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易错知识点

刑法易错知识点

刑法易错知识点
刑法易错知识点

刑法易错知识点

黄亚飞 2012.09

1.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2.成立特别累犯要求已满18周岁。

3.强奸致人死亡中:甲强奸妇女,乙阻拦,甲杀死乙,应定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4.罪刑法定原则:1. 思想基础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2. 基本内容成文的、事前的(禁

止既往)、严格的(禁止类推解释)、确定的罪刑法定

5.属人原则:1. 按我国刑法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2. 国家工作

人员和军人一律追究。

6.保护管辖:1.按我国刑法最低刑为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2.在犯罪地受法律处罚。

7.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

8.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

9.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判断。

10.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判断。

11.定罪身份(真正身份犯)只是针对实行犯所要求的,量刑身份犯就是不真正身份犯。

1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在报复陷害罪中是定罪身份,而在诬告陷害罪中是量刑身份;

打击报复证人罪不是身份犯,不要求行为人有身份。非法拘禁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量刑身份。

13.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其主管部门、上级机构等吊销营业执照、宣告破产,直接追究直

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诉。

14.金融诈骗罪的八个罪名中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只能自然人构成。

15.对单位犯罪,一般双罚,例外只罚直接责任人。

16.不作为犯可分为真正不作为犯、不真正不作为犯。

17.真正不作为犯只能由刑法明文规定。

18.不真正不作为犯:可由作为,也可不作为构成。

19.作为与不作为产生竞合时,优先认定为作为。

20.抗税罪便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既不是作为犯,也不是不作为犯。

21.不真正不作为犯记忆公式:能为→应为→而不为→具有等价性。

22.紧急避险产生作为义务,正当防卫不产生作为义务,犯罪行为产生作为义务。

23.过失犯罪的成立都要求有实害结果。

24.侵犯商业秘密罪,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滥用职权罪,致使公共财产、国

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成立实害结果才成立。

25.结果加重犯:1.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2. 非法拘禁罪致人死亡,3.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

罪致人死亡(包括自杀),4. 虐待罪致人死亡(包括自杀)

26.侮辱罪、诽谤罪、遗弃罪中没有规定“若致人死亡要加重处罚”,不存在结果加重犯。

27.自然人的不法侵害限于对个人法益的侵害,对侵害国家法益、社会法益的犯罪行为,原

则上不能擅自进行正当防卫。

28.假想防卫、假想避险只能是过失、意外事件,不可能是故意。

29.特殊正当防卫中的绑架包括拐卖妇女、儿童罪中的绑架。

30.紧急避险中的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31.偶然防卫、偶然避险都不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32.甲女同意与乙等数人淫乱,乙等虽不构成强奸罪,但有可能构成聚众淫乱罪。

33.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结束。如果不法侵害仍在进行,所

进行的救济构成正当防卫;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所进行的救济构成自救行为。34.如果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那么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的渎职犯罪,

但可能构成过失的渎职犯罪。

35.犯罪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36.对取得型财产犯罪的财物数额要求有认识。

37.过失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如中止、未遂等问题。

38.犯意转化,从预备阶段过渡到实行阶段,实行行为吸收预备行为。

39.行为对象转换:1. 如果侵害的法益不具有人身专属性,则定—个犯罪,而且既遂;如果

侵害的法益具有人身专属性,则数罪并罚,2. 如果行为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构成,则数罪并罚。

40.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与打击错误(方法错误)不同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中,行为

对象只有一个,后者中,行为对象有两个。

41.事前故意,预想结果推迟发生,运用介入因素三标准判断因果关系。

42.结果的提前实现看是否着手,着手既遂。

43.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1. 从主观出发,触犯什么罪(是否既遂),2. 从客观出发,触

犯什么罪(是否既遂),3. 如果是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此时重罪能够评价为轻罪。

44.这里一定要求使用暴力(是指非法拘禁之外的更高暴力)致人重伤或死亡。如果没有,

而是拘禁本身导致人重伤或死亡,则14至16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45.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46.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7.制造完事故后,向保险公司打电话询问理赔事宜,不是着手。

48.不能犯分为手段不能犯、对象不能犯。

49.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分:1. 从客观角度来判断,而不能从行为人主观认识来判断,2. 从

行为时的情况来判断,而不能从行为后的情况来判断,3. 应当看这类行为以后再重复实施有没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而不能仅局限于当下这一次。

50.对于未遂犯、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预备犯还可免除处罚。

51.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52.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认识错误问题处理标准是:根据主观认识来判断。

53.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特定对象障碍:行为人的目标是特定对象,因为客观不存在而放弃

犯罪,成立未遂,而非中止。

54.犯罪中止要求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即使行为人自动放弃或积极努力防止,但结

果仍发生了,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55.预备行为造成的实害结果不属于既遂结果。

