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文心雕龙范文澜看文心雕龙选什么版本好

1、《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

2、《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最好的版本)人民文学(我在看的)

3、《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

1 《古文观止》吴楚材注中华书局(我在看的)

2 《古文观止译注》顾易生上海古籍

排版都是纯古文繁体竖版的形式,纸张装帧的话,不用想了,现在都古籍都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独大,- -文心雕龙尚且还可以,古文观止实在是烂的可以。但是没办法,就这么几家大的垄断着,不买也没其他的买了。顾易生的古文观止是带白话翻译,不过有些地方不妥当,注音什么还是比较不错的,如果你没古文基础那可以看,文心雕龙比较难理解如果没有古文基础,很多典故啊奇异字句玄学观念等等。

至于小出版的,就不用去买了,买了后悔,没那么深厚的功底来研究这些书的,内容都比较糟糕~~~~~~~

略知一二,条述如下以求雅教: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比较而言应是最实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年代初版,但至今仍在重印,最容易寻找。(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丛刊”本)

杨明照的本子, ___中华书局上海所出过,后来改成了上海古籍出版社,也一直在重印,杨是专家,想深入了解文心,以及各个版本,这个本子最合适。

周振甫的《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很久前翻过,印象不清了,好象是根据一个杨都没十分加以利用的版本,周后来在中华书局出的《辞典》也是根据这个版本。注释还算清通浅进,以简驭繁的读本。

以上都是连年重印的,比较好找。

此外,有赵仲邑的《译注》,大概是八十年代广西人民出的,也可作初学者的读本,不过好象没见过重印的。

关于专门研究,文字训诂有黄侃《札记》、义理剖析有王元化《臆论》等,也少见重印。

刘勰约生于公元465年,年登而立,始著《文心》,他能在距今1500余年之遥,提出这如许之多的至今难超其苑囿的精辟修辞理论(拙文所及,可谓挂一而漏万),实为难能可贵。其修辞之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言证、事证,既涉文章内容形式,又关作者思维、气质、涵养、才情。他能从美才、美德、美情与美辞美文的关系方面,阐释情动而辞发、因内而符外的修辞美学观,他承认“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辞必巧丽”,尽管当时还没有堂皇的辩证唯物主义之说,然而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指导之下,他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出发,建立了系统的剖情析采理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种选择继承、据时创新的修辞观,这种服务于时代的“时文”修辞观,时至今日,也是必须遵循的一条修辞美学原理。《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深文周纳,拙文仅就修辞而蜻蜓点水,掠影浮光。若成引玉之砖,亦幸遂微愿矣。

文学意义: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

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范文澜对于 ___,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语重心长,希望甚殷。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写成《中国通史简编》。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范文澜早年在经史考证上即成绩卓著,所撰《文心雕龙注》至今仍是名作。

书名中“文心”,是指“言为文之用心”,“雕龙”是因为“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如雕镂龙纹。“文心雕龙”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文学思想研究”。《文心雕龙》集汉魏以来文学批评之大成,体大思精,体系完整。全书共50篇,分为上下编,共三万七千多字,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论述了语

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美学规律。《文心雕龙》抛弃了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刘勰(约465~523),字彦和,南朝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文学理论家。据《梁书·刘勰传》记载: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在沈约的指导下,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文心雕龙》的版本种类较多,影响较大的是清代黄叔琳(黄侃)辑注本与范文澜注本。

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标志着现代意义“龙学”的诞生;而他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研究的奠基作。《札记》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开创了把文字校勘、资料笺证和理论阐述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全新视野,“从而令学术思想界对《文心雕龙》之实用价值,研究角度,均作革命性之调整”。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是紧随黄侃《札记》的又一部“龙学”研究力作,是《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范注”被视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划时代之作:对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概念和理论术语作了清晰的阐释;仿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体例,对刘勰所论作品“悉为抄入”,有利于对原文的理解,便于读者翻检;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刻见解,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范注”至今是最通行的《文心雕龙》读本,是“龙学”入门的阶石。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讲“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纲。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分述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从《神思》到《总术》为第三部分,统论文章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以文体为单位,第三部分打破文体之分,讨论一些共同性的东西,经纬交织。《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第四部分。这五篇相互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但都是撇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最后《序志》一篇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缘起与宗旨。

简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建康的定林寺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5]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观点:

文学史观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自然文学观

《文心雕龙·原道》篇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与根源问题,刘勰的基本理论原则就是“自然之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唯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山川I焕绮”是天地之“文”,它们“与天地并生”。作为与天地相参的“三才”之一,无疑也应有其“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是说有人的产生就有语言的产生,有语言的产生就有人之“文”的产生。这里的“自然之道”,既有自然而然之义,又有必然之义,同时又隐含着天地之“文”与天地、人之“文”与人,也即“文”与“质”之间是一种表里相符的必然关系。《原道》篇进而指出:

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苹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经。故形立

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龙凤”之“藻绘”、“虎豹”之“炳蔚”、“云霞”之“雕色”、“草木”之“贲华”是谓“形文”,“林簌”之“结响”、“泉石”之“激韵”是谓“声文”。“形文”、“声文”之产生,即“形文”与“形”、“声文”与“声”的关系是“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这里的“自然”在上述自然而然、必然的意义上,又有着“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含义。在“文”与“质”关系上,则既包含着“文”是与“质”并生的,是“质”自身内在本质的必然表现的意思,又包含着“文”的产生与存在是必然的意思。这些意思统合起来就是“自然之道”。

作者简介: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

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