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晋八王之乱-图解

西晋八王之乱-图解

西晋八王之乱-图解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课时训练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课时训练及答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C ) A.三国时期 B.五代十国时期 C.十六国时期 D.东汉时期 2. 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C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3.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4.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C )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 5.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6.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政权是( A ) A.前秦 B.后秦 C.西秦 D.成汉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B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8.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迁入的地方没有到达( D ) A.山西 B.陕西 C.辽宁 D.江南 9.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D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10.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但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短期而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B.晋惠帝昏庸无能,统治阶级生活极为腐化 C.地方上的“八王之乱”推翻了西晋政权 D.内迁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 1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C )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1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C ) A.羌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影响 【教学难点】 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播放视频《江南美景》。 教师:同学们,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 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明 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问题:司马睿在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你们听过“闻鸡起舞”的故事吗?故事主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如此勤奋练舞? 展示:教材83页的相关史事,请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祖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高考晋朝历史知识点: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政治野心家。惠帝初即位,外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掌权,即召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杨骏死,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guàn灌)共同辅政。贾后因仍未掌权,心中不甘,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汝南王亮和卫瓘,贾后又以“擅杀”的罪名杀掉玮,从而夺得大权。此后,赵王司马伦又捕杀贾后,废掉惠帝而自立。齐王司马颙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颙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 在战争中,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先后被杀。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 “五胡”亡晋: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 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301年),賨人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广泛推行。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 一、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即所谓“凡厥衣冠(冠族华胄),奠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晋书·王述传》: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南史·谢方明传》: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东晋末刘穆评他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就是说单凭门阀,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官品一品),何况还有才干。总之,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而是门品决定官品。至南北朝,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南朝前期有“甲族(高级士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低级士族)以过立试吏”之格,见《梁书·武帝纪上》。第一流高门依惯例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任用官吏,“专崇门品”,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②。 二、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宋书·宗越传》:“本为南阳次门(即低级士族,不服徭役)”。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顿。范“条次氏族,辨其高卑”,宗越被改定为“役门”,需服徭役。后来宗越以军功升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许之。可见,“次门”、“役门”是按“氏族”血统“高卑”决定的;而且一般并不因家族中是否有人出仕及官位高低而变化。否则,如果仍像西晋那样,依官位区分士庶,则宗越已有四品扬武将军军号,自可依军功升迁,荫亲属、荫客,何必请求皇帝批准改回“次门”,按特殊情况处理呢?请求皇帝特批本身,就表明按制度“役门”无法改变。这也就是说,自东晋以后,按制度庶人凭才干虽能取得官位,却无法升为士人,家族在户籍上仍为“役门”。 三、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①《宋书·范泰传》。又《晋书·桓玄传》:“二品子弟”,亦门地二品。②《魏书·韩显宗传》。 士族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刘宋时曾规定“皆补将吏”①,即降为比“役门”还贱的兵户、吏家;北魏则规定“犯者加罪”,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②。士族如与庶人通婚,虽打击没有这么重,也会成为门阀之玷。南齐士族王源与寒族满氏联姻,竟遭到御史中丞沈约弹劾,请求免王源“所居官,禁锢终身”。③《魏书·公孙表传》:表孙邃、叡乃堂兄弟,只因叡母出自高门渤海封氏,本人又为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之婿,而邃母出自雁门李氏,“地望县(悬)隔”,二人声望便大不相同。以至善人伦的祖季真“每云: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所谓“当须好婚亲”,更重要的倒不在吉凶会集时人们礼遇高低,而在它涉及仕进升迁的迟速,官品的上下。《魏书·韩显宗传》:称“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宦”指官之清浊,“婚”就是看是否有“好婚亲”。这和《晋书·杨佺期传》“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的记载,时间虽相差约一百年,精神可说完全一样。此外,《南史·玉球传》:出身第一流高门琅邪王氏,任吏部尚书。“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宋文帝),上尝命球..与之相知。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检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 A.②①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3.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魏、蜀、吴、西晋、东晋B.魏、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魏、西晋、东晋D.蜀、魏、吴、东晋、西晋 4.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弋文化博物馆”之称。下列关于山西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天的西晋城高平市 B.魏晋时期內迁到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鲜卑、匈奴、氐族 C.山西在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D.发生在山西地区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6.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①导致西晋走向衰落②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③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④人们生产生活遭到破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中国历史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前进,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秦汉时期②夏商西周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春秋战国时期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时代特征是某一历史阶段所独有的基本特点。与“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相适应的是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战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0.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的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C.民族矛盾的激化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11.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 12.下列诗句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是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A.秦朝B.西周C.西晋D.元朝 14.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A.秦朝、汉朝B.秦朝、西晋C.汉朝、西晋D.西晋、北魏 1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与斗争B.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D.阶级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优选】2016新人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3.《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4.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 C.造船技术较高,造船业发达 D.建康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5.下列政权中不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A.东周 B.东晋 C.东汉 D.北魏 6.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8.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9.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10.南朝开始的标志是() A.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 B.229年,孙权建业称帝 C.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D.420年,刘裕建宋 1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 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15.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精品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链接导入) 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晋惠帝如此昏庸无能,在他执政期间引发了“八王之乱”。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给西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背景 【图片展示】 2.魏灭蜀、西晋建立、西晋灭吴 【图片展示】分别展示魏灭蜀、西晋建立、西晋灭吴等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魏灭蜀、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4.教师简述: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3)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4)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5.腐朽的统治: 【材料研读】 材料一: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钱神论》材料二:西晋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提示:(1)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已家族权势。(2)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一)背景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1)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无答案)

