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海洋法_国际法

第四章海洋法_国际法

第四章海洋法_国际法
第四章海洋法_国际法

第四章海洋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海洋约占地球的71%之面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陆地资源的减少,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因此国际海洋法亦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海域的划分并且确定了各国在其内的权利和义务。它对各国及其人民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求了解和掌握内水、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的国际法律地位和其他有关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等国际海洋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海洋法的发展史

一、海洋法概念

二、历次海洋法会议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二节内水

一、内水的概念

内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亦称内海。包括领海基线内的海湾、海峡、海港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二、内水的法律地位

内水的法律地位内水是国家领土组成部分,国家对它具有领土主权。未经许可,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内从事航行、捕鱼,或其他海洋活动。但以下两种情形不在此限:一种是不可抗力情况发生;另一种是由于沿海国采用直线基线法确定其领海基线的效果使原来未被认为是内水的区域被包围在内而成为内水,则在此种水域内外国船舶享有与领海中相同的无害通过权。

第三节领海及毗连区

一、领海的概念和范围

领海是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得超过12海里。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可采用正常基线法和直线基线法确定。领海外部界线可采用交圆法、共同正切法或平行线法确定。

二、领海的法律地位的制度

(一)领海的法律地位

领海是国家领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领土地位,因此,国家对其领海的资源有开发利用权并有沿海航运权、领空权、立法和执法权。但领海与陆地领土和内水不同,国家须允许外国船舶无害通过,亦即外国船舶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

(二)领海中的无害通过制度

所谓无害通过是指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前提下,连续不停和迅速穿过领海,在穿过领海期间不得从事任何非无害活动。沿海国有权制定关于无害通过的法律规章、规定海道和分道航行制及行使保护权。但不得妨碍无害通过,或强加实际后果否定或损害无害通过的要求,不得对外国船只有歧视,妥为公布航行险情,不得向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征税。

(三)沿海国在领海中的司法管辖权

沿海国对领海中的人和物有领土管辖权,对违反该国法律者有权行使管辖,但不应在通过领海的外国船上行使刑事管辖权,逮捕通过期间与船上所犯罪行相关的人员,或进行调查,除非罪行后果及于沿海国,或属扰乱当地安宁或沿海国的良好秩序,或经船长请求或为打击非法贩毒的需要。关于民事管辖,沿海国不得因对外国船上的人行使民事管辖而停止其航行或改变它的航向,也不得为民事诉讼目的而对外国船实行执行或逮捕。

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在领海享有豁免权。

三、毗连区的概念和地位

毗连区是毗连连领海并在领海之外,由沿海国对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管制权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沿海国为行使特定的管制权可采取:①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措施。②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在沿海国不设定专属经济区的情形,沿海国的上述管制权不影响公海的地位,因此毗连区仍属公海。在沿海国划定专属经济区情形,毗连区属专属经济区范围。

第四节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一般指构成世界性航道从而经常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二、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航行制度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很多,但它们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所适用的航行制度也不同。有的因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且其中有穿过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航道而自由航行和飞越制度。有的海峡适用无害通过制度,其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海峡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但它是由沿海国的一个岛屿与该国大陆形成,而且在该岛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航道。另一种情形是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外国领海之间的的海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适用过境通行制的海峡,即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特定的沿海国的海峡。

过境通行是指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都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中进行继续不停和迅速的自由航行和飞越。这种通过是不受阻碍的。但是,对继续不会计室和迅速过境的要求并不排除在一个海峡沿岸国入境条件的限制下,为驶入、驶离该国或自由该国返回的目的而通过海峡。行使过境通行权的船舶和飞机应遵守《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第39条规定的义务。

第五节群岛水域

一、群岛水域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群岛水域是群岛国的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其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以确定其群岛水域。但群岛国划定群岛基线岛水域内用封闭线划定内水的界限。

群岛国对其群岛水域具有主权,此项主权及于群岛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包含的资源;群岛海道的通过制度不影响包括海道在内的群岛水域的地位。但在不影响群岛国上述主权情形下,群岛国应尊重与其他国家间的现有协定,并应承认直接相邻国家在群岛水域范围内某些区域的传统捕鱼权和其他合法活动,尊重他国铺设的现有海底电缆,尊重他国在群岛水域的无害通过权和在群岛海道的通过权。

二、群岛水域的航行制度

在群岛水域中适用两种航行制度,即无害通过制和群岛海道通过制。无害通过制度是指所有国家的船舶均有无害通过群岛水域的权利。群岛国为了安全的必要可在无歧视条件下,于特定区域内暂时停止这种无害通过。群岛海道的通过制度是指外国船舶和航空器有权通过和飞越群岛国指定的群岛海道,该通过应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在群岛国没有指定海道或空中航道的情形,外国船舶和航空器可通过正常用于国际航行的航道,行使群岛海道通过权。关于船舶和航空器通过群岛海道时的义务、研究和测量活动、群岛国的义务以及该国关于群岛海道通过的法律规章,应按照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的规定比照的规定比照适用。

第六节专属经济区

一、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享有专属的经济主权权利和特定的管辖权。其他国家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和其他权利。

