化,生态环境条件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条件。资金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日益成为资金、技术和人才汇集的重要条件,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对此,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都市依然非常重视绿色环境建设。森林生态城的建设,将创造绿色、优美、清新、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必将提高郑州市的竞争力,加速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吸引现代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人才流的理想场所,从而提高郑州在国际、国内经济活动中的综合竞争力。

5.郑州——亚欧大陆桥上的绿色城市形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象征。通过建设具有绿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的绿色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形象,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郑州将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现代化多功能的国际商埠和亚欧大陆桥上的绿色城市。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郑州市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 组织编制单位:郑州市城市规划局、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项目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建设部]城规编第(081001) [深圳市]深规勘设许字第号 设计编号:2007 B20 编制时间:2008年7月 出图专用章: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副院长: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明昌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师: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主管: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徐建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规划室主任:王泽坚高级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项目负责人:周俊城市规划师、规划一室主任工 葛永军城市规划师、博士 项目组成人员:龚志渊城市规划师 陈皓城市规划师 曹东川城市规划师 覃原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邴启亮给水排水工程师 赵莹电力通信工程师 唐明健燃气供热工程师 谭敏敏环保环卫工程师 张涛综合防灾工程师

目录

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2008-2035)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加强郑州航空港组团的规划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郑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 定》、《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及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有关法规 和规范,制定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郑州航空港组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是下一层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的编制依据。凡在本规划区范围 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3条本规划的规划范围西面以京广铁路为界,东、南、北三面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走廊为界,包括新郑市孟庄、薛店、龙王,中牟县张庄、三官庙、九龙六个乡镇的 部分土地,总面积为138平方公里。 第4条为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本规划期限为:2008-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 为2021-2035年。 第5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6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如需调整,必须符合《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的有关规定。 第7条本规划经郑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郑州市政府批准,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新)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2) 第三章规划布局 (2) 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 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六章景观规划 (10)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1) 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3) 第十一章规划的实施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新沂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 (7)《新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新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 (9)《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0)《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 (11)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 (12)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有关城市和本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

第3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60.00平方公里,北至323省道、新戴运河、大桥路,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唐纬十一路,西至经一路、唐经一路,东至城东高速公路引线。 第4条. 规划期限 2006——2020年,其中: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5条. 指导思想 1.用高瞻远瞩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规划。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开发区的现状、未来发展的新条件、新机遇、新机制,使规划符合并促进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发展观。 4.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5.突出特色。 6.妥善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第6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为“改革开放先导区,先进管理试验区,现代工业集聚区,东陇海线产业带第三大城市新区”。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加快“一主二副”开发区(中心区、东区、南区)

年郑州市总体规划

年郑州市总体规划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9L889?F88688] 2 0 2 0 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 0 0 8 — 2 0 2 0年)》(以下简称《总规》) 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编制,目前报批成果已完成。本规划共分为两个层次:市域和中心城区。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 4 4 6 . 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发展目标怎么确定? 20 2 0年,市域总人口约IoOo万 《总规》首先确定了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到2 0 2 0年,郑州将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 预计到2 0 1 0年,郑州市域总人口约为8 0 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5 38万人;2 0 2 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1 0 0 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7 8 9万人,全市生产总值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 0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 5平方米/ 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 平方米/人。 照此规划,再有1 2年,郑州市域人口每人一间3 5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是3 口之家,就是一套1 0 5平方米的房子。 中心城区如何布局?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 《总规》对中心城区这样规划,两轴,东西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是城市中心和外部区域的主要联系轴带。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鲁河、双洎河、颖河、东风渠、西流湖、丁店、唐岗等河湖水体,建设龙湖水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六纵河渠:索须河、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及其支流十八里河和支流十七里河; 六横河渠:枯河、贾鲁河、贾鲁之河、东风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运河。 两湖泊:指西流湖、龙湖水系; 两湿地:郑州黄河湿地、中牟雁鸣湖湿地。 七中水库:唐岗、丁店、楚楼、河王、常庄、尖岗、后胡; 五小水库:刘沟、郭家嘴、刘湾、小魏庄、曹古寺。 二、城市绿地 1、布局结构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郑州市总体规划.pdf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期限与城市规划区界定 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和《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突出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带动作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健康、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本次规划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

