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

青花瓷器是高温釉下彩的一种,由于它颜色鲜艳,色彩可变化,又无脱色,有悠久常新的感觉,所以深受广大古陶瓷研究者、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本馆有一件“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纹标本。它的胎质细白,里外施釉润泽,釉白中闪青,俗称”

亮青釉”。龙纹是明代贯穿始终的动物纹饰,龙为神灵之精,四灵之长,俗称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魁龙,无角者为螭龙,未能升天者为蟠龙,嗜水者为蜻龙,嗜火者为火龙,好鸣者为鸣龙,好辟者为蜥龙等,其中以魁龙为群龙之首。据《三秦纪》云:”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不登者点额暴鳃。世因以龙门喻高名硕望,凡得其接引而增长声价者,谓之登龙门。”《后汉书?李膺传》:”士有被其容接者,

名为登龙门。””苍龙春分升天,秋分入渊。大小二头,寓意父子二人。”本馆藏品明嘉靖青花标本,所绘盘龙纹饰刚劲有力,有王者之尊的气派,纹饰规整、笔线流畅,实属”官窑”之器。

嘉靖时期青花器型种类很多,有盒、瓶、罐、杯等。大器多大罐、大缸、绣墩、大盘等。大器修胎不很规整,接口明显,有的夹扁或翘棱。盘、碗多有酱口,颜色比永乐时的深,塌底、圈足内敛,施亮青釉。嘉靖时期官窑款既有粗犷的,也有清秀的,但总的说写得比较规矩,多数器物款识的样式有如本馆这件标本(图1),在器底绘双圈或双框,其内写六字款,“靖”字的偏旁“立”一般都写在“青”字的上中部。有的在器口横排写款,有的砂底器只在写款的部位罩釉。明正德、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器改用回青料,体现了明代青花瓷器的高超水平,这个时期的题材纹饰内容非常丰富,

凡前朝有的纹饰应有尽有,并创新了一批反映当时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为题材的青花瓷,纹饰布局繁简有序、纹饰花样赏心悦目,洒脱自然。这些纹饰对研究青花瓷断代具有一定参照意义。

嘉靖一朝45年,官窑生产从未间断。将近半个世纪的生产,形成了嘉靖官窑青花瓷器的独特风格。嘉靖时期的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坚致细密、胎轻体薄,大件瓷器坚致但较粗、胎体厚重;小件器的釉面肥润光亮,大器欠平整,釉色白中闪青或闪灰。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器主要用西域地区的钴料回青及江西产的石子青配合使用,描绘出色彩艳丽闪紫的纹饰。瓷器上常见松鹤、云鹤、仙鹿、八卦、灵芝及“壬”字形云纹和仙人乘槎等,寿星的脑门很大很高,像冬瓜;小孩的后脑勺很大,多为长袍大褂,俗称“大头娃娃”,

也是此时期的特征。纹饰布局繁缛,没有层次。此时山水通景纹饰开始出现。

本馆这件明嘉靖龙纹瓷片,用青花回青料绘威武盘龙,画工细腻,工艺精湛(图2);龙头硕大,龙发竖起中分”怒发冲冠”,双目圆瞪,龙口呈猪形嘴,上唇厚大,下唇上卷;五爪短而有力呈风车状,扬尾、弓身曲颈,腾飞于云间,气势磅礴、刚健威武。全身饰绘鱼鳞状纹,龙背绘有尖刀状齿纹,这是明代绘龙纹的标准特点。祥云缭绕,青花发色纯正典雅,色泽浓艳泛紫。底部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字体古朴端正。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瓷器烧造数量很大,除一般日用瓷外,还有陈设瓷和工艺礼品瓷。官窑还给宫廷烧造大件龙缸和坐墩,嘉靖朝正处在官搭民烧的时期,民窑将烧制最成功的大件瓷器上缴给官府,再由官差押送到京城。

