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

1.均势外交传统

概念:

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

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

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

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

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孤立”的要义并非

“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

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从这

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

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

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

胁的强权。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

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

盟协定。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

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

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历程: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 Realism)传统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维利

主义”(Machiavelli doctrine)。现实主义外交是世界各国对外政策普遍贯彻的方针,这一点在英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得更彻底、更典型。

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要求英国的对外政策以为本国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点上各国概莫能外,而英国尤甚。英国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英国的

兴盛是由自有资本主义支撑的。英国靠“自由放任”构筑起一个重商帝国,达到兴盛

的顶峰,也希望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永远保持下去。

现实主义外交体现为对外政策以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为基础。回首英国的崛

起之路,充分说明了经济实力对一国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英国人

由于巧妙地将海军优势、财政信用、商业才干和结盟外交结合在一起,在海军力量、

殖民地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超出其他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还体现为英国对外政策紧随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调整。二.新时期英国外交的选择

1.战后初期“三环外交”的提出和实行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美苏两极的世界力量格局,英国虽然在1945年时还是战时同盟国的三强之一,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实际上它已无足够的实力

维持与此相称的地位。正如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上所承认,英国“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者走出这场战争的”

(2)内容

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三环外交”总方针。他说: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

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

的欧洲。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显然,在丘吉尔看来,英国由于其广泛的国

际联系和它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注定要在国际政治中执其牛耳,发挥某种

中心作用,使它可以充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桥梁与代言人。

(3)意义和影响

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英国以仅次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个“准超级大国”的身份活跃于欧洲和世界舞台。“三环外交”的执行从总体上说还是较有成效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英美特殊关系在冷战格局的确立和形成过程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英帝国和英联邦在战后初期对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也发

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就在这一时期,英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

两难处境已初露端倪。英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其安全与政治经济利益直接与欧洲大陆

相关。然而英国又自视不完全属于欧洲,认为它的利益与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不宜

加入一个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欧洲一体化组织。不过英国人并不反对欧洲合作的概念,

他们甚至表示不反对其他西欧国家组建一体化的组织,但是英国要置身其外,使其决

策和行动自由不致受到限制。

2.寻找新的位置:“三环外交”之后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1)背景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思想对于英国二战后的对外政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影响。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及其内外环境的发展

变化,英国不得不对其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的广泛义务和“责任”进行收缩,并对其政

策目标及轻重缓急的次序加以调整,被迫放弃全球外交,向实行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2)原因

①从“帝国环”撤退

导致英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首要因素,是英国被迫从“帝国环”撤退。战后初期,

英国的帝国政策是将“撤退”与“挖壕据守”相结合。一方面从印度次大陆等事实上

已难以继续控制的地方迅速撤退;另一方面则步步为营,尽量将下剩的殖民地牢牢置

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实力衰落的趋势日趋明显英

国不再拥有在世界上继续扮演帝国角色的经济和军事能力,要阻止普遍高涨的民族独

立运动已力所不及。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大大加快了从下剩的殖民地撤退的

进程。先是50年代中后期,英国结束了对中东和阿拉伯地区的控制;继而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英属非洲殖民地、保护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到60年代中期,英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主要的殖民地都已取得独立地位。

②英美关系的重要性下降

“英美特殊关系”本来就是英国提出的,美国虽也提及但远不及英国,它主要反

映了英国借助美国力量实现自己战略需要的愿望。因此,战后多届英国政府都把保持

英美特殊关系,作为维护英国大国地位的一种手段。但是随着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下

降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关系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下降。与美国同

其他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相比,英美关系的“特殊性”也在逐渐减弱。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根本不理会英美特殊关系而多方对英国施加压力,两国关系一度

相当紧张。在此后上台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决定把修好英美关系作为英国外交的首要

任务,提出建立相互依赖的“真正伙伴关系”。英美伙伴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被认为

