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2019-10-2213:35

为什么曾经的经验不靠谱?

为什么聪明人反被聪明误?

为什么选择多了,反而越容易错呢?

人们时常用那些个人经验和他人统计的数据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类思考俗称"浅思考"。但这种思考往往在分析的过程中会忽视“时间尺度也大环境变化,容易浅尝辄止,而为达到一定的深度思考,这样往往容易被表面的事物所蒙骗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深度思考》就是对这种浅思考的一种反思,作者萧亮,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曾任职于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长期为谷歌、微软、脸书、甲骨文等世界级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和专业支持,是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的学者。

《深度思考》告诉你如何通过深度思考的六部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帮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各类问题,从而透过

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读,从而实现人生进阶。

比如为什么有些办法马云能想到,一般人却不能?为什么人们的情绪总会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并时常重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究其根本,伟大的人物,往往都是深度思考的大师。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的逼近问题的本质,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接收的信息不但多样化,并且信息量大。那么,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所获知识的多少,勤奋的程度如何,而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当人们越来越沉迷于碎片化的娱乐、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当速食快乐代替咀嚼价值,就会慢慢丧失原本的思考能力。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思考始于怀疑”只有时刻对事物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才能保持思考的能力。如何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第一步:定义

对于信息的判断应该遵守墨菲定律,任何有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发生。

“可能”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自己也不确定是否靠谱的事情。人们的直觉有时可能是对的,但在现实里,

大多数时候却是错的,因此乐观想象、期待的结果时常让人大跌眼镜,无法称心如意。所以,在对待事物的时候要做出自己的理解,而非人云亦云。

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做好两手准备:1.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2.对任何“确定会发生的事情做好其“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如果有人就某件事对你做了100%的保证,那么着中间100%必定存在问题,你就要做好两手准备。

第二步:抽离

当你对一件事存在疑问却又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学会放空,让大脑休息一下,转移注意力,让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放空。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创作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多部畅销全球的作品。他是天才作家,而是调节大脑的高手,除了写作,每年还会参加马拉松比赛,作为长期脑力劳动者的一种放松方式。没东西可写的时候,干坐着只能吃力不讨好,有时候坐上几天都写不出一个字,不如放下笔,去外面走走,从生活里找到灵感,这就是放松。

有时候思考也需要放松,就是从原本的问题中将自己抽离出来,因为“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

第三步:辨别

将信息进行割裂,去除那些“理所当然”,拥抱理性。在问题的思考中,我们总是被“理所当然”这个词骗的团团转。它不知“害”了多少人,又浪费了多少人的时间、金钱和资源。辨别的第一步就是推翻那些“理所当然”的信息。

只有辨认和去除那些干扰我们的信息,才能进行清醒的思考。识别干扰信息原则就是抽离出问题后,尽量减少无关的信息。

第四步:筛选

人们在聊天时80%的话几乎都是废话,浏览网站同样也有80%的信息纯属是浪费时间,可以说,这其中重要的信息在余下的20%之中。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所谓无用的信息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需求不匹配,2、缺乏时效性,3、具有欺骗性

筛选顾名思义就是取舍的问题,就是在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那些高价值的信息,他们的占比往往不会超过10%,含量虽少,但其意义却很大,往往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第五步:设计

这里的设计,其实用归纳总结更为贴切,通过搜集一切深度思考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归纳赠礼,通过四维导图的方式展开“可视化决策”,从而达到提升的目的,完善深度思考的思路,达到精准对策,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第六步:反馈

了解事物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事物的本质是什么,顶级思考的高手并不是他们比你努力,而是他们比你更懂得世界的运转规律,比你更了解这个社会的基本逻辑。懂得如何将问题化繁为简。将问题归零,紧抓本质,才能让思考“更少但更好”。

时常进行深度思考的人,不论是对事物的概念还是问题都会保持一种持续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成为自身的一种能力。

《深度思考》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六部思考法

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光有那个想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思考落实到实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碎片时代,每天我们接收的信息量很大,在获取的过程多思考,多想,从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像盲人摸象一样,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在按照结构思考的逻辑将各个部分进行搭建组合。

李小龙:不怕一个人会100种功夫,只怕一个人把一个招式练100遍。

在《深度思考》中,萧亮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不断的进行深度思考,从海量的信息和蹭蹭包裹的表象上剔除那些无用的迷惑我们就恩的假象,从而一步步接近事物的本职。所以,具备深度思考的人往往都比常人更容易实现心中的目标和梦想。

人们眼中的大佬马云和周鸿祎,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佬并不是他们比我们更勤奋,而是他们对某个领域的深度思考所产生的结果。马云因为对电商的深度思考有了阿里巴巴;周鸿祎对流量的深度思考,带领奇虎在互联上创下了一片奇迹。

所以,请记住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只要用心,或许下一个大佬就是你!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数学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放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2、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实际上,教师的教总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与落实,是学生在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教学对于指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应当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

