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服饰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校园服饰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校园服饰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校园服饰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大学生如何提高审美品格

专业:10对外汉语学号:1050130005 姓名:孙亚丽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格 摘要:“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现在各种良莠不齐的“美”冲击着大学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大学生应如何提高的审美品格呢? 关键词:大学生美美育审美意识审美品格 一、什么是美? 近年来,校园里在悄悄兴起“染发热”,而且愈发热烈,把头发染成了红色、金黄色;还有的大部分头发染成黄褐色,耳朵两边挑染成白色,也有把头发全染成深蓝色的。现在似乎染发在中国社会基本上已经普及,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花花绿绿的头发映入眼帘。我对这种现象不敢苟同,黑头发象征着中国的本色,很美啊,干嘛非要染呢?还有奇装异服席卷校园,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现在大学生穿得像妓女,妓女穿得像大学生。”可见,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已经偏离了社会难以接受的范围了。今天我就想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审美的问题。 “美”、“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穿衣、打扮、日常的言行及欣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它们的参与。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应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品格呢?二、美和审美 美,是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

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地评价和判断。 (1)在审美这一特殊的反映方式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所展开的活跃的心理活动,并从中主动发现和得到无穷的乐趣。观一处盛景,听一曲音乐,赏一副国画,人们会情不自禁称奇叫好,发出“真美啊”的赞叹,这是欣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观赏对象的美的一种主动的肯定性判断。 (2)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美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那么,即使是在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面前,或自然界让人目眩神迷的日落景象面前,或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世之美面前,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奉献美的产品。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培养大学生欣赏美、鉴别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为悦己者容”等等,尤其是大学生,正值青春,个性张扬的时期,更加注重美。但是往往因为年少轻狂,并且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追求时尚,特立独行,审美品格还不健全,对美的审视和理解、鉴赏能力也不够,往往误以为奇异的东西就是美。老师也要在这方面树立榜样并且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格,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不够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一)增设美育课程及相关课程 1、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美的本质、形态、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阶段性特征 大一:遇到问题最多的一年 刚刚考入大学的新生面临的问题最多,包括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而绝大多数问题都源于“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面对的是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因为高中的课程还是延续初中的知识,而进入大学后,除了一些公共课,还要开始学习专业课,要学习很多平时恐怕没有任何接触的知识。不少新生会感觉难以消化吸收这么多知识,学习很吃力。另外,大学时期,班集体不像高中时那么紧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这样较为松散的班级关系同样让一些新生难以适应,感觉无所适从,心里没着没落,不习惯没人管。 新生升入大学,也要进入一个新的集体,要与几乎不认识的人结成比较紧密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也多少会给新生带来一些压力。比如中学的同学大多是本地的,而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城市有农村,各自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彼此难免有不习惯甚至是看不惯的地方。 大二:学习问题最突出 根据经验,大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因为大部分人通过一年的调整,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只有少数人难以适应,出现抑郁症甚至退学等。这期间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难题就是学习,比如专业课开得较多,英语要考四级。学生此时开始思索自己的前途,有的想多考证便于找工作,有的想出国,有的想考研能给自己加码儿,觉得压力大任务重。 大三:恋爱困扰 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会更有意识地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学习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而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因为恋爱产生的矛盾比较突出。前两年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但到了大三,新鲜劲儿过了,一方或者双方可能会产生厌烦;或者一方毕业离开学校或者是离开了上学的城市;或者考虑换个朋友对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出国能有帮助等等,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恋爱关系亮起红灯。还有原来相处得好的男女学生,此时可能在这个小集体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但也许不是一对一,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文档资料

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21 世纪,由于精神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突飞猛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美育、更需要提高人的审美境界。因此,高校培养的人才应既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又具有高品位的艺术修养,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1通过建设寝室文化来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一个优雅、和谐、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1.1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的大班化,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更多的在寝室中进行,因此寝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开展高层次、目的性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寝室文化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中培养一颗敏锐的心灵,去感受美的形式,在普通中发现美好,在平淡中感受世界的鲜活。 1.2良好寝室风气的形成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础。寝室作为养成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课堂,直接影响着寝室内每个

