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植物营养与肥料绪论

第一节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基本任务

植物与人类、动物的关系 <是支柱>

肥料与植物生产

饲料与动物生产

食物与人类生存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体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过程,即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的科学。

肥料学:研究肥料性能及其积制、施用等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包括研究肥料对作物营养和土壤肥力的关系,各种肥

料的成分、性质和用法,积肥、造肥、保肥、种植绿

肥以及施肥的原则、施肥制度、各种作物的施肥方法

等。

植物营养是肥料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施肥的直接目的。

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肥料(fertilizer):是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

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肥料包括无机肥料(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作为粮食的”粮食”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掌握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植物营养的基本规律,进行合理施肥,在作物增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发展中国家施肥可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5%—57%,总产30%—31%(FAO.1989)。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大量试验结果也表明,我国1986—1990年粮食总产中有35%左右是施用化肥的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86)。世界范围的经验证明,施肥,尤其是使用化肥,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金继运等,1995)。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和过多的人口压力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一方面,中国必须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又必须保护耕地资源,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过去和现在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仍然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过去肥料结构1993年肥料生产及消费氮磷钾比例为:生产,世界N:P2O5:K2O=1:0.40:0.26

中国N:P2O5:K2O=1:0.27:0.008

使用,世界N:P2O5:K2O=1:0.40:0.26

中国N:P2O5:K2O=1:0.43:0.15

根据近代知识的理解,肥料使用的积极作用在于:

1.能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和循环。

2.提高土壤肥力,以致土地生产力,即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农、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使土壤这一非生资源获得永久使用,以满足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数量。从某种含义上来讲,有人认为没有化肥,就不会有任何文明社会的存在。

3.使作物生长茂盛,提高地面覆盖率,减缓或防止土壤侵蚀,

维护了地表水域水体的洁净,不受污染。

4.改善农副产品的品质,保护人体健康。然而大量研究结果

与生产实践却已证实,肥料使用或处理不当,会污染生态

环境,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

通常有下列情况:

1、氮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有:

1)氨的挥发和反消化脱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氮素的淋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3)氮素引起的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中硝酸盐的富集。

2、磷素肥料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有:

1)磷素随地表径流造成地下水的富营养化。

2)磷素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大气氟污染,而施用时可能带来重金属镉的污染,放射性核素污染。

3、肥料施用不当,降低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

抗倒伏、抗旱、抗寒等,以致减产和产品品质恶化。

4、肥料施用不当恶化了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破坏

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正常平衡比例,导致土壤肥力下

降与作物减产。

5、农业、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引起环境、尤其是水域的污染。

不少的农业、工业废弃物含有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应当合理

收集,作为肥料施用。若任意排放扔弃,势必对环境产生压力如畜、禽粪便引起氮素污染,食品加工业的有机废水,城镇的生化污水、污泥引起的有机成分与氮、磷污染,工、矿产生的三废引起的重金属、酸碱盐等污染。

总之,肥料是人类生产实践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宝

贵的资源,人们应自觉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为人类生存创造最佳生化条件的作用,防止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

根据我国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耕地土壤普遍缺氮,约有1/3左右的耕地土壤缺磷,1/4左右耕地缺钾.

第二节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发展概况

肥料的施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无意识的提高土壤肥力,至少有万年的历史了,古代文明发达地区(尼罗河.两河(幼.底)流域.印度.中国.南美等)应用一些天然物质作为肥料

如: 厩肥和堆肥

植物、动物废弃物(包括茎杆、畜血等)

人和动物排泄物。

鸟粪堆积物(鸟粪磷矿)

江、河、湖、泊的淤泥

森林的枯枝落叶和表土层

海草和海生动物的废弃物

绿肥

含盐表土

灰(草木灰.血灰.骨灰.焦泥灰)

石灰、石膏和泥灰岩风化物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植物营养和肥料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

段.Arnold Finck 1982年划分的;

(一). 萌芽时期(1840年以前)

尼古拉斯(Nicholas,1401~1446)是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他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200年后,海尔蒙特(Van Helmont,1577~1644)于1640 年提出了水的营养学说,他做了一个试验如下图,结论是:柳树只靠水营养.

以后有人用泥土水、污水浇灌效更好。19世纪初,法国学者索秀尔用含有CO2的空气做试验,发现C、H、O来自空气和水,而灰分来自土壤。1809年泰伊尔(Von Thaer,1752~1828)提出了腐殖质营养学说,他指出:土壤肥力完全依靠腐殖质,因为除了水分,只有腐殖质才能供应作物营养,而矿物质只是起间接作用,即它可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其变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这一学说当时在欧洲曾风行一时,但

1

1)以后有人用泥土水、污水浇灌效更好。19世纪初,法国学者索秀尔用含有CO2的空气做试验,发现C、H、O来自空气和水,而灰分来自土壤。1809年泰伊尔(Von Thaer,1752~1828)提出了腐殖质营养学说,他指出:土壤肥力完全依靠腐殖质,因为除了水分,只有腐殖质才能供应作物营养,而矿物质只是起间接作用,即它可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其变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这一学说当时在欧洲曾风行一时,但片面性很大,又过于武断,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法国农业化学家布森高(Boussingault,1802~1887)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1834年,他在自己庄园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实验站.

