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试题

生态学试题

生态学试题
生态学试题

第二章环境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

2生态因子(华东师大/98)

3 生态幅(中科院植物所/2003)

4生态环境

5生境

6 限制因子

7 驯化

8 协同进化(华东师大/2000)

9 内稳态(华东师大/2001;西双版纳/2003)

10休眠(西双版纳/2003)

11生物学零度

12临界温度

13冷害

14冻害(中科院植物所/2003)

15霜害

16适应组合(中科院地化所)

17辐射适应

18趋同适应(中科院植物所/2001)

19光补偿点(华东师大/2004、中科院植物所/2003)

20光周期现象(中科院地化所)

二、填空题:

1.研究______与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3.阳光对植物的______和______起决定作用,另外对植物的______也有影响。

4.阳光对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也有影响。

5.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______的影响。

6.光的生态作用表现在、、。

7.在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和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8.水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和。

9.陆生植物有三类,分别是、和。

10.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和三大类。

三、选择题:(建议将所有题选项按照第一题尽可能排列整齐)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 )

A.环境因素B.生物因素 C.非生物因素 D.生态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不包括下面的 ( )

A.阳光 B.大气 C.水 D.食物链

3、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阳光B.温度C.海水含盐量D.海水含氧量

4、决定菊科植物深秋开花的因素是 ( )

A.短日照B.长日照C.高温D.低温

5、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条件的是 ( )

A.梨北桔南B.仙人掌的叶刺C.蛾类的趋光性D.人参在林下才能生长好

6、下列动物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

A.候鸟的迁徙B.蛾类在夜间活动

C.鱼类的生殖洄游D.飞蝗群集迁飞

7、沙漠狐的耳朵比极地狐的耳朵大得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B.水C.温度D.食物

8、年轮是生物对()的适应表现。

A 气候变化

B 光周期现象

C 温度变化D营养变化

9、Allen规律描述的是()。

A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B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C动物对高湿环境的适应;D动物对光作用的适应

10、溯河洄游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最主要表现是()。

A 要适应温度的变化;B要使渗透压由高向低调节;

C渗透压由低向高调节;D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因环境而异

四、判断题:

1、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2、关于土温和气温:南坡﹥北坡﹥西南坡()

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

一适应称为贝格曼法则.()

4、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比尔定律的负指数关系.( )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块状结构.()

6、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

7、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增加而减弱。()

8、一般说来,在低温地区和低温季节,植物的吸水量和蒸腾量小,植物生长缓慢。()

9、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没有影响。()

10、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温度控制的。()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华东师大/2001)

3、太阳光的主要光谱成分有哪些?(西双版纳/2004)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4、有效积温法则有哪些实际应用?(中科院地化所)

5、简述生态因子分为哪五类(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

6、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

7、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限制因子?(中科院地化所)其有何实际意义?

9、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0、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六、论述题:

1、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光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有哪些特点?对动物和植物各有什么生态作用?(华东师大/99)

3、说出土壤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4、试述植物是如何通过调节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来保持其体内水分平衡的。(西双版纳/2004)

5、请说出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6、简述生物的趋同和趋异适应,如何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7、动、植物是如何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华东师大/2001)

8、生物是如何对极端温度适应的?

9、水生物是如何维持水盐平衡的?

10、动物是如何适应高寒胁迫环境的?

试题答案精解:

一、名词解释

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又称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耐性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高、最低生态因子(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4.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6.限制因子(1imited factor):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又因为这个因子的量最小,也称为最小因子。例如某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数种因子影响时,其受限制的程度取决于最少(小)的那个因子。

7.驯化(acclimatization):在环境定向压力下生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8.协同进化(coevolution):关系密切的生物在进化上互相适应的现象。

9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0.生物学零度(biologicai zero):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11.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reture):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2.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3.冻害(freezing injury):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4.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15.休眠(dormancy):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动植物暂时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生理机制。

16.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来的协同的适应性。

17.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称为有效积温(K)。

18.辐射适应((adaptive radi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辐射适应。

1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20.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二、填空题

1.生物环境

2.形态生理分布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3.生理分布开花时期

4.体色视觉繁殖活动生长发育生活习性

5.阳光

6.生长发育形态建成

7.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8.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9.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0.砂土壤土黏土