二、专属经济区的地位

专属经济区是自成一类的特殊海域,因为除沿海国在其内享有的专属权利外,其他国家也享有一定的权利。

沿海国的权利外:①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②对专属经济区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及保全有专属管辖权;③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其他权利,如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拿捕海盗、临检和紧追权等。沿海国行使上述权利时要承担,《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义务。

其他国家不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公海中的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相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同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

内陆国和地理位置不利的国家有权在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开发合同一分区域

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剩余部分。但应符合《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

第七节大陆架

一、大陆架的概念

大陆架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在其领海之外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宽度的限定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如果不到200海里,则可扩展到200海里。另一种情形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超过200海里的可划到200海里之外,但不得超过350海里或2500公尺等深线的100海里。

二、大陆架的地位

大陆架属沿海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底区域,沿海国对大陆架的矿产资源和定居种的生物资源具有专属的勘探和开发之主权权利;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取决于有效占领、象征占领或明文公告;沿海国对大陆架上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有专属的管辖权;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及水域上空的地位。所有国家在大陆架上都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

第八节公海

一、公海的概念和地位

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它是属于不受任何国家管辖和支配的海域,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地声明其将公海任何部分归其主权支配。公海向各国开放,各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允许的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各国利用公海只应为和平目的。

二、公海的自由制度

为了各国更好地开发利用、养护和管理公海这一人类的共同资源,使各国有序地行使各种自由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各种公海自由制度。

(一)航行自由制度

航行自由制度规定了各国的航行权、船舶的国籍、地位和船旗国的义务等。

航行权指各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旗帜的船舶,不受任何强制性礼节限制,也不纳任何通行税。船舶的国籍和地位的规定要求,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必须在一个国家登记,具有该国国籍并悬挂其国旗(且只能挂该国的旗帜),否则不受保护。军舰和为政府服务的非商业性的国家船舶在公海享有完全的豁免权。船旗国应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94条规定的义务。

(二)公海上捕鱼、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科学研究的自由制度参见教材所述。公海上空的飞越适用国际航空法的规定。

三、公海上的管辖权

公海上的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公海上有关的人、物和事的管辖权。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对公海的碰撞或任何其他航行事故及船长或任何其他服务人员的刑事或纪律责任事项仅由船旗国及有关人员所属国管辖;各国应采取措施防止和惩罚准予悬挂其旗帜的船舶的贩运奴隶行为;各国还应进行国际合作制止海

盗行为、非法贩毒行为和从事未经许可的非法广播。

为防止和惩治公海上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各国军舰临检权。沿海国的军舰对违反其法律规章的外国船可在公海上的行使紧追权。

第九节国际海底区域

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和地位

国际海底区域是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其地位作了如下规定: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续财产。在这一原则下,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体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已有:区域内的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管理局代表人类行使;任何国家、自然人、法人除按公约规定外,不得对区域的矿产资源主张、取得或行使权利。

二、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制度包括区域的活动原则;区域的资源的开发制度和区域活动管理机构等内容。具体内容从略。

国际海洋法公约

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至今为止,一共举行过3次海洋法会议。第1次是1958年2月24日至4月27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2次是1960年3月17日至4月26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次从1973年12月3日开始,先后开了11次共15次会议,直至1982年4月30日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简称:UNCLOS)。 第1、2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参加会议的国家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只占其中半数。会议通过的4项日内瓦海洋法公约,即:《领海和毗连区公约》《公害公约》、《公海渔业与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和《大陆架公约》,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大沿海国家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而第3次海洋法会议是一次所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全权外交代表会议,此外还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成员参加,一共有168个国家或组织参加了会议。也是迄今为止联合国召开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立法会议。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斗争的结晶。 该“公约”共分17部分,连同9个附件共有446条。主要内容包括: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国、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益和过境自由、国际海底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与安全、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等等。 其中,有些内容是对旧的法律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例如,对领海宽度的确定,对大陆架边缘的界定等;有些则是新建立起来的制度,如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等等。“公约”是国际间多种势力相妥协的产物,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严重缺陷,但就总体而言,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综合的管理海洋的国际公约。自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同霸权主义做了不懈的斗争,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该“公约”于1982年12月在牙买加开放签字,我国是第1家签字的国家之一。按照该“公约”规定,公约应在60份批准书或加入书交存之后一年生效。从太平洋岛国斐济第一个批准该“公约”,到1993年11月16日圭亚那交付批准书止,已有60个国家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就意味着该“公约”到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批准该“公约”,是世界上第93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 【源流】 海洋法会议与公约的出现,是由于西方强权扩张后,传统“公海自由航行〔Freedom of the Seas〕”原则不敷使用。“公海自由航行”来自荷兰海军舰炮的射程,从陆地起算三海里之外算是“公海”。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各大国为保护海上矿藏、渔场并控制污染、划分责任归属,传统公海概念已不敷使用。国际联盟曾在1930年召开会议对此讨论,却没有结果。而海上强权美国首先由杜鲁门在1945年宣布,美国领海的管辖延伸至其大陆架,打破了传统公海的认定原则。紧接着,众多国家延伸了领海到12海里或200海里不等。到了1967年,只剩下22国沿用3海里的早期规定。有66国宣告了12海里领海,而有8国宣告200海里管辖。到2006年,仅剩新加坡与约旦继续使用3海里的规定。 一个特殊案例可以说明早年海上管辖的混乱与吊诡:早年当英国奉行3海里政策时,有人在1967年占据了其外海以往海军废弃的一座堡垒,自称成立国家,

