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侵入岩类与第四纪火山岩类分期地质年代简表
- 格式:doc
- 大小:618.50 KB
- 文档页数:2
地质年代表 (Geological Time Scale):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同位素年龄(百万年Ma)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中国主要 地质、生物现象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时间间距距今年龄 大阶段阶段动物植物Phanerozoic显生宙 (PH)新 生 代 (Kz) Cenozoic第 四 纪 (Q) Quaternary全新世(Q 4/Q h )Holocene约2-30.012联合 古 陆 解 体(新阿尔卑斯阶段)喜马拉雅阶段人 类 出 现无 脊 椎 动物继 续 演 化 发 展被 子植 物 繁 盛更新世(Q 1Q 2Q 3/Q p ) Pleistocene 2.48(1.64)冰川广布,黄土生成第三纪 (R) Tertiary晚第三纪(N) 上新世(N 2Pliocene 2.82 5.3哺 乳 动 物 繁 盛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布中新世(N 1Miocene1823.3早 第 三 纪 (E)渐新世(E 3Oligocene13.2 36.5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E 2Eocene16.553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发展古新世(E 1p alaeocene1265(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发现)中 生 代 (Mz)Mesozoic白垩纪(K) Cretaceous晚白垩世(K 2) 70135(140)(老阿尔卑斯阶段)燕 山阶 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早白垩世(K 1) 裸 子 植 物 繁 盛侏罗纪(J) Jurassic晚侏罗世(J 3)73208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中侏罗世(J 2) 早侏罗世(J 1) 三叠纪(T) Triassic晚三叠世(T 3)42250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 类发育中三叠世(T 2) 联 合 古 陆形 成印支|海西阶段印支阶段早三叠世(T 1)Palaeozoic古生 代 (Pz) 晚 古 生 代 (Pz 2)二叠纪(P) Permian晚二叠世(P 2) 40290海 西 阶 段两栖动物 繁盛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 早二叠世(P 1) 蕨类 植物 繁盛石炭纪(C) Carboniferous晚石炭世(C 3) 72362(355)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中石炭世(C 2) 早石炭世(C 1) 泥盆纪(D) Devonian晚泥盆世(D 3) 47409鱼类 繁盛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中泥盆世(D 2) 裸蕨 植物 繁盛早泥盆世(D 1) 早 古 生 代 (Pz 1)志留纪(S) Silurian晚志留世(S 3)30439加里 东 阶 段海生无脊椎 动物 繁盛 硬壳动物繁盛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中志留世(S 2) 藻 类 及 菌 类 繁 盛 真核生物出现早志留世(S 1) 奥陶纪(O) Ordovician晚奥陶世(O 3) 71510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华北升起中奥陶世(O 2) 早奥陶世(O 1) 寒武纪(∈) Cambrian 晚寒武世(∈3) 60570(600)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发展中寒武世(∈2) 早寒武世(∈1)Precambrian 元古宙 (PT)Proterozoic元古代 (Pt)新元 古代(Pt 3) 震旦纪(Z/Sn)Sinian 230800裸露动物繁盛地形不平,冰川广布,晚期海侵加广青白口纪 200 1000地 台 形成晋宁阶段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中元古代(Pt 2) 蓟县纪 400 1400 长城纪400 1800(绿藻)古元古代(Pt 1)7002500 吕梁 阶段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Archaean太古宙 (AR)Archaeozoic太古代 (Ar)新太古代(Ar 2) 5003000原核生出现2800 陆核形成古太古代(Ar 1)8003800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冥古宙(HD)4600地壳局部变动,大陆开始形成地史单位表国际性地方性 时间(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地质(年代)时代单位—时间岩石地层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群 Group 组Formation 段 Member 层 Bed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纪 Period统Series上 Upper世Epoch晚 Late 中Middle 中 Middle 下Lower早 Early阶 Stage 期 Age 时带Chronozone时Chron地质年表口诀新生早晚三四纪 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 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 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 海西加东到晋宁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喜马拉雅期岩浆活动的特点完全打破了自加里东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岩浆格局:侵入岩以中性-酸性侵入岩为主,超基性-基性及碱性侵入岩,仅在藏、滇、青地区有所发育。
火山岩主要为陆相基性火山岩,在东北和华南的琼北、雷州半岛及台湾等地最发育,并可划分为早期(古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三期。
火山岩火山岩以中国东部大陆最为发育,西藏、新疆、台湾、海南等地也有分布。