56.故意+过失≠共同故意,过失+过失≠共同故意。

57.片面共犯问题:只承认片面帮助犯成立单向共同犯罪,片面教唆犯、片面实行犯不构成

共同犯罪。

58.共同故意:1. 一是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2. 二是具有意思联络。

59.一个人无需对与自己行为没有因果关系的结果负责。

60.共谋共同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分:前者,两人是共同谋议,并决定共同实行;后者,甲有

犯意,乙无犯意,甲教唆乙产生了犯意,而且甲不去实行犯罪,只有乙实行犯罪。61.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分:前者对实行者(被利用人)有支配力,后者对实行者没有支

配力,只是引起了对方的犯意。

62.间接正犯也属于正犯(实行犯),因此无身份者不能构成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63.有犯重罪犯意教唆行为人犯轻罪,对轻罪构成帮助犯。

64.有犯轻罪犯意教唆行为人犯重罪,对重罪构成教唆犯。

65.)教唆对象必须特定,如果不特定,就是“煽动”。

66.引诱、教唆未成年人吸毒,不是独立罪名,而是引诱、教唆他人吸毒罪的从重处罚情节。

67.帮助犯帮助行为:1. 帮助行为对实行行为需起到实质促进作用,2. 帮助作用只要求具

有,但不要求实现。

68.帮助行为包括事前帮助和事中帮助,不包括事后帮助。事中帮助就是承继的帮助犯。事

后帮助,也即既遂后帮助。

69.除了帮助犯不可能是主犯外,其他概念都可以相互结合。

70.首要分子:犯罪集团、聚众犯罪。

71.除了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外,其他情形下的首要分子和主犯都没有必然的一

一对应关系。

7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适用假释;累犯既不适用缓刑又不适用假释。

73.对于从犯、胁从犯,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从犯还可从轻处罚。

74.一是对于共同正犯范围内的行为,坚持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二是部分正犯超出共

同犯罪范围的过失行为,其他正犯不用负责。

75.

76.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

权罪同时又构成受贿罪,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77.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人员又受贿的,故意提

供虚假证明文件,只定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加重处罚,不数罪并罚。

78.妨害公务罪的罪数,作为加重处罚情节:第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二,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除此之外,在其他犯罪中暴力抗拒检查的,数罪并罚。

79.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死缓、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80.拘役实行强迫劳动改造,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81.两类严重的死缓犯,可以限制减刑:第一,累犯;第二,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

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

82.在判决之前的羁押时间不计算在二年死缓期间内。

83.没收财产:没收犯罪人个人合法所有并且没有用于犯罪的财产。

84.如何确定没收财产的数额,与犯罪人犯罪所得数额无关。

85.如果一个罪被判处罚金,另一个罪被判处没收部分财产或没收全部财产,都采取并科原

则,分别执行。

86.剥夺政治权利内容:(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

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87.在管制刑中,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也不得行使上述权利。但在缓刑、假释里不剥夺这些

权利。

88.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适用的犯罪分子,有两类:一是主刑为死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

子;二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89.若限制人身自由的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从解除人身自由之日起算起。

90.引证罪状: 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空白罪状: 指明了

必须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罪状.

91.非法拘禁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聚众斗殴罪、非法组织卖血

罪、强迫卖血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注意:行为人在构成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的前提下,如果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最终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故意重伤或杀害被害人,则应以刑讯逼供罪(或暴力取证罪)和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罚。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如果过失致人死亡,不定故意杀人罪,因为条文中没有如此规定,所以应定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92.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必须自愿,不是自愿则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93.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关键区分:生命所面临的危险是否紧迫,生命对作为义务的依赖程

度,行为人履行义务的难易程度。

94.强奸罪加重处罚:1.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2.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3. 二

人以上轮奸的;4. 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95.利用职权的强奸与权色交易的区分。前者:利用职权进行胁迫,使妇女产生恐惧心理而

不敢反抗。后者:双方相互利用,各有所图,女方以肉体换取私利。

96.强制猥亵妇女与猥亵幼女的行为,只能是性交以外的行为,否则构成强奸罪。而猥亵幼

男的行为则包括性交行为。

97.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过失,加重处罚;故意,故意

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过失、故意都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98.绑架罪:1. 实力控制人质2. 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3. 要求具有利用第三人对人质担忧

的意思,要求具有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的目的

99.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论处:这里的“债务”包括非法债务,

如高利贷、赌债等。第一,虽然是非法债务,也应有事由或根据,不能是完全凭空捏造的债务或制造骗局设立的债务;第二,索取的数额不能远远超出债务本身数额。

100.拐卖妇女、儿童罪加重处罚:1. 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2.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注意不再定非法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3. 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注意不再定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4.

