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煤矿概况

贵州煤矿概况

贵州煤矿概况
贵州煤矿概况

贵州煤矿概况

一、概述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理坐标:东京104°-109°北纬25°-29°,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武陵山构成全省地势骨架,西高东低。主要有乌江、北盘江两流域,分属长江、珠江水系。以贵阳为中心有滇黔、川黔、黔桂等四条铁路及公路与邻省相连,各县及公社多通公路。贵州省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全省86个县、市、区中,产煤县、市、区有74个,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以上,划分为20个煤田。但在全省9个煤田中,六盘水、织金、纳雍和黔北三大煤田煤炭资源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6%。

我省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至一九九三年底止全省保有储量:4983017万吨;预测储量(可靠级)864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99亿吨(2003年省矿产储量简表),预测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1920亿吨。截至2004年末,贵州省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587.29亿吨。包括在建生产矿井在内,贵州省已利用的煤炭资源量为83.68亿吨,已利用资源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例仅为14.25%,尚未利用的资源储量为503.61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85.75%。

截止2005年底,我省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强度从“九五”末的11%左右提高到16%以上,原煤产量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已达到10795万吨,与2000年3025万吨相比,增长了2.57倍。煤炭外销3361万吨,与2000年1000万吨相比,增长了2.36倍。从销售结构看,省内耗煤约为65%(电力30%,冶金、建材、化工、民用35%),省外用煤约35%。外销的主要方向是广西、广东、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区,其中广西约占65%以上。

(1)贵州含煤地层特征

一、下古生界含石煤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最主要的是寒武系牛蹄塘组。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东南等地,总厚26—313米,平均170米左右。含石煤总厚10—20余米,发热量400—800卡/克,个别高达3000卡/克。常伴生磷块岩及钒、钛、钼、镍、铀等稀散放射性元素。

二、下石炭统大塘组:总厚19—992米,一般200—500米。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威宁、毕节、纳雍和黔东南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由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地煤组成。威宁、荔波、都匀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含煤1—10层,可采1—2层,厚1.2—1.5米。煤种:厚煤—无烟煤。

三、下二叠统梁山组:除黔东北思南等地缺失外,其余地区普遍沉积。总厚0—300余米。为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的滨海相沉积。黔西北水城、毕节以西,黔东南凯里、从江、黎平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地层一般厚10—50米,含煤0—7层,一般可采1层,厚0.63—1.0米,煤层呈透境状、串珠状。为气煤—无烟煤。

四、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总厚53—852米,一般213米(修文)—439米(格目底)。除黔东南—隅外均有分布,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地含煤地层。由北向南厚度为:桐梓113米,息峰229米,

贵阳320米,紫云852米,册享332米;大致有薄—厚—薄的变化。自西向东分为三个相区,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含煤0—60余层,一般可采1层(天柱)—41层(格目底),煤厚0.5—34.1米。

(一)过渡相区:分布于毕节、水城、盘县一线以西,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偶夹泥灰岩和透镜状菱铁岩。一般含煤40—50余层,可采十余层,多分布于煤组中上部,厚5.16—32米。煤质:中灰、低硫—中硫。煤种:气煤—无烟煤。

(二)海陆交互相区:位于过渡相区以东,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西。由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灰岩层数、厚度自西向东递增。煤组厚度、煤层层数变化较大,六枝矿区煤组一般厚360米,含煤8—32层,可采一般6层,厚12米左右。多为中灰、中—高硫煤。以无烟煤为多,也有部分烟煤。

(三)海相区: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东地区,自西向东龙潭组逐渐过渡为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夹碎屑岩、煤层。含煤1—数层,可采1层,厚约1米。为中灰、富—高硫煤。煤种:肥—贫煤。

五、上三叠统二桥组:总厚70—1460米,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及贵阳地区。分贞丰型和郎岱型。

(一)贞丰型: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泥灰岩,含煤2—80层,可采0—4层,厚0—5米。中灰、富—高硫;气—肥煤。龙头山向斜本组厚1389米,含煤22层,可采4层,厚约5米。

(二)郎岱型:碎屑岩夹煤线、薄煤、炭质页岩,一般无可采煤层。六枝郎岱本组厚334米。

六、新第三系翁哨组:保存不全,可见厚度60-212米。分布于旋秉翁哨、盘县平关、威宁水中等地,陆相含煤沉积,含褐煤1-11层,可采1-8层,最厚达30余米。灰分39.91,硫分3.21%。

