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等不良反应,且有医疗条件和健康需求,依从性好,采用严格标准, 即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6~

8mmol/L(B级)。

(2)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15年、有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是血糖管理的前提条件,采用宽松标准,即FBG 或PMBG8~1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B级)。

(3)脑心血管病患者及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对已患有脑心血管病的患者,采用宽松目标,即FBG或PMBG 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B级)。对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采用一般标准,即FBG或PMBG 6~8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A级)。

(4) 特殊人群:

①肝肾功能不全:采用宽松标准,即FBG或PMBG 8~1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E级)。

②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一般标准,即FBG或PMBG 6~8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E级)。

③超老年患者:年龄逸80岁的患者采用宽松标准,即FBG或PMBG 8~1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到13.9mmol/L(E级)。

④预期寿命<5年如癌症、精神或智力障碍、老年独居、胃肠外营养或胃肠营养等:采用宽松标准,即FBG或PMBG 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

12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E级)。

独居的非老年患者,若无低血糖风险及脑心血管病等,采用一般标准,即FBG 或PMBG 6~

8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E级)。

2. 重症监护病房(ICU) 患者: 包括外科ICU(SICU)及内科ICU(MICU),采用宽松标准,即FBG 或PMBG 8~1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C 级)。

以上归纳见表1。

3.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

(1)择期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

①普通大中小手术:若以HbA1c为标准,术前HbA1C <8.5%即可;若以血糖为标准,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宽松标准,即FBG或PMBG 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短时间<15mmol/L也可接受(E级)。对非老年患者,如身体状况良好,无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或单纯应激性高血糖,可采用一般标准,即FBG或PMBG 6~

8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B级)。

②精细手术(如整形等):采用严格标准,即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E级)。

③器官移植手术:采用一般标准,即FBG或PMBG 6~8mmol/L,2hPBG或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E级)。

(2) 急诊手术术中及术后:血糖控制目标与相应手术类型的择期手术术中及术后相同(E级)。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目标归纳见表2。

4. 妊娠期高血糖患者: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期间FBG或PMBG控制在3.9~6.5mmol/L,餐后血糖在8.5 mmol/L 以下(B级)。

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前糖尿病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前提下孕期血糖控制理想范围为:FBG或PMBG 3.9~5.4mmol/L, 餐后峰值5.4~7.1 mmol/ L,平均血糖值≤6. 1mmol/L(B级)。

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控制目标为FBG或PMBG 5.3mmol/L,餐后1h血糖

≤7.8mmol/L,2hPBG≤6. 7mmol/L,其中餐后1h血糖比2hPBG更重要(B级)。

妊娠期高血糖血糖管理目标归纳见表3。

二、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目前各权威学术机构对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基本达成共识,如AACE/ADA、ACP及英国国家健康服务机构(NHS)下的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都一致建议将住院期间

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 8mmol/ L 作为住院高血糖的诊断标准(E级),本共识采纳这一诊断标准。

住院高血糖患者包括:应激性高血糖、药源性高血糖如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糖尿病前期、新诊断糖尿病、已知糖尿病及妊娠期显性糖尿病和GDM 等。

三、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的流行病学

因诊断标准不一,各家报道难以直接对比,但总体看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的患病率较高。2011 年公布的美国最大规模住院血糖控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住院高血糖(>10mmol/L)的发生率ICU为32.2%,非ICU为32%;同时低血糖(<3.9mmol/L) 的发生率ICU 6.3%,非ICU 5.7%。国内成人MICU 收治患者的高血糖(FBG>7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发生率为26.3%。

心血管病患者合并高血糖的现象更普遍,约75%的冠心病患者及68.7%的高血压住院患者合并高血糖。住院患者高血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甚多,多数研究发现:不论有无糖尿病史,住院患者的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相关,未诊断糖尿病者住院高血糖是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血糖控制不佳与患者感染、心血管事件、致死致残率及医疗费用增加等密切相关。四、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循证医学证据

多项住院患者高血糖干预研究的结果对血糖控制目标值的确定经由先追求严格控制,继而又由严格转为较宽松控制不尽相同的曲折过程。

Van den Berghe等2001 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SICU,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较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11.1mmol/L)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该项研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住院患者尤其是ICU 患者进行严格控制血糖(4.4~

6.1mmol/L)一度成为绝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选择。

2006 年,该中心又发表了一项MICU 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这类患者中胰岛素强化治疗虽没有降低死亡率,但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随着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结果公布,对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血糖控制逐渐达成共识。