国际法中海洋法知识点归纳(自己整理 绝对全面)

海洋法 第一节:概论 首先,海洋的上空可以用于飞行。 第二,海洋的表面可以用于船舶的航行 第三,海洋水体本身是大量的生物资源,潜艇也在水体航行,水体还要接受向海洋倾废。第四,海底可以铺设电缆和管道 第五,底层土有是有和天然气 海洋法是关于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知道国家利用不同海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海洋划分为不同的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 世纪初,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了“大炮射程论”,以确定领海的宽度。 年月日至月日,联合国主持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最后制定了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 年月,日内瓦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问题,未果。 年月日,《海洋法公约》终于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决议和协议》也在公约生效之日起开始临时适用 第二节:基线 一、正常基线与直线基线 基线(起算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是内水、向海的一面是领海。 基线是测算领海宽度、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起算线。 正常基线(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推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多适用于那些海岸比较平直的情况。 直线基线(沿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沿海岛屿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将这些点之间连接起来划出的一条线)适用于海岸线曲折的地方。 为适应沿海国不同的情况,《公约》海规定沿海国可交替使用以上各条规定的任何方法的确定基线。

二、群岛基线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睡眠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的海域应按照《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 所有的岛屿不论其面积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领海,而且岛屿拥有其领海的前提条件并不是它必须被人占领。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群岛基线划定规则: 、应当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一个区域,陆地水域比为:到:之间; 、基线长度不应超过海里,最长不超过海里; 、不应在任何位置偏离该岛的一般轮廓。 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 群岛基线划定的范围为群岛水域(群岛水域不是内水)。 群岛国可按照规定划定自己的内水。 群岛水域通过分为“无害通过制度”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所有国家的船舶都享有通过除群岛内水外的无害通过权。 群岛国可在其水域内指定适当的海道和其上空的空中航道,即“群岛海道”,所有船舶和飞机都有权通过这些海道和上空,这就是“群岛海道通过权”。 群岛国制度是一种不同于内水和领海的特殊制度。 三、海湾 海湾的概念 国际海洋法山的海湾与地理上的海湾有不同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的水曲都是海湾。 水曲曲口宽度为直径划一个半圆,如果这个半圆的面积等于或少于水曲面积,该水曲即构成海湾。反之则不构成海湾。 湾口不超过海里的,为领湾,是内水。超过海里,直线基线应当划在海湾内;如果超过海里,但是被直线基线包围的,该海湾仍是内水。 历史性海湾的概念 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湾口超过海里,但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沿海国内水的海湾。 没有强制性规定,但普遍以有关国家长期在此行使主权,并且周边国家默认这一事实为根据。我国的渤海湾也是历史性海湾

第四章 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

第四章 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 水声传播常用的方法: 波动理论(简正波方法)——研究声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在声场中的变化; 射线理论(射线声学)——研究声场中声强随射线束的变化,它是近似处理方法,且适用于高频, 但它能有效、清晰地解决海洋中地声场问题。 4.1 波动方程和定解条件 1、波动方程 当介质声学特性是空间坐标的函数,则可得小振幅波的运动方程、连续性方程和状态方程: p t u -?=?? ρ 0=??+??u t ρρ ρd c dp 2= 状态方程可写为: t c t p ??=??ρ 2 由状态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可得: 012 =??+??u t p c ρ 利用运动方程从上式中消去u 可得 01 12222 =???-??-?ρρp t p c p 当介质密度是空间坐标的函数时,波动方程的形式和密度均匀介质中波动方程的形式不同。 引入新的从变量:ρ ?p = ,则可得 0432********=??? ????????? ???-?+??-?ρρρρ? ?t c 对于简谐波,222ω-=??t ,则上式可写为: ()0,,22=+???z y x K 式中,2 22 4321??? ? ???-?+=ρρρρk K 。 ?不是声场势函数,K 也不是波数。 在海水中,与声速相比密度变化很小,可将其视为常数,则()z y x k K ,,ω==,于是 ()0,,22=+???z y x k ()0,,22=+?p z y x k p

如果介质中有外力作用F ,例如有声源情况,则有 ()ρ ??F z y x K ??= +?,,22 在密度等于常数时,有 ()ρ ??F z y x k ??= +?,,2 2 ()F p z y x k p ??=+?,,2 2 上述赫姆霍茨方程是变系数的偏微分方程——泛定方程。 2、定解条件 满足物理问题的具体条件——定解条件。 物理量在介质边界上必须满足的条件。 (1)绝对软边界 绝对软边界条件:声压为零 界面方程表示为()t y x z ,,η=,()()0,,,,,==t y x z t y x p ηη——不平整海面 也称为第一类齐次边界条件 如果已知边界面上的压力分布,则()()s t y x z p t y x p ==,,,,,ηη,称为第一类非齐次边界条件。 (2)绝对硬边界 绝对硬边界条件:法向质点振速为零 00 =??=z z p ——平整硬质海底 界面方程为表示()t y x z ,,η=,则硬边界条件为: ()0=+??+??= ?z y x u u y u x u n η ηη ——不平整硬质海底 也称为第二类齐次边界条件 如果已知边界面上质点振速分布,则s z y x u u u y u x =+??+??η η,称为第二类非齐次边界条件。 (3)混合边界条件 混合边界条件:压力和振速线性组合 ()s f ap n p s =??? ??+??——阻抗型海底