(2)煤层构造特征

贵州省地处新华夏系第三褶皱带与沉降带的南部和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褶曲、断裂均较发育。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为省内重要含煤地层,其沉积发育受下述几组构造带的影响较为明显:(一)展布于纳雍至黄平一带的东西向构造带,其南北地层发育不同。(二)南北向构造体系,尤其是展布于遵义、贵阳、罗甸的黔中构造带。(三)华夏、新华夏系全省均较发育,多展布于黔东地区。对各煤田影响较大。(四)北西向构造带主要展布于黔西水城~~望谟地区。北西向复式褶皱、断裂对黔西煤田的发育、改造影响较大,受其影响水城煤田南、北含煤地层的厚度、含煤性等差异较大。由于几组构造带(体系)相互切割、联合、改造的影响,使各煤田小断层比较发育,构造更加复杂化。

二、现状

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方案和国家编制的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贵州省已被列入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规划之中。根据国家对各省在大基地规划内煤炭产量计划的安排,要求到2020年我省大基地规划范围内煤炭产量达到1.27亿吨/年。其中,贵州省2010年在大基地规划内的产量规模安排为0.96亿吨/年(外运3200万吨)。

根据国家“十一五”煤炭工业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十五”期煤炭产销情况分析和产业发展对煤炭消费的需求,通过对我省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部门“十

一五”发展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以及省外煤炭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十一五”期末我省原煤的需求量将达1.6亿吨。其中:省内消耗量为1.2亿吨,其中:电煤约0.7亿吨,其他冶金、建材、煤化工等约0.5亿吨;外送约0.4亿吨。

在国家对煤炭行业实施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通过引进优强企业,由原来单纯依靠省内四家煤矿企业的模式,转变形成以国有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具有实力的其它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的格局,实现了煤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我省煤炭工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力。尤其是通过煤电联营模式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

(1)“十五”以来贵州煤矿取得的进展

“十一五”以来,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我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投入,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防治系统、顶板灾害防治、“一通三防”安全设施配套(包括通风设备更新、瓦斯抽放、安全监测监控、矿井防尘灭火系统的改造和完善)。一方面重点加大了煤矿采掘、洗选工艺的升级改造。我省国有重点煤矿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煤矿的总体形象出现良好的态势。

“十五”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企业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煤炭经济效益的意识,陆续开始启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有关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利用煤矿瓦斯发电,以及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我省建成投产。

“十五”以来,根据我省能源工业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探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煤田地质勘查支持力度,在政府加大投入补助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资金筹集方式,确保煤田地质勘查任务的完成。与“九五”相比,煤田地质勘查呈现出“质好量大”的局面。共完成钻探工程量约70万米,获得资源量约50亿吨,提交大中型井田的地质报告40件。有效地保证了我省“十五”时期各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任务的完成。

(2)“十五”煤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按照国家“大煤保大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我省为一、二批“西电东送”电源主要配套了25对大中型矿井,建设总规模5140万吨/年,“十五”以来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十五”建成3对,可形成生产规模540 万吨/年,“十一五”建成22对,可新形成生产规模3800万吨/年,“十二五”收尾建成,可新形成生产规模800万吨/年。

我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预计原煤生产量分别为:11900万吨、12900万吨、13900万吨、14800万吨、16000万吨;

根据对我省对电煤配套大中型矿井建设进度安排,大中型矿井产量分别为:2910万吨、4040万吨、5895万吨、7895万吨、11010万吨;大中型矿产量在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5%、31.3%、42.4%、

53.3%、68.8%;

三、“十一五”总体规划和目标

1、主要任务

(1)在全省推广和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建和新建大中型矿井的地质勘查精度,在提高矿井安全施工建设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按期建成投产;加大对后备区资源普查勘探和保护力度,确保煤炭资源按照规划,有序开发建设。

(2)将煤炭的开发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培育和发展一批煤及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工业基地,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就地转化。从机制和体制创新入手,培育和打造一批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促进煤炭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3)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一切合法可行的形式联合改造规划煤炭矿区内的小矿,加快提升规模和竞争实力。

2、目标

——产量目标:全省原煤产量“十一五”末预计达到1.6亿吨。

——安全生产目标: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00%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根据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性完善防灭火和防尘的技术装备。

——行业结构目标:力争在“十一五”分别培育2~3个煤电化(铝)一体化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大力提高原煤洗选比率,到2010年,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努力争取煤的液化、气化、煤层气开发等煤的加工转化以及综合利用项目有较大突破性进展。