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446.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 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二)城市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郑州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 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富有中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有较强经济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 3、社会发展目标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需求,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300所;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1平方米/人。 4、环境友好目标 形成以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准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 式。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27.9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较2006年减少40%;单位GDP 能耗水平控制为0.84吨标煤/万元GDP;基本农田控制为28.29万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等于100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等于14平方米/人;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大气SO2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5%。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市域城乡现代化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引导和促进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至2010年郑州市域总人口约为8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538万人,城镇化水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题目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专业07级城市规划 姓名张永辉 学号 070907236 调研时间 2010年09月03日 2010年09年08日

目录

郑州市郑东新区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一、规划背景与过程 郑州市位于全国经济地 理位置的“中心”,是中国内 陆最大的铁路、公路、电信枢 纽。既有亚洲最大的货运列车 编组站,又有全国最重要的客 运周转中心,京珠、连霍高速 公路在郑州交汇,也是贯通中 国东西、南北的光缆通信枢 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人 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 南省中部偏北,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目前,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在这个前提下,为了保证郑东新区规划体现新世纪、新郑州、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我们于

2008-2020年郑州市总体规划

2008-2020年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编制,目前报批成果已完成。本规划共分为两个层次:市域和中心城区。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446.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发展目标怎么确定? 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1000万 《总规》首先确定了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到2020年,郑州将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 预计到2010年,郑州市域总人口约为8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538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10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789万人,全市生产总值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8~1平方米/人。 照此规划,再有12年,郑州市域人口每人一间35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是3口之家,就是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 中心城区如何布局? 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 《总规》对中心城区这样规划,两轴,东西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是城市中心和外部区域的主要联系轴带。 一带:以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改线工程、四港大道、高铁客运枢纽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干线公路物流港和新郑国际机场等为依托,形成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 七片:根据主要交通走廊和自然绿化的分隔,中心城区形成七大功能片区。 多中心:优化和分解城市中心职能,形成区域级--城市级--片区级三个层次的多中心体系。 郑州将来怎么发展? 发展方向以东西南三向为主 郑州未来12年的发展方向,以东西南三向为主。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增长边界为:东至京珠高速公路,西至环城高速公路,北至黄河湿地保护区,南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展方向主要以东、西、南三个方向为主,北部控制开发建设,保护黄河湿地,提升生态品质。 至201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0万人以内;至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人左右。 至2010年,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控制在335平方公里以内;至2020年,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之内。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

甘肃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编制大纲 (初稿) 总则 规划范围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期限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所处位置及区域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等。开发区所处区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发区经济特别是产业等发展现状。〕 第二节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资源;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相关限制因素〕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战略意义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指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不是编制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系: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目标)要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有所体现〕 第三章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主导产业

〔分段表述各主导产业〕 第四节重点项目 〔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支撑〕 第四章空间结构(一区多园的可分节表述) 第一节功能分区 第二节用地布局(地块控制) 第三节产业及人口承载容量 第五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突出与主导产业有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保障等〕 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道路交通 第二节市政配套设施 〔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管线综合等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开发区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 第四节绿地景观系统 〔包括城市设计框架〕 第七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容量 〔1、人口容量;2、大气环境;3、水环境;4、固体废物等环境质量现状〕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环境保护原则、目标及措施〕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相关内容。在产业布局、工艺设计中要注意节地、节水和节能等要求,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第四节节能减排 第七章综合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地震、防洪、消防等〕

郑东新区总体规划

郑东新区总体规划 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陈家宁 130910101 吴艳莹 130910128 周源 130910141 陈亭亭 130910201

