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城市比较——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和特点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83.64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论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以巴黎、长安为例金萌萌 王颖杰【摘 要】中世纪东西方封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二者在城市来源、城市居民构成、城市内部环境、城市的地位及作用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些差异对中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 城市 巴黎 长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城市是有着方便交通环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古时代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千差万别。
下面就以西欧的巴黎和中国的长安为例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城市来源不同(一)西方城市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1)被破坏的旧城市:中世纪之前西方已经有城市存在,但是由于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和蛮族入侵,生产力遭到破坏,工商业衰落,城市萧条。
(2)旧城市复兴:从7世纪开始,在主要贸易通道以及大河流域,一些古罗马的旧城市渐渐复兴。
(3)新兴城市:到11世纪时,不仅罗马时期的古城大批复兴,“在其他地方,特别在德意志内部,兴建着新的城市”。
①西欧城市兴起后,西欧法令规定,凡居住满一年零一天的人就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大量农奴逃往城市,这种解放了农奴的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农奴自发聚集到城市。
(4)领主新建城市:中世纪西欧,城市大多建立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封地上,所以法文“城市”(Ville)这个字是导源于“乡村领地”(Villa)这个字,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新的城市来招揽移民收租金以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
巴黎可以说是沿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公元486年苏瓦松战役后定都巴黎,卡佩王朝时期成为当时西方政治文化中心,此后巴黎一直作为法国历代王朝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都而存在。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有两个形成途径(1)最早是以作为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政治中心而出现的。
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权建设而建立或是由军事驻扎地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世纪之花——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而农村聚落是城市聚落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聚落是农村聚落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诞生的。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然而历史总是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首先是西欧封建庄园与农业的发展。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在11 世纪,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当村外的世界还非常陌生、充满危险,打算离开的人是很少的.因为村庄提供更多的安全、更多的家族联系,并且使人们能更方便地找到铁匠和神甫.村民们轮流到领主的地里去劳动,向领主交上一部分他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新技术和新式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单位产量也增加了.一般认为有高出播种量三倍的收成,农夫就有余粮可卖.西欧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亦是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公元600 年左右,欧洲人口降至二千万,到1200 年突破六千万,1250 年接近七千万,1300 年约七千三百万,达到欧洲中世纪人口最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和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西欧新兴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是第一个依赖商业贸易生存的国家.威尼斯与君士但丁堡和穆斯林北非之间开展了兴旺的三角贸易,贩运来自东方的货物.接着热那亚、比萨、那不勒斯等口岸也相继仿效,并进而促进意大利内陆城市米兰、佛罗伦萨的发展.但是西欧城市的大量涌现,还是从11 世纪到13 世纪这二、三百年间.佛兰德尔地区的城镇布鲁日、根特从英国进口羊毛,形成北欧的工业中心.在莱茵河、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也出现了汉堡、不来梅、卢卑克等城市.在内地的商路上则出现定期大集市,其中以香槟伯爵领地的集市最为有名.然而毕竟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但是的城市规模并不大,所居住的人口也并不是很多。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
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
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
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
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中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差异城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原始公社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在中世纪,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西方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起源看,东方封建城市是古典城市的继承和发展,这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有关。
东方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城市未受到破坏,国家仍独立存在,多数古典城市被保留下来。
拜占廷帝国存在千年之久,由于内部封建因素的增长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相结合,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拜占廷城成为东方古典城市继承和发展的典型。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也是这样。
如长安、开封、洛阳、郑州、北京,都是从奴隶社会继承下来的城市,它们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所以,东方封建城市起源早,存在时间长。
与之相反,西方封建城市起源很晚,这是由西方历史发展所决定的,4-5世纪,西罗马帝国受到侵略,城市化为一片废墟,8-9世纪时,为了防御诺曼人、阿拉伯人和匈牙利人的侵袭,西欧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堡,这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到了十一世纪,随着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很快,十一世纪的英国有80多座城市,十二世纪发展到100多座。
城市主权的差异也较大,东方封建城市的主权被王权所操纵,这是由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东方国家一般是土地国有,国王是最高地主,自始至终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从中央到地方控制着城市的一切大权。
