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doc资料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1.均势外交传统

概念:

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

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历程: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 Realism)传统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

维利主义”(Machiavelli doctrine)。现实主义外交是世界各国对外政策普遍贯彻的方针,这一点在英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得更彻底、更典型。

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要求英国的对外政策以为本国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点上各国概莫能外,而英国尤甚。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兴盛是由自有资本主义支撑的。英国靠“自由放任”构筑起一个重商帝国,达到兴盛的顶峰,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永远保持下去。

现实主义外交体现为对外政策以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为基础。回首英国的崛起之路,充分说明了经济实力对一国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英国人由于巧妙地将海军优势、财政信用、商业才干和结盟外交结合在一起,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超出其他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还体现为英国对外政策紧随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调整。二.新时期英国外交的选择

1.战后初期“三环外交”的提出和实行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苏两极的世界力量格局,英国虽然在1945年时还是战时同盟国的三强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实际上它已无足够的实力维持与此相称的地位。正如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上所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

(2)内容

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三环外交”总方针。他说: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显然,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由于其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它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注定要在国际政治中执其牛耳,发挥某种中心作用,使它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与代言人。

(3)意义和影响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英国以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个“准超级大国”的身份活跃于欧洲和世界舞台。“三环外交”的执行从总体上说还是较有成效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英美特殊关系在冷战格局的确立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英帝国和英联邦在战后初期对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就在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两难处境已初露端倪。英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安全与政治经济利益直接与欧洲大陆相关。然而英国又自视不完全属于欧洲,认为它的利益与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不宜加入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欧洲一体化组织。不过英国人并不反对欧洲合作的概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涨,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上极其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国,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与他国尤其是美国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越来越多,都可以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而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各个方面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影响可谓不言而喻。于是乎,这样一个强国和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能够牵动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应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未来关系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不仅对我国的国际外交和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局势稳定和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中美关系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1、历史上的中美关系2、当今的中美关系3、未来中美关系的预测 一、历史上的中美关系 (1)20世纪上半叶,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2)抗战胜利之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军事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50年代,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3)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帷幕奏响了前奏曲。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4)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上的新篇章。同年1月25日志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国朝野上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5)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二、当今的中美关系 回顾近年的中美关系,虽然双方关系有所紧张,但目前还不构成对抗的局面。总体来说,近年中美双方还处于一个相互的战略摸底阶段,也是双方的战略布局阶段。 第一,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上升,美国则受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拖累和金融危机冲击,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对美产生巨大心理冲击,美国内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警惕和制衡中国的论调开始回潮,对中方谈论“美国衰落论”极为敏感,产生过度反应,认为中国正利用美国衰落谋取利益。 第二,美始终认为中国发展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内心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担心中国利用日益增长的实力与美对抗,挑战和打破现有国际秩序,威胁美在亚太和世界的霸权地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刘贵华 【英文标题】Social Vertical Mobil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作者简介】刘贵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汉 430056) 【内容提要】近代早期英国出现了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频繁的社会垂直流动既表现在非绅士阶层人士跻身绅士阶层、社会下层人士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也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向下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垂直流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向上社会流动大于向下社会流动、大贵族的地位相对稳定。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影响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关键词】近代早期(1500~1750)/英国/社会垂直流动/社会转型近代早期(1500~1750年)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流动对英国社会的转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也指示着英国社会变迁的方向与进程。然而以往学者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考察社会垂直流动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其特征及影响,以期能够加深、丰富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变迁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流动。近代早期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打破,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乡村工业化逐渐将英国经济卷入市场的洪流之中。与经济的变迁相适应,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小生产者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生产的行列。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日益

