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内化性和意志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

D.态度的情感

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

B.模仿

C.从众

D.内化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

B.依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情感

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9.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从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20.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两难故事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对偶故事法

2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叫做()。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理智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

22.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天()水平。

A.组织

B.反应

C.接受

D.性格化

2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无规则水平

2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25.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信念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27.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8.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9.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30.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C.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D.二者的结构不同

31.()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3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规范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33.“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34.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年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35.一个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3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37.下面能反映个人的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沾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38.()是指人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39.个体按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称为()。

A.依从B.服从C.屈从D.从众

40.()是指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

A.直接模仿B.象征模仿C.创造模仿D.延迟模仿

41.价值辩析这一理伦是由()提出的。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拉斯D.布来特

4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C.8—10岁D.11—12岁

43.()指引导个体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A.群体约定B.价值辨析C.角色扮演D.认同

44.“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

A.群体归属感B.群体认同感C.群体压力D.群体动力倾向

45.品德是通过道德()来体现的。

A.认知B.情感C.意志D.行为

46.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

47.在态度和品德形成中的()阶段,个体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处在压力,而非内在的需要。

A.依从B.认同C.内化D.处化

48.品德是一种()现象。

A.社会B.生理C.心理D.自然

49.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认识不足

C.道德意志薄弱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50.()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

二.多选题

1.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B.情C.意D.行

2.道德行为包括()。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

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

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和性格化。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

4.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

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

A.学校与集体B.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

C.民族文化D.受教育程度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阶段为()。

A.惩罚服从倾向B.普遍伦理取向

C.遵守法规取向D.相对功利取向

9.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A.有效的说服B.树立良好的榜样

C.利用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

10.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

11.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A.具有依附性B.缺乏原则性

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D.自我为中心

12.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

14.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是()。

A.习俗水平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C.前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1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想的道德情感

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

1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是把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来决定道德上的是非。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1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完成的。

A.说服B.观察C.模仿D.奖励

1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9.态度和品德在()是一致的。

A.实质B.结构C.概念D.范畴

20.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内化

21.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B.小组道德讨论

C.群体约定D.新苏格拉底模式

22.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

23()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

24.观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遇到相似的情境,观察者就会身体力行,班杜拉称之为()。

A.观察学习B.直接模仿C.无需练习的学习D.创造模仿25.皮亚杰认为同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进入()阶段。

A.他律B.自律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

26.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常作弊,反应出他的()问题。

A.情感B.水平C.品德D.态度

27影响认同的因素主要有()。

A.榜样的特点B.榜样行为的性质

C.示范的方式D.榜样的形象

28.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正反论据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A.理解能力强的学生B.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

C.培养学生长期稳定态度D.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生

29.皮亚杰关于可逆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A.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B.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C.规则必须遵守,不可更改

D.对行为的判断依据的是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0.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如下表现()。

A.从直观、具体、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

B.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C.道德判断从受内心道德原则制约过渡到依附于社会的、他人原则

D.总体发展趋势是稳定的

31.影响个人从众的因素除了群体的性别比例外,还有()。

A.群体个数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D.人的心理特点

32.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有()。

A.明显的意志薄弱

B.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C.学校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D.表现异常的情感

33.儿童道德言行不一致的原因有()。

A不加选择地盲目模仿

B.缺乏行为技能

C.缺乏主动调控自己言行的意识

D年龄太小

34.关于顺从的叙述正确的有()。

A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

B.在外显行为上与他人一致

C.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完全一致

D.顺从的出发点是试图与他人一致

35.()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优良的态度和品德。

A.民主B.信任C.严格D.容忍

36.()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A.强化B.观察C.模仿D.隔离

37.关于态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A.态度通过学习形成

B.态度决定个体的行为

C.态度影响个体的行为

D.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3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是心理现象

B.品德是社会现象

C.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D.品德与道德无关

39.关于伦理的道德情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

B.是由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而引起的

C.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

D.由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

40.关于道德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有()。

A.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B.是道德观念和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C.与一般的技能与习惯有明显的区别

D.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态度不端正即是品德不良

B.品德和态度的范围一致

C.态度与品德是同质的

D.态度与品德结构是相同的

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亚杰研究的主要是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B.6—8岁的儿童处于可逆性阶段

C.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从他律达到自律

D.皮亚杰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

43.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说法正确的有()。

A.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B.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

C.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

D.多数20岁以后的成年人都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

44.()可以影响着认同。

A.榜样的特点B.榜样行为的性质

C.榜样的特点D.示范的方式

45.优良品德的养成,说法正确的有()。

A.奖励应针对一些概括性的道德行为

B.面对不同的个体,应选择恰当的奖励

C.应多使用内部奖励

D.适当的惩罚是必要

4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正确的说法有()。

A.态度和品德是儿童经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

B.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须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

C.榜样在观察学习中非常重要

D.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受到强化一样

47.下列有关他律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B.儿童判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