(二). 矿质肥料开始发展时期(1840-1920)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 1840 年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学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所起的用,并不是其中所含有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1840年以后,陆续发展并生产了化学肥料。

例如Example:

1830年硝石由智利-------英国作肥料

1843年第一个人造肥料过磷酸钙在英国投产

1890年第一个人造氮肥硫酸铵在德国制成

1905年石灰氮在德国制造成功.

1913年合成氨在德国制造成功,日产量27吨.

1921年尿素在德国制成.

化肥大面积施用,产量提高,由1840年的800公斤/公顷,到1880年的1400公斤/公顷.由鲁茨1843年创立的英国洛桑实验站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了,试验工作仍在继续中。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

年在四个省建立试验站,这是肥料试验网的先驱。中欧和德国在化肥工业的发展是在前面的.

(三). 矿质营养概念的延伸时期(1920-1960)

20年代和30年代是肥料的大发展时期,许多不同类型的化学肥料施用于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作物产量几乎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而直线上升,但由于过量施用氮肥而产生许多问题:

A、施肥达不到预期的产量.

B、施用量过大而造成肥害.

C、肥料的报酬递减

D、农产品品质下降.

E、病虫害加剧.

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许多农业化学家的重视,加快了植物营养和施肥问题的研究.从而导致了肥力方面新的认识和微量元素的发现. Fe(1860) Mn(1922) B(1923) Zn(1926) Cu(1931)

Mo(1938) Cl(1954)

pH测定1913年开始的,1920年人们才把施用石灰引起土壤pH的改变与施肥问题联系起来。从此,土壤性质和肥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受到重视。1939年Arnon和Stout提出了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1. 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

2. 必须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代替;

3. 必须营养元素直接参入植物代谢作用.

在植物养分吸收理论方面,E.Epstein应用酶动力学的原理,根据米凯利斯--门腾(Michaelis Menten)方程式,求出酶促反应的速率(v)、最大反应速率(V)和米氏常数(Km)

V(s)

V=---------------- (s)代表底物浓度

Km+(s)

当v=1/2 V时 Km=(s)

Km值越小,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愈大,酶促反应速度越快,底物转变违产物也愈快,酶对底物有一定的专一性,正如植物质膜上的载体对离子吸收也具选择性一样,酶促反应的快慢正如植物吸收养分的快慢,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愈大,正如载体对养分的亲和力高,从而创出植物吸收养分的载体学说.

(四)、生长因子综合协调学说时期(1960年以后)

这一时期有如下内容:

1.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或对它有益的物质和其它生长条件;

2. 植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及其诊断测定);

3. 土壤肥力特性(及其诊断测定);

4. 不正确或过量施肥的危害;

5. 评价肥料作用(产量和质量等)的可信赖的方法;

1843年李比西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上的应用>>一文第三版上就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威连斯(Willance,1984)认为,下一次农业革命是多学科性的综合应用革命,包括作物育种、经营管理、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杂草防治、植物生理、土壤微生物、昆虫、农业机械及其它等学科的综合应用。

(五)、当前世界肥料问题和动向

存在问题:

1.能源紧张: 制造肥料的能量占农业总耗能量.发达国家35% 。发展

中国家64% 。全球平均45%,发展中国家更感到能源不足。

2.磷钾资源日益枯竭: 三要素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

1:0.65:0.64(日本1:1:1)我国1:0.4-0.46:0.36-0.50 发展中国家PK不足, 影响氮肥肥效发挥,据估计:P资源足

能用500年,钾可用1000年,且分布不平衡.

3. 肥料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 N 30%、P20-40%、K 50%

各国为解决上述问题,寻求各种方法,发展新肥料,开发新

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家禽粪、废弃物的利用,生物固

氮等。现在化肥向着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流体化)、

长效化和专一化方向发展.

(六)、我国肥料科学的发展

一些农业古代著作上反映了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概况

<<齐民要术>>、<<王帧农书>>、<<农政全书>>。

游修龄1980考证: 殷商以前(不知道施肥)----西周时期(开始认识到肥料腐烂植物.草木灰)---战国时期(开始施肥)---西汉时期(施肥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有基肥、种肥、追肥之分。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壤理论也有一定见解)-----清朝(施肥理论进一步发展时宜、土宜、物宜)。

这些理论要比西欧早的多,可惜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一直停留贼封建小农状态,农业科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解放后,1958年开展了第一次土壤普查,(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合理分配)197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为农业区域打下基础.

