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w o r d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钻探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是地质普查、详查、勘探的主要手段,钻探地质编录内容包括:1、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2、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3、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作。

一、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

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钻孔定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机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机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及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二)、钻孔施工后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箱中。

(2)岩(矿)心编号

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 ,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

(3)岩心牌

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没有取得岩(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写,岩心牌见表3。

(4)岩心箱编号

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

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放平丈量。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6)、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2.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分层岩(矿)心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内采取率大于80%。

(3).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

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间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

角和方位角。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4.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5.简易水文观测及要求

简易水文观测包括孔内静止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6.原始班报表记录及要求

机台原始班报表应由专人负责,必须按报表的内容和要求逐项填写,准确计算孔深,详细填写简易水文观测及钻进技术参数。若发生事故时则应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处理方法、处理步骤及效果等。记录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详细和整洁,并如实反映情况。原始班报表在终孔后汇定成册,归档存查。

7.技术负责、地质组长应及时到现场检查钻孔施工情况及孔内见矿情况等。

8.钻探工程施工过程中,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技术负责或施工单位反馈工程质量问题。

(三)、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钻孔终孔

(1)依据钻孔施工目的和所获地质资料,编录技术员提出终孔意见,经技术负责研究,批准后才可终孔。重要钻孔要报大队总工审批后方可终孔。

(2)终孔要考虑到矿层底板标志是否存在,含矿层位是否穿过标志层。过矿孔深要大于夹石剔除厚度。

(3)下达测井通知书。

(4)终孔通知:钻孔终止施工前,如已达到设计目的,所获地质资料齐全,数据无误,编录技术员可填写终孔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钻孔终止施工。

2、钻孔封孔

凡要封闭的钻孔,机台应按要求认真执行。封孔后要埋设孔口标志桩,一般采用标号不小于325#水泥封孔,孔口立水泥标志桩并注记矿区

名称、勘探线号、孔号、孔深、开孔日期、终孔日期、施工单位等,水泥标志桩要掩埋牢固,孔口1平方米范围内用水泥封孔,以防地表水流入孔内。

3.钻探工程测量定位

待测区全部钻孔施工结束后,用仪器测量钻探工程坐标定位。

二、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

(一)、编录前的检查工作

1、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2、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二)、岩(矿)心描述内容

(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三)、样品采集

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

1、化学样

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化学样选取在矿化较好地段,矿体顶底板各采取一到两个化学样。根据不同的矿种选择不同的采样长度,一般为1-2米。

化学样用二分之一劈心法取样:沿矿心长轴劈成两半,一半送实验室,一半保留,保留的矿心用油漆写上原编号,按顺序保存于岩心箱中。劈心时应注意主要标志面的倾斜方向,并考虑到矿化强弱分布情况,以免两半矿心金属矿物的含量不均,引起品位误差。

2、光谱样

目的是了解岩心的元素组合、含量和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矿化及异常段分布范围,指导找矿工作。

未采化学样的岩心全孔采集光谱样。光谱样用连续拣块法采取,样品重量不小于150克,其代号为GP。

3、物相分析样

目的是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矿体中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原生矿石的界线。

物相分析样要用化学分析样中的副样中选送,送样要及时,以免样品变质,影响分析质量。其代号为WX。

4、岩矿鉴定样

目的是研究岩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共生组合、交切关系及变质蚀变现象等,确定岩矿石名称,为研究成矿条件、矿石质量提供依据。

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和矿石,岩石一般作薄片鉴定,矿石作光、薄片鉴定。每件样品均采集正副样,正样送实验室鉴定,副样留分队对比研究。薄片样代号为b, 光片样代号为g。

5、小体重样

目的是测定矿石单位体积的重量,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

样品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取,并照顾到品位和分布的代表性。要求主要类型小体重样20—30个。在岩矿心上采取小体重样,样品长一般为5厘米。其代号为XT。

(四)、勘探线剖面图、设计柱状图

根据钻孔施工中的地质情况和钻孔弯曲度的资料随时制作勘探线剖面草图及设计钻孔柱状图,以指导找矿工作。

(五)、小结

钻孔完工后,应编写钻孔地质编录小结,其内容如下:

