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变迁及其创新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然而,没有一种能适应所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固定不变的课程模式,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课程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处于动态的变革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创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回顾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本科课程建设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三次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现有高等学校课程中相当大的部分还不是新民主主义的,即还不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还不能符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当时,我们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废除了不少旧课程,充实了新课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一个按照苏联模式构建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主要特点是“集中统一”,制订了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把培养“现成的专家”作为高校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理念。

第二次课程改革是1958年,针对仿效苏联课程模式的弊端即专业面窄、隔断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束缚了创造力的培养等,积极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然而,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走上了一条以社会特别是社会政治发展为至高无上目标(并影响至课程目标)的道路,搞课程的“大合大改”,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削弱了基础理论教学,造成了不良后果。

第三次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校顺应国际潮流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作为主

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1998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2号)指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此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从未间断,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二、我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理念的变迁

1课程价值取向:从学科中心到关注课程的整体功能

纵观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以学科设置为主,同时也兼顾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程理念秉承科学主义课程观,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注重对科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的掌握,重视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也促使大学课程更加专门化。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把学科或知识体系作为课程设置主要的或唯一的根据,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的,过分强调了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少有兼顾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实际上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忽略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建构。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目标已远远超出了学科专业教育的狭窄范围。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将终身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多元文化观”以及教育国际化等理念融为一体,对课程的整体功能作周密的考量,追求社会、学生和学科之间最大限度的统一,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一改过去非此即彼的做法,借鉴国际经验,设置了诸如核心课程、融合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等新的课程形态。

2课程结构:从专才教育到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

高校本科的课程结构是按照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设计的,二者始终是一对矛盾。过去我国学习苏联的专才教育,建立了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课程内容围绕

专业进行设置,知识的逻辑体系十分完整,课程结构基本为全校必修课(包括政治课)+专业课。这种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在精英教育时代,对培养学术型尖端人才功效显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世纪末,社会对于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通识课程设置模式逐渐被引入我国高等学校。其出发点是对课程结构和体系进行改革,即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不同学科相关领域的统一、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的优化配置、课程门数及学时的增减等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进行通识教育,让他们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当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淡化专业,强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课程开发:从统一到多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课程设置中占主导地位,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必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这种课程设置认为,只有少数的专家、学者才是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权威人物,才有制定课程的权利或能力。而真正的教育实施者和接收者则缺少发言权,认为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则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因而无权进入课程设置领域。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富兰克·H·洛兹认为,大学课程凝聚了人类迄今为止的智慧,有幸在大学任教的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课程决策要张扬权力分享。近年来,随着课程理念的更新,我国高校课程开发不再是教学主管部门一家的事情,课程开发已成为许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既有教育实施者、管理者的直接参加,又有受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间接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均衡,首先是大学的自主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上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课程决策体系中,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使“企业家、贸易商和私有经济的大师们”等成为大学课程决策成员。

4课程内容: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与融合

随着课程理念的更新,我国高校课程内容正在从封闭、孤立走向

开放与融合。在过去,由于每门课程都要求系统性,使相关内容缺乏纵横协调联系,导致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教材的封闭和孤立状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割裂,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也是课程教材

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前,由于通识教育被广为重视,课程内容在文理结合、学科间融合贯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教学内容的封闭与孤立状态已被打破。

5课程实施:从单一传授式到方法多样化

无论课程体系多么完美,离开了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它的重视,一切课程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然而,较长时间以来,许多高校对本科课程的实施过程却不够重视。其突出表现,就是长期存在的对本科教学工作在经费、人力、物力、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学校倾向以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知名专家教授的人数,科研成果获奖的级别和数量,来评价它的好坏,因而把主要精力和人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上,对于本科教育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教学过程方法单一,重传授,重理论,忽视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近年来,随着高校对本科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重实践、重能力培养、重学生参与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启发式、研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被高校广大教师所接受。

6课程管理:从高度集权到走向自主管理

现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管理不仅涉及“课程实施”,也涉及课程内容的产生过程,即课程编制过程,前者可称为“实施系统”,后者可相应地称为“生成系统”。我国和原苏联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下,采取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管理体系,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编制活动(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编排及组织等环节)几乎都是由中央决定的。学校只关注教学管理,缺乏对课程的整体系统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对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活动的自主权也逐渐加

大,对包括课程编制在内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大学管理理念。

三、我国高校本科课程的理念创新

加强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建设,必须要以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课程理念。

1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的基本着眼点

顺应目前世界的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趋势,我国的课程理念创新必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课程目标设置要围绕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具体任务,自主制定和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要突出全人教育,体现以人为本,求得社会、个人、学科价值目标的最大平衡。高校必须要重新审视基础与应用、博与专、基础性与专业性、学术性与职业性以至多样性与一致性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重新认识问题。

同时,课程设置主体应多元化,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合理的、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学的课程模式。

2改革创新:课程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几十年来根据科技发展和国家社会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课程实施中改革创新,超越传统知识观的狭隘视野,将社会需求、学生愿望同学科体系的要求协调起来,对课程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应成为高等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我国本科课程改革不应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扩展,而应突出基础、实践,围绕已有专业,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改革为动力,我国的课程改革既要跟上时代步伐,又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以课程研究为先导,加强高等教育课程理论建设,不断对实践加以提升和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专业课)4次100

1、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的是 ( ) A 、职业教育 B、学科教育 C、职业规划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B、书院制度 C、举荐制度 3、研究西方文化技术等对中国影响的现象称为 ( ) A、西风东进 B、西风东渐 C、西风东渐 4、“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谁阐述的(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5、辜鸿铭的代表作( ) A、中国人的精神

