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5
传热学实验报告传热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研究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和热传导规律。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传热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言:传热学作为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热能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过程。
在工程领域中,传热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热交换器、散热器等设备的设计和优化都需要依靠传热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深入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准备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导热仪、温度计等,实验材料包括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如金属、塑料等。
2. 实验步骤(1) 将不同材料的样品放置在导热仪的传热面上,并确保与传热面接触良好。
(2) 打开导热仪,记录下初始温度。
(3) 记录下不同时间间隔内的温度变化,并计算出相应的传热速率。
(4)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要远远高于塑料等非金属材料。
这是因为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能够在材料内部快速传递热能,而非金属材料中的分子结构则限制了热能的传导速度。
2. 传热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热速率与传热面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成正比。
这是因为温度差越大,热能的传递速度越快。
3. 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成正比。
我们还观察到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成正比的规律。
这是因为传热面积越大,热能的传递面积也就越大,传热速率也就越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传热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合理的传热面积,以提高传热效率和节约能源。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传热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参加了本次传热实训。
通过实训,我对传热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深入了解传热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训环境实训地点:XXX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实训设备:传热实验台、温度计、流量计、热电偶、计算机等。
四、实训原理1. 传导传热:物体内部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量传递方式。
2. 对流传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量传递方式。
3. 辐射传热:物体通过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方式。
五、实训过程1. 传导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傅里叶定律,研究传导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材料导热系数、温差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金属棒、温度计、热电偶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 对流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性质、流速、温差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水箱、水泵、温度计、流量计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辐射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辐射传热速率与物体表面性质、温度、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黑体辐射计、温度计、热电偶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实验参数;③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④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六、实训结果1. 传导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傅里叶定律成立,传导传热速率与传热面积、材料导热系数、温差等因素成正比。
2. 对流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对流传热速率与流体性质、流速、温差等因素成正比。
3. 辐射传热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辐射传热速率与物体表面性质、温度、距离等因素成正比。
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热学基础知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的传热问题,学会运用传热学理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传热学公式和计算方法进行传热过程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进行传热实验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传热模拟和仿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热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3. 培养学生关注传热学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物理学科传热学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传热学基本概念,掌握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培养解决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对科学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二、教学内容1. 热传导理论: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导热系数、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2. 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机理、边界层理论、Nu数和Re数的计算;3. 辐射换热:黑体辐射、实际物体辐射、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4. 传热过程分析:复合传热、传热过程控制方程、数值解法;5. 传热应用实例:家用电器、工业设备、建筑节能等领域的传热问题分析;6. 实验教学:稳态热传导实验、对流换热实验、辐射换热实验;7. 计算机仿真:运用传热软件进行传热过程的模拟和计算。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热传导理论及稳态热传导计算;第二周:非稳态热传导计算、对流换热基本概念;第三周:对流换热计算、Nu数和Re数的应用;第四周:辐射换热理论、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第五周:辐射换热计算、传热过程分析;第六周:传热应用实例、稳态热传导实验;第七周:对流换热实验、辐射换热实验;第八周:计算机仿真教学与实践。
