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xx》(对潇潇暮雨洒xx)赏析

xx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鉴赏: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

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古诗八声甘州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前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注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潇潇,下雨声。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一作“萧萧”,义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停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精品教案_4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自学质疑】 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 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 ..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 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 ..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一、导入 一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惹怒皇帝的笨蛋,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仕途坎坷的小官,浪迹江湖的游客,出入秦楼楚馆的浪子,常喝常醉的酒鬼,敢爱敢恨的汉子,歌楼妓女的铁哥,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个人就是柳永,转入对柳永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柳永,名三变,字耆卿。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柳永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读后有些不高兴。柳永在京城又挨了几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以写词为生,生活潦倒,最后死于润州。 (诗人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仕途的无望,漂泊的艰辛给了柳永创作的灵感吧。) 三、由作者介绍向《八声甘州》过渡 柳永,与整个封建社会的文人一样,内心世界有着缠绵不尽的羁旅愁情。 他很早就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求宦之路,仕途无望后,他转徙于各地,似蓬草一般听凭命运的拔弄,千山万水间,印下了他疲惫不堪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无数沉重的诗行。 羁旅行役,给他以磨难与痛苦,也给他以阅历和深沉。正是在这漫漫的旅途中,在悠悠的乡梦中,在浓浓的愁情中,才会有《八声甘州》,才会有《八声甘州》的寥廓冷落与凄美怅惘。 【交流展示】 四、读 1、请学生朗读此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意思-赏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意思|赏 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作者:佚名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

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说课讲解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柳永的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二】 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诗作,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诗作,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材料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题目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之情。(2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

要赏析。(5分)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阅读答案 21.游子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1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分)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1分)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释 ⑴潇潇:风雨之声。 ⑵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⑶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⑷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⑸苒(rǎn)苒:渐渐。 ⑹渺邈:遥远。

⑺淹留:久留。 ⑻颙(yóng)望:抬头远望。 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⑽争:怎。 ⑾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八声xx》(对潇潇暮雨洒xx)赏析 xx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鉴赏: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

诗词大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精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出自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 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 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及译文答案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鉴赏及译 文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阑一作:栏)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 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 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 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 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rǎn)苒:渐渐。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 中辩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 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 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 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 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 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公开课教案_12

《八声甘州》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3)词的意境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哪些歌比较流行?你们觉得这些歌的流行靠的是什么呢? 【预设】歌手、歌词、曲调。 可惜古代没有影像类的设备,那时候的流行歌曲我们是听不到了,不过好在很多歌词被保留了下来。而在北宋时,就有这样一位“奉旨填词”的作词大家,他的作品一经流出就被争相传唱,大家都以能成为他新作品的第一个演唱者为荣,因为这意味着唱的人已经跻身于一流歌手的行列。到底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北宋词人叶梦得曾言:“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连大文豪苏轼都对他的作品给出过“不减唐人高处”的评价,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逊色。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预设】柳永 二、柳永简介 是的,这人就是柳永,人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PPT展示:(约984—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早年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失意无聊,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漂泊,饱尝羁旅滋味。直至1034年,暮年及第,后官至屯田员外郎。又因排行第七,故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了大量慢词,开创了为市民歌唱的民间词。 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苏轼口中“不减唐人高处”的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吧。 三、诵读、感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诵读全词来走进词人。 (一)初读 学生齐读,把握词的主要情感。 点评学生朗读。 1、在刚刚的朗读中,你们觉得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 2、朗诵指导 今天分享大家一个比较通用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找到词中的领字,领字有一字、两字、三字三种,领字一般要重读,并且读完后要稍加停顿。之后的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处比如修饰语和直接表达词人情感的一些字眼的重读,要情绪饱满。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完整版)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柳永的词集注释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①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①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②潇潇:雨势急骤。 ③“是处”句:到处花叶凋零。 ④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⑤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⑥归思:归家心情。 ⑦颙望:凝望,呆望。颙(yóng):仰慕。 ⑦渺邈:遥远。 ⑧淹留:久留。

⑨颙望:抬头远望。 ⑩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好多次看到远处有船驶过,便以为是爱人乘舟归来。 ⑾争:怎。 ⑿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凝愁,愁绪凝聚化解不开。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译文二】 看潇潇暮雨洒落江天,一番清洗,洗出一片清秋。渐觉凉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全变得肃杀冷落,如血的残阳正斜照高楼。到处是一片残花败叶,一切美好风物都渐渐萧条。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默默无声匆匆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楼远眺,怕望故乡遥远渺茫,归心更难以收。可叹几年浪迹萍踪漂泊不定,不知为何事在他乡苦苦滞留?想此时佳人定在妆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同步练习:专题8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含答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词人名片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行七,故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初考进士,未取。五年后再考又未取。他忍不住发了牢骚,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广为流传。三年后再考,好不容易过关,发榜前却被宋仁宗给勾掉了,绝望之极,流落民间,专写歌词。47岁,终于登进士第,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病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专业”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他的词长于铺叙,工于写景言情,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流畅自然,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其词反映了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有《乐章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以擅长写“淫冶讴歌之曲”闻名,他写了一首《鹤冲天》,末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考进士时,曾因此而被宋仁宗黜退:“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致使仕途坎坷。此后柳永便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三、文题背景 此词调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而成,因全词前后两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柳永一生流落不遇,谙尽漂泊滋味,故其长调慢词“尤工于羁旅行役”。这首《八声甘州》是暮秋所作,是柳永词慷慨秋悲和婉约别情结合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 。是处/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注释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注释| 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由柳永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柳永写羁旅失意客中思家的代表作之一。上阕铺写深秋景象,“霜风”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下阕直抒乡愁。“想佳人”这几句,叹已之飘泊,以悬想对方之思我比较,相思没有落空,感情缠绵悱恻。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此种盼望丈夫归来入痴入迷的执著,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原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作者: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rǎn)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