形成,国家要处理的政治事务、外交事务日益复杂且不断扩张,传统官员越来越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都铎时期实行政府革命,改变了任官、选官的制度。与政治的变迁相适应,传统的贵族官员不得不去学习文化知识,或被学有专长的新人所取代。如此等等,都不能不使以前缺少流动的社会转变为不断流动的社会,英国出现了频繁的社会流动。在垂直流动方面主要表现为: 1.频繁的向上社会流动 向上社会流动指“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1]。近代早期英国向上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非绅士阶层人员大量跻身绅士阶层,绅士人数增加。近代早期英国绅士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世袭贵族,也包括从男爵、骑士、从骑士和绅士等中小贵族。中小贵族也被统称为乡绅。这一时期无论是世袭贵族还是乡绅人数都有所增加。据统计,近代早期英国人口增加了2倍,而贵族人数增加了3倍。其中,世袭大贵族由60人增加到160人,从男爵和骑士人数由500人增加到1400人,从骑士由800人增加到3000人,小乡绅由5000人增加到15000人。[2] 从近代早期的一些地方史来看,上述统计数据还较为保守,英国仅乡绅人数就大大增加。属于非绅士阶层的一些人,如乡绅幼子(按照欧洲长子继承制原则,乡绅幼子不属于乡绅阶层——本文作者注)、教会神职人员、海陆军军官、商人、医生、律师等人,凭借财富、教育等后致性因素,获得了绅士(Gent)或从骑士(Esquire)的称号,跻身小乡绅的行列。仅1635年,伦敦贸易商、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中就有1200名获得了绅士的称呼。[2] 北安普敦郡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内陆贸易中心,在斯图亚特时代,该郡355个乡绅家庭中,至少3/4的乡绅是新产生的。[3] 近代早期也不乏社会下层出身的人员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中间阶层人员指介于绅士与社会下层民众之间的人,主要包括享有市民权的城镇市民与乡村约曼农。他们“总是生活富有,住好房子,经营自己的田产,通过辛苦的努力发家致富”,也有能力“购买奢侈浪费的绅士们的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5)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走向和解;1979年中美建交。 (8)中美正式建交后,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仍有很大的分歧。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 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 摘要: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到农村地区,封建领主们日益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富有的农场主和少数富农,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深层次的体现。是英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圈地运动领主近代化 1.英国早期农民土地占有制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度在13-15世纪先后瓦解,这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个由老一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得过程,到了15世纪,农奴人口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 “在英国,领主和农民在庄园法庭办理手续,记录在案,写成一

份正式的文件,称‘公薄’。公薄上写明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原来作为农奴时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使用,领主不收回。同时农民为耕种这块地,每年要按期向领主缴纳货币形式的贡赋(实际上是地租)如果将土地转让他人,要缴纳许可税农民仍需对领主效忠,服一定劳役。违反这些规定,将给与罚款处置。公薄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称为公薄持有农。”① 公薄持有农有自己的一份土地,但也需要向领主缴纳贡赋,农奴制瓦解后,领主将自己的直接领地出租。买主中有许多商人资产者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民;关于这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城市手工工厂向农业拓展的结果,而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就集中反映了整个过程。 2.圈地运动的背景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落后的小农土地占有之下的农业生产矛盾突出,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同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了3倍)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海关账册记录,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研究综述?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文礼朋 近代英国农业史一直是英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地有新的论文和著作问世,观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经常出现所谓修正派,然后又对修正派进行新的修正。在国内,近代英国农业史也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大问题,人们一直希望从英国近代农业史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启示。本文拟分成几个专题,按时间的顺序对外国学者的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以方便国内学术界对近代英国农业史的研究。 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民土地产权与农业结构的争论 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大辩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伦纳认为,由于在中古晚期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英国农民(维兰)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没有能够把他们的习惯租地转化为自由持有地,结果是在16、17世纪的英国农村大变革中,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习惯佃农的租佃土地,把它交给大规模经营的租地农场主,使得英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雇佣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结构,导致了英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英国同荷兰一道摆脱了同一时期降临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马尔萨斯危机。与此相对,法国农民在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土地的控制权,由于法国专制君主对农民的保护,16、17世纪的法国贵族无法实施英国贵族那样的排挤农民的圈地,从而使得法国成为一个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国家。法国农民的这种幸运,带来的却是法国农业的落后。因为在布伦纳看来,小农的经营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发展,最终又导致农民的贫困①。 布伦纳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托尼的影响。在托尼的名著《16世纪的农业问题》一书中,托尼收集了许多庄园调查材料,从中发现了许多中古以来习惯佃户大规模减少的情况,根据这种状况,托尼认为当时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排挤小农的现象,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②。 ①②阿什顿、菲尔平主编: 《布伦纳辩论》(T.H.Aston and C.H. E.Philpin ,eds ,T he B renner Debate ),剑桥1985年版,第47-63页。 托尼:《16世纪的农业问题》(R.H.Tawney ,T he A g rarian Problem in t he S i x teent h Cent ury ),纽约1967年版,第1、57- 72页。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中美关系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美关系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姓名:陈英表专业班级:会计电算化1002班学号:201005377067 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消长,中美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近年来,中美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做法、中美两国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与纠纷、影响中美关系的台湾问题等都是我们大家热切关注的问题。现在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近现代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阐述。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 "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近代史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在华势力的消长 1. 19世纪初期美国对华的主要政策是追随英法侵略中国。主要原因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其扩张重点还在美洲。 2. 19世纪末,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在华势力急剧扩大。其原因包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增强;19世纪末,美国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门罗主义”的目标基本实现,侵华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实力下降,且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 3. 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积极扶植代理人。在国民政府时期,美在保障侵华权益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 4. 二战后,美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长期处于极度冷淡的对抗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缓和政策,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中美关系开始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美国确立和推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引起美国极大的关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它看做“可能是—次广泛的中苏联合攻势的开端”,迅即命令第七舰队以“防止战争扩大”为借口,进驻台湾海峡。从此,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军事遏制、政治对抗和经济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最终确立下来。 2. 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此时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掀起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当时助理国务卿邦迪在1966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产主义中国是我国对外政策今天所面临的最严重和最疯狂的问题。”当印度支那战争最为激烈时,美国派出军队50余万人,中美关系再次降到历史最低点。 3. 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和经济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的地位受削弱。另外,越战后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促使美国决策者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重新调整对华关系与政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20多年对华全面敌对政策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4.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道路后,仍存在不少分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1999年美、日研制针对中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此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飞机在中国东南领空撞毁一架中国飞机,再度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2001年“9?11”事件后,中国政府强调两国共同的反恐怖主义的立场又使关系重新走向缓和。 三、中美关系前景展望 我们应该认识到,两国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美国在战略方面仍然需要中国,中国在全球性、地区性问题上仍有平衡作用。2005年10月中旬以来,两国间的高级别交往频繁,这说明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和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材料三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国家,虽然从法学理论上讲,英国所有土地都属于英王(国家)所有,但实际上英国90%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享有永久业权。通过对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的了解,来分析英国土地流的条件以及英国土地流的影响。 一、英国土地制度变迁 (一)初始阶段:11 世纪之前 在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中,缺少明确的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在法律上,所有的土地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国王。在诺曼征服时期,在英格兰形成了一种所有的公共财产属于国王,国王又不能作为一个私人而拥有财产的观念。在 11 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国王立法的数量不多,例如,征服者威廉颁布的法律只有区区几项;亨利一世统治时期30年,也仅有几项法律保存下来。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现实,英国早期的土地立法,内容单薄、体系不够健全。 (二)转折阶段:12世纪—16世纪 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表现为圈地农场采用改进农业的办法,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圈地之后土地地租提高,租地农场主与地主之间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再是土地私有权的实现,亨利八世时期,为了让土地脱离封建王朝控制,采取没收、拍卖修道院地产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条例,以禁止通过各种方式对土地权的变相支配。最后地产流转雏形的出现,土地所有权变革在英国历史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为地产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 (三)兴盛阶段:17世纪—19世纪 英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兴盛阶段是17世纪至19 世纪,在此阶段,废除敞田制与确立土地私