传热学读书报告首先我们来对传热学作一个概念上的了解。
热量在温度差作用下从一个物体传递至另外一个物体,或者在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称为传热。
将传热进行分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按照热量传递的不同机理,即热量以何种方式或何种运动形式进行传递。
经过大量归纳总结,人们发现按传热的不同机理,可将传热划分成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当物体内有温度差或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时,在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传递了热量,这种现象被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叫热对流。
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密度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称为自然对流;而由于机械(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称为强迫对流(或受迫对流)。
物体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称为辐射。
物体会因各种原因发出辐射能。
由于热的原因,物体的内能转化成电磁波的能量而进行的辐射过程称为热辐射【1】。
实际传热过程一般都不是单一的传热方式,如火焰对炉壁的传热,就是辐射、对流和传导的综合,而不同的传热方式则遵循不同的传热规律。
为了分析方便,人们在传热研究中把三种传热方式分解开来,然后再加以综合。
热科学的工程领域包括热力学和传热学.传热学的作用是利用可以预测能量传递速率的一些定律去补充热力学分析,因后裔只讨论在平衡状态下的系统.这些附加的定律是以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为基础的,即导热、对流和辐射。
传热学是研究不同温度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
传热不仅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且广泛存在于工程技术领域。
例如,提高锅炉的蒸汽产量,防止燃气轮机燃烧室过热、减小内燃机气缸和曲轴的热应力、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控制热加工时零件的变形等,都是典型的传热问题【2】。
在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领域内,使用着大量各式各样的传热和传质设备。
从一定意义上说,该领域是换热设备门类最齐全、形式最多的一个行业。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传热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障生产安全,我国高校及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传热操作实训课程。
本人在参加传热操作实训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对传热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传热基本原理,掌握传热计算方法;2. 掌握传热设备的操作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 熟悉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的应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1. 传热基本原理:介绍了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并分析了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 传热计算方法:学习了传热系数、传热面积、热负荷等计算公式,掌握了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
3. 传热设备操作:熟悉了换热器、加热器、冷却器等传热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4. 传热过程应用:了解了化工生产中传热过程的应用,如:蒸馏、蒸发、结晶、干燥等。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掌握传热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进行传热设备操作实验,熟悉传热设备的操作流程。
3. 生产实习:到化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了解传热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五、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掌握了传热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传热设备操作技能。
2. 实践能力方面: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思想认识方面:对化工产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职业责任感。
六、实训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训,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传热技术。
2. 安全意识: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安全操作,遵守操作规程,提高了安全意识。
3. 团队合作:在实验和实习过程中,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职业素养: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传热实验报告传热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热传导实验;2、实验运用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考察传热过程中的热传导系数的数值;3、掌握恒定温度差的传热过程,并分析热传导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当一块物体介质之间存在温度差的时候,它们之间会发生热传递,应用热传形式的方式研究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热传导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本实验中采用的是载入形式的均匀热流。