一、规划背景 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 二、规划理念 规划引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风格独特,靓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生态城市。通过道路、河渠、湖泊的绿化建设构建生态回廊,并将龙湖生物圈与嵩山生物圈、黄河生物圈有机相连,形成生态城市。 2、环形城市。通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环形道路及CBD 和CBD副中心的环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环形城市。 3、共生城市。新区规划重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和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体现了新区与老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 4、新陈代谢城市。借用生物学的概念,通过组团式发展、

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理念。 5、地域文化城市。规划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特色,根据龙的传说及湖的形态,把规划中的人工湖取名为龙湖;CBD和CBD副中心两个环形城市,通过运河连结,构成象征吉祥和谐的巨型“如意”;六棱塔形的会展宾馆及引入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九宫格”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设等,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 三、区位分析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规划主要内容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把郑州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1.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旅游等区域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现代化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3.国际化城市:发挥交通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国际性贸易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框架。 4.信息化城市: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成高度完善的城市信息化体系。 5.生态型城市:保护生态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加强绿化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构筑完善的城乡生态格局;优化绿地与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向外围疏解老城区人口,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创建宜人的城市环境。 6.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文化、管理等多方位、多层次创新。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郑州市行政辖区。 中心城区范围:郑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面积990平方千米。 (三)城市性质 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讯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 1.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1100万人,城镇人口880万人,城镇化水平80%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450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至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3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0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9平方米以内。 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人文指标(至2020年) 教育科技方面: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5人;市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600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人均教育设施用地面积4.8~5.5平方米。 医疗卫生方面:市区每万人拥有医生数≥70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张,人均医疗设施用地面积≥0.8平方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人

(整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完成 郑州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图 【核心提示】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编制,目前报批成果已完成。昨日,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对《总规》进行审议。据介绍,《总规》编制、报批工作即将进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联合审查阶段。本规划共分为两个层次:市域和中心城区。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446.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

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发展目标咋确定?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1000万《总规》首先确定了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到2020年,郑州将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预计到2010年,郑州市域总人口约为8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538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为100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约为789万人,全市生产总值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0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0.8~1平方米/人。照此规划,再有12年,郑州市域人口每人一间35平方米的房子,如果是3口之家,就是一套105平方米的房子。中心城区如何布局?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总规》对中心城区这样规划,两轴,东西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南北向是城市中心和外部区域的主要联系轴带。一带:以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改线工程、四港大道、高铁客运枢纽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干线公路物流港和新郑国际机场等为依托,形成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带。七片:根据主要交通走廊和自然绿化的分隔,中心城区形成七大功能片区。多中心:优化和分解城市中心职能,形成区域级--城市级--片区级三个层次的多中心体系。郑州将来咋发展?发展方向以东西南三向为主郑州未来12年的发展方向,以东西南三向为主。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增长边界为:东至京珠高速公路,西至环城高速公路,北至黄河湿地保护区,南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发展方向主要以东、西、南三个方向为主,北部控制开发建设,保护黄河湿地,提升生态品质。至201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350万人以内;至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人左右。至2010年,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控制在335平方公里以内;至2020年,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之内。中心城区咋发展?《总规》给出发展定位金水区:综合服务商圈金水区以文化路、经三路和南阳路为轴线,重点发展商贸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教育科研业和都市型产业;在花园路--文化路--东风路附近建设片区商业服务中心;提升花园路的交通职能,疏解未来郑东新区的交通压力;沿花园路重点发展酒店宾馆等旅游服务职能;沿经三路发展餐饮、酒吧等服务产业;文化路要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完善科研教育功能;沿南阳路结合工业用地和城中村搬迁、改造,大力发展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宜于在居住区中发展的都市型工业;依托东风渠、金水河大力建设滨河绿带。●中原区:退二进三规划将强化碧沙岗商业中心为城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在航海路和大学路附近建设片区级商业服务中心;利用建设路一带工业区“退二(产)进三(产)”,建设新型居住区,老居住区和城中村应逐步实行更新改造;在郑新公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环城公路以北,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市场聚集区;沿伏牛路地区,结合工业用地和城中村的搬迁改造,充分利用西流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以动漫为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郑东新区:省级区域服务中心郑东新区将利用地形条件,形成多条水系和大型公共绿地,保证城市洪涝安全;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功能,立足成为中原城市群与河南省的区域服务中心;北部地区近期建设区级商业服