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注意不再定非法拘禁罪或绑架罪。

101.拐卖妇女、儿童罪既遂:实力控制了被害人就是既遂;但出卖妻子、子女或捡拾的儿童,由于不存在拐到手的问题,所以以出卖掉为既遂标准。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后才产生出卖意图而出卖的,也以出卖掉为既遂标准。

102.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着手:与拐卖者商讨价格。既遂:接收到手。

103.拐骗儿童后,又勒索财物的,定拐骗儿童罪与绑架罪,并罚。

104.拐骗儿童后又非法拘禁,只定拐骗儿童罪。注意:收买被拐卖儿童,又非法拘禁,并罚。105.侮辱罪、诽谤罪对象:特定自然人。

106.诽谤罪捏造的是虚假事实;侮辱罪可以使用真实事实。诽谤罪不能使用暴力;侮辱罪可以使用暴力。诬告陷害罪内容:捏造虚假的犯罪事实。如果诬告他人有卖淫、吸毒行为,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不成立本罪。

107.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关键区分:是否向公安、司法等机关告发虚假的犯罪事实。108.诬告陷害罪要求诬告在先,司法反应在后。

109.诬告陷害罪既遂:公安司法机关收到并看到诬告材料时就既遂。

110.暴力取证罪取证对象是广义的证人,既包括被害人、鉴定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也包括不具有作证资格的人、不知道案件真相的人,还包括年幼者、精神病患者。

111.猥亵儿童的,依照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规定从重处罚。

112.协助强迫劳动,定强迫劳动罪。

113.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114.虐待被监管人罪,行为对象是被监管人,既包括犯罪嫌疑人、罪犯,还包括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的人员。注意:这一点与刑讯逼供罪不同。后者只是发生在刑事诉讼领域内。

115.虐待罪成立要求经常实施,偶尔一次不构成该罪。

116.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行为对象:残疾人和不满14周岁的人。行为方式:第一,通过暴力、胁迫手段。采用利诱、欺骗方式,不构成本罪。第二,是组织,非教唆、帮助。117.抢劫罪加重处罚情节:(一)入户抢劫的;必须带着实施财产犯罪的目的人户。必须在户内实施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必须认识到是他人的“户”。(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公共交通工具要求具有公共性和运营性。承载特定范围乘客的校车、厂车不属于这里的公共交通工具。(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包括此种警察冒充彼种警察、军人冒充警察的情形。(七)持枪抢劫的;枪须向被害人使用或显示。如果仅仅携带而抢夺,根据携带凶器抢夺转化抢劫的规定,以抢劫罪论处,但不认定为持枪抢劫。(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118.抢劫罪中的胁迫必须是以暴力相胁迫。

119.如果债务人为了免除债务,将债权人杀死,不定抢劫罪,而定故意杀人罪。

120.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三罪要求着手实行,但不要求既遂。

121.甲绑架乙,然后逼迫乙向妻子打电话,并让乙隐瞒自己被绑架的事实。甲不具有利用第三人担忧的意思和向第三人勒索财物的目的,甲构成抢劫罪;如果妻子很担心并直接联系了甲,甲让妻子给钱,则甲便具有利用妻子担忧的意思和勒索的目的,转化成了绑架罪。

122.对人、物都没有危险(盗窃罪)-----对人有危险,对物暴力(抢夺罪)----对人、物都暴力(抢劫罪)。

123.盗窃罪,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为行为人本人占有的目的,也包括为第三人占有的目的。124.盗窃与侵占罪的区分:正确的判断顺序是,先判断主人是否在占有,然后判断行为人是否在占有。如果一旦确认主人在占有,那么即使行为人在实际的持有,也视为对主人占有的一种辅助手段。

125.共同占有问题。两人共同占有财物时,其中一人将财物偷出变卖,定盗窃罪。

126.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定盗窃罪。127.盗窃不记名、不挂失的存折;盗窃记名、挂失的,但能够即时兑现的存折,以盗窃罪论处盗窃数额按照票面数额计算。盗窃记名、挂失的,且不能即时兑现的存折,如果不取款则不构成盗窃罪;如果冒充主人欺骗银行职员,支取存款的,以诈骗罪论处。

128.盗窃罪的成立不需要取得数额较大的财物:1.多次盗窃,不要求每次盗窃行为都成立盗窃罪,更不要求都成立盗窃罪既遂。2.入户盗窃,入户时应具有非法目的,但不限于盗窃目的。3.携带凶器盗窃,携带,不要求显示,4.扒窃。

129.诈骗罪成立行为结构:欺骗行为---对方产生或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交付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对方遭受财产损失

130.以增值前景看好而鼓动顾客购买商品或投资,如果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属于诈骗。例如,售楼小姐以增值前景说动顾客买房,

131.诈骗罪中交付财物包括交付财物所有权或占有权。

132.三角诈骗:行为人一受骗人(有处分权利)一受害人(没有受骗)

133.盗窃罪的间接正犯:行为人一受骗人(没有处分权利)一受害人(没有受骗)

134.诈骗罪的间接正犯:行为人一受骗人(被利用人)一受害人(受骗人)

135.看有没有受骗人,若有,就是诈骗罪,若没有就是盗窃罪。

136.诈骗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行为人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符合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就既触犯了销售伪劣产品罪,又触犯诈骗罪,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137.行为人采取侵犯著作权罪的第四种行为方式“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都以侵犯著作权罪论处。