明嘉靖青花使用回青料,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阶段。嘉靖中后期青花并不完全使用回青着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嘉靖青花中铁与钴的比值是所有国内外钴料中最低的,它没有永宣及元青花的那种黑铁斑,也不产生正德时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且比成化朝所用的平等青浓艳得多。嘉靖青花的色泽,呈现一种蓝中泛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正是成功地掌握了恰当配料比例的结果。所以嘉靖青花瓷器在明清两朝都有很高的评价。

大明宣德青花瓷(精)

大明宣德青花瓷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M國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 型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 马家窑尖底瓶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

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

明青花赏析

明朝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Array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 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 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 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 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 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 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 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 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

台北故宫的国宝瓷器

台北故宫的国宝瓷器 台北故宫的国宝瓷器2015-12-22 古玩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当时,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不过留下的42万件中同样精品荟萃,北京故宫又弥补了唐以前陶瓷器、元代瓷器、历代民窑瓷器等清宫缺项。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明成化,高27.8cm,口径4.3cm,足径6.7cm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高4.6cm,口径26.1cm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黄釉描金双兽耳罐黄釉描金双兽耳罐,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黄釉描金双耳罐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霁蓝釉梅瓶霁蓝釉梅瓶,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 头瓶,明嘉靖,景德镇窑制品,高30cm,口径2.6cm,足

径10cm。清宫旧藏。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明嘉靖,通高15.5cm,口径4.8cm,足径5.4cm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花鸟纹梅瓶,高44cm,口径6.5cm,足径13.8cm青花双龙纹盖罐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青花三羊纹碗青花三羊纹碗,明嘉靖,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5.5cm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高45.1cm,口径 5.1cm,足径13.4cm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通高30cm,口径10.5cm,足径15.3cm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粉玫瑰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五彩镂空云凤纹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 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青花团花纹卧足碗青花团花纹卧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鲜红釉盘鲜红釉盘,高4.9cm,口径20.3cm,足径

中国瓷器龙纹研究。

中国瓷器龙纹研究 18071809—刘世发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红山 文化出土的第一龙一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龙纹是祖 先崇拜的图腾,是几千年来人们崇拜的偶像,并且,中国人一直以龙 的传人而自居。龙的文化博大精深,龙纹传承到现今,已经成为了中 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漆 器,绘画,瓷器等几乎是所有的器物上。龙的形象从瓷器诞生就出现 在了瓷器上,一直直到现在,未曾断绝。那么瓷器上的龙纹不是一呈 不变的,每个时代,甚至是每个朝代,龙纹都会有不同之处,有各自 的特点,下面,就中国瓷器龙纹的演变予以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 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 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 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 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 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 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凤等珍 禽异兽所组成的花纹带便被用于 印在瓷器的肩部;在堆塑罐上堆 贴龙以及其他一些珍禽异兽,这 在当时是一种审美的时尚。(唐朝白釉双龙耳瓶)

六朝时期,龙普遍成鳄鱼的形态,神态凶猛到唐朝时期,龙的的形象渐渐有了生气,跟一般动物差不多,没有神圣威严的气势。 五代到宋辽朝时期,还是继承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基本上仍是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在此期间,龙纹并不多见与瓷器器物上。宋代时期,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 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 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 向脑后。此类龙纹大多出现在 定窑印花器物上,龙凤纹在宫 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 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印花云 龙纹洗上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定窑印花云龙纹洗上龙纹) 这类器物,盘心是矫健蟠龙,印纹清晰,线条流畅,釉色柔和,白中微微闪黄,口镶铜口。早期定窑用匣钵装烧,不见芒口碗,宋代之后,定窑器物开始为宫廷烧造,产量大,多采用复烧工艺,因而多芒口器,并且多在口沿镶上铜银等材质,方便使用,瓷器显然是当时的进贡器物,因此表明,龙纹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代表了皇家的威严。宋代时期,耀州窑由于质地及纹饰精美,成为地方朝廷常年例供的供器,在黄堡镇烧制,《元丰九域志》有耀州“土供瓷器五十事”的记载,窑址出土了龙纹盘残片,是当年烧造贡瓷的遗存,1951年北京西郊曾发现

