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龙纹装饰图形在隋唐时期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龙纹装饰图形在隋唐时期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龙纹装饰图形在隋唐时期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龙纹装饰图形在隋唐时期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9290656.html,

浅谈中国传统龙纹装饰图形在隋唐时期的应用

作者:邵江坤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03期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龙的形象一直相伴而行,不同朝代的龙有着不同的形象,寓意确是相似的,在各个朝代龙都是权威的象征,祥瑞的代表,只有最高统治者才可以自由的使用龙纹装饰的器物以及绘有龙纹形象的服饰,因此皇帝的衣服被称作“龙袍”。由此可见,龙纹形象是中国传统装饰文化中的灵魂角色。

关键词:传统装饰隋唐龙纹

【中图分类号】K879.3

看到龙纹联想到的就是龙纹的象征——龙的精神、龙的腾飞,联想到整个中华民族,龙纹在封建王朝时期曾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中国人之所以世世代代崇拜龙纹,是因为我们崇拜龙的精神和中华民族向上的精神。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龙纹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图腾崇拜,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演变,造型日渐健全丰满,虽然在封建时期龙纹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为统治阶级所专用,但独特的使用功能、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一、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龙纹形象

装饰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是在5—6世纪,最初是指修饰打扮。早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达情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悬崖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原始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当时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跟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不断的延伸演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艺术体系。传统文化贯穿于设计活动中的每个角落,就像没有人可以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谁都无法脱离传统的影响。而在众多的传统装饰纹样中龙纹图样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独特的含义与象征。

传统龙纹图形是传统装饰文化的产物。更确切一点的说,是过去文化中的产物。动物装饰常见的装饰纹样有龙、凤、牛、虎、猴、羊等形象的变形设计,龙是古人对猪、鳄、蛇、鱼、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霓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龙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展着不断的变化,其中种种的演变也映射了各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隋唐时期的龙纹图案。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