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 义。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班级集体活动和寝室文化塑造大比拼, 来 增强寝室的凝聚力, 推进寝室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提高大学生 发现美的能力,使其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1.3 建立健全寝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 行之有效的寝室规章制度, 把大学生在寝室的表现 进行量化,列入学生德育考核的评价系体系内,并认真实施、严 格管理,促进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学 生在寝室中的行为, 为学生在寝室正常的学习、 生活提供良好的 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途 径。 会的发展,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转换观念,探索新思路、 方法,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 组建各种学生社团, 开展以思想、 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 让学生经受真正锻炼, 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1 通过建设优良校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以 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为基础, 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努力形成 好学、力行、守信、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其次,通过发挥学 校建筑物、生态环境、图书馆教学楼设置等物质形态的导向作用,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 学校的校园建 筑环境及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 它们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与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例如, 烟台大学文化长廊的中外著名科学家、 思想家的肖像和国内外经 典艺术作品,将写有校风校训的标语牌竖立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学校的名称、校训都刻在石头上,寓意踏踏实实等,使学生通过 欣赏高雅艺术, 逐步形成和完善他们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强 随着社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试论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论文摘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增强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这一主线,指出了当前研究增强大学生党性修养途径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党性修养的因素,深入研究了解决问题、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学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度。大学生党员作用如果发挥得好,能够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大学生就会对党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反之,就会损害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入手,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 一、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意义 1.着眼机遇和挑战,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意义重大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的形势要求共产党员作为执政党必须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使全党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和战斗力,能在新时期成功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考验,继续走在时代前列。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谁赢得他们,谁就赢得了未来。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势力也把实现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青年身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深切。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中的优秀分子,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先进性,成为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示范引领和指标作用,而且也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学生党员自身发展和大学中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要求。 2.着眼矛盾和现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势在必行 当前,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以经济科技优势逼迫我国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另一方面又以科技经济交流为载体,向我国“暗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蔓延,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的沉渣泛起,伪科学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兴起,使得国人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理想信念出现危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 目前,上海普通高校学生党员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0%以上,增长幅度较大。学生党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但数量增长太快,队伍太大,容易产生党员质量无法保证和管理难度加大的问题。新时期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和战火,大学生党员是在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缺少磨练和考验,缺少党性锻炼,面临来自社会的许多诱惑时,容易出现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也往往主要考虑其学习状况,从而导致大学生党员政治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 (一)、审美教育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近些年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并已逐步成为当前音乐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国际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们认识到音 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他们认为,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就不能被视为是具有真正的音乐文明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代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普遍认识到音乐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历史悠久;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如《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即是此意。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从长期的经验中

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和教育,在那里,音乐长期拥有重要的教育地位,被保留在所谓的“自由七艺”之中。这些音乐教育历史证明: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其他教育和艺术 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存在于教育的全过程。 2、我国音乐审美教育有待深入; 我国与世界许多重视教育的国家一样,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但真正称得上音乐教育的历史,则只能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算起。五四前后,虽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主张的影响下,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终因时代的原因而不能有真正的音乐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音乐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又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同时初步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尤其是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局限于音乐的辅德和

大学生美与审美的培养

大学生美与审美的培养 大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大家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鉴赏美,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更美,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此,就必须学一点美学,增长一些美的知识,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修养,也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境界、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大学生不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

大学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美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范围以内的具体形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人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获得物质享受,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实践所创造的不仅是物质的产品,同时也是实践者的思想、情感、聪明和智慧等这样一些本质力量的实现,而在这些本质力量实现过程中,人感到了愉悦和幸福,感受到了美。 审美,包括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等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大学生人生的全过程。因此,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开阔审美视野,对大学生活多一些科学的合乎美学规律的审美评价,自觉地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美好,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不仅有外界的自然物、社会现象和艺术作品,也包括大学生自身。审美活动是一个比较、鉴别的过程,通过审美发现事物(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美,并探究产生美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方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曾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有着诸多好处: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当今,社会和文化很多领域正在经历广泛的视觉化转型,加之大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的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消费时代的今天,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冲击的影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呈现着什么样的趋势,值得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阅读研究现状 海德格尔早就预言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复旦大学孙玮教授也曾提到:“读图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也是现代审美的一种要求”。这些观点都指向——读图时代的到来。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体逐渐普及,照片、视频、漫画等图像信息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挑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由于现场感、时效性、便捷性和逼真性等优势,网络新闻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大众获取社会新闻的主要方式。电子书成为更多人的阅读选择,图像也开始对纯文学书籍入侵,传统经典图书的珍藏插图本、漫画形式以及影视改编都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从前世界被理解成一本书,那么现在世界开始被理解成一幅画。而这种转型,从本质上看是:“理性主义到感性主义的回归”。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80%的读者是通过标题和图片的浏览获得信息的;标题和图片成为期刊重要的导读手段;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体现了如今“眼球经济”的特点。由于其视觉化的冲击,“读图”所获得的体验更直接,更能达到身临其境之感,满足人类追求快感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图像又会使人忽略阅读对象原本的意义,被动的接受画面给予的平面印象,使人患上“文化近视”。后现代社会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长大,是“读图”的主要群体,享受“读图”带给他们的便利,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正确引导其“读图”心理。 2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问卷内容围绕“喜欢阅读什么媒介的读物”、“阅读方式”、“是否阅读网络读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大学生是否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影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原因”和“对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态度”等设计,共计13个封闭型问题。 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调查主体,调查对象为全校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采用在校园随机发放书面问卷的形式。为保证其真实性,调查人员在现场指导同学们完成问卷后立即进行了不记名回收,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和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两百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文学经典作品正逐渐丧失权威性;娱乐消遣性能突显。 根据样本显示结果表明,以重庆邮电大学12个学院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3.1阅读目的略显扁平化、功利化、复杂化 就主要阅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有效数据显示,休闲娱乐和考试所需占到总体样本的40%,

