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知识产权

第十章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和商标权合称为工业产权。知识产权所包含的门类众多,而且包括的权利也相当繁杂,既包括人身权又包括财产权。

第一节 知识产权上的冲突法则

一、专利权的法律适用
1.专利授予国法说:法国、匈牙利等,是国际上解决专利权法律冲突的最普遍做法。
2.行为地法说:奥地利:“无形财产权的创立、内容和消灭,依使用行为或侵权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
3.综合适用法律说:秘鲁:知识产权的存在和效力——权利登记地法;承认和实施这些权利的条件——当地法。

二、商标权的法律适用
1.适用商标注册地法律。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对商标实行注册在先原则的国家普遍采取的法律适用原则。
2.被请求国保护法说:瑞士:“知识产权由在那里请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的法律支配。”
3.行为地法说:主要指:商标使用行为地和商标侵权行为地。此说多在商标权的侵权诉讼中适用。

三、著作权的法律适用
1.适用被请求保护国法律
不少国家的法律以及《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均倾向于采用这一原则。
这一原则有利于被保护国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但不宜适用于解决诸如作者身份、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等与国籍联系较为密切的问题。
2.适用作品首次发表地法。即首次出版或发表作品产生著作权的国家的法律。阿根廷等国家。
3.综合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如:秘鲁,对著作权的产生和存续问题适用首次发表并获得著作权的国家的法律,而对权利的行使问题适用作品被请求国法律。
注意:
1)上述关于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的法律适用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的创立、变更、内容、效力与侵权而言的。
2)至于知识产权的转让,因其是通过合同来实现的,他除了要受到有关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的限制外,一般应适用合同准据法的选择规则,即按意思自治原则或最密切联系原则来解决。
3)有关知识产权争议的管辖权通常为专属管辖。
小结

第二节 知识产权上的国际保护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通过缔结各种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实体法公约的途径来实现的。
1.主要工业产权条约
1)《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
1883年由法国等11个国家在巴黎缔结,是目前各种工业产权公约中缔结最早、成员最广、最基本、最重要的全球性多边国际公约。
中国1984年11

月加入《巴黎公约》,公约于1985年3月19日对中国生效。
《巴黎公约》没有给缔约国制定统一适用的专利法和商标法,仅规定了“国民待遇”等基本原则和一些对成员国国内立法的最低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①工业产权的保护范围:工业产权的保护范围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识、厂商名称、产地标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公约所指的工业产权是广义的,不限于工商业本身,同样适用于农业、采掘业或天然产品。
②国民待遇原则:公约成员国的国民在其他成员国境内享有该国法律现在或将来给予各该国国民的各种利益。而不管他们在该国是否有住所或营业所。
③优先权原则: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商标的申请人给予优先权。优先权:申请人首次向任一公约成员国提出申请之日起,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以同一发明或商标向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而以第一次申请日为以后提出申请的日期。(发明、实用新型的优先权期限是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
④强制许可原则:专利权人自提出申请之日起满4年或自批准专利日起满3年未实施专利又不提出正当的理由,各成员国可以核准强制许可。
⑤专利商标独立原则:不同成员国对对同一发明创造批准给予的专利权和商标权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同一发明创造和商标在某一成员国被授予、驳回或撤销了专利权和商标权之后,并不能决定和影响其他成员国授予、驳回或承认该专利权和商标权。
⑥临时性保护原则:对于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内举办的、经官方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的商品,在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时可以给予临时性保护,保护期限与优先权期限相同。(发明、实用新型的优先权期限是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
2)《专利合作条约》
①《巴黎公约》没有对专利权的国际申请和审查程序作出统一规定,一项专利如果想要在若干个成员国获得保护,申请人必须到几个成员国去申请。
②《专利合作条约》主要确立了“一次发明一次申请制度”,即条约的任何居民或国民只需向受理国际专利申请的本国专利机关提出一次申请,并指明自己的发明拟获得哪些国家的专利权,此种国际申请的效力跟申请人分别向每个国家提出专利保护申请的效力完全相同。
③完全是程序性条约
④是非开放性国际条约,只对《巴黎公约》成员国开放。
3)《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巴黎公约未能实现简化商标注册手续的国际目标,《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作为补充大

大简化了国际商标注册程序。
主要内容如下:
①保护对象: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有资格提交申请案的是协定成员国的国民或是在成员国有住所或实际营业所的非成员国国民。
②商标的国际注册程序。国内注册——向本国商标主管部门提出国际注册申请——转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形式审查:A符合条件的,公告通过。B不符的,通知3个月内修改,否则驳回。
③国际注册的效力。通过审查之日起生效。若申请优先权,优先权日国际局的审查日。
④国际注册的期限。有效期20年,续展时限20年,次数不限,到期前6个月申请续展,期满后有6个月的宽限期。
⑤其他规定。
A.商标权人可以要求扩大商标的保护范围
B.商标权人有权全部或部分转让其在一国或几国的注册商标所有权
C.取得国际注册的商标如需改变原商标的文字图案或扩大使用范围,应另行申请新的国际注册。
2.主要国际著作权保护条约
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世界上第一个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国际公约,也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保护著作权的国际公约。
①公约的三个基本原则:
A.国民待遇原则:即使不是成员国作者,只要在任何成员国有住所或惯常居所,仍可享受公约规定的国民待遇。
B.自动保护原则:公约成员国作者的作品一经产生,或非成员国的作品一经在成员国首次出版,便自动受到有关成员国的保护。
C.版权独立原则:享有国民待遇的作者在公约任何成员国所取得的版权,均依“权利要求地法”,不依“作品来源地法”保护。
②最低限度保护标准
A.各成员国不论是对本国的作品还是对外国作品的版权保护都不得低于公约规定的最低限度。
B.保护期限的最低限度:
经济权利: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
摄影作品和实用艺术作品:作品完成后25年
难以确定作者的匿名作品或笔名作品:发表之日起50年
③受保护的作品的范围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
在作者拒绝发放翻译许可证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其国民颁发翻译或复制用于教学或研究之用的强制许可证。
2)《世界版权公约》
1952年日内瓦政府间代表会议签订了《世界版权公约》
主要内容:
①附条件的自动保护原则:受保护的作品只要符合特定条件:(有版权标记;首次出版年份;所有人姓名)便可在成员国自动受到保护,不必履行任何登记注册之类的手续。
②版权的保护期限
公约只保护经济权利。版权的保护期一般不少于作者终生及