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9290656.html,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作者:燕涵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在 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学与艺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面貌。那些外来音乐元素至今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关键词】隋唐;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一、“天人合一”的条件与环境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而唐代则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唐代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首先要归功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并在政经文及外交等领域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初唐时,李渊父子推翻了隋朝政权,后又征服了东突厥与西域地区,并使朝鲜境内的高丽、百济王国屈膝称臣,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此同时,有大批的移民迁入了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新贵族的出现对于原世袭制的旧贵族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印度文化大量入侵的时期,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的涌入,佛教哲学在这时已经渗透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同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外来物品表现出崇尚之情,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开始散漫到市民阶层之中。盛唐时,唐玄宗加以改进了运河,使得能在转运丝绢的同时,还能运来外国的奢侈品。良好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的社会气息和良好的外贸条件为当时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 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商业贸易往来顺带文化输出。在唐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亞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使节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并进献贡品以换取中央王朝的承认。在进献的贡品中,除了有各国的珍奇异宝,其他常见的和有影响的贡品是音乐,包括曲调、乐器、演奏者、舞蹈者。日本、缅甸等国家,都曾向唐朝皇帝献乐。直到今天,日本国内还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当时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并使其得到了传承 与发展。唐朝的宫廷演奏者也大量的吸收了异族的管弦乐队,在“非正式的”宫廷燕乐演奏场合,欣赏外来音乐的习惯以及对外来音乐的热情,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而后又蔓延到市民阶层里。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实用性,是与工艺制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当代平面设计是新时代的潮流,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化思潮的不断发展,当代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逐渐成为了当代设计师们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于灵魂。近些年来,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其发展过程,我们在不断创新时,不忘兼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传承与發展,实现了平面设计的新元素与传统文化特色的相互结合,使中国传统图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 这样的融合与贯通,使我们当代的平面设计能在实现新元素创新的同时保留民族和传统的特色,能不断获得无穷尽的生命力。如今,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已经开启了大门,等待着我们的将会是一次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的全新碰撞,无论从任何的方面来说,都会是中国最为传统、最具寓意的文化的一次华丽变身。图案是平面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瞩目的视觉中心,将传统装饰图案融入平面设计中,用独特而被大众喜爱的图形语言准确又清晰的表达设计的主题,是现代设计的重要途径。传统装饰图案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它们以成熟、细腻、有力的文化信息与装饰语言丰富着现代生活,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 1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现如今,更多的传统装饰图案被引用到各个设计领域,更多传统的表现技法也随着时代的趋势逐渐的与科技相互融合,形成了更适合现代人的一系列装饰文化。一些象征着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更被当代设计注入了更为新鲜的血液,因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地心存向往,因而传统装饰图案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篇。比如最受新疆民众喜爱的英吉沙小刀手工艺人,在北京奥运之后,也将花纹、凤鸟等传统图案与祥云、奥运五环图案和福娃图案结合起来,运用到刀鞘装饰中去,从而赋予传统工艺以更多的现代感。又如陕西剪纸中的寿桃、鸳鸯等一系列装饰图案,在新时代创新思维的影响下,使陕西剪纸这种传统文化逐步的融入了更为先进而又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些民间传统色彩使我们的中国传统元素更为鲜明,也使装饰图案更加的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及心理需求,而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更多优秀民族文化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做到推陈出新,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2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当代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变革,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多为后世沿袭。这是科举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其他论文文档]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装饰设计应用与表现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是被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阶级的人们传承与发展下来的,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而一个民族的兴起也与他自身蕴育的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一直是被世界人民以全球顶尖的设计师所喜爱的。不论现今经济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中国风”一直都在不断地被追求与喜爱。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美观与意境,而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向往。因为只有了解这些东西,才算真正地懂得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有多么深刻的内涵。 1 细数那些代表中国韵味的“中国风”元素 在一些国际上的装饰与设计发布会上,“中国风”的唯美、富有的民族特色的特点,往往惊艳全场。中国红、中国结、中国的文字、陶瓷、中国刺绣、中国的古典乐器、中国的旗袍、中国的水墨等实在太多的东西都能表达“中国风”的韵味。这些元素也一直活跃在设计师的灵感里,体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下面我就针对这些有中国传统团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的体现与应用。 中国红,一直是中国独有的颜色。一提到某种红色,大家就能立刻对中国产生联想。而中国红运用最广泛的莫过于中国式的“成亲”礼仪中。红红的盖头,喜娘的喜服,即代表了中国特色,有过千年来婚俗的体现,很多的外国人也纷纷效仿中国的传统婚俗所穿的服饰,新颖又具有新意,而红色的中国结一直国人心中的文化瑰宝,就更能代表中国的传统艺术了。 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历史都要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化,仅仅在字体上就有不下百种。例如,夏、商、周使用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到了秦朝,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汉朝以隶书为主;唐宋之后又出现行书、楷书、狂草等直到现在的简体字,种类真的数不胜数。如果说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那么没有比文字更加适合的了。 陶瓷,中国的英文称为“China”而陶瓷的应为则是小写的“china”。早在东汉时期,陶瓷就已经传到国外,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相互沟通,外国对这种上面有精美花纹的器皿,赞叹不以。于是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瓷器中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就是“青花瓷”,那种妖娆的造型,别致的花纹,可以说赋予了瓷器生命。 中国刺绣。一提到次就就会想到中国的丝绸。这些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与智慧创造的。中国的苏州,是刺绣之乡,苏绣一直是代表中国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是中国风格服装文化的支撑。旗袍是民族服饰,丝绸和刺绣组成的旗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在一次各国首脑剧集中国的峰会上,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被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doc

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 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

是。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一、面食类 在唐代,西域传入的面食的种类非常多,有胡饼、蒸饼、饆饠、汤饼、笼饼等。这里面的许多面食甚至发展成了中原人的主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饮食结构。特别是饼类强烈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俗,其种类繁多,在这里择主要的几样介绍。 1.胡饼 在众多的胡食中,最流行的就是各色各样的胡饼。唐代的胡饼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烧饼,它外面上芝麻,中间加馅,在炉中烤制而成。都城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都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制作的胡饼。而且价格便宜,史料记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当时的长安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而当时传为一时美谈的是白居易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胡饼的味道、特色。这也说明胡饼确