三、选择题

1.D

2.D

3.A

4.A

5.A

6.A

7.C

8.B

9.B 10.A

四、是非题

1、(×)应改为: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为白天虽然随高度增加太阳辐射量较强,但空气稀薄,水蒸气含量低,因之,热量散失多,故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2、(×)应改为:西南坡﹥南坡﹥北坡南坡辐射量最大,而西南坡蒸发散热较少,用于土壤、空气增温的热量较多。

3、(√)

4、(√)

5、(×)应改为: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因为团粒结构是腐殖质把矿质土粒互相粘接成o.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定性特点,是土壤中最好的结构。团粒结构的土壤能统一土壤中水和空气的矛盾,有利于植物根系深扎和呼吸;有利于根系吸水。同时,团粒结构还能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6、(√)

7、(√)

8、(√)

9、(×)应改为: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土壤酸碱度通过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10、(×)应改为: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控制的。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五、简答题

1、答: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答:(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4、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

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5、答: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6、答:⑴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⑵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⑶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⑷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7、答: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8、答:在有机体的生长中,相对容易看到某因子的最小、适合与最大状态。例如,如果温度或者水的获得性低于有机体需要的最低状态或者高于最高状态时,有机体生长停止,很可能会死亡。由此可见,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因此,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限制因子的概念具有实用价值。例如,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这并非所有因子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只有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例如,研究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时,发现冬季雪被覆盖地面与枝叶,使鹿取食困难,食物可能成为鹿种群的限制因子。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冬季的森林中,人工增添饲料,降低了鹿群冬季死亡率,从而提高了鹿的资源量。

9、答: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10、答: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六、论述题:

1、答: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2、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3、答:⑴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

⑵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

⑶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

⑷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4、答:在一定时间内,植物吸收水的数量与蒸腾损失的水的数量之间的差值即为水分平衡。当根系的吸水不能满足叶子的蒸腾需求时,为负平衡;相反,当叶导度降低导致蒸腾作用减弱时,如果根系吸水没有变化,则为正平衡。

植物的水分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白天大部分时间内,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超出水分吸收,常为负平衡;到傍晚或夜间才出现正平衡或接近正常平衡,前提是土壤中贮存有足够的水。在干旱期间,植物的水分平衡通常经过一整夜也不能完全恢复,因而水分亏缺逐渐积累起来,直到下次降水才会得到缓解或恢复。

在湿润地区,植物避免水分负平衡的适应策略是减少气孔的开放度和开放时间。起初,蒸腾作用可能只是在白天部分时间内降低,随着水分亏缺加重,气孔在白天大部分时间关闭而只有在早晨和傍晚开放;最后,气孔蒸腾完全停止,蒸腾作用只有通过角质层途径完成。

在干旱地区,植物通常具有广泛分布并到达地下水的根系,或者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所以它们可以不必通过减少蒸腾来避免水分负平衡的发生。这是它们对干旱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然而当数周内无降水且土壤贮水被消耗尽时,叶片气孔白天的开放度则大为减少,开放时间越来越短,蒸腾作用也就越来越弱。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一般为小叶型,有些植物的气孔深陷在叶片内,还有些植物体表面覆盖有不透水的蜡质层,这都是对减少水分蒸腾的适应。

5、答:一、植物

⑴促进种子萌发;

⑵促进植物生长;

⑶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

⑷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二、动物

⑴加快发育速度;

⑵增加昆虫的产卵数。

6、答: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如蝙蝠的前肢不同于一般的兽类,其形态和功能类似于鸟类的翅膀。鲸、海豚、海豹、海狮等分属于鲸目和鳍足目的海豹科和海狮科,它们长期生活在水生环境中,身体呈纺锤形,前肢也发育成类似鱼鳍的形状;两栖类青蛙、爬行类鳄和哺乳类河马更是一个趋同进化的好例子。植物也不例外,仙人掌科的植物适应于沙漠干旱生活,它们具有多汁的茎,叶子退化呈刺状。生活在与仙人掌(仙人掌科)类似环境的菊科仙人笔、大戟科霸王鞭及萝摩科海星花等植物,外形特征出现与仙人掌趋同的适应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如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是从棕熊(Ursus arctos)发展法而来。第四纪的更新世时,一次大冰川将一群棕熊从主群中分离出来,它们在北极严寒环境的选择下,发展成北极熊。北极熊是白色的与环境颜色一致,便于猎捕食物;头肩部成流线型,足掌有刚毛,能在冰上行走而不致滑倒,并有隔热和御寒的作用。北极熊肉食,棕熊虽也属食肉目,却以植物为主要食物。

