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1

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1.1

基础作用

农业生态学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农业生态学揭示的规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生物与环境互适互作规律,生物物种间的相生相克规律等)是农业科学的最基本规律,是学习和研究其他农学学科的基础;其次,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等,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第三,任何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行政管理人员,都应具有农业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和基本知识,否则,在生产实践中行不通。1.2综合作用

农业生态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态学知识的综合性。在研究农业生态学规律时,除应具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知识外,还应具有物理学、化学、数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畜牧学、林学、水产学、园艺学、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运用历史、经济、政治、地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2)农业生态学实践应用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学本身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物”(指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在其中起调控作用。(3)

农业生态学研究中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的研究手段,通过野外观察、田间试验、室内分析、社会调查、文献收集等方法来获得有关素材,在处理这些信息丰富的素材时,常常需要用跨学科、综合性的方法。1.3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中往往存在的问题多,且错综复杂。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于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问题“群”中找出生态上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这个“主要问题”解决了,即可带动解决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目前我国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抓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即可带动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1.4关键作用

当前,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分配不公、饥饿、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仍然要依靠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或者说,农业生态学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将起关键作用,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实践所证明。很多文明古国、发达地区的消失和贫穷,无不与不重视生态问题密切相关。1.5渗透作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绿色制造、生态建筑、生态时装、生态设计等,均说明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渗透作用,也说明其在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2农业生态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

2.1萌芽期

(?~1920年)农业生产的生态观点和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古农书《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荀子?五制篇》指出:“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等等。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当时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朴素农业生态系统观。

意大利阿兹齐(G.Azzi )早在本世纪初即开始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20年得到公认。而在1920

年之前,可以认为农业生态学是处于“知识累积阶段”,或称为“萌芽期”。

2.2产生期

(1920~1980年)1920年至1980年的60年里,

是农业生态学的产生阶段。2.2.1产生的标志(1)

开设课程。1920年农业生态学得到公认后,阿兹齐在意大利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2)出版专著。1956年,G.Azzi 出版了《农业生态学》(AgricLitLrai EcOiOgy );1972年,日本小田桂三郎出版了《农田生态学》;1979年,

美国考克斯(G.W.COx )等出版了《农业生态学》。(3)创办刊物。1974年国际性的

“农业生态学”杂志创刊,后改为“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4)成立学术机构。1974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农业生态委员会成立,强调解决污染与食物短缺等问题必须发展农业系统调节和循环的整体性,建议各国政府立即加强和改进农林牧生产中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

756?第5期黄国勤: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成果的国际交流等。(5)举办学术会议。197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国际农业生态会议,会议论

文已汇集成《农业生态系统中矿质养分循环》一书出版。

2.2.2产生的动力社会的需要是推动农业生态学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动力。50~60年代发达国家出

现的环境污染,以及到70~8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

“五大危机”———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不足、环境污染,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2.2.3产生的基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基础:

一是传统农学思想的影响。如《齐民要术》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西汉《淮南子》写道“上用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是一群生逐长,五谷藩殖。”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30年代由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 )提出的系统论,1948年由美国科学家C.E.Shannon 创立的信息论和Nobert Wiener 提出的控制论等,都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3发展期

(1980~2000年)进入80年代,在粮食需求和环境压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农业生态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表现在:

2.3.1研究机构增多目前,

世界上已形成多个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其中较著名的有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农业生态计划、美国乔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西班牙萨拉哥萨国际地中海农业研究所、波兰科学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瑞典乌普萨拉农业大学、荷兰瓦根宁根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

在我国,很多大学设立了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中心或农业生态教研究室(组),如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

网络建立的29个试验研究站中,

农业生态(或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站就有16个,如鹰潭红壤丘陵农业生态试验站、千烟洲红壤丘陵农业生态试验站、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桃源农业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等。

2.3.2科研项目增多从1982~199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态学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136项,其中农业生态就有49项,占11.5%。在近10来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农业生态研究项目就更是越来越多,份额越来越大。

