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关于性格的分类,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是,这并不等于性格完全不可分: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按人类文化生活的六种形式以及人们对这些生活形式的态度和价值标准,将人分成六中类型:1、凡事以经济价值为主要出发点,如企业家;2、理论型理论能力前而实际生活弱,如哲学家;3、美型。把感觉事物的美当作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不够关心,如艺术家;4、宗教型。以宗教信仰作为存在的最高价值,如宗教家;5、权力型,以追求权力、支配他人为主要追求目标,如政治家;6、社会型,以献身和服务社会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如社会活动家。

那么,性格是怎样发展成熟的呢?它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它有无变化?这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性格的发展、形成及变化,和人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力上总有显著的相关。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采取严厉教养态度的双亲,对儿童过于苛责、限制、干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与特点,这样势必遇到子女的对抗,其表现形式为文过饰非、弄虚作假或者目空一切、消极对抗,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敌意。采取放任养育态度的双亲形成“和平共处”的家庭关系。这样的家庭无法成为吸引子女情感的中心,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或者消极的、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采取溺爱养育态度的双亲对子女百依百顺,甚至对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制止纠正。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任性、自我中心、不礼貌、撒娇放肆等性格特征。2.学校环境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研究表明,教师态度呈专制型态度,独揽大权,采取专制作风,学生则表现为紧张、对立,行动上也因循守旧,态度不一致;教师态度呈放任型,教师不负任何实际责任,还经常迁就学生的要求,学生就会表现出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的倾向;如果教师采用民主型态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学生则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性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他们分别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研究显示,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高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或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之间有权力和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性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天劳动,掌握着经济的实权;

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从事艺术、工艺和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而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埃里克森把人格划分为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第二阶段(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第五阶段(青春期13-18岁)同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阶段;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2-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第八阶段(65岁之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人的个性就是在这样的人格对立面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依据这八个阶段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人的性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阶段是在0-6岁养成的,这个阶段已经基本奠定了个体性格的基调,因此,婴幼儿早期性格的培养,尤为的重要,父母应加大重视,为孩子的性格培养出卓越的基因。

人的性格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甚至人的健康都受到性格的巨大影响。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常会有人说,性格决定人的一生,那也不为过了。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国籍,形形色色的人们,反反复复地穿梭于这个城市,带着自己不一样的透明的性格的标签,仿若油画般,五彩斑斓。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制力、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儿童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上有某些影响外,对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3-1。 表13-1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的。 1.生理因素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生理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因素 (1)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2)某些精神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3)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容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他们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稍有放纵和不一致,就很容易给

子女性格形成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走上铁路乘务的岗位,研究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有助于铁路公司更好地管理员工。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乘务员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网络、电视节目、电影、杂志、文学作品等。 社会对乘务员的期望会影响到乘务员的性格。例如,旅客认为高铁乘务员应当热情服务,细心体贴,为了回应社会的期望,乘务人员会不断地改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树立更好的职业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乘务员的职业性格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铁路工作中尽职尽责的员工事迹会激起乘务员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向,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4.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健全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任重道远,影响儿童的 性格形成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优良性格是从小在耳濡目 染、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生活环境中养成,需要长期的积极影响既不靠说教, 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性格不是教好的,而是养成的,因此在了解形 成因素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健全的心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尤为重要,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才,因此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任重道远,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中的自然因素有胎内环境和地理环境,胎内环境是指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出生,大约需要270天,这是人的生命的开端。胎儿生活的胎内环境是一个自然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胎儿的发育。"地理环境是指地理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我国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大方、开朗、坚强和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南方气候温和湿润,多河流。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温柔、活泼和灵巧等性格特征。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主观因素,一: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二、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三、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资料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 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

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四、社会因素与性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比如,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

人格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那么,人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当代新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被称为“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的艾里克森,他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人格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一致)为: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

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充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性地进行,使婴儿能很快适应。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动、推拉、说话等,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尤其是自身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意愿与父母等养育者意愿相互冲突的危