1、目的任务及施工结果

2、钻孔质量评述

3、孔内地质情况

4、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其中孔内情况应着重描述,如:岩性分层情况,地质矿产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和矿床类型等。(六)、综合记录

在获得钻孔样品分析、鉴定结果之后,结合野外原始记录综合分析研究岩矿石特征,以工业指标划分矿层,重新合理地划分岩层。以矿层岩层为单位进行综合地质记录。综合记录为编制钻孔柱状图和勘探线剖面图的依据。岩矿层定名要岩矿鉴定结果与野外原始观察记录相结合,不能全搬鉴定结果;岩性描述要野外宏观特征与镜下鉴定微观特征相结合;矿层划分及描述,不同程度及不同品级的矿层尽量单独划分及描述,含量低的矿种厚度薄的矿层可统一划为一层,在岩性描述中必须分品级描述清楚;对各类样品应全面的记录。

(七)、室内整理

1.随着钻孔施工编录进展,及时整理野外编录资料,(含标本、样品)

2.绘制勘探线剖面图、柱状图

根据大队统一格式和图例编制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柱状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1:500,为缩短长度,厚大无矿化岩层可用缩减法表示(缩减层单层总长不得小于5厘米)。

要求内容齐全、图面整洁、字迹清晰、花纹美观;分层界线和各种数据准确,与文字记录有关内容和数据相符。

3.收到各类实验结果后,及时完成样品登记,并相应填入柱状图和注记、补充正文记录。

4.文、图和数据等要求整饰着墨,终孔后及时提交有关原始资料和有关的附属表格及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八)、地质资料的检查

钻孔完工后原始地质编录进行自检、互检,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1.自检

要求编录技术员对各项资料进行100%自检,检查内容有当天的原始记录、所采集的样品及图件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应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各项工作内容。

2.互检

地质组长及时对编录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资料进行100%互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分队技术负责定期抽查

分队技术负责要分阶段对各组资料进行抽查,抽查率为30-50%,实地抽查率为20%,发现问题应督促编者及时修改。

(九)、提交资料

1.钻孔原始记录;

2.钻孔综合记录;

3.钻孔柱状图;

4.各种采样登记表;

5.各种分析鉴定报告;

6.岩矿心、标本等实物资料和照片;

7.钻探编录工作总结;

8.“三级”质量检查记录;

9. 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十)、编录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确保高效优质全面完成任务,在该细则中还要强调遇到下述问题的一些处理办法

1.任务变更

单孔施工中,因地质情况与预想不同或其他原因,需部分改变原设计时,编录人员应及时提出变更任务意见,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发出变更任务通知书。

2.孔深校正超差

孔深如超出允许误差,必须重新测量,寻找原因,及时进行校正。孔深校正超差,可在最后五个回次内配赋,若测量段内有矿层(体)时,则应按分层厚度加权配赋。

3.补采岩矿心

钻探目的在于找矿,为防止“丢矿”,必须重视岩矿心采取率。

当矿体(层)或顶底板岩心采取率达不到设计规定时,编录人员应及时填写补采岩矿心通知书,经分队技术负责批准下达由机台执行。

三、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作

岩矿心是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地质情况和矿产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对岩矿心重新进行研究利用,对岩矿心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施工阶段的岩矿心管理:岩矿心必须装入专制的岩心箱内,回次间用岩心牌隔开;施工过程中从岩心管中取出岩矿心必须严守钻探操作规程,严防岩矿心次序混乱和丢失,造成资料上的错误;岩心要冲洗干净;对松散、破碎岩矿心不能随意拉长;岩矿心按要求进行编号;岩矿心长度计算要准确。地质编录人员对岩心要检查和验收。

2、岩矿心的保管工作:执行《岩矿心管理规定》,凡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普查区或物化探异常的岩矿心一律不缩减;勘探矿区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剖面或有重要意义的钻孔岩矿心长期保存;矿层及矿层顶底板、矿化蚀变带的岩矿心不缩减,应长期保存。其余岩心经过批准后可进行缩减,入岩心库、就地埋存,对入库岩心和埋存岩心要绘制岩心存放或埋存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