2.3.3研究领域拓宽近20年来,

农业生态研究的领域已涉及到: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我国各类基本的、重要的和新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特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养分流的研究;农田生产力及作物生态的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及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及其功能、效益的研究;区域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策略等。

2.3.4学术团体成立1982年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

各省的生态学会也即成立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或农业生态组,大大促进了全国的农业生态学术交流。2.3.5学术活动频繁中国生态学会先后于1981年、1982年和1984年主持召开了3次全国农业生态学术讨论会;1985年9月,

我国国家环保局与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与政策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农村生态系统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1987)

。农业部教育司先后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生态学教学研讨会(1980年),举办了农业生态学师资培训班(1983年)和农业生态科技人员培训班(1984年)。90年代,国内外农业生态学术活动更趋频繁。

2.3.6发表论著增加(1)从论文来看,《生态学报》1981~1992年

(第1~12卷)共发表应用生态学方面的论文148篇,农业生态就占51篇,占1/3以上。(2)从专著来看,80年代以后出版的农业生态专著很多,如《农业生态学基础》(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农业生态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出版社,1986),《农业生态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类型成因与发展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1984),《农业生态系统分析》(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中国稻田生态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等等。2.3.7获奖成果增多1986~1994年,

全国有59项生态学研究成果获奖,其中农业生态项目成果15项,占1/4。

2.3.8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1)

课程开设。1983年正式确定在全国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1986年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2)教材建设。1992年10月,农业出版社出?

85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

版了杨怀森主编的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农业生态学》;1994年10月,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王留芳主编的《农业生态学》教材;1996年10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沈亨理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农业生态学》(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定);1997年5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王兆骞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

审定);1998年8月,

由气象出版社出版了陈阜主编的《农业生态学教程》等等。(3)人才培养。1986年全国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本科专业,有些院校还正式设立农业生态学硕士点,1991年于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农业生态学博士点,之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均建成了农业生态学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至今,这些院校已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生态学学士、硕士、博士(后),对推动农业生态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3.9生态农业广泛推广我国于1981年四川特大洪涝之后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984年进行

全国性生态农业试点,至90年代,

生态农业在我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场、生态村、生态户等成批出现,这也标志着生态农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4]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农业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或者说是根据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建立起

来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5]

。生态农业在我国不仅推广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而且理论研究也是很深入的,单就出版的生态农业专著而言,就有数十本,这里将其中的23本

专著列于下表(表1)

。表1

近20年我国出版的部分生态农业专著专著名称

作者或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生态农业基础

卞有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生态农业与农村致富实例卞有生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中国生态农业

郭书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叶谦吉重庆出版社1988生态农业

胡寿田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8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卞有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生态农业原理及其应用时正新农业出版社1988生态农业设计方法云正明农业出版社1990生态农业的技术与设计张壬午等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中国的生态农业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生态农业应用技术李广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生态农业原理及应用王文学人民出版社

1991生态农业技术卞有生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生态农业技术原理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孙鸿良等山东科技出版社1993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边疆改革出版社1993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陈汤臣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中国生态农业运用模式与技术国家环保局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中国生态农业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生态农业及实用技术卞有生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杨文宪等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

生利用

卞有生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2.4

完善期(2001~)进入21世纪,农业生态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完善期。

3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实、经费不充足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

?

956?第5期黄国勤: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1)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农业应用学科,但从20世纪发展

的历史和实践可以看出,农业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粗”、“大”、“空”的现象。进入新世纪,要使农业生态学得到更快、更好、更深入的发展,必须大力强调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这包括以野外调查和观测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和以室内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野外台站网络和实验基地就对加强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非常有利。

(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前所述,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农业应用学科,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生态学的科学研究时,要时时刻刻注重其实践应用性,要使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才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应特别强调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技术体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农业减灾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3)

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农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揭示农业生物与环境、农业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这就必须加强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应大力深化农业生态学的应用基础研究,这有利于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实”成果,出“有用”成果。农业生态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农作物的化感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机制及其恢复与重建途径;#农业资源的种类、