性格发展八个阶段

性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社会发展迅速、压力大是一部分原因,同时也与人们不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过程有关。认识人类心理发展过程,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人类的很多个性特征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人生个性发展特征做了精辟解答,提出将人生发展分为8个阶段的理论。 0—1.5岁,生活是以嘴为中心的,人通过吮吸得到食物,同时也得到母亲的爱。在这段时间,人会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特征———信任感。最初的信任对象是自己的母亲,再以母亲为中介,逐渐扩大到社会。母亲对于人能否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至关重要。 3岁之前,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人会产生自己做决定的强烈冲动,这就是自主感。父母对孩子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又要进行必要的控制。过度的苛责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并导致过度羞怯的性格。 3—6岁,是学前期,人会形成主动感,避免产生罪疚感。随着身体、动作、言语和智力的提高,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往往在这时,孩子会与大人的要求产生矛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应适当,期望过高只能使孩子感受更多的失败,无益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6至12岁,核心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如果通过勤奋学习不断获得成绩,就会产生一种能力感,并认识到勤奋的价值。反之,则会体验到自卑感。教

师和同伴在这一时期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最大的,会直接影响到其自我评价。 12—18岁,人们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逐渐完成对“我”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向哪里去?等等。如果人们能够对这一系列问题获得积极的思考并形成人生的信条,就能达到一种人格上的协调。而形成人格的协调性对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努力进取,是否自信等诸多方面。 18—25岁,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的时期。亲密感主要是通过对爱情的体验来获得的。当人在人格尚未协调时就进入婚姻,结局可能并不好。 中年期,发展还在继续,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不断地获得创造感,避免产生停滞感。中年是人生的高峰时期,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事业有成都会带来创造感。有些人觉得人到中年就意味着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从而丧失生活的兴趣,这就是停滞感。 跨入老年期,心理还会再发展吗?艾里克森坚信,人的一生都应该是积极进取的,哪怕是在生命逐渐接近尾声时。有些人因害怕疾病、死亡而终日惶恐不安,有些人淡化物质生活、崇尚精神追求,生活得有滋有味,这便是艾里克森所谓的完善感。 在艾里克森划分的人生8个阶段中,人们分别获得一些重要的个性特征,这与人们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艾里克森特别提到,在人生之初能否获得信任感,以及在青少年时期能否达成人格的协调性是人格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成年人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两个阶段。 艾里克森的理论中渗透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看似独立的阶段,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发展都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途中有平缓,也有湍急;有受阻,也有顺畅。只有不停地前进,才能孕育出勃勃生机。

电视剧对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根据调查可得出电视剧对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电视。电视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工具和娱乐工具,对人们思想感悟和情操陶冶等都起很大作用。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爱模仿的年龄,对知识的吸引,模仿的能力都很强,但辨别能力又不高,对偶像明星往往狂热崇拜甚至全部模仿。 其次,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怕子女在外面吃亏,都不让子女出去磨练,总是把子女绑在身边,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子女的见识范围,使子女只能成为一只笼中鸟。或者父母工作太多,把子女锁在家里,使子女在无形中依赖电视。 再次,也有一些人很内向,不大喜欢与人交流,他们不懂得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意愿,只能看电视。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使青少年(特别是女生)的最佳娱乐消遣是看电视。虽然看电视在一定基础上是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青少年的发展空间。 现在最流行的是追星,而追星族中的人大多数都是青少年,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总好似盲目的追逐心中的偶像,模仿那些偶像的习惯、动作、打扮——进而久之,也变成了有样学样,不管好坏。 某些青少年对于自己所喜欢的电视剧中的一些人物特别喜欢,就极力模仿那个人。特别是那个人的性格特征,青少年都会模仿的惟妙惟肖,模仿的时间长了,也许就很难再找回以前的性格,并且很容易忘记以前自己原有的性格。 大部分的青少年定性不够,遇事也不会气很久,或会冲人发火。这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也是不好的。你想一个人如果老是生气,愤怒,那么他的脾气也会很暴躁,这是显而易见的,或是看到一些抢劫、枪杀案等的电视剧,拿到生活中来模仿、练习,那么岂不是害了自己吗? 任何事情有好坏两面。看电视剧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比如,青少年模仿电视剧的淑女、君子……不可否认的电视剧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创始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无论如何都应该努力提高本身素质水平,开拓视野。多到社会上磨练自己,不应该整天坐在电视机前。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一些电视剧,不要让电视剧影响了自己。在此同时,也请父母多加注意孩子的成长,积极培养子女自制、自理、自立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加强子女的意志力。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关于性格的分类,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是,这并不等于性格完全不可分: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按人类文化生活的六种形式以及人们对这些生活形式的态度和价值标准,将人分成六中类型:1、凡事以经济价值为主要出发点,如企业家;2、理论型理论能力前而实际生活弱,如哲学家;3、美型。把感觉事物的美当作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不够关心,如艺术家;4、宗教型。以宗教信仰作为存在的最高价值,如宗教家;5、权力型,以追求权力、支配他人为主要追求目标,如政治家;6、社会型,以献身和服务社会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如社会活动家。 那么,性格是怎样发展成熟的呢?它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它有无变化?这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性格的发展、形成及变化,和人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力上总有显著的相关。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采取严厉教养态度的双亲,对儿童过于苛责、限制、干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与特点,这样势必遇到子女的对抗,其表现形式为文过饰非、弄虚作假或者目空一切、消极对抗,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敌意。采取放任养育态度的双亲形成“和平共处”的家庭关系。这样的家庭无法成为吸引子女情感的中心,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或者消极的、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采取溺爱养育态度的双亲对子女百依百顺,甚至对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制止纠正。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任性、自我中心、不礼貌、撒娇放肆等性格特征。2.学校环境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研究表明,教师态度呈专制型态度,独揽大权,采取专制作风,学生则表现为紧张、对立,行动上也因循守旧,态度不一致;教师态度呈放任型,教师不负任何实际责任,还经常迁就学生的要求,学生就会表现出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的倾向;如果教师采用民主型态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学生则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性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他们分别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研究显示,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高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或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之间有权力和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性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天劳动,掌握着经济的实权;

