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与分泌色素关系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2.99 KB
- 文档页数:3
王伟霞,王文锋,陈立国.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与分泌色素关系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311-313.
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与分泌色素关系的研究
王伟霞1
,王文锋2
,陈立国
3
(1.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2.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河南新乡453003;
3.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对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源、常用矿质元素、生长因子以及碳氮比与菌丝分泌色素无关;而有机态氮、p H 值、温度以及菌种来源与菌丝分泌色素有关。茯苓菌丝尖端培养可以部分抑制菌丝分泌
色素,但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茯苓;固体培养;分泌色素
中图分类号:S567.3+2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0)03-0311-03
收稿日期:2009-09-15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人才引进基金(编号:KK03032)。
作者简介:王伟霞(1977)),女,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Te:l (0518)85895427;E -m ai :l w ei x i a w ang @163.co m 。
茯苓(W ol f i poria cocos ),别称松茯苓、松柏芋、松腴等,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茯苓属,是我国传统的名贵
中药材[1]
。鉴于茯苓生产的重要性,我们先后对茯苓菌丝体液体培养、富集微量元素以及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等方面进
行了相关研究[2-4]
。固体培养茯苓菌丝体时,菌丝易分泌黑褐色色素,导致接种块及周围培养基变黑,菌丝生长势极弱或完全不能生长;菌丝分泌色素给茯苓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但影
响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侵染或自身生理状态有关[5-8]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茯苓菌丝体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菌核的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分析,同时进行了菌丝尖端培养试验,旨在明确导致茯苓菌丝分泌色素的原因,以期找到克服这一难题的措施。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茯苓菌株Po 由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保存,菌株Z 1-1、Z 1-2由该所2002年分离。1.2 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0g ,(NH 4)2SO 42g ,KH 2PO 4
1.5g ,M gSO 40.75g ,维生素B 15m g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2)玉米浆培养基:葡萄糖25g ,玉米浆7mL,酵母膏3.2g ,KH 2PO 41g ,M gS O 40.5g ,CaC l 260mg ,Zn C l 24m g ,M nC l 25m g ,Fe 2(S O 4)35mg ,维生素B 10.1mg ,琼脂24g ,蒸馏水1000mL 。
1.3 固体培养条件研究
1.3.1 碳源试验 以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苹果酸、山梨醇、可溶性淀粉、松木屑、玉米粉、微晶纤维素为供试碳源,22e 培养7d ,观测菌丝是否分泌色素、菌丝生长速度及菌落形态。1.3.2 氮源试验 以(NH 4)2SO 4、(NH 4)2H PO 4、酒石酸铵、KNO 3、C a(NO 3)2、酪氨酸、酵母膏、蛋白胨、豆粉、玉米浆为供
试氮源,22e 培养7d 。
1.3.3 矿质元素试验 以基础培养基为对照,每升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4m g CuSO 4、5mg M nC l 2、0.25g NaC l 、5mg Fe 2(S O 4)3、4m g ZnC l 2,22e 培养7d 。
1.3.4 生长因子试验 以基础培养基为对照,分别加入浓度为5m g/L 的生物素、维生素B 2、叶酸、维生素B 6、维生素C 、
肌醇、对氨基苯甲酸,22e 培养7d 。1.3.5 p H 值试验 分别调节基础培养基p H 值为2.4、3.2、4.1、5.1、6.1、7.1、8.1、8.7、9.2、9.7,22e 培养7d 。1.3.6 碳氮比试验 基础培养基中(NH 4)2S O 4用量不变,按不同C /N 比调节葡萄糖用量。
1.3.7 温度试验 选取22e 、25e 、28e ,在玉米浆培养基中培养7d ,低温室内保存,日平均气温10e ,昼夜温差大。1.4 菌种分离及尖端培养试验
从湖北省英山县采集2种生长状况不同的菌核(同属一个菌株Z 1),菌株Z 1-1来自僵硬菌核,Z 1-2来自松软菌核。
挑取茯苓菌丝尖端约1mm,30e 培养,连续处理5次,每个处理5次重复。2 结果与分析2.1 固体培养条件
2.1.1 碳源 碳源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茯苓利用松木屑、葡萄糖、果糖的效率较高,菌丝体洁白,生长旺盛;在可溶性淀粉、玉米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扩展速度较快,但菌丝稀疏、纤弱;分解麦芽糖、山梨醇、微晶纤维素、苹果酸及乳糖的能力较弱。供试培养基中,菌丝均没有色素产生。2.1.2 氮源 氮源试验结果见表2、图1。由表2可知,茯苓对氨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和氨基酸均可利用,但在利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以玉米浆为氮源最好,菌丝浓密,生长旺盛;有机氮中除玉米浆外,均有色素产生。无机氮中以(NH 4)2S O 4为氮源最好,无机态氮源均未使菌丝分泌色素。2.1.3 矿质元素 由矿质元素试验结果(表3)可知,茯苓生长显著需要KH 2PO 4,如缺乏KH 2PO 4,菌丝生长速度变慢,且密度极小;CuS O 4、N aC l 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加快,与对照相比,菌丝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而Fe 2(SO 4)3、M nC l 2、ZnC l 2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常用矿质元素均未使菌丝产生色素。
)
311)江苏农业科学 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