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主题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在全国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领域。所以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促进重庆和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重庆老龄化趋势的研究,而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应对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重庆地区现状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7%。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内外都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积极需找相应的对策。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保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滞后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析解决,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到201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而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到17.42%,比全国比例13.32%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老龄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抚养比更是高达26.56%,相当于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45万人,每13个人里1人年龄超过65岁;到201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41万,每6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发展趋势迅捷,形势相当严峻。

还通过对第四、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情况的一些数据汇总(见表一)分析可知:1990年到2000年重庆总人口增加164.66万人,增长比例为5.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6.25万人,增长比例为45.3%;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减少了166.66万人,0-14岁人口减少176.49万人,下降了26.49%,15-64岁人口也减少79.04万人,下降了3.69%,而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了88.87万人,上升了36.34%。由此了解重庆这2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是: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比例越来越快,会造成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表一:第四、五、六次重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

而且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情况(见表二)分析可知: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所占比重为7.74%,乡村所占比重为8.15%,即乡村老年人口比城镇多,老龄化的程度比城镇更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3.0%,65岁及以上城镇人口比例与乡村所占比例差不多,但乡村的人口基数更大,而乡村的人均收入却比城镇低,贫富差距比较严重,从而造成城乡发展水平与老龄化水平倒置的情况,乡村老年的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所以关于怎样平衡城乡的养老机制,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保障等问题值得深思。

表二: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按城乡分的年龄结构及比重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公众信息网)

二、重庆老龄化发展趋势

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预测对政策的制定和能否顺利实施都有严重影响,是社会经济各项战略设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掌握我国及各个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律,进而使人口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1、模型的基本假设 根据问题做出如下假设:

⑴假设本问题使用的数据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⑵不考虑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人口的影响 ⑶不考虑出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对人口的影响

⑷假设中国的生育政策不发生改变 2、模型方法及数据的选取 灰色预测的特点主要是:(1)对信息知晓部分,还有部分不完整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对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要求不严格,不必拼凑数据不准、关系不清、变化不明的参数,而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所以适合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来研究重庆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而灰色预测主要针对短期的预测分析,如果数据选取太多会代入过多的过时数据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而数据太少又会造成信息不足,因此灰色预测一般选取5-8组数据最为合适。所以本论文选择2005年-20

11年的1%的人口抽样数据为基础来建立模型,数据见(表三)。主要对65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进行预测分析。

3、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模型建立

将原始数据列0X ()进行一次累加,生成累加数量(1)X ,利用新生成的数列(1)X 去拟合函数曲线,然后求出新生序列(1)X 的预测序列^(1)X 。利用^(0)^(1)^(1)1X X K X K =-()-()累减还原得到预测序列^(0)X 。

(2)模型的应用及求解

按上述模型,根据重庆2005年到2011年的1%抽样数据的65岁老年人口及所占比重作为数据基础,预测2012-2020年重庆65岁老年人口及比重。

利用Ex cel 进行运算得到:

模型一:老年人口的系数:u (人口)=302.5488,a(人口)=-0.01683,由此得到的预测模型为:(1)

0.01683(1)18285.3817977.6K X

K e +=-;

模型二:老年人口比重的系数:u (比重)=0.109414,a(比重)=-0.00896,由此得到的预测模型为:(1)

0.00896(1)12.314912.2049K X

K e +=-,从而根据模型预测

2013-2020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及所占比重。

4、模型的检验

计算原始序列(0)

X 与^(1)

X

的绝对残差序列及相对残差序列,并计算平均相对残差。给

定α=1%,当φα<,且n φα<成立时,称模型为残差合格模型,得到的检验结果见(表四、

五):

分析:根据模型得到的相对残差可知:n =1%,而平均相对残差

0.3%1%φα=<=,模型合格,而且精确度比较高。

分析:根据模型得到的相对残差可知:n =1%,而平均相对残差

0.2%1%φα=<=,模型合格,而且精确度比较高。

重庆老龄化预测值

表六:重庆市2012-2020年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预测值

模型检验通过,从而进行预测得到结果(见表六)分析可知:重庆的老年人口每年都有

所增加,而且同比增长比例也逐年上升, 2011年的重庆65岁以上老年人口337万人左右,发展到2020年接近400万人,增加了将近60万人左右。老年人口比重也每年上升,到2020年预测比重将会达到12.57%,比2011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随之老年抚养比逐步攀升,由此看到重庆的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问题相当严重。