但后续多个研究发现,在ICU,严格血糖控制时住院患者死亡率不仅没下降,反而增高,这可能与严格控制血糖带来的低血糖事件增加有关。针对普通病房的一项调查显示: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7.7%,低血糖使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死亡率、住院天数及费用显著增加。这些数据引发了对住院患者强化血糖管理安全性的质疑。

2009年,另一项里程碑的研究——评价正常化血糖管理对ICU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NICE–SUGAR)结果发表:与严格控制血糖组(4.55~6.0mmol/L)相比,常规血糖控制组

(≤10mmol/ L)死亡率明显降低。该结论与Van den Berghe 研究结果截然相反。

尽管有学者对NICE–SUGAR提出了一些质疑,如控糖方法不同、未阐明低血糖发生率与死亡率是否相关等。但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均显示对病程较长或心血管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非越严越好。

2009年完成的中国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调查的结果也显示:14.9%的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夜间低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住院低血糖的主要诱因。有鉴于此,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应个体化的观点开始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同。

根据我国成人住院患者情况,本共识个体化血糖管理目标按不同病情分层如下:

(一) 非手术住院患者

1. 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受经济水平、营养状况、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糖尿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尤其30~50岁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数量快速增加。

这些患者大多除糖尿病外并无并发症和其他疾病,预期寿命长。UKPDS提示: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糖治疗,能使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29%;后续10年的长期观察证明早期严格控制血糖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

的风险。美国内分泌学会(The Endocrine Society)2012 年《非重症患者住院高血糖管理》建议针对那些血糖能达到良好控制而无低血糖现象的患者,可以设定更低的血糖控制范围。因此,该类病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与肥胖患者)等不良反应,血糖控制应尽量接近正常,这些患者大都可在门诊治疗,若住院,则建议高血糖管理目标采用严格标准(B级)。

2.低血糖高危人群:最新的meta 分析汇总了9项随机对照研究和10项观察性研究,评价住院的非ICU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与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强化血糖控制组在降低感染率方面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RR:0.41;95%CI 0.21~0.77),但低血糖风险(尤以外科常见)有增高趋势(RR:1. 58;95%CI 0.97~2.57),两组在死亡率、心肌梗死、脑卒中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UKPDS、前瞻性吡格列酮对大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PROactive)、ADVANCE、VADT 及ACCORD 五项大型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也显示强化治疗组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2.3% 和1.2%。低血糖会直接造成相应的严重临床后果,而且频繁或严重的低血糖会明显降低患者对血糖控制达标的性。因此,低血糖高危人群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目标建议采用宽松标准,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B级)。

3.脑心血管病患者及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的脑心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几率约为一般人的3倍,而ADVANCE 发现亚洲人(其绝大部分为中国人)糖尿病脑血管病发生机会明显高于心脏病。已患脑心血管病或其高危人群相关的研究如ADVANCE证明:较平稳的血糖控制5年左右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甘精胰岛素初始干预与转归的研究(ORIGIN)也再次证实严格血糖控制6年多不能减少已患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心血管死亡。另一方面,ACCORD研究还发现,强化治疗组虽然高血糖得到迅速改善,但该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过度严格和较快的血糖控制带来更多的低血糖事件及体重增加可能是主要原因。

国内针对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患者血糖控制与住院死亡及3年死亡的临床研究显示,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和低血糖都会导致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的增加。因此,对于脑心血管病患者

及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因各种原因需要入院治疗时,血糖管理目标设定为宽松或一般控制标准,尽力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脑心血管病患者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

13.9mmol/L(A级)。

4.特殊人群:

(1)肝肾功能不全:绝大多数入院治疗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病情重,在控制血糖时会采用胰岛素治疗,但他们均是低血糖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尽力避免低血糖发生。针对这些患者我们建议住院高血糖控制目标应宽松,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E级)。

(2) 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糖升高和感染机会增加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或单次应用均可以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和感染。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情况及时给予胰岛素等药物控制血糖。随着糖皮质激素剂量的改变,降糖治疗也应及时调整。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建议血糖管理目标采用一般控制标准(E级)。

(3) 高龄老年患者:随着经济、医疗、营养等多方面的改善,中国人平均寿命明显延长,高龄老年患者数量也在日益增加。这类患者多伴有各脏器功能减退,有更高的脑心血管风险如脑卒中及心肌梗死,总体人群预期寿命较短。因此在日常治疗中要求放宽对逸80岁的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严防低血糖的发生是降糖的前提。