鉴赏—— 清雍正青花瓷器(一)

鉴赏——清雍正青花瓷器(一)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盖盒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器如缸形,平面圆盖,子母口,浅圈足。通体绘缠枝莲纹,描画细致,笔意流畅。莲瓣尖部锋利,带有浓厚的康熙晚期风格,应为雍正早期官窑之物。青花发色深蓝,釉质坚致润洁,造型小巧可爱,是一件雅致的官窑精品。

清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 高8cm,口径9cm,足径3.8cm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类器,其青花色调浅淡,图案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釉面乳白莹润,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宝高足盅的成功之作。

清雍正·青花海石榴贯耳瓶 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洗口,长颈,丰肩,双贯耳,上腹圆鼓,下腹渐收,浅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蓝色,晕染。颈饰海水纹,耳绘回纹,肩和胫饰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青花发色、釉面、纹饰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贯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清雍正·青花云鹤九桃纹盘 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为皇帝祝寿之器。

清雍正·五彩碟碟中八卦文盘 青花五彩缠枝,胎薄,釉薄,碟底落铭款,口径14cm。 清雍正·青花矾红“水波云龙”图折沿大盘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

真假元青花对比鉴定技巧(有图有真相)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 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 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 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 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 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 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元青花龙牡丹卷草纹双耳罐 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 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 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 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 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 单修整。

现代仿元青花 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 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 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 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 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 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 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故宫藏元明青花龙纹瓷器

故宫藏元明青花龙纹瓷器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撰稿人:徐巍 2009年12月 关键词: 梅瓶青花麒麟曼荼罗龙纹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高28cm,口径22.3cm,足径18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撰稿人:王光尧 2009年12月 关键词: 缠枝青花卷草纹莲瓣纹龙纹

(整理)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

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 大维德花瓶 大英博物馆 中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器以来,一直以青瓷为主。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以后,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青花瓷才逐渐取代青瓷在中国瓷器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距今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以及世界各地遗址和中国国内窖藏、墓葬资料陆续发表后,对于元青花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研究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的起源、所用钴料的产地、元青花瓷的类别、是否承认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的存在、元青花瓷的不同销售市场、元青花瓷的器型和图案内容以及元青花瓷和伊斯兰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世界各地的元青花收藏 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应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不包括青白釉釉下青花及销售东南亚市场的那批青花色泽比较灰暗、图案较组的小罐之类和国内市场的一批小型日用器。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 土耳其托普卡比特博物收藏的元代青花瓷

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 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 其中高达47厘米的带盖龙纹高颈罐l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 都是元青花瓷中不多见的

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元青花龙纹兽耳盖罐 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c.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花器, 其中包括较多破残标本,现藏首都博物馆。 d. 近40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元代窖藏和零星元青花, 其中不乏佳器, 如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纹饰特别大的带荷叶盖罐是比较难得的。

