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3.1)

2009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3.1)

2009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3.1)
2009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3.1)

2009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3.1)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基本知识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只有依据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本章主要阐述六个方面的内容:

1.资本流通公式(G—w—G’)表明,经过流通可以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货币只有在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能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也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只发生价值转移而不发生价值增殖。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不仅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中揭示了工资的本质。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同时并存、互相补充的两种方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更多的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3.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在分割前要经历一个向利润、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就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由此而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由于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等量资本会获得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通过资本转移,必然形成平均利润率。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改变。

4.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获取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

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但是,利息的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使用土地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垄断资本的统治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在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条件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为了进一一步扩大统治范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势必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从经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进行国际垄断。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主要形式:国有企业、国家与私人垄断资奉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圈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这些新的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仍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总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