由此可见,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及行为总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否则就要因不能适应新的条件而被淘汰,这就是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7、答: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适应和行为上都有所变异以适应干旱环境。在形态结构上:体积矮小;叶小而硬,气孔少而下陷,栅栏组织多层、排列紧、细胞间隙少,海绵组织不发达;体表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毛被及蜡质有所增加;个别器官肉质;机械组织发达;根系发达;等等。生理适应的特点是:半纤维素和糖含量增加,以提高渗透压;脯氨酸增加;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光合减弱,呼吸增加,以增强抗干旱能力;吸收运输水分能力增强;等等。行为的适应:叶片卷曲等。

动物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表现有:减少蒸发失水,如体表有厚的角质层和蜡膜,鳞片或盾甲;降低呼吸失水,如昆虫控制气门瓣,骆驼、鸟类和兽类通过逆流交换回收呼吸水分;减少排泄失水,如排浓尿;

有些陆生动物还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如荒漠地带的啮齿类、爬行类和昆虫等,当白天高温干燥时,它们躲避在较为潮湿的地穴中,待到夜间较为凉爽时,才到地面活动觅食。在干热地区的旱季,动物如黄鼠会出现夏眠,夏眠时体温约下降5~C,代谢水平也大幅度下降,从而有利于度过不良的干热季节。某些昆虫的滞育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表现。干旱地区的许多鸟类和兽类,在缺水季节成群迁移到有利的生境。

8、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在低温的形态适应方面,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或阿伦规律的变化。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早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而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内温动物还利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徒和集群方面。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方面。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

性,将热量贮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渡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9、答:动物与植物一样,必须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才能维持生存。水生动物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是依赖于水的渗透调节作用。

(1)鱼类的水平衡

水生动物,当它们体内溶质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时候,水将从环境中进入机体,溶质将从机体内出来进入水中,动物会“涨死”;当体内溶质浓度低于环境中时,水将从机体进入环境,盐将从环境进入机体,动物会出现“缺水”。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靠渗透调节,渗透调节是控制生活在高渗与低渗环境中的有机体体内水平衡及溶质平衡的一种适应。

①淡水鱼类

当鱼呼吸时,大量水流流过鳃,水通过鳃和口咽腔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相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通过鱼的肾脏排出大量的低浓度尿,保持体内的水平衡。因此淡水硬骨色的肾脏发育完善,有发达的肾小球,滤过率高,一般没有膀肮,或膀胱很小。丢失的溶质可从食物中得到,而鳃能主动从周围低浓度溶液中摄取盐离子,保证了体内盐离子的平衡。

②海洋鱼类

海洋硬骨色血液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这导致动物体内水分不断通过鳃外流,海水中盐通过鳃进入体内。海洋硬骨鱼的渗透调节需要诽出多余的盐及补偿丢失的水;它们通过经常吞海水,补充水分,同时排尿少,以减少失水,因而它们的肾小球退化,排出极少的低渗尿,随吞海水进入体内多余盐靠鳃排出体外。

海洋中还生活着一类软骨鱼,其血液渗透压与环境相比基本上是等渗的。海洋软骨鱼体液中的无机盐类浓度与海洋硬骨鱼相似,其高渗透压的维持是依靠血液中贮存大量尿素和氧化三钾胺。尿素本是蛋白质代谢废物,但在软骨鱼进化过程中,被作为有用物质利用起来。但是尿素使蛋白质和酶不稳定,氧化三钾胺正好抵消了尿素对酶的抑制作用。抵消作用最大出现在尿素含量与氧化三钾胺含虽为2:1时。这个比例数字正好通常出现在海洋软骨鱼中。海洋软骨鱼血液与体液渗透压虽与环境等渗,但仍然有有力的离子调节,如血液中Na离子大约为海水的一半。排出体内多余Na离子,主要靠直肠腺,其次是肾脏。

③广盐性泅游鱼类

泅游性鱼类来往于海水与淡水之间,其渗透调节具有淡水硬骨鱼与海水硬骨鱼的调节特征:依靠肾脏调节水,在淡水中排尿量大.在海水中徘尿量少,在海水中又充水;盐的代谢依靠鳃调节,在海水中鳃排出盐,在淡水中摄取盐。

