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总括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

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促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教材所讲到的商鞅变法中规定“农民耕田织帛产量高的,免除徭役”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的强大!除此外还有北魏实行“均田制”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分给农民一定土地,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重视水利的兴修,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清朝设置专门负责治理黄河兴建水利项目的“河道总督”一职,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农耕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质的飞跃。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这些也都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如汉代耧车、“代田法”、“区田法”等的出现体现我们当时的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4)水利大面积兴修;

(5)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6)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

(7)农产品商品化;

(8)形成一些特色经济区域。如明清农业生产中的茶、桑、棉花等经济作物,成为一些地区农民的专业经营,出现了专业化区域;

(9)农学著作的问世。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有“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等伟大贡献、优点。但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1)农业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代价太大。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技术改进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发展 河北任素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称为人类的“母亲产业”。早在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可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农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曾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进步,农作物的种植推广等方面。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工具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①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②“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白虎通义》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荒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铁锄范战国铁双镰范战国时期的铁农具铸造铁农具示意图

(4)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碎土的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汉代牛耕图耧车曲辕犁 (5)唐朝时,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制造了曲辕犁。 2.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 (1)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2)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大殿联 (3)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疏通河道,修筑黄河大堤。 (4)魏晋南北朝时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条件,江南经济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5)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三国时期发明翻车。 (2)唐朝时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1385808.html, 浅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作者:吴林华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23期 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对其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整个发展过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农具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形成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的进步 (1) 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 曹魏马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古代中国农业

性质差异——土地制度、生产目的、生产技术; 二、作业:优化方案本节习题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关于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耕普及全国 B曲柄锄和大镰出现 C以水力作动力鼓风冶铁 D首创粉彩瓷器工艺 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4、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5、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 )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6、(1)铁犁牛耕。 (2)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专业:财务201101 学号:20115516 姓名:赵雪冉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人民版必修二 历史:专题一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 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程既有公共工程(如水利、交通、国防、城建等),也有私利工程(始宫室、陵墓等)。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造成的恶劣影响(经济基础影响政治、文化)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过度的徭役使农民长期耽误农时,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有利农业之二) 1.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2)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3)有关水利的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2.从战国至汉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1)战国水利: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