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第3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第3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第3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第3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科学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重点、难点

1.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课前自习

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 。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 的,在相同的温度下,用手去摸大理石桌面,感觉有点凉;去摸毛衣和棉被,会感觉到温暖。要准确测量温度,需要使用 。

2.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用 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 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来选择温度计,注意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 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 ,不要接触容器的底部和容器的侧壁。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 ,读数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

4.观察体温计,它与水银温度计相比,在构造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提升 动手实验:

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是: 读作 (2)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①先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用力甩几下,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最低值。 ②把体温计夹在自己的腋下,过3~5 分钟取出。 ③读出自己腋下的温度为____ _℃。 1. 温度计与体温计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温度计与体温计读数时有什么不同?

测量范围

3.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为什么要用力甩几下?

4.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为什么要过3~5 分钟取出,才能读数?

5.体温计玻璃泡容积特别大,同时玻璃管很细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五、当堂检测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_______ 的特性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甲和乙所示的温度为:

甲读作_____ __;乙读作___ ____。

3. 把手指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

度大约是_____℃,为什么?

4.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______ _ 来测量温度的,如图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请读出下图温度计的读数,读数是.

六、作业布置

七、课后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导学案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目标】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学习重点】空气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三个思维工具,梳理整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准备】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教师提供大气层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汇报: 从图中你观察到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说明空气的广泛存在? 调查空气与生活 1.教师出示丰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活中,空气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记录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3.全班交流汇总,完成《我的调查记录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学生总结后,开展班级汇报交流。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占空间、可压缩、有质量等特征。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动植物需要 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轮胎充气、风力发电也离不开空气。 一、判断: 1、空气无处不在,在水中、地下和空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我们做饭时,利用空气帮助燃烧。() 3、空气中只的氧气。() 4、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5、包裹着地球的是层厚厚的大气层。() 6、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7、空气也有一定的质量。() 8、空气能压缩,不能扩张。() 9、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可以感知。() 10、高原地区空气较稀薄。() 参考答案:1、√ 2、√ 3、×4、√ 5、√ 6、√ 7、√ 8、×9、√ 10、√ 教科版三上科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1.4 科学测量导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1)

第四节科学测量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记录读数。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重点难点】 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前预习】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即长度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还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有_________、分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符号是_________、d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km =_______m 1m =______dm =_______cm =_______mm 1m=_______mm、1mm =______μm、1μm=_______nm 1m______μm =_______nm 4、潜水艇常用_________来测量距离,雷达用_________来测量距离,激光测距仪用_________来测量距离,这些都是利用_________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_________来测量距离。 【情景品学】 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激光测距仪 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 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激光测 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 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 【合作学习】 一、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选择 1、请观察常用长度测量工具的一大个格和一 小格分别表示的长度,判断测量图41中的物体的 长度分别该用什么工具?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1、认识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 活动一:请各小组同学利用你们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科学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 长(cm)宽(cm)厚(cm)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精品全册】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树有哪几部分构成 2、树叶都是一样吗?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看照片上的树发现有哪些特点,小组合作完成。 树,树,树,树。 课中探究2、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 始了。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观察? 2)当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大树的时候,我们的 活动就开始了。 课中探究3、观察一棵真正的树,回答下列问题:(5人小组合作完成) 1)我们可以借助(),()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2)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的世界。 4、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设导学部分的问题 2、当我们着------去看的时候就是观察。 3、我们应该怎样去观察一颗大树,并说一说。 5、解疑释难。 (5人小组合作完成) 1、快乐填一填、 ()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 途径。 如果借助()来观察细小物体,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2、争当小法官。 所有的树、树皮都是粗糙、高低不平。() 竹子的枝干都是笔直、图吧、挺拔的。()

树长得茂盛的一面是向着阳光的。() 我们应该爱护小树,不胡乱摇、折它们。() 有些树上住着小鸟、小虫子、菌类等。() 三、课后延伸。 竹子的枝干与杨树、柳树的树干有什么区别?可以自己动手查资料?