——煤炭清洁生产环境目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力争到2010年,新建项目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现有矿井污染有较大程度的减轻;使矿区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达到相当水平,逐步建立起生态良性循环体系,使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地质勘查目标:继续加大对规划矿区内矿井以及后备区的普、详查力度,开展对深部勘查工作,增强我省资源战略储备能力。推广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我省煤炭地质勘查精度,提高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和建设管理水平。

3、煤炭重点建设项目

(1)主要新开工大中型煤矿项目

配套我省火电项目,以及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十一五”新开工建设43对大中型矿井,总规模4905万吨/年。

(2)老矿区扩能技改项目

对盘江和水城矿区的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挖潜和扩能改造,力争“十一五”末使盘江矿区(老区)达到1200万吨/年,水城矿区(老区)达到1000万吨/年。配套盘江、水城老矿区矿井技改扩能对相应配套选煤厂进行扩建,规模为:1080~1500万吨/年,新增洗选能力420万吨/年;新建选煤厂,规模为:8000万吨/年。

(3)煤炭综合利用项目

Ⅰ、以重点解决我省城市燃气为主,建设一批煤气化制醇醚项目,“十一五”建成投产180万吨/年甲醇以及60万吨/年二甲醚、20万吨/年醋酸、30万吨/年烯烃等下游产品。

Ⅱ、矿区瓦斯综合利用项目

在矿井布局相对集中的盘江矿区和水城矿区,分别启动瓦斯发电厂项目的前期工作;

Ⅲ、青山—保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

尽快完成勘探和参数井试验工作,争取“十一五”末进入商业性开发。

(4)煤田地质勘探

“十一五”计划开展42个地质勘查项目,地质钻探工程量79万米,预算投资6.37亿元。其中:普查项目8个,地质钻探工程量9万米,精查项目34个,地质钻探工程量70万米。

四、需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发

“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我省地方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至2005年底,全省原煤产量中地方小矿产量约占78%。全省共有生产煤矿2143对,平均单井产量不足4万吨/年。由于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造成以下问题影响我省煤炭工业发展。

一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占我省煤矿总数78%的小矿由于自身生产、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导致全省煤矿事故多发,煤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资源回采率低。我省目前小矿比率仍然过大,由于小矿自身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也影响到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的提高。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我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起步较晚,加之对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引进实力欠缺,影响了煤化工项目的开发深度和市场的发展。

(2)电煤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峻,运输“瓶颈”仍然存在

――省内运输。我省电厂大都属于坑口电厂,主要运输方式除胶带运输外均采用公路运输解决。尽管对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

――省外运输。南昆铁路、株六复线、内昆线建成通车后运量发展很快,目前已无富余运煤能力,南下通道仍然不畅,而其它通往华中、华南的铁路线也基本饱和,通往两广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仍不足,另外由于空车严重不足,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运量,严重影响了我省的煤炭外销。

(3)电源建设进度普遍提前,造成配套矿井建设滞后和电煤供应紧张

我省“西电东送”第一批电源配套矿井由于受国家对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的特殊要求,项目核准有关程序时间较长等原因影响,造成矿井建设滞后电厂。但是,尽管“西电东送”第二批电源配套矿井均与电厂同步或提前开工建设安排,由于电源建设普遍存在不按照计划工期纷纷提前建成投产情况,不仅使配套煤矿总是处于滞后于电厂建设进度的局面,而且影响了电煤供应计划安排,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4)煤田地质勘查程度和精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煤田地质勘查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不能保证满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布局和资源战略储备的需要;二是由于我省受地质条件限制,煤矿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较复杂,不同程度影响了我省煤田地质勘查精度,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顶板事故、水灾等多种灾害的防治带来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三是煤炭资源开采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随着我省“十五”以来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加之陡坡耕种等问题突出,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进而形成岩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矿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对水源、大气污染加剧,井下抽出的瓦斯排入大气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四是煤炭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的矛盾突出。我省“十五”以来“西电东送”任务重,配套电煤矿区、矿井开发、建设全面铺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十分巨大,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诱发滑坡、崩塌不可避免,地质环境的治理将会任重而道远。

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城市经济发展矛盾突出。随着我省城市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城市清洁能源的需求,仅仅依靠外来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拓展我省城市燃气气源,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十分迫切。

六是水电建设与库区移民安置矛盾突出。我省“十五”—“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库区移民将达30万人,库区移民生产和生活安置工作强度大,库区社

2、发展措施

(1)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煤炭资源的总体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矿区开发建设规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煤炭开发建设方面的产业政策和规定,在加快建设大中型矿井的同时,搞好地方小矿的整合工作。

