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小议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探讨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

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

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发布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

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发布,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中英文版)2016年3月

守护湖南“大熊猫”铸造岳阳新名片 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中英版) 长江有江豚,洞庭有江豚,岳阳有江豚。此乃长江之幸、洞庭之幸、岳阳之幸、湖南之幸、中国之幸、人类之幸! 长江,曾经是全球独特的长期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类——白暨豚和江豚——的河流;但随着环境质量持续下降,食物减少,人类生产生活的高强度、高频率干扰,“长江女神”白暨豚已经宣告功能性灭绝。这份殊荣已经不再属于今天的长江了! 长江江豚,世界上罕见的淡水豚类亚种,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她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中国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数量比国宝大熊猫更少。 江豚的生存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巨大威胁——电捕鱼、迷魂阵、雷管炸、海网拖等毁灭性捕捞,必定造成鱼类枯竭,从而使江豚食物严重匮乏;同时,这些惨绝“鱼”寰的工具必定造成江豚受伤和死亡。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质的逐渐恶化,严重危害了江豚和鱼类资源的生态。无序采砂活动、高密度的船只中断了江豚种群的栖息地和索饵地的通道,极大威胁着江豚的安全。 所以,江豚逐年都在锐减。目前,洞庭湖不足100头。中科院豚类专家王丁忧心忡忡:如果现状依旧,不出10年,江豚也将灭绝。 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标准来看,长江江豚已完全达到了“极危”级! 如果位于淡水生物链顶端的长江江豚灭绝,还会有很多水生生物步其后尘,这表明长江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创。所以,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也是保护三分之一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为了迅速掀起江豚保护热潮,使江豚真正成为湖南(岳阳)的“大熊猫”和新名片,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邀新闻界、教育界、文化界、科学界等知名人士以及10位渔民,发起成立“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组建洞庭湖水上巡逻队,高频展开水上巡逻、劝阻非法捕鱼;组织志愿者深入湖区、学校、村庄、水上捕捞人员中巡回宣讲江豚保护;邀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闻媒体开展保护江豚宣传联合采访行动;建立志愿者工作站,开展常年常规观测、调查和救护受伤江豚等活动。 在此,我们紧急呼吁:中国各级政府、渔政、环保部门和民间组织加大对江豚保护的宣传,快速提高公众的江豚保护意识;支持江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快规划、建立省级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并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完善渔业管理和监督体系,坚决杜绝迷魂阵、电打鱼、拖网、滚钩等捕鱼方法;遏制无序采砂行为和向“母亲河”排污、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完善渔民上岸工作方案,促进渔民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保护区制定管理计划,与渔民共建江豚救护机制,鼓励渔民及时提供江豚受伤、搁浅等信息。科学家们当勇担天职,强力展开江豚保护研究与技术指导,提升基层的江豚保护能力。 同时,谨请民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不使用非法手段捕鱼,以免误伤江豚;捕鱼时避开江豚活动频繁的水域;在发现江豚受伤、搁浅或死亡时,积极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农业部

附件1: 2012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 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中央提出的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9-10月份在全国组织开展“2012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 一、活动主题 (一)活动主题:关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活动时间:2012年9月21日开始,为期1个月。 (三)活动地点:各地水族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等。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各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二)承办单位: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各地水族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和长江豚类保护网络成

员单位。 (三)宣传月活动办公室: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秘书处。 三、新闻媒体宣传 本次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各地及承办单位根据情况自行联络、确定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电视媒体: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 平面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渔业报、中国水产、中国水生野生动物等。 网络媒体:各承办单位网站。 四、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设在成都,届时邀请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学生代表出席启动仪式。各省及承办单位启动仪式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 时间:2012年9月21日上午。 (二)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将通过悬挂展板、横幅或道旗,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公益宣传片,征文、绘画和水生动物卡通形象征集比赛,摄影作品征集大赛等方式开展。 1.展板。由宣传月活动办公室统一提供濮存昕大使宣传海报和宣传月活动细则为主的主展板设计方案,由承办单位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和经济发展的重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长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减弱甚至丧失,许多湖泊萎缩消亡,旱涝灾害频繁,制约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江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选择对长江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及保护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长江水生动物的现状 长江流域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包括长江特有鱼类142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其中白鳍豚、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也是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典型代表。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动物,数量减少大家都可以看见,只有鱼类的衰退,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从事长江淡水鱼类研究近半个世纪。“如果按照现有速度继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长江水利委员会最新完成的《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研究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378种鱼类,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长江濒危水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长江大熊猫”--白鳍豚,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