2、校园的树木学案 一、课前预习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 1、一颗树大树有()、()、()、()、()、()组成。 2、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大树? 二、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1 1、把你对大树的观察记录下来? 2、观察大树的顺序和方法特征是什么? 课中探究2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4,展示交流 1、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2、写好观察日记有什么要求? 5、解疑释难 1、填空、 树的形由(),(),()组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燕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学案自学】 (一)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间,有的横掠过(),有的落在()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之情。 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 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的意思吗? 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 自学提示4:研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几痕”和“几根”的意思。 (2)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一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导学案+十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七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全面看问题。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1、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和。每一个小小的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 2、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的活动有关外,还与的大小有关。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 【学习过程】 一、1、观察活动一(奇妙的现象): (1)观察PPT上图片,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2)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 (3)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奇妙现象,跟大家分享。 2、观察活动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1)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PPT上图片,它们各出现了哪些变化? 图1 ;图2 ; 图3 ;图4 ; 图5 ;图6 ;(2)你能举出一些发生在你周围的奇妙的变化吗?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2水沸腾了-导学案-教科版(2017)

水沸腾了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温度计的液柱会();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

一年级导学案科学

— What is a living thing? 教师寄语: 双语目标:living thing 生物 Step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在教室里面,你都看见了什么?) e.g. light、flower Step 2、Can you classify all these things?Say out your reason. (你能给这些东西分一下类吗?说出你的理由) e.g. people:1.teacher 2.students ()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3、Do you know other living things? (你还知道其他的生物吗?) e.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4、Look at the picture on P29,what living things can you find? (观察本书中第29页,你能找出什么生物?) e.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Evaluation .(评一评) 1、I k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 know how to do with it. (我知道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节课的评价:(自己评价涂上颜色) 文具摆放合理☆☆☆上课姿势☆☆☆讨论积极☆☆☆发言踊跃☆☆☆ 听课认真☆☆☆礼貌答话☆☆☆相互帮助☆☆☆纠正错误☆☆☆

三年级下册导学案

河套小学三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M1-1It’s the ABC song 课型New 时间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目标语句:What’your favourite song? It’s the ABC Song. 目标单词:song, favourite , 重点难点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 学习提纲 (1)、Listen carefully (2)、Listen and repeat (3)、Practice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A: What’s your favourite song? A: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B: 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请按学习提纲进行学习,期间可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也可询问老师或查阅工具书及 资料等。) 二、自我检测

河套小学三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M1-2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 课型New 时间 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目标语句:My favourite toy is a …… 目标单词:toy ,computer game,car,kite,ship,doll 重点难点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 学习提纲 (1)、Listen to the tape (2)、Listen and repeat (3)、Practice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A :What ‘s your favourite toy? B : It’s a …… 学习流程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请按学习提纲进行学习,期间可小组内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也可询问老师或查阅工具书及 资料等。) 四、自我检测 五、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年级上科学导学案