国际海洋法的重点

国际海洋法 海洋法是现代国际法中一个重要分支,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部分海洋法调整和平时期的海洋法律关系,包括航行、捕鱼、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所有海洋活动所发生的法律关系海洋法的内容主要是:各海域的性质、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以及在海洋上从事各种活动所应遵循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21世纪是开发海洋的世纪,海洋法将显得特别重要, 海洋法的编纂,在国际法上是比较晚的。海洋上适用的规则,大部分是习惯国际法规则。1958年在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制定的四个《日内瓦公约》对这些规则作了初步的编纂并加以发展。 1982年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签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为《公约》)是一部最完全的海洋法法典。此公约已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加入,《公约》所定的规则已为大多数国家接受并已在广泛适用了。本章内容是根据《公约》规定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编写的学习时应该注意:(1)联系历史上形成的习惯规则进行对比研究从中认识海洋法的发展和现状; (2)注意《公约》规定的规则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公约》在各国海洋实践中的作用; (3)根据我国的有关立法,把我国的立法的海洋法结合起来研究,把海洋法的规则运用到我国的海洋实践中去。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沿岸面对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半闭海,有连绵不断的沿岸岛屿和远洋群岛,有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由于与相向或相邻国家的海上边界尚未完全划定,学习本章时应尽量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本学科的实践性。 本章主要内容: 介绍海洋法的概念,历史发展和编纂情况,对海洋法的产生、演变和现状作了系统的说明,其中着重介绍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召开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订情况,对《公约》生效后的情况作了简要的说明。这是学习海洋法所不可缺少的知识。介绍各海域的名称和分布,有助于读者对海洋法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介绍各海域的性质、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这是本章的主体部分,文内几乎全部是海洋法的基本知识,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熟记。因受篇幅所限,文内未能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加深了解,读者有必要选读报刊上的有关文章或其他有关参考书,联系实际,加深了解。对国际海底区域的介绍,主要是根据《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内容编写的。《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的签订和生效后,这部分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文内有了简单的说明,读者学习这部分时应特别细心领会。 本章的基本概念: 1.海域;2.内水;3.海峡;4.海湾;5.历史性海湾;6.领海;7.毗连区;8.专属经济区;9.大陆架;10.公海; 11.国际海底区域;12.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13.群岛水域;14。群岛国;15.专属渔区;16.基线;17.正常基线与直线基线;18,领水;19.闭海;20.半闭海;21.陆锁国;22.地理不利国;23.沿岸贸易权;24.无害通过权;25.过境通行权;26.群岛海道通过权; 27.自然延伸原则;28.渔业可捕量;29.捕捞能力;30.剩余可捕量;31.传统捕鱼权;32.单一开发制;33.平行开发制;34.公海自由;35.海洋自由论;36。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37.海洋划界; 38.等距离/中间线原则;39.海洋划界的公平原则;40.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原则。 本章的基本理论: 1.海洋自由论;2.领海的法律性质、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3.毗连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4.专属经济区的性质、法律地位;5.大陆架的法律概念和范围;6.沿海国在专属经

第四章 海洋经济学概述(课堂讲义)

第四章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洋产业及其分类 一、产业与海洋产业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生产门类。 海洋产业发展既是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近几十年中.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海洋产业群。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旅游业等,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利用和海洋药物等未来的海洋产业正在努力开发.在21世纪初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深海采矿和海洋生物利用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海洋产业体系的出现、建立和发展,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世界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1. 海洋产业的出现使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海洋产业体系未形成之前,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只有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海洋经济活动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中。海洋产业的发展和独立化,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2297.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世界发达国家海洋产业增加值巳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 2.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的技术素质发生了变化 由于海洋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使之在其产业中聚集了很多高新技术,如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深海采矿和冶炼技术以及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技术等,不仅提高了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也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素质面貌。 3.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 海洋产业中除了海水养殖业等少数几个产业适宜家庭小规模经营外,大部分产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抵御海上风险,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型的甚至巨型的产业组织。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船工业集团就是这样的大型组织,它们的产值分别占该行业的86.24%和46.49%。 4. 海洋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布局发生了变化 在海洋产业体系未形成之前,产业布局仅限于陆地,即使传统海洋产业也仍以陆域布局为主。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使各种产业广泛分布在海岸带、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大洋及海底,扩大了产业布局的空间,也改变了陆域产业布局密度过高和空间拥挤的局面。 5. 海洋产业的出现使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和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 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出约10多个百分点。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持领域,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领域。 随着人类和海洋认识的逐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将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海洋产业出现。积极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就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2017-01-15 郁志荣郁志荣1235839 郁志荣1235839 微信号功能介绍介绍本人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心得体会,查阅各媒体刊登的时政文章和信息,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交流。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国际海洋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它和国际法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国际法起源于欧洲,故欧洲有国际海洋法的摇篮之称。若将1493年教皇亚力山大六世裁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世界海洋的告示作为国际海洋法的开端,那么国际海洋法的诞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纵观500多年来世界海洋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其时代特征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493~1894年这个阶段经历了海洋垄断领有——海洋自由与领有的争论——领海与公海二元结构的传统海洋法律制度的形成、稳定及其动摇开始的过程。根据教皇1493年的裁定,海洋通航垄断权以大西洋上的子午线为界,以西归西班牙,以东为葡萄牙所有。从此,其他国家的船舶未经许可不得通行。直到16世纪后半叶,荷兰和英国凭借实力袭击西班牙的贸易船只并将其无敌舰队歼灭,这才使世界海洋垄断领有的格局被打破。接踵而来的是以荷兰