在土壤肥力方面; 各省建立了肥料试验网,开展了土壤肥力监测工作.

在三要素方面:高成分.高肥效氮肥品种增加,磷钾供应增加.微量元素应得到重视,绿肥逐渐引入推广,施肥理论方面发展到诊断施肥和测报施肥.电子计算机也应用到这一学科.以及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液相色谱仪,氨基酸测定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离子体机电子探针等.

第三节 .植物营养与肥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

1、调查研究:对几千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指导生产.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2、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和化学分析.一般是结合起来进行的.

田间试验: 是研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果最具体的方法,是附和生产实际的方法,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盆栽试验: 是研究植物营养的重要方法,包括: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以及灭菌培养法.

化学分析法: 包括土壤分析.肥料分析和植物营养分析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可以从事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 植物营养:各种元素对各种植物的营养作用.产量.品质 ;

2. 植物营养遗传性: 植物吸收及运输养分均属基因型,根据

米凯利斯--门滕方程式进行研究.

3. 植物营养诊断

4、肥料试验: 不同形态的化肥肥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

用的效果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还与很多学科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协.生物统计学有密切关系.

混合再与氮肥拌匀,可作基肥或追肥。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扩散:由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体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2.养分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3.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5.离子颉抗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6.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7.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8.氨化作用: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9.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不能直接与酮酸结合,必须经过还原过程,使硝态氮转变为氨态氮,才能与酮酸结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10.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被硝化细菌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 11. 磷的固定作用:过磷酸钙异成分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二、填空题 1.肥料是具有功能的物质。(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或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对植物具有、和的元素。(不可缺少性;不能代替性;作用的直接性) 3.肥料三要素是指、和。(N;P;K) 4.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一般是指。(养分缺乏、过多或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幼苗期) 5.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定性的、和。(定性的丰缺指标法;目

植物营养学(上、下)复习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归还学说 21 作物营养临界期 41 氨的挥发 2 矿质营养学说 22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42 腐殖化系数 3 最小养分律 23 短距离运输 43 土壤速效钾 4 必需营养元素 24 长距离运输 44 土壤缓效钾 5 有益元素 25 共质体 45 易还原态锰 6 微量元素 26 质外体 46 氮肥利用率 7 肥料三要素 27 养分再利用 47 生理酸性肥料 8 根部营养 28 质流 48 生理碱性肥料 9 根外营养 29 扩散 49 长效氮肥 10 自由空间 30 截获 50 包膜肥料 11 水分自由空间 31 根际 51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12 杜南自由空间 32 根际养分亏缺区 52 过磷酸钙的退化 13 主动吸收 33 根分泌物 53 磷的固定作用 14 被动吸收 34 专一性根分泌物 54 枸溶性磷肥 15 离子拮抗作用 35 菌根 55 难溶性磷肥 16 离子相助作用 36 强度因素 56 高品位磷矿 17 维茨效应 37 容量因素 57 异成分溶解 18 离子通道 38 有机氮的矿化 58 闭蓄态磷 19 载体学说 39 硝化作用 59 忌氯作物 20 离子泵学说 40 反硝化作用 60 复合肥料 61 高浓度复合肥料 68 厩肥 75 化成复合肥料 62 二元复合肥料 69 绿肥 76 混成复合肥料 63 多功能复合肥料 70 以磷增氮 77 绿肥 64 多元复合肥料 71 胞饮作用 78 缓冲容量 65 中和值 72 鞭尾病 79 灰分 66 热性肥料 73 花而不实 80 灰分元素 67 冷性肥料 74 激发效应 81 养分化学有效性 82 养分空间有效性 83 养分生物有效性 84 逆境土壤 85 单盐毒害 86 耐盐机理 87 泌盐机理 88 避盐机理 89 基因型 90 养分利用效率 91 生物肥料 92 铵态氮肥 93 硝态氮肥 94 酰胺态氮肥 95 碳/氮 96 铵的晶格固定 97 堆肥 98 生理性缺钙 99 再吸收 100 释放 101交换吸附 102 基肥 103 追肥 104 种肥 105 钙镁磷肥 106 掺和肥料 二、填空题 1、在固体氮肥中易挥发的是________,?吸湿性强的是________?,?宜作追肥的是_______,最适于作根外追肥的是_________。 2、钼在植物体中是________和_______酶的组成成分,所以_______?作物缺钼受影响最为明显。 3、矿质养分在_______的运输是单向的,而在________的运输是双向的。两部分之间的养分主要靠__________来勾通。 4、人粪尿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它不宜与__________肥料混合施用。 5、植物能直接同化____态氮素,_____态氮素则需经过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后才能被同化,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微量元素_____和_____。