138.敲诈勒索罪行为结构:实施恐吓行为---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吓心理(给被害人留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交付财物---行为人取得财物

139.甲带着不法所有目的,假意设立一存车处,欺骗乙存车,乙存车后,甲立马将车开跑。

甲构成诈骗罪。侵占罪中的不法占有目的必须在占有财物之后产生的,否则成立其他类型的犯罪。

140.挪用特定款物罪,本罪是单位犯罪,但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

14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142.具体危险犯而言,产生具体危险是犯罪成立的条件,造成实际危害结果是犯罪既遂的条件。

143.劫持航空器罪: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144.交通肇事罪:法定加重处罚情形一:“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是行为人知道构成交通肇事罪;法定加重处罚情形二:“因逃逸致人死亡”对“致人死亡”的主观态度,具体包括:过失、间接故意,不包括直接故意,否则构成故意杀人罪并罚。

145.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这是一种法律拟制。共同过失原本不构成共同犯罪,司法解释将其拟制成共同犯罪。

146.危险驾驶罪:醉驾是比酒驾更严重的程度,如果是酒驾没有达到醉驾程度,不构成本罪。147.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没有诈骗

148.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私藏是依法配备的人员,条件消除后,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149.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1)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和单位;行为犯,(2)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和单位,结果犯。

150.重大责任事故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

151.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

152.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153.销售伪劣产品,同时触犯诈骗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154.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同时触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155.(一)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二)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或者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以走私罪论处。

156.走私假币的行为虽然也属于运输假币,但不再定运输假币罪。但是,走私假币进境后,又出售的,构成走私假币罪和出售假币罪,由于是两个行为侵犯两个法益,应数罪并罚。157.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不管是索取财物,还是收受财物,都必须为他人谋取利益。158.受贿罪,索取贿赂只要求利用职务便利,不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既要求利用职务便利,还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159.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1)谋取的是不正当的商业利益;

160.伪造货币后,持有、使用、出售、运输的,以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

161.购买后又使用,只定购买假币罪,从重处罚。

162.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以假币换取真币的行为,同时构成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或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属于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163.(1)复制他人信用卡、将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写入磁条介质、芯片或者以其他方法伪造信用卡1张以上的,属于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2)伪造空白信用卡10张以上的,属于伪造信用卡,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164.贷款时没有转贷牟利目的,正常贷款后产生转贷牟利目的并转贷的,不构成本罪。165.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166.行为人开始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合法取得贷款后,又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此时如果仅仅实施了转移、隐匿贷款行为的,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不构成诈骗罪,也不构成侵占罪,只按民事案件处理;

167.明知是伪造、变造、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构成票据诈骗罪。

168.行为人既伪造票据,又使用的,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第177条)和票据诈骗罪的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

169.伪造信用卡并使用的,同时触犯伪造金融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属于牵连犯,应择一重罪论处,一般定信用卡诈骗罪。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然后使用的,同时触犯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论处,一般定信用卡诈骗罪。170.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认识错误问题:由于使用行为是关键,盗窃阶段的认识错误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使用行为。(1)甲盗窃到信用卡,以为是真实有效的,然后使用,实际上是伪造的或作废的;(2)甲盗窃到信用卡,以为是伪造的或作废的,然后使用,实际上是真实有效的。如果对机器使用,则定盗窃罪,如果对人使用,因为是同一犯罪构成间的错误,故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171.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但发卡行没有催收时,由于这里的恶意透支要求发卡行催收,故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但如果符合盗窃罪或诈骗罪,应成立盗窃罪或诈骗罪。

172.甲单独盗窃了信用卡,告知是盗窃来的,让乙去使用(包括对人和对机器)。由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以盗窃罪论处”中,使用行为是关键行为,盗窃罪还在实施过程中乙明知甲盗窃了信用卡后中途参与进来,并实施使用行为,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173.甲单独盗窃了信用卡,谎称是自己的信用卡,让乙去使用(包括对人和对机器)。甲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乙因没有犯意而无罪。

174.甲单独盗窃了信用卡,谎称是捡拾来的(或诈骗来的,抢夺来的),让乙去使用。甲都构成盗窃罪;乙使用他人的卡,对人使用,就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对机器使用,构成盗窃罪。

175.骗取、抢夺信用卡后不使用,不会侵害他人财产权,无罪。

176.不具有主体身份(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人骗取保险金的,不构成保险诈骗罪,可构成普通诈骗罪。

177.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178.实施抗税行为致人重伤、死亡,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只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不构成抗税罪。如果是过失致人重伤、死亡,则构成抗税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179.逃避追缴欠税罪是追缴有难度。

180.行为人自己制作侵权复制品,又销售他人制作的侵权复制品,触犯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数罪并罚。

181.采用利诱、诈骗、胁迫或敲诈勒索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不定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而定侵犯商业秘密罪。

