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博试题

心理学考博试题

心理学考博试题
心理学考博试题

浙江大学往年心理学考博试卷

2009年考博试题

心理学概论(六选五,每题20分)

1、当代心理学家中,你对哪一位印象最为深刻?以他(她)的典型研究为例,谈谈你对心理学研究的个人看法。

2、以08年汶川地震事件为例,谈谈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并试述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3、试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进行比较和评价。

4、试论人脸识别的心理学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5、试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6、用前景理论解释股票市场中的涨过头和跌过头的现象。

管理心理学

一、简述题(40分)

1、Lewin的力场分析理论及其在组织变革中的应用(12%)

2、领导—员工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8%)

3、决策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其实验范式(10%)

4、个人决策中的偏好反转现象(Preference Reversal)及主要理论解释(10%)

二、论述题(60分,每题20分)

1、论述工作压力的资源理论及其最新进展,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

2、论述企业生命周期的主要理论,我国企业在当前困境下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作为指导?

3、评价结构化面谈、心理测验和评价中心技术在管理测评中的优缺点。

2008年考博试题

心理学概论(六选五,每题20分)

1.以一部你最熟悉的基础心理学为例,谈谈你对心理学研究的个人看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事件为例,谈谈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并试述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3.举例说明智力和个人成长的关系。

4.试举一例有关表象的著名实验研究,并谈谈其理论与应用价值。

5.设计一个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案。

6.试举PET,fRMI,ERP等有关记录脑活动的仪器与技术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利弊。

管理心理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

1.绩效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2.情绪胜任力

3.任务特征模型及其对工作设计的意义

4.评价中心及其主要技术

5.心理契约及其类型

二、论述题(每题20分)

1. 管理心理学关于信任有何研究?试讨论这些研究的现实意义。

2. 管理心理学对组织学有何理论研究?试根据相关理论讨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传统组织的差异。

3. 什么是胜任特征模型?结合实例阐述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2007年考博试题

心理学概论(六选五,每题20分)

1、试述史蒂文斯幂定律及其意义。

2、画出并论述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模式的图示

3、试述人们普遍运用的启发式策略

4、试述注意和认知资源双加工理论

5、试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6、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

一、简答 (每题8分)

1、大五个性理论

2、领导员工交换理论

3、工作倦怠

4、行动学习理论

5、社会认同理论

二、论述

1、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对企业的借鉴意义?

2、领导通经目标理论.

3、绩效管理考核与绩效考核有什么不同?试述绩效管理考核理论

4、试述扎根理论

2005年秋博管理心理学试题心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工具条件作用

2、罗森塔尔效应

3、维纳归因理论

4、双重编码理论

5、情绪归因理论

二、回答问题

1、人格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心理学对学习机制的探讨和研究

3、试述行为主义理论

4、试述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方法

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转换型领导

2、组织公民行为

3、员工帮助计划

4、心理契约

5、准实验设计方法

6、虚拟组织

7、工作生活质量

二、回答问题

1、什么是态度?试述管理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2、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方案

3、什么是EQ?试述丹尼尔曼EQ领导理论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8年考博试题(2009-03-24 11:38:2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管理心理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名词翻译与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ies

2.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3. on-the-job/on-site training

4. forced-choice scale

5. face validity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看待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2. 简述编制行为锚定量表(Behavioral Anchored Rating Scale, BARS)的一般程序。

3. 简述招聘面试可能发生的偏差及控制措施。

4. 简述影响职工自愿离职的组织因素。

三、论述题 (第1题12分,第2、3题各14分,共40分)

请阅读下面这篇论文的摘要,然后回答问题。(来自:DeRue, D. S. , Morgeson, F. P. (2007).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Person-Team and Person-Role Fit over Time: The Effects of Growth Satisfaction, Performanc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5):1242-1253)

Although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various forms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little research has examined how person-team and person-role fit operate over time in team contexts. To address this gap,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dynamic nature of values-based person-team fit and person-role fit. They identified sever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se fit perceptions over time. Individuals were composed into teams that worked intensively over an extended time period.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son-team fit, when conceptualized as values congruence, is generally stable over time, but perceptions of person-role fit in teams are dynamic. Individuals' growth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reases in person-role fit over time.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performance on person-role fit was moderated by individuals' general self-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1. 请你译述该研究的主要内容。(12分)