植物营养与肥料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植物营养学 2、养分归还学说 3、最小养分律 4、限制因子律 5、报酬递减律 6、同等重要律 7、不可代替律 8、截获 9、质流10、扩散11、自由空间12、长距离运输13、短距离运输14、根外营养15、拮抗作用16、协助作用17维茨效应18、植物营养期19、植物营养临界期20、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1、生理酸性肥料22、生理碱性肥料23、弱酸溶性磷肥24、难溶性磷肥25、复混肥料26、掺和肥料27、磷的退化作用28、有机肥料29、热性肥料30、冷性肥料31、堆肥32、厩肥33、沤肥34、绿肥 二、简述题 1、试将你知道的氮素化肥按其形态进行分类。 2、试将你知道的磷素化肥按其溶解性进行分类。 3、试述植物叶部营养的特性。 4、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哪几种?各写出相应的一种肥料名称。 5、试述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6、简述硝态氮肥的共同特性。 7、养分的主动吸收可以说明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8、简述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9、复合肥料的优缺点? 10、磷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有何好处? 11、为什么提倡磷肥早施其原因是什么? 12、作物缺钾的症状如何? 13、简述微量元素肥料的有效施用方法。 14、简述秸秆直接还田时的注意事项。 15、磷肥高效施用的原则及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16、植物营养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7、复合肥料的发展方向趋势。 三、综合题 1、从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特点方面谈谈两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2、化学肥料混合的原则。 3、试述铵态氮与硝态氮的营养特点。 4、试述氮磷肥配合施用的理论基础。 5、将你知道的有机肥料的种类、性质举例说明之。 6、试述土壤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 7、试述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8、论述外界环境条件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9、论述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0、你所在的地区在积制、贮存人畜粪尿方面有何经验?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改进?

【精选】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 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 动的过程。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 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 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 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环境 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 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 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 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 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 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 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 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 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 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 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 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大量元素:C、H、O、N、P、K、Ca、Mg、S(其中,Ca、Mg、S是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Fe、B、Mn、Zn、Cu、Mo、Cl 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在土壤-植物间的供求矛盾大,常需施肥补充。 3.试述大棚、温室等设施栽培条件下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必要性,并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施肥的方法。 答:温室和大棚:因通气不足CO2浓度常降至很低,增施CO2肥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增产技术。 二氧化碳施肥的方法: 4.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系统有哪些? 答: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系统有:①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或POX)。②抗氧化剂系统:维生素E;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此外,非酶类自由基清除剂还有细胞色素、甘露糖醇、氢醌、胡萝卜素等。 5.试述N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N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农产品品质? 答:N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①N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②促进并调节植物生长③影响农产品品质:影响农产品中粗蛋白含量(增加N素供应(尤其生长后期)可增加农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但在评价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时应慎重。);

植物营养与肥料本科

西昌学院成人本科《植物营养与肥料》辅导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2.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 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3. 化学诊断:分析植物、土壤的元素含量,与预先拟订的含量标准比较,或就正常与异常标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作 出丰缺判断。 4. 分期效应: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如氮、磷、钾)所能增加的稻谷产量,以PE(partial effeciency)表示。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肥料中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 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 6、下列哪种元素不属于高等植物所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钴) 7、番茄缺钾会得(筋腐果)。 8、下面哪种病症不是由于缺钙造成的。(苹果缩果病) 9、通过测定与呼吸有关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钾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 10、(叶柄(叶鞘) )常成为组织速测的十分适合的样本。 11、植物缺硼会造成下列何种病症。(油菜的“花而不实”) 12、蚕豆缺(铜)时,花的颜色由深红褐色变为白色 13、镍是(脲酶)的金属辅基。 14、苹果锰营养过剩时会造成(粗皮病)。 1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水稻植株氮水平的穗肥诊断。(测定NH4—N含量) 16、(氮、磷、钾)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 17、水稻缺钾因其症状发生时期、斑点形式以及易发土壤条件都有些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褐斑型、胡麻 斑型、赤枯型)。 18、植株缺锌会造成下列哪些病症:(玉米白苗病、小叶病)。 19、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 20、小麦在缺乏下列哪几种元素时会出现“不稔症”。(硼、铜) 21、植物缺氮的主要外部症状是什么?答:植物缺氮有以下的外部症状:(1)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 片首先褪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失绿均一。(2)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作物则表现为分枝少。后期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并易出现早衰而导致产量下降。(3)花少,果稀,生育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 22、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哪些?缺钾的植株为什么会出现褐色坏死组织?答: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植株生 长缓慢、矮化;植株下部老叶上出现失绿,然后变褐,焦枯;有些作物叶片呈青铜色,向下卷曲,叶表叶肉突起,叶脉下陷;根系生长不良,色泽黄褐;种子、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早衰。 植株出现褐色坏死组织是因为植株供钾不足会使植物组织中原有的蛋白质分解,导致胺中毒,即在局部组织中出现大量异常的含氮化合物,如腐胺、鲱精胺。 23、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促进作用?答:(1)硅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2)提高根系活力, 减轻土壤中有害物的危害;(3)使土壤有效磷增加,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4)增加防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叶菜类蔬菜营养吸收特点?答:(1)在氮、磷、钾养分吸收中,主要以氮、钾为主,两者比例约为1:1。与 果菜类相比,氮的需要量明显增加。(2)叶菜类蔬菜多数属浅根型作物,根系入土较浅,抗旱、抗涝能力都比较低。(3)叶菜养分吸收速度的高峰是在生育的前期,结球叶菜吸收高峰是在结球初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量与果菜相比,相对要少些。因此,叶菜类蔬菜前期的营养非常重要,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25、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状都是叶脉间失绿,如何来辨识?答: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 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相反差强弱,分析如下:(1)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2)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3)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高级植物营养学考题及答案