182.非法经营罪:1. 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2. 非法买卖外汇,3.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4. 传染病疫情期间哄抬物价,5. 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6. 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83.强迫交易罪:本罪的暴力胁迫不能达到完全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仅限于轻伤害,与敲诈勒索罪可以产牛想像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184.串通投标罪:一是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行为要求情节严重;二是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行为不要求情节严重。

185.妨害公务罪: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人大代表,3.红十字会,(只要求暴力胁迫,若没有暴力胁迫即使造成严重后果也不构成本罪)4.国安、公安机关(暴力威胁或造成严重后果都构成本罪)。

186.招摇撞骗罪: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从重处罚。

187.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188.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必须是真实有效的,伪造的不算。189.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

190.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

191.赌博罪:1.行为方式:聚众赌博、以赌博为业。2.主观上要有营利目的。

192.实施赌博犯罪,应当从重处罚:1. 国家工作人员2. 组织国家工作人员赴境外赌博的3.

组织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者开设赌场吸引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的

193.伪证罪行为主体: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194.在刑事诉讼中,即使经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帮助其毁灭无罪证据、伪造不利证据,因为妨害了刑事司法客观公正性,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195.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经当事人同意,帮助其毁灭有利证据、伪造不利证据,因为民事、行政诉讼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所以行为人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196.司法机关追捕过程中,为了使犯罪人逃匿,自己冒充犯罪人向司法机关投案以包庇罪论197.完全是司法机关的错误导致关押,事实上确实无罪的人,单纯脱逃,没有使用暴力,不认定为脱逃罪。

198.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加重处罚:1. 造成被组织人重伤、死亡的(这里是指过失造成)2. 剥夺或者限制被组织人人身自由的3.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

199.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加重处罚:1. 造成被运送人重伤、死亡(这里是指过失造成)2.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

200.偷越国(边)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偷越国(边)境叛逃的,只定叛逃罪。

201.倒卖文物罪:行为主体:文物贩子,

202.如果行为人明知外国人是走私文物的犯罪人,仍向其出售自己的文物,构成走私文物罪203.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是单位犯罪,出售或私赠对象必须是非国有单位或个人;如果是其他国有单位,则不构成该罪。

204.盗掘过程中又盗窃、损毁文物的,加重处罚。

205.在盗掘结束后,出于其他目的故意损毁文物的,应另定故意损毁文物罪,两罪并罚。即使是为了掩盖罪行、毁灭证据而损毁文物,也应并罚。

206.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当然解释原理,抢劫国有档案,按照抢夺国

有档案罪论处。

207.非法行医致人死亡,只定非法行医罪,加重处罚,不再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208.行为人不以牟利为目的,为他人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数量较大的,对行为人(代购者)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论处。代购者从中牟利,变相加价贩卖给他人,以贩卖毒品罪论处。209.如果针对不同宗毒品,走私这宗毒品,贩卖另一宗毒品,则应定走私毒品罪和贩卖毒品罪,数罪并罚。此时毒品数量应当累加计算。

210.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加重处罚

211.特别再犯制度: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1. 前后罪的时间间隔没有要求。2. 前后罪的法定刑没有要求212.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和强迫他人吸毒罪

213.强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强奸后迫使卖淫的加重处罚。

214.协助组织卖淫罪:招募、运送行为,

215.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的主要负责人,犯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和引诱幼女卖淫罪,从重处罚。

216.如果既实施引诱卖淫,又实施容留卖淫,还实施介绍卖淫,即使行为对象不同,也只定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这一个罪名,不数罪并罚。

217.由于挪用公款罪中没有类似法律拟制,因此受国家机关、公司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人挪用受委托管理、经营的国有财产的,只能定挪用资金罪,不能定挪用公款罪。218.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进行非法活动,只要挪出来了就既遂。

219.如果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目的,通过虚假许诺骗取他人财物,以诈骗罪论处。

220.斡旋受贿:要求是不正当利益,若是正当利益不构成;不能是利用下属或有制约关系的人的职权,否则直接定受贿罪。

221.行贿时被对方当场拒绝,或者对方上缴组织部门,行为人都成立行贿罪,只是未遂。222.行贿罪主管要求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223.单位斡旋受贿不构成单位受贿罪

224.介绍贿赂罪:行为人的行为同时对行贿、受贿都起到帮助作用,同时构成行贿罪的帮助犯、受贿罪的帮助犯及介绍贿赂罪的,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

225.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司法机关后来查清了该巨额财产的来源:如果来源是合法的,原来的判决必须维持,不能更改;如果来源是非法的,则按非法来源的性质再次定罪,也不能推翻原来的判决。

226.徇私枉法罪:这里的判决包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部分。

227.私放在押人员罪和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行为对象是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不包括被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劳动教养的人。

228.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酌情处罚。

229.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战时犯前款罪从重处罚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在1L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并得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个数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HCO3-、

刑法学知识点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包括3种情况A.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做的解释 B.是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所做的解释 C.刑法在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的阐明(z最高法和最高检 5.扩张解释: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比其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简答题: 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1998年12月29日) 3、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的根本精神,还能指导

