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24
2050年黄浦区发展目标
2050年黄浦区的发展目标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努力成为全球经济中心之一,建设更加繁荣和创新的经济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放,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黄浦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市民出行条件。
注重文化和历史保护,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建设更加宜居、美观的城市环境。
3.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鼓励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
5. 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善民生福利。
加强社会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以上只是对可能的发展目标的一种假设,具体发展目标还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2023年黄浦区动迁规划方案正大力推进旧改工作的黄浦区,将释放出更多优质土地资源。
从今天召开的黄浦区2021年土地宣介会上了解到,今年起到2023年,黄浦区计划推出17幅优质经营性地块,分别位于南京路-人民广场,豫园-老城厢,以及淮海路-新天地三大重点片区内,具有无限开发潜力。
据统计,可出让总用地约76.5公顷,总建筑量约292.54万平方米,其中,商办占比约73.1%,住宅占比约26.9%。
可满足多类型商办综合体和配套商业、居住等开发诉求。
紧扣城区发展机遇,未来黄浦发展将聚焦城市更新重点地区和未来潜力增长区域,加强功能片区融合,形成复合功能组团,近期将重点聚焦功能产业最复合,发展频率最活跃,建设活动最集中的南京路-人民广场功能组团,豫园-老城厢周边功能组团,以及淮海路-新天地功能组团。
目前,这三大重点开发区域,都已经明确了各自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开发策略。
其中,南京路-人民广场功能组团是位于延安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和苏州河创新服务和文化休闲带之间的整个黄浦北部片区,组团发展恰逢南京路步行街转型提升,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推进并沿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向腹地纵深融合发展之机遇;豫园-老城厢周边功能组团依托通江活力走廊“蓝绿丝带”由西向东建设、轨道交通14号线站点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开发)以及外滩金融集聚带南部片区初步成型的契机;淮海路-新天地功能组团则适逢产业聚合、科技赋能、文化触媒等方式多元大发展时机。
其中,东侧新天地地区的250米超高层新兴金融服务中心也将拔地而起,新天地核心区“南延东拓”,蓄势待发。
据黄浦区规划资源局副局长xxx介绍,这17幅拟出让地块中,今年计划出让3幅,分别是金陵路/河南路地块,也就是14号线穿越段及豫园站地块;方浜路/河南路地块,和方浜路/福佑路地块。
“一个就是金陵路沿线的地块,它是从浙江路跨河南路,一直延伸到江西路,它是14号线和10号线的豫园站的一个交汇点,主要体现我们上海历史风貌的特点就是骑楼风格。
海派文化与豫园地区商业老字号的传承发展导语: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城市文明、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商业“老字号”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定符号,蕴含了丰富的海派文化。
而豫园地区作为上海古城的发源地,众多商业老字号在这里孕育、发展、演进,营造着生生不息的繁华。
本文试图从豫园地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来反映出海派文化对其的内涵支撑和密切关联,谨供参考。
关键词:海派文化•商业老字号•豫园地区市场经济的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冲击着传统的商业业态,冲击着曾长时期被引以为豪的“老字号”企业、“老字号”品牌。
作为传统商业曾经荣耀,“老字号”家族正在世事变迁中不可避免地经受着日益加剧的分化。
然而,面对大浪淘沙的洗礼,位于上海老城厢豫园地区的“老字号”们大都风光依旧,风采依然,仍在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续写着新的传奇,可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景这边独好”。
其间的奥秘何在?也许,正是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为特点的海派文化,在这里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滋养支撑和内涵演化作用。
一、海派文化孕育浸润豫园地区商业老字号豫园地区,历来代表着上海老城厢人文荟萃,古风洋溢的精华所在。
上海从700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为今天中西交汇、万商云集的国际都会,追根溯源以豫园地区为代表的老城厢,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700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上海的根”,豫园地区可以称得上是体现上海700年来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沉浮变迁的真实写照。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海派文化就在上海滩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海派文化有其实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但是最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就是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正是海派文化的活力之所在,也带来了商业优势。
附表1黄浦区“十二五”十大重点旧区改造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四至范围用地性质“十一五”期末剩余数“十二五”计划完成数预计启动动迁时间预计完成动迁时间备注剩余居民户籍户数剩余二级以下旧里面积剩余拆迁面积计划动迁户籍户数计划拆除二级以下旧里面积计划拆迁面积1董家渡13B、15B地块市、区土地储备中心王家码头街、南仓街、青龙桥街商业、办公5604 75180 137200 5604 75180 1372002011年1月2013年2 老城厢露香园地块二期市城投集团、区土地储备中心露香园路、人民路、方浜路、河南南路居住6168 66400 120165 6168 66400 120165 2012年2014年已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拟收回土地由城投与我区实施联合土地储备。
201111年准备,2012年计划分期实施。
3 董家渡18号地块区教育局多稼路、南仓街、薛家浜路教育、市政配套1376 18000 35000 1376 18000 350002012年四季度2014年4 董家渡10号地块(泛海国际公寓项目)通海建设有限公司中华路,紫霞路,规划南仓街、王家码头路居住455 9061 14172 455 9061 14172 在拆项目2013年5市二医院地块(幸福摩托车厂地块)外滩投资开发集团、申江集团、土地储备中心中山南路、油车码头街、外马路、会馆街商办696 0 107920 696 0 107920 2013年2014年6中福福州路地块(福州路文化街地块)中福地产福州路、广东路、浙江路、云南路商业、办公2345 12690 51330 2345 12690 51330 在拆项目2013年2289号地块区土地储备中心湖北路、广东路、浙江中路、福州路商办、文化548 5438 41448 548 5438 41448 2013年2014年与中福福州路地块同步开发7S-390地块(联洋地块、中邦地块)联洋世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车站路、徽宁路、国货路居住375 5731 14171 375 5731 14171 在拆项目2012年8 115街坊区教育局、瑞安东起顺昌路、西至黄陂南路、南起合肥路、北至复兴中路教育700 4637 11402 700 4637 11402 已启动2012年东块已完成82.3%,西块完成67.4%116街坊瑞安东起济南路、西至顺昌路、南起合肥路、北至复兴中路住宅1615 11062 24690 1615 11062 24690东块已启动,西块2012年二季度2013-2014年东块完成79.5%9 118街坊瑞安东起吉安路、西至济南路、南起复兴中路、北至自忠路住宅1520 5967 44612 1520 5967 446122012-2013年2013-2014年土地已出让33120街坊瑞安东起东台路、西至吉安路、南起肇周路、北至复兴中路住宅658 3119 31127 658 3119 31127 2013年2014年10 67街坊中海东起顺昌路南起徐家汇路西起黄陂南路北起永年路商业办公1320 20945 34328 1320 20945 343282012-2013年2013-2014年69街坊中海东起顺昌路、西至黄陂南路、南起建国东路、北至合肥路住宅2715 35979 96457 2715 35979 964572012-2013年2014-2015年合计26093 274209 764022 26093 274209 76402244。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6•【字号】沪府发[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7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年7月26日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历程回顾、综合开发现状和发展展望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奋力拼搏,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十二五”时期,黄浦江两岸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一)历程回顾1.战略启动期(2002年~2003年)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