元青花瓷器鉴定之元青花龙纹大罐|瓷器鉴定真知堂

原创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再来说说元代瓷器了。 元代的瓷器,在晚清民国时的古玩行,是附属于宋代的,因为元代时间短,很多东西民间也不认识。所以元瓷,要不被归为宋瓷,要不被归到明代。 说到元瓷,原本籍籍无名的一个时代,因为鬼谷子下山大罐的石破天惊般的拍卖成交价格,一下子就成为我国民众的网红瓷。五大名窑几百年的声名赫赫,抵不上当代网络的十年传播。2个多亿啊,还是十几年前的价格,那时候咱们中国还不富裕呢。 又要说元青花了。只要一说国内外传世元青花瓷器馆藏和私人收藏一共300多件,下面肯定一片骂声,说什么难听话的都有。民间肯定有收藏,但民间收藏的不属于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传世品,也不是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自己玩玩可以,想出手变现,起码现在难度比较大。 再者,据笔者研究,虽然这些年铁公基挖开了不少地方的土,但是中国古代一直就有盗墓的传统。十墓九空很常见。湖北钟祥地区一共有300多座明代王室家族墓,最后只有一座没有被盗,还是没有被盗成功,前后九个盗洞。其实最大的浩劫在于十年动乱时期,很多都被破四旧,砸的砸了,烧的烧了。 不说闲话了,至正型元青花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元代官窑器。这种元青花都有共同特征,极为精致,采用苏勃泥青彩绘,器型大,发色美,底足处理精湛。民间收藏的元青花,估计仿制者都牢牢记住了书本上说元代底部没有铁刀修坯,极其粗糙的错误结论,只看怎么做得粗糙。其实真品至正型元青花器,底部非常细腻光洁,粘有釉斑几块而已,很多都没有火石红,显示瓷胎淘洗极为精细,铁分子都被洗出来了。 元青花也存在非官窑器,这些瓷器底部旋纹明显,火石红也比较明显。露胎处有明显的空洞或者鼓泡现象。这是麻仓土陈腐时间不够长,踩压不够充分,造成瓷胎里气泡没有完全析出的原因。这种现象并不是麻仓土的典型鉴别特征,但目前不少资料传播把这些现象作为鉴别麻仓土的真伪标准。长次以讹传讹,也不是坏事,起码仿制者也造着做,并不能理解麻仓御土的真正含义,给元青花瓷器鉴定留下了一线玄机。 这些非官窑器,笔者研究认为来自两类。一是浮梁瓷局供御以外自己私造的东西,当时元廷应该并不怎么使用瓷器,而是以金银器为主,所以对瓷器都是有命则供,否则止。这批私货就是浮梁主管官员的商品瓷了。著名的大维德基金会藏的张文进款元青花象耳瓶就是私货。二是至正十一年后,陈友谅占据浮梁接近10年时间,在此期间景德镇烧制的大量瓷器,被用来贸易以供军费。这批东西应该存在量不少,沈万三和这批瓷器有可能扯上关系。这批纯粹为了换钱的瓷器也可以算元青花瓷。 其实还有第三种,就是景德镇俗称的灰可器,也就是为了填充柴窑空隙而制造的小器如高足杯等。

古瓷罐欣赏( 盖罐)

古瓷罐欣赏——盖罐 盖罐简介: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清宣统,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

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四季园景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盖顶坐狮钮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釉夹耳盖罐

青花龙纹大罐

自戳双目!冀宝斋民间“卖萌” 博物馆火了(组图)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综合2013年07月08日16:51 一件宣德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罐。尽管我知道这样的纹饰确实存在,可负责这件描画的工匠格外用心啊。罐上的龙和狮子画的太精致了,就像是活物一般,表情栩栩如生,瞪大了双眼,一副“他已经发现我们了”

的表情。 据解放晚报报道,近日,一篇有关冀宝斋民间博物馆的博文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该山寨气息浓厚的博物馆中收藏着各种造型奇特诡异、标示年代惊人的藏品,加上作者搞笑的描述,让网友捧腹。记者调查后了解到,关于冀宝斋藏品真伪的争议并不是第一次,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博物馆,2012年7月被评为国家 3A级旅游区,是冀州市在“九州之首”文化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是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记者今天上午连线冀宝斋博物馆,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我们已经对质疑做出回应,我们这里的展品不是假的”。而冀州市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冀宝斋的确是国家3A旅游区,但是对馆藏展品的真伪鉴定,不在旅游局的工作范围之内。” 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冀宝斋博物馆创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归属于河北省冀州市二铺村集体所有,地处衡水湖南岸,占地60亩,主馆共分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体建