格劳秀斯为首的海洋自由论和以英国塞尔顿为代表的海洋 闭锁论的论战。论战结果,不是整个海洋领有,而是将海洋分成领海和公海并适用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不过当时没有明确领海的范围,英国为了排挤在其近海作业的荷兰渔船,于1609年提出了对周围海域的领有主张。1702年,拜茵盖斯·福克在《海洋主权论》中提倡以大炮射程为领海范围,得到了广泛支持。1782年,咖利阿尼建议将当时大炮极限射程——3海里作为领海宽度。18世纪末,大炮射程距离与3海里同时表示领海界限在国际社会得到公认。19世纪后半叶,制炮技术的进步和渔业引进先进技术,对领海范围的确定影响很大。当时大炮的射程已远远超过3海里,在186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大炮的射程已达到5海里。这标志着大炮的射程和3海里相提并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19 世纪末渔船由帆船变成汽船,底拖捕鱼的方法对沿岸渔业有破坏性影响,3海里已经不能满足保护沿岸渔业的要求。有鉴于此,人们对领海范围3海里的信念开始动摇。第二阶段为1894~1973年这是传统的二元结构海洋法律制度向多元化海洋法律制度的转换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相继独立,重视海洋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关海洋法律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海洋国家的各种提案与日俱增,涉及海洋法律制度的领域日趋广泛。他们不仅限于要求扩大领海宽度,还提出了设立毗连区、

“国际海洋法”英文部分解读

国际海洋法 第一节概述 一、国际海洋法的概念 The law of the sea is that law by which States regulate their relations in respect of the marine territory subject to coastal State jurisdiction and those areas of the sea and sea bed beyond any national jurisdiction. 三、国际海洋法的编纂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relevant conventions are: a) Convention on the Territorial sea and the Contiguous Zone 1959 [TSC], (entered into force on Sept. 10,1964); 领海与毗连区公约 b) Conven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1958[CSC], (Jun. 10,1964); 大陆架公约 c) Convention on Fishing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Living Resources of the High Seas 1958[FC],(Mar. 20,1966);捕鱼和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 d) Convention on the High Seas 1958[HSC],(Sept. 30, 1962);公海公约and 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 1982[LOSC],( Nov. 16, 199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四、领海基线baselines of the territorial sea The starting point for establishing the maritime zones. The baselines of a state serve dual functions: They demarcat e the state’s internal waters from external waters. They also provide the lines from which the outer limits of maritime zones will be measured . Thus, all waters of a state that are landward of its baselines are internal waters and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coastal State, and are treated virtually as if they were part of the state’s land territory. Waters seaward of a state’s baselines are subject to the law of the sea. According to Law of the Sea Convention , there are two types of baselines: 1. 正常基线normal baseline / natural baseline LOSC Article 5 “the normal baseline for measuring the breadth of the territorial sea is the low-water line along the coast as marked on large-scale charts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he coastal State. ”测算领海宽度的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 2. 直线基线Straight baselines LOSC Article 7 (1)“In localities where the coastline is deeply indented and cut into, or if there is a fringe of islands along the coast in its immediate vicinity, the method of straight baselines joining appropriate points may be employed in drawing the baseline from which the breadth of the territorial sea is measured. ”在海岸线极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紧接海岸有一系列岛屿,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的划定可采用连接各适当点的直线基线法。” 第二节主要海域 一、内海internal sea

