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981738.html,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作者:张银平

来源:《上海企业》2018年第10期

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使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也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种种数据表明,国有企业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扩散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应该成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那么,一个企业的积极作用首先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这么重要,这是一个老话题,但事实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清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被摆在最为核心的位置,成

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所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也应该在经营发展中贯彻国家的创新战略,并将创新作为根本战略目标和重要突破口。

国有企业只有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协同创新,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要做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总的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实质性改变。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虽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打破常规改变思路,提升自身的科技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变简单套用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创新活动的管理方法。

二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要形成新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我们看到,大量科研成果和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转化率为60%至70%左右;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来看,2016年我国为56.2%,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些问题正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痼疾。

三是提高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质量。过去的国有企业长期靠模仿跟进策略形成“路径依赖”,也有现有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创新效益不显著的现象。因此,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创新质量,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持以及优化产业创新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破题发力。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 (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有企业改革的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不否认在局部地区的少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私有化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国有企业私有化问题是在西方产权理论误导下才出现的,而民营化改制恰恰又成为国企私有化的隐蔽形式。因此,必须揭示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实质,解释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发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反思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思想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营化;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所有权;产权改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2674(2006)06 收稿日期:2006 —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CJY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美平(1970-),女,山东曹县人,经济学博士,河南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产权理论误导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的确需要对其进

行改革。其中,产权改革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之一然而,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哪一种产权观作为指导思想却是我们首先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改革开放中,客观存在两种产权观:马克思主义产权观与非马克思主义产权观。前者认为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谈产权,解决产权问题必须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坚持按社会主义产权规律办事;后者则以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清晰” 为名义,提倡走私有化道路。而国内个别学者所谈到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指导思想正是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清晰论”。 运用西方产权理论,他们是这样来论述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的:首先,认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掌握了企业的实际剩余权。其次,分析了国有企业的这种变化是一种不规范的产权分离体制,即名义国家所有权和实际企业所有权的分离。再次,指出国有企业这种不规范的产权分离体制的弊端,即为寻租者提供了机会,破坏了公平竞争,而且,即使从纯粹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同时,又阐明了产生这些弊端的结果:不被法律承认的企业实际所有权往往会产生大量短期行为。最后,个别学者为我们指出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制方案――把不合理的名义国家所有权的外壳脱去,转变为名符其实的企业所有权。这就是国内个别学者所主张的民营化――主要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显然,在个别学者看来,国有企业产权是不明晰的,而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的方法是让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也就是说,企业所有权落实到具体的经营者名下,这才算实现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关于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得到丁较快的发展,部分国有企业的创新行为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说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一些较为严惩的问题,大量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本文拟对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一定探讨。 一、强化国有企业的内在激励措施 从发达国家的实证考察来看.现代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均十分强调企业内部激励措施的重要胜,重视借助企业内在的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巨大激励力量,使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将国有企业内在的措施安排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第一层面,通过产权安排、组织设计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系统。 在产权安排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风险主体、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要从形成有效率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应,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以股票期权制等诸多形式,使国有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国有企业员工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设计面,要善于运用组织设计理论.对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和安排。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因此,要通过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使国有企业内部相关组织的形式、规模和结构适应技术创新需要而不断创新,为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机组合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更易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 在管理制度方面,则应该通过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加强界面管理,协调各部门行动,保持国有企业界面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冲突和合作进行调节和控制。要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要激发创新人员的创造性,又要使其服务从创新活动的整体要求,促使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得以发挥最大效应。要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警惕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创新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安排,使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内部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宽松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创新者以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并对那些创新失败者以保护和鼓励;既积极鼓励创新活动中的“个人主义”精神,但更要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以激发国有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 二、强化市场层面的外在激励措施 国有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需要有效的市场制度给予激发和支持。对技术创新而言,市场制度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过程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因此,必须将市场作为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二层面,通过相关市场措施的完善来形成推动国有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一方面,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理想的创新收益,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诱因。在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鼓励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系统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等直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规定,以及人才流动、资 金融通等促进技术创新要素有效组合的交易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技术创新交易秩序的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思考(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思考 袁兆亿李子彪 近年来,科技创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中央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更将其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意义。当前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竞争模式在类型、结构和内容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自主创新已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由此不但突出了人才资源在现代竞争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其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地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客观上,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变革及产业演化存在着阶段性差异,从而使得对竞争力基础的确定上存在着某种随机性和伸缩性,但是人才资源作为现代竞争力核心构件的本质却是无法改变的,其显示出来的关键作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国家创新力的发展。 一、全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竞争的基本逻辑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竞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转移。工业经济时代面临的物质资源短缺难题,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已转变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人才资源短缺难题,这种新变化,使得全球竞争的模式要义更倾靠于以人才资源为基础的新发展。由于物质资本投入存在边际作用递减效应,而人才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这使得那些积极发展人才资源的国家拥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和巨大潜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构建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的进展程度与普及层次差异显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的人才资源发展状况密切关联。创新型国家是一种基于人才资源高度积累的社会形态,那些拥有高素质人才资源存量