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1、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含义包括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并给以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如果刑法没有规定,即使行为危害很大,也不认定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给以刑罚处罚。也即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的原则。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也即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程度,是决定刑罚轻重的重要依据,犯多大的罪处多重的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行相当,罪当其罚。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2、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安全与完整,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也即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简答题: ﹡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特征,也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一、总则部分 1、刑法的概念、分类、性质、任务和功能 2、刑法的解释 3、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复习) 4、刑法的适用范围(重点复习) 5、犯罪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6、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分类(重点复习) 7、犯罪课题与犯罪对象 8、危害行为的概念 9、不属于危害行为的几种情况 10、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11、不作为的分类 12、危害结果的概念、分类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14、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重点复习) 15、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重点复习) 16、论单位犯罪(重点复习) 17、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18、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 19、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20、简述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21、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2、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要件 23、无防卫动机的情况(重点复习) 24、防卫过当的成立要件及处罚原则(重点 25、特殊防卫的概念与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6、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的概念、法律规定、成立要件、处罚原则 27、犯罪未遂的分类(问答或名词辨析) 28、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29、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处罚原则(重点复习) 30、共同犯罪的形式(问答或名词辨析) 31、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各自包括?32、继续犯的概念、特征以及与状态犯、即成犯、接续犯的区别(重点复习) 33、想象竞合犯的概念、特征及与法条竞合的区别 34、结合犯与集合犯(重点复习) 35、惯犯与连续犯(重点复习) 36、连续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37、连续犯与继续犯(重点复习) 38、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 39、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问答或辨析) 40、刑事责任的根据(问答) 41、刑罚的目的(重点复习) 42、罚金的执行与缴纳(问答) 43、剥夺政治权力刑(问答) 44、没收财产与罚金 45、非刑罚处理方法(问答) 46、量刑的原则(问答) 47、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 48、累犯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49、自首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 50、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重点复习) 51、缓刑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52、假释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 53、追诉时效的延长(问答) 54、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问答) 55、法定刑与宣告刑 二、分则部分(主要以罪名的比较为主) 1、罪状的概念、分类 2、事后抢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 3、斡旋受贿概念、成立条件(问答) 4、如何理解公共安全?(重点复习) 5、法条竞合的概念、特征、处罚原则 6、间接走私的类别(重点复习) 温馨提示: 1、考试中往往会出现诸如比较两个相近的罪名的比较题或论述题,但两个罪名之比较未必各项均有不同,故我们应当按顺序逐一比较,相同点亦需做出说明,不同点则是重点比较之处。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制取漂白色粉末、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色粉末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 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 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 到的是Ca(HCO3)2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 冶炼 正确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 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刑法必背五大知识点

1、罪名问题。 分则条文的理想结构包括罪状、法定刑以及罪名三部分,但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没有显示出罪名(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见后附表格),鉴于这些罪名的表述又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所以大家要注意具体罪名的准确表述,不能按照分则条文的意思自己总结,建议大家一边对照分则条文,一边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法定的罪名标注在所对应的条款前,这样在以后翻看刑法条文时,这一条到底规定了什么罪名、有几个罪名、是否为选择性罪名等就一目了然了。 2、法定刑问题。 我国刑法对法定刑的设置采取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那么作为刑事责任具体体现的法定刑是否需要记忆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记忆的而且你也不可能完全记忆,司法考试也没有直接考察法定刑的先例,但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罪名之法定刑如抢劫罪、盗窃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贪污受贿罪等法定刑记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你界定这些常见案件的追诉时效是多少、有助于你搞清楚是否为加重构成、有助于你在分析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时明确何者为重罪等等。 3、刑法修正案问题。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刑法典先后作出六次修改,有个六单行法律文件(一个补充规定和六个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修改了刑法第190条、增加了“骗购外汇罪”;1999年12月25日《刑法修正案(一)》的主要内容是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和第八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进行了修正;2001年8月31日《刑法修正案(二)》是对刑法第342条“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正,将其修订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即刑法保护的对象由原来的耕地扩大至耕地、林地等农用地;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是以修改和规定恐怖性犯罪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增加了“资助恐怖活动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两个新罪名,扩大了第191条洗钱罪的对象(增加了恐怖犯罪活动)。2002年12月28日《刑法修正案(四)》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将第145条的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罪的犯罪形态由原来的危险犯修改为行为犯、明确了走私废物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幅度、增加了“非法雇用童工罪”和“枉法执行裁判罪”。2005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五)》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信用卡犯罪,增加了第177条之一,同时修改了第196条。此外,关于军人犯罪,第369条增加了一款。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更是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多个罪名,主要涉及妨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方面的一些个罪及渎职罪方面的内容。这是在08年刑法中应当高度注意的一个变化。 4、关于刑事立法解释的掌握。 刑事立法解释同样是由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法律解释,同刑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已经有9个立法解释:如对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内容的解释;对228条等土地犯罪解释;对294条“黑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绝对OK)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柯桥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林春辉2012.5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由于碳酸根离子水解,在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 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 +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NO3-、NH4+、F- 22、在高温下,2C+SiO2=2CO+Si,由此可以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 23、1L1mol/L的碳酸钠溶液吸收SO2的量小于1L1mol/L硫化钠溶液吸收SO2的量 24、已知中和热△H=-57.3kJ/mol,则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7.3kJ 25、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Mn2++2e-+2H2O =MnO2+4H+ 26、炒过菜的铁锅未及时洗净(残液中含NaCl),第二天便出现了红棕色的锈斑,负极反应式为Fe-3e-=Fe3+,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27、镀铜可防止铁制品腐蚀,电镀时用铜不用石墨作阳极的原因是铜不活泼,覆盖在铁制品上保护了铁 28、以铝材为阳极,在硫酸溶液中电解,铝材表面形成氧化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Al+3H2O -6e-=Al2O3+6H+