利津县初中历史七上第十八课导学案 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 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型新 授 时间月日(星期) 成果目标1.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 2.通过了解东晋、南朝外部环境和统治政策的变化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理解、归纳史料,逐步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 情景导引请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思考:江南好在何处? 活动自评: 在诵读中,学生感受江南 之美,为探求江南地区开 发塑造氛围。 思维对话问题一:回顾三国—西晋的演变,了解西晋灭亡到东晋建立的更替 活动一:观看课件演示三国两晋的更替,通过“王与马,共天下” 的历史现象,思考东晋统治表现出的特点? 问题二:了解东晋演变过程中重大事件、影响 活动二:通过课件展示,把握节点:士族政治、祖逖北伐、淝水之 战、东晋灭亡。 问题三:南朝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活动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宋齐梁陈前后更替,均定都在建康,史 称南朝。 问题四:阅读材料,指出两个时期的江南有何不同?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 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活动四: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 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一:阅读教材和史料, 明确司马皇族在政军方面 依靠王导家族的特点。能 根据教材准确解释+2分。 活动二:结合教材第82-83 页,能联系淝水之战使东 晋消除军事威胁,稳定政 局。明晰东晋建立灭亡的 准确时间+2分 活动三: 知道宋齐梁陈的更替,都 城均在建康,合称南朝+1 分。 活动四:能准确描述两个 时期江南的不同?从劳动 力、生产方式、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表现、贫富程度 等角度,加以合理解释+2 分 活动五:从北人南迁、自 然环境、统治政策、社会 局势、耕作技术等角度考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初,(曹魏)群臣以吏部不能审复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行之浸久,中正或非

历史--西晋和东晋

历史--西晋和东晋 第课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讲授新课(板书)第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年)(板书).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年,统一是在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2.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睿 D.司马腾 3.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5.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建业 6.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 (1)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

(2)北方人民迁往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3.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年,止于公元589年,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4.下列政权中都城设在今南京的是( ) ①东晋②南朝时期的宋王朝③南朝时期的齐王朝④南朝时期的梁王朝⑤南朝时期的陈王