1根系的形态及其结构,根的初生结构及其功能 1) 根系在形态上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其中直根系由主根与侧根组成,而须根系由若干不定根组成,另外还有许多的特殊根系,如肉质根(萝卜)和支柱根。 2)根系的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侧面去分析: 纵向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根尖、根冠、顶端分生组织、伸长区、根毛区和成熟区。 横向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皮层、微管柱、韧皮部、根冠 3) 根的功能: 表皮层:构成皮组织系统, 皮层:通常只由薄壁细胞组成,皮层的最内层分化为内皮层,而靠外的一层或几层分化为外皮层,其中内皮层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及溶质在根中的运输。 微管柱:体内水分和无机物运输,信号传导及机械支持等。 韧皮部:使微管植物将茎叶系统光合产物运输到根、茎、花、果实等器官。 根冠:保护根系分生组织,协助根系向下层穿透,物理与化学信号的感知部位。 2试述侧根及根毛的发生、形成部位和影响因素,及对矿质养分吸收的重要性? 1)发生、形成部位:侧根发生于中柱鞘,根毛外表皮; 2)影响因素: 侧根:a土壤养分状况b土壤微生物,包括一些内生菌c土壤含水量d激素种类及浓度e 病原体 根毛:a土壤湿度b土壤通气状况c土壤质地d生长物质 3)重要性:除了一些水生植物和特殊情况下的叶面施肥外,植物主要靠根系和根毛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侧根和根毛的发生数量和发生时间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一般来说,侧根和根毛发生越多,植物的吸收功能越强,尤其是当养分缺乏的时候,植物生长更多的侧根和根毛,扩大吸收面积,能吸收更大范围的养分。 3内外皮层对根系吸收和运输水分及矿质元素的影响 水和矿质养分进入外皮层后,可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两条途径向内皮层运输,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其有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4质外体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何作用 1)质外体是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空间组成的体系。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a水分,矿质养分运输的重要途径,可贮存、活化养分。B其性质影响根系对离子的吸收。c影响离子行为的因素。d是微生物的生活空间,有利于抵御真菌入侵。e叶片质外体是第一个与大气有害物质接触并进行防御的部位。f 和光合产物运输有关。 5植物如何维持细胞的PH恒定和电荷平衡?以供NO3_和NH4 +说明。 1)细胞通过2种机制来完成这项工作。一是生物物理方式,以通过质膜或液泡膜上的质子泵将H+ 从细胞质通过质膜运输到质外体或通过液泡膜运输到液泡中来实现的。二是生物化学方式,包括质子的产生和消耗,通过羧基基团的形成和消耗来完成。植物过多吸收阳离子与细胞质PH上升有关并诱导有机酸合成,从而产生阴离子(R.COO)来维持PH恒定及电荷平衡。反之过量的吸收阴离子与细胞PH的下降有关,细胞通过储藏库中的有机酸脱羧来维持PH的恒定及电荷的平衡。 2)供N形态在植物体内阴--阳离子相互关系中起关键作用。供NH4+时尽管细胞吸收阳离子总量多,但是其同化过程中细胞质PH下降,必须通过质子分泌和有机酸的脱羧来维持PH稳定。供NO3 _时,NO3 _同化伴有OH_ 的产生或 H+的消耗,植物根中有机酸的合成数量会增加,来维持PH的恒定及电荷的平衡。 6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及其生态意义 1)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是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属于机理I型,缺铁时其在形态上表现为根系伸长受阻,根尖部分直径增加并产生大量根毛,有些植物根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会形成转移细胞;在生理上表现为还原能力增强,质子净分泌量增加。二是对于禾本科机理Ⅱ型植物,在缺铁时表现为根系铁载体的释放增加,而且Fe(Ⅲ)─植物载体复合物的吸收速度也增加,表现出较高的运输能力。 2)禾本科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机制,对我国北方普遍缺铁的石灰性土壤上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同寻常的生态学意义。 7养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 1)植物根的形态变化:胁迫条件下,根一般会增长,变细。但当缺铁时,根生长受阻,根尖增粗。有的植物会形成排根。根毛的长度,密度会增加 2)地上部的变化,植株矮化,叶面积变小,颜色变化等,如缺锌时会出现小叶病。3)根冠比的变化,养分胁迫时根冠比会发生变化,缺钾时,根冠比下降,缺氮、磷时根冠比增加。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 二、回答题 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回答题 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 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 4、什么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 5、什么是有益元素和有毒元素?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一、概念 1、自由空间 2、生物膜 3、截获 4、质流 5、扩散 6、主动吸收 7、被动吸收 8、根外营养 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和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 二、填空题 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是()→()→()→()。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是()。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和()。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和(),其中()是长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是短距离内运输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和()。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和()。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和()。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和()。 三、回答问题 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 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 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 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 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和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 一、概念 1、植物营养性状 2、基因 3、基因型 4、表现型 5、基因型差异 6、植物养分效率 7、肥料农艺效率 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 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 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 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 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和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本章复习题: 1.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和的规律,以及植物与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具有、和 等作用。 3. 李比希创立的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 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在实践上,促进了和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今后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 5. 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该。 6. 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和。 本章复习题: 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 和。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 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和。 5.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于水稻、对于甜菜、对于豆科作物、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本章复习题一: 1植物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和。 2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率也就。 3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构型,由于其在土壤表层的根相对较多而更有利于对表层养分的吸收;则相反。 4水稻根系的颜色较白,表明根系的较强,亦即根系的较强,因此,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强。 5根系较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易缺铁。 6根际是指由于受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有显著不同的。厚度通常只有。 7植物根系吸收阴离子(a.大于; b.等于; c.小于)阳离子时,根际pH值有所将上升;