B 、中国人的教育 C 、中国人的传统 1、我们需要向外国教育学习的方面包括 ( ) A 、参与性 B 、参与性 C 、教育监督 D 、《教育利益法》 2、中国近代学制( ) A 、壬寅学制 B 、癸丑学制 C 、癸卯学制 3、科举选贤的途径( ) A 、常科 B 、特科 C 、面试 4、古代科举中的常科包含( ) A 、明经 B 、进士 C 、世子 5、清华四导师:( )

A 、梁启超 B 、王国维 C 、陈寅恪 D 、赵元任 1、王国维是甲骨文研究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刊物《教育世界》的主编 ( ) 对 错 2、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延续的一千年(1300 年)( ) 对 错 3 、中国人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世界的发展当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创新的机会。( ) 对 错 4、现代解剖术最早出现于西方。 ( ) 对 错 5、古代的书院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现在西方大学的初起模式相接近。 ( ) 对 错 1、社会教育的本质 ( ) A 、礼勉其前,刑禁其后。 B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2、从近代以来,被批评最多的传统教育是( ) A 、科举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回归生活。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留意书本知识的状况。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新课程改革将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体现为以活生生的情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综合。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往往相互渗透,产生新的边缘学科。(6)发展评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

(7)全球概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因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浅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 Abstrac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country educates the development to fac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s explicitly and begins to implement “the rely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the strategy; Technical, the economical rapidly expand and society's progress to educates proposes the huge demand. Must acknowledge that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state economy, social,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However, only then dares facing the question, we can progress, can follow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step.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o our country, must step the new 50 year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ed journey basically in the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epara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preparation. The question importance causes us to be able not but to go to carefully examine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view. At present has reached the consensus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er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main channel i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oreover must play student's main body role. But, has the massive formalism, the superficial piece of writing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 though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lready needs to respect the education reality also to nee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ducate the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key word: Implement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strategy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浅谈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

浅谈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 下面我将围绕小学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2016年将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每册4单元,主要围绕小学生的生活,从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如心理健康、学校班级问题、国家问题、自然环境问题、交通、安全、法治教育等囊获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世界的框架体系。我们不难看出,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且是一门立于并导向社会生活实践、传递国家意志、沉淀升华为个体良好行为习惯、个体品质、法治意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的综合性课程,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特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本课程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既要有着眼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大政方针、重大时事政治等政治与德育工作的大格局、大视野。这决定了相较于一般知识性学科而言,对教师提出更高素质、更宽领域、更多方面的素养要求。因此,思政教师专业化配备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应是重中之重。如何探索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不成熟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一、抓学科主心骨,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由区学科带头人牵头,与各小学德育干部组成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主持本区教学研究、学科课题开展,制定教学教研计划,统筹兼顾总体工作。同时考虑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问题,在编制内配足。编制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

的情况下,优先选取各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德育专干组成思政教师队伍。然后由德育副校长牵头组成各小学学科集体备课小组,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定期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成长课为契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立足课堂本身,磨炼课堂规划和资源开发。 二、以集体组织培训研修与自主理论学习协同发展两种途径,加快思政教师专业化水平 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政治学习培训、法治素养讲座等,同时定期检查教师自主学习笔记、心得,鼓励教师撰写学科论文,加强自主学习。 三、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队伍活力 以职称评定、行政岗位晋升必备条件,激发更多优秀教师投入到思政教师队伍行列的热情。以评选优秀思政教师、绩效体现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从教愿望。 四、遴聘法制部门、环保部门、公益单位人员到校兼任校外客座思政教师,定时开设讲座、授课,辅佐队伍建设专业问题。 五、重视学生课外实践比赛的评选工作 重视学科学生各类比赛,不仅调动家长参与德育思政绞死,形成合力,而且也能间接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意识创新教育科学素养科技兴趣思维能力 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姓名:池晶晶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 邮编:100043 电话:68861032转403

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 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 主题词:科技教育综合实验能力机器人活动 正文: 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我党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式行动,我感慨很深,认为这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里,拥有了科学技术就等于拥有了经济的大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这句预言能实现的话,那么我国科学技术将要有飞越的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首要前提,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将更是这一前提之根本。 在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其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禁锢,更谈不上什么“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基础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正如布鲁姆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教育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高频考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独立地看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它们的特征都难以显示出来,因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境地。 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还在于: (1)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3)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4)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5)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同步训练】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is the root of a country. We must come to see that it doesn't mean a dependency on conservative values or a strong attachment to the past, but that i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 tradition is a ritual, belief or object passed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within a society, also a basic character of a society still maintained at present, with origins in the past. Therefore, to respect and carry forward fine tradition is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 In the other aspect, innov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itial source of nation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out a large amount of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We are all aware of the big place that technology occupies in our lives, which is shaping our homes, cars, mobile phones, etc. What's more, a parallel movement towards innovation in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is underway. It'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nnovation has hugely changed our lives. However, the problem we face with is how to coordinate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is like a building of no foundation, which is easy to collapse. And without innovation, tradition is just as standstill wheels, which could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imes. So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is, we are suppos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

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业务学习(2013415)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

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 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我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会更大、更深入,尤其是把教育已经看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对教育的进一步“松帮”,为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注射了一支强兴剂。而学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厢化、硬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而其中师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总和。 总而言之,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而它又是关系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其课程设置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文章进一步提出课程设置改革所应把握的原则从而明确了对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路和具体内容。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成人教育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成人教育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其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对成人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和创新问题作以初步探讨。一、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

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5、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成人学校直接采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有的虽有改动但基本上是借用或移植普通学校教材结构体系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这与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不相适应也不适应各类成人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表现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密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层次偏高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