(2)重视煤炭资源的战略储备,对有较大潜在资源量的新煤田区、稀缺煤种区和重要煤种,实行战略性保护。坚持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努力搞好环境、生态保

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煤炭经济和矿区环境协调发展。

(3)加大煤炭采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力度,高起点提升我省煤炭工业的科技水平。今后大型煤矿、选煤厂项目的设备招标不仅要面向省外市场,也应面向国外市场,只要性价比高的,有利于安全生产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应该大胆引进。

(4)重视和加强我省煤炭深加工研究开发技术力量的培育力度,打造和培养我省自身煤炭科技研发队伍,提高和增强我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实力。

(5)进一步搞好环境容量平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按照国家对我省环境总量控制的目标要求,我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在抓紧作好后续电源点有关环境评价工作的同时,“十一五“期重点应抓好现役火电厂和已经建成投产电厂限期脱硫工作,一是要求尚未安装脱硫装置的现役火电厂必须在“十一五”全部安装脱硫装置。二是“十五”期已建成投产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火电厂,凡是没有安装脱硫装置的,必须在“十一五”期内限期完成脱硫装置的安装任务。三是后续电源点的脱硫装置一律与电厂同期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做好煤炭矿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对煤炭开采、洗选、运输、加工、利用和废物处理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二是贯彻国家资源保护法,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确保煤炭生产持续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根据规划调控生产总量和组织资源开发。

贵州中药材概况.docx

贵州中药材概况 品种优势贵州省是中药资源大省,特定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而且质量好;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矿藏丰富,蕴藏着许 多矿物药。据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现有中药品种4802 种,其中植物药 材 4419 种、动物药材 301 种、矿物药材 82 种,中药材种类数位居全国首列。中药材蕴藏量达 6500 多万吨,民族药品种 1500 余种。属贵州省的道地药材有天麻、杜仲、厚朴、黄柏、半夏、石斛、何首乌、天然冰片、重楼等数十个品种。目前,全省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 77 个,种植面积达 200万亩。 珍稀名贵品种:珠子参、虫草、艾片、麝香、牛黄、穿山甲等。 道地品种:天麻、杜仲、石斛、厚朴、黄柏、首乌、胆草、天冬、黄 精、银花、桔梗、吴茱萸、黔党参、五倍子、半夏、桃仁、雷丸、南沙参、毛慈姑、马槟榔、仙茅、冰球子、白及、重楼、茯苓、朱砂、水银、明雄黄。 家种(家养)品种:野变家及引种成功,并能提供一定商品的大约有 80种。主要有天麻、杜仲、厚朴、黄柏、吴茱萸、金银花、乌梅、茯苓、 石斛、五倍子、白术、云木香、麦冬、山药、菊花、牛膝、桔梗、白芷、瓜 蒌、红花、延胡索、女贞子、干姜、大黄、泽泻、生地、玄参、丹皮、香橼、 无花果、紫苏、白芍、鱼腥草、艾纳香、板蓝根、砂仁、大力子、枳壳、栀 子、木瓜、薏苡、荆芥、火麻仁、莱菔子、三尖杉、喜树等。 贵州中药材发展现状目前,贵州省中药材家种栽培品种在原有 40余种基础上,又增加了如下近40 个品种:淫羊藿、半夏、太子参、天冬、黄精、重楼、百合、薏苡、瓜蒌、姜黄、射干、玉竹、冰球子、毛慈姑、