在此形式的热传方式中,介质之间的温度差也是恒定的,传热过程中的物体质量和热容量也被忽略,只考虑物体介质之间的热流,这样就可以简化传热过程的模型,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热传导系数。
三、实验设备实验中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加热片、铜片、温度计、加热源、电阻表等。
四、实验步骤1、将加热片和铜片装入实验装置中,并将它们的温度设置为相同的温度。
2、将加热源的电流调到一个基本值,并从电阻表中测量出来的电阻值。
3、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然后增加加热源的电流,再次记录下实验装置中两片间的温度差,如此循环,直到记录下所有的温度差数据。
4、根据数据计算出两片间的热传导系数,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出热传导系数的变化过程。
五、实验数据加热电流:0.1A~3A温差(℃):0.15~3.45六、实验结果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计算,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 W/(m·K)七、实验讨论比较理论计算出来的热传导系数(K=0.066 W/(m·K)),可以看到实验得出的热传导系数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因为实验时的不确定性所致。
八、结论根据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两片之间的热传导系数为K=0.064W/(m·K),与理论值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实验不确定性所致,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热传导系数进行准确的测定。
高等传热学学习报告专业:动力工程学号:11846905姓名:张立明一. 对流传热1. 概念对流传热是传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流体流动所引起的传热现象。
2.机理:依靠流体流动将热量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即运动的流体质点以热焓形式将热量带走。
由于壁面上流体速度为零,故流体传给壁面的热流密度仍由傅里叶定律确定。
总之对流给热是流体流动载热与热传导的联合作用的结果。
传递的热量:Q=mc(t f1-t f2)3.影响因素:流体流动的状态,流体对壁面的热流密度因流动而增大,湍流的传热效果一般比层流的要好。
壁面的材料和几何形状对传热也有很大的影响。
液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热容等也对对流传热有很大的影响。
4.微分方程求解对流换热问题时需要联立求解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熵方程① 质量连续方程对于闭口系统,质量是守恒的;对于开口系统,流过系统的质量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对于时间是可导的。
cvm m in outm q q t ∂=-∂∑∑ M cv 为某一时刻控制体内的质量;q m 为输入、输出控制体的质量流量。
连续方程:()()()0p u u u t x y zρρρ∂∂∂∂+++=∂∂∂∂ ② 动量方程将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运动的流体(控制体)中,可以得到动量方程。
控制体上的外作用力分为表面力(与表面积成正比,如压力和粘性应力等)和体积力(与体积成正比,如重力和离心力等)。
作用于控制体上的力平衡()()()n v cv n m n m n in outM F q v q v t ∂=+-∂∑∑∑ N_S 方程222222+F x u u u u pu u u u v w t x y z x x y z ρη⎛⎫⎛⎫∂∂∂∂∂∂∂∂+++=-+++ ⎪ ⎪∂∂∂∂∂∂∂∂⎝⎭⎝⎭222222+F y v v v v pv v v u v w t x y z y x y z ρη⎛⎫⎛⎫∂∂∂∂∂∂∂∂+++=-+++ ⎪ ⎪∂∂∂∂∂∂∂∂⎝⎭⎝⎭222222+F z w w w w pw w w u v w t x y z z xy z ρη⎛⎫⎛⎫∂∂∂∂∂∂∂∂+++=-+++ ⎪ ⎪∂∂∂∂∂∂∂∂⎝⎭⎝⎭③ 能量方程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可以通过求解能量方程获得,因而得到正确的能量方程是十分重要的。
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传热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引言:传热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研究物体内部或者不同物体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热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传热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数据处理过程。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传热理论。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材料的棒状样品,分别是铜、铝和钢。
首先,将这三种样品置于同一温度下,然后通过一个热源将热量传递到样品上。
在样品的另一端,我们设置了一个温度计,用于测量传热后的温度变化。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对每种材料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初始温度(℃)终止温度(℃)传热时间(s)铜 80 60 120铝 80 65 150钢 80 55 180数据处理:首先,我们计算了每个样品的温度变化量,即终止温度减去初始温度。
铜样品的温度变化量为20℃,铝样品为15℃,钢样品为25℃。
接下来,我们使用传热实验中常用的传热公式来计算传热速率。
传热速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k * A * (T2 - T1) / d其中,Q表示传热速率,k表示导热系数,A表示传热面积,T2和T1分别表示终止温度和初始温度,d表示传热距离。
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假设传热距离为1cm,传热面积为1cm²。
铜样品的传热速率为16.67 W,铝样品为10 W,钢样品为13.89 W。
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我们计算了它们的热导率。
热导率是导热系数与材料密度的比值。
假设铜的密度为8.96 g/cm³,铝的密度为2.7 g/cm³,钢的密度为7.85 g/cm³。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铜的热导率为1.86 W/(m·K),铝的热导率为0.74 W/(m·K),钢的热导率为0.56 W/(m·K)。
传热学实验报告班级:安全工程(单)0901班姓名:***学号:01第一节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深化稳定导热过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用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试验方法和技能。
2.测定试验材料的导热系数。
3.确定试验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
对于不同的材料,导热系数是各不相同的,对同一材料,导热系数还会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物质的结构和重度等因素而变异。