2. 价值观对绩效的预测作用已经得到理论界及管理实践的认可,然而现在常用的价值观测量工具大多都是基于西方文化下开发的,很多内容难移植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请你按照量表开发的要求编制一套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价值观量表,写出你的研究方案。(14分)

请你设计一个研究,探讨value congruence与团队绩效的关系。(14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行为决策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Mixed motive conflict”。(10分)

2. Simon (1955;1956)提出了“bounded rationality”这一概念。请说明“bounded”,在抽象意义上指什么?在具体意义上指什么?(10分)

3. 请说明什么是“Dual Process Theories”,并举例。(10分)

4. 请分别说明什么是Counterfactual thinking和Regret?并说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0分)

二、论述题(1题15分、2题20分、3题25分,共60分)

1. 如果你用国内大学生被试简单重复经典framing effect和reflection effect的实验,但是得到与原始实验完全不同的结果。你打算如何处理你的数据,在报告中作如何解释,如何设计下一步的实验?(15分)

2. 有谚语说:“If you have only one watch, you always know exactly what time it is. If you have two watches, you are never quite sure what time it is.”针对第一题(简单重复实验问题)的情景,你如何理解该谚语?如果有人将决策选项(option)的多个维度(dimensions)或特质(attributes)看成是多块“手表”,你是否同意该谚语的观点?(20分)

Stevenson, Busemeyer and Naylor (1990) outline the general rules that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oice. They organize a variety of preferential choice rules by

crossing three factors: compensatory versus noncompensatory, dimensional versus holistic, and deterministic versus probabilistic.

若你同意该谚语的观点,则支持Stevenson, Busemeyer and Naylor (1990)的何种决策策略?若不同意该谚语的观点,又是支持何种决策策略?并说明理由。

3. 请仔细阅读以下论文题目和摘要,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说明该研究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和结果分析等细节。(25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普肯耶(Purkinje)现象

2、分配性注意

3、语言的表征和加工

4、定势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2、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

三、问答题(共45分)

1、试述情绪的脑机制。(15分)

2、请阐述什么是零结果及造成零结果的原因。(10分)

3、请详细阐明具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如何处理主效应和交互作用显著与不显著时的所有可能结果和结论(可用具体的实例或假设的数据来说明)。(10分)

4、请分析如下现象,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研究的角度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研究造成“电脑失写症”的原因。你认为哪种设计(纵向或横向研究)更合适,为什么?(10分)

常常听一些办公族抱怨:“你看我这笨样儿,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了!”还有的人“有些字认得,就是写不出”。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与我们这个使用电脑的“无笔”时代有关,被称为“电脑失写症”。这是一种暂时性障碍,是由于过多地在电脑键盘上打字而缺少笔迹书写感和印痕感,大脑语言中枢得到的刺激作用大量减少,从而造成失写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心理学基础(心理统计部分)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

1、Percentile

2、Type II error

3、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4、Interval Sampling

5、Interaction effect

二、简述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如何从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及相关大小。

2、能否用t检验对多个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并说明理由。

三、应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0分):

为了研究文章的主题熟悉性和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将主题熟悉性分为两个水平,分为a1(不熟悉),a2(熟悉),将生字密度分为三个水平,分别为

b1(5:1),b2(10:1),b3(15:1)。选择30名初一年级学生,随机分为6组,每组5人,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下做阅读理解测验,结果见下表:

你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进行统计推断。(a=0.05)(F0.05(1,24)=4.26,F0.05(2,24)=3.4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认知神经科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简答题 (每题5分,共40分)

1. 简述知觉启动效应(perceptual priming)的实验设计与结果.

2. 什么是皮层-皮层连接,其分类是哪些?

3. 与认知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哪些?

4. 简述几种认知神经科学对于人类情绪的研究方法.

5. 简要列举数项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进展.

6. 结合实验设计简述推理的脑认知机制.

7. 事件相关fMRI的要点、常用方法和意义

8. 损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二、论述题 (每题15分,共60分)

1. 描述并评论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对于意识研究的主要实验思路.(15分)

2. 系统阐述内侧颞叶与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15分)

3. 论述标志性意义的ERP成分.(15分)

4. 一个人的主观信念和期望会影响和改变其对于自身状态的感知,比如,如果人们非常信赖一种药物的效力,那么这种药物往往会产生更好的疗效。请设计一个或者多个实验,利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技术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上述情况的脑认知过程.(15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卷

科目名称:认知心理学

考生须知: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事件相关电位

2、闪光灯记忆

3、盲视

4、心理词典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简述“开窗”(open window)实验。(10分)