主要表现在:第一,王权左右城市的布局,决定城市的性质是为本阶级的政治、军事服务,政治、军事性质大于经济性质。
分析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可以看出它体现了王者为贵的思想。
如长安的布局就是这种思想的典范,所以东方封建城市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它完全隶属在王权的统辖之下;第二,王权掌握城市的命运,决定了城市的兴衰。
阿拉伯国家七世纪时定都大马士革,麦地那地位则下降,阿拔斯王朝时定都于巴格达,大马士革地位下降,巴格达发展起来。
中西方城市比较城市(city)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东西方文明的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作文明的共有的标志, 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方城市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由此也决定了整个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
本文试图从城市的概念入手, 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分析, 从一个侧面去揭示东西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同途径。
一、城市的概念和起源中国是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 “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 能扼守交通要冲的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则是商品交换之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里的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城”里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市”作为日常的贸易场所才在城内或城郊出现。
在中国, “城”的政治涵义往往覆盖了“市”的经济涵义, 因为城市的建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城市的建立主要基于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目的。
中世纪西欧城市则是在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断裂期后重新出现的。
从11世纪开始, 兴起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古典城市的复兴, 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
其中以后者占据主要地位。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城市的起源是多元化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 从事工商业的人们聚居在一起,中世纪城市便因此自下而上的广泛兴起。
在西欧大部分地区, 一个地方能否成长为城市,关键要看该地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和工商业者的选择意愿。
二、中西城市特点的比较东西方城市含义及其起源背景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不同的特点:1、从城市的结构功能上说, 中国城市的兴废和布局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意图, 西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的制约, 从而形成了东西方城市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国自秦汉以来便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作为政治需要的产物,城市的兴与废、盛或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统治者的意志。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
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
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
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
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
“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3、城市的作用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11、西欧与中国城市(一)不同特点:城市起源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是①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封建制完成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②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③安全方面: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的居留地虽然不大,但它却给封建的自给自足的闭塞经济打开了缺口。
国内市场开始建立起来,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
(2)中国:原来的上层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摧毁而是经过一定的改造(改革)实现的。
奴隶制时期的旧城市,在进入封建制后基本继承下来,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大量分封,到战国时期,城市大量增加而且较前繁荣了。
就城市种类来分,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史籍记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增长。
新兴起的市镇尤其在江南的苏、杭、淞、嘉、湖地区发展较快,萌发了资本主义幼芽。
清的闭关政策给资本主义萌芽以严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城市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秦实行的郡县制)而建立的,城市虽然也多建于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等地区,类似于西欧,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主要是以统治者的需要采取命令建立的(当然也有自然成分),中国城市自秦汉以后,以京城、省城(郡、道……)、府城、州县等依次而定,星罗棋布。
(边防有专门军事城镇、卫所)城市内,既有府第衙门差从仆役,又有工商业者,兼有西欧中古城市的旧堡与新城的内容。
但在城市里,府衙是首脑、中心,工商业则是附属产物。
历代帝王为强化统治和供享用往往采取迁豪富、徙百工以充京都。
(3)综上所述,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鲍宗豪对当代中国文明城市的研究,应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横向的比较与参照,这样才可使我们对文明城市的发端、发展定位和本质,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文明历史轨迹的描述与比较分析,阐释中西方城市文明对当代中国文明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
一、中国“城市”文明的滥觞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
对中西方城市文明的考察,不可能全面、详尽展开,只能将它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一概要的阐释;对中国的“城市”文明,我们着重研究其起源(即发端和古代的“城市”文明),又延伸至近现代的发展。
1、从“城”、“市”到中国“城市”的产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城市最早产生的国家。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管子?度地》记载:“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墨子?七患》记载:“城者,所以自守也。
”“市”是商品交换之所。
《周易?学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有大市、早市、晚市之分。
《周礼?地宫》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币,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从这句可看出古代城市的简单功能: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