银杏、喜树、丹参、头花蓼、芦荟、五倍子、薯蓣、玫瑰、百合、浙贝母、 北板蓝根、白花前胡、柴胡、白及、灵芝、草乌、知母、猫爪草、花椒、 姜、山苍子、大果木姜子、金铁锁、倒提壶、苦荞头、乌骨鸡、鹿、乌梢 蛇等。 其中,经国家中医药局考察后在贵州建立定点药材生产基地13 个品种,18 个基地,这些品种是石斛、半夏、杜仲、龙胆、茯苓、吴茱萸、天冬、黄精、金银花、苦荞头、冰球子、白芍、桔梗,支持资金达250 万元(不含地方匹配资金)。 "十一五 "期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拟达150 万亩。 大方县中药材发展概况 大方特殊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孕育着极其丰富的中药材资 源,是贵州乃至我国著名的传统药材产区。按上世纪 80 年代大方县中药普查资料记载,全县自然分布的中草药植物就达1583 种,另外还有药用动物62 种、药用矿物15 种,同时,由于自然环境 特殊,大方县的原产中药材品质普遍较好,如天麻、龙胆草、半 夏、杜仲等知名地道药材在上世纪就被批准属于国家出口免检产 品,“大方天麻”更是驰名海内外。 2008年,“大方天麻”被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09 年,大方县被国家食品工 业协会授予“中国天麻之乡”称号。 一、大方县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 ,大方县成立了中药办等管理机构,并相继出台了《关于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及补充意见》、《关于推动中药产业发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鉴定暂行办法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鉴定 暂行办法 为了规范违法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价值鉴定工作,为依法惩处违法采矿犯罪行为提供认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贵州省矿产资源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我省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数额认定标准的规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鉴定原则 鉴定过程始终应贯彻依法、公正、合理的原则;鉴定结论应客观真实、合法有效,满足对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者司法认定的需要。 二、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行为的认定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非法采矿: 1、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包括: (1)无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 (2)采矿许可证被注销、吊销后继续开采矿产资源的; (3)超越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区范围开采矿产资源的; (4)未按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种开采矿产资源的(共生、伴生矿种除外); (5)其他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情形。 2、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3、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二)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破坏性采矿: 采矿权人违反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并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包括:开采顺序或开采方法不合理,开采回采率或采矿贫化率达不到设计要求,选矿工艺不合理或选矿回收率达不到设计要求,对暂时不能综合开采的矿产、采出而暂时还不能综合利用的矿产或含有有用组分的尾矿,应当但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损失破坏等。 三、鉴定组织单位、鉴定开展单位和鉴定程序 (一)鉴定组织单位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查办案件中对违法采矿行为认为涉嫌犯罪需要进行鉴定时,由负责查处违法采矿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鉴定。司法机关或公安机关要求对矿产资源破坏价值进行鉴定时,由司法机关或公安机关向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函提出,接受具函的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鉴定。 (二)鉴定开展单位 由负责查处违法采矿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接受具函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直接开展,也可委托具有乙级以上地质勘查资质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资格的单位开展。(三)鉴定程序 包括确定鉴定单位、开展鉴定、形成鉴定报告、申请确认、出具鉴定结论五个程序。 1、确定鉴定单位:对于案情简单、鉴定技术要求不复杂,国土资源部门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进行鉴定的,可以由负责查处违法采矿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接受具函的国土资源部门直接开展;其他情况由负责查处违法行为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接受具函的国土资源部门

贵州省情答案

` 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变化)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欠发达)和(欠开发)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3.(封闭)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高原山地)和(丘陵)。 7.贵州气候属于(来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9.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杂水河)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10.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11.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贵州煤炭资源基础储量达146.76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12. 截至2008年,贵州的行政区划共设有(9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8)个县级单位。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13.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勫国)。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分) 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 )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2.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 C )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3.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D ) 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4.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 ) A、黄壤 B、石灰土 C、紫色土 D、水稻土 5.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在高大山脉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一般从山脚到山顶依次表现为:( A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落叶阔叶混交—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6.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 B )位。 A、5 B、6 C、7 D、8

贵阳大数据产业概况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概况 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产物,它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的特征,蕴含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将改变新一轮产业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大数据产业在国内外尚未形成垄断,整个行业正处于积极的竞相发展布局阶段。 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大数据基地,推进大数据应用,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具体抓手,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和贵安新区大数据基地,发挥区位和环境等特色优势的科学选择。 贵阳市贵安新区作为国务院2014年1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是带动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平台,是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大引擎。贵安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以下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生态条件优越。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示范城市效应,贵安生态条件也很优越。贵阳市气候凉爽,周边年平均气温15.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清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标准的上限。纬度合适,处于北纬26度,与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美国的夏威夷大体相当。海拔适中,在l000米左右,紫外线辐射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人居。灾害罕见,没有发生过地震、台风等。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地区,贵阳市周边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对世界上高智商、高知识、高投资、高收入的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产业要素保障能力强。贵州省电力充沛,能源富足,是“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省水资源丰富,电力水火并济,稳定可靠。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物流逐步通畅,交通日益便捷。生活生产配套环境相对优越。贵阳市拥有相对较好的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环境,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 三是大数据产业支撑基础好。运营商大数据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相继开工建设,其中: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用地500亩,总投资70亿元,中

