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通用)

高三语文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通用)

高三语文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通用)
高三语文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通用)

文化经典阅读指导及训练——《孟子》篇

发表于《语文周报·福建版》2009年第40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现山东省邹县)人,一生崇拜孔子,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他曾游历宋、滕、齐、梁诸国,向他们推行“仁政”主张,但都不被采纳。晚年只好回家著书——《孟子》。《孟子》中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学说。

孟子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具体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制民之产”;二是“与民同乐”;三是“谨庠序之教”。

孟子不仅讲“仁”,也强调“义”。孟子把“义”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标准。强调利义选择,应轻利取义;生死面前,也要舍生取义。

孟子又是“性善”论者。也是《三字经》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义。他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认为对应这“四心”的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即要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才能得到。

孟子的“人格”论影响深远。他认为人格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主张做人要做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怎样蓄积“浩然之气”,那就是: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就是要清心寡欲。

孟子的教学思想也值得后人重视。告诫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循序渐进和独立思考等。

《孟子》一书被后人奉为圣书,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点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②比:全,都。洒:同“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般的请教到寻求雪耻图强的良策,梁惠王已经对孟子信任多了。

B.孟子直截了当地对梁惠王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即“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不外乎物质生产和修养两方面。

C.在教育方面,孟子认为在在当时情况,文化知识的修习是第一位,德育是第二位,因此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施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变成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此“仁者无敌”

2.请你概括孟子是怎样认为“仁者无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释] ①工师:管理各种工匠的官员。②璞玉:未雕琢加工过的玉。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木工为例,劝诫齐宣王不应该因自己的喜好而去确认木工的称职。

B.“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说的是一个人在小时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后想好好地去运用它。

C.“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就是学了就要为我有所用的意思。

D.孟子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强调统治者要发挥人才的特长,不能因统治者的武断而浪费人才。

2.文中用玉人治玉道理说明了一种什么思想?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①,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②。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成为夏朝开国君主。②与(yǔ):帮助,赞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也是“与人为善”的一种。

B.孟子认为“与人为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C.孟子认为君子最高的境界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D.孟子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和我们现在的“与人为善”是一样的。

2.请你概括孟子这段话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

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好比水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不好分善不善。

B.孟子认为人性如水都是往下流一样,都是善的。

C.孟子进一步认为水被阻等是因为外力的作用导致变化,这不是水的本性,反驳了告子的人性不分善与不善的观点。

D.孟子的人性观点就是后来人《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观点。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的原因就是失去了百姓的拥护。

B.孟子认为对百姓要供其所需,因势利导,不能违背百姓的意愿,以免失去民心。

C.孟子认为百姓就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喜欢仁政,能实行仁政才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D.孟子认为所有的统治者都如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样的不行仁政而想称霸天下,但终究是得不到的。

2.这段话孟子强调的是什么思想?联系实际有什么现实意义?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

B.孟子认为在圣人下求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暗示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

C.孟子认为人要如水不放过洼洼坑坑的前进一样学习,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D.本段运用比喻论证,从登山到观海;再从日月到流水,化抽象为形象,给人深刻教育启示。

2.孟子在这段话阐述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有什么教育意义?

十.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可以通过“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使百姓懂得伦理关系。

B.“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说的是“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在下百姓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C.孟子认为良好的政治比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孟子的思想第先抓政治,后推行教育。

D.两段文字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也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一部分。

2.在这两段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一.1.C(相反,应该是德育是第一位,文化知识的修习是第二位);2.(1)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2)搞好教育,让民修孝悌忠信;(3)不要夺占百姓的农时重视农业生产,父母有所养。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二.1.D(文中没暗示的意思);2.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以民同乐”的亲民政策,只有与民共同富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离,才会得到百姓支持。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

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三.1.C (是你学的先放着,先为我所用);2.说明领导者做事情要根据各种人员的特长安排工作,不要瞎指挥。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四.1.D(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2.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例如做好事是好品德,但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好事,那社会会更美好。

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

五.1.A(不是“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很不稳定特性”)2.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两人都用水比喻人性,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水流不分向东向西一样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性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因此人性没有不善。