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及申江两岸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市级层面的黄浦江开发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逐步到位。
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相关系列研究逐步展开,两岸地区总体规划和结构性规划启动编制。
《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集中出台,开发审批程序管理办法、非居住房屋拆迁补偿规定等各项制度标准及适用政策逐步实施。
2.基础建设期(2004年~2007年)以2004年年初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黄浦区环境卫生“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说明一、规划编制(一)规划依据“十一五”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我区打造“经典黄浦”的重要时期,是筹备和举办世博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黄浦环卫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运作的重要阶段。
抓住发展机遇,与区的社会和经济建设联动发展,全面促进和提高环境卫生工作的综合能力,把环境卫生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规划的具体依据有:1、黄浦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2、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3、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发展规划4、黄浦区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5、上海世博会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6、相关的环境卫生法规、标准、规范和文件(二)规划原则1、依法行政、强化管理、适应发展的原则2、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统一协调的原则3、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4、以人为本、服务大众、方便市民的原则5、建设与管理并重,保持持续发展的原则(三)规划期限和范围1、规划期限期限。
本规划年限为:2006年——2010年2、规划范围地域。
黄浦区域范围,覆盖区内9个街道,涉及地域内所有企业、事业、经营服务单位和常、暂住居民及流动人员。
内容。
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城区环境卫生保洁保障和综合管理环卫设施设备的建设和管理与之相关的保障系统等。
第二章“十五”回顾认真组织实施环境卫生“十五”改革和发展纲要,基本实现了总体目标,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一、“十五”完成情况和主要成效(一)积极努力,行业考核连续四年第一1、机械化清扫冲洗率行业领先。
积极推进和扩大机械化清扫和冲洗,全区机械化清扫和冲洗率均达到72%,特、一级道路和主要广场机械化清扫和冲洗达到100%,机扫和冲洗率行业领先。
积极推进中小道路和上街沿冲洗,全区专业清扫道路的上街沿全部实现定期冲洗,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控制,保洁水平有新的提高。
同步加强城区保洁,组织专项治理,区域整体环境卫生水平良好。
2、创新“三重”保障机制。
制定重大节庆(活动)保障预案,调整和增加人员和车辆,完善作业流程,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垃圾暴露时间缩短一半,优化了环境。
上海市黄浦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新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城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城区生态环境品质,推广普及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打造绿色惠民的城区生态空间,使绿色成为黄浦最温暖的底色、最亮丽的名片。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强化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常规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确保PM2。
5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稳定在80%以上,力争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
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水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以上。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两网融合”,推进分类垃圾中转场所建设,提高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管理长效机制。
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新空间。
巩固提升“一江一河”等重点区域绿化景观品质,大力推进串联滨水与腹地、联通老城厢各片区的“蓝绿丝带”建设,加快推进外萃丰弄、新码头街等公共绿地建设,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持续提升市民群众对身边绿色景观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林荫道3条、绿道4公里。
推动实现节能低碳新发展。
深化外滩-滨江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0%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两星级以上标准,积极推进董家渡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区建设。
加强绿色施工管理,创建一批节约型工地,新建建筑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落实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
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国家住建部下达的黄浦区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百幢楼宇能效提升示范工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项目建设,既有建筑节电、节水等节能改造面积80万平方米,打造国内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标杆。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提出的“功能重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倍增效应”的要求,围绕“初步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发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为黄浦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1、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五”以来,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商旅文结合为基础,以房地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完善城区功能,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0.2%,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0%。