因为老年人的神经反应比较迟钝或存在神经病变,容易发生无感知性低血糖,且他们对低血糖耐受性差,患者常常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昏迷,尤其发生在夜间更危险,往往因错过抢救时机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而且老年人多伴有脑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

此外,还要考虑超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致药物代谢障碍,体内蓄积而引发低血糖。应该严格综合评定获益/风险比。高龄老年患者住院高血糖管理主要是防止严重高血糖和不要发生低血糖,目标采用宽松标准,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E级)。

(4)预期寿命<5年,如癌症、精神或智力障碍、独居、胃肠外营养或胃肠营养等:预期寿命<

5 年如疗效不好的恶性肿瘤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的获益/风险比显著下降;因精神或智力障碍(如老年痴呆症)等执行治疗方案较为困难;独居的老年人因缺乏照顾, 一旦发生严重低血糖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针对这些患者, 住院治疗期间血糖控制目标建议采用宽松标准,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E级)。

独居的非老年患者,若无低血糖风险及脑心血管病等,预期寿命长,生活自理能力好,若能够避免一旦发生严重低血糖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的危险,早期较严格控制血糖能显著降低患者并发微血管、大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血糖管理采取一般控制目标(E级)。

围手术期、合并消化道疾病进食困难等重症患者在禁食状态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每日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其中含有高浓度葡萄糖,容易引起血糖水平升高。某些患者接受胃肠营养治疗时从胃管给予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的营养液,对血糖的影响类似进餐。这些患者病情重,多伴有其他脏器病变,血糖控制目标采用宽松标准(E级)。

(二)ICU患者

ICU患者无论是否诊断为糖尿病,高血糖均是死亡和并发症的风险指标,但降糖治疗的干预试验结论并未证明此观点。NICE–SUGAR强化降糖使血糖正常化死亡率增加且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6.8%:0.5%,P<0.001)。包括26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亚组分析发现:SICU患者的5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严格血糖管理降低住院死亡率;MICU 患者的6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严格血糖管理组与常规控制组的死亡率并无差异;而合并了MICU 和SICU的15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严格血糖管理并未使死亡率下降。

另一项包括SICU、MICU的14项研究综合分析显示,严格血糖管理组的低血糖风险较常规治疗组增加约6倍。2009年AACE/ADA 关于《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中对10项危重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研究进行汇总,发现仅在1 项以SICU患者为主的临床研究中存在严格血糖控制使死亡率下降的益处,更多的临床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反而显示严格血糖控

制增加重度低血糖的风险。

针对ICU 尤其是MICU 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必须既能避免高血糖带来的种种风险,又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AACE/ADA建议ICU患者血糖控制范围7.8~10mmol/L, ACP建议ICU 患者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ICU特别是SICU最高血糖水平上限目前主要依据是否增加感染机会而定,多数文献支持血糖臆12mmol/L 感染机会并未明显增加,英国NHS(NICE)也推荐这一观点。据此,我们建议ICU 患者的血糖管理目标宜选择宽松目标(C级)。(三)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

资料显示约25%的糖尿病患者会接受如清创、截肢、白内障摘除等手术。随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也相应增加,而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可显著增加手术风险。另一方面,无论有无糖尿病,禁食(导致机体分解代谢旺盛)、麻醉和手术创伤本身也可造成围手术期血糖急剧升高,造成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的风险增加;非糖尿

病患者,大型手术带来的代谢应激则可能导致应激性高血糖。

总之,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严重的围手术期高血糖使死亡和感染机会增加,且伤口愈合延迟、术后恢复差及住院时间延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增加,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共识将临床手术按手术时机分为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普通大中小手术、精细手术(如整形)、器官移植。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前因不同手术对血糖控制有不同目标,术中术后的血糖控制更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标准。

急诊手术多见于突发创伤、急腹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感染等,由于情况紧急,无论是否已确诊为糖尿病,都很难在术前对血糖水平进行理想干预,但术中及术后的高血糖应予控制。英国NHS(NICE) 指南认为择期手术术前HbA1c<8.5%,术后血糖<12mmol/L即可,甚至短时间<15mmol/L也可接受。但此建议太粗略,实用性不太理想。