除台湾、海南、西藏为海相火山喷发外,其他地区均为陆相火山喷发。
侵入岩1 超基性-基性岩超基性—基性岩出露极少。
江西苗圃等地有中新世辉长岩、辉绿岩。
沿浙江江山-绍兴断裂带分布有橄榄辉绿岩和似金伯利岩及玻基橄辉岩伴生。
山西怀仁西部山区和五台山见有与始新世玄武岩同期的玄武质潜火山岩脉分布。
2 中性-酸性岩喜马拉雅期中性-酸性岩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育在青海、川、滇、藏地区,其他地区少量显示(图3-7)。
3 碱性岩喜马拉雅期碱性岩极少,青海地区见有混生于中性—酸性岩中的碱性岩,吉林桦甸市永胜见有一处含霓辉石、霞石的正长岩岩株,出露面积18 km2,为古近纪渐新世产物。
新疆该期碱性岩有3处,其中有产于喀什市北托云碱性玄武岩中的碱性辉长岩,呈岩流、岩席、岩板状;有位于塔什库尔干县西南的碱性正长岩体,属古近系始新世产物。
青海唐古拉北坡有霓辉石霞石金云母斑岩、含黑云母霞石白榴岩。
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燕山期岩浆活动在中国境内最为强烈,产出之岩浆岩分布广,数量多,岩体面积大。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藏、滇、川地区。
中国东部NE—NN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看,该带自西向东,出露岩体时代由老到新,即西部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尤其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最为强烈;岩石特征上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出露有举世瞩目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
地史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简表地史地史,即地球历史一、地球历史的划分依据1,古生物的演化。
众所周知,生物从简单到复杂而不可逆反发展,每个阶段有其代表性生物或者说某个阶段的某种生物占主导,如大家都知道的侏罗纪便是恐龙繁盛时代。
因此每个时代的地层里面便存留那个时代的生物。
2,岩石地层依据。
地层自底到顶部按时间由老到新排列,每个时代沉积的地层因为气候、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异。
地质历史上“宙-代-纪-世”的划分就像现今“年-月-日”一样。
二、地质年代年表中最大的时间单位是宙,宙下是代,代下分纪,纪下分世。
必须说明,年表虽有时间的概念,也就是说,当获悉该化石是何宙、代、纪或世的遗物,间接可知道它形成的粗略时间(当然是很粗略的估计值)。
事实上,年表的时间单位是完全人为性划分的,和日历中的年月日不同,它不能使人了解每个宙、代、纪或世经历的准确时间。
1,命名年表中各个宙、代、纪和世都有自己的名称,用于描述生物在不同地质时空的发展程度,一般以首先研究它们时期岩石的地点来命名,现将某些专家所广氾使用的各个时期之名称概述于下。
宙* 显生宙 ----- 现代生物存在的时期。
* 元古宙 ----- 久远的原始生物的时期。
* 太古宙 ----- 初始生物的时期。
* 冥古宙 ----- 生命现象一始的时期。
代* 新生代 ----- 现代生物的时期。
* 中生代 ----- 中等进化生物的时期。
* 古生代 ----- 古代生物的时期。
纪* 寒武纪 (Cambrian) ----- 取名于拉丁文Cambria, 即威尔士。
* 奥陶纪 (Ordovician) ---- 名称来自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 (奥陶部落)。
* 志留纪 (Silurian) ---- 名称来自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 (志留部落)。
* 泥盘纪 (Devonian) ---- 名称来自英国德文郡 (Devonshire)。
* 石炭纪 (Carboniferous) ---- 名称自来大不列颠群岛的含煤的岩石。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
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
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
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
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
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
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
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
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
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
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图面火成岩的划分精度和表示方法对火成岩分为两大类,即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两大类火成岩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1)喷出岩(火山岩)类: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a,各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统一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属于各时代地层的组成部分,不做任何特殊的表示;b,前第四纪的陆相火山岩,仍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注记地层时代代号,但在地质体内绘制反映不同岩性的花纹符号。
其岩性类型分为:酸性(为主)、中性(为主)、基性(为主)、碱性(为主),以及其中的“过渡型”(中酸性、中基性等)。
c,对第四纪(含上新世N2 与早更新世Q1p未分的)火山岩,考虑到第四纪火山作用反映了近代地壳的活动状况,与当今的环境地质、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和地热资源分布等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本图首次详细划分出了6次火山活动期(以往只划分3次)。
以玄武岩为例,按6个地质时代:N2Q 1 p、Q 1p、Q2p、Q3p、Qh和近代1000年以来,分别用地质代号β1、β2、β3、β4、β5和β6表示基性岩浆在第四纪与近代的6次喷发活动。