是麦克米伦的一大成就,但它给英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它无疑有助于

英国作为一个大国继续参加大国俱乐部,但也大大加强了英国对美国的依赖。工党威

尔逊政府上台后,对苏联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威胁远不像美国看得那样严重,因此对美

国在捍卫西方战略利益的旗号下所采取的行动配合乏力。特别是在越南战争问题上,

英美两国时有不和谐之音。鉴于英国国内和工党内部存在着强烈的反对越战的情绪,

威尔逊政府不仅拒绝派象征性部队赴越参战,而且还竭力在美、苏和越南之间进行斡旋,试图促使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正当美国深陷越战泥沼急需盟国支持的时候,英

国政府又做出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的决定。在美国看来,这是一个有损于西方战略利益的严重事态,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受到削弱和损害。希思较之威尔逊更侧重于西欧,他声称英美特殊关系已被“自然关系”所取代。所有这些都表明,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已变得不那么“特殊”,英国在美国国际政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已非昔日可比。

(3)英国欧洲政策的转变

英国经济利益和外交战略需要的欧洲化,是促使英国对外政策实现从大国全球外交向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一个根本原因。迅速发展的欧共体很快表明,它对英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趋势在50年代后期已很明显。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加快了德、法等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缺乏活力而陷入困境的英国经济寻求出路,成为英国向欧共体靠拢的重要动因。另一方面,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扩大了西欧内部市场的容量,为英国增加向西欧出口提供了条件。为了进行科技革命,更新陈旧的机器设备,英国也需要从西欧、北美和日本进口技术。人们把英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的这种变化趋势称为英国经济利益的“欧洲化”,认为它是推动英国实现重点面向欧洲转变的根本原因。英国对外战略重点的调整和转变,当然并不只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政治和外交上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如果英国同西欧联合进程的联系被完全切断,那么未来世界外交活动的轴心就有可能绕过英国而从欧共体通过,从而给英国的大国地位造成严重的损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英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3次申请参加欧共体,经过10多年艰辛曲折的谈判,终于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外交战略也基本实现了从全球外交到终点面向欧洲的转变。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完整版笔记(免费)

英国文学简史完全版 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I. Introduction 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1)Before the Germanic invasion (2)During the Germanic invasion a. immigration; b. Christianity; c. heptarchy. d. social classes structure: hide-hundred; eoldermen (lord)– thane - middle class (freemen)- lower class (slave or bondmen: theow); e. social organization: clan or tribes. f. military Organization; g. Church function: spirit, civil service, education; h. economy: coins, trade, slavery; i. feasts and festival: Halloween, Easter; j. legal system. 2. The Overview of the culture (1)The mixture of pagan and Christian spirit. (2)Literature: a. Poetry: two types; b. prose: two figures. II. Beowulf.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浅析近代早期英国的社会垂直流动 刘贵华 【英文标题】Social Vertical Mobil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作者简介】刘贵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汉 430056) 【内容提要】近代早期英国出现了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频繁的社会垂直流动既表现在非绅士阶层人士跻身绅士阶层、社会下层人士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也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向下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垂直流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向上社会流动大于向下社会流动、大贵族的地位相对稳定。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影响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关键词】近代早期(1500~1750)/英国/社会垂直流动/社会转型近代早期(1500~1750年)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流动对英国社会的转型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也指示着英国社会变迁的方向与进程。然而以往学者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考察社会垂直流动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其特征及影响,以期能够加深、丰富对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变迁本身就包含着社会流动。近代早期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打破,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乡村工业化逐渐将英国经济卷入市场的洪流之中。与经济的变迁相适应,原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小生产者不得不参与到市场生产的行列。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日益