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白鳍豚已经在长江中生存了2500万年,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4年为100余头,到2005年不足50头,目前已处于功能性面灭绝。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二、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的原因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严重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域荒漠化日趋明显。具体有三大因素导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濒危程度不断加重。 (一)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流域拥有各类渔船2万余艘,专业捕捞渔民5万人,兼业渔民20余万人,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承受能力,直接造成水生生物资源日益衰退,而电毒炸鱼等非法作业方式的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退趋势。据农业部渔政局统计,目前,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目前的4亿尾。近年来,长江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和鳡,大多在15千克以上,鲢、鳙和鲤也在10千克左右,但近年所捕获的鱼中,2.5千克以上的仅占2.2%。 (二)水域污染导致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题为“世界面临最严重危险的10 条河流”的报告中,长江就以污染问题榜上有名,报告显示:长江流域所产生

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管理规范

附件2 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淡水) 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 (试行) 1 总论 1.1 任务由来与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2.2 技术规范 1.2.3 技术文件 1.3 评价标准 完整列出专题报告编制过程中依据的相关评价标准和重要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评价标准应满足保护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相应等级。《渔业水质标准》中有规范的水质指标,按《渔业水质标准》执行,《渔业水质标准》中未规定的水质指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类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分级的水质指标,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执行。以上标准未规定的水质指标,按保护区相应水质指标本底值的要求执行。 1.4 评价内容 1.4.1 原则上评价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涉水部分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影响的全部范围和时段。要特别关注保护区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目标和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敏感时段。 1.4.2重点应关注建设项目在其施工期和运行期,对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资源、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等方面的影响。 2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2.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阐明项目由来和意义、建设项目所在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建设单位、建设性质、建设规模与投资规模(扩建项目说明原有规模),工程组成、建设内容、建设周期等基本情况。 2.2 工程设计方案 详细描述建设方案(工程位置图、平面布置)、工程建设方案(含方案比选结果)、设计参数等,重点描述水工构筑物(规模、结构方案等)、工程量等。 2.3 配套工程 2.4 技术经济指标(可选) 2.5 工程方案 包括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方案、主要工程量、施工时序、进度安排,以及营运期运行方案等。 2.6 工程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 2.6.1 与国家法律、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2.6.2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识别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现状与展望(陈水松 袁琳 叶丹 陈洁 郭文思)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现状与展望 (陈水松袁琳叶丹陈洁郭文思) 摘要: 水生生物可以直接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和危害。因此,生物监测技术是水环境监测的一种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介绍了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的定义、理论、主要方法及其优越性。列举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应用的典型案例,并对生物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生生物监测; 水环境评价; 生物监测技术; 长江流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加剧,影响了水体生态功能,造成水质性的水资源短缺。另外,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意外泄漏隐患,都对受污染水体内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1] 。 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价水环境质量,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监测和评价方法大致有两类。 (1) 理化分析方法。即采用各种仪器,通过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测定有害物质及浓度,对水质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具有严谨、准确的特点,其成果可作为水环境评价和水污染事件鉴定的依据。但是,理化分析方法有其固有的缺陷: 受仪器分析特点的限制,对污染物监测的连续性不够,难以对突发性的水体污染事故及时预警; 受现有检测仪器的敏感度限制,对低于一定浓度的有害物质无法测定; 不能反映水体中各种有毒物质的长期综合效应。 (2) 生物学方法。即利用水生生物对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或Biomonitoring)。该方法不仅可以用来测定和评价单一化学物质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而且还能直接用来测定工业废水的毒性和几种化学物质混合后的综合毒性,并为研究化学物质的致毒机理积累资料。由于生物监测技术具有反应灵敏、成本低、直观、综合分析代表性强等优点,其实际应用一直方兴未艾,早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物学家就已经把水生生物引入到水环境污染的研究中,并进一步开展了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研究。1902 年,K olkwitz和Marsson就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类,并首次提出指示河流有机污染的污水生物体系,即不同的“指示生物”对应不同污染带,其中就包括了浮游藻类,使生物监测实现模型化。之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2] 。 20 世纪30 年代,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人类对于水环境 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到60 年代,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并发生了多起的重大水污染事件,迫使人们更加注重研究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技术。到80年代,荷兰水资源管理和废水处理机构将水生生物监测技术作为化学试验分析技术的辅助手段,应用于对莱茵河(Rhine) 及马士河(Meuse)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监测、预警及流域综合治理效果评价,获得了显著效果。此后几十年间,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环保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评价化学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生物监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1水生生物监测的概念及特点 1. 1概念 生物监测是基于生物学原理,利用指示生物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反应,从而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技术[3] 。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测量活体生物在外界胁迫下所表现出的反映灵敏度而实现的。生物在外界胁迫下出现的变化包括细胞的生理、生化、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个体及系统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改变,种群数量、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的改变等形式。