安吉县高禹中学七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1.1科学并不神秘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雪梅审核人:班级:姓名:时间: -------------------------------------------------------------------------------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并对这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环境的污染等的影响。 4、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 全面看问题。 【自主学习】 1、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和。学习科学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________开始的。只要留心观察,从__________________着手,我们都可以 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 【合作探究】 1、观察活动一(奇妙的自然现象) (1)认真观察1-1、1-2、1-3图片,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图1 ; 图2 ; 图3 ; (2)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奇妙现象,跟大家分享。 2、观察活动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1)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课本图1-4、1-5、1-6,讨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图4 ; 图5 ; 图6 ; (2)你能举出一些发生在你周围的奇妙的变化吗? 3、你认为科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科学要研究,并寻找它们、的原因和规律。 (1)下列事物中,属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是:。 A.风是怎样形成的? B.政府是如何管理流动人口的? C.为什么会打雷? D.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 F.水为什么会结冰? G.小明的理想是什么? H.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表格式)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水沸腾了》教案 课题水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总节次 2 学习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难点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蒸汽机车》,再出示图片。 蒸汽机车喷出的气体和和烧水时冒出的气体是否有区别?学生观看 视频回答 问题 旨在激发学 生兴趣,引导 学生关注课 题。 讲授新课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示有图片。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 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 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出现“白 汽““气泡”等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现出来哦! 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得热气腾腾。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1.测量水温的方法。(如下图)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学生动手 画,小组代 表汇报。 目的是让学 生对水沸腾 现象产生探 究兴趣,并在 日常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 探究为水持 续加热后的 现象。 调动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 验,想象水沸 腾的过程,并 能够通过画 图的方式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附答案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基础巩固提优务实基础,才能有所突破…… 1.物质总是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根据变化前后有无,将物质的变化分为和。 2.在下列溶液①pH=1、②pH=4、③pH=7、④pH=9、⑤pH=14中,溶液酸性最强的是(填序号,下同) ,碱性最强的是,显中性的是。 3.盐酸、硫酸、硝酸都是。食醋、橘子汁、番茄酱、苹果、柠檬汁、也都含有某些,具有一定的,不同的酸性物质,酸性。 4.浓硫酸具有很强的,类似的实验表明,浓硝酸也具有很强的。所以在使用浓硫酸或浓硝酸时,应特别注意不要让皮肤和衣服等沾上它们,如果沾上,应立即用,再用 干净,再涂上。 5.不同的碱性物质,碱性有强有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属于碱性物质;纯碱、洗涤剂等属于碱性物质。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 6.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物质酸碱性强弱程度称酸碱度,测定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使用。溶液的酸碱度用表示,它的范围为。酸性越强,碱性越强。 7.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8.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9.生活中许多变化都产生热量,下列放热现象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木炭的燃烧放热 B.生石灰与水混和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 D.苹果腐烂发热 10.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 B.水汽化 C.煤燃烧 D.人呼吸 11.某些食物的近似pH为:牛奶6.3~6.6,葡萄3.5~4.5,玉米粥6.8~8.0,苹果2.9~3.3,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 A.葡萄 B.牛奶 C.玉米粥 D.苹果 12.取四支试管,分别盛入①稀硫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稀盐酸,④氢氧化钙溶液,分别滴人紫色石蕊试液,其中变成红色的是( )。

一年级科学上导学案

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 植物是?活?的吗 6 校园里的植物 比较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较 2 起点和终点 3 用手来测量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 做一个测量带7 比较测量带和尺子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 “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 “比较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

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同。 2.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较与测量的方法,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第3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科学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二、重点、难点 1.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课前自习 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 。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 的,在相同的温度下,用手去摸大理石桌面,感觉有点凉;去摸毛衣和棉被,会感觉到温暖。要准确测量温度,需要使用 。 2.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用 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 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来选择温度计,注意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 的温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 ,不要接触容器的底部和容器的侧壁。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 ,读数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 。 4.观察体温计,它与水银温度计相比,在构造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提升 动手实验: 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是: 读作 (2)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①先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用力甩几下,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最低值。 ②把体温计夹在自己的腋下,过3~5 分钟取出。 ③读出自己腋下的温度为____ _℃。 1. 温度计与体温计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温度计与体温计读数时有什么不同? 测量范围

3.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为什么要用力甩几下? 4.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为什么要过3~5 分钟取出,才能读数? 5.体温计玻璃泡容积特别大,同时玻璃管很细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 五、当堂检测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等液体_______ 的特性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甲和乙所示的温度为: 甲读作_____ __;乙读作___ ____。 3. 把手指浸入一杯水中,感觉不冷也不热,这杯水的温 度大约是_____℃,为什么? 4.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______ _ 来测量温度的,如图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请读出下图温度计的读数,读数是. 六、作业布置 七、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4冰融化了 教科版

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到0时开始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了液体状态2.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学习难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问题存折银行

(2)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冰块,冰块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 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目的: 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材料: 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3)实验过程: ①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4)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