其他岩性:酸性岩类(λ)、中性岩类(α)和碱性岩类(τ)的分期方法同基性岩类(玄武岩)。
(2)侵入岩类:按岩性特征分为七大类:酸性岩类(SiO2>63%)、中性岩类(SiO252~63%)、基性(铁镁质)岩类(SiO245~52%)、超基性(超铁镁质)岩类(SiO2<45%)、基性-超基性杂岩类(包括蛇绿岩、类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偏碱性-碱性岩类和煌斑岩类(包括金伯利岩与钾镁煌斑岩)。
按侵入体生成时代,从始-古太古代至新近纪,每个地质时期中都有相应的侵入活动存在。
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图面负担、简化地质代号,也为了使岩体地质代号与地层地质代号明显区分开,本图不采用“地层代号右下角加侵入体岩性代号”的注记方法,而是仍然采用“构造-岩浆分期、分次”的代号注记方法。
如,以花岗岩(γ)为例:对于新太古代的花岗岩,不注记“Ar3γ”代号,而是注记“γ41”代号;同样,中元古代早期(即,长城纪时期)的花岗岩,不注记“Pt 12γ”(或Chγ)代号,而是注记“γ32”代号等等。
【地质】地质年代表口诀
地质年表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 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 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 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 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古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
地史单位表
国际性
地方性 时间(年代)地层单位—地层 地质(年代)时代单位—时间 岩石地层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群 Group 组Formation 段 Member 层 Bed 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
纪 Period 统Series 上 Upper
世Epoch 晚 Late 中Middle
中 Middle 下Lower
早 Early 阶 Stage
期 Age 时带Chronozone 时Chron
☆ END ☆。
表3-1 中国岩浆活动期划分简表岩浆岩中国岩浆活动频繁,自早至晚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10个岩浆活动期,延续时限大于2 500 Ma(表3-1)。
各期尚可分出早、中、晚或早、晚亚期。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可细分出3个或2个阶段。
形成方式有侵入、喷溢、喷发、喷发-沉积等。
侵入岩分布广泛,出露总面积1 037 432 km2,单个岩体的规模及形态不一,多期或同期岩浆多次侵入或喷发叠加所成的复式岩体甚多。
岩浆活动强度、岩体产状、规模和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
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到碱性岩均有。
每一类型尚有多种岩石和岩石组合(岩石分类、命名按国际地科联1989年推荐的QAPF分类及其命名方案)。
不同的岩浆期、岩浆成因、产状、岩性组合、岩石类型往往形成特定的矿产。
超基性岩出露面积约3 921 km 2,大多数是构成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东西准噶尔、卡拉麦里、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区,甘—青的祁连山、青海祁曼塔格山、阿尼玛卿山,陕西勉县—略阳地区。
西藏地区主要见于两带:北带(班公错—改则—班戈—那曲—丁青沿澜沧江进入云南),南带(由师泉河、象泉河沿喜马拉雅山北坡向东至仲巴,又自藏东洞嘎向北东至墨脱向南东至中—印边境),云南哀牢山西侧以及澜沧江一带。
此外,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黑龙江新林和完达山,皖东南—赣东北以及台湾省东部也有超基性岩出露。
基性岩出露总面积约14 590 km 2,除了在基性—超基性岩带产出者以外,较为集中分布的有山西中条山、五台山,陕南秦岭,鄂北和鄂西北部出露的早、中元古代辉长辉绿岩墙群,川中、川南、滇北、黔西北、桂西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冀北、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白音图嘎的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侏罗纪—白垩纪基性火山岩,黑龙江五大莲池、牡丹江镜泊湖、吉林敦化—通化—长白—临江北东向分布的新近纪玄武岩,以及台湾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图3-1)。
地质年表口诀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太古宇情况中国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出露。
所有的岩层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变质及其他地质作用,形成不易辨认和划分的复杂变质岩系或杂岩。
中国早前寒武纪地层业已进行了地层划分,建立了岩石地层单位和构造-岩石地层位,累积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数据,确认或论述了众多地层单位的地质年代和对比关系。
但由于这些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在成因、时代归属等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的分歧。
中国的太古宇分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于华北地层区(图2-2)。
近年,在华南地区北缘、西南缘,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等地也有发现。
详见表2-1至表2-11。
华北地层区的太古宇华北地层区的太古宇详见表2-3至表2-7。
1 古太古界我国目前已确认的古太古界,仅见于河北省迁安县的曹庄-黄柏峪-杏山一带和辽宁省鞍山市以东的陈台沟一带。
前者称为曹庄岩组,后者称为前台岩组(陈台沟表壳岩)。
此外,时代尚有争议的桑干岩群亦暂置于古太古界。
2 中太古界中太古界分为下亚界和上亚界。
3 新太古界新太古界主要为一套绿岩组合,以五台山区的五台群为代表。