形成,国家要处理的政治事务、外交事务日益复杂且不断扩张,传统官员越来越难以胜任本职工作,都铎时期实行政府革命,改变了任官、选官的制度。与政治的变迁相适应,传统的贵族官员不得不去学习文化知识,或被学有专长的新人所取代。如此等等,都不能不使以前缺少流动的社会转变为不断流动的社会,英国出现了频繁的社会流动。在垂直流动方面主要表现为: 1.频繁的向上社会流动 向上社会流动指“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1]。近代早期英国向上社会流动主要表现为非绅士阶层人员大量跻身绅士阶层,绅士人数增加。近代早期英国绅士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世袭贵族,也包括从男爵、骑士、从骑士和绅士等中小贵族。中小贵族也被统称为乡绅。这一时期无论是世袭贵族还是乡绅人数都有所增加。据统计,近代早期英国人口增加了2倍,而贵族人数增加了3倍。其中,世袭大贵族由60人增加到160人,从男爵和骑士人数由500人增加到1400人,从骑士由800人增加到3000人,小乡绅由5000人增加到15000人。[2] 从近代早期的一些地方史来看,上述统计数据还较为保守,英国仅乡绅人数就大大增加。属于非绅士阶层的一些人,如乡绅幼子(按照欧洲长子继承制原则,乡绅幼子不属于乡绅阶层——本文作者注)、教会神职人员、海陆军军官、商人、医生、律师等人,凭借财富、教育等后致性因素,获得了绅士(Gent)或从骑士(Esquire)的称号,跻身小乡绅的行列。仅1635年,伦敦贸易商、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中就有1200名获得了绅士的称呼。[2] 北安普敦郡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内陆贸易中心,在斯图亚特时代,该郡355个乡绅家庭中,至少3/4的乡绅是新产生的。[3] 近代早期也不乏社会下层出身的人员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中间阶层人员指介于绅士与社会下层民众之间的人,主要包括享有市民权的城镇市民与乡村约曼农。他们“总是生活富有,住好房子,经营自己的田产,通过辛苦的努力发家致富”,也有能力“购买奢侈浪费的绅士们的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英国的外交关系)【圣才出品】

第8章英国的外交关系 Ⅰ. Multiple choice. 1. When was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founded?(北二外2008研) A. In 1955. B. In 1945. C. In 1948. D. In 1949 【答案】D 【解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于1949年,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国际军事集团。 2. All of the following play a part in formulat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except _____. A.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B.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FCO) C. the Ministry of Defence D. the Treasury 【答案】D 【解析】财政部(the Treasury)决定各部门得到多少财政预算,并不直接参与政府外交政

策的制定。 3. The goals of the current Commonwealth include _____. A. working towards peace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B. promoting personal freedom and racial equality and opposition to colonial domination C. reducing the gap between wealthy and poor segments of humanity D. all of the above 【答案】D 【解析】英联邦是一个松散的、政治经济磋商和合作组织,旨在促进和平和自由、反对殖民主义、消除联邦成员国的贫富差距,故A、B、C项均符合题意。 4. The British Empire was replaced by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r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in _____. A. 1921 B. 1931 C. 1945 D. 1950 【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一.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蒙古语,“堡垒”之意。曾是历代沙皇的宫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十月革命后,成为苏俄的,以后成为苏联的党政机关所在地。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了俄罗斯政府的代称。位于俄罗斯的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罗斯的标志之一。始建于1156年,初为木墙,1367年改为石墙。十五世纪的砖砌宫墙(周长2.5公里)保留至今。在克里姆林宫周围是红场和教堂广场等一组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巧妙的建筑群。此外,还有建于公元18世纪的枢密院大厦,以及建于公元19世纪的大克里姆林宫和兵器陈列馆等。 二.红场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 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红场国际知名度远远大于天安门广场,可是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面积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红场有不少著名的建筑物,南面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红场,文化遗产,199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希腊雅典卫城 希腊雅典卫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纪,集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术之大成。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阿克罗波利斯建造的神庙,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卫城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一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那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是膜拜雅典那的帕提农神庙,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完整的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 四.泰姬陵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近代早期英国土地变迁 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例 摘要:英国的圈地运动先后持续了三四百年,对近代英国的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通过圈地运动将分属于个人的,分散的土地能够进行规模化整合,以便于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发展。圈地还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称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满足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城市工人的大量增加以及工商业者的壮大,使得英国国内的消费市场扩大,促进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圈地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城市拓展到农村地区,封建领主们日益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富有的农场主和少数富农,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深层次的体现。是英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圈地运动领主近代化 1.英国早期农民土地占有制的发展 西欧各国的农奴制度在13-15世纪先后瓦解,这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经历了一个由老一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得过程,到了15世纪,农奴人口绝大多数已经是自由的租佃农了。 “在英国,领主和农民在庄园法庭办理手续,记录在案,写成一