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都用试验方法来测定,如果要分别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针对各种因素加以试验,往往不能只在一种实验设备上进行。
稳态平板法是一种应用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来测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导热系数的测定试验,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其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设备是根据在一维稳态情况下通过平板的到热量Q 和平板两面的温差t ∆成正比,和平板的厚度h 成反比,以及和导热系数λ成反比的关系来设计的。
我们知道,通过薄壁平板(壁厚小于十分之一壁长和壁宽)的稳定导热量为:S t hQ *∆*=λ(1)其中:Q 为传到平板的热量,w ;λ为导热系数,w/m ℃;h 为平板厚度,m ; t ∆为平板两面温差,℃; S 为平板表面积;m 2;测试时,如果将平板两面温差t ∆、平板厚度h 、垂直热流力向的导热面积S 和通过平板的热流量Q 测定后,就可以根据下式得出导热系数:St hQ *∆*=λ (2) 其中:d u T -T t =∆,T u 为平板上测温度,T d 为平板下侧温度,℃;这里,公式2所得出的导热系数是在当时的平均温度下材料的导热系数值,此平均温度为:()d u T T 21t +=(3) 在不同的温度和温差条件下测出相应的λ值,然后按λ值标在λ-t 坐标图内,就可以得出()t f =λ的关系曲线。
三、实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的电器连接图和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传热实训已经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对传热实训的心得体会。
二、实训过程回顾1. 实训内容本次传热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热基本概念、传热基本定律、传热系数测定、传热设备设计、传热过程模拟与优化等。
2.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我对传热基本概念、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
(2)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传热设备,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量与控制。
(3)团队协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验,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心得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实验技能提升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将为我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只有团结一致,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4. 安全意识实训过程中,我明白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在操作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5. 对传热领域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训,我对传热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传热技术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四、实训总结1. 实训成果通过本次传热实训,我掌握了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安全意识;对传热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不足之处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实验操作不够熟练、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弥补不足。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传热学实习,我深入了解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传热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我对传热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 实验一:对流传热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对流传热的实验方法,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规律。
(2)实验原理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温度差,导致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本实验采用水作为工作流体,通过测量流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对流传热系数,来研究对流传热规律。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水箱、管道、温度传感器等。
②设置实验参数,如水流量、温度差等。
③启动实验装置,记录温度传感器数据。
④计算对流传热系数。
(4)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温度差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验证了对流传热规律。
2. 热传导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热传导实验方法,了解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2)实验原理热传导是指热量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通过分子、原子的碰撞和振动传递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铜棒作为热传导材料,通过测量铜棒两端的温度差,来研究热传导规律。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
②设置实验参数,如加热器功率、温度差等。
③启动实验装置,记录温度传感器数据。
④计算热传导系数。
(4)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温度差下的热传导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验证了热传导规律。
3. 热辐射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热辐射实验方法,了解热辐射的基本规律。