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古书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时期部落首领建都的记载和筑城的记载,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也确实发掘到了属于这个时期为数不少的城址。
如在《周礼》、《尚书》、《左传》、《史记》等早期文献中,都有关于三皇五帝建都的片断记载。
中西方城市比较摘要:中国封建城市无论其起源和发展,还是其建设和管理,都和统治者的意志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成为封建政治体系中的主要堡垒,进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而西欧的城市,以商业作为发展的起点,形成了强大的市民阶层和有序的经济组织――行会,并且城乡间建立的商品交换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而促使整个西欧社会在城市复兴后的四五百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城市比较西欧中国城市(city)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东西方文明的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作文明的共有的标志,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方城市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决定了整个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
本文试图从城市的概念入手,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去揭示东西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同途径。
一、城市的概念和起源中国是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的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则是商品交换之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里的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城”里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市”作为日常的贸易场所才在城内或城郊出现。
在中国,“城”的政治涵义往往覆盖了“市”的经济涵义,因为城市的建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城市的建立主要基于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目的。
中世纪西欧城市则是在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断裂期后重新出现的。
从11世纪开始,兴起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典城市的复兴,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
其中以后者占据主要地位。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从这些不同的观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城市的起源是多元化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们聚居在一起,中世纪城市便因此自下而上的广泛兴起。
在西欧大部分地区,一个地方能否成长为城市,关键要看该地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和工商业者的选择意愿。
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
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这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如法国巴黎以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
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的转变处建造了一所城堡,在它的外面不久兴起了一个由小贩、手艺人和酒肆店员住着的新堡或“郊区”,新城堡开始用木栏栅围起来,以后又从数里以外的一个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运来石头砌成石头城堡。
新堡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聚居地,旧城堡是封建领主的宅第。
西欧新兴的城市,如汉堡、纽伦堡、斯特拉斯堡等带“堡”(Bourg)的字根,以及圣日耳曼、圣德尼圣波耳等带“圣”字(san,s aint)的字根,多反映了当时该城堡起源于旧的军事堡垒或教会修道院附近。
“到了十一世纪末期,‘堡民’(Bourgperson)不复意味着一个城堡的兵士或仆从,而意味着市民了”。
至于兴起于河川渡口的城市,在名称上也有反映,如法兰克福(Frankford ,法兰克人的渡口)、牛津(oxford,牛的渡口)等。
这些新兴的或在旧的废墟上复苏重建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一般只有几百人以至二、三千人,上万人的城市已很稀有,14世纪的英国伦敦,这个一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也只有4万居民。
封建时代论文: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摘要: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反映出城镇发展的本质、内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键字:封建时代、城镇、差异1 概述综观世界,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出现城市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城市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政治军事的目的而兴建起来的城市;另一种是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城市。
可以说,中外城市发展的起因大同小异,但是它们的发展结果却迥然不同。
2 中外封建时代城镇差异的表现中外封建时代城镇的差异,反映出城镇发展的本质、内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和特点。
下面将从城市的职能、类型、文化和规划建设几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论述。
2.1 中外城镇职能的差异2.1.1 中国封建时代城镇的职能2300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封建时代的城镇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始终是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中心。
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府城、州城、县城,一直到乡、镇、村。
这就把中国封建时代的大中小城镇都卵翼在行政建制系统之中和行政机构管辖之下了,换言之,中国封建时代的行政政治统治体系和行政管辖体系逐级控制了中国城镇体系。
2.1.2 欧洲封建时代城镇的职能欧洲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职能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职能不同,其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约1000年(公元5世纪~15世纪),可分为4个阶段:初期(公元5世纪~10世纪)可分为两个阶段,5世纪~8世纪是城镇衰落阶段。
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形势下,日耳曼人南下,东罗马帝国解体但日耳曼人的南下没能阻止西欧历史的前进。
意大利封建化开始早、进程快,罗马时代的城市在新时期又得以崛起,在9世纪~10世纪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欧洲城市出现质的飞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实质性飞跃就在于彻底摆脱了城市依附于封建主的职能,即不是封建社会的行政中心职能。
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立行会(gui1d),通过斗争获得城市自治。
第四个阶段(公元12世纪~13世纪):推动工商业发展的城市职能走向成熟,成为商业中心,人口迅速增加,包括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市政厅、关税局、教会附设学校、医院、城市交通和内外文化交流等相继得到巨大发展,城市形成结构和环境都发生变化。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
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