河南(郑州)-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1 第一节建筑规划设计.............................................1 第二节建筑间距.................................................2 第三节建筑物退让...............................................5 第四节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7 第五节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8 附录..............................................................10

郑州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郑州市城市规划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郑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和建设活动,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规划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区域;本规定所称的建设是指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市政工程等一切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以及整治江河湖渠、改变地形地貌等建设活动。 第二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节建筑规划设计 第四条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规划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五条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条城市重点控制地区或地段、建设用地大于3公顷的成片开发地区、城市主次干路两侧建筑、中心城区内12层以上高层建筑、5000平方米以上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一般应委托三个以上设计单位作出不少于三个方案,报市城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017年修订)批前公示 一、概况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于2010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2016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同意修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函》(建规函〔2016〕62号);2016年5月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改工作,2017年7月5日,《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7年修订)通过专家评审会。现将该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公众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公示单位 郑州市人民政府 三、公示时间 2017.7.19—2017.8.29 四、公示地点 郑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五、联系人 史向阳67188537 传真:67172505 邮箱: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7年修订)规划方案简介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2010版总规),对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同时期,郑州市内外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城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二是2012年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要求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三是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实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四是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郑州被确定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五是201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省自贸区(以郑州为主,包括郑州、洛阳、开封三个片区);六是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均要求郑州市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快相关工作,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功能;七是郑州市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规划内容介绍 (一)概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蔡甸区境内,四周分别为南太子湖、三角湖、后官湖、珠山湖、烂泥湖、西北湖、汤湖、万家湖及长江、东荆河所环绕。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90.7平方公里。距汉阳中心区钟家村约14公里,距汉阳十里铺约8公里,是武汉市西南门户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3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基本建成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造纸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行区,有力的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思路 1、适当增加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 考虑开发区现状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不足的现实,对开发区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和不影响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调减非建设用地比例,增加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比例。 2、妥善处理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 对侵占绿化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在规划中将根据实际情况甄别处理。对于根据相关法规已办理清查补办手续的项目用地,在此次规划中将根据项目用地类型进行相应调整。对于未办理相关手续,对规划用地布局和开发区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此次规划将不作调整。 (三)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调整综合考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轴向拓展要求,在空间布局结构上依然遵循原规划“中心主轴线+综合组团”的格局,以开发区主导产业基地和开发区的行政商务中心区为核心,各功能组团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周边展开,组团之间布局绿化带。

(四)主要调整内容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文本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纲文本 (2005~2020) 小河区人民政府 二00七年六月

目录 一、规划总则 (1) (一)规划修编的目的 (1) (二)规划修编的任务 (1) (三)规划修编的依据 (1) (四)指导思想 (2) (五)规划原则 (3) 二、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 (4) (一)规划期限 (4) (二)规划范围 (4) (三)规划目标 (4) (四)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6)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调整布局 (7)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7) (二)土地利用重大战略 (8)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控制指标 (11) (四)土地利用调整布局优化 (15) 四、基本农田保护 (21) 五、土地整理 (24) 六、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空间管制措施 (26)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7)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统筹”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事业协调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在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二、规划的任务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现状出发,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按照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采用科学技术,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合理确定各区、县(市)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合理的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根据需求提出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确定各业用地规模,以城市市区土地利用为重点,确定城市、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发展方向和建设区范围,指导城市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全市范围内调整好用地结构,协调各类用地矛盾,合理配置各项用地;制定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和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 三、规划依据 (一)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 3、《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4、《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郑州市交通规划