孩子性格的形成

孩子性格的形成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

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作为生物性个体,一来到世界上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从幼年到老年,个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持续地形成与发展。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个性,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形成区别于其他人的综合性心理特征,即个性。 1.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实验证明,即使最接近人类的高级动物(如黑猩猩),经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也无法形成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指出的是,在早期的心理学中,遗传素质对个性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曾经被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是决定性的。阿德勒(Adler )认为个性产生于人的自卑感,而自卑感的最早源泉在个体的器官缺陷、体弱多病、笨手笨脚等身体因素中。作为个性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活风格,就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补偿自己的自卑感,逐渐尝试、总结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对付困境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克瑞奇米(E.Kretschmer)更趋极端,他根据人的体形把个体个性分为瘦长型、肥胖型、斗士型等不同的类型。这种过分强调遗传素质作用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它和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却有某些一致之处。当然,生理心理学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只强调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重视社会文化和个体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所有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机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在

家庭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体现。在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童期和青年早期,家庭生活的时间约占个体全部生活时间的2/3。个体首先受家庭的影响,随时向家庭中的成人特别是向父母学习生活经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此,各种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往往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子女,而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也会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强烈影响子女的个性。俗语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不仅仅是教育影响个体个性的内涵。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榜样作用等,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个体一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把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传授给乘务员,对未来的社会成员施加规范的影响,促使乘务员实现社会化,形成和发展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个性。在现代社会,个体要适应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只是初步的基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创造的一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时它是显在的,有时又是潜在的,但不论怎样,社会文化时刻都在约束个体的言行,塑造着适应文化要求的个体个性。心理学跨越不同文化的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往往与个体个性有高度的一致性。 3.社会生活实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社会化过程持续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个体个性的社会要求,为个体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了方向,至于个体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角色。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才能生活和发展。原来的方式、工作与生活能力等,促使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体系和自己的个性。一个人能在社会生存的能力和他对自己的想法,都依赖于他在社会的生

我对性格形成的认识和思考

我对性格形成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只与他所成长的环境有关,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性格的形成不仅仅受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基因的作用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探讨DRD4基因、MAOA基因、5-HHLPR基因、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地了解性格形成的方式以及究竟为哪种因素更起主导作用。 关键字:性格;基因;遗传;DRD4;MAOA;5-HHLPR;环境 引言 性格影响一个人的命运,那么,什么是影响人性格的呢?以往的知识和理论一直认为性格的形成只是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人们对“南橘北枳”的理论一直都是深信不疑,但是所有的证据都是停留在主观推断的基础上,没有一个可以让人完全信服的理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俗语也没有科学依据。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科学现象的研究逐渐的向分子层次深入,以寻求生命的本质。在人类性格形成的研究上,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性格的基因。 1 MAOA基因 1.1 MAOA基因与行为关系的发现 一个荷兰家族中的很多男性都有易怒易冲动,而且具有攻击性行为,对于此种奇怪现象,科学家们对这一家族的所有人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1995年,该科学家首次发现单胺氧化酶A基因(MAOA基因)与人的暴力行为有联系。[1]该基因在正常机体中的作用是降解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而对这些人经过基因检测后发现,他们的MAOA基因都存在一小段缺失,且该基因可以遗传。敲除了MAOA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浓度比正常小鼠高2倍以上,而且,缺失MAOA基因的小鼠更具攻击性行为。该发现首次揭示了基因与人类行为的联系。 1.2 MAOA基因的后续研究 1.2.1 外界因素的影响

