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度南京市雨花台区2017年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2017年度南京市雨花台区2017年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2017年度南京市雨花台区2017年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2017年度南京市雨花台区2017年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2017 年南京市雨花台区中考模拟试卷(二)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6 页,共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26 分)

1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句子。(3 分)

2. 用诗文原句填空。(10 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

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

年》)

4

▲,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6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7

)而那过去了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8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你。(朱自清《春》)

9)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让无数的中华儿女潸然泪下,我们 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 “ ▲ , ▲

《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3.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 .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四字短语。 (3 分)

雨花台区地处南京主城西南,长江之滨,雨花台畔。

它是人文荟萃之地。南朝时,帝王在这里修寺庙,兴佛教;南宋,岳飞在这里筑壁垒,

抗金兵;明清,文学家屈大均、吴敬梓在这里留足迹,传佳话。

它是 ▲ 之地。牛首烟岚名闻遐迩,秦淮风光引人入胜,雨花园林更是享誉全国。

它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金陵古四十八景,它独占十景。

它是 ▲ 地。这里有现代化的公路、桥梁,它距南京市中心仅 3 公里,距新生圩港

18 公里,距禄口国际机场 20 公里,是南京进出空港的必经之路。 ▲ )(2 分)

A .哺.育( p

ǔ) B .祈.祷 (q ǐ)

C .污秽.( hu

ì) 宽恕.( sh ù) 狩.猎( sh òu ) 称.职( ch 苦心孤诣.(y

ì) 相形见

绌.( ch ù) 随声

附和.( h è)

4.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A .啜泣 葱笼 一瞬

间 B .地窖 深邃 水墨

画 C .喧闹 取缔 中轴

线 D .怂恿 娴熟 文绉

绉 翻来覆去

骇人听闻

头晕目眩

戛然而止

它是▲之地。麦德龙超市、中信通讯等许多大型企业早在这里立脚,近年来,又有许多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引领它的经济发力快跑。

6.仿照示例,用比喻手法,抒发读书感受。(2 分)

示例: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7.根据要求,对好下面的对联。(4 分)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依据《岳阳楼记》,填写一对反义词。)(2)众喜牡丹富贵眼,独爱莲花▲ 。(依据《爱莲说》,填写一个偏正短语。)(3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学诗。

下联一:▲(依据《西游记》的内容对)

下联二:▲(依据《水浒传》的内容对)

二(39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3 题。(15 分)

【古诗阅读】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 ào ):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 óu)(1598 —1662 ),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8.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 分)

9.“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2 分)

【古文阅读】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②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

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③,朝分尚食④,张

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曾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⑤罢,是芋视乃学也。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⑥者!”

【注释】

①佣出:外出做雇工。②用:因为③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宋代陶榖《清异录》:“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炼珍堂。” ④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⑤不饬(chì):不守规矩,行为不轨。⑥知道:明白道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 分)

(1)老人延.入坐(▲ )(2)辍.箸叹曰(▲ )(3)相国遽惊谢.(▲ )11.用“/”标出给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标出两处)(2 分)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13.从全文看,相国“惊”的原因是▲ ;“谢”的原因是▲ ;老人知道的“道” 是▲ 。(3 分)(前两处用用自己的话,第三处用文中词句。)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17 题。(12 分)

材料一】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有人偷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扉页上的两句话深深感动,领略到阅读的重量;有人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仅仅是因为喜欢。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材料二】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很多人在数小时的故障期内不停地用手机尝试登陆微信,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与“小伙伴们” 失去了联系;尽管传统通讯方式电话和短信平台全都畅通无阻,但他们似乎更习惯于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跟朋友们互通有无。

微信已成为风靡网络的交流平台。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 之间流传,或发布个人生活动态,或交流内心感悟,或转发佳作段子,“奇文共赏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如公安部交管局微信公众平台“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于2014 年3 月19 日正式上线。目前已开辟“权威发布” “你问我答” “小马说交通”等栏目,定期向社会发布权威交管资讯、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并答复网友咨询,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材料三】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与眼花缭乱的

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 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 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14. 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阅读的重量”?

( 15. 结合材料二,说说“微

信成为风靡的交流平台”有哪些原因。(分

3 ) ▲

16. 材料三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什么观点?( 4 分)

17. 小明沉湎网络阅读,离不开手机。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向他说说这样做的弊端。( 3 分)

(三)阅读下面小说,完成 18~ 题。(分)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 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 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近窗口。

2 分)

这位病人的病床靠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

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8.小说以“窗”为题,这个“窗”字,有哪些深刻含义?(

19.请从不靠窗病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2 分)

开端:与同伴关系融洽,享受同伴的描述。

展:▲

潮:▲

结尾:挪到窗口,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20.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①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2 分)

21 .小说的结尾静中有动,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几句话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50 字左右)(3 分)

22 .下面对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

B.小说对公园美景的详细描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蓄势铺垫,也反衬出近窗病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善良无私的心灵。

C.“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这句话,突出强调了两位病重者的需要,暗示出靠窗病人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

D.离窗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是因为他心理恶化,产生嫉妒,私心膨胀。这是心病,所以医生不知其原因。

三(55 分)

23. 阅读下面的习作片段,按要求进行修改。(5 分)

告别了冬日的寒冷,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欢乐,独自一人去寻觅春天。

走在路上,我感受到了全新的气息。湛蓝的天空,好似澄澈宁静的湖水;和煦灿烂的阳光,

正像人们开心的笑脸;A 微风轻拂我的脸庞,母亲亦如那温柔的手掌。

我用心去聆听。我听到了!B 小鸟在我树上轻轻地呢喃:春天到了!话毕,她又一溜烟似

的消失得无影无踪,C 我知道,她是去挨家挨户地报告春天到了的喜悦呢!

