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宣城市情

宣城市情

宣州区位居苏浙皖三省交界,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皆有。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属中亚热带气候。距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均为200公里左右。全区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总人口84.2万。宣州自秦初正式置县,始名“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来均为历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宣州区。
宣州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30多种,森林面积百万余亩,耕地面积83万亩,水面54万亩,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东蜜枣、敬亭绿雪茶、宣木瓜、南湖银鱼、水阳河蟹青虾、向阳三黄鸡、华阳香菇久负盛名,“古雪剑芽”高山绿茶、青草湖黄酒等20个优质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是华东最大的河蟹、三黄鸡繁育基地,全国四大反季节香菇基地之一。
宣州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世界上最大的扬子鳄繁殖研究基地和观赏中心“中国鳄鱼湖”;有著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奇峰秀美的高峰山和云雾缭绕的柏枧山,烟波浩淼的南漪湖和玉带缠绕的水阳江等山水风光;有史前文化遗迹“陈山旧石器遗址”、古宣纸的发源地之一“周王胡家涝古宣纸遗址”,卫东小河口的唐宋古窑址群等科考旅游资源;有江南名刹溪口龙泉寺、京山堂、华东第二的水东圣母堂及狸桥云山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有龙泉洞、白云洞、神仙洞等岩溶景观;有谢眺楼、三国时期的龙溪塔、唐代景德寺塔、宋代广教寺双塔、明代龙首塔等楼台塔坊景观;有水东老街、洪林贡村、小胡村等宋元明清古村落景观。谢眺、李白、白居易、梅尧臣、梅文鼎、石涛、恽代英、肖楚女、陈毅、粟裕、张鼎丞等均在宣州生活和工作过,并留下了珍贵的生活场景及文化遗存,唐代大诗人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为诗山增辉添色,更成为宣州扬名天下的千古绝唱。
宣州是皖南交通枢纽。皖赣、宣杭铁路交汇于此,318国道、合芜杭高速穿境而过,水路直通长江,航空港北有芜湖、合肥、南京,南有黄山、东有上海、杭州。通信、供电、供水便利,科教文卫等设施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以来,宣州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现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医药化工、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以特种水产养殖、家禽繁育、林特产品开发为特色的块状农业经济,以九洲、

宣州、建材三大亿元市场为龙头的市场体系,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市场繁荣有序,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
宣州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资源优势,打造最佳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了全程义务代办制和365便民服务,形成了面向长三角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宣州将紧紧抓住长三角经济圈发展进入加速期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全方位融入步伐,努力将宣州建成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食品基地、工业协作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和苗木花卉供应基地。
宣州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谢脁(464年-499年)
是南齐的著名诗人,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1年-496年)任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世称“谢宣城”。
谢脁传存的诗作有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诗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圣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于谢月兆吟咏而扬名于世。从此,历代名士贤达,慕名接踵而至。他们咏赋怀贤,游览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诗篇,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
自唐以后,宣城市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有:“谢脁楼”、“谢公亭”、“怀谢亭”、“云齐阁”(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阁”(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亭”(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谢公城”。

梅尧臣(1002年-1060年)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区人。荫庇河南主簿,历任县主簿、知县,国事监直冲,累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善诗,诗意深远古淡,间出奇巧,有“宋诗开山祖”之称。欧阳修自称不如,并尊之为“诗圣”。司马光说:“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时有“宋文欧公第一,诗梅公第一”之评论。他的诗,语意新工,能得“前人所未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宋史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梅尧臣者,盖少也。”著名诗人陆游称梅尧臣是李杜以后的第一大家。
著有《唐载记》、《毛诗小传》、《宛陵集》等,皆刊行问

世。

一代宗师——梅文鼎(1633年-1721年)
字定九,号勿庵,宣州区人。是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字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
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甚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他的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法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汇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
他能诗能文,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大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

唐代大诗人——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江山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

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
 [土地] 我区土地总面积262075.01公顷,其中耕地96455.5公顷。属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结合带,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亚热带型气候,宜农、宜商、宜工,工业用地储量充裕。
[水] 区内主要河流10条、湖泊2个、水库59座、山区塘坝17300个。自然水域总面积35982公顷,年可利用水量30472万m3,其中地表水30298万m3,地下水174万m3,水质较好。
[林] 全区林业用地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247万m3。以“三竹三果”为主的特色林业基地:以新田为中心的800公顷宣木瓜基地;以水东为中心的0.8公顷枣树基地;以古泉为中心的940公顷早熟梨基地;1.4万公顷的竹类;50余种、0.2万公顷的绿化大苗基地均已建成。同时全区用材林造林面积每年以1350公顷速度逐增。
[畜禽] 全区生猪饲养量40.2万头,家禽饲养量1786万羽,肉类总产量3.54万吨,是华东最大的三黄鸡繁育基地。
[渔业] 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6万公顷,渔业总产值逾5亿元,是华东最大的河蟹繁育基地。河蟹养殖面积1.25万公顷,其中稻田养殖面积0.6万公顷,幼蟹培育1530公顷,低坝高栏生态养殖1300公顷,围网养殖670公顷。年产河蟹6000余吨,大规格幼蟹2.3亿只。
[矿产] 宣州区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发现矿产3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30种。主要有煤、铜、钼、硫、石灰岩、珍珠岩、沸石、膨润土等。铜矿产地2处,并伴生有钼和硫铁矿,累计查明铜金属量185975吨,钼金属量11590吨,硫铁矿2477万吨;石灰岩潜在资源量49亿吨,普遍可作水泥原料,部分可作轻钙原料;珍珠岩、沸石和膨润土三矿种共生产地一处,查明资源量分别为334万吨、883.7吨和401万吨。
[经济作物] 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796公顷,总产量48万吨;油料面积31222公顷,总产量6.75万吨;棉花面积5842公顷,总产量0.81万吨;蔬菜瓜果面积11590公顷,总产量22.2万吨;茶园面积1830公顷,总产量1.8万吨。曾被列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世行贷款造林、皖南优质烟国家级生产基地。在2003年安徽省确立的十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中,我区有优质水稻、优质专用棉、“双低”油菜、禽肉、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入选。我区农产品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劳动力] 我区常住人口84.2万,其本实现普及初中,高中及中专入学率达68%,高考升学率87.74%,各类技校、职业院校9所,

每年为社会提供约60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剩余劳动力充裕。
[能源] 煤矿产地15处,累计查明储量4613万吨,年开采量60万吨。
[旅游] 宣州地处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旅游带上,敬亭山、中国鳄鱼湖、北宋广教寺、龙泉洞、白云洞、朝天洞、圣母堂等景点闻名遐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