份正式的文件,称‘公薄’。公薄上写明农民得到人身自由,原来作为农奴时耕种的份地仍归农民使用,领主不收回。同时农民为耕种这块地,每年要按期向领主缴纳货币形式的贡赋(实际上是地租)如果将土地转让他人,要缴纳许可税农民仍需对领主效忠,服一定劳役。违反这些规定,将给与罚款处置。公薄放在庄园法庭,农民得到一份副本,故而被称为公薄持有农。”① 公薄持有农有自己的一份土地,但也需要向领主缴纳贡赋,农奴制瓦解后,领主将自己的直接领地出租。买主中有许多商人资产者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民;关于这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变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城市手工工厂向农业拓展的结果,而在近代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就集中反映了整个过程。 2.圈地运动的背景 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持续增长,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人口迅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粮食和畜产品的强大需求与落后的小农土地占有之下的农业生产矛盾突出,并导致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从16世纪初1501-1510年到17世纪中叶的1651-1660年,英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倍(同期工业品价格上涨了3倍)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特别是羊毛。但到了15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海关账册记录,在1446-1448年间,本国羊毛商平均每年出口羊毛6400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研究综述? 英国对近代农业革命和农业资本主义的研究 文礼朋 近代英国农业史一直是英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地有新的论文和著作问世,观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经常出现所谓修正派,然后又对修正派进行新的修正。在国内,近代英国农业史也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大问题,人们一直希望从英国近代农业史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启示。本文拟分成几个专题,按时间的顺序对外国学者的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以方便国内学术界对近代英国农业史的研究。 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民土地产权与农业结构的争论 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史学界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大辩论,被称之为“布伦纳辩论”。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伦纳认为,由于在中古晚期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英国农民(维兰)在获得人身自由的时候,没有能够把他们的习惯租地转化为自由持有地,结果是在16、17世纪的英国农村大变革中,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剥夺了习惯佃农的租佃土地,把它交给大规模经营的租地农场主,使得英国形成了以资本主义雇佣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结构,导致了英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英国同荷兰一道摆脱了同一时期降临在其他欧洲国家的马尔萨斯危机。与此相对,法国农民在农奴解放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土地的控制权,由于法国专制君主对农民的保护,16、17世纪的法国贵族无法实施英国贵族那样的排挤农民的圈地,从而使得法国成为一个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国家。法国农民的这种幸运,带来的却是法国农业的落后。因为在布伦纳看来,小农的经营模式难以促进农业发展,最终又导致农民的贫困①。 布伦纳关于16、17世纪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托尼的影响。在托尼的名著《16世纪的农业问题》一书中,托尼收集了许多庄园调查材料,从中发现了许多中古以来习惯佃户大规模减少的情况,根据这种状况,托尼认为当时的英国出现了大规模排挤小农的现象,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②。 ①②阿什顿、菲尔平主编: 《布伦纳辩论》(T.H.Aston and C.H. E.Philpin ,eds ,T he B renner Debate ),剑桥1985年版,第47-63页。 托尼:《16世纪的农业问题》(R.H.Tawney ,T he A g rarian Problem in t he S i x teent h Cent ury ),纽约1967年版,第1、57- 72页。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一、本单元重点内容 1. Active in setting up the United Nations (积极推进联合国的成立) 2. Foreign policy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y and geopolitical traits (受其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的外交政策) 3. Long-term physical separation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长期与欧洲大陆隔绝) 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oreign and Common wealth Office (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参与) 5. The Treasury (财政部) 6. The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7. The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成员国之一) 8. The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英联邦的成员国) 9.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10. The presence of superpower bases in Britain (在英国存在超级大国的军事基地) 11. Its participation in NATO [积极参与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活动] 二、本单元重、难点辅导 1.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end The Britain used to rule 1/3 of the globe and thus became a great empir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WWII, the British empire began to decline as more and more former colonies declared thei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Throughout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continued, though sometimes the process was full of violence. The end of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was inevitable. Today the age of British imperialism is gone. But th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s still influenced by Britain’s imperial past. An d because it had a strong military power and prestige, it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former colonies—Australia and Canada— still looked to Britain as the center of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orld.) 2. the foundations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of the U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s imperial history and also by its geopolitical traits(地缘政治特点). 1)As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so recently, British policy-makers frequently forget that Britain is not as influential as it used to be in world affairs. 2)Another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way Britain handles its external affairs is geopolitical. As Britain is an island, it has created a sense of isolation in its subjects, which results in Britain’s schizophrenic(精神分裂的,反复无常的) attitude to Europe. (But Britain’s physical isolation has long been re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irlines and more recently by the opening of the Channel Tunnel, which links Britain to continental Europe) 当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帝国主义历史和地缘政治特点的影响。由于英国失去其帝权的时间还不长,英国的决策者们经常会忘记英国在世界事务中已经不如从前那样有