▲D

⑴改写画线的A 句,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结构相一致。(1 分)

⑵画线的B 句的标点运用不够准确,请提出修改建议。(1 分)

⑶画线的C 句有语病,应把“ ▲ ”改为“ ▲ ”。(1 分)

⑷在D 处补写一句话的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并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 (2 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字的

600 文章。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2017 年南京雨花台区中考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6 分)

1.(3 分)书写正确,1 分;端正,1 分;美观,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规范书写的能力。新课标对汉字书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

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本题以抄写的形式来直接考查,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字体类型,切不可粗心大意写成别的字体;另外还要注意书写正确以及美观。

2.(10 分)(1)淡妆浓抹总相宜(2)黑云压城城欲摧(3 )岐王宅里寻常见(4)斜晖脉脉水悠悠(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惟吾德馨(7)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8)吹面不寒杨柳风(9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空1 分,有错、漏、颠等本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与默写能力。前七个都是直接记忆性默写,最后一个是

理解性默写。默写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是: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解答本题时,要根据平时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筛选合适的语句来填写,特别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如第(3)题中的“岐”为易错字,易写作“歧”;第(6)题中的“惟”易写作“唯”;“馨” 易写错;第(7)题中的“怀恋”易写作“怀念”等。

3.(2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侧重常见字音的考查。 A 项中“ p ǔ”应为“b ǔ”;B项中“ q ǐ”应为“q í”;D 项中“ y īn ”应为“ yān”,“ xi ān ”应为“ xi ǎn ”。

4.(2 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侧重常见形近字的考查。A 项中“葱笼”应为“葱茏”。

5 .(3 分)风景秀丽(名胜众多)交通便利(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企业发展)(每处

1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常用词语。首先审清题意,要求填写的是四字词语,然后观察要填的词语位于段首句,对全段起到领起作用,最好结合所在段落的内容来填写恰当的词语。

6.(2 分)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比喻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的能力。题干中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来描写,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思考下读书更适合运用的比喻种类,按照本体、喻体、比喻词的格式写出即可。此题的答案很宽泛,只要符合题意都是正确的。

7.(4分)(1)忧乐(2)君子心(3)示例:赴汤蹈火悟空除妖; 无畏不惧武松打虎(每空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联题要注意对仗工整。( 1 )要填写的词语对

2 )要填写的

应上联中的“湖山”是名词,结合《岳阳楼记》和下联语境来填写“忧

乐”;(

词语对应上联中的“富贵眼” 是偏正短语,结合《爱莲说》和下联语境来填写“君子心” ;(3)依据对联知识和结合名著的具体要求来作答。

8.(2 分)月落、残星、露湿、天光(写出一个得1 分,写出两个得2 分,找出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准确概括要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全诗的意境,然后逐句圈点勾画出能体现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9.(2 分)示例: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

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景情1

1 分,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诗人描写了

哪些自然景物,然后捕捉诗歌中饱含情感的意象“孤亭” “ 雁字”,作答本题是要注意联系诗句

内容来分析。

二(39)

(一)(15 分)

10.(3 分)(1)邀请(2)放下(3)道歉(每小题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课内实词知识积累和该词在本文中的语境含义作答。第(1)小题中的“延”可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各复延至其家” 来作答;第(2)题中的“辍”可结合《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和本文语境作答;第(3)题中相国遽惊谢可根据前文语境作答。

11.(2分)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每处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要结合文中该句的前后语境作答。根据文中前后文语句“命妪煮芋以进”“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来理解此句意思,然后判断断句位置。

12.(3 分)老人走上前说:“还是这样的芋头啊!然而以前的芋头香而甜,并不是烹调有什

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前”“是”“向”为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句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是”是指示代词“这样”;“向”是表示时间的名词“以前”。这几个词语为得分点,翻译一定要准确,“犹是芋也,”是判断句。

13.(3 分)老人如此多闻有见识;觉得芋头吃得不如当年香;时位之移人也(每空1

分,前两个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巧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问题。相国“惊” 的原因要结合文中语句“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曾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来理解并概括得出老人有见识;“谢”的原因是什么,首先理解“谢”是道歉的意思,再结合文中语句“何向者之香而甘也!”来作答;第三处老人知道的“道” 是用文

中词句作答,可根据老人讲述的做人道理作答。

【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

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 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

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

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

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

人的口味啊!从

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曾经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

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的过去。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吃惊地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二)(12 分)

14.(2)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追求无功利心的自发性的阅读。(每点 1 分,共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筛选和归纳能力。首先审清题意,然后归纳概括材料一的观点。通过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对比,作者肯定了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并且列举事例称赞无功利心的自发性的阅读,由此作答。

15.(3 分)更快速(更即时)、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海量信息种类多(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写出一点得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筛选和归纳能力。首先审清题意,然后结合材料二中的语句概括作答。

16.(4)针对“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的现象,提出了“读网,更要读书”的观点。(第一问2 分,第二问2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勾画重点语句再概括作答。

17.(3 分)示例:网络阅读没有“阅读重量”,使人浮躁不安,喧嚣的环境容易使人丧失自我。利用手机阅读固然可以,读纸质的书更有好效果!(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拓展迁移答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仔细阅读三则,在理解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