三、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

重庆市经济才处于起飞阶段时,人口结构就迅速老化,呈现出"未富先老" 的特征。2010年,全市老年抚养比为26.56%,与2000年的13.0%相比上升了13.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重庆市范围内,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明显滞后于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去年重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4.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是14.7%。因此,对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问题:比如对社会经济、劳动力的影响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年人口再就业、晚年生活等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发展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影响

首先,老龄化比例的增加就意味着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在劳动效率不变的前提下会造成不良影响,进而阻碍重庆经济的发展。其次,人口老龄化加上现在世界经济的萎靡,中国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已经严重削减家庭收入,劳动率的下降也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压力加大,而中国的社会福利大部分来源是财政支出,这样社会保障制度的就会受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2010年的重庆统计年鉴整理挑选出来一些指标数据(表七),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重庆的就业人数在减少,1996年到2000年下降增长0.2%,2001年到2005年下降增长0.9%,2004年到2009年下降增长0.2%。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剧下去,没有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经济发展形势会十分严峻。

(数据来源:重庆2010年统计年鉴)

(2)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发展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Clark和Spengler在1980年出版的《个人与人口老龄化经济》一书中还指出:对于个人来,进入老年以后由于收入来源和数量的变化,会引起个人储蓄的减少。企业发展时的投资贷款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储蓄,通过储蓄和投资的相关关系知道储蓄的减少必将影响重庆整体的投资资金,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劳动效率的降低会造成收入的减少,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消费水平的降低,没有消费就没有发展,没有消费就不能促进重庆GDP 的增加,会直接影响重庆的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影响

从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已进入婚育年龄。调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下年龄的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6.4%,其中已婚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7%。这表明"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经在重庆市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即一个家庭中两个劳动力人口要抚养一个孩子,四个老人。

表八:重庆各年抚养比情况

从表九可以分析得到:因为计划生育出生率的大幅降低而使得总抚养比有所下降,而老年人口这几十年稳步上升,老年抚养比增长迅速。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一旦老年人口继续增加引起的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大于少儿抚养比,势必会加重社会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许多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只以医疗保险和退休金为

主的制度已经不能完全支付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子女不断增加的赡养负担更会引发一系列家庭社会矛盾,比如有些子女不愿赡养老人,老人流落街头;或是子女为了养家糊口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老人独自生活而发生意外或是在家去世都无人知道的新闻也不乏出现。对空巢老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关怀到没到位,怎样到位?面对“421”的养老现状,国家、社会、家庭应该怎样合理分工……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2)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影响

根据表十可以看出: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纳保险金额2009年相对2008年同比增减62.60%,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当年支出额2009年相对2008年同比增减53.25%基本持平,即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基本能满足2009年的养老金额支出。但201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纳保险金负增长了11.36%,而基本养老保险金当年支出额却同比增长了12.95%。由此可以看出当老龄化严重,就会增加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而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不断增加造成劳动力人口的下降进而减少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缴纳保险金,所以中国现有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解决重庆的养老金额的支出了。因此重庆要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

四、应对重庆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年轻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抚养率比例增加、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养老保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明显滞后,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严峻形势,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危机、挑战背后也有机遇,如何发展老龄产业是重庆经济发展开拓的一个新方向。

1、实行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这种家庭模式不仅使子女负担过重而且还使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了。所以实行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势对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应该有所帮助,建议将目前的“一孩化”政策逐步转变为“提倡生一个,允许生两个,杜绝生三个”。

但人口政策不能盲目调整,因为中国人口问题相当复杂,不光是劳动力的问题,不是目前有些机构自己作出的研究所能反映的,人口问题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问题,不能轻易变动。而且重庆的经济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民众的经济能力可能还不能负担孩子的生活,即使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也会有夫妻不愿意生二胎。所以计划生育即使要调整也不能急于一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确实统计: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到底是多少,现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真实到什么程度,农村大量存在的黑户到底有多少?在没有确实调查清楚之前,不能随意调动。生育政策的调整是个必然规律,但现在该不该修改,是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最终需要进行各方面精确的测算才能下结论,所以重庆想要用调整生育政策来改善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发展趋势还不能解决燃眉之急。此对策有待深入研究考察后再实施。