死后25年,摄影作品和实用艺术作品不得少于10年。
③无溯及力原则:“本公约不适用于当公约对某成员国生效时,已永久进入该国公有领域的作品或作品中的权利。”
④与《伯尔尼公约》的关系:
《世界版权公约》是力图在《伯尔尼公约》和《泛美版权公约》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和协调。
《世界版权公约》与《伯尔尼公约》相比有以下两个特点:
A.该公约要求符合一定形式才能取得版权,没有实行绝对的自动保护原则。B.版权的保护期限比较短。
《世界版权公约》不影响已经参加了《伯尔尼公约》的国家的成员资格,已经参加《伯尔尼公约》的国家,可以再参加《世界版权公约》,但不得因此退出《伯尔尼公约》,否则其作品在《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内将不受《世界版权公约》的保护。
3)《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
1961年在罗马签订,又称《罗马公约》,是关于邻接权保护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公约。
主要内容:
①国民待遇原则:公约对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获得国民待遇分别规定了一定条件。
②邻接权的内容:公约对邻接权的内容作了详尽的规定,但未涉及任何受保护主体的精神权利,故仅针对经济权利而言。对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以及广播组织者的权力作了详尽的规定。
③对邻接权的限制。公约规定下列情形下利用他人邻接权不构成侵权:A.私人使用;B.实事报道中少量引用;C.广播组织为编排自己的广播节目利用自己的设备暂时录制;D.仅用于教学与科研目的。
④录制者的非自动保护原则:公约对表演者的部分邻接权和广播组织者就广播节目享有的全部邻接权,没有提出专门的程序和形式要求,实行自动保护原则;而对录制者就其录制品享有的邻接权以及表演者就其表演的录音享有的邻接权提出了形式上的要求。
⑤权利保护期限:各成员国提供的最短保护期限不得少于20年。
⑥追溯力:没有溯及力。A.公约不影响在某个成员国参加之前已经受到保护的那些权利;B.公约不要求其成员国对参加公约前已经产生的作品给予保护。
4)《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禁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①开放的公约,不以参加任何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为前提。
②加入该公约时,不允许任何保留
③仅涉及对录音制品的保护,是一个极简短的专门性公约。
5)《视听作品国际登记条约》(P170)
6)《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的载有节目的信号的公约》(P171)
3.主要综合性知识产

权条约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协定》
适用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主要内容有:
1)总则和基本原则:规定了成员义务的性质和范围;规定基本原则主要有: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
2)知识产权的范围:七大主要类别:版权及相关权利(著作权和邻接权)、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公开信息。
3)知识产权的实施:统一规定知识产权的法律实施程序。不同于以往公约由各国自行规定。
4)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维持:协定规定知识产权的取得应以知识产权被许可或被注册为准,即采取非自动保护原则。
5)关于争端的防止及解决:
透明度原则:各缔约国将各自的有关立法加以公布并通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以便其他缔约方和知识产权持有人了解相关规定。
一旦缔约发生争端,协定规定适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并允许跨行业的交叉贸易报复来制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6)最后条款:除非经缔约方全体一致同意,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协定条款提出任何保留。

二、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具体任务:鼓励缔结新的国际条约,协调各国立法,给发展中国家以法律、技术援助,收集情报和传播情报,以及办理国际注册或成员国之间的其他行政合作事宜等。
对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技术援助包括:就技术转让、起草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给发展中国家予以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专利和专利文献机构并为其培养专业工作人员等。
2.世界贸易组织
1994年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文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无形的知识产权贸易以及有形商品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也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议程。

第三节 中国有关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国际法源
中国已先后加入了几个重要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
1980年加入《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1984年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989年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1992年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禁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世界版权公约》
1993年加入《专利合作条约》
2001年加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二、国内法源
1.专利权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1)有

条件的国民待遇: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根据该法办理。
2)优先权的相关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或者自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2.商标权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同于专利法
2)优先权的相关规定:商标注册申请人自商标在外国第一次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商品以同一商标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依照该外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相互承认优先权的原则,可以享有优先权。
3.著作权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①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②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③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2)《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①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依照该条例享有著作权。
②外国人、无国籍人的软件,根据其开发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依照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该条例保护。
3)《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4)《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
5)《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小结
第十章主要围绕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分三节探讨相关问题。第一节探讨了知识产权上的冲突法则;第二节主要探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公约、国际组织;第三节探讨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的相关法律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