与英国米字旗有关的国旗及其他英联邦旗帜

最早的米字旗于1606年4月12日英格兰詹姆士一世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时诞生。它是由英格兰圣乔治的十字和苏格兰圣安德鲁的交叉合并而成。不过,这面旗帜的旗面不是今天的深蓝色而是浅蓝色。威尔士由于早期已经被英格兰爱德华一世征服并被认为是英格兰的一部分,因此並没有出现在当时的英国国旗上。 今天的米字旗诞生于1801年1月1日,当时爱尔兰与不列颠组成了联合王国。爱尔兰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红色交叉型旗再度与米字旗合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米字旗。 米字旗最早其实是王室的旗帜,即使到今天,英国也没有法律确认米字旗为英国的国旗,不过它在功能上与国旗已经没有差别。1908年英国议会宣布“米字旗应该被认为是英国的国旗”。1933年英国内政大臣则宣布“米字旗就是英国国旗”。 英国的很多前殖民地国家将米字旗放在国旗的左上角,以示与英国的关系。这些国家中包括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在1965年前使用的国旗上也有米字旗的图案。 图片如下: 澳大利亚国旗为长方形,旗面为蓝色,靠旗杆侧上角有英国米字旗,靠旗杆侧下部有一颗白色的七角星;其余部分有四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与一颗较小的白色五角星,代表的是太平洋上空的南十字星座。 国旗的左上角为英国国旗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传统关系。最大的一颗七角星代表的是澳大利亚的六个州与一个区,蓝色象征着大海环抱着澳大利亚领土。 这面旗帜是从一次设计比赛中,由英国君主在1904年选定的。最初这面旗帜主要用于海军的军旗,而米字旗才是更常用的国家象征。1954年英国女王访问澳大利亚时正式确定这面旗帜为澳大利亚的国旗,但直到1960年代,这面旗帜才完全取代米字旗,成为国家的象征。