有产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土地私有权在英国的法律确认主导了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 (四)稳定阶段:20世纪以来 20世纪英国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租佃式土地经营模式日渐萎缩,而自营农场发展迅速,土地集中化趋势也日益增强。20世纪之后,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步入稳定阶段。 二、英国土地流转的条件 (一)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 在英国土地制度转折阶段,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这也是促进英国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首先,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法律是不允许买卖和转让土地的。即使出现过自由佃户和维兰进行土地买卖现象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条件制约。中世纪晚期《买地法》开始出现就标志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出现,《买地法》间接承认了土地转让与买卖的合法性,许多贵族、商人,甚至是农民就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土地。15世纪,随着传统庄园的逐渐解体,庄园内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对于土地所有关系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世纪起,通过土地买卖、协议性圈地,甚至是强制手段得到一块土地,然后将土地圈围起来。这样,就消除了土地的公权,确立了私权。直到17世纪40年代,土地私有权才得以真正实现。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的商品化 1、货币需求是土地商品化的原因 英国商品货币关系益发展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开始显现。农村货币劳役折算越来越普遍,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推动了土地的商品化。同时新航路开辟,让国内外贸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非选择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2分)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2.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巴黎和会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反帝爱国运动?(2分) (2)图2与20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外交胜利有关? (2分) (3)图3反映的事件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什么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4)综上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两点)(2分)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第30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0第5期Journal ofH ube iNor m a lU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o.5,2010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的原因 徐煜 (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1摘要2 造成英国渐进的宪政之路,主要是因为英国宪政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结构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市民社会的成长导致了政治上的变化,从而使近代早期英国的宪政逐渐形成。 1关键词2 近代早期;英国宪政;形成原因 1中图分类号2K561.4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924733(2010)0520075203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早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由地中海转向了大西洋。英国人在当时并不是领跑者,1511年英格兰船只首次进入地中海,在同地中海的交流中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历程。此后,英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本身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并促进了政治变革,从而为近代宪政准备了条件。 一 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最初的商人,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并率先提出了政治要求,开始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中世纪晚期,西欧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化,引起了君主政制的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就是等级会议的召开,一般是三级会议,由世俗贵族、教士、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而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在地区之间的贸易交往中,受益者首先是地中海至西欧大西洋沿岸。在争夺大西洋领导权的战争中,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自己在西欧的军事大国地位。与此同时,英国向海外积极拓展殖民地,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此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使冒险和重商主义成为风尚,英国逐渐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英国政府支持重商主义使英国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中产阶级。16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村地区手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在较大的农业专业化地区,出现了向工业化方向的突进。此外,英国原有的社会条件也适宜于资本主义的生长。首先,英国一直没有绝对的专制王权,教权和贵族始终抗衡王权,在进行海外贸易时,王权始终对其予以支持。其次,宗教改革后的英国清教为追求利益确定了资本主义精神。由重商主义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家和以商业资本为核心的商人,并开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 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资产阶级同王权激烈斗争开始,英国近代的议会制也起源于这一时期。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时期,活跃的商品市场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乡绅为经济转型取得最多的发展机会、争取最大的经营空间,而利用议会提出自己的主张,捍卫自己的利益。王权至上还是议会至上是议会与国王争论的焦点,而16世纪英格兰的社会结构已经同欧洲大陆不同,英格兰的下议院,早在14世纪就已经由贵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担任议员。他们全是小地主,拥有同贵族同样的权利。绅士们、小业主们、市民们一心专注于改良他们的土地,扩大他们的贸易资本,日见其发财致富,信用亦与日俱增,相互联络得更亲密,他们正在把全体人民吸引到他们的影响下。基佐认为,他们既不卖弄自己,又无政治野心,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全部的社会力量,这是权力的真正源泉[1]。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与君主专制对抗的力量形成了,但并未采取激进的方式,而是围绕权力,一步步限制权力,而形成的新兴阶级则一步步地获得权利。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07J A77003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7]11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07Z014)。 [收稿日期]2010)04)10 [作者简介]徐煜,男,湖北黄梅人,历史学博士,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近代早期英国公簿持有农的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探究