2、简述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10分)

3、简述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10分)

4、简述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加工过程及其联系和区别。(10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有关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理论并列举相应的实验证据。(20分)

2、论述记忆的回忆和再认理论并列举相应的实验证据。(20分)

南开社会心理学考博题04、05、08】

工程心理学 试题

北京自考《工程心理学》02-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2007年★ 1、人操作机器后,机器状态发生变化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作用于人,人又根据反馈信息对机器的状态作出进一步控制或调整,这种人机系统是()A 开环人机系统 B 并联人机系统C 串联人机系统 D 闭环人机系统 2、在警告信号灯的设计中,我们通常采用下列哪种光源?()A 闪光B 稳定光C 荧光D 自然光 3、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分为()A 2类 B 3类C 4类D 5类 4、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中心环节是()A 机器 B 设备 C 人 D 环境 5、以电能、化学能等作为动力的人机系统是()A 手控式人机系统 B 机控式人机系统C 自动化人机系统 D 并联式人机系统 6、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是()A 感觉储存B 知觉 C 记忆与决策 D 执行与反馈 7、工程心理学中,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是()A 模拟实验 B 实验研究C 准实验研究D 相关研究 8、接受肌肉收缩长短刺激的运动觉感受器是()A 腱梭B 肌梭C 关节小体 D 神经末梢 9、在警戒模式中,目标信号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这种模式是()A 检查模式 B 连续模式C 随意模式 D 自由反应模式 10、收音机音量控制旋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响度增加,这种现象反映出了显示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哪种关系?()A 空间兼容性 B 概念兼容性 C 运动兼容性D 控制/显示比例 ★2006年★ 1、在下列人机系统中,人的活动与作用主要是体力的,整个系统的效率直接取决于人对机具施力的方式和施力大小的人机系统是()A.手控式人机系统B.机控式人机系统C.自动化人机系统D.并联式人机系统 2、飞行员驾驶飞机,这种人机系统是()A.开环人机系统B.闭环人机系统C.串联人机系统D.并联人机系统 3、在工程心理学中,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进行研究的方法,我们称之为()A.实验研究B.准实验研究C.相关研究D.模拟研究 4、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称为()A.视角B.视野C.视力D.视距 5、在追踪显示时,靶子和受控元素中有一个是固定的,另一个做相对移动,一般固定靶子作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差异代表误差,这种显示方式是()A.尾随显示B.补偿显示C.滞后显示D.误差显示 6、当有若干刺激,但只需对其中的一种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时为()A.简单反应时B.选择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潜伏反应时 7、在决策时列举一些可能的结果,概率和每项行动的效用。决策者输入期望概率和效价,通过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期望效价,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决策,这种决策辅助系统量是()A.专家系统B.决策树C.决策表D.认知支持 8、作连续调节的定位活动中,大幅度地移动控制器,将它快速移至所要求的位置附近,这种调节称为()A粗调B.细调C.微调D.幅调 9、如果操作者只注意输入,而忽略了输出,即他只随着指令输入信号作出控制反应,这种操作活动称为()A.尾随行为B.补偿行为C.尾随显示D.补偿显示 10、研究表明,在做选择反应时,人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与刺激信号的平均信息量成线性关系,这一定律称为()A.菲茨定律B.史迪文森幂定律C.希克——海曼定律D.费希纳对数定律 ★2005年★ 1。人操作机器后,机器状态发生变化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作用于人,人又根据反馈信息对机器的状态作出进一步控制或调整,这种人机系统是( )A开环人机系统B闭环人机系统C串联人机系统D并联人机系统 2。以电能、化学能等作动力的人机系统是( )A手控式人机系统B机控式人机系统C自动化人机系统D并联式人机系统 3。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比如一个量表或一个问卷)的可靠性,我们称之为( )A 效度B 难度C 信度D 相关度 4。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或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特性,称为(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选择性D 知觉的整体性 5。当有若干种刺激,不同的刺激触发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 )A简单反应时B潜伏反应时C辨别反应时D选择反应时 6。在追踪显示时,当靶子和受控元素都能移动,表明了彼此的位置(或数值)和关系,这种显示方式是( )A尾随显示B补偿显示C滞后显示D误差显示 7。根据SRK模型,在决策中,出现注意方向错误主要发生在( )A基于技能的操作阶段B基于规则的操作阶段C基于知识的操作D 基于情景意识的操作阶段 8。在警告信号灯的设计中,我们通常采用下列哪种光源?( )A 闪光 B 稳定光 C 荧光 D 自然光 9。收音机音量控制旋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响度增加,这种现象反映出了显示器和控制器之间的哪种关系?( )A 空间兼容性B 概念兼容性 C 运动兼容性 D 控制/显示比例 10。设计者为设计系统及其界面的目的而建立的表示用户特性的模型,我们称之为( )A 用户概念模型 B 设计者模型C 系统映像模型 D