1.普通大中小手术:对于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不佳与术后恢复差明显相关。但相当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病程长,病情较重,伴有不同程度大、微血管并发症,因此术前应对血糖控制以及可能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建议术前FBG应控制在10mmol/L 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或HbA1c<8.5%;对于急诊手术,如存在血糖水

平>10mmol/L,应予以胰岛素纠正(E级),同时注意有无酸碱、水、电解质紊乱。

普通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术中术后,血糖水平>10mmol/L需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

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E级)。399例接受心脏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常规血糖控制组(≤11.1mmol/L)相比,术中采用胰岛素强化方案严格控制血糖(4.4~

5.6mmol/L)并不能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82例接受脱泵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患者的研究显示:采取葡萄糖–胰岛素–钾联合输注控制术中血糖并不能改善心肌损伤、降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天数。以手术患者为主的meta分析显示:非重症患者强化血糖控制降低感染率,但在死亡、心梗、卒中发生方面并无优势,且低血糖风险有增高趋势。

据此,建议术中术后血糖控制采用宽松标准;对非老年患者,如身体状况良好,无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或单纯应激性高血糖,可采用一般控制目标(B级)。

2.精细手术(如整形等):建议采用严格控制标准(E级)。

3.器官移植手术: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常会并发糖耐量低减或类似新发2 型糖尿病症状。一项研究观察了112 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发现高血糖增加脏器衰竭、非复发相关的死亡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风险,但与感染、高热无关。另一项对骨髓移植患者的研究发现,血糖每增加0.6mmol/L,菌血症风险增加1.15倍。因此,建议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患者血糖控制采用一般控制标准(E级)。

(四)妊娠期高血糖患者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前糖尿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或显性糖尿病(overt diabetes,指妊娠期发现血糖升高且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和GDM 三种情况。

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使血

糖尽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HbA1c控制在7.0%以下(用胰岛素治疗者),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在6.5%以下,如8%以上则不建议妊娠。因此建议糖尿病计划妊娠期间FBG控制在3.9~6.5mmol/L,餐后血糖在8.5mmol/L 以下(B级)。

因为高血糖会明显增加早期流产和胎儿畸形,但严重低血糖也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怀孕期间,对于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前提下孕期血糖控制

理想范围为:FBG3.9~5.5mmol/L,餐后峰值5.4~7.1mmol/L,平均血糖值≤6.1mmol/L(B级)。GDM患者控制目标为FBG≤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2hPBG≤6.7mmol/L(B级)。临床研究显示:相对于餐前血糖而言,餐后血糖的良好控制可更好地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巨大

儿出生(增加母婴在分娩时发生合并症与创伤的风险)。相对于2hPBG,控制好餐后1h血糖,妊娠结局更好。

据目前的循证证据和权威指南达成了本共识,希望能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安全降糖是前提,降糖治疗时必须尽力避免低血糖和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没有特别原因不必快速控制高血糖和快速达标,尤其是住院时间较短和低血糖高危人群,并非

出院前血糖一定要达标,可以门诊调整降糖药物,缓慢达标。

因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快速降糖能带来血管获益。另一方面,宽松血糖管理目标者应注意,不能使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增加。安全降糖,除了合理的降糖药物选择,还应强调合理的血

糖监测,影响血糖的各种病理因素的处理等。必须权衡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利与弊,真正做到个体化或量身定做式(tailoring)的血糖管理。

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卜石 写在课前的话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在门诊随诊调整血糖,但当血糖过高或合并其他疾病时需住院治疗。住院的高血糖患者可以既往有糖尿病史,也可能是非糖尿病患者因应激因素出现反应性高血糖,大量研究表明反应性高血糖对住院患者存在不利影响,并严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患者在多种诱因下血糖明显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若得不到积极治疗,病死率极高。因此院内高血糖需认真对待,积极治疗。 一、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意义 (一)住院患者的糖尿病 糖尿病在住院患者常见共患疾病中排位第四,10 ~ 12% 的出院患者患有糖尿病,29% 的心脏手术患者患有糖尿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1 ~ 3 天,糖尿病患者住院的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2 倍。 (二)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的高血糖 约 38 %的住院患者存在高血糖,其中 26% 有已知糖尿病史,12% 无糖尿病史。新发现的高血糖与下列因素相关 : 一,院内死亡率 (16%) 高于有已知糖尿病史的患者 (3%) 和血糖正常的患者 (1.7%) ,P 值均 < 0.01 ;二,住院时间延长,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机率增加;三,出院回家的机率减少(更多的人需要转院或家庭护理)。 (三) Portland 糖尿病计划 美国 Portland 糖尿病计划研究,选择心脏手术后的病人,用两种方法控制血糖,一是高血糖之后临时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这种血糖控制不理想。还有一种方式是连续胰岛素推注来控制血糖,病人的血糖控制得很理想,病人胸骨切口感染的机率显著低于血糖控制不好的诊疗方案。