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教师的这些作用至少可以在下面的活动中体现出来。 1、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缋,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鼓励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3、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专业 温馨 11033026

关于教学本质的讨论 一、教学本质的基本认识: 人们对于教学本质认识,一直以来就有着颇多的认识和争论.就我们国家而言,就有特殊认识说,实践说,发展说,多层次类型说,交往说等主要观点.以下我主要就其中的特殊发展认识说,交往说和实践说三种说法作简单的介绍: 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的时期内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使个人知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其主要特点是: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不同于人类历史总认识;有教师的指导;教学认识无论是方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间接性;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和教育性。 该说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按照认识的普遍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但批评者认为:(1)仅仅局限于惟一的特殊认识过程,不利于深入、全面地揭示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的本质,违背了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2)认识过程是囊括不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导致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意、思想品德、体质等,忽视了学生多种心理的参与。(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归结为认识过程,不能够概括和指导一切教学活动和学科教学,也无法解释教学过程的某些规律,如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该说只描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教授活动。(5)它在教学实践中极易形成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造成教学上的片面和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要研究教学本质,首先须明确本质指的是什么,在讨论中人们有时对教学的“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不进行明确分析,由此而带来的经常是以质代替本质,把多方面的质看作是多重的本质。事实上,质和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比质更深刻。质反映的只是事物的某一侧面的属性,而本质才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通过关系而得到揭示。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需要在揭示质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统一起来,说明事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谓教学本质,就是自在于教学这一事物本身使其既可成为其自身又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它是教学过程的内部要素和特殊矛盾的整体的、集中的体现,是决定该类事物或现象是教学而非其他事物或现象的依据,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学的各种特征和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以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不少论者实质上是把质当成了本质来界定教学,对教学本质的概括要么把教学的任务、目的当作教学的本质,要么将教学的功能、价值当作教学的本质,都在向教学本质认识逼近,但还未达到教学的本质。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必须在正确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教学的质的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才能达到目的。 二、关于教学本质研究的着眼点问题: 对教学本质的探讨,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概括,有的从整体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比如,着眼于学生来考察教学过程,形成了“学习说”、“学生实践说”、“发展说”、“认识论”等诸观点;着眼于教师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就产生了“价值增值说”、“传递说”、“教师实践说”等认识;而“交往说”、“知情统一说”、“审美过程说”、“多本质说”等由于其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明显带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属性,因此它们是从师生双方的角度来论证教学过程本质的。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教学过程的本质 属性 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 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 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 3.认识——实践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类,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明,教学过程也包含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的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4.双边活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认为其他的论断并不能表达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这一真实本质,而是把“简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存在于教育的内部,是教育各要素间的内资联系,是由教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最重要的能动的因素,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社会过程和持殊矛盾。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反映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即教育目的),它总是高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通过教育者的培养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区分?教育宗旨,方针是宏观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目的是中观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是教育宗旨,方针内容的一部分。狭义的教育目标是微观的,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制定出的不同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以指导学校进行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核?1.社会主义方向性2.培养劳动者3.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相统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2.全面性3.全体性4.基础性5.发展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遗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主动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4.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制约,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育受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制约,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和方法;3.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制约,必须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词,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发展;4.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制约,因材施教,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的制约,必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是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的集中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必须受政治发展的制约。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教育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即:一方面教育影响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要受文化的制约。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质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正确的教育理念 2多元的知识结构3完善的能力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教育和教学能力。 教师扮演了那些角色,如何处理教师的角色冲突?1“教员”角色2

教学的意义and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学是一门专门组织的有目的、有意识、 有计划、系统的教授知识的活动。(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 高效过程,通过间接经验的获取。)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使学生全 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以教学为主培养人,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 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的知到确切的知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然而,教学这个认识活动本身避免了前人的艰难摸索和失败的过程。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认识过程中的错误,少走弯路。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教学活动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教学设计》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页码标注格式说明: “Px”为第几页,“+x”为正数第几页,“-x”为倒数第几页 第一章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一、概念解释 1、教学:P2+10~P2+12; 2、教学系统:P3+4~P3+8; 3、教学设计:P5+6~P5+12; 4、传播理论:P8-6~P8-2;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任务:(三个任务)P4+5~P4—5; 2、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其要素:意义P5+13~P5+17;要素(六点)P5-12~P6+5; 3、简述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1+8~P11+15;P11-8~P11-3;P12+6~P12+9; 4、简述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P12-14~P12-12; 5、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和一般任务:基本特征四点P13+2~P14-12;四个任务P14-10~P17+16; 三、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践试述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P17-8~P18+9; 2、论述教学设计与教师传统备课活动的主要区别:提供“教师传统备课活动.doc”作参考; 3、试述教学设计对设计者的基本要求:P18+10~P19-12。 第二章教学设计模式 一、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模式:P22-8~P22-4; 2、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P23-3~P24+1; 二、简答题 1、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可划分为哪四个阶段?P25+15;P26+9;P26-14;P26-1~P27+7。 2、教学设计的“史密期-雷根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0-10~P30-1。 3、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1-2~P32-4。 4、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阶段?P34+13~P34-1。 5、梅里尔的“部分呈现”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35+2~P35+11。 6、肯普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P27+18~P28+4。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P23+4~P23-4。 2、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素:安德鲁斯和古德森14要素P24+10~P24+16; 瑞奇6要素P24+18~P24+26; 史密斯和雷根4 要素P24+29~P24+30; 3、试述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环节。 狄克和凯瑞的十构成环节:P24-5~P24-1; 加涅和布里格斯九构成环节:P25+2~P25+4; 作者认为八个基本环节:P25+5~P25+8; 第三章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分析 一、概念解释 1、认知发展P38-2~PP39+1; 2、学习需求P42+7~P42+8;