校服——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服——校园文化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校服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它具有诠释、凝聚、化育以及创新四大功能。用积极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从校服改革实现德育教化作用,是教育工作者的期盼。校服是带有教育意义的特殊服饰,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校服推广是学校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承载着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校服直观地诠释校园文化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定时代的经济水平、主流精神和审美观念。校服作为一种服饰,不仅具有服饰的所有内涵,还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教育观,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因此许多学校把校徽、校训印在校服上,使它成为一种集体生活、团队精神以及校园特色文化的标志。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其外在形象能够对特定的校园文化起到直观的诠释作用,它帮助人们完成从视觉感知到文化定位。 校服能反映师生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对于学校文化品牌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设计精美的校服是校园魅力元素之一,是校园精神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置身于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的教育情景中,其文化精髓和教育理念就会以感官感知及隐性交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通过校服营造校园文化,逐步把师生引导到校园文化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促使师生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二、校服高效地凝聚师生群体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第二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

求”可以在校服上得到体现。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穿着校服会产生一种生活在集体中的亲切感和安全感,可以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被接受与被爱的心理会得到满足。学生穿上具有团队或集体标志的服装,会自觉的认为自己是该集体中的一员,从校服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意识,认为集体的荣誉与个人息息相关。这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育是十分重要的。 校服是塑造人的一个外显工具。当学生穿上校服时,它便作为一种符号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体上,成为塑造学生的身份的工具。在学校集体活动中, 校服成为学校各种仪式的替身和权威的代言,控制并规约着人的身体和心灵。校服作为覆盖在个体身体外部的符号,直观的反映着个体的形象是否与人们对他的角色期待相吻合。它无言地宣布大家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集体和学校的荣誉。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校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言行起导向作用,学生自我认识及形象的维护方面都会相应的加强,这种影响力比教育管理者的口头宣讲更具约束力。校服传达积极向上的理念和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学生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学生会自觉发掘潜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校服折射的文化对师生形成软调控,它使师生在沟通合作、教育的使命等方面达成共识,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增强师生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凝聚力。 三、校服高效地化育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的化育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严密的计划性。校服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它的化育功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校服本身涵盖着校园精神,它从制定到实施也是一个小型的化育系统, 校服有其物质条件,有制度文化做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审美教育即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出现了不少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教育文献综述 一.引言 学术界关于美育的本质属性,曾有学者这样归纳:“一种是认为美育从属于德、智、体三育,我们把它叫做‘从属论’;一种认为美育是一种形象的教育,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形象教育论’;一种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我们把它叫做‘情感教育论’。”从而将美育定义为“就是借助美的形象的手段(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1]或者干脆将审美教育分为“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2]。而后者的解释侧重于审美心理学方面,类似的观点都得到一般认同。为了便于文章主题的展开和普遍的理解,笔者在此基础上将“美育”进一步定义如下:审美教育,即美