对于手术科室,高血糖的控制与手术的预后息息相关,美国Portland糖尿病计划,对于心脏手术的病人,胸骨切口感染的机率与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关系(如以下图一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开始前半部分这条绿色的线,患者没有连续静脉胰岛素输注控制血糖,只是口服药或高血糖时临时注射短效胰岛素,患者胸骨切口感染的概率非常高。换用了连续输注胰岛素治疗后,胸骨切口的感染机率显著下降。紫色的这条线是病人一直在用连续胰岛素输注,血糖控制得很理想,血糖的控制有利于预防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 图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机率与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关系 以下图二所示:对于心脏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术后第一天的血糖和切口感染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当患者第一天的血糖越高,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率就越高。

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的基本技能,是维持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虽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 2013 年推出了我国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但对于急诊患者,存在病种、病情、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无法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结合急诊气道管理的特点,提出「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快速评估再干预,强化降阶梯预案,简便、有效、最小创伤」为原则的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协助急诊医师及相关从业人员掌握规范、高效的气道管理流程,提高急诊气道管理的质量。 急诊气道特点 急诊气道最主要的特点是紧急和不可预见性。下列因素均增加了急诊人工气道建立的难度: (1)在紧急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 (2)病情多变,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非计划性紧急建立人工气道。 (3)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氧储备能力差,对人工气道建立时限要求高,且经常存在不能配合、生命体征不平稳、气道分泌物多、容易呕吐误吸等情况。 (4)目前国内急诊所配备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陈旧,遇到困难气道时手段有限。 (5)急诊从业人员气道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因此,急诊医学科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标准化的气道管理规范,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基本概念 1. 急诊困难气道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急诊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2. 困难气管插管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2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需要2次以上尝试气管插管。 3. 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急诊气道管理的临床决策流程急诊气道管理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确保通气与氧合,同时初步评估气道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同时按「CHANNEL 原则」初步评估患者气道情况。 第二步:明确气道情况,建立人工气道。这一阶段明确患者气道情况,按照「降阶梯」的思路进行准备,建议使用气道管理车,以提供立即可取的气道管理设备,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有条件的患者可选择快速诱导插管程序。遇到困难气道时,遵循「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原则,切忌盲目多次尝试。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遵循「简便、有效、最小创伤」原则,优选可视化技术。 1. CHANNEL 原则 (1)C(crash airway,崩溃气道)崩溃气道是指患者处于深度昏迷、濒临死亡、循环崩溃时,不能保证基本的通气氧合。此时需按紧急气道处置。 (2)H(hypoxia,低氧血症)急诊气道管理首先需要纠正低氧血症。对于自主呼吸节律尚稳定的患者,可以经鼻导管或面罩进行氧疗;若自主呼吸不稳定或通气氧合情况仍不正常,需给予球囊面罩通气。所有通气均应注意气道开放,避免 CO2 潴留。以上方法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可判断为紧急气道。紧急气道重点在于尽快建立有效人工气道,按困难气道流程处理,必要时直接选用有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4)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于布为马武华左明章田鸣(负责人)朱也森李士通吴新民高学(执笔人)鲍红光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五、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于2009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定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将已预料的困

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放宽“紧急气道”定义;7.创新与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由于声门上气道工具(SGA)密封不良或气道梗阻而无法维持有效通气。 (3)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1-1)。声门上气道工具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面罩通气问题。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

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等不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2016-10-26 Neurosurgery 气道管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维护和撤除、呼吸支持治疗及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防治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共同发布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人工气道的建立 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道不畅、呼吸功能不全时必须建立人工气道 2.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也包括口咽通气管和喉罩等临时气道保护措施。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 4.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操作导致的继发损害 人工气道的管理 1.需要定期对人工气道进行评估:

人工气道建立并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后,患者呼吸、通气、氧合状况改善,缺氧得以缓解。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固定是否妥善、气囊压力情况等。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到皮下层或管口与气管成角造成气管局部压迫等,应及时调整。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人工气道的内壁常常因黏附痰液造成气道狭窄甚至阻塞。痰液黏稠、气道湿化不充分和不充分的痰液引流是主要原因。呼吸时可以听到人工气道口因气流流速明显增快增强的气流声,甚至可以听到哨音。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不畅和痰液黏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通过定期的评估并调整气道湿化和痰液引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道痰痂形成。建议异丙托溴铵0.5 mg,希地奈德1 mg, 2~3次/d 需化吸入,同时可以静脉注射盐酸溴索30 mg, 2~3次/d,以利于祛痰。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呼吸较弱或肌力不足时可能不会表现出严重呼吸困难的典型临床表现,而直接造成窒息,导致严重后果。 另外,作为气管内的异物,可能对气管内壁造成局部刺激,诱发肉芽增生而导致气道狭窄。如果出现反复的气道狭窄表现,通过加强痰液引流不能缓解需考虑气管内肉芽形成。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明确诊断。应定期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对建立人工气道但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向气囊内打气。只有机械通气患者才需要向气囊内打气以密闭呼吸通路。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漏气和误吸,而过高的气囊压力则可导致气管壁受压,严重时发生缺血、坏死和穿孔,也可诱发气道痉挛导致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习题及答案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姓名: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选项中不是高血糖发病机制的是:( D ) A.胰岛素抵抗 B.应激 C.严重感染 D.肾上腺危像 E.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2、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是:( A ) A.腹部 B.大腿内侧 C.臀部 D.手臂 E.静脉给药 3、以下哪种胰岛素属于速效胰岛素?( B )

A.诺和灵 R B.诺和锐 C.诺和灵N D.甘精胰岛素 E.甘舒霖N 4、下列哪项指标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月血糖控制不佳( D ) A.尿糖阳性 B.血糖>30mmol/L C.尿酮体强阳性 D.糖化血红蛋白A1为15.8% E.基础血浆C-肽水平低于400pmol/L 【B型题】 A.阴离子间隙增大 B.血浆乳酸5mmol/L C.尿糖阴性 D.空腹血糖9.1mmol/L E.血钠155mmol/L 5、高渗性昏迷( E )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A ) 7、低血糖昏迷( C ) 8、糖尿病( D ) 9、乳酸性酸中毒( B ) 【多选题】 10、下列关于重症患者血糖控制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DE ) A.解除应激因素 B.合理输注葡萄糖 C.静脉使用胰岛素 D.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E.一旦出现低血糖,静脉给予50%葡萄糖输入 二、简答题: 1、高血糖的危害: 答: 1.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2.高血糖也可降低补体的活性, 糖通过补体进行糖化作用, 和微生物竞争与补体的结合, 抑制调理作用。3.高血糖是加重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度应激状态下的高能耗、高氧耗和高分解代谢更加重了机体能量储备的耗竭, 最终可以导致细胞水肿、溶解和器官功能衰竭。2、患者发生高血糖的机制: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黄宇光(负责人)高卉(执笔人)郭向阳郭政王国林王国 年马正良徐世元郑宏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解读 在我国,随着医疗保险体系的健全,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住院人群的高血糖已是常见的临床问题。成人住院患者病情跨度较大,各种疾病都可能伴发或者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患者数为3.66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如此庞大的糖尿患者群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为合理有效地管理住院高血糖患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的专家共识,为各科临床医师提供重要指导。 1编写背景 如何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多年来,随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血糖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公认的较好评价指标。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曾颁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该共识所提出的病情分层和个体化原则的理念仍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可能以HbA1c为标准,目前行之有效的指标仍然是血糖,因此临床急需以不同病情人群为标准的分层血糖管理指导原则。 住院患者中高血糖比较常见。美国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住院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32%,中国上海成人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的高血糖发生率为26.3%。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促进血栓形成及延迟伤口愈合等,由此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其住院时间也相应较长。因此,住院患者高血糖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其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一直以来存在不少争议。国外大样本研究结果认为,对于住院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明显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但随后的一些研究结果使这种观点倍受质疑,如2009年发表的针对ICU患者的为期90d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强化血糖控制组的病死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指出低血糖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由此引发了关于住院期间高血糖管理的更大争议。 针对上述讨论和争议,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09年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也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上述两个权威指南针对人群与我国情况有所不同,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较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较多,常常住院做术前准备等,因此病情差异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综合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资料及这些新的指南和共识的意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以指导有效、安全地控制住院患者的高血糖。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 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RR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的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的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制定本指南的目的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的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的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的各年龄段的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maskventilation , DMV :有经验的麻 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 3. 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 tubati on ,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 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 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airwaRdevice , SAD)置入和 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 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 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⑵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 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 n't In tubatio n,Ca n'tORRge natio n.CICO)” ,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 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 (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 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 )和直型镜片(Miller )。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B. 可视喉镜:包括 Glidescope、McGrath、C-Mac、Tosight 和 UE可视喉镜等,不需要口、咽、喉三轴重叠,可有效改善声门显露,但一般需借助管芯,以防显露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 的处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50 %以上的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是由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从1993 年起,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纷纷采用了气道管理实践指南。这些国家的专业学会一致认为,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选择应用实践指南能够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在参考国外近年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国内的临床经验起草和制定了这份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目的是为我国临床麻醉中的困难气道处理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困难气道的处理规范、便捷、准确,有利于降低脑损伤、呼吸心跳骤停、不必要地气管切开、气道损伤以及牙齿损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困难气道的定义 困难气道的定义是: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了困难(上呼吸道梗阻) ,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 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和/ 或合适的通气,使面罩纯氧正压通气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 在92 %以上。 1、由于一个或多个下列问题使得麻醉医师不可能提供适当的面罩通气:面罩密封不好,过度漏气,或气体出入的阻力过大。 2、面罩通气不足的体征包括(但不限于) : 看不到或不适当的胸部运动,听不到或不适当的呼吸音,听诊有严重梗阻的体征,紫绀,胃胀气或胃扩张,SpO2 降低,没发现或不适当的呼末二氧