海洋化学第七章

1、海洋中有机物的形态有哪些(DOC, COC)?其主要来源? 颗粒态 (POC) 主要来源:生物生产 溶解态(DOC)主要来源:河流输入、大气沉降、生物生产 2、海洋中有机物的分类特征。基于分类学海洋中哪种有机物最多? 分类特征:来源、溶解性、分子量、稳定性、(生物)化学类别 最多的有机物:海源有机物 3、海洋中颗粒有机碳的循环规律、分布特征? 循环规律:海洋中浮游植物通过死亡分解向海洋中输入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碳通过细菌分解、代谢为溶解性有机碳,未被生物降解的部分结合入沉积物,低分子有机组分分泌至水体很快被细菌所利用。如此不断参与地球化学循环。 分布特征:与河水、湖水相比,海水中POC浓度较低。受陆源有机物影响,河口与近岸海域海水中POC浓度比开阔大洋高。对于开阔大洋,水体中POC浓度总体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光合作用强烈的真光层中,POC浓度高且变化大。 4、海洋中有机物有哪些特点?它们对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有哪些影响? 含量低、组成复杂、分布不均匀、容易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 影响: ●对水色的影响(改变表面活性和张力)。 ●对海-气交换的影响:表面微层及其作用。 ●对多价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 ●改变一些成分在海水中的溶解度。 ●对化学过程的影响:影响氧化-还原作用 ●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干酪根) 5、熟悉氨基酸、蛋白质、腐殖质有关内容。 (1)氨基酸: 是一种有机酸,通用分子式为RCHNH2COOH。海水中的氨基酸类化合物包括各种酸性的、中性的和碱性的氨基酸,在海水中通常以肽的形式存在,主要由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降解而来。海水中氨基酸大部分为结合氨基酸(也即肽)。 海水中氨基酸类化合物无论游离的或结合的,其种类都以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鸟氨酸等的含量居多。 氨基酸类化合物在大洋水中总含量为5-90微克/升,但在近海或生物生产力高的海域,总含量可达400微克/升。 (2)蛋白质: 对于海洋生物而言,蛋白质的氮约占浮游植物总氮的60%~70%。在热带太平洋海域,

第五章 国际海洋法

第五章国际海洋法 名词解释 国际海洋法:是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国家之间在海洋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水(internal waters):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一切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海湾等;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其群岛水域内河口、海湾、港口封闭线以内的水域。 海湾(bays):海湾一般是指海洋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水域,其海岸可能属于一国或多国。 港口(ports):港口是指海岸线或河流上具有天然条件或人工设备,用于船舶停泊和装卸客货的地方。 领海(the territorial sea):是指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对于群岛而言,是指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 毗连区(contiguous zone):是领海以外邻接领海,沿海国在其中对特定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一带海域。毗连区是伴随着领海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一项海洋法律制度。 专属经济区(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是领海以外

并邻接领海、自领海基线量起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海洋区域。这一区域的法律地位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而是自成一类的国家管辖海域。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原是地质地理学上的概念,通常是指从大陆海岸向外自然延伸,直至大陆坡的坡度平缓的海底区域。在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的新的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无害通过:无害通过的含义是:(1)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者安全,就是无害的。(2)通过时不得在领海内从事公约所列举的任何一种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包括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任何捕鱼活动等。 海峡:海峡是指大陆与大陆之间、大陆与岛屿之间或岛屿与岛屿之间连接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就其水域的法律地位来说,分为内水海峡、领海海峡和非领海海峡。 ***过境通行:过境通行是指专为在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另一部分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有过境通行的权利。海峡沿岸国不应妨碍过境通行,并应将其所知的海峡内或海峡上空对航行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

海洋管理学 第七章 海域使用管理

第七章:海域使用管理第七章海域使用管理 Marine Management 海洋管理学 2

基本内涵 海域使用管理是海洋管理的个重要组成内容, 是海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它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海 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对海域的分配、使用、整治 和保护等过程和行为为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控制 和监督等系列工作的总称。 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3

第一节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概念 ()海域 (一) 海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包括两层含义: 体海床和底土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在垂直方向上,它不仅仅指水面,还包括水面以下的水体、海床、和底土; 第二,在水平方向上,海域包括我国的内水和领海,具有明确的界限范围。 4

我国法律上的海域,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海域范 围比较 国领土范围的海域,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即内海,和领海基线以外的12海里宽度范围内的水面、水体和海床和底土。而内水则是指领海基线与海岸线 之间的水域。《海域使用管理法》把整个领土范围 内的海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规范与管理,以便发挥 它的整体功能。 它的整体功能 滩涂、河口无疑都应属于《海域使用管理法》中所指的海域的范围,应属于《海域使用管理法》适用 所指的海域的范围应属于《海域使用管理法》适用 范围的海域。 5

(二)海域使用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定义的海域使用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 概括为四个特征: 一是使用的海域是特定的,即利用海域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水体、海床、底土均构成海域使用,如电缆管道虽然只占用底土,但也属于海域使用管理的一种类型。 二是固定使用海域,而非游动性使用,如航行、捕捞等则不属于海域使用。 三是持续使用海域,且时间在3个月以上。 ,即只要某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后,四是使用主体具有排他性,即只要某一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后,其他单位和个人则不能在此海域中从事与该活动相排斥的开发利用活动。 6

王献枢《国际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海洋法——第九章 外层空间法)【圣才出品】

第七章海洋法 7.1 复习笔记 一、概说 1.海洋法的概念 海洋法是确定各种海域及其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各种海域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2.海洋法的发展 (1)海洋法在中世纪已有萌芽,但现代意义上的海洋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中世纪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君主对土地的领有权向海洋方面扩展。 (3)海洋的垄断和分割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起的海洋国家纷纷反对少数国家对海洋的分割和垄断,展开了海洋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主要包括公海和领海为内容的海洋法在19世纪逐渐形成。 (4)20世纪初以来,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海域。为调整这些海域的法律关系,自1958年起,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了三次海洋法会议,1982年制定海洋法公约,解决了海洋法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3.海洋法的编纂 (1)海洋法的渊源包括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两个方面,传统海洋法的大部分原则和规则都是国际习惯法规范。 (2)在中世纪,为了适应航海和贸易的需要,国际社会对有关海洋活动的惯例进行了