8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a.大于; b.等于; c.小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a.氧化物质; b.还原物质) 的毒害。 本章复习题二: 1. 植物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 和 等三个阶段。 2.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和等三种途 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3. 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在于: 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代谢能量选择性 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 4.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和。 5. 植物吸收有机态养分的意义在于和。 本章复习题三: 1.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包括、、 、、和等。 2. 介质中的离子间存在着作用和作用,从而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 植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有和。 4. 植物叶部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和。 5. 影响叶部营养的因素有、、 、和等。 6. 叶面肥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和 等三类。 7. 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法一般分为、 和等三种。 本章复习题: 1. 氮素是植物体中、、、等的 组成成分。 2. 植物吸收的氮素以形态的和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题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等;给果树补充微量元素肥料常用的方法有、等。 2、植株营养诊断时,取样部位主要选择、的部位。 3、不同矿质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差异很大,导致其再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钙是典型的元素(难移动或易移动),再利用程度较(高或低)。 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必要性、、。 5、土壤中养分迁移的方式主要有截获、、扩散。 二、选择题 1、植物通过叶片(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料并营养其本身,其吸收养分的路径是()。 A.表皮细泡 B.细胞间隙 C.气孔 D.叶毛 2、忌氯作物忌施的肥料是()。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酸铵 D.硝酸铵 3、禾谷类作物后期喷磷能促进作物的()。 A.贪青 B.晚熟 C.干叶 D.早熟 4、外部溶液中一定浓度的Ca2+、Mg2+、Al3+等二价及三价离子,特别是什么离子能促进K+、Rb+及Br-的吸收?() A.Ca2+ B. Al3+ C. Mg2+ D.K+ 5、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多在植物生长的什么时期?() A.最旺盛 B.苗期 C.晚期 D.收获期 6、决定作物产量的是什么最小的养分?() A.大量 B.绝对含量 C.中量 D.相对含量 7、从一定土地上所得的报酬随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投入的什么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是逐渐降低的?() A.总量 B.大量 C.单位 D.微量 8、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形态除铵态氮之外还有什么?() A.酰胺态氮 B.硝态氮 C.固态氮 D.液态氮 9、磷能提高体内什么的含量使细胞原生质的冰点降低?() A.蛋白质 B.淀粉 C.可溶性糖 D.脂肪 10、无光照时,什么元素返回表皮细胞,气孔关闭?()