化碳,肺量计监测不到呼出气流或呼出气流不足,以及与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 1、困难喉镜显露:用常规喉镜,经过多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Ⅳ级) 。 2、困难气管插管: 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多次努力,更换喉镜片或调换操作者(喉镜显露分级Ⅱ~Ⅲ级,发生率为1~18 %) 。 3、插管失败:在多次插管努力后未能插入气管导管(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发生率为0105~0135 %) 。 传统的困难气道定义是对常规直接喉镜显露下气管插管而言,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气道工具进入临床,处理困难气道的情况得到改善,但困难气管插管仍然是日常遇到的问题,而且是否存在困难通气更是决定临床处理方法和后果的关键,因此根据有无困难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急症气道和急症气道。 非急症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下,病人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他建立气道的方法。将这种单纯的困难插管气道定义为非急症气道。 急症气道:困难面罩通气兼有困难气管插管时,病人处于紧迫的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这种不能正压通气同时可能合并困难气管插管的气道定义为急症气道。不能面罩通气又不能气管插管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的严重后果。 困难气道的评估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02-15 MediEndo周讯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 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有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新诊断1型糖尿病;·新诊断2型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或血糖较高需考虑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明确分型,需入院进一步明确分型;·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详见“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部分);·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等;·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经门诊调整治疗不达标;·病程长的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糖尿病合并各种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创伤、感染和手术等;·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不达标者;·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各种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溃疡伴或不伴感染等;·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