(2)区级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38.68亿元(新口径)。
(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达到397.7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2.6%。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预计达到170亿元,年均递增7.9%,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4.9%。
(5)职工年人均工资:2005年预计达到2.49万元,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测指标高8.6个百分点。
2、旧区改造快速推进,城区面貌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目标的115%,其中拆除旧里162万平方米,5万余户居民告别了旧居。
区域内房屋累计竣工面积预计达到429.2万平方米,完成计划指标的142.2%,其中住宅竣工219.4万平方米。
上海市黄浦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提出的“功能重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倍增效应”的要求,围绕“初步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区繁华、环境优美、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特大型国际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一主线,发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为黄浦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1、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五”以来,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以商旅文结合为基础,以房地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完善城区功能,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到110亿元,年均递增10.2%,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0%。
(2)区级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38.68亿元(新口径)。
(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十五”期间累计达到397.7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2.6%。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5年预计达到170亿元,年均递增7.9%,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14.9%。
(5)职工年人均工资:2005年预计达到2.49万元,年均递增13.6%,比“十五”计划预测指标高8.6个百分点。
2、旧区改造快速推进,城区面貌明显改善“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目标的115%,其中拆除旧里162万平方米,5万余户居民告别了旧居。
区域内房屋累计竣工面积预计达到429.2万平方米,完成计划指标的142.2%,其中住宅竣工219.4万平方米。
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16.6公顷,比“九五”期末增加37.95公顷,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101.4%。
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2.8公顷,增加26.4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西藏路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复兴路越江隧道提前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和8号线站点建设稳步推进,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如期完成。
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老城厢、现代聚居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初具规模。
实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发展方针,加大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城区综合环境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3、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有了明显提高。
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强企业服务中心、市民接待服务中心、网上企业服务中心等建设,努力改进行政工作方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拓展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加大了财政资金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入。
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实施“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理顺劳动、资产和管理关系,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创新活力逐步增强。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资收益收缴试点工作。
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已逐步成为拓展城区功能、创造就业岗位的生力军。
发挥黄浦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引进一批全球行业领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以不同形式入驻的全球500强企业已达到61家。
“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预计达到325.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216.8%;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预计达到11.7亿美元,完成“十五”计划预测指标的130%。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整合创新成效明显按照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社会事业功能布局规划,不断探索社会事业管理新机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努力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科技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大进展,电子政务框架基本形成。
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建成集九年一贯制学校、轮滑馆等为一体的黄浦学校,扩建大同中学和格致中学。
发挥“文化娱乐综合试验区”的优势,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开展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主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南京路、豫园“天天演”、“周周演”形成亮点。
推进医保改革和“三医联动”改革,健全三级预防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