2、建立老龄化研究机构

研究及改善老龄化问题不仅是对重庆经济发展有利,也是为老年的晚年生活考虑,善待老人使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更能增加城市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对老龄化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等问题的研究就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看清楚问题,研究明白问题的关键点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而且人口预测问题会随着中国国情,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而改变,只有随时掌握信息的变化才能进行相应的政策变化,才能了解对策是否有作用。所以建立老龄化研究机构能够实时了解分析现状,监控对策实施情况及有效作用,然后调整对策。通过科学的研究,推动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的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开发。

3、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傅勇认为,老龄化迫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现收现付制的机制是由年轻一代供养上一代,将年轻一代缴纳的保险费用用于支付给老一代的养老保险金。但是,这种筹资模式与人口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当老龄化严重,就会增加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年轻一代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用就要增加,从而增加了年轻人的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个人缴纳存入个人帐户,用于个人养老;企业缴纳费用计入社会统筹帐户,解决隐性债务问题,从而既保证了老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中国人口趋势》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 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 分点)。所以目前还是青壮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未来会趋向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 ●全国老龄办于2月23日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 测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报告》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仍然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制度安排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建议全社会统一思想,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

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二)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

前言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 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剧,这必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 标签: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 前不久听取了市老龄委殷志刚教授关于“上海老龄化现状趋势及‘十三五’老龄工作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涉及的一连串数据都指出了上海在老龄化的进程中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直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必须重視的时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仅老龄人口总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于2011年4月28日由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总人口达13.397亿人,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其必将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由于生育率水平的不同,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农村要高,特别是上海等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超前,使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过,近几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一些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快。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域上看,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现状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举足轻重。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如上所述,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

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因此

唐山老龄化现状

进入本世纪,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市老龄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3%,明显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1%。在市日益发展的今天,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给市带来的重要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市的各个方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应对“银发浪潮”的冲击、如何构建适应市具体情况的完善养老体系,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提出积极的对策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口绝对数将达到112.1亿,占总人口比例的9.5%,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发展,围将更为普遍,速度将明显加快。老龄化社会将成为所有国家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都是一个自发的、平稳的、缓慢的过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大概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到二战后由于低出生率出现人口严重失衡现象,人们才开始对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从人口老化到高度老龄化的发展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要快得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占总人口的7%上升到14%仅用27年。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在社会经历、生理、心理以及利益等方面需要等方面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各种制度的设置和社会安排应适应该群体规模的变化 2老龄化给价值观和制度上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年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一般是需要照顾的群体,同时他们又可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群体。因此,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需要在价值观、规则、立法和制度上加以调整,以满足高龄老人群体的需要,以确保社会关系得协调发展。 解决好老龄化问题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主题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在全国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领域。所以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促进重庆和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重庆老龄化趋势的研究,而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应对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重庆地区现状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7%。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内外都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积极需找相应的对策。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保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滞后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析解决,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到201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而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到17.42%,比全国比例13.32%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老龄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抚养比更是高达26.56%,相当于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45万人,每13个人里1人年龄超过65岁;到201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41万,每6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发展趋势迅捷,形势相当严峻。 还通过对第四、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情况的一些数据汇总(见表一)分析可知:1990年到2000年重庆总人口增加164.66万人,增长比例为5.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6.25万人,增长比例为45.3%;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减少了166.66万人,0-14岁人口减少176.49万人,下降了26.49%,15-64岁人口也减少79.04万人,下降了3.69%,而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了88.87万人,上升了36.34%。由此了解重庆这2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是: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比例越来越快,会造成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表一:第四、五、六次重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温州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影响的调查研究可行性报告