(2)实验原理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到另一物体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黑体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来研究热辐射规律。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黑体辐射计、红外热像仪、加热器等。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传热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传热综合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传热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学习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传热的基本规律、掌握传热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二、实验原理1. 传热基本概念传热是物质内部能量的转移,是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
它包括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对流是指物质内部或外部流体中,因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转移;辐射则是指物体表面发射出来的电磁波辐射。
2. 热导率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稳态法测量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的导热系数。
稳态法测量时,在杆上选取两个距离L处,分别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并利用公式计算出杆上的导热系数λ。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冷却装置对不锈钢棒进行对流传热实验。
通过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h。
4. 辐射传热测量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黑体辐射器和红外线探测仪对不同材料的辐射传热进行了测量。
通过调节黑体辐射器的温度和测量红外线探测仪的输出电压,计算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三、实验步骤1. 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1)将铜棒、铝棒和不锈钢棒依次放入加热器中加热。
(2)当杆上温度稳定后,在距离L处分别用两个温度计测量两点温度差ΔT1和ΔT2。
(3)根据公式λ=(P/kA)×L/ΔT求出导热系数λ。
2. 对流传热测量(1)将不锈钢棒插入水冷却装置中。
(2)调节水流量和水温,使其保持稳定状态。
(3)测量水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水流量和杆表面温度。
(4)根据公式h=q/(T1-T2)×A×(1-ε)求出对流传热系数h。
(1)将黑体辐射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并测量其输出电压。
(2)将不同材料的样品放置于黑体辐射器前方,并用红外线探测仪测量其输出电压。
(3)根据公式ε=V/V0×(T/T0)^4求出各种材料的辐射传热系数ε。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材料、不同条件下物体的传热效率。
3. 分析影响物体传热效率的因素,如材料的热导率、物体的形状、环境温度等。
二、实验原理物体的传热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1.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的振动和碰撞传递。
其传热速率与物体的热导率、温度梯度、物体的截面积和传热距离有关。
2.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如液体、气体)的流动传递。
其传热速率与流体的流速、温度差、流体的热导率、物体的形状和截面积有关。
3.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其传热速率与物体的温度、表面积、辐射系数、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周围环境的辐射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金属棒、铜棒、铝棒、塑料棒、水、酒精、盐、温度计、计时器、支架、加热器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板、热电偶、数字温度计、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
四、实验步骤1. 热传导实验:- 将金属棒、铜棒、铝棒和塑料棒分别置于支架上。
- 在一端加热金属棒,另一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 记录不同材料的温度变化,计算热传导速率。
2. 对流实验:- 将水加热至一定温度,倒入烧杯中。
- 在水中放入金属棒,用温度计测量棒上不同位置的温度。
- 记录温度变化,计算对流速率。
3. 辐射实验:- 将电热板置于支架上,调整温度。
- 在一定距离处放置温度计,测量温度。
- 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温度变化,计算辐射速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热传导实验:- 金属棒的热传导速率高于塑料棒,说明金属的热导率较高。
- 铜棒的热传导速率高于铝棒,说明铜的热导率较高。
2. 对流实验:- 水的对流速率较快,说明水的流动性较好。
- 金属棒在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较大,说明对流在金属棒上起主要作用。
3. 辐射实验:- 电热板温度越高,辐射速率越快。
- 辐射速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六、实验结论1. 物体的传热方式主要有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和传热过程。
2. 掌握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传热方程,加深对传热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传热方式主要有三种:导热、对流和辐射。
本实验主要研究导热和对流两种传热方式。
导热是指热量在固体内部通过分子、原子的振动和迁移而传递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热电偶法测定导热系数。
对流是指流体内部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流体运动,从而使热量传递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实验法测定对流传热系数。
传热方程为:Q = K A Δt,其中Q为传热速率,K为传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Δt为传热平均温差。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套管换热器、热电偶、数据采集器、温度计、秒表等。
2. 实验材料:导热油、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2. 将导热油倒入套管换热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进出口温度。
3. 将热电偶分别固定在套管换热器内壁和外壁,测量导热油与套管内壁、外壁的温度。
4. 记录数据,计算导热油与套管内壁、外壁的温差。
5. 根据导热油与套管内壁、外壁的温差,计算导热系数。
6. 改变导热油的流速,重复实验步骤,比较不同流速下的导热系数。
7. 将水倒入套管换热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进出口温度。
8. 将热电偶分别固定在套管换热器内壁和外壁,测量水的进出口温度。