2017刑法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刑法考点总结(简略版) 总则部分: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3)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适用范围 (1)空间效力: ①国内犯:属地管辖; ②国外犯: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2)时间效力:溯及力:禁止溯及既往(我国采纳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犯罪论 1.刑法概说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分类 2.犯罪构成 (1)违法性: ①危害行为: A.刑法禁止的行为不是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任何身体动作,而是在客观上可能侵犯法律保护的利益的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危害行为; C.持有行为 ②行为对象:是指实行行为所作用的物、人、组织 ③危害后果: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 A.分为:侵害犯与危险犯 B.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a.意义:影响罪数的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 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b.特点: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特殊性:诈骗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等都具有特殊的因果关系发展进程 c.认定:合法则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④特定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者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 ⑤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都属于违法阻却事由。 (2)责任性: ①故意/过失: A.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 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 (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 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

刑法分论重点罪名知识点总结

危害国家安全罪 提示:本章犯罪均应剥夺政治权利(死刑,无期,危害国家) 可以附加没收财产 死刑七罪,无死刑五罪,(其中叛逃罪最高刑10年,其余四个最高刑15年) 危害国家安全罪: 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构成要件行为的提前性,错综性 犯罪行为阶段的混合性 具有勾结外国,境外背景的从严处罚 处罚比一般的严厉 构成要件:侵犯客体:国家安全(主权,领空,政权,制度) 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罪主体:多数一般主体,少数特殊主体,无单位犯罪 主观方面:故意,绝大多数直接故意 102-113 ,12条文,12罪名 背叛国家罪: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客观:勾结外国,危害主权领土完整安全 主体:我国公民 分裂国家罪: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特征:客观上实施了以上行为 本罪属行为犯 分裂国家:抗拒中央统一领导管辖,将我国领土割裂出去,破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将某一民族从统一的民族分裂出去。 武装叛乱罪:勾结外国,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行为。 武装暴乱罪:国内人员独立组织策划实施武装暴乱行为。 颠覆国家政权罪: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主体:窃取党和国家重要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影响的野心家阴谋家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境内外组织,机构或个人资助境内组织或个人实施前六罪的行为 犯罪是特定的,帮助行为独立成罪 特征:客观方面,资助行为,仅限于提供经费场所物质,如果参加具体犯罪以共犯论处。 主体:境内外组织机构直接负责人或个人 主观方面:故意 叛逃罪 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密秘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 履行公务期间:从任职起到解职止的期间 叛逃境外:通过非法途径出境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在境外叛逃:不同于滞留不归,行为人属合法出境在境外投奔境外组织机构。 间谍罪 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任务, 为敌人指示轰炸目标 国家机关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任务的,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提供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 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 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 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 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 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 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 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 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 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 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 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 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 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5、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能引入新 杂质又要易除去。 6、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 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 和1mol碳碳键。 7、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 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 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学刑理整点识知法.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 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 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 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 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3(.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9易混易错知识点汇总

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一、人民当家作主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有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我国公民有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 二、我国的经济成分 1.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国有经济】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三、中国走向世界 1.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处开放】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领导力量、主宰力量、控制力量)。×【重要力量(、坚定力量、中坚力量)】 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力量(领导力量、主宰力量、控制力量)。×【重要力量(、坚定力量、中坚力量)】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3.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源泉、不竭动力。×【改革开放】 4.党和国家始终把民生问题、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首要工作、中心工作、工作中心、工作重心、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不是根本任务) 6.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共同富裕。×【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科技成就、人与自然 1.党和国家的各种措施有利于实现各族人民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同时富裕)。×【共同富裕】 2.党和国家致力于维护社会的绝对公平与正义。×【“绝对”删去(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3.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某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4.我们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法治的国家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基本方略(治国方略)】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公民)。×【广大人民群众】 3.最有效、最可靠最重要的规则是道德。×【法律】 4.依法治国和以德国(法律和道德),依法治国(法律)更重要,更有效。×【两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刑法学1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1知识点总结(大红本) 第一章刑法概说(非重点)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第三节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适用刑罚人人平等原则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第二节犯罪构成 第五章犯罪客体(非重点)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危害行为 第三节危害结果 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第七章犯罪主体 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 第二节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 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第五节单位犯罪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犯罪故意