《温州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影响的调查研究》 可行性报告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包括我国,已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者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作为国际社会衡量各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影响。而我国由于在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逐渐退出劳动领域,步入老年人口的行列,他们的生活状况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和谐发展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温州作为沿海发达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人大市”近在眼前。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老龄人口以每年约 2.5%的速度增长。2007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99.1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0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17.0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7.24%【1】。未来五年,温州市老龄人口将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给温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公共设施、福利制度等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和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是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温州刚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门槛,因此,必须正视和重视温州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充分认识潜在的养老危机,“未雨绸缪”,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化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国外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策 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老年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今,不同的是,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了。在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速度因地区不同而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即使在同一地区内,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速度也是差异极大。有研究显示,在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人口老化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却是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也是世界总人口增长率的两倍,但是确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即使在那些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的国家中,老年人口的人数也在迅速增长。《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状况》【2】就预测,2000-2030年间,有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增幅将高达372%,如新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办法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 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 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 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 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 一、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 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 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 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 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 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 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 3.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 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 4.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北京市等都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 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5.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 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 5.4%的速度增长。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10预防陈欢2010223641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江泽民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方针后,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西方世界历史在2007年达到颠峰,人口老龄化问题随之出现。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极赋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棘手的。能否处理和解决好此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下个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加快解決 Abstract From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to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o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all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policy, China's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ing, fast catch up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life level. But the western world history in 2007. It reached its peak,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appears.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ched a well-off standard, spirit material further security,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backward delay.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s inevitable, have problems arise. Such a question for a developing nation, it is vastly challenging, is very difficult. Can deal with and resolve this problem, is related to the our country achieving a goal down the key. 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 Speed up solve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10%6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酌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而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到2004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数的10.97%。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二.中国人口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上升到2000年的8811万,占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会日趋明显.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步伐趋快性,趋多性。 2.老龄人口的“贫富差距”性。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最早出现在富人区,因为他们可以享受艮好的医疗设备,也有比较充足的物质精神保障。而贫民则沒有这些保障,平均年龄和富人相比就相对要低得多. 3.老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老年人口高于城乡人口,出现倒置现象;再者便是发展地区高于落后及发展中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老年人口集聚的现象。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四.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以如此快

2018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后果及应对措施分析报告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后果及应 对措施分析报告 2018年7月

摘要 移民、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创业与企业家行为、儿童和青年就业、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公共政策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影响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成因和后果如何?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替代独生子女政策,它能否有效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的人口红利是否已经走向终点?如何通过公共政策应对老龄化问题及延长人口红利?以上问题是本报告讨论的重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背后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其中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低位徘徊是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更为重要的因素。人口老龄化增大了养老和医疗负担,并会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缓解人口老龄化,2016 年推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为时已晚,需考虑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和鼓励生育措施。 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两种类型的人口红利。第一类人口红利是指低出生率导致婴儿出生的数量较少,从而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长较快;第二类人口红利是指由于老年

人占有的资本和财富较高,老年人比例提升会使人均资本和财富增加,而更高的人均资本财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为延长第一类人口红利,需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推行弹性退休年龄,通过养老金制度设计和市场机制,激励劳动者延长劳动年限;二、纠正教育错配和过度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三、提高女性与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延长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的时间,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为发挥第二类人口红利,要做大做强养老制度中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储蓄),避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挤出私人储蓄。 此外,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健康与照护政策的完善、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产业的升级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改革方向。

老年人口现状调查研究报告.docx

老年人口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我国许多城市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天长市本世纪初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年天长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84%,到第六次人口普查,这一比例上升至15.37%,上升了3.53个百分点。本文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天长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并就如何应对老年人口增长、让老年人度过健康幸福的晚年提出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天长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老年规模扩大,老龄化呈加速态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长市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1990年天长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5019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98%;2000年增加到6995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4%;到达到9270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37%。从增长趋势看,前10年增长46.6%,增加了1.98万人;后10年增长53.4%,增加了2.27万人。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年龄结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从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天长市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阶段,2000年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年型结构更加凸现。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的时间,而天长市老龄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5.0%上升到的10.6%,只用了20年时间。 (二)老年人口仍以低龄为主,但高龄化趋势明显 ,天长市9.27万老年人口中,60-79岁有8万人,占86.3%;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27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13.7%,低龄老人占主体。但高龄化呈加快趋势,与2000年相比,高龄人口增加6460人,占老龄人口比重提高了4.78个百分点;比1990年增加了10061人,比重提高了8.44个百分点。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天长市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低于农村人口,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历程常见的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特点不同。天长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常住人口为32.46万人,农村住人口为27.83万人。城镇60岁及以上人口39481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2.18%;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51750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8.60%,高于城镇6.42 个百分点,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这也是农村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高的原因,显示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