9. 记录数据,计算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10. 改变水的流速,重复实验步骤,比较不同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导热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导热油与套管内壁、外壁的温差为Δt1,导热油与套管外壁的温差为Δt2。
根据传热方程,计算导热系数K1:K1 = Q / (A Δt1)2. 对流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t1、t2。
根据传热方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K2:K2 = Q / (A Δt2)3. 不同流速下的导热系数和对流传热系数:通过改变导热油的流速,可以得到不同流速下的导热系数。
【实验(一)名称】 瞬态热线法测量多孔介质的热导率 【实验原理】L1 -1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一根细长白金丝埋在初始温度均匀的待测材料中, 充当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 通电加热后,测定白金丝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推出其周围介质的热导率。
该实验的特点是测量时间短,对试样尺寸无特殊要求。
物理模型如图2所示,单位长度上加热丝发出的热流为:式中,I 和U 为通过白金丝的电流与加载在白金丝上的电压,白金丝发热量较小,介质可视为无限体,导热微分方程、初始和边界条件:6号「(马」口),X —t 0:t :r r :r-2- r oq ,r =r°,t 0 c r解得加热丝表面处待测介质温度:白金丝同时q = l 2R/l =IU /I(1)R 是白金丝的电阻值。
2旳2 2T (「。
,tT 汽 L exp 严/r0)兀九 A "八、0 u 3A(u$) du(3)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式中,•.是试样与加热丝热容之比的2倍。
可得:温度T(r0,t)可视为以上各式中的T(r o,t),白金丝平均温度T(r0,t)与其电阻R的关系如下:R = R0「1 + 0 (T(r°,t)-T°)]式中,R0是初始温度T。
(取当时室温)时白金丝的零点(不通电加热)电阻;通入较大电流后,t时刻白金丝电阻和平均温度分别为R和T(r o,t) ;1为白金丝的电阻温度系数(0.0039K-1)。
【实验器材】【实验流程】直流电源(Advantest R6243) 1台多孔介质及样品槽1套看采集器(主机34970A,模块34901A) 1台电压表1台白金丝(直径100 gm, 99.99%) 若干标准电阻1个2 2• :(u, •) =[uJ°(u)-7(u)] [uY)(u)M(u)] (4)式中,J)(u), Ji(u)为第一类贝塞尔函数的零阶、一阶函数;Y o(u)、Y i(u)为第二类贝塞尔函数当t足够大:2ro .14- t(5)式(3)中指数积分可用级数展开近似,忽略小量,得到:T (r°,t) —T oq 4: t汁计C](6)式中,欧拉常数C= 0.5772 , ?为介质的热扩散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热技术在工业生产、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传热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开展了传热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传热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1. 加深对传热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传热基本原理:介绍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以及影响传热速率的因素。
2. 传热实验方法: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3. 传热实验操作:包括实验设备的安装、调试、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实验现象的观察。
4. 传热实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理论,找出影响传热速率的因素。
四、实训过程1. 实验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数据表格。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出实验结果。
4.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了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实际表现,加深了对传热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理论,找出了影响传热速率的因素。
3. 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实验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六、实训总结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将所学传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提高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实验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传热学实验报告班级:安全工程(单) 0901班姓名:***学号: 01第一节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实验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深化稳定导热过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用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的试验方法和技能。
2.测定试验材料的导热系数。
3.确定试验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
对于不同的材料,导热系数是各不相同的,对同一材料,导热系数还会随着温度、压力、湿度、物质的结构和重度等因素而变异。
各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都用试验方法来测定,如果要分别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针对各种因素加以试验,往往不能只在一种实验设备上进行。
稳态平板法是一种应用一维稳态导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来测定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导热系数的测定试验,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其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设备是根据在一维稳态情况下通过平板的到热量Q 和平板两面的温差t 成正比,和平板的厚度h 成反比,以及和导热系数成反比的关系来设计的。
我们知道,通过薄壁平板(壁厚小于十分之一壁长和壁宽)的稳定导热量为:Q t S(1)h其中: Q 为传到平板的热量,w ;为导热系数, w/m ℃;h 为平板厚度, m;t 为平板两面温差,℃;S 为平板表面积;m2;测试时,如果将平板两面温差t 、平板厚度h 、垂直热流力向的导热面积S 和通过平板的热流量Q 测定后,就可以根据下式得出导热系数:Q h( 2)t S其中:t T u - T d,T u为平板上测温度,T d为平板下侧温度,℃;这里,公式 2 所得出的导热系数是在当时的平均温度下材料的导热系数值,此平均温度为:t 1T d( 3)T u2在不同的温度和温差条件下测出相应的值,然后按值标在- t坐标图内,就可以得出 f t 的关系曲线。