(zhēng)知我,倚阑干处,正恁(nèn)凝愁! 【注释】 1、八声甘州:一名《甘州》。 2、潇潇:雨势急骤。 3、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4、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一作“凄惨”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6、苒苒(rǎn):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物华休:美好的景物消残。 7、渺邈(miǎo):同“渺渺”,远貌。 8、归思:归家心情。 9、淹留:久留。 10、颙望:凝望,抬头远望。颙(yóng):仰慕。 11、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12、争:怎。 13、恁:如此。 14、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

(完整版)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 目录 l、“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从军行——杨炯 滕王阁——王勃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声律凤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送魏万之京——李颀 山居秋暝——王维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燕歌行——高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送友人——李白 将进酒——李白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客至——杜甫 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 天上谣——李贺 6、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安定城楼——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长安晚秋——赵嘏 商山早行——温庭筠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 ※乌夜啼——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李煜 8、“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敷声持酒听)——张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 ※卜算于(缺月挂疏桐)——苏轼 10、“格高韵远”的北宋来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 ※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陆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歹带香人)姜夔 12、“龙腾虎掷”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读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论音韵在词中之用法

讀柳永《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論音韻在詞中之用法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 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 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長望,誤 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八聲甘州》在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中寫到:“《八聲甘州》簡稱《甘州》。唐邊塞曲。據 王灼《碧雞漫志》卷三:‘《甘州》世不見,今‘仙呂調’有曲破,有八聲慢,有令,而‘中呂調’ 有《象八聲甘州》,他宮調不見也。凡大麯就本宮調制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若《象 八聲甘州》,即是用其法于‘中呂調’。’今所傳《八聲甘州》,《樂章集》入“仙呂調”。因全詞共八韻,故稱“八聲”。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首句增一韻者。”仙呂調或稱為仙呂宮。是以宮聲為主的調式。 周德清《中原音韻》等書所載:“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仙呂調清新綿邈。”所以我們會發現此詞讀起來是愁而不重,憂而不傷、哀而不靡的。 此詞開端就用一個去聲“對”字,領下一個七言平句和一個五言拗句;接著又用一個去聲“漸” 字,使勁頂住上面兩個單句,領起下面三個四言偶句,而三個四言句中,又以最末一句緊束上面 兩個對句,就格外顯得此詞句法和章法如何取得參互和諧的聲容之美。跟著遞用六、五、五、四的句式,錯綜奇偶,婉轉相生,不著一些滯相。過片使用一個六言偶句,作為過脈。接著又用一個去聲“望”字頂住上句,領起下面兩個四言偶句,構成參差和齊整的調協。再用一個去聲“歎” 字,把上文加緊束住,並即領起下面一個四言偶句和一個五言單句,對上文折入一步,愈轉愈深。跟著換上一個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挺接一個上三下五的特殊句式,作出回眸卻顧的態勢,到此 千回百折,跌盪生姿。更用逆入的上三下四,並於下四變二二為一三的特殊句式,緊接一個四言平句,總收全域。 我們發現在長調中,韻位的安排由於篇幅愈長,須得鋪張排比,有利於開闔變化的格局,那

31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 教学目的: 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三、内容提示 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四、分析词句: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4.赏析“洗”字。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拼音版

八b ā声sh ēn ɡ甘ɡān 州zh ōu ·对du ì潇xi āo 潇xi āo 暮m ù雨y ǔ洒s ǎ江ji ān ɡ天ti ān 【宋s òn ɡ】柳li ǔ永y ǒn ɡ 对du ì潇xi āo 潇xi āo 暮m ù雨y ǔ洒s ǎ江ji ān ɡ天ti ān ,一y ì番f ān 洗x ǐ清q īn ɡ秋qi ū。渐ji àn 霜shu ān ɡ风f ēn ɡ凄q ī紧j ǐn ,关ɡu ān 河h é冷l ěn ɡ落lu ò,残c án 照zh ào 当d ān ɡ楼l óu 。是sh ì处ch ù红h ón ɡ衰shu āi 翠cu ì减ji ǎn ,苒r ǎn 苒r ǎn 物w ù华hu á休xi ū。唯w éi 有y ǒu 长ch án ɡ江ji ān ɡ水shu ǐ,无w ú语y ǔ东d ōn ɡ流li ú。不b ù忍r ěn 登d ēn ɡ高ɡāo 临l ín 远yu ǎn ,望w àn ɡ故ɡù乡xi ān ɡ渺mi ǎo 邈mi ǎo ,归ɡu ī思s ī难n án 收sh ōu 。叹t àn 年ni án 来l ái 踪z ōn ɡ迹j ì,何h é事sh ì苦k ǔ淹y ān 留li ú。想xi ǎn ɡ佳ji ā人r én 妆zhu ān ɡ楼l óu 颙m ín ɡ望w àn ɡ,误w ù几j ǐ回hu í、天ti ān 际j ì识sh í归ɡu ī舟zh ōu 。争zh ēn ɡ知zh ī我w ǒ,倚y ǐ阑l án 杆ɡǎn 处ch ù,正zh èn ɡ恁n èn 凝n ín ɡ愁ch óu !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 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 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鉴赏2】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鉴赏3】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词人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描绘了自己思念家乡而望家乡不见的场景;然后又通过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