编纂。 (3)1930年在国际联盟主持下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的召开,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对海洋法进行编纂的最初尝试。 (4)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对海洋法的编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内水 1.概述 内水是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水域,包括一国的海港、内海湾、内海峡、河口以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内水与国家陆地领土的法律地位相同,处于沿海国排他的主权管辖之下。 2.港口 (1)港口的概念 具有天然条件和人工设备、便于船舶停泊和上下客货的海湾称为港口。 (2)我国港口制度的内容 ①外籍船舶进入我国港口需经许可,并在预定到港前1星期办理申请批准手续。抵港前24小时船舶应将到港时间、船体前后吃水情况向港务监督报告。外籍船舶出港须提交报告书及有关文件,经检验后方可出港。 ②外籍船舶抵港后应立即呈报有关报表和交验有关证书及文书,并接受港监、卫生检疫、海关及边防安全等部门检查。 ③外籍船舶在进出港口或港内航行、移泊必须接受港务监督派引航员强制引航。 ④为维护港内秩序,国家有权规定外籍船舶在港内应遵守的事项,如武器封存、无线电装置的使用的限制等。

海洋法复习要点

——《海洋法与渔业法规》复习—— 第一部分: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章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 1.法律、法规的含义 2.法律法规的类别及其阶位。 3.法律的基本特征。 4.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国际法概述 1.国际法 2.国内法 第二章海洋法规 第一节海洋法综述 1.海洋法规、领海基线 2.海洋法的概念 3.主要海域的划定 第二节国内外有关海洋的主要法规 1.国际惯例、国际条约 2.简述我国海洋法规的主要类别 3.简述国际海洋法 第三节代表性海洋法规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海洋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

2.滨海湿地、渔业水域;排放、倾倒;陆地污染源、陆源污染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1.内水、领海、海岸线 2.我国海域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公约》有关海洋开发方面的主要内容 2.《公约》的重要性 3.群岛国、内陆国、群岛基线、公海、沿海国 第三章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第一节国内外渔业现状概述 1.渔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2.海洋鱼类资源捕捞过度的表现及其成因 第二节国际渔业法规概述 1.双边及多边渔业协定的签订 3.国际法、国内法、渔业法规、国际渔业法规 第三节国内渔业法规概述 1.国内渔业法规 第四节渔业法规的作用、特点和一般原则 1.渔业法规对渔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宏观作用和微观作用) 第四章国际渔业法规 第一节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及其渔业制度 1.群岛国、群岛基线、群岛水域 2.领海基线的类型 第二节专属经济区的渔业制度

1.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基本规定 2.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对海洋渔业管理的影响 4.降河产卵种群、溯河产卵种群、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 第三节大陆架的渔业制度 1.海洋法上的大陆架概念和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概念的区别 第四节公海的渔业制度 1.公海自由的主要内容 2.公海捕鱼自由原则及其主要限制 3.登临权、紧追权 4.现行公海渔业制度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节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1.制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背景及目的 2.行为守则对渔业的影响 第六节《执行协定》 1.《执行协定》对公海渔业管理的影响 2.发展和使用有选择性渔具的主要原由 第七节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协定 1.在中日渔业协定下,中日双方在东海形成的不同性质水域及管理 3.在中韩渔业协定下,中韩在黄海和东海北部形成的不同性质水域及管理第五章我国的主要渔业法规 第一节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1.我国现行的渔业法规体系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定的渔业生产方针

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

附件Ⅵ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 第1条一般规定 1.国际海洋法法庭应按照本公约和本规约的规定组成并执行职务。 2.法庭的所在地应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自由汉萨城。 3.法庭于认为合宜时可在其他地方开庭并执行职务。 4.将争端提交法庭应遵守第Ⅺ和第XV部分的规定。 第1节法庭的组织 第2条组成 1.法庭应由独立法官二十一人组成,从享有公平和正直的最高声誉,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资格的人士中选出。 2.法庭作为一个整体,应确保其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和公平地区分配。 第3条法官 1.法庭法官中不得有二人为同一国家的国民。为担任法庭法官的目的,一人而可视为一个以上国家的国民者,应视为其通常行使公民及政治权利的国家的国民。 2.联合国大会所确定的每一地理区域集团应有法官至少三人。 第4条提名和选举 1.每一缔约国可提名不超过二名具有本附件第2条所规定的资格的候选人,法庭法官应从这样提名的人选名单中选出。 2.第一次选举应由联合国秘书长,以后各次选举应由法庭书记官长,至少在选举之日前三个月,书面邀请各缔约国在两个月内提名法庭法官的候选人。秘书长或书记官长应依字母次序编制所提出的候选人名单,载明提名的缔约国,并应在每次选举之日前最后一个月的第七天以前将其提交各缔约国。 3.第一次选举应于本公约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举行。 4.法庭法官的选举应以无记名投票进行。第一次选举应由联合国秘书长召开缔约国会议举行,以后的选举应按各缔约国协议的程序举行。在该会议上,缔约国的三分之二应构成法定人数。得票最多获得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的候选人应当选为法庭法官,但须这项多数包括缔约国的过半数。 第5条任期 1.法庭法官任期九年,连选可连任;但须第一次选举选出的法官中,七人任期应为三年,另七人为六年。