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推免生面试安排

(第一组) 时间:2018年9月27日(周四)12:40—16:30 地点:心理所南楼5层会议室 12:40-13:10 全体考生统一参加英语笔试 13:30-16:30 ① 12:40-13:10 笔试:专业英文翻译 ② 13:30-16:30 面试 ③ 面试时,请提前等候,顺序临时可能会有所调整 ④ 为公平起见,面试结束的同学请不要和未面试的同学交流面试情况 序号 时间 学生姓名 1 13:30-13:50 宋茜 2 13:50-14:10 孙绪妍 3 14:10-14:30 史博文 4 14:30-14:50 万朵 5 14:50-15:10 王楠 6 15:10-15:30 苑启明 7 15:30-15:50 曹剑琴 8 15:50-16:10 王子玥 9 16:10-16:30 闫海江

(第二组) 时间:2018年9月27日(周四)12:40—16:30 地点:心理所南楼6层会议室 12:40-13:10 全体考生统一参加英语笔试 13:30-16:30 ① 12:40-13:10 笔试:专业英文翻译 ② 13:30-16:30 面试 ③ 面试时,请提前等候,顺序临时可能会有所调整 ④ 为公平起见,面试结束的同学请不要和未面试的同学交流面试情况 序号 时间 学生姓名 1 13:30-13:50 陈超 2 13:50-14:10 范增广 3 14:10-14:30 杨雨佳 4 14:30-14:50 狄雅政 5 14:50-15:10 马金金 6 15:10-15:30 龚园超 7 15:30-15:50 潘晓童 8 15:50-16:10 黄彬芯 9 16:10-16:30 田雪垠

电大心理学作业-一例关于恋爱与婚姻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关于恋爱与婚姻的案例分析报告案列: 28岁的李某男早就到了适婚年龄,可是至今未娶,婚姻大事成了老两口的一桩心病,日日夜夜操碎了心。也到了婚嫁年龄的王某女,芳龄22,生的美丽动人,闻名乡里。2008年,经双方亲戚相互介绍,两人相识。一次相亲过后,各自都满意对方条件,于是便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一年里,男方在上海工作,女方在广州打工,双方通过电话联络感情,虽然不常见面,但爱情也算甜甜蜜蜜。2010年,李某与王某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同年两人爱的结晶诞生。可是,婚后的爱情并不像婚前那样和谐,女儿的降生也没能给这个家庭带来温暖,两人因为性格不和,心生嫌隙,争吵、谩骂、无休止的冷战成了这个家庭的主旋律。生活就是这样,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没有爱的生活,婚姻成了一张苍白的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某担负家庭重责,出走厦门,希望用时间来冲淡不幸的婚姻,女方也伤心不已,泪别信阳,一走就是4年。终于在2014年8月21日,女方王某向信阳市平桥区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作为李某的委托代理人,自当是第一时间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时与其深入沟通,希望双方能各自看开,继续追求幸福,继续相信爱情,相信爱,充满爱。最后,法官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离婚判决。 案例分析: 本案例反映的是当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真实的恋爱和婚姻状态,

以结婚为直接目的通过相亲结实,初步了解双方个人信息后即在双方原生家庭的催促与撮合下匆忙步入婚姻殿堂.没有扎实的感情基础和深入了解以及性格、习惯的磨合,即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中心进行生活,这种婚姻开始的前提就为婚姻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至最终出现的结果虽是清理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 首先,婚姻是什么,婚姻是男女双方依照习俗或法律规定结为夫妻,他们之间的关系即为婚姻,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两性的生理结合,包括性生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社会属性指两性的精神结合,强调夫妻共同生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从传统意义上说,婚姻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男女之所以要结婚,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婚姻可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使两性情爱关系合法化;二是婚姻可以使财产在家族之间、代际之间得以传承;三是婚姻可以满足繁衍后代等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婚姻能使家庭关系得以维持,从而为后代提供出生和安全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是每一个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的追求,但美满婚姻的前提与保持虽没有既定模式,但总是有依据和技巧的.在时代告诉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追求显著提高,形成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价值观。莎士比亚说过,草率的婚姻缺少完美,很多婚姻问题不是婚后才产生的,而是在婚前就隐藏着危机,所以,婚前需要慎重考虑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美满婚姻打下良好基础。案例中男女双方都是以结婚为前提寻找恋爱对象,而不是因为恋爱条件成熟需要组成家庭进入婚姻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工程心理学整理