(2)两栖类的水平衡

两栖类的肾功能与淡水鱼的肾功能相似,而皮肤像鱼的鳃一样,能够渗透水相主动摄取无机盐离子。在淡水中时,水渗入体内,皮肤摄取水中的盐,肾脏排泄稀尿。在陆地上时,蛙皮肤能直接从潮湿环境中吸取水分,但在干燥环境中,由于皮肤的透水会导致机体脱水,蛙通过膀胱的表皮细胞重吸收水来保持体液。

10、答: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然而,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也是对寒冷的一种形态适应。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在冬季增加了羽、毛的密度,提高了羽、毛的质量,增加了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例如.北极狐主要依赖毛皮和皮下脂肪的隔热性,生活在—30℃以下环境中无需增加产热,而能维持恒定的体温;海豹的皮下脂肪厚度达60 mm,在躯干的横切面上,58%的面积为脂肪。另外,内温动物肢体中动静脉血管的几何排列,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了体表热散失,有利于动物在寒冷中保持恒定的体温。

生活在冷水中的外温动物如北极鱼类,其代谢率最大值与它通常的环境温度相关,并与温带鱼类的代谢水平相似,即依赖激活代谢来适应寒冷。这主要是通过同功酶参与调节的。生活在温带及寒带地区的小型鸟兽,在寒冷季节依靠生理调节机制,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冷适应性产热的主要热源,主要发生在褐色脂肪组织中。

行为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徒和集群方面。迁徒可选择温度适宜的地区生活,躲避不利的低温环境。动物集群能建立一定的小气候,减少体温的散失。例如企鹅于冬季繁殖期数干只集聚在一起,身体彼此靠紧,使暴露面积减少,紧贴部位体温相同。这就减少了热散失,减少能量的需求。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种群(population)

2.生态位(niche)

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4.Fisher’s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

5.多型(polymorphism)

6.种群增长类型

7.他感作用(allelopathy)

8.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9.种群动态

10.自疏现象(self-thinning)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

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 ).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6. 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7.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 ).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8.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9.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10.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

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三、填空题

1、次级种群参数有_____、_____、_____和分布型等。

2、种群自动调节的三个学说是_____、_____和_____。

3、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认为,在一个_____、_____和_____的种群中,_____将世代保持

稳定不变。

4、因过渡捕捞而处于资源衰退的鱼类种群,一般在年龄结构上会出现_____;性别比例上会出现_____的

现象。

5、从种群调节的角度,可将生态因子分为_____和_____二类。

6、种群动态的最基本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等。

7、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和_____。

8、根据rm=ln(R0)/T可知,内禀增长力决定于_____、_____和_____。

9、_____、_____是物种进化的两种动力。

10、根据生物因子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将其分为_____和_____。

四、问答题

1.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

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

什么叫生命表。 4.

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5.

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6.

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7. 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五、评述题

1、解释与比较r 、r m 、R 0的概念,Logistic 模型中的N/K 的意义何在?

2、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其耐性限度来渡过不良生境的。

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种群(population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

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

2. 生态位(niche ):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

能关系。

3.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

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4. Fisher ’s 性比理论(fisher ’s sex ratio theory ):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

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 ’

s 性比理论。

5. 多型(polymorphism ):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现型,这种现象叫

做多型。

6. 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

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

密度上升而降低。

7.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

8.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

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不能共存。

9.种群动态: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10.自疏现象(se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

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这一现象称为自疏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C B A B A

D B D D B

三、填空题

1.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

2.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遗传调节学说

3.巨大的随机交配

4.下降型雌多雄少。

5.直接因子间接因子

6.野外观察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

7.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8.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

9.自然选择遗传漂变

10.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四、问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空间分布特征

遗传特征

2.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种群统计学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3类: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3.什么叫生命表?

答:生命表(life table)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生命表开始出现在人口统计学(human demography),至今在生态学上已广泛应用。生命表能综合判断种群数量变化,也能反映出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生命表根据研究者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类: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和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sohort life table)、水平生命表(horizonal life table)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age-specific life table)。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它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 -specific life table),或垂直生命表(vertical life table)。

4.年龄金字塔有几种类型,各具什么特点?

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性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简述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答:(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6.试述捕食对种群的调节作用。

答: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

7. 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1)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2)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五、评述题

1.解释与比较r 、r m 、R 0的概念,Logistic 模型中的N/K 的意义何在?