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情总结 第一章 一、贵州的基本省情:欠发达,欠开发。 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 第二章 一、地理环境 贵州是位于云贵高原东部 四川,重庆 + 云南——贵州——湖南 + 广西 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的山区自然条件。 1.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岩溶地教多。 2.地势西高东低,又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第一、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以西平均1500米以上,最高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最高峰是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 第二、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一线向东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800-1500米 第三、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

边缘地区。800米以下,最低东部玉屏县,平均541米。最低峰在东南部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8米。 一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占61.9%广泛分布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 二地貌类型:92.5%为高原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 1.北部大娄山,赤水和乌江分水岭1000-1500米 2.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2572米,是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区网”的成员。黔金丝猴的生存区。 3.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2901米 4.中部有苗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雷公山,2178米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物种基因库” 大娄山 + 乌蒙山——苗岭——武陵山 三、地理差异: 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

论述贵州省优势(煤、磷、铝土矿)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论述贵州省优势(煤、磷、铝土矿)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1、贵州省优势: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其中,农用地1525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8%;建设用地551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8%。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7年全省各类土地面积与2006年相比:农用地面积减少16896公顷,减少0.1%;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126公顷,增加0.9%;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11770公顷,增加0.7%。全省土地利用率89.7%。全省耕地面积448745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7亩。 生物资源: 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国家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有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

贵州省及贵阳市概况

贵州省概况 大约在距今1万年,贵州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日渐兴盛,骨角器也更加多样、精巧。秦以前,境内散居史书所称“南夷”的部族与部族联盟。当时,中原人对之习惯称国(大者)或邑(小者),其中以牂牁(普通话音zāng kē)国最大。牂牁国衰裂后,夜郎国兴起。夜郎开始步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耕社会。秦时,派常在夜郎区域开五尺道,修驿站,置夜郎、且兰等五县。今省境分属黔中、象、巴、蜀诸郡。 汉武帝时,各部族纷纷去国号而归附汉朝。夜郎境内置牂牁郡,领十七县,进行戍边屯垦,又募豪民入黔垦殖。三国时,诸葛亮经营“南中”,“夷汉粗安”。 晋代以后,黔西地区隶属彝族奴隶制的罗殿王国管辖。罗殿王国的兴起促进了黔西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唐时,置黔中道,领有经制州十,大羁縻州六,小羁縻州数十。“羁縻州”系由土著民族首领代管,在政治上受中央封建王朝控制,经济上有一定独立自主权的地方民族政权。唐代已开始栽培茶树、油桐和漆树。 宋时正式以“贵州”为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唐、宋时,军屯和民屯交织进行,入黔汉人渐增,农垦事业日盛。屯垦范围沿以下移民路线迅速扩展:一是溯沅江而上进入黔东;二是溯乌江进入黔东北;三是沿赤水、綦江河谷进入黔北;四是沿四川永宁河谷进入黔西北。 元时,今省境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行中书省。 明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为贵州建省之始。 清雍正五年(1727),又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属县;广西红水河以北之地(今安龙、贞丰两县)和荔波县;湖广之平溪(今玉屏)、天柱之地划入贵州,基本形成了今贵州省疆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行政区划现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以及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 地级市: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铜仁 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县级市:都匀凯里兴义赤水清镇仁怀福泉

贵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贵州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2000年3月24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正) 总则 第一条为了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保障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及其相关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探矿权、采矿权实行审批登记和有偿取得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可以转让、出租、抵押和继承。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的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规划应坚持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方针,并服从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总体规划。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公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信息,鼓励、引导国内外投资者依法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和开采。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依法维护勘查作业区和矿区内正常的矿业秩序。 国内外投资者享有依法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平等权利、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环境保护、林业、土地、水土保持等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搞好水土保持、耕地复垦和植被恢复。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土壤气候特点简介 贵州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隆起,分别向南、北两面倾斜,海拔在100~2800米之间,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占全省面积的56.1%。全省年均温11.0~19.0℃,年降水1100~1300毫米。 总体而言是纬度低,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部距海较近,北部是辽阔的亚洲大陆,地面坡度大,山地特性显著。尤其是碳酸盐类岩石在全省大面积的分布,其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由于贵州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差悬殊,地表崎岖,复杂多变,气候地域性差异大等特点,形成了从亚热带到中温带的5种气候类型。省内大部分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复杂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1.0~19.0℃之间;光能资源,常较同纬度的云贵高原其他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少,平均日照时数多为1200~1400小时,年日照率在25%~3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年均91.05千卡/cm2〃年;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总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全年5~10月降雨较多,6~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一半,但光照与雨量、温度变化基本同步,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发育与分布,其中红壤、黄壤、黄棕壤等为贵州省地带性土壤,其面积约占土壤面积的60.1%;受母岩特性制约的岩性土壤-石灰土占土壤面积的