名词解释: 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3.人机界面: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4.信息模型: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5.观念模型: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6.目标模型: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7.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8.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9.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效度有三种: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 10.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1.模拟研究: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 属性模式(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人的心理学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 (通用版) 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安全来保护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领导,他一定会做好安全工作。因为,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了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人的行为遵循如下行为模式规律: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它是推动

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在分析和判断事故责任时,需要研究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动机与行为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等。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可取的做法。③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 安全行为科学认为,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人的安全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劳动者安全的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有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性待业期”延长、择偶标准多元化,男女择偶观存在差异、择偶方式“双轨”并行、自主性增强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青年婚姻状况呈现一下特征:初婚年龄和生育年龄推迟,生育一孩仍是主流、总体离婚率较为平稳,进城务工青年离婚率增加、家庭结构向小规模变动、组成家庭的成本显著增高,婚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出现solo家庭和AA家庭等新型的家庭关系。 关键字:青年恋爱婚姻 正文: 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是历史的产物,是文明的奇迹。婚姻大事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恋爱与婚姻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择偶的顺利与满意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长期以来,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姻实践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已经开始进入婚育年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必将对其各个方面的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探讨这一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年恋爱状况的主要特点 1.初恋年龄提前、恋爱消费较高 根据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提前趋势显著,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年龄的提前,使青年更早的有了求偶的欲念,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初恋年龄提前。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风笑天教授对全国12个城市的1786名18~28岁的在职青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普遍比他们

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知识点概要

牵引治疗 牵引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物理治疗方法。 一、腰椎牵引 1、定义应用牵引器械或徒手牵引力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称为腰椎牵引治 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 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 (2)禁忌证: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 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3、设备与用具腰椎牵引床(手摇式、电动式、三维快速式),牵引架, 徒手时必要的绑带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根据牵引力和牵引作用时间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 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60%,可以用体重的60%~80%, 如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3~5 天增加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20~30 分钟,每日1 次,10~14 次为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又称多方位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该牵引力在0~3000N 内是一个变量,变量的大小依据被牵引者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拮抗力。不论性别、身体强弱均可达到要求的牵引距离,避免了牵引过度和牵引不足的现象。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 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106/262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 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 不超过3 次。 5、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 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 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2.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臵与控制装臵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臵、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④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①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4. ※☆人机系统的分类: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例如司机开车。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②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

工程心理学重点整理知识分享

1.工程心理学是什么? 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更具体地说,属于应用心理学,研究人的绩效模型以帮助人机系统的设计,把心理学原则应用到人机系统的设计上。工程心理学的关注对象是在工作场所中人的作业。研究内容是人的因素。研究方法有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任务模拟)、现场研究、实地观察、元分析技术、计算建模等。 2.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一连串的加工阶段,表达了人在完成任务时的信息流,使得人们可以分析人与系统发生交互作用时的不同心理过程,并进行任务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是从感觉、知觉到反映选择、反应执行的四阶段,外界情况先由感觉进行加工,如声音、触觉等,然后可能短暂地储存于短期感觉存储,在众多的感觉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知觉,知觉涉及到对信号的判断,此判断是基于以往经验的,这类经验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知觉之后,信息加工通常流经两个通道或其中之一:一条通路是快速决定之后的反应选择,并执行反应。 另一条通路中,知觉并不伴随可见反应,而要经过有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参与的认知加工,再进行反应。 此外,在信息加工中,还有反馈的过程,即执行反应往往导致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不一样的信息模式,并被感知。 注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起到两个性质不同的作用,一是对被感知和知觉到的信息的过滤器作用,注意选择具有某些特点的信息进行下一步加工,而挡住其他信息。二是燃料控制器的作用,为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提供心理资源,从注意资源出发,通达各个加工阶段。有些加工阶段在某些状态下要求更多的注意资源。 信息加工模型不是严格地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信息加工流没有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和终点。 3.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只需区分两种状态:有信号或没信号,两种情形与两种反应类型构成了2×2矩阵,其中包括击中、漏报、误报和正确拒绝四类事件,最好的操作就是没有漏报和误报,信号检测论中,可以用概率值表示这四类事件的值。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编委(美国)