数量、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开发利用潜力及其保育方式、方法和技术措施;$现代休闲、

观光农业的模式、特征、效益及前景,等等。

(4)

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这就要求做到两点:一是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农业生态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系,则要同时建立减量化的技术体系,资源化的技术体系和无害化的技术体系,缺一不可;农业生产中,既要考虑产中的生态技术,还要考虑产前、产后的生态技术,要求“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生态技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农业发展的长远要求。二是技术体系的创新性。若只能在传统技术上“转来转去”,很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必然要求根据

农业生态学原理,探索新的生态技术体系,做到农业生态技术体系的不断创新

[6]

。如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过程中,就要求从预防病虫害发生,到病虫害发生后的综合治理,都要探索一系列新的生态技术,包括生物农药、生态控制、灾害恢复和重建等各个技术环节。

(5)

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生态学作为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在仪器、设备、测试手段等“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一方面,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我们前头,我们只有迎头赶上去。

(6)

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这一点很重要,必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抓起,要通过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开办讲座等形式加强在校生的教育;还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广泛宣传农业生态知识,真正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学习农业生态学知识的良好风气,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质。

(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从事农业生态学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有生态学的知识,还要有农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有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才能,即要求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是一个有较强创新意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加速人才培养,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只有这样,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科的发展才大有希望。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9[2]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6~20[3]王兆骞主编.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51~54[4]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4[5]高吉喜,张林波,潘英姿编著.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27~138[6]黄国勤,毛学东.论江西生态农业[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78~184

?

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黄国勤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刊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24(5)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6条)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 2001

2.沈亨理农业生态学 1996

3.王兆骞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1

4.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 2000

5.高吉喜;张林波;潘英姿21世纪生态发展战略 2001

6.黄国勤;毛学东论江西生态农业[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亚锋.山宝琴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动态及方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

2.黄国勤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

3.黄国勤国外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期刊论文]-世界农业2008(3)

4.黄国勤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会议论文]-2009

5.黄国勤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生态学的演变与发展[会议论文]-2009

6.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回顾和展望[会议论文]-2005

7.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向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8.骆世明农业生态学近年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综述[会议论文]-2000

9.骆世明.LUO Shiming农业生态学近年研究动向[期刊论文]-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5)

10.王宁.陈艺阳.张光生.周青.WANG Ning.CHEN Yi-yang.ZHANG Guang-sheng.ZHOU Qing生态系统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7(5)

引证文献(8条)

1.黄国勤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09(8)

2.陈书林农作物异名同物形成原因之探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1)

3.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4.Guoqin HUANG.Xiuying LIU.Longwang LIU.Fang YE.Mingling ZHANG.Yanhong SHU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on upland red soil[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生物学 2008(3)

5.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叶方.张明林.苏艳红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8)

6.赵长星.王月福.崔日鲜.邵宏波农业生态学教育体系的创新设计及应用[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2008(2)

7.赵长星.王月福.崔日鲜.邵宏波农业生态学教育体系的创新设计及应用[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 2008(6)