第三节犯罪过失 第四节与罪过相关的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认识错误 第九章正当行为 第一节正当行为概述 第二节正当防卫 第三节紧急避险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犯罪既遂形态 第三节犯罪预备形态 第四节犯罪未遂形态 第五节犯罪中止形态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 第一节罪数判断标准 第二节一罪的类型 第三节数罪的类型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非重点) 第一节刑事责任概述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三节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和解决方式 第十四章刑罚概说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第二节刑罚的功能 第三节刑罚的目的 第十五章刑罚的体系和种类(非重点) 第一节刑罚的体系 第二节主刑 第三节附加刑

语文易错知识点汇总

语文易错知识点汇总一易错的字音字词易错读音1 ǐ)户q)绮(nún tùh)馄饨(nùn dùhì)灯混沌(chǐ)梁白炽(j脊()头攻讦(núx噱()喷nēp)沱大雨香喷喷(ngāp)滂(èxié)跑马卖解(ji )气íp)头倔脑倔脾(èju)倔(?uq?gé)强枸杞(ju)香倔(nèp()然iěfù)立斐(chù)立矗(zhì)古不化伫(nú)撼树泥(fíp蚍蜉()闻iēfì)子手绯(gu)刽(iàkuú)市侩(rèni嗫嚅(易错多音字2 炮、菲易错词语3 平心而论挖墙脚老生常谈明信片食不果腹大满贯启事文身亟待爆冷门凑合履新埋单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挑肥拣瘦=一如既往继往开来捡(拾取)拣(挑选)买单工力悉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顶礼膜拜倾轧毋庸置疑荟萃萃取易错词义4 没工夫)-武术)工夫(时间/罚不当罪(罚重了)功夫(同工夫完成某项工作的人力)/功效)工力(力量和本领/功力(功夫和力量二易错的病句类型)搭配、用词不当1(,关键时期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正是(正处在)青年学生1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有关组织对他们的双休日是该好好关心一下了。读者在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引导(对)本书作者希望本书能2,她纵横,对她来说,

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的“长征”医学尖端—癌症攻克当代3。医学独创自己的提出中西,博采众长,千年求索,推陈出新,,有鲤鱼跳)岁月verb蹉跎(和青春往事了自己的自述在这本新书里,冯小刚4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兴趣(?)和浓厚的关心了极大的表示科技界的同志对这一问题5(多重否定)收集邮票。无时无刻不忘小李是个集邮迷,他6还可以发展到特点但研究人员认为其微型超微型电脑已经尽显了巨大的魅力,7。更高水平。倍1~2下降了夏季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8胜利凯旋拿破仑远征西班牙后9 。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思维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是人们的共10 。人生发展规律,而且要更加重视尊重人生价值的实现识,创新教育不仅要(关联词递进关系错误),在民间的影响如日中天,所近几年,易中天因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11 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被应邀(应邀就有被动含义)以常,对其他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成为(作为)航天技术12 就能产生无法他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估量的经济效益。,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整理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 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 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 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 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 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 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 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 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 留下液氧 6. 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 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错误, 是降低生铁中 C 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7. 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错误, 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 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 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 反应, 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 能溶于氢氟酸 10. 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 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 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 但是强于I2, 在溶液中FeI3 是不存在的 11.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 钝化是化学性质, 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 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 、Na2SiO3、Na2CO3、Ca(ClO)2 、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 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 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 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 13. 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正确 14. 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 、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 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 和 NH4NO3 15.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 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16. 用1molAl 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 电子发生转移 17. 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龙图教育:刑法重要知识点背诵材料

刑法学重要知识点111条 1、刑法的任务和机能(选择) 1)刑法的任务包含两方面内容:(1)惩罚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 2)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刑法具有三种机能: (1)规制机能(行为规制机能),即刑法通过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从而发挥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2)保护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即刑法通过惩罚侵害法益的犯罪,从而发挥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的作用; (3)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即指依据刑法的规定惩罚犯了罪的人,而不能对未犯罪的人动用刑罚以及犯罪人施以不恰当的刑罚,从而发挥刑法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和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的作用。 口诀:保护智障(保护/规制/保障) 2、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条文7-11背诵) 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3个层次) 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对2类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及对那个原则的体现?对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效力的3个条件?对国际犯罪的效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属地、属人、保护管辖原则中的任意原则能确立刑法的效力,则不需适用普遍管辖原则?) 【答案】 1)属地管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领土、领水、领空)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地管辖原则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适用上具有优先性;)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不包括火车)。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择一说”,即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我国领域(包括悬挂我国国旗的航空器与船舶)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2)属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无三年限制)。 保护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3)普遍管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对国外判决的承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