Editorial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reet you as the new editor of JPSP:PPID.I am also excited to introduce the dynamic scholars who have agreed to lend their considerable gifts as associate editors,Jack Bauer,Wendy Berry Mendes,Veronica Benet-Martinez,Edward Chang,Cecelia Cheng,and William Fleeson,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agreed to serve as consulting editors for the journal.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deep gratitude to Chuck Carver and his editorial team for their enormously conscientious efforts on behalf of our field.In this inaugural editorial,I hope to share a bit of my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and the sensibility that will guide the journal for the next few years. For most of my undergraduate career,I was an English literature major who nevertheless frequented the aisles of the Kenyon College library reading psychology journals.It was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rticles in the journals(typically JPSP and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that sold me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 This experience left me with a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our scholarly journals not simply as a place to publish science for scientists but as a way to attract scholars to the field and to inform the world more broadly about why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a vital one that is relevant to all people.This function might be important for all psychology journals,but it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Even today,many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our field through courses that review only classic theories in personality,courses that do not represent the science of the person as it currently exists.As such,I believe that the top journal in our field must be one that conveys the shee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its scholars for the person.Articles must contribute to knowledge in a real way,and they must be written with clarity and with a sense of that broad audience. My vision for the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ection of the Journ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s my vision of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itself—broad,exciting,dynamic,and the hub of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in general.The miss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encompasses all of the other areas because we focus on the person—in whom the various developmental,cognitive,social,neuropsychological, and potentially pathological processes are manifest and whose behavior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sets as its focus.The diversity among scholars who proudly declare themselves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 is stunning and surely a sign of the infinite complexity of the person.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varied individuals with interests ranging from traits to personology to cultural psychology to clinical psychology to behavior genetics to neuroscience all d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all are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For all of our differences,we all revel in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person.None of these approaches alone tells us about the whole person, and all of them(and some we have not even thought of yet)ar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That is how complex human beings and behavior are.My hope is that JPSP would reflect this breadth by welcoming high-quality work in its many forms. I hope that authors will be courageous in the questions they ask in their research and embrace the complexities of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actual behavior).No strong scientific inquiry should ever be“too interesting”for JPSP.I encourage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rather than,say,scales).I can assure you,at least,that such intellectual courage will be met with editorial courage.I want JPSP:PPID to be the outlet in which the very best,most exciting,most provocative,and most generative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presented.I hope the journal will be viewed as exciting and dynamic in another respect as well:I have encouraged my associate editors to be decisive and to render decisions as expeditiously as possible. I realize that many,many very good papers are ultimately rej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JPSP,and I would like to add a few words here to rejected aut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who has collected her share of such rejections.I hope you recognize that by virtue of being rejected by JPSP,you have joined an esteemed group of outstanding scholars,many of whom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ical science.A rejection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indicating that your contributions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re not appreciated.Particularly to new scholars in the field,I want to say that persistence is key:Good ideas that are tested with rigorous methods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top journal in the fie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Vol.98,No.1,104–105 ?2010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0022-3514/10/$12.00DOI:10.1037/a0018175 104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 学

工程心理学 第1章概论 壹、填空 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壹门新学科。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于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于系统中的认识的俩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于劳动和工作中人和使用的机器以壹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且联式人机系统。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壹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均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且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且接,俩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仍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区别于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于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和机器是俩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俩者于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均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俩方面的涵义:壹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于构形和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和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开创了“时间研究”和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壹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⒎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 编制人: 编制单位: 编制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

目录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专业知识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职业能力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职业素质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方法能力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社会能力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习单元规划和学习单元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实施8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8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9 (一)师资条件9 (二)教材编写9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9 七、参考文献10 八、其他说明10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幼儿心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学时:72学时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幼儿一些普遍典型的心理特点。通过幼儿在日常反映的行为,看到幼儿内心的需求。 课程作用: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由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将典型的幼儿表现记在心头到。到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灵活应用,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幼儿的可爱之处。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从业目标。 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打下必要时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开发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六共同”等。本着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产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本课程主要探讨幼儿心理发展中主要问题。 本在教材中,不仅增加了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反映幼儿教育时代精神的内容,力求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一)专业知识目标 1、正确掌握幼儿心理概论及心理分类 2、基本能概括说出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正确阐述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职业能力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