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 作者:ikisisy 日期:2009-6-9 10:46:00 序号排名代码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1 E139 地质科学1771 2 E309 岩石学报4079 3 E153 地球物理学报3565 4 X031 中国公路学报1564 5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405 6 N033 光学精密工程1487 7 E130 地理科学2234 8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830 9 E357 地学前缘3023 10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2707 11 E106 矿床地质1361 12 E305 地理学报3621 13 E010 地质学报1876 14 E654 中国地质1156 15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874 16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9060 17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861 18 C106 CHINESE PHYSICS 3547

19 R039 电网技术4632 20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1626 21 A108 中国科学D 3288 22 Z014 生态学报8368 23 E124 中国沙漠2592 24 E126 石油实验地质1418 25 Z012 自然资源学报2177 26 H012 土壤学报3315 27 E601 古地理学报636 28 E301 第四纪研究2224 29 E009 地质论评1981 30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5746 31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3205 32 E001 气象学报2138 33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990 34 E024 地球化学1694 35 E142 地球科学2200 36 S011 软件学报3450 37 F009 植物生态学报3364 38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71 39 E109 大气科学2175 40 E358 高校地质学报894 41 E310 地理研究1788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绪论 、概念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 二、回答题 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回答题 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 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 4、什么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 5、什么是有益元素和有毒元素?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一、概念 1、自由空间 2、生物膜 3、截获 4、质流 5、扩散 6、主动吸收 7、被动吸收 8、根外营养 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和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 二、填空题 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 )。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是( )f( )f( )f()。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 ),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是( )。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 )、( )和( )。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 )、( )和( ),其中( )是长 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 )是短距离内运输养 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是( )。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 )和( )。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和()。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和()。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和()。 三、回答问题 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 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 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 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 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和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 一、概念 1、植物营养性状 2、基因 3、基因型 4、表现型 5、基因型差异 6、植物养分效率 7、肥料农艺效率 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 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 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 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 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 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和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 二、简答论述 1、试述研究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意义。 2、简述植物营养性状基因型差异的表现形式。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平时作业答案

《植物营养与肥料》平时作业 一、问答题(总分100分) 1.简述根外营养的特点。 答:①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 分在土壤中固定和转化。 ②转化吸收速度快。养分吸收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 物需要。 ③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④节省肥料,使土壤施肥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经济 效益高。 但根外营养只是根部营养的补充,不能替代根部营养。 2.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①植物氮素营养过剩:叶色深绿,组织多汁,易遭病虫害,易受早害;营养体生长旺盛,易倒伏;花、果易脱落。 ②植物氮素营养缺乏:叶色淡绿均匀,叶老发黄、枯死脱落,植物瘦弱、矮小、早衰。 3.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有何不同?在生产中如何合理施用此三类肥料?

答:铵态氮肥:(1)易溶于水铵态氮肥都易溶于水,并能产生铵离子及相应的阴离子。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由于它是速效性养分,所以作追肥时肥效快。(2)能被土壤胶粒吸附铵态氮肥与土壤胶粒上已有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可吸附在土壤胶粒上,形成交换态养分。铵离子被吸附后,移动性小,不易流失,可逐步供应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比硝态氮肥的肥效长。因此,铵态氮肥既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施用。(3)碱性条件易分解铵态氮肥遇碱性物质会分解,分解后释放出氨气而挥发损失。因此,铵态氮肥在贮存、运输和施用过程中都应注重防止氨的挥发损失。(4)在土中会转化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进行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态氮素。形成硝态氮素以后,可增加氦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 硝态氮肥:(1)易溶于水,肥效迅速,溶解度很大,吸湿性强,尤其是 Ca ( NO 3 ) 2 和 NH 4 NO 3 ,在湿度大的雨季可吸潮自溶,故储存时严格防潮。(2)NO 3 —为带有负电荷的离子,施入土壤后因负吸附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流动性大,降雨量大或水田易遭流失.(3)NO 3 —在嫌气条件下,受反硝化细菌作用而形成 N 2 或 N 2 O 等气态物质而失氮。所以水田中不易用此肥料而改用 NH 4 +-N 肥。(4)硝态氮肥受热时能分解出氧气,助燃性极强,强烈打击下会发生爆炸,故储存时既要防潮又要防热。从硝态氮肥的共性可以看出,它们不宜作基肥和种肥,也不宜在水田中施用,而做旱田追肥最为适宜。