C.判断行为好坏时根据后果的严重性

D.惩罚是天意和报应

48.关于好孩子定向阶段,说法正确的是()。

A.儿童顺从传统要求,符合大众意见

B.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许

C.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D.尊重法制但不囿于法律条款

49.关于普遍道德原则,说法正确的有()。

A.个体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独立的价值标准B.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C.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D.大部分成年人都能达到此水平

50.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技术包括()。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三.判断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2.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3.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是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唯一原因。()

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质的核心部分。()

5.道德情感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大家保持一致。()

7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自律道德阶段到他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9.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观点是“好孩子”取向阶段。()

10.影响个体品德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学校与集体和家庭环境。()

11.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12.在影响学生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中最易受老师操纵的是学校的校风。()

13.态度定势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到20岁后就能到达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15.皮亚杰认为儿童年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发展过程。()

16.皮亚杰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17.道德行为可以是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意向。()

18.态度所反映的是人的意愿,而不是人的能力。()

19.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逐步分化到比较协调。()

2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21.富有情感因素的说服,能起到长期的作用。()

22.“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强化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2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

24.态度决定个体的行为选择。()

25.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认为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连续发展顺序。()

26.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自我中心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

27.研究证明,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言与行脱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且越小越不一致。()

28.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是完全对应的。()29.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30.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31.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概括性,但缺乏原则性。()

32.态度与品质的实质相同。()

33.对于5岁儿童来说,并没有真正理解游戏规则的真实含义。()

34.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36.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依从阶段行为主要受控于内在的需要。()

37.在观察学习中,他人的行为表现与行为表现的结果,是影响学习者形成什么样的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

38.榜样的特点、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9.态度是影响人的行为选择的外显反映方式。()

40.品德反映的是社会法律的要求。()

41.品德所涉及的范围比态度要广。()

42.当儿童根据行为的有形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及严重程度时,说明他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43.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应遵循先自律后他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4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5.皮亚杰研究发现,8—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公正阶段。()

46.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控制的发展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指的是人的实际行为。()

48.人的态度和行为总是保持一致的。()

49.9岁左右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50.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四.案例分析

1.某男同学,三年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被视为掌上明珠,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能力。凡事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缺乏责任感,做了错事,接受不了批评,在学习上缺乏认真.刻苦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成绩不好,且虚荣心较强。问题:对这一案例你是怎样分析的?你会怎样帮助他?

2.在美国一位小学校长很有幽默感,她向孩子宣布,如果全校孩子们能按照她的要求,在一个学年内读够了25000本书,她就去吻一头猪。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拼命地读,为的是看校长如何吻一头猪。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在孩子们的“吻猪”.“吻猪”的欢呼声中真的吻了一头猪。此事还上了当地媒体头条新闻。有人问校长,猪也吻了,下个学年还能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读书?她豪放的说,准备租一个热气球,将阅读分最高的孩子升到天上去。这一事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3.有的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作为老师你运用什么办法对他进行矫正,具体怎样实施?

4.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奖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的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5.“三·八”妇女节那天,学校开展“我为妈妈洗次脚”活动,其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懂得“尊老、敬老、爱老”,从而体验被爱与爱人的美好人生。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正准备洗脚休息,突然被在一旁玩的儿子发现了,大喊道:不要把脚洗了,那是我今天的作业。说罢,便胡乱地为母亲洗了脚,便继续玩自己的玩具去了。请你分析该案例,并谈谈你的感想?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案手段 D.教案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B)。A.25% B.50%

D.100% 5.(A)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案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2016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选择练习题三

2016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选择练习题 (三)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公教师网特为考生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选择练习题(不定项选择题),考生多做题有利于查缺补漏。 1、操作技能的特点包括( )。 A、客观性 B、外显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E、内潜性 2、下列属于心智技能的特点的是( )。 A、简缩性 B、外显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E、内潜性 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将操作技能划分为(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4、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可以分为( )。 A、动作品质 B、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 D、动作效能 E、动作整合 5、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相互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指的是操作模仿阶段( )的特点。 A、动作品质 B、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 D、动作效能