国家一二级水生保护动物

一、水生博物馆所藏的一、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标本有: 一级:中华白海豚鼋中华鲟达氏鲟库氏砗磲鹦鹉螺红 珊瑚 二级、棱皮龟大鲵大理裂腹鱼大珠母贝苍珊瑚江豚真海豚沙珊瑚苍珊瑚绿海龟玳瑁山瑞鳖 二、水生博物馆一二级水生保护动物的濒危及保护现状如下: 中华白海豚 (一)濒危现状 1、在中国

据杨光等观察,广西北海至大风江河口区的中华白海豚有200多头左右[1]。 据1997-1999年调查,初步推断厦门海域约有60头中华白海豚[2]。估计台湾西部的种群数量在30-200头之间[3]。 Jeferson(2000)统计认为,香港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从春季85头到秋季的163头之间[4]。 广东省湛江水域数量约不足100头[5]。 2、在全球 中国南部珠江口种群数量至少有1,000头[6];厦门种群有80头[7];台湾海峡东部种群有99头[8];雷州半岛种群有237头[9]。 澳大利亚水域昆士兰的克利夫兰湾有34-54头[10],摩顿湾有119-163头。[11] 南非东开普省海岸的阿尔哥亚湾有450头[12];南非夸祖鲁-纳塔尔海岸理查德湾有170-244头[13];莫桑比克马普托湾有105头[14];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有60头[15];桑给巴尔有58-65头[16]。 (二)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级。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种(NT),2008年评估。 列入香港《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170条)和《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第586 条) 引用文献 [1] 杨光, 王倩, 徐信荣. 2004. 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现状与保护对策[Z].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 ]刘文华, 黄宗国. 2000. 厦门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和数量. 海洋学报. 22(6):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摘要: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 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了湖泊水 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水生生物多样 性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 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 及所形成的生态过程和所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 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2]。湖泊是指陆地表 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 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特殊的地 位和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 态环境面临诸多的威胁。 1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1.1 江湖阻断导致生境破碎、萎缩和丧失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 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干扰,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 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 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 流形态的多样性[3]。生境的变化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

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 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 日期:2017-03-06 来源:农业部长江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2017年中央1号文件“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的决策部署,切实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现就加快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长江流域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五位一体”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认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保护区从根本上退出渔业生产,实现保护区转型升级,促进长江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助推长江大保护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 (一)保护区全面禁捕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迫切要求。水生生物保护区是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及其重要关键栖息生境而依法划定的一定范围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包括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维持基本健康水平的底线,是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红线,必须予以优先保护。 (二)保护区全面禁捕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自然保护区条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开展捕捞等破坏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和影响保护区功能发挥的行为。实施保护区全面禁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有法必依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 (三)保护区全面禁捕是实现长江渔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举措。率先在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不仅能为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工作提供经验和示范,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渔业生产方式,保护天然渔业种质资源,实现长江渔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区全面禁捕是推进捕捞渔民脱贫的有效手段。在保护区全面禁捕,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可以打破传统渔民对自然资源的生计依赖,避免“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走出竭泽而渔糊口度日的困境,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 二、明确目标,细化措施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突破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深化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安全长江、优美长江“五江共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执法,落实各方责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统筹兼顾。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长江保护修复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提升长江保护修复水平,努力实现长江发展与保护和谐共赢。 ——空间管控、严守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硬约束,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分解落实各级责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遏止沿河环湖各类无序开发活动。

水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水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当前,水电事业蓬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兴建水电工程,一些河流被三番五次地筑坝阻截,使这些河流原本属性发生巨大变化,截断了鱼类传统的繁殖、索饵、越冬洄游通道,鱼类产卵场所被淹没或完全消失,从而破坏了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环境,造成河里的鱼类品种、数量锐减。忽视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肆意开发,不仅破坏了水体中的生物资源,也给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渔业种质资源研究开发带来永久的损失。因此,如何在发展水电事业的同时搞好渔业资源保护,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水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现状林区属亚热带至温带的过渡地段,温湿多雨,水资

源充足,的大气降水是水资源良好的补给条件,境内无客水通过。全区有大小河流317条,其中5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一条。全区有四大水系。渔业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依据《志》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谱》中记载,有野生鱼类35种,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有大鲵(娃娃鱼)等;省级保护的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有黄斑小鲵、齐口裂腹鱼(洋鱼)、多鳞铲颌鱼(钱鱼)、龙口似原吸鳅、后平鳅等;其中龙口似原吸鳅是特有鱼种,将濒临灭绝。白甲鱼已列入《中国濒危鱼类名录》,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年林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野生渔业资源保护的通告》,将境内的河流域、流域、河流域、河流域、流域划定为禁渔区,实行禁渔期制度管理。二、水电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矛盾凸现现有四条主要河流,已