如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者;·需要安装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在经住院短期优化血糖控制,完善相关检查和缓解应激状态和病情之后,可在出院前修改为出院可维持的方案或维持住院治疗的方 案门诊治疗。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内分泌科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制定本共识。管理流程见图1,就其中血糖管理部分阐述如下。1管理对象内分泌科住院的成人糖尿病患者。2血糖管理①合并急危重症(a)合并急性并发症:DKA、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严重糖代谢紊乱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时的降糖治疗:此时患者处于急性糖代谢严重紊乱状态,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酸中毒,危及生命。补液和胰岛素的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在积极补液,有效改善组织灌注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短效胰岛素静脉滴注,开始时按每小时每千克体重计算胰岛素的剂量0.1 U·kg-1·h-1,每1小时监测血糖。之后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胰岛素剂量,血糖下降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降低3.9~6.1 mmol/L为宜。如第1个小时血糖下降不明显,且脱水已基本纠正,胰岛素剂量可加倍。当血糖降至13.9 mmol/L时,胰岛素剂量减至0.05~0.1 U·kg-1·h-1,使血糖稳定在8.0~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 家共识解读 摘要: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可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并延长住院时间。为安全、有效地控制住院患者的高血糖,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原则: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制定分层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求达标;一般不应该快速降糖;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及超重和肥胖者体重增加;避免宽松血糖管理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关键词:高血糖;住院患者;共识 在我国,随着医疗保险体系的健全,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住院人群的高血糖已是常见的临床问题。成人住院患者病情跨度较大,各种疾病都可能伴发或者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患者数为3.66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如此庞大的糖尿患者群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为合理有效地管理住院高血糖患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的专家共识,为各科临床医师提供重要指导。 1编写背景 如何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多年来,随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血糖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公认的较好评价指标。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曾颁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该共识所提出的病情分层和个体化原则的理念仍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可能以HbA1c为标准,目前行之有效的指标仍然是血糖,因此临床急需以不同病情人群为标准的分层血糖管理指导原则。 住院患者中高血糖比较常见。美国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住院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32%,中国上海成人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的高血糖发生率为26.3%。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促进血栓形成及延迟伤口愈合等,由此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其住院时间也相应较长。因此,住院患者高血糖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其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一直以来存在不少争议。国外大样本研究结果认为,对于住院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明显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但随后的一些研究结果使这种观点倍受质疑,如2009年发表的针对ICU患者的为期90d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强化血糖控制组的病死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指出低血糖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由此引发了关于住院期间高血糖管理的更大争议。 针对上述讨论和争议,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09年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也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上述两个权威指南针对人群与我国情况有所不同,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较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较多,常常住院做术前准备等,因此病情差异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综合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资料及这些新的指南和共识的意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以指导有效、

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强调必要与适度

导语:近期,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控制指南(指南原文下载),将住院患者的目标血糖水平适度宽松化,即随机血糖水平目标值应为7.8~ 11.1mmol/L,而非<7.8mmol/L;提出重症监护室患者更应注意,不要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 ACP临床政策主管AmirQaseem指出,在内科或外科住院患者中,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糖水平升高的现象都很常见。高血糖可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并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延迟愈合及诱发心血管事件。但如果给予这些患者强化降糖治疗,严重低血糖发作比高血糖更危险。本期特邀许樟荣教授针解读指南的精要,同时结合我国临床现状作一番阐述。 近日,ACP修订了对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的推荐,强调临床医生应将随机血糖控制目标设定为7.8~11.1mmol/L,而不是既往的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4.4~ 6.1mmol/L);不应对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合并高血糖的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ACP指南的公布,提示临床更应关注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 ACP住院患者血糖管理指南要点 1.指南指导的目标人群:内科医生,家庭医生(照料住院和其他并发症患者) 2.指南推荐的干预手段:强化胰岛素治疗 3.靶目标人群:住院高血糖患者 4.临床预后短期死亡率(28d,住院强化治疗单位)

5.高血糖患者强化治疗:重症监护病房强化治疗组发生更多低血糖事件,低血糖的风险高达6倍。无论血糖控制在7.8~11.1mmol/L还是4.4~ 6.1mmol/L,两组死亡率无差异。 6.最佳实践建议:1)内科或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控制血糖目标是 7.8~11.1mmol/L。2)应避免血糖低于7.8mmol/L,因为血糖低于该目标时,低血糖危害性增加。 强化胰岛素治疗并不等于无限度降糖 ACP不主张采用循证医学证据不充分的数据或进行无益处甚至有害的医疗干预。该指南把强化胰岛素治疗定义为使用静脉内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是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累及到上亿的患者。在因为各种原因住院的患者中,高血糖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高血糖患者中有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其他疾病患者,但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加强血糖控制。特别是住院患者合并高血糖预后相对较差,这已毋容置疑。既往一些研究说明,强化胰岛素治疗有益于这类患者。但最近的研究证实,这种强化治疗并不肯定有益甚至有害,其归咎于强化胰岛素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低血糖风险,而且还需要支付更多的医疗费用。 强化治疗:监控很必要 强化治疗时,为了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经常监测血糖和调整胰岛素方案是有必要的。在重症监护病房,通常强化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至正常。而非重症监护病房控制血糖的目标可变,范围是从正常至11.1mmol/L。 强化治疗的益处可能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改善住院患者不良结局。然而,有关在糖尿病或非糖尿病住院患者比较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的数据显示,采用加强治疗后,内科加强治疗病房或外科加强治疗病房的总死亡,以及心肌梗死、卒中或急性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并无下降。也有证据显示,强化治疗可以降低败血症发生率,但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