九大教学本质观讲课稿

一、特殊认识说 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影响很大,认同者最多的教学本质观。该观点最初起源于前苏联凯洛 夫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在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它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知识”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既基本一致又有其特殊性的 特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概括。这一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策三教授的《教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人类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一致性;认识的检验标准的一致性;认识过程的顺序一致性;认识结果的一致性等等。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三个特点。还有的同志从教学过程的内容、任务、条件等方面揭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以一定教材所规定的为主体的知识为对象,以有一定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为条件的学生的认识过程。” 特殊认识说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为指导,把教学过程看作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按照认识的普通规律来把握教学的一般过程,找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组织具体教学活动的制高点,确定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方法论前提。 第二,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后继有关教学理论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维度和初步的基础,在这一方面特殊认识说的理论功绩与意义是必须肯定 的。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特殊认识说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尚存在许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重手段轻目的。表现为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轻视获得认识后的结果及发展。 第二,见特殊忘普遍。表现为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条件性、直接性目标,如知识技能获得、分数增加、升学率提高等,而忽视其结果性、间接性目标,如整体素质增强,实际水平提高、综合质量改善等;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和活动课程; 在教学形式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其与其它可行教学形式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与接受,而忽视其与探究、体验的联系,进而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现象。 第三,以局部代整体,以认识代实践。把活生生的教学实践与学习生活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而不顾“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教学过程不只 是认识过程,从整体上看更是实践过程,是师生统一活动的过程,实践的观点应成为研究教学论的首要观点。 二、认识发展说 这种看法的基本观点是: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认识论的角度,因为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个性的全部内容参加活动的。 认识发展说可谓源远流长,如“教学本质内在论”者认为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在力,教学 的本质就是要发展儿童的潜能。在内在论的行列中,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 近代的夸美纽斯、斐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以及现代的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 都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教学的本质任务。在当代教学过程论中,有的从一般教学过程的角度进

2018年《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 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 A.杜威B.洛克 C 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D.列昂节夫 4. 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 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C 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D.黑格尔 7. (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B 泰勒C 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A.克伯屈 B 杰克逊 9.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着作是 (《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0.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 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12. 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C 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 13. 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C 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 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 过程原则D.思想性原则 15. “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A.巴班斯基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D.瓦根舍因 16.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 “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A.—般发展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 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 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 D 解放理性 20. (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 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选择 21.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B.主动适应论 C 滞后论D.超越论 22.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A.整合性B.逻辑 性C 个别性D.超体性 23. 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 卢梭C 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 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C.巴罗 D.杜威 D.怎样编制课程 ( )是其中之一。 D.发展性教学论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 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 摘要: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鉴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本源性、优先性和第一性的特征和学生学习活动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实践活动这一事实,现代教学本质可以认为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受教育,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及时把握信息时代学校教学任务的这一变化,有助于我们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教学;学习;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教学本质 “我的教学有效吗?”这是教学一线老师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它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不同选择所带来不同教学效果的自我审视,但在根本上,它涉及到人们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学生、教师与教学材料(资源)的关系等多方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作为教学观的核心部分,教学本质观是指人们对教学根本属性和根本功能的看法和态度,人们的教学目标观、教学内容观、教学方式观、教学结构观、教学价值观都是围绕教学本质观而建立的。 一、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历史的视角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史上,人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反复追问过教学

本质究竟是什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观点。在现代教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三次大论争,即“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都涉及到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这些论争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又都有可取之处,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引领着教学理论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导致各种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体系的诞生。从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三次大论争中可以清晰看到,教学本质观既是教学理论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又是教学理论的灵魂和制高点,任何教学体系都无法绕过教学本质问题。又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本质,历来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价值增值说等。在这些学说中,特殊认识论和交往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和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它在教师领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整个个性获得发展。”显然,把教学过程确定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在根本上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由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理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认识的成果,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必须以个人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

课程与教学指导论简答题题答案

精心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 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 (1 3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缺点: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 2 3 4 性特征。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教学内容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包括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在内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考点: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易考分析题)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考点: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指人们运用感官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由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理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认识的成果,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必须以个人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