个性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个性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人们对性格的分类有很多种,比如:内—外向性格,A—B型性格,场独立性格、场依存性格,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我主要说说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这种划分方法的四种性格类型。 首先是活泼型,遇到麻烦时带来微笑,身心疲惫时让你轻松。聪明的主意令你卸下重负,幽默的话语使你心情舒畅。希望之星驱散愁云,热情和精力无穷无尽,创意和魅力为平凡涂上色彩,童真帮你摆脱困境。 其次是完美型,他们有洞悉人类心灵的敏锐目光,欣赏世界之美善的艺术品味。创作前无古人之惊世之作的才华,工作忙乱时细微的观察。思维缜密,始终如一的处事目标。只要事情值得做,必定有做好的决心。任何事都做得有条不紊。 然后是力量型,当别人失去控制时,他们有着坚定的控制力。当别人正在迷惘时,他们有着决断力。他们的领导才能会带领我们走向美好。在充满疑惑的前景下,他们愿意去把握每一个机会。面对嘲笑,他们会满怀信心地坚持真理。面对批评,他们会仍然坚守自己的立场。当我们误入迷途时,他们会指明生活的航向。面对困难,他们必定顽强对抗,不胜不休。 最后是和平型,他们稳定地保持原则。耐心地忍受惹事者。平静地聆听别人说话。天赋的协调能力,把相反的力量融合。为达到和平而不惜任何代价。有安慰受伤者的同情心。在周围所有人都惶恐不安时,仍保持头脑冷静。充满着决心去生活,甚至敌人都找不着他们的把柄。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外界因素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来说来自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第一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制力、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儿童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上有某些影响外,对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有较大的影响。第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之欧阳光明创编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欧阳光明(2021.03.07)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

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四、社会因素与性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如,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善于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

中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2010-02-24 14:30:45 作者:admin 来源:浏览次数:2 网友评论0 条 个性是指一个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定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以及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趋于定型的阶段。 (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1.自我的明显分化。中学阶段,儿童时那种较稳定、较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分化成了两个“我”:以观察的我和被观察者的“我”。自我的分化,使中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开始认识到自己那些在小学阶段傺被注意到的“我”的许多方面和细节。 2.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3.对内心世界的自觉。对于儿童来说,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外部世界,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触角更经常、更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4.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个性倾向渐趋稳定 1.需要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的需要结构已逐渐完善,并形成对友谊、独立自主、理解尊重、发展自我等的优势需要。 2.兴趣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的兴趣已逐渐从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阶段,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且中心兴趣逐步形成。 3.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已经历了价值及人生观形成的准备阶段,进入了观察与探索阶段,部分高中生甚至进入了定向与确立阶段。 (三)形成相当稳定的性格类型 性格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按性格结构中的优势成分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按个体的独立程度把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按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可分为外体倾型、内倾型和中间型。研究表明,就内外倾向的划分来说,中学生性格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是逐步定,一般高中已趋于稳定状态。 如果你过于偏激,如何改变? 中学生中偏激现象比较严重。例如看问题很绝对,当取得好成绩时,他们非常高兴,以为自己什么都好,甚至惟我独尊;而一旦失败,则又陷入极端痛苦中,以为自己百无一用。如果对某人有好感,认为他或她一切都好;反之如果讨厌某人,则认为他或她一无是处。完全是按照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和好恶来判断是非,而不管事实如何。再如做事莽撞,不计后果,如认为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当朋友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往往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冲上前去,帮朋友打架,出一口气,把蛮干、鲁莽看成是英雄行为。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你也比较偏激。偏激可能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自己和他人,容易受别人教唆、挑拨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作出冲动的甚至是终生后悔的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比较偏激呢?主要有两点:(1)中学生的情绪特征。由于青少年受内分泌的影响,处于性成熟的快速进行时期,其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其情感也具有明两极性、冲动性、爆发性等特点。他可因一件小事而狂喜万分,也会因一件小事而痛心疾首;稍不如意,可能会大发雷霆,不太善于控制自己。因此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疾风怒涛”时期。(2)思维发展的局限。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加之阅历较少,知识经验不太丰富,因此他们还不善于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往往容易抓住一点就无限夸大或缩小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那么如何改变偏激的这个性格缺陷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