基础英语考研(英美文学简史)考研复习考点归纳

基础英语考研(英美文学简史)考研复习考点归纳 一、《英国文学简史》考点笔记 1.1 复习笔记 早期英国文学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Ⅰ.Background Knowledge—The Making of England(背景知识——英国的形成) 1.The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 罗马征服(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A. Brief Introduction(简介) Before the Roman Conquest, 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we call England were Britons, a tribe of Celts. In 55 B.C., Britain was invaded by Julius Caesar, the Roman conqueror. Britain was not completely subjugated to the Roman Empire until 78 A.D.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h century, the Roman Empire was in the process of declining. In 410 A.D.,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罗马征服之前,在英格兰岛上居住的早期居民被称为不列颠人(Britons),不列颠人是凯尔特(Celt)部落的一支。

外交官衔的英文表达

外交官衔的英文表达 外交官衔(diplomatic rank)是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world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使用的一套职业(professional)与社会(social)等级。 在19世纪前的传统欧洲外交(traditional European diplomacy)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外交头衔。各国官员级别的高低引发了不少争议。大国(major nations)倾向于认为自己官员的级别高于小国(minor nations)的同类官员,尤其在座次安排(table seatings)方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815年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正式确立了一套国际性的外交官衔。其中包括: 特命全权大使(Ambassador Extraordinary and Plenipotentiary):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的正式代表(formal representative)。梵蒂冈(the Holy See)同级别的(equivalent)罗马教廷大使叫papal nuncio。在英联邦国家(Commonwealth countries),同级别的官员通常是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但他代表政府(government)而不是国家元首【可能因为它们的国家元首都是英国国王或女王】。 无任所大使(Ambassador-at-Large):代表国家(representing the country)的最高级别外交官(diplomat),也叫公使(minister)。 大使负责某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外交使团(diplomatic mission),但无任所大使往往负责若干个临近国家(neighboring countries)、地区(region)或政府间机构(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例如联合国(United Nations)或欧盟(European Union)】的外交事务。有时候,无任所大使专门负责某一项事务(a particular issue),给政府首脑(head of government)与外交部长(foreign minister)提供协助与建议(assisting and advising),如美国战争罪行问题大使(United States Ambassador-at-Large for War Crimes Issues)。如果想区分单一国家(single-country)大使与无任所大使,可以将前者说成长驻大使(ambassador-in-residence)。

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课一练:第10课鸦片战争(含答案解析)

第10课鸦片战争 1.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下面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一组镜头( ) A.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国旗在飘扬 B.民众在抗议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C.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 2.林则徐曾上书当朝皇帝曰:“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导致他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鸦片输入B.虎门销烟 C.英国发动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3.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现代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它的修通加强了珠海与香港和澳门三地之间的直接交流。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和香港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 4.如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虎门销烟D.甲午中日战争 5.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出自(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勒索赔款 B.直接威胁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 C.为了争夺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 D.英国在海上拥有绝对优势 7.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

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 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 )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 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 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9.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确立。”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 )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1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1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流转 英国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制国家,虽然从法学理论上讲,英国所有土地都属于英王(国家)所有,但实际上英国90%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享有永久业权。通过对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的了解,来分析英国土地流的条件以及英国土地流的影响。 一、英国土地制度变迁 (一)初始阶段:11 世纪之前 在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中,缺少明确的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在法律上,所有的土地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国王。在诺曼征服时期,在英格兰形成了一种所有的公共财产属于国王,国王又不能作为一个私人而拥有财产的观念。在 11 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国王立法的数量不多,例如,征服者威廉颁布的法律只有区区几项;亨利一世统治时期30年,也仅有几项法律保存下来。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现实,英国早期的土地立法,内容单薄、体系不够健全。 (二)转折阶段:12世纪—16世纪 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表现为圈地农场采用改进农业的办法,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圈地之后土地地租提高,租地农场主与地主之间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再是土地私有权的实现,亨利八世时期,为了让土地脱离封建王朝控制,采取没收、拍卖修道院地产的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条例,以禁止通过各种方式对土地权的变相支配。最后地产流转雏形的出现,土地所有权变革在英国历史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为地产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 (三)兴盛阶段:17世纪—19世纪 英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兴盛阶段是17世纪至19 世纪,在此阶段,废除敞田制与确立土地私