三、实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稳态平板法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的电器连接图和实验装置如图1和图 2所示。
被试验材料做成两块方形薄壁平板试件,面积为300*300[mm2],实际导热计算面积 S为 200*200[mm 2] ,平板厚度 h[mm] 。
第十章学习报告1.通过平板与圆管的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解:(1)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 单层传热系数 (2)通过圆管的传热过程传热过程包括管内流体到管内侧壁面、管内侧壁面到管外侧壁面、管外侧壁面到外侧流体三个环节。
稳态条件下,三个环节的热流量不变。
内部对流 圆柱面导热外部对流 则对外侧面积而言得传热系数的定义式由下式表示:从热阻的角度看2.已知肋化系数后,通过肋面的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解:稳态下换热情况:21111h h k ++=λδ)(1wi f i i t t l d h -=Φπ()1ln()2wi wo o it t Φd l d λπ-=)(2f wo o o t t l d h -=Φπ11ln 2o o o o i i i ok k d d d h d d h λ==++oo i o i i o A h d d l A h kA 1ln 2111++=πλ肋面总效率以肋侧表面积为基准的肋壁传热系数定义肋化系数: 则传热系数工程上一般都以未加肋时的表面积为基准计算肋壁传热系数3.临界热绝缘直径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解:圆管外敷保温层后可见,保温层使得导热热阻增加,换热削弱;另一方面,降低了对流换热热阻,使得换热赠强。
综合效果到底是增强还是削弱要看d Φ/ddo2 和d2Φ/ddo22的值)(11w f i i t t A h -=Φ)(1wo w i t t A -=Φδλ)()()(21fo wo o o o fo wo f o fo wo o t t A h t t A h t t A h -=-+-=Φηηof o A A A )(21ηη+=00()1111fi f fi f o o i i i o o oi i i o ot t A t t A A h A A h A h A A h δδληλη--Φ==++++111f o o i i i o ok A A h A A h δλη=++io A A =β111f i o ok h h δβλβη=++00()111fi f i fi f i i i i o o oi o o ot t A t t A h A A h A h h A δδληλη--Φ==++++11111f i i o o i o o ok A h h h h A δδληβλη'==++++oo i o i i fo fi d h d d d h t t l Φ1)ln(211)(++-=λπ2122111)ln(21)ln(211)(o o o o i o i i fo fi d h d d d d d h t t l Φ+++-=λλπ临界热绝缘直径 或 Bi 是管道外表面的毕渥数可见,确实是有一个极值存在,从热量的基本传递规律可知,应该是极大值。
传热实验一、实验目得1、了解换热器得结结构及用途。
2、学习换热器得操作方法、3、了解传热系数得测定方法。
4、测定所给换热器得传热系数K。
5、学习应用传热学得概念与原理去分析与强化传热过程,并实验之。
二、实验原理根据传热方程Q=KA△tm,只要测得传热速率Q,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与传热面积A,即可算出传热系数K、在该实验中,利用加热空气与自来水通过列管式换热器来测定K,只要测出空气得进出口温度、自来水进出口温度以及水与空气得流量即可。
在工作过程中,如不考虑热量损失,则加热空气释放出得热量Q1与自来水得到得热量Q2应相等,但实际上因热损失得存在,此两热量不等,实验中以Q2为准。
三、实验流程与设备实验装置由列管换热器、风机、空气电加热器、管路、转子流量计、温度计等组成、空气走管程,水走壳程、列管式换热器得传热面积由管径、管数与管长进行计算、实验流程图:四、实验步骤及操作要领1、熟悉设备流程,掌握各阀门、转子流量计与温度计得作用。
2、实验开始时,先开水路,再开气路,最后再开加热器。
3、控制所需得气体与水得流量。
4、待系统稳定后,记录水得流量、进出口温度,记录空气得流量与进出口温度,记录设备得有关参数。
重复一次。
5、保持空气得流量不变,改变自来水得流量,重复第四步、6、保持第4步水得流量,改变空气得流量,重复第四步。
7、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器、风机与自来水阀门、五、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1、设备参数与有关常数换热流型错流; 换热面积 0。
4㎡六、实验结果及讨论1、求出换热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得传热系数。
计算数据如上表,以第一次记录数据序号1为例计算说明:sJ t t C W Q K kg J C p p /867.278)9.189.21(41830222.0)()/(418312=-⨯⨯=-••=•=传热速率比热容:查表得,此温度下水的K=-----=-----=∆2479.369.182.299.21110ln 9.182.29)9.21110(ln)()()(对数平均温度水进气出水出气进水进气出水出气进逆T T T T T T T T t m)/(1717.1921101.192333.19)/(2333.192479.364.0867.27822K m W K K K m W t S Q K m •=+=•=⨯=∆•=的平均值:传热系数2、对比不同操作条件下得传热系数,分析数值,您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比较一、二、三组可知当空气流量不变,水得流量改变时,传热系数变化不大,比较四、五组可知空气流量改变而水得流量不改变时,传热系数有很大变化,且空气流量越大,传热系数越大,传热效果越好;综上可知,K 值总就是接近热阻大得流体侧得α值,实验中,提高空气侧得α值以提高K 值、。
传热学报告
摘要论述了传质冷却的机理,并给出工程实际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以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为实例建立数学模型,论证传热传质机理
关键字冷却机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引言
质量传递过程设计的领域很广,如空调工程中空气的处理问题,化学工程中常见的有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质量传递过程还与反应工程、离子交换、反渗透技术和生物工程等过程密切相关。
传质机理是说明传质过程的基础,有了正确的传质理论,便可以据此对具体的传质过程及设备进行分析,优化选择合理的操作条件,对设备的强化、新型高效设备的开发做出指导。
传质理论一般首先是对传质过程提出一个说明传质机理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该模型的解,讨论影响传质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实验验证该传质理论的正确程度,进而可以用实验的结果,修正数学物理模型,最后得到比较切换实际工程问题的传质模型。
下面将简单介绍传热传质机理并在管式间接蒸发空气冷却器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管式间接蒸发空气冷却器的热工模型。
1、传质冷却机理及其实际应用
在传热学中已经分析过和壁面间的对流换热过程,所涉及的流体是单一物质或称一元体系。
而在某些实际情况下,流体可能是二元体系,并且其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均匀,物系中的某组分存在浓度梯度,将发生该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传递过程,就会有质量传递或质交换发生。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水分蒸发和煤气在空气的弥漫以及室内装修造成的空气污染等都是传质现象。