中国传统家具五金纹样装饰探究

摘要: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作为古典家具结构与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本文分析了配件上常用的一些纹样装饰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指出了对这些纹样装饰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传统家具纹样装饰 传统家具的五金配件,通常指镶在箱、柜、橱、椅、交杌等处做包裹用的合页、抢角、面页、拉手、钮头、吊牌、提环、蛐蛐、眼钱、拍子等,以箱、柜、橱上的应用最多。与现代五金配件所不同的是,传统家具五金配件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功能,其造型的设计和选择常受到家具上其它装饰和图案的影响,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装饰内容上,大量采用隐喻丰富的吉祥题材体现人的生活愿望和幸福追求,尤其是清代家具上的一些金属配件更具代表性,其本身的造型及其上的纹饰都含有吉祥、富贵的寓意。这些纹饰常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达到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赋予其祈求吉样、免难消灾的含义。其中合页、钮头、蛐蛐、眼钱、锁的式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装饰纹样运用较多的主要是面叶、面条、吊牌、拍子等配件。这些配件上的纹样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优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尤其是吉祥图案的应用,由于受金属饰件制作和创作空间的限制,与家具本身图案相比,其图案装饰大都采用较为简洁的式样,常用的有: 1. 花篮,暗八仙之一,为蓝采和所持宝物,有“花篮内无凡品”之意。篮内神果异花,能广通神明,寓意吉祥、庆贺,是吊牌造型常用的式样,且花篮式样本身也有一些造型上的变化。 2. 葫芦,又称薄芦、壶芦、瓠瓜等,也是暗八仙之一。葫芦藤蔓延绵、累累结籽、籽粒众多,故被人们视为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葫芦还是道士随身携带之物,据说其中常装有神药或其它宝物,所以常有宝葫芦之称。在配件上常被用来做拉手饰件。 3. 蝴蝶,蝴蝶飞舞与繁华似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诗句中对此常有描绘,如:“年瑞人欢花解语,春融蝶舞鸟知音”。故在装饰中蝴蝶也被用来指事春光,或作为吉祥物以表现美景。 4. 蝙蝠,“蝠”与“福”谐音,在吉祥用语中专指幸福,如:福分、福地、福星高照等。人们很早就将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图案是人们用美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来的,并把蝙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 5. 瓶,由瓶字的字音而来,“瓶”与“平”谐音,取“平安”之意。瓶本身的造型、命名亦含有吉祥之意。花瓶在中国传统装饰上被作为平安的象征,寓意安泰、平安、如意。常出现在一些箱柜类家具的面叶上。 6.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可如人意,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梵语“阿那律”之意),僧侣说教时为了备忘,将其要点记录在上,经常应用。民间按如意形做成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在图案造型上如意的端头多为心形、灵芝形、云形。在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上主要表现为如意形面叶、如意形拍子,如意形面条,如意形包角等,是常用的纹样装饰。 7. 鱼,“鱼”与“余”谐音,“余”又可引申为“富裕”,“吉(击)庆(磬)有余(鱼)”“击”与“吉”谐音、“磬”与“庆”、“鱼”与“余”同音韵,故成具有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这类图饰应用最广,以之表示喜事好事绵绵不断、绰绰富裕(余)。“双鱼吉庆”纹样寓意吉祥,汉代已有发现。鱼形吊牌是传统家具上常用的式样。 8. 钱纹,“钱”与“前”同音同声,古钱有孔,寓意“眼前”。钱在古时又称泉,“泉”与“全”同音同声,两枚古钱寓意“双全”,十枚则寓意“十全”,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