和巨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和地区,不但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改造和推进自身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正是人才资源带来的财富创造力的价值所在。 传统的战略理论注重从外部环境研究竞争策略,但是新的竞争力理论则要求从内部条件研究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不但使得以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内在涵义更为突显,而且也是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最重要标志,并由此形成创新型国家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取向如何,以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基础是不会改变的。 二、强化人才战略对创新资源整合的导向功能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以人才资源发展为基础的战略模式,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但有利于对创新型国家的打造形成强大支撑力,而且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进而可以有效地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进程。因此,确保人才战略从更高层面对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配合,在整体部署上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要务,不但是应对当前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保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发展人才资源的巨大潜力,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从根本上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世界银行的有关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前景取决于能否成功地调动和有效利用一切资源,特别是对人才资源的利用。因此,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人口的内涵型发展,扩充人才资源存量,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当务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管理理念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本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 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 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 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 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崔 斌,呼跃军 (包头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 要:目前企业的创新管理是摆在众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企业创新管理的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旨在分析和探讨创新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创新;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把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同企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取得实际成效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是个制度性的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企业的内部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归纳起来就是六个字:人、财、物、产、供、销,即管理六要素。人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财就是财务管理,物就是生产资料的管理,产就是生产控制管理,供就是源材料供应管理,销就是产品销售管理。 当前,在商业环境的稳定性、确定性、可预测性已经被变革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所代替的同时,国内外企业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变化进行了许多管理变革,呈现出了三大趋势: 1 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研究表明,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惟一主题,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其能动作用等等。 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这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与可以枯竭的物质资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 2 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企业从大量市场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简单的一次性交易的竞争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的生产、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实现向"敏捷管理"方式的转变。一个企业要适应超倍速的竞争,必须在以下各层面具备敏捷性的特点:在生产方面,敏捷管理意味着具有依照顾客定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在营销方面上,它具有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点;在组织方面,敏捷管理要求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一改强调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3 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 许多成功企业形成了不少互利(下转第71页) 76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年第11期 收稿日期:2006-06-25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与改革的重要意义 -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意义 内容提要: 1、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还要研究提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规范的标准,明确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有计划地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进行下去。 3、打好当前“三年两个大多数”的攻坚战,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心;有利于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引言 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把握好长远目标和阶段攻坚的关系”。这一指示,对于我们努力完成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攻坚任务,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行许多探索。比如,如何才能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才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健全的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何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既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又使其得到有效使用,实现保值增值,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又需要积累实践经验。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有者(投资者)主体的多元化,就没有真正规范化的公司。我国的《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同时也规定了只有个别特定行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才可以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从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改组成了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却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很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说明,在国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981738.html,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 作者:林理邓庭俊林茜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17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4)09-000-02 摘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结构的研究。本文以开放式创新模型为基础,结合二元组织结构等创新理论,构建了大学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型。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化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二元组织开放式创新国有企业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核心优势的核心源泉,创新通常被定义为“产生对情景有用的,合适的新的想法”。由于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被认为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发展,针对国有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聚焦于国家政策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战略地位的定性研究。针对国有企业创新机制,创新组织框架和创新过程缺乏体系化研究。缺乏深入研究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式。而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弥补了现有对国有企业创新体系研究的不足,并为国有企业创新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二、二元性组织:组织创新的重要模式 美国研究人员Tushman和O’Reilly 多年探索研究,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以及大量的一线 管理人员接触,对企业“成功之后是失败,创新之后出现惰性“这种”成功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在成熟大企业中存在阻碍突破性创新的结构惰性和文化惰性。在结构上和文化上的惰性是企业渐进性创新,取得短期成功的推进因素,然而在应对突破性创新的挑战方面,他们则使组织成为过去式的牺牲品。针对大型企业如何把握突破性的创新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二元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Christensen对正在成熟大企业的创新研究中发现,那些在突破性技术领域即使找到自己位置的成熟企业,几乎都是由经理人员来负责组建一个围绕突破性技术的新的独立事业部门。 二元组织的模式的含义是,在面临突破性创新时,企业可以通过二元的组织结构来摆脱困境,即一方面继续在企业主流组织中运用渐进性创新来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转换思路,成

