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浅谈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本文由qhy0512qhy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浅谈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礼仪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礼仪对 我国乃至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孔子曰: “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也提出: “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家无 礼而不宁”“礼”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之基础,也是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 。 体现。当今,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既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约束人们外在的 一种行为规范,它不仅反映个人的基本素养,更能折射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道 德风尚和文明程度。 知书达理、待人以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是道 德修养和文化教养的综合表现, 通过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内容的运用程度, 可以反应出其本身教养的高低和道德水平。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生活 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影响到他 们自身的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索提升大学生礼 仪素养的有效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渗透在 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 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中不懂礼、不守礼、不尚礼的现象 比比皆是,比较严重。 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主要有如下表现: 课堂礼仪: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心安理得,无视课堂秩序,随便说话,看 无关杂志书刊,接发手机短信,玩游戏,公然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等等。 图书馆礼仪:无视馆内安静秩序,大声喧哗,随便接打手机,在读者自修 室和阅览室呼呼大睡,任意污损书刊,甚至归为己有。食堂礼仪:就餐时任意 插队,就餐后餐桌上、餐椅上、地面上一片狼藉,缺乏应有的待客就餐礼仪常 识。 宿舍礼仪:宿舍卫生状况令人头疼,起床后不叠被,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 任意浪费水电。 还有开会、打电话、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男女交往等等许多场合和情景
-1-
存在的礼仪缺失,如不尊敬师长,有的同学路遇老师视而不见,也不让路, 横冲直撞;到老师办公室,有的同学不请自进,不知道如何打招呼。 另外还有穿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不分场合,自以为张扬个性,穿着奇装 异服,仪容仪表不整洁,不得体。 从种种表现可以看出, 当今学生礼仪规范

和公德常识的缺失, 这些事情虽小, 却也折射出校园文明风气状况。 这些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礼仪教育的弱化使德育 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礼仪教育的弱化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 方面: 首先是忽略了礼 仪与自由的契合点。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世里,过多的“繁 文缛节”显得碍手碍脚,抑制自由 , 所以人们更容易将礼仪与自由对立起来 。 在更具有自由空气的高校里,教育者往往认为礼仪教育是一种过多的干涉,受教 育者则认为礼仪教 育是对自己设定的多余负担。 其次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的道德。老子称: “……故失道而后德,失 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 去彼取此。 老子主张回归到元初状态, ” 倡导道德修养回归天地自然本性, “礼” 对 是鄙薄的。我们现在看这段论述似乎很有道理,但细想来,这就是对纯道德的抱 残守缺的虚无论 。 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作了 这种预设,导致了德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困惑,使德育仅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理 想的宣传。 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其社会化。礼仪教育在一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 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站、坐、行;如何着装及化妆;如何 介绍、 称呼和问候对方、 如何握手及见面礼仪的内容及要求; 如何运用语言礼仪、 如何倾听;还懂得一些外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知晓如何进行涉外礼仪,在不断变 化的社交领域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处理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 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管将来 从事什么行业礼仪要求是对人的基本要求。
-1-
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技能水 平和道德水平、 基本礼仪涵养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符合社会要求的 人才。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拥有良好 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的礼仪教养。 同时礼仪教养是良好到的修养的内在表现形式和 基本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载体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道德品质需通过彬彬有礼的方 式去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够正确的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正确 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把内在的思想道

德水平和外在的良好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 素养的现代大学生。 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预热”机构,在“象牙塔”里,大学生除了专业知 识的修养外,道德认知的提升、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更是重要的一课。高校德育 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其中礼仪教育 以其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对品德形成的外铄功能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扮演着举 足轻重的角色。礼仪教育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根据礼仪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人们进行的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然而,当下礼仪教育要走向现 代化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教育应按现代 科学研究所提出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去进行,使教育科学化;三是教育应按不同 个体的素质情况给予不同培养,塑造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从个人修养、日常交往、宗教祭祀等方面规 制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使社会得以有序运转,塑造德礼兼备的个体。人生礼仪给 个体以身份认同,也是一种道德的保护;社交礼仪通过“克己复礼”在社会上立 足;宗教祭祀礼仪要求虔诚,以使人具有敬畏之心。我国传统礼仪在韩国及东南 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生命力。在 20 世纪我国的重大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德育 内容不仅渐次消失,而且礼仪教育中的传统成分也少了不少。有选择地继承传统 礼仪是我国优良文明延续的需要,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形式上的 礼仪必然需要与民族文化心理相契合。荣格说: “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 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次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 ”传统礼仪是 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只有在精神家园里我们才会无拘无束,因此,礼仪教育 应义不容辞地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礼仪形式和其精神内核。
-2-
礼仪教育应具有国际野和时代触觉。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同时,高校礼仪教育 应结合国际形势,着力培养“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 人与人的交流不断增强,礼仪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显重要;放眼世界,经济 文化日益全球化,各国交流频繁,礼仪将是不用翻译的“世界语” 。高校应根据 时代的需要,在礼仪教育中体现时代的气息,吸收各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使大学 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日常礼仪、公务礼仪、推销礼仪、谈判礼仪、国际交往礼仪 等。 礼仪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仪教育达到道德的外铄作用以 及对得体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更好地达成高

校德育建设的目标。高校礼仪教育 要以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方向, 既要有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又要有选择地挖掘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内 涵和形式,既要注重日常礼仪的践行,又要将礼仪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从 而塑造优秀的现代公民。
-3-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