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龙纹的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龙纹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陈飞 (07级艺术设计三班) 摘要:龙纹是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运用最广泛的题材,龙的图形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龙是古代神灵和皇帝的化生,是阳光之气的最完美代表。中国的装饰图文中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龙纹,斥候各个朝代对龙纹的装饰运用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关键字:龙纹;中国传统图案;装饰 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是人民理想中的神物,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在民间流传多了,久了,就形成了龙的大体形象。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1】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龙的形象在不断的进步,龙纹图腾的模样自然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龙这一艺术形象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形成,她的传承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两条路线:一是攀援皇族,成为官方异化的皇权,这种龙成为权利象征的钟鼎之上的主体纹样和装饰,到后来有成为了神兽之主,这种形式的传承主要是因为古代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与权利而用来迷惑自己的子民,还有就是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珍贵的身份,而形成的一种理想的动物。越到后来,就成了皇帝的象征。皇帝的礼服,汉代龙纹作为十二章之一,和其他十一种纹样并列。唐代龙纹常画于大袖,或作团龙饰于前胸和后背,比其他十一种纹样要大。宋代除有四围龙的款式外,还流行一种通身的大龙,称为缠身龙。元代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龙袍。明朝皇帝礼服和朝服以龙纹作主要装饰,形式不一。清朝的皇帝龙袍制作更加精细,龙纹除用彩丝,金线,银线,孔雀羽线,还用细的珍珠,红珊瑚珠串起来绣织,极奢华之能事。 宫室方面,以故宫太和殿为例,殿中金銮宝座两旁,分列六根金大柱,每柱各有一条巨龙围绕,东三柱龙头西上望,西三柱龙头东上望,藻井顶部木雕金漆巨龙衔珠俯首下视,全都把视线引向宝座。后面屏风上雕有升龙,行龙,坐龙,使得金銮宝座呈现群龙竞舞的壮观场面。除此之外,整个故宫,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无论是皇帝处理朝务,与群臣议事以及寝燕之处,乃至祭天祈福,游览玩乐之地的建筑,都有龙的形象。北海九龙壁,九条不同姿态和颜色的游龙,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校选修 装饰艺术 作业

传统民间装饰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华夏文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民间产生了诸多璀璨的传统装饰艺术类型,呈现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艺术魅力,它传承至今,对现代社会生活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和启迪意义。从色彩运用的角度来说,将传统文化元素作用于装饰艺术设计,将有助于丰富其精神内涵;从书法运用、笔画元素以及民俗元素应用的角度来说,这种运用有助于提升艺术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气息,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艺术设计的民族精神,对于提升其民族地位,渲染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运用:丰富精神内涵 在装饰艺术这一校选修课上,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景泰蓝掐丝珐琅,它采用多种釉料,反复点蓝,手法繁复,温度控制和焊接手法都显示出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景泰蓝釉色的色彩艳丽,铜丝的金属光泽又突出了色彩变换,线条刻画流畅明快。可见,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传统的色彩运用与之融合需要全心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色彩罗列,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索到传统色彩运用的精神内涵,然后才能将其运用到设计过程当中。在中华民族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其艺术设计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传统的色彩运用始终备受推崇。比如最为典型的中国红的色彩运用,已经形成中国艺术设计的一种潮流和习惯。红色是中国人所钟爱的颜色,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内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对外象征着崛起热血,放眼中国历史上的诸多艺术设计,会发现红色的元素多有运用,比如传统的中国结、红色的窗花元素;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象征着皇权与富贵的黄色也被广泛运用于装饰案例当中;再比如著名设计师靳棣强为荣华饼干所涉及的产品包装,所借鉴的就是中国最为传统的配色元素以及图形符号,其中最为精致、最为典型,也最为人所传诵的就是借鉴牡丹花色彩元素所设计的包装。不仅彰显了牡丹雍容华贵的色彩基调,而且在画面色彩的布局上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元素当中的红、黄、金、蓝,彰显出不同色彩间的和谐共生。 二、壁画运用:赋予艺术气息 老师上课给我们介绍的敦煌壁画,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被中国古代画工精湛的画技和飞天飘逸之美所震撼。壁画艺术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耕作之时,至今诸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总结其原是人类艺术发展轨迹时,都会将壁画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行综述。从发展历史上来讲,传统壁画主要是通过雕刻以及绘制等手段,在天然或者人为的墙壁之上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法,而将其作用于装饰艺术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内壁之上进行墙体装饰,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现代室内设计中经常运用的大型壁画作为背景墙装饰、大型展会所使用的背景板,都是在借鉴传统壁画其平面布局或者构图的角度上所进行的一定创新,实现了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而且这样做也可以对传统的壁画艺术进行艺术性的符号提炼,赋予现代装饰更加浓厚的艺术气息。 三、民俗元素的运用:彰显民族精神、体现民族地位 最近一次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木板年画,其中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民俗元素让我尤为喜欢。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让民俗元素运用在装饰艺术设计过程当中,会使普通民众产生浓厚的亲切感,对全新的艺术作品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从形象意义上来说,民俗元素是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外显,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理念和行为习惯,在本民族人民的心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并且融合了民族元素的艺术设计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场地布景以及开幕式当中诸多民俗元素的使用,都彰显了民族的力量,对外体现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人文。此外,诸多民间技艺比如刺绣、扎染等元素如今也被广泛作用于现代艺术装饰过程当中,通过对色彩、纹理、尺度和光线的综合性把握,赋予了民俗元素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