下亚界石嘴亚群,由黑云变粒岩、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铁英岩等组成;中亚界台怀亚群,由绢云英片岩、绿泥钠长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等组成;上亚界高繁亚群,为绢云千枚岩、变粉砂岩、石英岩、绿泥片岩等互层。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中国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第四纪-----------------------------------------------------------------------------------------中生代新生代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早更新世 Qp1新近纪上新世 N2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 E3始新世 E2 50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中生代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 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动构造阶段-----------------------------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长城纪 Ch 1800古元古代吕梁运动滹沱纪Hl 2300 五台运动五台纪 Wt 2500 阜平运动-----------------------------太古代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 Ar2 3200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 Ar0 45ooAr 4600 地球形成----------------------------------------------------------------------------------------------------------------------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地质年代表列。
地质年代简表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第四纪大冰期(一)大冰期冰川分布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
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
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
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
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
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
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
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 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
图面火成岩的划分精度和表示方法
对火成岩分为两大类,即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两大类火成岩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1)喷出岩(火山岩)类: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方法:a,各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统一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属于各时代地层的组成部分,不做任何特殊的表示;b,前第四纪的陆相火山岩,仍归入到其相应的地层中,注记地层时代代号,但在地质体内绘制反映不同岩性的花纹符号。
其岩性类型分为:酸性(为主)、中性(为主)、基性(为主)、碱性(为主),以及其中的“过渡型”(中酸性、中基性等)。
c,对第四纪(含上新世N2 与
早更新世Q1p未分的)火山岩,考虑到第四纪火山作用反映了近代地壳的活动状况,与当今的环境地质、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和地热资源分布等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本图首次详
细划分出了6次火山活动期(以往只划分3次)。
以玄武岩为例,按6个地质时代:N2Q 1 p、
Q 1
p、Q
2
p、Q
3
p、Qh和近代1000年以来,分别用地质代号β1、β2、β3、β4、β5和β6表示
基性岩浆在第四纪与近代的6次喷发活动。
其他岩性:酸性岩类(λ)、中性岩类(α)和碱性岩类(τ)的分期方法同基性岩类(玄武岩)。
(2)侵入岩类:按岩性特征分为七大类:酸性岩类(SiO2>63%)、中性岩类(SiO252~63%)、基性(铁镁质)岩类(SiO245~52%)、超基性(超铁镁质)岩类(SiO2<45%)、基性-超基性杂岩类(包括蛇绿岩、类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偏碱性-碱性岩类和煌斑岩类(包括金伯利岩与钾镁煌斑岩)。
按侵入体生成时代,从始-古太古代至新近纪,每个地质时期中都有相应的侵入活动存在。
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图面负担、简化地质代号,也为了使岩体地质代号与地层地质代号明显区分开,本图不采用“地层代号右下角加侵入体岩性代号”的注记方法,而是仍然采用“构造-岩浆分期、分次”的代号注记方法。
如,以花岗
岩(γ)为例:对于新太古代的花岗岩,不注记“Ar3γ”代号,而是注记“γ4
1”代号;
同样,中元古代早期(即,长城纪时期)的花岗岩,不注记“Pt 1
2γ”(或Chγ)代号,而
是注记“γ3
2”代号等等。
关于地层时代与侵入岩构造-岩浆分期、分次的相互对应关系和
以花岗岩为例的地质代号注记,详见“表1”。
从“表1”中清楚看出:对前寒武纪侵入岩类的分期比以往划分详细了,依据同位素年龄值、区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构造运动特点,
首次将太古宙岩浆侵入活动分为4期(γ1
1—γ
4
1)、元古宙分为7期(γ
1
2—γ
7
2)一一表
示在图上。
(以花岗岩与玄武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