8.黄国勤.刘秀英.刘隆旺.叶方.张明林.苏艳红红壤旱地多熟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6(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017548407.html,/Periodical_jxnydxxb200205021.aspx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生态学发展阶段划分 何方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研究所 从 1 86 6年海克尔提出生态学的科学概念以来,至 2 0 0 0年共经历 1 3 4年。生态学在这 1 3 4年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变化,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方法不断地演变,拓宽,愈来愈受到世人普遍关注。据此,根据生态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1阶段由 1 86年至 1 953年,第2阶段由 1 954年至 1 971年,第3阶段由 1 972年以后。 1第一阶段(1 866~ 1 953) 在第一阶段88年的时间中,生态学的领域发展较完善的主要是植物生态学,也仅是作为植物学科的一个分支,进行该学科的独立研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自然状况下环境对植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着重野外的调查研究是描述性,解释性的。二战结束后,进入50年代开始有小规模,分散独立的定位试验。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植物群落组成的植物种类不同,结构和功能各异,因而表现出的群落外貌也不同。据此,进行植物群落分布,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较深入研究环境因素中如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热量分别对植物个体,或种群,或群落的影响,并开始注意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植物学家们多偏重在分类方面的研究,少数植物地理学家、生态学家都更少。据汪振儒(1 90 8年~)追记,张延(镜澄)(1 884~ 1 950年)早在 1 91 9年左右讲授《植物生态学》,据查可能是国内最早的。1 92 2年,邹秉文(1 893~ 1 985年)、胡先肃(1 894~ 1 96 8年)和钱崇澍(1 883~ 1 96 5年)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出 版,在该书中提到植物生态学。1 92 7年,钱崇澍发表了有关安徽黄山植物生态研究专门报告,可谓近代植物生态学研究在我国的开端。钱崇澍、李继侗(1 897~ 1 96 1年)、仲崇信(1 90 8年~)、沈其益(1 90 9年)、汪振儒、曲仲湘(1 90 4~ 1 990年)、董爽秋等先后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等校开设 了植物生态学课程,为我国植物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起了奠基和推进作用。1 93 0年张延、董爽秋合著《植物生态学》出版。这可能是我国出版最早有关植物生态学的著作。据我所知,1 93 6年乐天宇教授在河南大学曾开设讲授过《植物生态学》,并编有讲义。 1 949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陈植教授编著《造林学原论》,这本书是定大学用书,是森林系的教科书。在该书的第二篇,森林之地论,已经是最早的森林生态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态学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在这一段时间中作高校教材或专著仅有前苏联A. n 谢尼阔夫著(王汶译)《植物生态学》,是当时高教部推荐教材。这本教材 1 953年2月由上海新农出版社出版。 2第二阶段(1 954~ 1 971 ) 第二阶段的起点为什么定在 1 954年。在这一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生态学会,会议决定丰富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提出要研究生物种和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在这会议中,还议定:“生态学家注意研究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生物适应性和数量,研究在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定向生产活动条件下,受生物群落影响的环境变化。”生态学由独立单学科的理论研究,进入研究与人类生活、生产环境的关系,标示着进入应用研究,因而 1 954年是生态学新的跨越,是具历史性的。从此,生态学由原来只有科学家研究的狭小圈子,发展成为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应用领域。 第二阶段的 1 8年中,生态学得到的迅速的发展。1 956年,何景编著《植物生学》,高教出版社出版。1 958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乐天宇著《植物生态学》。熊文愈主编《森林生态学》,1 959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为华东华中地区高等林业院校教材。1 96 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嵘著《中国森林植物地理学》。前苏M.B.柯尔比柯夫著《森林学》,B. T.聂斯均洛夫著《森林学》,M. E.特卡钦柯著《森林学》的中译本,分别于 1 956年,1 957年和 1 959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翻译出版前苏有关地植物学、植物地理、植物群落等方面的著作很多,如 E. A.欠科夫著《地植物学》。B. B.阿略兴等《植物地理学》中