同样在自然界和工程实际中,海洋的水面蒸发在潮湿的大气层中形成云雨;生物组织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油池起火和火焰的扩散;冷却塔、喷气雾化干燥、填充吸收塔等的工作过程都是传质过程的具体体现。
传质过程又常和传热过程符合在一起,例如空调工程中常用的表面式空气冷却器在冷却去湿工况下,除了热交换外还有水分在冷表面凝结洗出;还有在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吸收器重发生的吸收过程等,均是既有热交换又有质交换的现象,即传质冷却现象。
1.1 质量传递的方式分为两种: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
1.1.1分子传质
分子传质又称分子扩散,它是由分子无规则扩散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如图所示,用一块隔板将容器分为左右两室,两室中分别冲入温度和压力相同而浓度不同的A、B两种气体。
设在左室中,A的浓度高于右室,而组分B的浓度低于右室。
当隔板抽离后,流体之中的物质分子,由于在流体内部各部位存在浓度差,凭借微观热运动,自发地从浓度高处向低处转移,直至其浓度在整个流体空间中分布均匀。
此时,通过任一界面物质A、B的净扩散同量为零,但扩散仍在
进行。
物质在某个位置处的扩散通量,大小与该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J A ∝dc a /dz
改写为等式 J A
=-D A,B dc a /dz
J A ——组分A 在z 方向上的扩散通量,kmol/(m 2⋅s);
dCa /dz ——组分A 在z 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浓度梯度),kmol/m 4; D A,B ——组分A 在介质B 中的扩散系数,m 2/s 。
——斐克定律
斐克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有浓度梯度,就会发生扩散。
公式中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沿着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浓度降低的方向。
1.1.2对流传质
对流传质是具有一定浓度的混合物流体流过不同浓度的壁面时,或两个有限互溶的流体层发生运动时的质量传递。
流体做对流运动,当流体中存在浓度差时,对流扩散亦必同时伴随分子扩散,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两者的共同作用称为对流质交换,这一机理与对流换热相类似,单纯的对流扩散室不存在的。
对流交换是在楼梯或固体的两相交界面上完成的。
例如空气掠过水面时水的蒸发。
1.2传质冷却机理
传质冷却机理以间接蒸发空气冷却器为例子讲述。
间接蒸发冷却器还包括闭式冷却塔、蒸发式冷凝器、间接蒸发液体冷却器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换热器间壁的一侧(湿侧)喷淋循环水,在换热面上形成很薄的水膜,空气掠过水膜使水不断蒸发,并且不断带走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以维持蒸发过程的持续进行,水的蒸发不仅吸收水膜自身的热量,而且会吸收换热器另一侧流体的热量,使另一侧的
流体温度降低。
间接蒸发冷却器湿侧是一个同时存在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多个传递过程耦合并相互交叉影响的复杂的不可逆热力过程,该过程直接影响到另一侧流体被冷却的效果。
A B
P,T P,T
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传
热、传质过程分析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工程实践
中有着大量应用,尤其是表冷器,几乎
应用于所有的空调系统中,如风机盘
管,空气处理机组等,此外在热管等凄
然方面也有它的踪影。
2.1 过程分析
传热管束水平布置,一次空气在管内流过,管束上方布置的淋水装置将循环水淋洒在管外表面,二次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从换热器底部进入,与淋水方向逆向流动在传热管外与水膜发生热、湿交换,水蒸发吸热使管内一次空气得以被冷却。
发生在管式间接蒸发空气冷却器的传热、传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一次空气和管壁之间的热传递,一次空气温度下降,湿度不变。
影响一次空气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次空气在管内的流速、管长、管径以及空气物性等。
2)管壁与水膜之间的热交换,管壁将一次空气传来的热量交给水膜,该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淋水密度、逆向流过水膜表面的二次空气的流速、管径、淋水和二次空气的物性等。
3)二次空气和水膜之间的热、质交换,决定该过程能否进行的关键不是二次空气温度和淋水温度的高低,而是二次空气的焓与淋水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焓的大小,即只要淋水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焓大于二次空气的焓,就可以实现热量由水膜传给二次空气,即使淋水温度高于二次空气的温度。
2.2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传热、传质过程的模型建立
该模型是在以下假设条件下建立的:
1)蒸发冷却器与周围的环境无热传递;2)
蒸发冷却器管子外表面被稳定不间断的水
膜完全包覆;3)二次空气在管束外分布均
匀,二次空气与水膜的传热、传质系数各
处相等4)淋水、一、二次空气的物性为均
常数;5)忽略管壁导热热阻。
如图右所示的一根传热管作为建立模
型的换热单元。
其中上角标i 表示第i 个
换热单元,换热单元总数等于自上而下总
的管排数。
下脚标1、2 分别表示一次空气
和二次空气,下脚标f、w 分别表示水膜管壁。
2.2.1一次空气和管壁面之间的热传递平衡方程
M1 c p1(T1,in−T1,out)=πd L h
(T1−T w)(1-1)
1
式中:m1—一次空气在管内的质量流量,kg/s;
T1—一次空气在传热管内的平均温度{(T1,in +T1,out)/2}, k
H1—一次空气与管壁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
可由下式计算:
h1=Nu1λ1/d i
2.2.2水膜与传热管外表面之间的热传递平衡方程
m1p1(T 1,in-T q,out)=πd0Lh f(T w-T I)+m f c pf(T f1-T f2)
式中:
T1—水膜与二次空气交界面处的温度,K;
d0-传热管外径,m;
h w过水平管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h f=N uf*λf/(v f/g)1/3
式中:
λf—水膜导热系数,W/m·K;
v f—水膜运动粘性系数,m/s2;
Nu f—水膜Nussult 数;
2.2.3水膜之间热质传递平衡方程
m e v r+m2c p2(T21-T22)=πd0Lh2(T1-T2)
式中:r—一淋水温度下水的汽化潜热,可以作为定值;
T 2—一二次空气第i 传热单元的平均温度K;
mev一蒸发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流量,kg/s,
mev=πd0Lβ[x’(T f)-x]
式中β—一二次空气与水膜之间的质传递系数,kg/m2·s,
β=h2/(c p2*Le1-n)
2.2.4一次空气和水膜及二次空气的热、质传递平衡方程
m1c p1(T1,in-T1,out)=m e v*r+m2c p2(T22-T21)+m f c pf(T f-T f0)
该式表明在与环境没有热交换的假设下间接蒸发冷却器内水膜蒸发导致一、二次空气温度降低、淋水温度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