第四章海洋法_国际法

第四章海洋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海洋约占地球的71%之面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陆地资源的减少,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因此国际海洋法亦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海域的划分并且确定了各国在其内的权利和义务。它对各国及其人民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求了解和掌握内水、领海、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的国际法律地位和其他有关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等国际海洋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海洋法的发展史 一、海洋法概念 二、历次海洋法会议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第二节内水 一、内水的概念 内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亦称内海。包括领海基线内的海湾、海峡、海港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二、内水的法律地位 内水的法律地位内水是国家领土组成部分,国家对它具有领土主权。未经许可,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内从事航行、捕鱼,或其他海洋活动。但以下两种情形不在此限:一种是不可抗力情况发生;另一种是由于沿海国采用直线基线法确定其领海基线的效果使原来未被认为是内水的区域被包围在内而成为内水,则在此种水域内外国船舶享有与领海中相同的无害通过权。 第三节领海及毗连区 一、领海的概念和范围 领海是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领海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得超过12海里。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可采用正常基线法和直线基线法确定。领海外部界线可采用交圆法、共同正切法或平行线法确定。 二、领海的法律地位的制度 (一)领海的法律地位 领海是国家领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领土地位,因此,国家对其领海的资源有开发利用权并有沿海航运权、领空权、立法和执法权。但领海与陆地领土和内水不同,国家须允许外国船舶无害通过,亦即外国船舶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

人教版选修2第五章 海洋开发(包含答案)

人教版选修2第五章海洋开发 一、单选题 1.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相比,其复杂特殊主要表现在() A.海洋空间范围广 B.海洋环境恶劣 C.人类对海洋了解很少 D.海洋能源密度低,开发利用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被称作“大西洲”的亚特兰蒂斯是一个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的古代城市,在12 000年前就已沉入海底。然而目前,法国一个匿名的“海底科学小组”声称,他们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下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巨大海床,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它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2.到这座“海底古城”考察的科学家面临怎样的环境() ①狂风②巨浪③黑暗④低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人类从海洋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活动自古就有,目前也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方式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题。 3.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所不具备的优点是() A.不占陆地面积 B.工厂主体小 C.离加工原料地近 D.建造和管理费用低 4.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海岸带是自然地理要素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最活跃的地带,这里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好,城市集中,既是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进基地。回答1~3题。 5.下列关于海岸资源利用不正确的连线是() A.海南岛西岸——盐业生产,海南岛东岸——滨海旅游 B.台湾岛西岸——盐业和水产养殖业 C.崇明岛东岸——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 D.舟山群岛——渔业、盐业生产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结合图文信息,回答下面两题。 6.香港建港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地平坡缓 B.岛多浪小 C.滩阔岸直 D.河多沙厚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据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在1 000亿到2 000亿桶之间,天然气在5万亿到8万亿立方米之间。此外,铁、锌、黄金、金刚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但由于技术问题,这些宝藏让很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即。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以往也只有它可以从北极有所收获。 7.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需要在________上进行()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滨海 D.洋盆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1~3题。

国际海洋法

国际海洋法 一、几个相关定义 国际海洋法: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国家之间在海洋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规则、原则、制度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线:为了测算沿海国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宽度,需要有一条起算线,这条起算线就称为基线,它也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基线有两种: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此外,在群岛国家,还有群岛基线。 内水:领海基线以内的一切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及其河口、内海、港口、海湾等;(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群岛水域内的河口、海湾、港口封闭线以内的水域) 海湾:海洋伸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水域,其海岸可能属于一国或多国。 港口:海岸线或河流上具有天然条件或人工设备,用于船舶停泊和装卸客货的地方。 领海:沿海国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的处于其主权之下的一代海域。对于群岛国而言,是指,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处于群岛国主权之下的一带海域。 领海的宽度: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有权确定其领海宽度。但是,这一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12海里。目前,12海里是大

多数国家采用的领海宽度,据统计:有117个国家采用12海里,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二、沿海国可在领海内行使的权利 1、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属地管辖权; 2、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 3、海上航行和空中飞行管辖权; 4、海洋科学研究的专属权; 5、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管辖权; 6、国防保卫 领海内的管辖权: ⑴沿海国基于对领海的主权,对其领海内的人或事物享有排他性 的管辖权,但这种管辖权受国际条约或国际习惯的限制。 ⑵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人以及军舰和其他用于非商业目的政 府船舶就不能行使管辖权。 ⑶此外,沿海国管辖权的行使还不应妨碍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无害通过: ⑴无害通过权是指所有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原则下可以自由通过沿海国的领海。这也是非沿岸国在沿海国领海的唯一权利。 ⑵无害通过只限于船舶,不包括飞机,在领海上空不适用无害通过权。 三、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1、毗连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