(0603)《景观生态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03]《景观生态学》 第一批次 [单选题]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上。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B [多选题]廊道及网络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等。 A:连接度 B:环度 C:曲度 D:间断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一个景观包括()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 A:空间上彼此相邻 B:功能上互相有关 C:发生上有一定特点 D:时间上静态 参考答案:ABC [多选题]基质是()的景观要素。 A:占地面积最大 B:连接度最强 C:干扰最小 D: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最大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组成单元或景观要素主要有()等基本类型。 A:斑块 B:廊道 C:网络 D:基质 参考答案:ABD [多选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因素的影响。 A:地貌 B:气候 C:自然干扰 D:人为干扰 参考答案:ABCD [单选题]景观中许多廊道,如道路、沟渠、树篱等,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 ( )。 A:廊道 B:结点 C:网眼 D:网络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如果某种景观要素类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 A:廊道 B:斑块 C:基质 D:网络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景观是由不同()组成的镶嵌体。 A:生境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素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主要与()密切相关。 A:边缘效应 B:物种-面积关系 C:空间关系 D:结构与过程关系 参考答案:A 第二批次 [论述题]从园林工作者的角度,论述景观的涵义及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 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论述题]什么是景观连接度? 参考答案: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论述题]什么是边缘效应? 参考答案: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多选题]生态廊道主要由()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A:植被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贾宝全杨洁泉 景观生态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肖笃宁等,1997)。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门新兴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想能够对其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就必然要涉及以上两门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思想的发展。地理学中,由于其学科跨度很大,并不是每一分支都与现代景观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对景观生态学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的仅是其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其中与景观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1 景观学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Seigfried Passarge 于1919―1920年出版了三卷本《景观学基础》之后,又于1921―1930年出版了四卷本的《比较景观学》。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认为景观是相关要素的复合体,并系统地提出了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分级的原理;并认为划分景观的最好标志是植被,同时,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的概念。作为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的德国人文地理学家Otto Schluter 于本世纪初发表了《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的观点。在1952-1958年间先后完成的三卷本《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一书中,他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其实有关人文景观的思想,早在1925年即在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arl Sauer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得到了反映,在该书中,Sauer 提出应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1990)。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景观学研究的中心,这就是前苏联的景观学研究。其代表人物为贝尔格。他于1913年即提出,景观是地形形态的一定的、有规律地重复的综合体或群体这一概念。1931年,贝尔格的巨著《苏联景观地理地带》一书出版,该书是苏联系统阐述景观学原理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他进一步明确和补充了1913年所下的景观定义,提出了景观的例子,研究了景观与其组成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谈到了景观的发展与起源问题。由于贝尔格等最初的景观研究者们,没有赋于景观任何分级的意义,而把它看成是任何的地理单元,即把它用作是"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或不好理解的东西,为此,许多后继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些缺陷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以致于形成了苏联景观研究的两大学派: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类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M.A.别尔乌辛等,而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拉孟斯基、C.D.卡列斯尼克、H.A.宋采夫、伊萨钦科等,而尤以区域学派的影响为甚。H.A.宋采夫1947年在全苏第二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关于景观问题的报告,被认为是继拉孟斯基、卡列斯尼克、苏卡乔夫等人之后,对景观学说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在这一报告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给了景观一个新的、更为确切的定义: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后者在景观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结合。之后,又有许多地理学家在相当多的著作中对景观学说进行阐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波雷诺夫和彼列尔曼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景观地球化学的基础,他们主要研究景观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形成了苏联又一个景观学研究方向―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方向(伊萨钦科等,1962;贝尔格等,1964)。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参考答案(内后面附带有答案)

园林生态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时值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3、生态幅:即每一物种对环境引资适应范围的大小,如用广(窄)温性、广(窄)盐性、广(窄)水性等来描述物种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4、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二、填空 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和表现型,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后者为前者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2、Shelford耐性定律是由美国生态学家 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是指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程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 至灭绝。 3、植物的繁殖策略可以分为两类,其中 K-选择(策略)者的繁殖能力极强, 而 R-选择(策略)者在稳定的环境中,更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承载力。 4、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一般可以把环境因子分为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三大类:。 5、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 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三、问答题 1、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有 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 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 或不显著的变化。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包含的三个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在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力上,人人平等,当代人和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 机会。 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和对资源的要求,把资源视为财富,而不是获取财富的手段。 系统性原则:既要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 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3、举例说明什么是高斯假说? 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会产生种间竞争,两个物种越相似,他们的生态位 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被称为…..。 4、举例说明什么是他感作用? 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生存竞争的一种形式。 四、简述题