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满分卷)2016.10.25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 1. 鼓励中介服务类机构入驻股权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企业融资咨询等相关服务,强化()的基础性地位。[2分] A. 交易咨询机构 B. 证券市场 C. 证券中介机构 D. 股权交易市场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 目前在我国,()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量的科技资源被掌握在不懂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科技生产要素。[2分] A. 市场 B. 计划 C. 政府 D. 行政力量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3.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在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是()。[2分] A. 人才和企业家精神 B.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C. 创新和创业 D. 人才和创新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4. 哪一选项不属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2分] A. 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链共赢 B. 以客户为导向 C. 商业模式借鉴国际经验 D.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依存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5. 在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过程中,要让()通过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富起来,从而吸引全社会的高端科技人才服务于科研院所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2分] A. 注册专利最多的科研员 B. 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 C. 提出先进理论的学者 D. 对转制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正确答案:B 6.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推动()的结合。[2分] A. 生产与技术进步 B. 教育、科技与生产力 C. 教育与技术进步 D. 科技与经济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7. 构建促进创新创业的系统化服务平台,由相关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各项配套服务,使创新创业过程从()到()形成接力赛,是创业者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核心环节。[2分] A. 猜想,实践 B. 实践,猜想 C. 企业运营,发明创造 D. 发明创造,企业运营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8. ()是联接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2分] A. 企业 B. 科研机构 C. 消费者 D. 生产人员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9.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以()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结构能有效适应经济结构变化。[2分] A. 经济问题 B.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C. 创新型国家建设 D. 创新创业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0. 将知识产权以()的方式进行融资,可以很好地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难以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产与收益的困境。[2分] A. 证券化 B. 股票化 C. 实体化 D. 拆分化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

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2010-------2014) 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东北林业大学

2010年5月

目录 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2 1.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点2 1.2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3 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5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6 2.1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6 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7 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 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9 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9 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10 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12 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17 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17 4.2 历史上科技创新及其环境的启发19 4.3 阻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缘故分析23 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 23 4.3.2中国教育观念与体系的阻碍31 4.3.3中国科技评判体系的阻碍35 5 国家科技政策 38 5.1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及其作用39 5.1.1美国39 5.1.2芬兰41 5.2 我国科技政策进展展望44 5.2.1完善知识产权爱护政策44