参考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六.1.C(文中没有说“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意思);2.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1)要在‘仁’‘礼’‘义’上行动;(2)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作大丈夫

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时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时也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时也不去压服别人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七.1.D(方中并没说是“所有的统治者”);2.孟子强调的是“仁政”思想。孟子这种顺民思想就现在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果统治者不行仁政,处处与民作对,只求统治者利益,不顾百姓生活安危,终究会“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护;失去人民的拥护,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拥护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不过这样罢了。人民归向于

仁政,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八.1.B(不只讲究时间,重在民富有);2.阐述的了只有百姓富有了才会国家富有,只有百姓富有了那么仁爱之心也会有的道理。

参考译文: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九.1.B(没有“暗示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2.阐述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和做学问要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道理。这段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到“观于海者难为水”,再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是说要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再如“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也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我们要一步一个脚踏实地向进。总之,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座右铭。

参考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十.1.C;2.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会获得民心,因此统治者要重视教育。

参考译文:“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您要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案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一、社科文 1、解析:答案D。“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无中生有。 2、解析:答案C。 A、是“相通”,而不是影响?。B、不是“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强加因果。 3、解析:答案C。 A、原文是:“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不是“创新”。 B、没有弃形式?。 D、时态错误,是“时期”,不是“以后”。 二、文言文 1解析:B、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3、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⑥、是。 4、答案C. 以退为进,错误。 5、(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诵读优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为进一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蓟县第七小学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为配合活动的开展,结合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学校在楼道的墙壁上专门开辟了“国学文化”版块。一个个《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小故事娓娓道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经典的书香。诵读经典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在亲近经典,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品味着祖国灿烂文化的芳香。 二、重视校本教材的研发和使用。 我校历来重视以国学文化为依托,研发校本教材工作,学校组织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成功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弟子规》《阅读积累》《经典阅读》并在全校推广使用。学校把这些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1-2年级每周两课时,3-6年级每周一课时。并把《弟子规》作为我校各年级必背教材,纳入语文课程之中,由语文教师负责诵读、讲解。 三、以科研课题研究带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校在几年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构建起以:“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学法;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模式,特别是在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中,归纳提炼出:“故事引领激发阅读;教师引领体验阅读;模仿引领感受阅读;方法引领快速阅读;内容引领健康阅读”的指导学生阅读活动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我校开展的普及阅读活动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注意。 我校以重点课题:“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写作”与中国教师报的“随笔化作文”、“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的研究”为引领,引导师生诵读经典,读好经典。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师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沐浴氤氲书香,奠基多彩人生。 四、诵读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每日10分钟诵读活动。学校规定每天早晨上课前10分钟为《弟子规》的诵读时间。各班语文教师认真组织精心指导,学生们积极学习、诵读国学,感悟

2019届高考语文考点专题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 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 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 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无懈可击,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 他说:“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警察沉默了。“知道吗?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他用手指了指心窝。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标题为“完美计划”,“完美”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2. 回答下列问题。 ; ①小说两次写歹徒的微笑. ,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②“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他“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他为什么会“忽然觉得有点疼”?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处“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有引人深思之效,请从意蕴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进行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杭州路10 号于德北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随着待业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疯狂的苇荡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了负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 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文化经典阅读教案