29.9%;人工土壤面积及其它约占10.0%。 贵阳市气候特点 贵阳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市中心位于东经106度27分,北纬26度44分附近,海拔高度为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尤其在夏季,贵阳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 25-28℃之间,最低温度平均在17-20℃之间。最高温度高于30摄氏度的日数少,紫外线强度较弱。即使出现30℃的温度,早晚也很凉爽,只要不在烈日下曝晒,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没有空调设备也绝无汗流浃背、夜不能寐的炎热。在街头很少见人手持扇子,晚上还得盖薄被,而在高山上却有“一雨变成冬”之说,是“天然大空调”。特别是与素有"火炉"之称的城市相比,贵阳不愧为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在2006年“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选中,贵阳以“具有夏季特别是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榜首。在联合国亚太组织等七大机构的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贵州省情简介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 地理地貌 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县和毕节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人口和民族 2004年末,贵州总人口3903.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03%。在全省总人口中,市镇人口占24%;乡村人口占76%;农业人口约占85%;非农业人口约占15%。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9个: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1%。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9.8%,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3%,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2%。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为12.4%。 行政区划 全省现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3个自治州以及毕节、铜仁2个地区,共有56个县、 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10个市辖区、2个特区和697个镇、760个乡(其中含253 个民族乡)、82个街道办事处。省会为贵阳市。

贵州省国土厅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审查备案通知 第 号很详细

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 审查备案工作指南(试行)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一、编制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工作的目的意义 1 二、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审查备案工作权限划分2 第二部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审查程序及要求2 一、申报和受理审查 3 1、必须提供的资料: 3 2、受理审查要点 4 二、审查和备案 5 (一)对审查专家组的要求 5 (二)审查依据 6 (三)审查职责 6 (四)方案审查规则7 (五)审查要求8 (六)审查会8 (七)方案修改9 (八)送管理部门备案10 第三部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案(三合一)审查要点10 一、对目的任务的审查10 二、开采储量确定的合理性审查10 三、矿区地质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审查10 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审查11 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审查 12 六、矿区土地复垦的审查 12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的审查13 第四部分备案程序及要求13 一、备案申报材料13 二、备案审查13 附件1 编写提纲15 第一章前言18 第一节任务的由来与目的、任务18 第二节编制依据19 第三节编制工作概况及方案适用年限19 第二章矿山基本情况19

第一节矿山概况19 第二节矿区地质20 第三节矿山土地利用现状21 第四节矿山地质环境22 第三章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4 第一节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总体要求24 第二节矿区总体部署方案24 第三节建设方案24 第四节矿床开采26 第五节选矿方案27 第六节资源综合回收利用28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及土地复垦方案29 第一节矿产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造成的影响29 第二节矿山地质环境修复30 第三节土地复垦33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进度安排35 第一节矿山开发必要性分析36 第二节矿山开采方式和利用方向可行性分析36 第三节投资估算36 第六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37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39 附件2 审查申报表46 附件3 承诺书47 附件4 受理与安排表48 附件5 审查意见书49 附件6 审查意见书备案的报告53 附件7 审查意见书备案的函 54

贵州省情简介资料

贵州省情简介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 地理地貌 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县和毕节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