答:一般的讲,这是在综合生命表中出现的几个概念。三者的共同点:都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动态,

但表达方式不同。

R 。:净增殖率(或世代净增殖率)将存活率和出生率两方面数据相乘,并累加起来(R0=∑lxmx ),

即得净生殖率(net reprodutivr rate)。为一个世代净增殖的个体数,例如:R 。=3.096,表示种群个

体数经一个世代后平均增长到原来的3.096倍。

内禀增长率rm : r :种群增长率,瞬时变化的,即r=lnR0/T 。不同的生物,其世代时间的长短不

同,为保证不同种群的净增殖率具有可比性,将R0/T 相比较, T —世代时间,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

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rm :最大瞬时增长率(rmax )又叫内禀增长率,指特定条件下的种群瞬时增长率,即具有稳定年龄

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最

适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也是最大的种群瞬时增长率。即最佳环境条件下能测得的

种群瞬时增长率,常作为种群数量动态理论研究中的最大值。

Logistic 模型中的N/K ,当N 趋近于0时,种群的个体数量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当N=K/2时,密

度增长逐渐加快,当N=K/2时。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密度增长最快,N 趋近于K 个体数超过K/2时,

密度增长逐渐变慢,当N=K/2时,种群的个体数达到K 饱和值。

2.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调节其耐性限度来渡过不良生境的。

答:我们知道生物的存在和繁殖,都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的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

足或过多时,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亡。生物的耐性限度会因发育时

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当一种生长旺盛时,会提高对另一些因子的耐性限度。相反亦反。生

物的耐性限度时可以通过自然驯化和人为的训化来改变生物的耐受范围,使适应生存范围的上下限发生移

动,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种耐性的变化是直接与生物化学的、生理的、形态的及行为的特征等相关的。

生物也可以通过控制体内的环境来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例如:随冬季向夏季的转

变。水的温度也会慢慢的上升的。其鱼的耐性限度也会在体内酶系统的调节小下而增加,而这个温度在冬

季则可使鱼致死。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ies or biocoenosis) (华东师大/2002

2. 多度(abundance)

3. 密度(density)

4.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中科院广州地化所/2002)

5. 盖度(coverage)

6. 郁闭度与盖度(中科院植物所/2002)

7. 存在度(presence)和恒有度(constancy)(山西师范大学/2004)

8.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华东师大/1996,山西师范大学/2004/2005)

9. 频度(frequency)

10. 优势度(dominance)

11. 生活型(life form)(华东师大/1999/2002)

12. 生态型(ecotype)(华东师大/2000;四川大学/2000)

13. 生活型谱(华东师大/1996、1998;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所/2000)

14. 生活型和生态型(中科院植物所/2002/2003)

15. 生长型(growth form)

16. 高位芽植物(Ph)(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所/2003)

17.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所/2001/2004;厦门大学/2000)

18.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19.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20.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21.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22. 生态等值种(ecological equivalent)

23. 优势种和建群种(南开大学/2000,中科院植物所/2001)

24. 冗余种 (redundant species)

25. 先锋植物(pioneer plant) (中科院植物所/2003)

26. 濒危植物(endangered plants)(中科院植物所/2003)

27. 附生植物(epiphyte) (中科院植物所/2003)

28. 层间植物

29. 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2000;华南理工大学/2004)

30. 空间异质性(special heterogeneity)

二、单项选择题

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聚群是()。

A.种群B.群落C.有机整体D.生态系统

2. 生物群落是()。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4.下列不是机体论观点的是()。

A.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具有明确的边界

B.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B.群落单元是连续群落中的一个片段 D.可以像物种那样进行分类

5.下列哪种说法支持“个体论”()。

A.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B.可以重复出现

C.与生境都是连续的D.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的

6. 下列群落中属于共建种群落可能性最大的是( )。

A.热带森林

B.北方森林

C.草原

D.落叶林

7. 生态优势种的显著特征是( )。

A.最适应当地环境

B.生物量最大

C.生物个体最大

D.生物营养级最高

8. 群落中的"偶见种"可能是( )。

A.优势种

B.伴生种

C.残遗种

D.亚优势种

9.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

10.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势种

D.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三、填充

1. 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__、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 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

3. 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

4. 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所以常称为_____。

5.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植物称为 _______。

6. 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 _____。

7. 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该群落为_ ______。

8. 某个物种在调查中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调查样方数的百分比是该物种的 ______。

9. 表示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_ ____。

10.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地,叫 _______。

11. 林业上常用_____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12.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叫_ _____。