育,狭义说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陶冶和塑造的教育活动。广义来说是指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中一切美的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反映,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和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与智慧的目的。而大学生审美教育,就是采用某种美的形式培养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对话能力和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既是一次心理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活动,更是一次社会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来说,既有社会转型时期赋有的特殊涵义,也有青年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文化层次相背离。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代,而当今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缺乏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3]21世纪的大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尽管他们对美的认识尚不能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的认识,尽管他们对美的理解仍停留在感性与直观的阶段,但在内心深处,都有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与实践,对假恶丑的厌恶、鞭挞与背离。他们追求美的外表、美的内涵、美的情感、美的爱情、美的社会、美的世界;他们刻苦学习、充实培养自己美的气质与内涵;他们追求爱情企求得到美的情感世界与爱情生活,他们践履美的行为;他们充满爱心,帮助他人与社会、倡导环保、热爱和平;通过日常的活动,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理解与感受它们的艺术美;通过组织学习雷锋、环保、植树等活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美……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美成为绝大多数青年人追求的

当今大学生如何提高党性修养

当今大学生如何提高党性修养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看出少年之于我国的重要性,而我们大学生作为少年的有力组成部分更是担当着更为重要的责任。我们知道,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而中国共产党更是重视大学生工作,并对我们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于站在时代前列,而在此之前,我们大学生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提高党性修养。 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党性修养就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立场、世界观的问题,我们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党员,除了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外,还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坚定自己的决心。我们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而在校园内,我们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历史、对党的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去认清历史使命,承担时代责任。 除了学习践行之外,大学生要提高党性修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其树立远大理想。我们知道,理想信念是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人生的动力源泉,这是我们人生起点的基础。我们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在这方面,我们不只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不改初衷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还要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更是要紧紧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立足现实,发奋学习,自觉地吧自己的梦想和行动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积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 而大学生提高党性修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争取加入党组织。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到的有三点。第一,就是要文明礼貌,学养高雅,这些可在风度气质与文明程度中体现出来。第二,大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我们赢珍惜学习机会,多学真本事,将学到的知识认真消化吸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一点就是要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注重飞智力因素培养。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党的目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论加强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语语言文学系 084班 王金星

什么是美感 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期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那种生活,便是美。”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他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二是,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四是,感觉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赠汪伦》的诗来解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一,正式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伦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汪伦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

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学习美学?简而言之,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己觉的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思到我们在说“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我们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伦理观与真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光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光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提到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各种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

论音乐鉴赏教学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论音乐鉴赏教学与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摘要]音乐鉴赏是高校非专业选修的的重要课程之一。音乐鉴赏的教学和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思想、意识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获得音乐基本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并将对其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而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教学,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最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全面发展。在这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音乐鉴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素养作为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一个人不会审美,他就不是—个完整的人。所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便成了近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关注的焦点。 二、音乐鉴赏与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教学,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最终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这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音乐鉴赏教学在素质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青年是初升的太阳,希望都寄托在青年身上。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充分真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情况,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我利用寒假时间对身边的大学生们做了一次道德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对象涉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等。 数据分析: ?在诚信问题上,当被问到“考试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也决不会作弊”,回答“是”的 占43%,“不一定”的占42%,持“否定”态度的占16%。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会出现作弊行为。在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上,30%的同学对考试作弊表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占到60%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这种行为,认为作弊比补考好。甚至还有20%的同学认为作弊没什么大不了,也曾经作弊过。这些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正确的认识,但仍然因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这一问题反应大学生在对于自己切身利益和被现实学业所迫的情况下表现的不够诚信和坚决。而通过作弊这一小问题也反映出大学生虽然一般都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遵纪守法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了“知行” 脱节的现象。 ?在道德问题上,有15%的人会在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钱时主动退还多找的钱,而40%的 人则不会退还多找的钱,45%的人则会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时候还是不会退还。30%的人则认为思想道德和知识根本没有关系,甚至有10%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两者的轻重关系。在十字路口有40%的人会等待红绿灯,安全地走斑马线。15%的人从来不会等待红绿灯,20%的人也只是偶尔而等待红绿灯,25%的人则是随主流,大家走的的