中国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多物种濒临灭绝

中国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多物种濒临灭绝 2011-04-21 05:11 中新网 在长江全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制造“人为洪峰”刺激鱼类繁衍回归常态,保护水源地、河岸地带、河口、野生生物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19日,在南京“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论坛”上,中外专家针对长江水生物种全面衰退境况提出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动物220多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中国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表示,长江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一些物种濒临灭绝。长江水生生物链中各个物种的资源状况全面衰退,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现在,长江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江豚数量持续减少,白鲟多年未见,鲥鱼早已绝迹,刀鱼产量急剧减少,野生河鲀数量极少,中华鲟亲体数量锐减……如果长江70%水体变成Ⅲ类以下水质,达不到渔业水质标准,长江部分水生物将面临灭绝危险,食物链如果断裂,蓝藻等会大面积爆发,生态平衡会彻底打破”,赵依民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长江沿岸建立了系列湿地保护区,如崇明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上海、浙江、江苏近几年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动植物增殖放流活动,以期重建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自然种群。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生态水力学国际研究中心Paul Kemp认为,现在有必要减轻环境恶化对生物种群造成的影响,在大坝上加一个过滤器、提供“过鱼”通道,可以部分解决鱼类洄流产卵的问题。 而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张新桥、王翔等专家“呼应”了这一观点。他们表示,世界上美国、德国、日本在大坝“过鱼”设施上经验丰富,至2007年,长江全流域就有2441座已建、在建水电站,低于60m的大坝可以考虑设置“鱼道”,高坝可以考虑集体转运型“过鱼”设施。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 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六年二月十四日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我国现有水生生物2万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国家生态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新阶段、新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养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海洋捕捞渔船控制等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加强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环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门也积极采取了重点水域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功能区划等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措施。 (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养护执法和监管体系。全国渔业行政及执法管理队伍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履行渔业行业管理、保护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专属经济区渔业管理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等职能。环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设立了相关机构,加强了执法监管工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三)初步形成了与养护工作相适应的科研、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全国从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有13000多人。建立了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和五个海区、流域级渔业资源监测网,对我国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养护

2020长江禁渔期体制应对方案

2020长江禁渔期体制应对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保护和恢复长江渔业资源,改善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好我县20xx年长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长江禁渔管理继续实行“统一领导,县区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县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办分管负责人、县水产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公安局、水产局、工商局、民政局、环保、水利、渔政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长江春季禁渔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长江段65公里的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产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沿江各乡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禁渔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按照政府统一负责、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原则,实行禁渔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稳定的禁渔管理组织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部署。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将禁渔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县水产局、渔政站要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执法水平,认真做好长江禁渔的监督管理工作。 明确任务,齐抓共管 今年我县长江段禁渔期为4月1日至6月30日。从现在起,我县长江禁渔工作已进入临战状态,沿江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力争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1 / 5