13. 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 ______。

14.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华东师大/1996/1998)

15. 通常物种多样性具有种的 _____和种的___两方面含义。

四、是非题

()1.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水的利用有关。

()2.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华东师大/1996)

()3.从群落中生态位是否重叠可以反映出群落中种间的竞争程度。

()4. 生物量和生产量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所以是同一个概念。

()5.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可以有多个而建群种只有一个。

()6. 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7. 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种的数目有关而与种的均匀度无关。

()8. 基盖度也称真盖度或显著度。

()9. 分盖度或群盖度之和常大于总盖度。

()10. 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下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五、简答题

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华东师大/1998,中科院植物所/2001)

2. 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并说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 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4. 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5. 不同生物物种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南开大学/1999)

6.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7.简述镶嵌性和复合体的区别和联系。

8. 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9.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0. 关键种对于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有何意义?如何证明?

11. 简述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 简述植物群落生物生产力调查方法(北京大学/2001)

13.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14. 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5.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四、论述题

1. 试述Raunkiaer提出的五类植物生活型及其生态学意义。(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所/2001)

2. 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4. 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5. 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6. 试述群落结构形成的平衡假说和非平衡假说。(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所/2002)

7 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8.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9. 论述次生演替系列。

10. 何谓进展演替,试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南京林业大学/2003)

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是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生物群落的概念具有具体和抽象两重含义,说它是具体的,是因为我们确实很容易找到一个区域或地段,在那里我们可以观察或研

究一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它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群落定义的所有生物集合体的总称。

2. 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测定。

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用公式表示: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S(样地面积)。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4. 物种丰富度:指生物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

5. 盖度:一般有两种表示,即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也称真盖度。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6. 郁闭度与盖度:郁闭度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数表示。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林业上常用郁闭度来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7. 存在度和恒有度:在同一类型的群落中,某一种生物所存在的群落数即为存在度。各个群落中的物种,可按其出现的次数比率划分出存在度等级。存在度大的种类愈多,则各群落的相似程度愈大。某物种在各个具有相同面积的群落出现的次数称为恒有度。恒有度可以避免由于取样面积不等而造成的参差不齐。两者都表示物种在群落中出项的次数。

8. 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用于确定乔木的优势度或显著度: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9. 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百分率。用公式表示为: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10. 优势度: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确定植物优势度时,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密度比+盖度比)/2×100%。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11.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因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趋同适应类群。是植物体与环境间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反映,生活型与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无关。

12.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态型是可遗传的变异。

13.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某一群落的生活型谱(%)= 群落中某一生活型植物种的数量/全部植物种的数量×100%。

14. 生活型和生态型:两者都是表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生活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外在(表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的趋同适应。生态型是生物对所生存环境适应的一种内在(遗传)的表现形式,是同种生物于不同环境中的趋异适应。

15.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传统的生长型包括植物是乔木、灌木、草本、高度、形态、叶形和叶质等进行生长性的分类。

16.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的高大乔木,灌木和热带高草,如乔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 (30m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和矮高位芽植物(2m-25cm以上);高位芽植物所指示的是潮湿地带的气候。

17. 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

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18.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它的建群种的生活型。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19.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20.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但是伴生种在比较高层次的群落单位间也有成为特征种。即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21.关键种:指其活动和丰富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性的物种。该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23.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如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即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24.冗余种: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物种是多余的,这些物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25. 先锋植物:在被人砍伐或焚烧后的丘陵地,由于日照充足,一些喜好阳光且生长迅速的植物,最先长出,一般出现在群落演替的初始阶段。

26. 濒危植物:在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灭绝危险中的植物。这些植物种群不多,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植株数量已经减少到快要灭绝的临界水平;生境也退化到不再适宜其生长。

27. 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在群落中主要是一些层间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等,

28.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29.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缀块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调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30.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空间的板块性和梯度的总和。包括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C

5.C

6.A

7.B

8.C

9.C 10.C

11.D 12.B 13.B 14.A 15.B

三、填充

1.经度、纬度、海拔 2,机体论观点 3.个体论观点 4.建群种 5.优势种 6.单建种群落(单优势种群落) 7.共优种群落(共建种群落) 8.频度 9.多度 10,盖度(投影盖度)

四、是非题

答:1. ×,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 ×,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3. ×,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4. ×,生物量和生产量虽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生物量含有速率的概念,而生产量则无此意义,所以不是同一个概念

