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大纲

一、仁政之必要

1、施仁政、行王道——平治天下的所在

2、仁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与社会秩序的保证

3、人民期盼仁政

二、推恩

1、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

2、实施仁政的方式——推己及人

3、推恩

知识点汇总

T01:施仁政、行王道——平治天下的所在

T02:仁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与社会秩序的保证

T03:人民期盼仁政

T04: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

T05:实施仁政的方式——推己及人

T06:推恩

正文

在作为人之善性的“仁、义、礼、智”四者当中,孟子尤其重视“仁”,甚至称“仁,人心也”(《告子上》),从而以“仁”来统摄其她三个方面的德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极力阐发了“仁”的学说,孟子更就是承其遗教并进一步发明“仁心”、“仁政”之论,将“仁政”作为她整合社会的根本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孔子那里,“仁”更多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层面上,而对于孟子来说,孔子的“仁”已经从个人的道德生活拓展到整个社会与政治生活当中,因而,“仁政”成了孟子王道政治的最突出表现。正就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孟子使得儒家的“仁学”由此灿然大备。

一、仁政之必要

司马迁述孟子之时代背景说,“当就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

衡,以攻伐为贤”。(《孟子荀卿列传》)一言以蔽之,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崇尚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所谓的“霸道”,指“以力假仁”,就就是崇尚用利益与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在春秋初期,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所以孔子对于管仲的霸业也有大力的表彰,称颂管仲“如其仁”(《论语?宪问》)。但到了战国之时,七雄争长,挟天子令诸侯已不可能,“即使桓公复起,亦难再为玉帛冠裳之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欲以霸政恢复统一的社会秩序已不可能,相反只会导致争战不断,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因此,孟子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只有放弃尚力尚利之霸道而代之以行仁政之“王道”,即“以德行仁”,通过“仁义”来治国徕民,其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施仁政、行王道——平治天下的所在

行仁则得天下,不仁则失天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因此,仁义之政确实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废。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行仁就是得人之道。在孟子瞧来,民心之向背不依靠霸道武力的征服,“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公孙丑上》)反之,以仁德服人则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因此,获得民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行仁,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样,“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

(2)仁政就是战胜之道。孟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使天下“定于一”,即使天下结束混乱状态而得到统一,这其实就是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共同理想。因此她并不一概反对战争,而就是认为仁政就是战胜不败的根本保证。她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公孙丑下》)在这里,就是否得道,决定了人心之向背,而所谓的“得道者”,即就是能行王道与仁政者,因此“仁者无敌”,如果能施仁政於人民,则“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这也就就是说,如果能行仁政得民心的话,手持木棍也可以打败秦国与楚国的坚甲利兵。而我们知道,就军事实力来说,当时秦国与楚国就是最为强大的。

2、仁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与社会秩序的保证

在孟子瞧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也就就是说,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则自然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发生,从而

能保持社会的与谐与稳定。反之,如果把社会关系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只会导致“上下交征利”,这就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梁惠王上》)

3、人民期盼仁政

孟子对当时社会之黑暗有颇多之揭露,她曾经批评梁惠王“杀人以政”,又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梁惠王上》)

(1)一方面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民涂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离娄上》)

(2)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民不堪,所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因此,孟子沉痛地指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

所以,孟子认为,在这一生民最为不堪的时代里,最有必要实施仁政,也最适合于实施仁政,人民如久旱之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就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也就就是说,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就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二、推恩

1.仁政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

(1)恻隐之心。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并非难事,人人都能够做得到,它建立于人性善的基础之上。在孟子瞧来,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她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也就就是前面所讲的“恻隐之心”。如果能将这点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运用于对社会的治理之中,就就是“行不忍人之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公孙丑上》)

(2)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比如,有一次齐宣王瞧到一只即将被拿去祭祀钟用的牛吓得浑身发抖,心中有所不忍,就建议能不能把牛换下来,改用羊去祭祀钟。而孟子听了这事后,就先给齐宣王戴了一顶高帽子,说齐宣王就是一位有仁术的

君主,可以做到保民而王。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就问孟子为什么?于就是,孟子就问,我听说有一回您在庙堂上的时候,瞧到有人牵着一头牛准备去祭祀钟,就建议能不能把牛换下来,改用羊去祭祀钟,有没有这回事呢?齐宣王就回答说,就是啊,有这回事。孟子接着就说,就凭您这种不忍心瞧到牛发抖的心理,扩充开去,就可以行仁政啊。虽然有人说您就是舍不得一头牛,才换一只较小的羊。可就是我就是知道您并不就是因为牛大羊小的原因,而就是因为您不忍心。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一说,也就顺着往下说:有人听说我用以羊换牛,以为我舍不得牛的价钱,其实,我当时以羊换牛,哪里就是为了价钱的问题。虽然我齐国不能说就是大国,但也不就是太小的国家,还不致于吝啬一头牛吧!我确实就是不忍心瞧到牛发抖啊。当时我瞧见那条牛发抖的样子,没有做什么考虑,就那样做了,叫人不要杀牛,另外换一只羊。

接着孟子就说,不过,您也不必太责怪您的百姓误会您。事实上牛就是比羊大,用较小的羊去替代较大的牛,确实就是省下了一笔不小的钱,一般的老百姓又怎么会明白您另有原因呢?话又说回来,假如您就是因为瞧到牛发抖而不忍杀它,可羊也同样就是一条生命啊!这一般的老百姓又怎么能理解呢?

齐宣王听孟子这么一说,觉得也有道理,也就乐了。接着孟子又说,您也别把这种误会太当回事。事实上这正就是您的“仁术”的表现。我就是很明白的,您之所以会用羊来换牛,只不过就是您瞧到了牛的发抖,而没有瞧到羊的发抖。作为一个君子,她只愿意瞧到禽兽活生生的样子,而不忍心瞧到它被杀的惨状。所以说君子远庖厨。

齐宣王听了就更开心了,就对孟子说:好极了,《诗经》上说的,别人有什么心事,我都可以揣摩测度出来。这句话,就好像就是专门为您孟老先生说的。您可真就是我的知己啊。不过,您说凭着我的这种心理,就能实行王道而名闻天下,这又就是什么道理呢?

齐宣王问到了这里,孟子又进一步引比喻来以问为答。她说:假使有一个人告诉您,到底她有多大力量的时候。她说,她两只手的力气,可以举起一百钧来(一钧为三十斤)。可就是要她去捡起一根羽毛来,她却没有办法。至于她的眼力,可以把秋天鸟类换毛时身上刚长出来的茸毛末梢,都瞧得清清楚楚。可就是有一整车的木柴,她却瞧不见。像这样的话,您齐宣王会相信她不?齐宣王当然就是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