有产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土地私有权在英国的法律确认主导了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 (四)稳定阶段:20世纪以来 20世纪英国的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租佃式土地经营模式日渐萎缩,而自营农场发展迅速,土地集中化趋势也日益增强。20世纪之后,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步入稳定阶段。 二、英国土地流转的条件 (一)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 在英国土地制度转折阶段,土地权利从“国有”向私有的转化,这也是促进英国土地流转的因素。土地私有产权制度的逐步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首先,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法律是不允许买卖和转让土地的。即使出现过自由佃户和维兰进行土地买卖现象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条件制约。中世纪晚期《买地法》开始出现就标志土地产权的私有化出现,《买地法》间接承认了土地转让与买卖的合法性,许多贵族、商人,甚至是农民就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土地。15世纪,随着传统庄园的逐渐解体,庄园内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对于土地所有关系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世纪起,通过土地买卖、协议性圈地,甚至是强制手段得到一块土地,然后将土地圈围起来。这样,就消除了土地的公权,确立了私权。直到17世纪40年代,土地私有权才得以真正实现。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的商品化 1、货币需求是土地商品化的原因 英国商品货币关系益发展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开始显现。农村货币劳役折算越来越普遍,货币地租逐渐取代了劳役地租,推动了土地的商品化。同时新航路开辟,让国内外贸易