近代早期英国公簿持有农的土地产权与 土地流转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跳转论文发表页 土地是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社会中最重要的财产,①也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中世纪时,封建制度与新的土地制度———土地保有制( tenure) ②密切相关,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土地法也是英国普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公簿持有保有制是英国土地保有制的一种类型,公簿持有农是一类土地持有人。这类土地保有形式自中世纪产生一直存活到20 世纪初,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繁杂,并且公簿持有农法定的土地产权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背离,这引起了学者们长期且广泛的关注。中世纪后期到近代早期,英国学界对公簿持有保有制进行研究的有法学家托马斯·利特尔顿爵士( Sir Thomas Littleton) 和爱德华·科克爵士( Sir Edward Coke) ,④主要是从法权的角度探讨他们所处时代的公簿持有保有制。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西方学者对公簿持有保有制及公簿持有农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法律方面,他们随着法律改

革和实际情况的演变进一步梳理总结公簿持有保有制的内容及公簿持有农相关问题,如梅特兰( F. W. Maitland) 、波洛克( F. Pollock) 、迪戈比( K. E. Digby) 、维诺格拉道夫( Paul Vinogradoff) 、艾德金( B. W. Adkin) 、霍兹沃斯( William Hold-sworth) ①等。也有经济史学者探讨公簿持有农的安全性问题,如阿什利( W. J. Ashley) 、利达姆( I. S. Leadam) ,②他们观点不同,但都聚焦于公簿持有农的权利问题。20 世纪以来,对公簿持有的研究主要分为法律( 如格雷( C. M. Gray) 、辛普森( A. W. B. Simpson) ③等) 和农业经济方面( 如陶内( R. H. Tawney) 、莱维特( A. E. Levett) 、瑟斯克( J. Thirsk) ④等) 。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则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如侯建新教授,⑤主要侧重对中世纪英格兰农民产权的研究。以上著述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国内学界较少有从保有制角度系统的研究土地流转问题,特别是近代早期英国公簿持有农的产权及土地流转,从法权和经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有较大的空间和较高的价值。 一从维兰到公簿持有农 公簿持有农是由维兰发展而来的,中国论文网公簿持有保有制( copyhold tenure) 也是由中世纪不自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