计划投资470亿元郑州交通舒筋通脉 5年内,郑州主城区将规划建设33座新立交——其中包括规划建设以下穿隧道为主的简易立交28座和新建成5座高架路;市区两条主要干线将建两条地下长隧道;规划建设快速公共交通线路3条;建设16处行人过街通道;近期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 昨日,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王鹏受市政府委托,向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作关于《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缓解和预防省会郑州交通拥堵的蓝图绘出。该规划是2008~2012年的近期规划,建设项目投资总估算约470亿元。 此次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将道路交通分为中心城区的道路系统建设和对外交通系统建设。对外交通系统方面,近期将修建四环路、郑少高速、郑石高速连接线,新建京广南路,放射道路系统和都市区交通主干线等工程。中心城区的道路系统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建设。 另外,《规划》还对步行交通、停车场建设等作出了规划。 郑州交通内外交困交通规划奋力突围 用“内外交困”来说郑州目前的交通可能有点夸张,但相信每个郑州人近年来都感到了交通的危机。 从外部来说,郑州交通面临挑战。铁道部将在全国建设四大铁路枢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同时发展六大客运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西安、成都)。铁道部《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以武汉为中心、布局建设13个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100亿元,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从内部来说,郑州市路网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路网密度偏低。二是路网结构不合理,市区道路多为双向两车道,主城区缺乏大容量的快速通道。同时,受铁路交织的影响,市区贯通道路较少,中心城区很多支路和街坊路路面较窄,通行能力不足。三是北四环(原大河路)尚未修建、西四环北段道路较窄,环路及放射道路尚未形成系统,对外疏散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四是市区主要道路通行能力不足。金水路、陇海路等道路通行能力严重饱和,目前的铁路立交涵洞偏窄,通行能力较低。大学路、陇海路、铭功路等通行能力不能够满足目前的交通需求。 而郑州市的机动车辆增长势头一直很猛。2006年,郑州市区机动车净增5万余辆,总量达到33.6万辆。从2001年~2006年,道路建设的增长速度为5%~6%,而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为10%~20%。规划的公交场站用地难以落实,大量公交车利用路边以及立交桥下停放,影响道路交通。 有关专家指出,郑州作为河南省会、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只有构筑铁路、公路、航空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郑州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快速路网建成后,30分钟可出城 此次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思路就是在主城区布局“一环两横一纵”快速路系统。一环为三环环城快速路,两横为金水路—建设路、陇海路,一纵为沙口路—京广路。

郑州地铁线路图(2014~2020年)

附件 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一、线网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8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77.1公里,线网密度0.66公里/平方公里,设换乘站35座。预计2020年,郑州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比例达到60%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达到25%以上。 二、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原则 以线网规划为基础,加密中心城区网络,改善交通状况,加强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二)近期建设方案 建设1号线二期工程、2号线二期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5号线,全长120.7公里。到2020年,形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166.9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5号线工程为环线,线路长40.7公里,设站30座,投资281.3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4~2018年。 3号线一期工程自长兴路至航海东路站,线路长25.2公里,设站21座,投资185.3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4号线工程自安顺路至河西北路站,线路长30.1公里,设站24座,投资190.35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1号线二期工程包括东西两段,西段自河工大至凯旋路站,东段自体育中心至河南大学站,线路长15.2公里,设站10座,投资83.8亿元;2号线二期工程自天山路至广播台站,线路长9.4公里,设站6座,投资57.6亿元。两项目待一期工程建成后,视沿线发展情况择机建设。 (三)主要技术标准 1号线二期工程、2号线二期工程和4号线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3号线和5号线专题论证车辆选型方案。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四)资金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798.48亿元,其中资本金比例42%,计335.36亿元,由郑州市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五)实施保障 近期建设项目由郑州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