(一)宣传动员阶段(3月20日至3月31日)。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了解情况,做好准备。3月25日前组织沿江专(兼)业渔民主动拆除深水张网、插网、三层刺网、迷魂阵等禁用渔具,同时,对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餐馆饭店进行摸底,摸清非法收购、销售经营长江野生鱼类情况。3月26日至31日,组织执法力量,采取宣传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拉网式清江行动,对尚未拆除的网具进行清查取缔封存。重点是河口、夹江和交界水域。同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经营野生江鱼的餐馆、饭店进行宣传,县电视台要进行跟踪报道。 (二)全面禁渔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长江65公里段在规定的时间,除凤鲚和刀鲚(长江刀鱼)实行捕捞限额专项管理外,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禁渔期间,县水产局、渔政站会同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餐馆饭店、渔港码头等水产品经销场所的检查,严厉查处收购、销售及非法捕捞长江野生鱼类的违法行为。 (三)总结统计阶段(7月1日至7月5日)。县水产局对长江禁渔实施情况、禁渔成果及专业渔民生产生活动态进行认真统计、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于7月3日前报县政府、市渔业局。 各有关部门,沿江各乡镇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各阶段的任务,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及时查处。县水产局要会同公安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搞好水上治安工作;工商部门要做好各个菜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禁渔期间渔民的生活稳定工作;宣传部门要对长江禁渔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宣传报道;沿江乡镇要切实加强对禁渔 2 / 5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遭酷捕滥捞锐减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遭酷捕滥捞锐减 2016年06月27日作者:黄艳来源:《经济参考报》 摘要:由于滥捕滥捞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长江流域阶段性禁渔和增殖放流均未阻止渔业资源进入“快速衰退期”,不仅有多种鱼类灭绝,数量和种类均大幅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不断恶化。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国家淡水鱼研究专家表示,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存亡的“危急关头”,建议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珍稀物种灭绝濒危家鱼卵苗量仅为上世纪0.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种,其中鱼类370多种、底栖生物220余种和其他上百种水生植物,居全国各水系之首。此外,长江水系还有10种河海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江豚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库,也是我国最大的渔业资源基因库,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以来,长江生态资源大幅减少。首先是一些珍稀物种灭绝或者濒危。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鱼类研究专家曹文宣介绍,长江里的白鱀豚、白鲟、鲥鱼等5大珍稀水生动物已经消失,江豚和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长江曾经和南美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唯一两条同时拥有两种淡水豚类的河流。但由于渔业资源大幅锐减,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自2003年后再无踪影,2007年中外科学院宣布其功能性灭绝。目前幸存的长江江豚,全长江流域仅存1000头左右。 其次是渔业资源大幅锐减。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但是,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监测发生量徘徊在1亿尾左右,仅为上个世纪50年代监测发生量300亿尾的0.3%,对我国淡水养殖业的产业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第三是水生生态恶化,遗传多样性弱化。国际淡水豚类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介绍,白鱀豚、江豚等为长江里的旗舰物种,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指示物种”,“灭绝以及极度濒危都意味着长江的生态环境已经坏了,水生生物到了存亡关头。我们发现的死亡江豚很多胃里一条鱼都没有,它们是饿死的。” 科学家发现,近年长江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大不如前。曹文宣说,长江各江段采集的样本都出现了个头变小,环境适应力降低、疫病抵抗力降低的问题。“数量和遗传性都进入了快速衰退期,这两年用长江的亲本育种,鱼苗的存活率和质量都大不如前,这是遗传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影响,最终危及长江这个天然种质资源库的存亡。”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薛蕾,徐承红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 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关机构在对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世界水鸟种群下降的物种数超过了上升的物种数,尤其是亚洲的情况不容乐观。生态学理论验证表明,如果只有10%的栖息地得到保护,将有50%的物种提前面临灭绝风险。显然,通过开展区域性的保护,来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和改善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不现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教授表示,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3.2%。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教授也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退化草地达到了草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10%的退化草场彻底沦为“黑土滩”。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局部江段水体污染严重,69%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尽管当前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的湿地生态受损不是一时能够恢复的。 上述专家的“把脉”可谓是十分准确,湿地实际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论断。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的“死亡通知书”。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 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 493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是长江湿地保护必须面临的任务。 应为湿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 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近十年来,长江湿地面积的萎缩率在不断提升,保持现有的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已经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的当务之急。 无疑,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科学编定生态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湿地保护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编订“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红线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并力争将这些保护规定具体化,尤其是在湿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红线编订中,应该将长江流域所有重要湿地纳入其主体功能区域,严禁在这些区域进行开发、围猎、排污等行为。 2015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湿地保护”问题进行协商议政,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设定生态红线制度上,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要强化落实措施,在重点湿地区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湿地区域,应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及其生态功能。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类型,纳入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及用途管理制度中,对湿地及湿地开发进行登记管理,保证湿地开发及保护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我国现有水生生物2万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国家生态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新阶段、新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养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海洋捕捞渔船控制等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

活动,加强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环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门也积极采取了重点水域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水功能区划等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措施。 (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养护执法和监管体系。全国渔业行政及执法管理队伍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履行渔业行业管理、保护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专属经济区渔业管理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等职能。环保、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设立了相关机构,加强了执法监管工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三)初步形成了与养护工作相适应的科研、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全国从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有13000多人。建立了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和五个海区、流域级渔业资源监测网,对我国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第一章序言 《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国家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1 《行动计划》的必要性 水生生物资源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域生态系统同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共同构筑国土生态体系。我国的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具有维系自然界的能量流动、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生态平衡功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的基础。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占动物性食物生产量的1/3,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亮点,具有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是农业中出口最大、增长较快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发展的重点。 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但是其状况和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为人们觉察和关注。长期以来,过度捕捞和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渔业资源急剧衰退;人口迅猛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水域承泄污染物的压力越来越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急剧减少,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变得十分迫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原生态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和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编制《行动计划》势在必行。 1.2 《行动计划》的目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2)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