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 学习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9.29 M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学习指南

吉林大学自1972年创办考古专业以来,始终把田野考古学作为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的重点,不仅常抓不懈,而且在多年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

吉林大学的田野考古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整体上说可概括为三句话,即:

一个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二个步骤——田野考古学理论教学和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

三个环节——课堂教学(田野考古理论)、基础实习(田野考古发掘)、毕业实习(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

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以田野考古学理论和技术为主,课程设置分田野考古学理论(48学时)、田野考古学技术(考古测量、考古绘图、考古照相等分别为32学时)两大块,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基础实习前的第四学期。重点讲授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均为具有多年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基础实习的教学内容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100天左右)。重点学习考古层位学原理的应用及探方发掘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技能。指导教师一般由两至三人组成,其中一人必须是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中年教授或副教授(队长),另外一人或两人往往是刚刚留校任教的年轻助教或讲师(队员)。

毕业实习的教学内容以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为主,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50天左右)。重点学习考古型式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对层位学理论的理解。该环节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配合地方考古研究所的资料整理需要而进行的。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当中,基础实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吉林大学整个田野考古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上,特别注重“教、导、考”三个过程,即:

第一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一个“教”字,在学生对田野考古发掘完全处于陌生的情况下,由指导教师系统讲解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原理、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要亲自动手帮助学生布置探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怎样依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结合发掘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为学生现场演示清理各类遗迹和遗物应该注意的问题。示意学生如何客观、全面、准确、及时地做好各方面的记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第二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一个“导”字,目的是锻炼学生将刚刚学到的理论与技能具体应用到下一个实践环节当中。通过动手能力和判断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发掘方法及记录要点的巩固和提高。这一训练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原则,教师只是对发掘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进而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能够独立操作的水平。

第三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一个“考”字,整个发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田野考古教学的考核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严格的现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的笔试结果,最后给出基础实习的总成绩。

三、教学手段和技术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推广考古新科技和考古新理念。着重强调两个应用,即:

——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实践教学中新科技和新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方面:

(1)大量使用幻灯、投影、POWER POINT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2)拍摄教学录像片,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学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田野考古实践教学过程剪辑。

(3)开发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网站(),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上网,实现资源共享。网上特别设立了学生信箱、教师答疑两个栏目,为学生和教师课后开展更广泛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面:

(1)将GPS、GIS软件、遥感等设备和技术,应用到田野考古教学和科研当中,增加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含量。其中主要是与美国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合作,指导学生使用GPS 和GIS 软件对遗址做小规模的调查,并对调查的遗址、遗迹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其分布规律。

(2)普遍使用全站仪对遗址进行精确测绘,并科学估测遗址的规模和等级。

(3)重要遗址进行航拍或购买航片加以解读,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

(4)初步运用计算机观察、分析、研究、采集和储存各类考古学资料,并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的数字化处理技术。

四、教学理念和思想教育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吉林大学考古实习工地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将专业兴趣、敬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

考古实习多在偏远的农村,条件十分艰苦。长期的野外学习,往往容易使学生在情绪和专业思想上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是动摇。但是在劳动强度大,生活困难多,文化活动少的情况下,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工作中时刻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热爱考古,遵守职业道德的思想和情操;生活上主动关心同学,尽量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改善工地的卫生、食宿条件,适宜地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就“三农”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的学生补课,送知识下乡。

由于教师始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师生+朋友”的双重关系,因此既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以后,绝大多数都在从事考古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与田野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

五、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在田野考古教学方面,单位领导对该教学梯队实行三个鼓励,即:

——鼓励教师之间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彼此相互勾通和学习。

——鼓励教师就田野考古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

——鼓励教师编写《田野考古学》教材。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教学交流、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出现了以下局面:

(1)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年度汇报会制度。

(2)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田野考古教学研究论文。

(3)编写了一部《田野考古学教材》(1993年第一版,2003年修订版)。

六、教学管理和队伍建设

——在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具有吉林大学特色的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