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
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
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
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
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
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
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
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
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
中世纪封建城市概述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和农民起义,日耳曼人等落后民族入侵,摧毁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出现了众多割据的蛮族王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社会特点是封建领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中世纪初期公元5~10世纪的特点是城市处于衰落状态,以农业为主的日耳曼人由北向南迁徙,生产方式不需要城市,战争亦使商路断绝。
落后的自然经济使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极端萧条,这样就使得5~10世纪的西欧文化处于极端破落的状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使生活中心转入农村。
罗马时代的大城市多数荒废,有的变为封建国家的行政中心、教会中心或军事据点,而不再是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中心。
当时西欧各小国分成许多更小的贵族领地,仅有的建筑活动,也是城堡和教堂,漫长的时期中几乎没有城市建设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或扩展到尼德兰、法国、德意志的莱茵河流域及南部地区。
初期的城市和乡村一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城市建立在世俗和宗教的大领主的领地内,在11~12世纪,城市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行会Guild,采取各种形式的斗争,摆脱了这种依附关系,获得了自治。
自治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来对新经济结构进行调节,设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以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
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货币开始流行,城市变为商业活动中心,人口逐渐集中,城市进一步发展西欧封建城市的发展基础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中世纪西欧城市自发成长,主要是在三种类型的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1:要塞型:城市最早是军事要塞,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2:城堡型:城市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
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3:商业交通型:这类城市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道、关隘、渡口通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由于各封建主、共和国之间常有战争,一般选址在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城墙包围。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一、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
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
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
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
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完全可以说,近代西欧工业文明的诞生,其源流不能不溯之于中世纪时代的工商业城市;也可以说,工商业城市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正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或东方相比较而具有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正是西欧较快实现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键因素。
西欧城市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普遍而又迅速地兴起,原因当然有许多,几个世纪来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流行的说法有“手工业起源说”和“商业起源说”。
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
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
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
城市居民大多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奴,他们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成为城市市民。
“从中世纪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这种发展方式即是称为城市的“手工业起源说”。
西方史学界主要流行的则是“商业起源说”,它是由皮雷纳提出的。
中世纪之花——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而农村聚落是城市聚落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聚落是农村聚落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诞生的。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然而历史总是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首先是西欧封建庄园与农业的发展。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在11 世纪,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当村外的世界还非常陌生、充满危险,打算离开的人是很少的.因为村庄提供更多的安全、更多的家族联系,并且使人们能更方便地找到铁匠和神甫.村民们轮流到领主的地里去劳动,向领主交上一部分他们自己生产的农产品。
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新技术和新式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单位产量也增加了.一般认为有高出播种量三倍的收成,农夫就有余粮可卖.西欧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亦是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公元600 年左右,欧洲人口降至二千万,到1200 年突破六千万,1250 年接近七千万,1300 年约七千三百万,达到欧洲中世纪人口最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为城市和商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西欧新兴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是第一个依赖商业贸易生存的国家.威尼斯与君士但丁堡和穆斯林北非之间开展了兴旺的三角贸易,贩运来自东方的货物.接着热那亚、比萨、那不勒斯等口岸也相继仿效,并进而促进意大利内陆城市米兰、佛罗伦萨的发展.但是西欧城市的大量涌现,还是从11 世纪到13 世纪这二、三百年间.佛兰德尔地区的城镇布鲁日、根特从英国进口羊毛,形成北欧的工业中心.在莱茵河、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也出现了汉堡、不来梅、卢卑克等城市.在内地的商路上则出现定期大集市,其中以香槟伯爵领地的集市最为有名.然而毕竟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但是的城市规模并不大,所居住的人口也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