贵州省煤炭资源简介

贵州省煤炭资源简介 一、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理座标:东经104°-109°北纬25°-29°,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由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武陵山构成全省地势骨架,西高东低。主要有乌江、北盘江两流域,分属长江、珠江水系。以贵阳为中心有滇黔、川黔、黔桂等四条铁路及公路与邻省相连,各县及公社多通公路。含煤地层在全省分布广泛,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划分为20个煤田。黔西、黔中及铁路沿线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至一九九三年底止全省保有储量:4983017万吨;预测储量(可靠级)864亿吨。 二、含煤地层特征 一、下古生界含石煤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最主要的是寒武系牛蹄塘组。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东南等地,总厚26-313米,平均170米左右。含石煤总厚10-20余米,发热量400-800卡/克,个别高达3000卡/克。常伴生磷块岩及钒、钛、钼、镍、铀等稀散放射性元素。 二、下石炭统大塘组:总厚19—992米,一般200-500米。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威宁、毕节、纳雍和黔东南贵定、龙里、都匀、荔波等地。由页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地煤组成。威宁、荔波、都匀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含煤1—10层,可采1—2层,厚1.2—1.5米。煤种:厚煤—无烟煤。 三、下二叠统梁山组:除黔东北思南等地缺失外,其余地区普遍沉积。总厚0—300余米。为泥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灰岩和煤层组成的滨海相沉积。黔西北水城、毕节以西,黔东南凯里、从江、黎平等地煤层发育较好,地层一般厚10—50米,含煤0—7层,一般可采1层,厚0.63—1.0米,煤层呈透境状、串珠状。为气煤—无烟煤。 四、上二叠统龙潭、长兴组:总厚53—852米,一般213米(修文)—439米(格目底)。除黔东南—隅外均有分布,为一套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地含煤地层。由北向南厚度为:桐梓113米,息峰229米,贵阳320米,紫云852米,册享332米;大致有薄—厚—薄的变化。自西向东分为三个相区,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含煤0—60余层,一般可采1层(天柱)—41层(格目底),煤厚0.5—34.1米。 (一)过渡相区:分布于毕节、水城、盘县一线以西,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偶夹泥灰岩和透镜状菱铁岩。一般含煤40—50余层,可采十余层,多分布于煤组中上部,厚5.16—32米。煤质:中灰、低硫—中硫。煤种:气煤—无烟煤。 (二)海陆交互相区:位于过渡相区以东,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西。由碎屑岩、灰岩、煤层组成,灰岩层数、厚度自西向东递增。煤组厚度、煤层层数变化较大,六枝矿区煤组一般厚360米,含煤8—32层,可采一般6层,厚12米左右。多为中灰、中—高硫煤。以无烟煤为多,也有部分烟煤。 (三)海相区:桐梓、贵阳、兴仁一线以东地区,自西向东龙潭组逐渐过渡为吴家坪组,以灰岩为主,夹碎屑岩、煤层。含煤1—数层,可采1层,厚约1米。为中灰、富—高硫煤。煤种:肥—贫煤。 五、上三叠统二桥组:总厚70—1460米,分布于黔北、黔西北及贵阳地区。分贞丰型和郎岱型。 (一)贞丰型: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泥灰岩,含煤2—80层,可采0—4层,厚0—5米。中灰、富—高硫;气—肥煤。龙头山向斜本组厚1389米,含煤22层,可采4层,厚约5米。 (二)郎岱型:碎屑岩夹煤线、薄煤、炭质页岩,一般无可采煤层。六枝郎岱本组厚334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共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市。 二、地形地貌 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最高处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珠市乡的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处为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处,海拔147.8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三、气候 贵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温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年降水量一般1100~1400毫米。10℃以上活动积温约4000~5500℃。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因地形和纬度等因素的

影响,致省内气候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但雨日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常达80%,日照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30%,不利于喜光作物的生长。 四、水文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全省水力资源丰富。 五、土壤 贵州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六、生物

贵州省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贵州省矿产资源储量 评审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黔国土资发〔2007〕161号) 各地(州、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储量评审机构:为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维护国家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贵州省实际,研究制定了《贵州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贵州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办法》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贵州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维护国家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根据《中华人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查和可行性评价工作获得的矿产资源蕴藏量的总称。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地质勘查报告(以下简称《储量报告》),是指综合描述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质量、数量及经济意义,说明文字和图表资料,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的各类地质勘查报告和核实报告。

第三条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统一管理工作。 市(州、地)、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权限负责辖区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的统一管理工作。 第二章储量评审备案权限、受理与范围 第四条《储量报告》的评审备案按审批登记颁证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凡省级颁证及省级以上地勘基金出资勘查形成的《储量报告》,由省级储量评审机构组织评审,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其他由市级储量评审机构组织评审,按颁证权限分别由市(州、地)和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市(州、地)和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的《储量报告》,应按附件4的要求,于每季度将储量备案情况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县(市、区、特区)负责颁证的用于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页岩,可不进行储量审查备案。对确需审查备案的,可由市(州、地)和开发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本办法规定审查备案。 第五条下列《储量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受理评审备案。 (一)勘查许可证有效期内的; (二)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的; (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为应予受理的其它情形。 第六条下列《储量报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组织评审备案。 (一)国家出资进行的不同勘查阶段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二)探矿权人在不同勘查阶段内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普查、详查、勘探、生产性勘探); (三)申请供矿山建设使用的矿产资源储量(普终、详终、勘探); (四)矿业权人转让应向国家缴纳价款但尚未缴纳的,或转让以协议出让方式获得的探矿权、采矿权的矿山资源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