5.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6. ×,有些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7. ×,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性指标,与种的均匀度有关。

8. ×,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9. √

10. ×,温带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上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四、简答题

1.答:群落的特征有:(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清晰或模糊)的群落边界特征;(9)具有一定物质生产力。

2. 答:群落是在特定时间(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3. 答:群落的数量特征:(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4.答:(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

(2)垂直结构:地上和地下分层,地上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

(3)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

(4)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营养物种、同资源种团及群落交错区。

(5)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5.答:不同生物物种在生物群落形成的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不同:

(1)形成阶段。一些物种扩散至某一生境、经过定居、竞争过程。某种生物的基因在该生境中显现生存优势。携带该基因的优势种(建群种)开始形成。围绕优势种。其他相关物种开始集聚。逐渐呈现群落雏形。但此时的群落仍处初期。物种组成结构不稳定。生物数量较少均还未形成规模。

(2)发展阶段。随着优势种基因适应性的加强,优势种内个体大量衍生,其他相关联的物种和生物个体数量大量增长,群落迅速扩大,新群落规模不断扩大。

(3) 成熟阶段。群落中物种结构已基本稳定,每种生物都有良好发展,物种之间关系协调,群落功能完善(4)衰落与更新阶段。由于生境的持续变化,原有优势种因其基因适应性变弱,逐渐失去生存优势,依赖这一优势种的生物群落逐渐衰落。同时,新的优势种开始出现,孕育着下一个群落的形成。

6.答:(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7.答:镶嵌性主要指: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斑块较小;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而复合体则主要指: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斑块较大;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

8. 答:群落的成层主要主要指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地上层和地下层。动物随植物的分层而分层。(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层;主要原因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中科院生态学试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态学甲 20XX年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表型适应与进化适应 2.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3.生境与生态位 4.捕食食物链与腐尸食物链 5.上行控制效应与下行控制效应 二、问答题(从以下6题中任选5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并分别说明植物是如何适应水体和沙漠两种不同生境的。 2、简述种群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模型中的假说、参数r,k的生物学意义及r,k对策者的主要特征。 3、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并论述群落演替理论对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指导意义。 4、何谓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简述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及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阐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二种主要途径? 6、简述全球变化的主要类型,阐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1、何谓外来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3分) 2、简述生物入侵的一般过程(5分)。 3、目前在我国发现了一些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暴发危害。试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以某种外来入侵的植物(如紫茎泽兰)或者外来入侵的植食性动物(如美国白蛾)为例(任选其中的一种),简明扼要回答以下问题: 1)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调查得出该外来种种群发生的绝对密度?(2分) 2)假设该外来种与当地另一近缘种存在着竞争关系,试建立该外来种种群(N)与当地另一近缘种种群1(N)竞争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分析它们之间竞争作用的可能结果?(5分)23)从该外来种自身遗传特性及侵入地自然、生物环境的角度,探讨该外来种暴发的可能机制?(8分) 4)根据该外来种种群暴发的可能机制,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提出对该外来种控制的对策(4分)。 20XX年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9

《环境生态学》考试200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分,共20分)一、术语解释<每题4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b5E2RGbCAP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环境中的各 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p1EanqFDPw 4、生态位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DXDiTa9E3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分)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2分)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2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2分) 2、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RTCrpUDGiT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5PCzVD7HxA

城市生态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1.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述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2.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是由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 3.芝加哥学派,1925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同心圆增长理论。 4.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而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 7.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8.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 9.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和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10.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1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臭氧层流失。 12.人口结构: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3.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内因,迁居者的需求;迁居者的文化心理;外

因:社区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和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住房政策 14.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换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5.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16.中国酸雨的特点:第一,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南方比北方严重;第二,在时间分布上有季节性;第三,酸雨逐年严重 17.城市大气分层,城市边界层、城市覆盖层和农村边界层 18.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19.城市工业区布置与居住区的关系:(1)生活居住区内布置工业;(2)生活居住区边缘地段布置工业,或以工业街坊的方式布置在居住区内;(3)工业区;(4)工业点。在生活居住区和生活居住区独立地段布置工业,是城市工业布置的普通形式,而工业区、工业点只是在中等城市以上才能出现。 20.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构成。 21.城市水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城市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22.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长期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逐步形成土壤。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 23.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是从占领土地开始的,由于人类在城市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土壤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