5.2.2完善人才政策54 6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计策58 6.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原则58 6.2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途径61 6.2.1提升科研投入强度61 6.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61 6.2.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62 6.2.4培养全民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氛围62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低下,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付出了庞大的代价。中科院可连续进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讲,中国每制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稳,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运算在国民财宝之中,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的退化,同时只记录了看得见、能够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专门有奉献的劳务却视而不见。我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进展机会来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在1985年——2000年的15年高速增长期内,GDP年均增长率为8.7%。然而,如果扣除缺失成本和大量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增长后),这期间内,我国的“真实国民财宝”仅为名义财宝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我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我们主张以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会导致实实在在的GDP增长,利国利民。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由数据统计表明,“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论资本市场的完善、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本文认为,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在于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缺陷。国有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口就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自身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既可以为国有开辟新的资金源,降低高负债率;又能通过完善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进而改善融资机构,提高国有的绩效;还能通过流动性功能的加强,促进产权重组。其核心是构建一个完善、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最终从微观的、供给的层面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需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国有改革资本市场 一、国有改革的核心症结——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有低效率和普遍大面积亏损问题十分突出,尽管三年的改革与脱困攻坚战已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国有脱困的基础并不牢靠,长期困扰国有的一些深层次、核心问题尚未被全面解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有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格局、融资体制不合理的问题,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融资体制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股权结构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则导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从原来的国有改制而成,其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着以下重大缺陷:第一,畸形的股权结构。股票的种类过多,既有按投资者身份划分的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又有按投资者地域划分的A股、B股、H股、N股等,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而且,非流通的国有股(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过大,一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分布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二,残缺的股东控制权。股东行使控制权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所谓的“用手投票”,即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二是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影响股票价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经营。按照我国的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尚不能自由流通,虽可协议转让,但严格的限制条件和行政干预,使这种有限的转让并不能真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在我国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下,加快建立国有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原因; 历次的技术创新活动调查都表明,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体制不顺、信息不灵等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几个主要因素(见表1)。实际上,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不灵也是机制(投资机制、人才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不用政府去过多地管,企业就会追求技术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技术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就要被市场淘汰。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否搞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成功,与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者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清。由于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一些企业认为,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责任是经营班子的,负担是职工的,故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毕业论文

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其实质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的调整过程,如放权让利、二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股份制改造等。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国家和企业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国有企业税负名义上是降低了,实际上整体税负水平却有所提高。据测算,实行股份制后,试点企业所得税加上国家股分红的比重占企业实现利润的6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的所得税率。 (2)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一方面,国有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因为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挂钩,企业才有压力,才会兢兢业业去搞好技术创新。否则,谁也不对技术创新投资效果负责,谁也不对企业的呆坏帐、亏损负责,借了银行的钱可以不还,此种状况是不可能搞好技术创新工作的。 (3)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首先,国有企业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普遍很少,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决策主体,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1997年企业开发经费占全投入的比重为42.9%,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如1997年美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总数的72.7%,日本为65.2%,德国为65.8%,法国为61.5%,英国为65.5%,俄罗斯为69.2%,韩国为73.7%。1997年,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

浅谈我国国企改革新发展 肖亦舒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密切的同时,对国内经济的成份,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消除不适应市场的因素,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要求。本文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动向。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当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模式,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三)国有企业改革是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改革成本。由于国有企业较多的承担了财政收入、指令性计划的责任,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建设由于需要巨额投资、并且有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导致一般的企业无法承担。而国有企业在其中一直承担着重担,并且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只有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够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势,以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支柱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三阶段 我国国有体制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第二阶段开始于1993年,由这个时间可以联想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指流通体制的创新;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2004年以后是纵深推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从一下角度进行分析。 1、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有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实现经济体制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最理想状态是“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成本代价而无法达到

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0 引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912年,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理论[1]。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理念首先出现于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他指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做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限制了经济活力,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此来应对目前经济新常态,突破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局显得极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做出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1 理论创新是基础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对人类原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以及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理论创新是破旧与对立的统一,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理论创新都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开端的,理论创新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问题被解决的过程[3]。 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变迁。原有的理论体系已无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必须要先建立相应的学说、理论设计好清晰的社会转型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