朝⑥三国时期的吴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魏灭蜀②东晋建立③西晋灭吴④西晋建立 A.③①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 ①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④大批北人南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8.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西晋和东晋1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东晋胜利原因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 (一)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垩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佐。(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挽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司马懿就同儿子加紧策划,于249年发动政变,夺了曹爽兵权,将他处死。提问:司马懿父子是怎样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的?(指导学生看小字内容,讨论)教师归纳:司马氏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 ①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掌权时,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增大; ②司马昭当政期间,时时露出篡位野心,魏帝决心除掉他,结果,魏帝还没有来得及下手,反被司马昭杀死。 ③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 (二)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板书)(挂图《西晋的疆域》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140页第二、三自然段。)问题:西晋是怎样实现短期统一的?(学生答出:263年,魏灭了蜀。)教师补充:三国中魏的实力最强,而南方的蜀和吴,由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国力日渐衰落,其中蜀衰败最快,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兵18万三路入蜀,(挂出《西晋、东晋、十六国》图示,指图示),终于灭掉蜀。(学生再答:265年,晋代魏。)教师补充:魏国自曹丕的儿子曹睿死后,大权就落在了司马氏的手里。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即司马昭的儿子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即晋武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作西晋。(学生又答:280年,晋灭吴。)教师补充:吴国在孙权死后,政治十分腐朽,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很尖锐,晋朝利用这一有利形势,280年灭掉吴。小结后同学复述:三国鼎立的局

西晋王朝只存在了52年

西晋王朝只存在了52年,它为什么会如此短命?简单地说就是由胜而骄、由骄而奢、由奢而腐、由腐而迅速衰亡。也就是说,西晋王朝大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腐烂的种子,开始了倾斜垮塌。 西晋和东晋时期政治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东汉、曹魏以来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做官,门第显赫,被称为世家大族,简称为世族或士族。代表士族利益的晋司马集团取得胜利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士族利益的政策,使士族制度达到了制度化完整化的地步。这样的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可以凭借出身世代“坐致公卿”,在经济上可以广占田池山林建立庄园进行盘剥,在生活上可以任意挥霍、花天酒地地贪图享乐。而广大百姓则在政治、经济、生活上永无出头之日。 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极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选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西晋选拔官吏采用曹魏时的“九品官人”法,即先把候选人定为九品(即九等),然后按照其家势的兴衰、贿赂的多少来定品级,把士家大族的子弟定为上品,把无权无势又无钱的定为下品,从高到低依次安排官职,任何人不得改变品级。结果是门第越高职位越高;门第卑下,职位庸冗。与此同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司马炎,本是“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但他还不满足,竟然带头公开大肆卖官捞取巨额“私房钱”满足权欲私欲。至于普通老百姓的子弟,根本就没有什么晋升的机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据《晋书》记载,西晋世家大族绝大多数子弟都是这样做上如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五品高官的。但是种种弊端远不止于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全国上下为所欲为:“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计协登进,托附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士族制度的日益臻化,不但使西晋的朝纲紊乱、政治黑暗、腐败横行,同时士族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最终绑架并操纵了西晋政治运行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社会理性被士族制度封死了;在士族制度的面前,皇权旁落,法律变成了附属,监察制度有名无实,社会的一切运转都按照士族的各种需求配置资源,来满足他们的欲壑,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什么皇权、什么老百姓都 不在话下,最后把整个国家拖垮了,很快积累成系统的失败,吞咽下了自己酿成的苦果。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习题 含答案

第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随后,皇族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21*cnjy*com 2.东晋社会:司马睿政治上依靠__________,军事上依靠________;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______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东晋灭亡:________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概念:420—________年的170年里,中国__________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________、梁、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社会: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______________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________失陷。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2·1·c·n·j·y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________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________;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来源:21cnj*y.co*m】 2.表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__________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_____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____________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商业和__________繁荣,__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出处:21教育名师】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B.东汉 C.西晋D.东晋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睿和司马炎 3.东晋是西晋皇族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它存在的时间是() A.316—420年B.316—589年 C.317—589年D.317—420年 4.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A.宋B.齐 C.梁D.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