英国国际关系专业介绍.doc

英国国际关系专业介绍 说到英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相信大家是非常感兴趣的,其实英国的国际关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留学专业。那么英国国际关系专业有哪些好的大学?和看一下! 一、英国国际关系专业介绍 国际关系,顾名思义是指对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研究,还包括对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关系研究。当然,最重要的方向还是政治的研究。 国际关系学主要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 国际关系专业需学生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物和关系,一般要求申请人有相关专业背景,不过,若学生本科专业与国际关系课程有相叠部分,也可作为具有相关背景的参考。 二、英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情况 英国国际关系专业相关排名情况如下: 《泰晤士报》的最佳大学排行榜关于政治学的排名前十名分别是: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埃塞克斯大学、伦敦政经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华威大学、埃塞克特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 《卫报》的最佳大学排行榜政治学的排名前十名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亚非学院、华威大学、约克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 《独立报》的最佳大学排行榜政治学前十名是:牛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伦敦政经学院、剑桥大学、亚非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华威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杜伦大学和巴斯大学。 三、英国国际关系专业优秀院校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创建于1829年,与比它早三年成立的伦敦大学学院(UCL)联合创立了当今赫赫有名的伦敦大学。该校是英国最具盛名的多学科、以研究见长的大学之一。 KCL的政治学也是该校强势专业之一,KCL的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学院开设有国际关系硕士课程M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该课程要求申请者本科必须是国际关系、政治学、历史、经济或其他相关学科,毕业成绩至少2.1(相当于国内本科毕业生平均分80分以上),雅思要求:7分,听说读写都要在6.0以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从学校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学科偏向政治和经济的学校,是专门研究社会科学的大学学院,该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是很多学生心目中的学习圣地,国际关系同时也是LSE的传统强项之一。 LSE国际关系硕士课程MS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该专业的最低入学要求如下:英国大学2.1成绩(相当于国内本科毕业生平均分80分以上),同时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相关本科专业。雅思要求:7分以上;托福要求:107分以上。 杜伦大学 杜伦大学设有国际关系硕士课程(M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特别的是该课程还以专精地区细分为东亚、欧洲和中东。 和上述两个大学一样,想要申请杜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课程的学生,本科成绩至少要二等一级以上,英语雅思成绩至少要在6.5以上,且听说读写任一成绩不得低于6.0,托福573分(网考89分)以上。 四、英国国际关系专业就业前景 我国对国际关系方面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领导方向需要注入新鲜的思想,让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在中国不断崛起中作为主要提供探讨和实践研究的主力军。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Part One: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 Beowulf: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Denmark story; alliteration, metaphors and understatements (此处可能会有填空,选择等小题) 2. Romance (名词解释) 3.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 famous roman about King Arthur’s story 4. Ballad(名词解释) 5. Character of Robin Hood 6. Geoffrey Chaucer: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The Canterbury Tales (main contents; 124 stories planned, only 24 finished; written in Middle English; significance; form: heroic couplet) 7. Heroic couplet (名词解释) 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8.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English Bible and its significance(填空选择) 9. Renaissance(名词解释) 10.Thomas More——Utopia 11. Sonnet(名词解释) 12. Blank verse(名词解释) 13. Edmund Spenser “The Faerie Queene”; Amoretti (col lection of his sonnets) Spenserian Stanza(名词解释) 14. Francis Bacon “essays” esp. “Of Studies”(推荐阅读,学习写正式语体的英文文章的好参照,本文用词正式优雅,多排比句和长句,语言造诣非常高,里面很多话都可以引用做格言警句,非常值得一读) 15. Christopher Marlowe (“Doctor Faustus” and his achievements) 16. William Shakespeare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作家,一定要看熟了。四大喜剧,四大悲剧比 较重要,此外就是罗密欧与朱立叶了,这些剧的主题,背景,情节,人物形象都要熟悉,当然他最重要的喜剧作品是Hamlet这是肯定的。他的sonnet也很重要,最重要属sonnet18。(其戏剧中著名对白和几首有名的十四行诗可能会出选读) 17. Ben Jonson个别戏剧的名字要能和人对上号,如Every Man in His Humor, 二外好像在这里出过一道匹配题,但是不用看太具体。 Part Three: The Period of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18. John Milton 三大史诗非常重要,特别是Paradise Lost和Samson Agonistes。对于Paradise Lost 需要知道它是blank verse写成的,故事情节来自Old Testament,具体情节在课本124页,另外要知道 此书theme和Satan的形象。对于Samson Agonistes要知道它是poetical drama,知道故事大概情节及 其来源。另外129页到130页brief summary中5条要看。 19. John Bunyan——The Pilgrim’s Progress 20. Founder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John Donne; features of the school: philosophical poems, complex rhythms and strange images 21. Andrew Marvell 此人不重要,但他有一首名诗To His Coy Mistress 22. John Dryden——“All for Love”(a tragedy); “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Literary criticism); forerunner of the Classicism in Britain Part Four: The Eighteen Century 23. Enlightenment(名词解释) 24. Classicism(名词解释) 25. Richard Steele——“The Tatler” 26. Joseph Addison——“The Spectator”这个比上面那个要重要,注意这个报纸和我们今天的报纸不一样,它虚构了一系列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口气来写报纸上刊登的散文,这一部分要仔细读。 27. Steel’s and Addison’s sty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28.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Essay on Man”, “The Rape of Lock”, “The Dunciad”; his workmanship (features) and limitations 29. Jon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此书非常重要,要知道具体内容,就是Gulliver游历过的四个地方的英文名称,和每个部分具体的讽刺对象; “The Drapier’s Letters” and “A Modest Proposal”, 后一篇比较重要,要注意后一篇作者用的irony也就是反讽手法。 30. Th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realistic novel is the most prominent achievement of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31. 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 “Moll Flanders”, 当然是Robinson Crusoe比较重要,剧情要清楚,179页这一节最后一段,有Robinson Crusoe的形象和故事中蕴涵的早期黑奴的原形,以及殖 民主义的萌芽。另外注意Defoe的style和feature,另外Defoe是forerunner of English realistic novel。 32. Samuel Richardson——“Pamela” (first epistolary novel), “Clarissa Harlowe”, “Si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