文化经典阅读 练前提醒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虽说分值少,但涉及的经典都博大精深,题型较为丰富。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阅读原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及其承载的 文字;另一方面要加大训练量,掌握题型,以练促读,读练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1.材料一中,“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陈成子弑君一事的________。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________的心情。(2分) 答案重视无可奈何(每空1分) 2.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的主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材料二体现了孔子在多次碰壁不被别人理解的时候,仍坚定地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政治品格。这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举动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致的。②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于孔子无损,反倒恰好展现了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材料二中颜回的话表达了孔子的心声。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的。(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孔子退下后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7.下列各项对“空气发电”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就是把空气压缩,进行存储,到需要时再使用的一种发电技术。 B.空气在排放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C.空气发电技术虽然已在某些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现在仍然少有人问津。 D.空气发电是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污染。 8.下列不属于设计风力发电站时考虑因素的一项是() A.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需要50台1兆瓦的并联的风力发电机。 B.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需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C.建造地下储气站,是为了防止风速过高时出现电力过剩的现象。 D.建造风力发电站要考虑风速的高低,以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一样,都是利用空气发电。 B.空气发电前景虽然看好,但它目前只能作为应急电站。 C.一旦矿物能源耗尽,空气发电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D.空气发电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但由于其发电成本高,现在难以普及。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采用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来调节发电量。 B.在德国和美国已经并网发电的空气电站,从经济角度看非常合算。 C.如果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从经济角度看与热力发电不相上下。 D.空气发电技术的普及使用,对环境保护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①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近年来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为四道选择题,但不排除类似北京05春招题的主观题形式。 ②选材去年为自然科学类的材料,今年有可能选社科论文。 详解: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 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着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

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语言运用+小说阅读(二)

语言运用+小说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写作以表达清晰为首要宗旨,不要用春秋笔法 ....,绕来绕去,把意思弄得晦涩难懂。 ②求职面试时,他师心自用 ....,不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简政放权,就是要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 ....,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 ④园区特色农业基地星罗棋布 ....,有彩色水稻基地、莲藕基地、万国瓜园长廊等。 ⑤只见先生不打草稿,信笔泼墨,一丛墨竹便跃然纸上,围观者无不人言啧啧 ....。 ⑥“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选A①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此处不合语境。②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此处望文生义。③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使用正确。 ④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此处使用正确。⑤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此处不合语境。⑥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此处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并广泛在国际社会上获得认同,这是中国外交为当代国际关系规范做出的突出贡献。 B.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围绕提升质量这一中心任务,规范法律援助服务行为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受援人对法律援助服务的满意度。 D.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多元价值观交织,科技创新有时会出现科学理性偏离人文理性。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应把“广泛”放在“认同”前面。C项,搭配不当,“规范”和“工作效率”不搭配,可在“工作效率”前加“提高”。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弊端”。 3.“梦想”在困难时显得更加可贵。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大相径庭。请在下列所给的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画线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 ①里约奥运率女排夺冠的郎平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③勇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

文化经典阅读专题(一) 1.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②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③张仪:纵横家。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⑥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经典阅读1

2013~14学年(下)翔安一中高三年语文补充练习文化经典阅读1 班级姓名号数 阅读以下《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①。’太公②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离娄》上十三 【注】①西伯:即周文王。②太公:即姜太公,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问:在孟子看来,周朝为什么会取得天下?除此之外,还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答: 2.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②,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③。”《离娄》下一 【注】①诸冯:与下文的负夏、鸣条、岐周、毕郢,皆古地名。②符节: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上写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将两半相合以验真假。③揆(kuí):尺度,准则。 问题:指出孟子在本章中所说明的道理。(2分) 答: 3. 子产听郑国之政①,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②。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③,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④。”《离娄》下二 【注】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姓公孙,名侨,字子产。②溱(zhēn)、洧(wěi):郑国的两条河流名。③徒杠、舆梁:分别指人走的桥和车走的桥。④日:指时间。

问:孟子从子产用所乘坐的车子帮别人渡河一件小事扩大到治国上,说明什么道理?(2分)答: 4.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①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②,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③?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万章》下五 【注】①养:奉养父母。②尊、卑:分别指官大官小。③恶乎宜乎:干什么才适宜呢。④委吏、乘田:分别为管仓库、管牲畜的小官。 问:本章中,孟子提出出仕做官的一条准则是什么?(3分) 答: 5.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②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③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王》下·八) 【注】①汤放桀:商汤流放夏桀王。汤,殷商开国国君。桀,夏朝末代君主。②传:音zhuàn,典籍、史书。③贼:伤害,动词。④一夫:独夫,指没有群众支持的暴君。 (1)如何理解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的含义?结合君臣伦理谈看法。(4分)答: (2)本章孟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答: 6.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十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