任务三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植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一、选择题(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 1.对必需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只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 B.在植物新代中起催化作用 C.参与植物体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D.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2.对钾的生理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B.植物体许多酶的组成成分 C.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D.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高温、抗病性、抗倒伏、抗早衰等能力 3. 对磷的生理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 A.磷是核酸、核蛋白、磷脂、酶等的成分 B.在糖代、氮素代和脂肪代中有重要作用 C.磷能提高植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 D.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 4. 下列植物营养临界期说法错误的是()。 A.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 B.油菜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五叶期 C.水稻氮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 D.棉花氮素营养临界期在现蕾初期 5.下列关于玉米氮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准确的是()。 A.幼穗分化期 B.分蘖期 C.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 D.拔节期和分蘖期 6.下列关于棉花的磷素营养临界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二叶期 B.二叶期和三叶期 C.三叶期 D.三叶期和四叶期 7.玉米氮肥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 )。 A.喇叭口期至抽雄初期 B.喇叭口时期 C.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 D.抽雄期 8. (2015年高考题)小麦磷素营养临界期在( )。 A.灌浆期 B.扬花期 C.抽穗期 D.三叶期 9.植物在( )时期,对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及相对吸收速率都是最高的。 A.苗期 B.营养最大效率期 C.营养临界期 D.生殖生长期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李比希三个学说的要点和意义 (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 答: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养分归还学说 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 (3)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考虑李比希观点认识的不足和局限性: ①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对豆科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认识不足;③过于强调矿质养分作用,对腐殖质作用认识不够。 第二章植物营养原理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定义)及种类 从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三方面来论述 标准:①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 ②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 ③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种类(17种):C、H、O、N、P、K、Ca、Mg、S、Fe、Mn、Zn、Gu、B、Mo、Cl、Ni。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生产上要求全面供给养分) ⑴同等重要律;⑵不可替代律。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 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与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 利于吸收阳离子 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与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 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与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 (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 (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 需。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她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就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就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就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与生活物质; 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 c其她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

2 名词解释: 1 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21 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41 氨的挥发 2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①理论上,A. 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B. 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C. 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2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将非常显著 42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由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质转变为腐殖质的速度不同,同时新形成的腐殖质又处在不断地被分解之中,为了便于比较,一般以有机物质分解一年后残留的有机质的数量,作为其形成的腐殖质的量,该量与原始加入的有机物质的量的比值,即为腐殖化系数。 3 最小养分律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 养分归还方式: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23 短距离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再经皮层组织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43 土壤速效钾通常土壤中存在水溶性钾,因为这部分钾能很快地被植物吸收利用,故称为速效钾。 4 必需营养元素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24 长距离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44 土壤缓效钾 5 有益元素Na、Si、Co、Ni、Se 25 共质体活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联系形成的连续体。45 易还原态锰 6 微量元素Fe、Mn、Cu、Zn、Mo、B、Cl、Ni 26 质外体除细胞质和液泡以外的细胞壁、木质部死组织等植物组织。46 氮肥利用率 7 肥料三要素N、P、K 27 养分再利用由根吸收或同化的养分通过木质部运到地上部茎叶,再从茎叶细胞移到韧皮部,直至运到植物其他正在生长的器官的多次利用。47 生理酸性肥料某些化学肥料施到土壤中后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由于作物吸收其中的阳离子多于阴离子,使残留在土壤中的酸根离子较多,从而使土壤(或土壤溶液)的酸度提高,这种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酸度提高的肥料就叫生理酸性肥料 8 根部营养28 质流土壤中养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而随土壤溶液流向根部到达根际的过程。 48 生理碱性肥料某些肥料由于作物吸收其中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而在土壤中残留较多的阳离子,使到土壤碱性提高,这种通过作物吸收养分后使土壤碱性能提高的肥料,叫做生理碱性肥料 9 根外营养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29 扩散根对养分的吸收大于由集流迁移到根表的速率,这样就产生了根表与附近土体间的养分的浓度梯度,高浓度向低浓度过散, 49 长效氮肥又叫涂成氮肥,是一种被物质包裹的氮肥。 10 自由空间由细胞间隙、细胞壁微孔和细胞壁与原生质膜之间的空隙组成,它允许外部溶液通过扩散可自由进入。30 截获植物根系与土粒密切接触的,当粘粒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根表面所吸附的H离子两者水膜重迭时,就发生了离子交换---称之.离子靠接触交换即截获吸收离子的养分是很少的,只有钙和镁多些. 50 包膜肥料又称包衣肥料、薄膜肥料。用半透性或不透性薄膜物质包裹速效性化肥颗粒而成的肥料。 31 根际51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12 共质体活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联系形成的连续体。 32 根际养分亏缺区 52 过磷酸钙的退化由于含有游离酸(磷酸、硫酸),故过磷酸钙呈酸性,并具有吸湿性。在贮存过程中,如普钙吸湿,会引起各种公演变化,往往使水溶性磷变为水不溶性,这种作用通常称为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