实施“人人运动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区第二届运动会顺利举办,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十届全运会上为上海夺得5.5枚金牌,并在十二届市运会囊括了全部六项第一,在全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第九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代表上海和中国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中心结构封顶。
5、社保体系逐步完善,稳定机制日益健全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上下联动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健全了“政府救助、群众互助、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机制,深入开展“创业在黄浦”活动,发挥新经济组织、非正规劳动组织的作用,积极扩大就业渠道。
建立劳动监察大队,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进一步完善帮困救助机制,发动各方积极参与,落实助困、助学、助医、助业措施,切实做好帮困送温暖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街面、社区和小区三级网格化巡逻制度,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的光荣称号。
6、积极弘扬黄浦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深化文明城区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巩固和发展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和市文明城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2004年提出并着力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完善以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企事业单位为载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深化城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课题成果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深入开展“法德伴我行,诚信在黄浦”主题教育活动,在培育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中进一步弘扬“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黄浦精神,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区“五连冠”,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光荣称号,9个街道均已建成市级文明社区,建成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个,市级文明小区101个,市级文明单位99个。
(二)基本经验“十五”以来,黄浦区发展的基础日趋坚实,发展的环境日趋优化,发展的动力日趋增强,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关于“撤二建一”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也离不开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回顾“十五”期间黄浦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
1、注重规划先行,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撤二建一”之后,从黄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黄浦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黄浦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黄浦区总体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既符合上海整体发展战略意图,又反映黄浦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规划,形成了前瞻性强、定位准确的发展战略,科学有效地引导了城区的开发与建设,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进程中体现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把加快经济建设作为黄浦发展的第一要务,完善城区功能定位,推进功能区建设和重点功能性产业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商旅文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商贸功能,增强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旧区改造为突破口,发挥市、区重大项目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形成整体发展势能。
3、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实事工程”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社会保障、环境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城区的“二元结构”状况。
4、注重机制创新,提高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政府运作机制,积极调整社会事业布局,注重资源的整体、高效利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增长、城建开发、城区管理、社会事业以及构筑人才高地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机制。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直接投资重点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黄浦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城区的辐射功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2007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为黄浦区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在金融联动、工商联合、旅游联手、人才联用、交通联网等五个方面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黄浦区在融入、服务于“长三角”中实现新的跨越。
21世纪头20年,是上海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
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世博园区建设,浦江两岸开发,轨道交通建设,河南路、西藏路拓宽以及交通综合改造等多项重大市政项目的建设,都将为黄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区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功能提升和形态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二)黄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黄浦处于上海的地理中心,是最大的交通枢纽所在地,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与城市核心功能区;处在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的三个发展带交汇区域,是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中明确的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浦资源要素较为丰富。
有体量较大的发展载体,有门类较全的服务产业,有能级较高的区域企业,有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有活力较强的各类资源等。
经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黄浦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央商务区功能、购物中心功能、文化旅游功能和居住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社会事业也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黄浦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