中国传统图案的潜藏寓意

传统图案原来还是经常看这些的,最近在网上看到比较全一些的,就发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呵呵。 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图案:象驮宝瓶。 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哺乳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图案:三只羊。 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图案: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 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图案: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 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图案:喜蛛从上垂落而下。 解题:喜蛛即「●子」。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喻吉光。喜蛛落下象徵「喜从天降」。 图案:金鱼数尾。 解题:金鱼,亦称「金鲫鱼」。鲤科。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种类甚多。鱼的形象作装饰纹样,早已见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盆上。商周时的玉佩、青铜器上亦多有鱼形。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年画多喜这个题材。「金玉满堂」,言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世说新语·赏誉》:「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 图案:鸡立于石上。 解题:室,房屋、房间、内室。《诗·小雅·斯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 「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 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 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 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 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第四:龙是神人驾御的动物。例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夏后氏启(禹的儿子,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的君王)乘两龙。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也都乘两龙。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说河伯「驾两龙兮骖」。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神人乘龙的画面,屡见不鲜(见图五,图六,图七)。 显然,龙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崇拜对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神化那些带领他们战胜自然的领袖的思想和心态。所以那些英雄,既是人又是龙。而龙就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具有神力的形象。经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千寻;既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倒海翻江。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几千年的正史与民间口头文学里,龙的神话此迭彼兴,层出不穷。 图五图六图七图八

浅析佛教传入对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吴吟学号:2111015030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教义,对人类文化、历史、政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历史如此,对于中国美术同样如此。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隋唐关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隋唐,工艺美术,风格体现 引言 中国隋唐时代的工艺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超,遗存物品之丰富,均超过了以往各代。 1.佛教传入的背景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在我国可以说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人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人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2.隋唐工艺美术的风格体现 2.1 背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 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控制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B项错误。 4.(2019·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 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 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

浅析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浅析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中国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超,均超过了以往各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文化,使唐朝成为世界上第一等繁荣昌盛的封建大帝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且一起走进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之故里! 陶瓷工艺,隋代陶瓷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造型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特点又有新的变化,创造了许多新的器型。白瓷到隋代烧制的更加成熟并得到迅速发展,给后来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青瓷的烧造,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唐代陶瓷生产高度发展,技艺提高,品种繁多。瓷器的品种,较之前代亦有所增,主要有盘、碗、尊杯、壶、罐、盆、缸、盂、炉、灯等日用器皿。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唐代的瓷窑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为代表。越窑以盛产青瓷著名,窑址因集中于浙江地区一带而得名。唐青瓷器物中,还可见中外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白瓷发展到唐代更加成熟,邢窑白瓷风靡一时。与此同时还产生了画釉、黑釉、绞胎、釉下彩等新品种,并开创了用诗词和民谚装饰陶瓷的先声。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三彩釉色鲜明,以黄、绿、白、赭为主,蓝色较少,亦较名贵。它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其装饰方法,充分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达到流畅自如的效果。 染织工艺和服装工艺,隋、唐以来,官办作坊成为高级染织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它与地主的庄园工场、城市专业作坊和农村的家庭副业一同构成了隋唐染织工艺的生产行业。隋代的染品多出于染织署,管理制造御用染织品,生产中心为河北定州,四川蜀锦仍很发达。印染工艺则以夹缬尤富特色,系用木板雕出花纹,将所染布夹着入染,效果鲜明。唐代染织,官方亦设织染署,其织锦工艺尤为发达。唐代丝织品的图案,开始出现新风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唐代不仅丝织品发达,而且麻、棉织物也较盛行。其麻织有□布、葛布、蕉布等,其中□布生产最为普遍,。棉织品则以岭南较为发达,出现了专售白布的店铺。此时西北地区的毛织品亦较著名,而安徽宣城的丝线毯更是以线厚丝多而著称。唐代的印染,有青、绛、黄、白、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