E、动作整合 [page] 6、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指的是操作整合阶段( )的特点。 A、动作品质 B、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 D、动作效能 E、动作整合 7、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指的是操作熟练阶段( )的特点。 A、动作品质 B、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 D、动作效能 E、动作整合 8、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原型定向阶段 E、原型操作阶段 9、打字、弹钢琴等属于( )。 A、细微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操作技能 C、粗放型型操作技能 D、断续性操作技能 E、器械型操作技能 10、低年级学生借助香蕉、苹果的图片等替代物进行加减运算,属于( )。 A、物质活动 B、物质化活动 C、外部言语活动 D、内部言语活动 E、活动的定向 [page]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复习要点】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 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咼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情绪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动作记忆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 A.内向型 B.意志型 C独立型 D.孤僻型 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复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 A、学生 B、教学内容 C、教学媒体 D、教学环境 2、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桑代克建立教育心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人作为一个() A、动物的存在 B、生物的存在 C、物的存在 D、意识的存在 4、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弗洛依德 B、冯特 C、华生 D、桑代克 二、问答题 5.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关键期的存在说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儿童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3、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信任感 B、自主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4、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类型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经验型的抽象思维 D、理论型的抽象思维 5、根据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少年期学生年龄在() A、6、7岁一11、12岁 B、8、9岁一12、13岁 C、11、12—14、15岁 D、14、15—18岁 6、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为() A、定势 B、最近发展区 C、学习迁移 D、学习准备 7、在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较短暂的时期,称为() A、成熟期 B、关键期 C、学习期 D、高原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9、“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10、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下面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沉思型与冲动型 C、内倾型与外倾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1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5.pdf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2.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的()不强。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抑制作用 5.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象?()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新建筑物的形状 6.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这是()。 A.记忆联想 B.记忆表象 C.幻想 D.追忆 7.逻辑思维也就是(),它强调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并采用一定的思维策略。 A.综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分析思维 D.形象思维 8.小学生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 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9.下列关于小学儿童情感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小学儿童情感常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 景支配 B.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 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C.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具有很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崇敬和热爱。 D.小学阶段,儿童情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好的水平,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丰富性、可控性。 1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11.()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A.仪表风度 B.心理品质 C.特点相似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15特岗教师《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测试

1.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 )。 A.无关刺激 B.中性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强化 3.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 A.简便易行 B.严格控制 C.定量研究 D.探讨相关关系 4.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 A.接受性 B.间接性 C.方向性 D.连续性 5.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 A.自然实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问卷调查法 6.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有何区别及其作用属于教育心理学任务是( )。 A.应用任务 B.学习任务 C.理论任务 D.教学任务 7.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 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 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8.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 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9.联结学习理论认为,联结的建立是一个不断( )的过程。 A.条件反射 B.刺激

C.试误 D.顿悟 10.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途径是( )。 A.同化 B.顺应 C.建构 D.内化 11.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 D.学 12.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D.实验室实验 13.将学习过程视为“闻-见-知-行”的学者是( )。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奥苏泊尔 14.强调榜样和强化作用的学习理论是(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结构理论 D.认知同化理论 15.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参考答案 1.A 2.D 3. B 4 . A 5.B 6.C 7. A 8. B 9.C 10.A 11.B 12. D 13 B 1 4.B 1 5.A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得首要职能就是( )。 A.计划决策职能 B.组织实施职能 C.指挥运筹职能 D.监督控制职能 2.学生品德得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与( )。 A.表达 B.外化 C.内化 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就是怀疑自己家里得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得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得东西 D.青春期少年得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得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一般内驱力 6.幻灯片与教学电影得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得人格障碍属于( )。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回避型人格 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得就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得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就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得课堂气氛 B.消极得课堂气氛 C.松散得课堂气氛 D.对抗得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得标准,智力超常儿童得智商最低临界值应就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得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得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得就是一种良好得( )。 A.教师权威 B.师生关系 C.教师能力 D.教师感召力 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得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 4.B1 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得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得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得认识,就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与价值标准所组成得有组织得认知结构。 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与她人得观点、情绪、思想、动机得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与对集体组织间关系得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与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与理解得态度、科学得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与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4.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得内部动力,也就是激励人行为得原因,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得,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得作用。 、简答题.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得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 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与品德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行为,便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一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行为三个方面。 2)态度VS. 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可加定义)。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3)简述品德VS. 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主要表现:①适应全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个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 (1)形成的后天性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 4)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主要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 答:1)学校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学校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 ______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_____的科学。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答案: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 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B )。-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j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C )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 )。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D )。 5 a.每天跑步b.视力下降c.装修房屋d.不怕见生人了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B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C )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A.分组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大班教学 2.( A )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 C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5.阅读技能是一种( C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 C )。 A.学习驱力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 )。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选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 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形成的 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内化性和意志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信念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 B.态度的认知 C.态度的意向 D.态度的情感 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评价成分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 B.模仿 C.从众 D.内化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 B.依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 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 B.道德行为 C.道德信念 D.道德情感 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 1.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角色期望来看这属于( )。 A.素质期望 B.形象期望 C.职业期望 D.师德期望 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应主要采用( )。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有意义的合作学习 3.对少年儿童尤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是( )。 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4.教师先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教学进程,然后呈现给学生,并从中抽象出新信息的教学 策略属于 () 。 A.概念形式策略 B.先行组织者策略 C.认知发展策略 D.行为练习策略 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 。 A.教学大纲 B.学生综合水平 C.教材的特点 D.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6.学生在几次学业成绩测验中得分比较一致,则说明这个测验具有测量的( )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7.下列关于正负强化与惩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 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 育价值 8.某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说明该教师处于( )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9.为了有效地观察知觉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下列不属于这种感知规律的是( )。A.强度律 B.活动律 C.层次律 D.差异律 10.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 )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1.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2.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13.“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者是( ) 。 A.桑代克 B.塞伦 C.布鲁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