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性 姓名:曹黄梦学号:20125178 生态学作为一门“联系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E. P. Odum,1997),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并不断拓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与生态学的学科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的。生态动力学是生态学和动力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生物、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制与途径。生态控制原理是生态学与控制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根据生态动力学原理,调控生态过程,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生产力,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我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生态控制原理不局限于与控制理论有关的问题,除控制论所包含的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理论和复杂巨系统理论外,其他有关数学方法也可以认为是生态控制原理的理论基础,它包括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模糊数学等。除了上述数学方法,源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是生态控制原理的基础,即使它们尚不能用科学理论予以解释。生态控制原理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寻找最优方案,据此调控生态动力源汇关系。在上述基础上,生态控制原理形成了包括确定型生态控制、随机型生态控制、传统生态控制及大系统和巨系统生态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生态动力学阐述生态过程动力学机制,侧重认识自然;生态控制原理通过生态动力源汇关系,调控生态过程,使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它侧重改造自然。通过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充分认识与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过程特征与规律,依据不同情况对生态系统实行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乃至定量控制,使生态系统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可应用到诸如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动物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草地生态动力学和生态控制原理主要包括生态动力预报和草地生态控制。一些研究进行了草地生态动力模拟、树—草相互作用动力学模型、牧草生长和发育的统计预报。为了制作牧草生态动力预报,要研究预报量对预报因子即生态动力因子的依赖关系。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环境和自然资源对草原行业的重要性,制定国家草原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离不开草原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得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得温度、湿度、PH、土壤与其它生活条件得环境变化梯度中得位置。 2、生境:又称栖息地,就是生物生活空间与其中全部生态因素得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与分布得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得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得生境。 3、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得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4、种群:就是指一定得时空同种个体得总与,就是物种具体得存在单位、繁殖单位与进化单位。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得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得适应方式与途径。 6、物候:植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得生长发育节律。 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得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就是植物群落。 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得影响下,大量得有机物与化肥得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得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与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 9、光周期现象就是一天内白昼与黑夜交替得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得发生取决于光周期得长短及其变换 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生活型就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得结果,生态型就是同种植物得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得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学得概念就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得。

园林生态学复习

绪论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进化。 生态园林的涵义。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涵义。园林中环境含义的二重性。 区域环境、生境 城市环境是区域性自然环境与城市人类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 生态幅 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生理有效辐射。 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 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积温 低温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城市气候 城市光照条件 城市气温: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风:热岛环流: 城市的降水:干岛现象: 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硫氧化物。酸雨或酸沉降。 碳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煤炭型空气污染与石油型空气污染: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A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B减尘作用 C杀菌作用 D减弱噪音的作用 E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城市水文特征和水体污染 城市水文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植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空间分布格局检验: 方差/平均数方法。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两个假设,种群“S”型增长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1-N/K) Nt=K/(1+e a-rt) 环境阻力。 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K-对策者与r-对策者。 邻接效应或密度效应 自疏。 竞争的定义 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定义,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和实现生态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结构( 6学时) 植物群落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习考试内容:一、绪论「要求」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5)景观生态学(6)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4)根据研 究方法分类(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4.现代生态学时期 (三)生态学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 1.基本视角(1)整体观和综合现(2)层次结构理论(3)新生特性原则 2.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研究(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和模型 二、生物与环境「要求」 理解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 (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二)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的萌芽时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4.现代生态学时期 (三)生态学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 1.基本视角(1)整体观和综合现(2)层次结构理论(3)新生特性原则 2.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研究(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和模型 三、生物与环境「要求」 理解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2)生态因子的分类(3)生态环境和生境 3.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二)生物与光因子1.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 重要影响(2)生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l)生理辐射(2)红外光和紫外光 3.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1)昼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 (三)生物与温度因子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1)生物生长(2)生物发育(3)生物的地理分布(4)有效积温法则 2.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温周期现象(2)物候节律(3)休眠 3.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2)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四、种群生态「要求」 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变动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了解种群调节的几个主要学说。 (一)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2)种群分布型(3)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4)种群的年龄 结构(5)种群性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