三、理解与应用 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2.冰在融化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成冰时、冰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同一个温度。() 2.水蒸气要变成冰,必须先凝结成水。() 3.要使水变成水蒸气,必须把水加热到100℃。() 4.水蒸气、水、冰的形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位置与方向》学案(一) 学校: 年级: 三年级 设计者: 学生姓名: 课 题 认识东南西北 课 型 新授课 案 序 第一单元第1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学 案 自主预习 .说说“前、后、左、右”各是哪位同学。 2、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你认得东、西、南、北方向吗?是怎样认识的? 4、自学教材第3页例1。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各小组选4名同学站好,拿出东、西、南、北的标牌。提问:你们每个人应该拿哪一张标牌,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太阳从()边升起,从()边落下。 (3)出示天安门图,说说天安门城楼、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博物馆等各在什么方向?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1)出示例1图,说一说:小明面向东,体育馆在校

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 (2) 与 相对, 与 相对。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1)起立,早晨,太阳在( )面,面向太阳,前面是 ,后面是 , 左面是 ,右面是 。 (2)面向东,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南,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西,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面向北,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 .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各小组选4名同学站好,拿出东、西、南、北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巴燕中心学校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一周一课时 课题:地球的运动设计者__李生月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 ______ 学习目标: 1、用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及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景链接: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更替?自主研学: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

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二、(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及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课件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及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新-课-标-第-一-网(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填充图练习。 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攀登高峰: 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现象。 5、根据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7、热带有现象;寒带有现象。 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及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及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5)北极 E、地轴南段及地球表面的交点 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及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及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拓展练习:1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北

(完整版)三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Lesson 1 一、学习内容:P4 A Let's talk Let's Practise 二、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1、会说问候语:Good morning/Hi!欢迎同学:Welcome! 2、学会介绍自己的新同学:Class,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3、学会自我介绍:Hi!I'm…… I'm from………… 三、学习过程: 第一步连一连:自学教材P4,试着写出下面短语的汉语意思。 1、Good morning. A.我来自中国。 2、We have a new friend. B.我来自美国。 3、I’m from America. C.早上好。 4、Welcome! D.我来自加拿大。 5、I'm from China. E.欢迎! 6、I'm from Canada. F.我们有了一个新朋友。 第二步 1、试着读对话把不会读的标出来。 2、同组成员互读:读给对方听,互相帮助学习。 四、课堂检测 选一选:根据情景选出最佳选项。 1.早上和别人见面时,你应说: A.Good morning. B.Hi. 2.当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时,我们应该说: A.Welcome . B.Hello! What’s your name? 3.你要对别人说自己来自中国,你会说: A.I am from China. B.I am from America. 4.当你自我介绍时,你会说: A.I'm Chenjie.I'm from China. B.Where are you from? 5.我们班来了个新的同学,老师会说: A.Class,we have a new friend. B. Good afternoon.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自我评价: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观察》导学案设计

科学观察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科学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么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 【学习重点】 1、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习难点】 1、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实验现象。 【课前预习】 1、科学发现往往起源于和。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地判断,感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借助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判断。 2、直接观察的含义:,缺点。 3、间接观察的含义: 4、观察记录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和等方法 5、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 _ ___。用____ __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_ _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用___ ___可以看清运动极快的物体。在 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___ ___和___ ___。 【课堂导学】 一、直接观察(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手指来观察事物)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指纹 (1)看看你的十个手指的指纹,它们的纹路是否相同?。 (2)周围的几个同学合作,用红色印泥将左手大拇指的指纹清晰地印在纸上,比较这几个指纹印,它们完全相同吗?。你认为全班同学指纹相同吗?。 (3)从这个活动中可以得出结论 二、间接观察(借助仪器或工具对事物进行观察) 活动二:我们的观察总是可靠吗? (1)观察课本图1-33,两条横着的直线看起来是笔直的吗?。用直尺验证一下你的判断。 (2)观察课本图1-34,图中是螺旋还是同心圆?。用直尺验证一下你的判断。 (3)再观察下面这些有趣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并对事物作出判断一定可靠吗?

2019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