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岸边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建设的理论_王东胜

岸边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建设的理论_王东胜

岸边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建设的理论_王东胜
岸边缓冲带生态功能及其建设的理论_王东胜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结课论文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作者:罗崇亮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121班 学号: 1251801108 指导老师:许自学副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2012级 姓名:罗崇亮 学号:1251801108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而与之相关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则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态城市城市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超过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地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因而研究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while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is most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scene,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ecological city city is put in a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is a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的时期。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四、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和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系、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35 背景 当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上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的内涵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得到充实与完善。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刘琰 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本项目规划为五年(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自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协议,该项目将在5年期内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并依照该指标体系,在中国遴选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大力推广生态城市最佳实践,鼓励和推动城市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借鉴,同时结合指标体系对案例城市进行评价,完成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促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节选自《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项目》2010-2011年度报告的部分内容。 ■ 天津中新生态城规划效果图

36 The Special Focus 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述 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始自江西宜春于1986年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此后经历了一段相对平静的蛰伏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升级以及气候变化问题的日渐喧嚣,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各国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转变旧有发展模式、谋求城市新兴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双重压力的驱使下,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关注也从专家学者的理论探索迅速升温至政府倡导的建设实践层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的深化和具体化,也为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既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除此之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表现出对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极大的热情和关注。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 上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所占比重为80.1%(如图1所示);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为46.3%(如图2所示);综合上述两种建设目标,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0.2%(如图3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的遴选 综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在众多正在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案例中,本着兼顾典型性与代表性、差异性与可比性的原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课题组2009-2010年度选取了13个案例城市进行跟踪分析(如表1所示)。考虑到案例城市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010-2011年度剔除了4个案例城市:北川新县城、密云县、延庆县和长沙市。同时,根据现有的信息(包括各地已获奖项和荣誉,如联合国人居奖、各部委所颁生态有关奖项等),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经项目课题组内部多次讨论,2010-2011年度新增5个案例城市(或地区):北京市门头沟区、武汉市、呈贡新城、无锡太湖新城和合肥滨湖新区,最终确定2010-2011年度生态城市典型案例14个(如表2所示)。 中国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由于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 1、生态城市建设动机不明晰、概念化问题严重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已经普遍对生态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第20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20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2011 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王树生,曹新林,刘海兵 (安化县林业局,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1世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想目标.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和城市耗散结构理论是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1)02–0033–03 Comprehensive Remarks on the Theory of the Ecology City Development WANG Shu-sheng, CAO Xin-lin, LIU Hai-bin (Forestry Bureau of Anhua Coun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 city is a development mode of a city constr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method. It is the ideal aim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struction in the time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ses comprehensive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urban ecologic and systematic theo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local progress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dissipation theory. Key words: ecology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了社会进步和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愿望.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核心,由社会、经济、环境子系统复合而成,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目的在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高效的经济、宜居的环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城市不仅提供给我们宜居的生活环境,还要创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 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理论基础可归纳为5个方面: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整体性发展理论、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理论、城市耗散结构理论. 1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态城市问题,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生态城市”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它以人为核心,人类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各项服务都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虽然表面上看是属于人文生态系统,但它仍然是以自然为基础;城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输入原材料和能源,输出废弃物和产品;城市生态系统相当脆弱,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调节能力降低.城市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思想内容有2方面. 1.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自下而上环境之间以及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主要包括2部分,一是生命系统,它是由生物构成的;二是环境系统,它是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条件.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能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主体.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单独存在,而是以同类生物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我们将其称为“种群”,生物以“种群”形态,做为一个整体与环境发生联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王树生(1970-),男,湖南安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技术研究.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导读:本文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转型。从国内来看,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实施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 首先,生态它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所以我们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 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与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所以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

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秦群燕:“光谷新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 时间: 2010-11-09 | 文章来源:民革中央调研部民革湖北省委会 字号:大中小 一、建议用“光谷新城”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Optics Valley of China(简称光谷),2009年12月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名称没有完全统一,在不同的范围甚至在同一篇媒体报道中出现多个名称:如东湖开发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科技新城、光谷、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等。鉴于开发区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期,我们建议用“光谷新城”(简称光谷)来统一开发区的城市名称,理由有三: 1、开发区已经从科技园区走向城市建设:这里不仅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国家级科研院所,数十万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名两院院士)和百万在校大学生;同时已经建成10多个产业园,注册企业达13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26家。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把高新区建设成融“产、学、研、居”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2、“光谷新城”的内涵:新城不仅区别与武汉的老三镇,还体现城市建设的新目标:一是新政策特区,二是高新科技产业新城,三是人文新城,四是生态城市,五是和谐城市。 3、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已往所有名称中,“光谷”的国际影响最大,认可度最高,不可替代性最强,中国特色最鲜明。“光谷”的使用时间最短,频率最高,仅“百度搜索”显示,使用率超过千万次,是其他名称的10倍。 目前,东湖高新区规划面积达518平方公里,区域战略定位是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在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中处在科技产业核心和领先地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将与鄂州、黄石、黄冈形成沿江城市连绵带,真正起到8+1城市圈的纽带作用。 二、“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历史机遇 1、十七大的理论背景:生态城规划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必然促进城市发展和建设转型。生态城市不同于简单的自然的绿色城市,它内涵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整体效益的建设和评价,它要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遵循以保护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原则,以宜人为核心的社会生态原则,以高效为核心的经济生态原则,以和谐为核心的复合生态原则。 2、国家战略的叠加: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区的建设,要在一个开发区里率先取得经验和示范,这在全国是首例。和中关村比较,光谷有独特的空间优势和良好的基地生态条件。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依据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从1999年起,许多城市如天津、上海、长沙、扬州、威海、深圳等都先后提出并积极推动建设生态城市。 武汉市2005年编制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在中心城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远城区开展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战略。 3、“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定位:按照“全球同步,国际一流”的定位,营造出可持续的“一流的综合创新能力,形成一流的运转模式及效率、一流的科技水平、一流的人才和企业、一流的环境和设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品牌,以教育、科研和轻制造业为支撑,融居住、商业、文化、游憩功能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一流的山水园林式现代科技新城,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同时,也将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进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人口转化,发展都市新农业的典范。 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水平先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生态文明的普及程度在国内外处先进地位。 三、“光谷”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讲座提纲 赵红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3. 12.10.中国广州 讲座主要内容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十八大亮点: 生态文明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梦 中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 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其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难以预料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 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 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21.0% 200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6.9%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 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8% 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1.3% 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2.6% “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城镇化率,经历的时间: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我国是22年(1981-2001)。”(姚士谋、陆大道: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

100—150年的进程。 2. 城市化规模 城市数量1998年达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 小城镇发展到1998年的1.8万个,增长5.42倍。 农村集镇已发展到近5万个,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城市仍处于物质环境发展阶段 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 阶段。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 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 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 (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质量提高 新加坡城市建设水平分级 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刘太格先生认为: 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 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 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 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巴黎) (三)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 (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方法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控、交通管理、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方面未社会提供服务。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1. 人类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占用了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50%的钢材、中国住宅建设总量占了全世界的50%,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100至150年的的历程。 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 城市弊端:无序蔓延、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