校服文化及积极作用

设计合理的校服对学生能够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校服的凝聚力作用表现在,统一的校服能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学校责任,遵守校园的文明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可以加强社会对学生的监督与保护。此外,校服能促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深化其群体意识,校服对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有极大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学校自豪感和对同学的友情。 让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校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这跟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需要穿著不同的制服一样。例如警察要穿著警察制服,消防员需穿消防制服等;同样地,学生自然便要穿著他们自己的制服——校服了。这样,我们穿校服时,便更容易辩认出我们作为学生的身份了。 赞成派占绝大多数,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穿着校服可培养群体精神及归属感。 二、反映平等主义,不论富贫均穿同一制服,一视同仁。 三、减少校内暴力。美国有研究显示,学校引入校服后校内暴力有所下降。日本俗语亦云:“服装乱则心乱”及“服装乱则生活乱”,所以整理行为从服装开始。 四、校服十分便利及耐用。家长及学生不用为每天穿什么衣服上学而烦恼,学生在出席婚礼及葬礼等隆重场合也可用得上。校服用料上佳,大方得体,可使用多年。 五、保护学生。穿上校服,别人便知其学生身份而给与优待及保护。万一出事,也可从校服得知所属学校,可以马上联络校方。 六、校方认为可增加学校吸引力及学生人数。千叶县立小金高等学校曾一度放弃校服,改行私服制,但学生减少,回复校服制后人数回升。此派代表著作为《中学生になぜ制服か》(为何要中学生穿制服?)(1984)。

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构建与研究

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构建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13T16:43:36.430Z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4期作者:齐霞[导读] 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摘要: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挑战和受用一生的良好习惯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生;构建与研究;艺术教育收稿日期:2011-05-23 作者简介:齐霞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河南鹤壁/458030)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一般以生动形象来反映世界,并以教育手段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理想,并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强化人对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艺术美来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心理能力,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普遍开设艺术鉴赏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核心是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习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向全体学生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艺术活动,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加入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体系。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和剧作家席勒(F.VonSchiller)和他的信徒里德爵士(SirH.Read)对人格和人品结构的个体如何取得良好素质进行了研究,席勒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强和他在《美育书简》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席勒相信美将会表现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必要条件,他领悟到高雅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是构成所有人类行为尊严的崇高道德品质。里德也赞同这一见解,并把审美文化界定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诗歌和造型艺术来陶冶或修养而成的优雅之境”。因此,里德的观点同席勒所言一致:只有当人们通过优美艺术的长期熏陶而发展成熟后,社会才会达到和谐的状态。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可以加提高他们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为生活、学习工作做好准备,艺术鉴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经验和新的挑战,并灌输可以受用一生的良好习惯:信心、毅力、追求卓越的动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席勒与里德均强调审美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必要手段,并且说明艺术的鉴赏与实践活动本身有助于形成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可见,列维和史密斯关于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素质学说是培养人的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课程开设是促进审美教育的提高与培养我国大学实际情况,学生因为种种压力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艺术鉴赏课的开设,使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结合生活、情感的体验,为语言来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这样则给学生提供了在学习、生活中充满限制、紧张情绪得到宣泄的一个时机,缓冲精神压抑,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弛和催眠作用。欢快激昂的乐曲对疼痛有抑制作用,它能提高人们这身的潜能,从而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情绪平衡就是心理平衡,情绪的健全是形成完美个性的保证,个性完美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身心。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形体、色彩、线条、材质等,其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注意要调动学生的视知觉,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听觉、运动觉、触觉、味觉,使它们在相互作用中,生发出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产生通感、联觉,以打通各门类艺术相互联结的通道。学生通过了解、欣赏中外音乐、美术作品,感受艺术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实际欣赏和感受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各门类艺术是一个相互融合和促进的过程。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和谐的个性,必须多渠道的教育和不同方式的趋势利导。通过近期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及交谈中显示,所有学生喜欢上艺术鉴赏课,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甚至有的提出每天上这门课,可见开设艺术教育课非常重要。以下是学生的肺腑之言: “音乐是一门强调想象和创新的艺术,欣赏音乐同样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个爱好音乐的大学生,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势必推动它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的审美能力、感性思维、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品味的提升都有帮助,使人从中认识到文化的丰富,也无形中使感情得到启发,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它能让我们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人格。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全面推进教育,尤其且把音乐鉴赏列为必修课且顺应时代需求的是在必行,我挺喜欢音乐鉴赏这堂课的。” “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说,大学生是全面的符合型人才,应领略到社会中,而音乐是一门强调想象和创新的艺术一名爱好音乐的大学生,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这对于一个大学生的前途是非常有用的。” “大学生开展音乐鉴赏课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陶冶枪朝美化心灵,让我们对《梁祝》、《二泉映月》等名曲。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心灵的享受。” “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美术等诸多门类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这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音乐通过听觉使我们感受众多风格的声乐、器乐、管弦乐等艺术魅力,舞蹈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美术通过线条、形体、色彩、材质等艺术语言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与审美取向。欣赏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一种升华,这门课非常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