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个全面及实现途径

四个全面及实现途径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的研究

【摘要】四个全面冶战略思想在理论形态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随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不断推进,四个全面冶战略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科学的理论支撑与指引。我们应结合全国人民的力量去努力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目标,让我们国家尽快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途径

【正文】

“四个全面”是我国的一次重大战略布局,它以原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社会思想,改革思想,法治建设及党建思想四个方面推进并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与时俱进的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发展。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一、“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四个全面”的哲学意义

要深刻落实“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首先我们应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并理解其内在含义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该战略,。“四个全面”的背后,是总结我国近年来的国情,针对我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原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的发展和延伸。不论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特色理论来看,“四个全面”与之都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四个全面”是更符合我国现状更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蕴》(2015年4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解读,该文章指出:“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和

矛盾观的具体运用。从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依法从中国国情出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全社会在改革中有序而稳步地前行。而能够保障这一切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和方向有序推进的唯有从严治党,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要能够始终成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又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了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只有全社会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目标,才能齐心协力凝聚共识,也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者治党。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既抓住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又兼顾了次要矛盾,全面围绕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实践的主体就是全中国人民,实践的客体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然而我国如何正确的实践“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带领全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1)“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小康浓缩了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召唤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人民既立足现实,又看到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途径,满怀希望,而不是单纯地空想,从而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人民看到了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为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树立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充分相信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因此,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于坚定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2)“四个全面”对中国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说,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它植根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也就越全面,故而形成的新的系统的理论总结也就越具有实践意义,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2013年4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指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基点与出发点,同原有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通,都是基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都坚持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领导等。但“四个全面”战略又有它特有的全新的延伸。如,它将原有的小康社会的目标界定提高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尤其在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社会人文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让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小康思想。

(3)“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实施方向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新的理论指导。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如何切实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从实践主体方面,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的屈辱史已经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便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紧密相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需要依赖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团结全中国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艰苦奋斗,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实干兴邦。

从实践客体方面,我们需分别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三个方面落实。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文化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化改革要做到,胆子大、步子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想促进,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基本要求。在我国,眼下仍存在许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为了消灭这些现象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我们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到一个新水平,二是我们应深化行政执法

体制改革,建立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我们应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我们应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等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