筑面积14000平方,总预算达到了5060万元。馆内设12个主题展厅,展出藏品2218件,其中8个瓷器展厅,2个书画展厅,1个青铜器、金银器展厅,1个唐三彩、玉器展厅。展品的时间跨度由远古至明清,馆藏近四万件,是衡水市乃至全省最大规模的民间博物馆。 冀宝斋的馆主也是当了近50年村支书的王宗泉,他自称是个农民收藏家,博物馆内的藏品能让故宫羞愧得无地自容。尧舜时期的彩瓷、商代的青花、直径1.7米的釉里红元代大盘,能颠覆中国瓷器发展史。王宗泉说所有展出的东西都是真品经他鉴定的真品。 对于藏品的来源,王宗泉称始自兴建灵秀山庄挖土方时,从地下丈余深处挖出了许多陶瓷残片,有些古董贩子闻风而至,常出没于施工现场。这件事引起了王宗泉的注意,他让村民将挖出的东西留下,由村里统一收购。随后,方圆百里的群众带着各式各样的瓷器蜂拥而至,王宗泉一般都是照收不误,没多久,坛坛罐罐就一大堆,装满了好几间办公室。“这都没花多少钱就收来了,如果真去拍卖会买,我也买不起。”

明朝时期瓷器简介(九 明嘉靖、隆庆时期)

明嘉靖、隆庆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青花八宝碗 (一对) 明嘉靖直径8·2厘米 估价:RMB40000一60000 侈口,圆腰不收,圈足,碗外绘莲花莉八吉祥纹。八吉祥是倪教常用的象征吉注的八件器物,有法纶、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肠,瓷器上常与莲花组成图案,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它是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因人们视它为吉祥之兆,所以广泛流行于瓷器和其他工艺品上。

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故) 罐敞口,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罐里光素无纹,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腹部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海水朵云纹饰,近底处绘勾云纹。盖上绘异兽、缠枝团寿及云头纹。罐外口沿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浑厚雄伟,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浓艳,微泛紫红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真图鉴赏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真图鉴赏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竟得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残件】断面微观特写断面胎质玉化断面釉层玻化形成冰裂气泡断面微观 钴料下沉吃胎底足新清洗断面微观特写【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尺寸:高:29.2 cm 口径:21.2cm腹径:35 cm 圈足径:20.8cm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寻宝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

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此罐特别之处在于肩部有点刻古伊斯兰文标识,罐底一侧有釉里红古伊斯兰文方章款,罐底有八思巴文纪年款。此罐为外销定制青花瓷器。典型文人画风,小笔勾勒,小笔涂色,用笔自然洒脱,犹如瓷器上的水墨画。肩部釉下胎上点刻古伊斯兰文标识微观特写釉里红方章款,古伊斯兰文。微观特写:釉下釉里红,釉面老化。足底新洗,需时日氧化还原。足底微观特写:胎质足底窑粘微观,火石红、土沁、釉质玉化。底足八思巴文(蒙文)款:至正年制款(待细解读)底款微观特写:釉面老化、破泡局部特写与微观微观特写微观特写微观特写户外拍照本以上的鉴赏到此亦可。还是决定发出:自己本也被量所吓,如何有如此之多鬼谷子下山。看各时期海捞沉船动辄就几万件古瓷,高安窖藏一出也是239件古瓷,也就不足为奇了。发出说明:外销元青花不是个案,寻宝报名:一五零七九九

北京故宫青花瓷欣赏1【图】

北京故宫青花瓷欣赏1【图】 青花麒麟纹盘,高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盘里口饰双弦纹,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品较为少见。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更为清丽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器。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细,纹饰舒展豪放,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青花海水龙纹碗,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 碗敞口,圈足。外口绘钱纹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绘不同形态的9条龙。碗内心双圈内饰海水龙纹,底书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此器纹饰构图生动,腹部轻描海水,重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成化青

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通高11.3cm,口径7.9cm,足径10.3cm 罐直口,圆肩,丰底,圈足。附直口、平顶、无纽圆盖。造型圆润秀美,胎体轻薄,釉色洁白,青花颜色淡雅匀净。外壁饰蓼花、蒲公英、野菊纹,上部点缀蝴蝶2只,下饰坡坨浅草,配以洞石蕉叶,呈现出“九秋花蝶”的美妙情趣,活泼自然。罐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款。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胎轻釉润,光洁无瑕,如脂似玉。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飘逸潇洒,乃受当时宫廷审美趣味的影响。瓷画在空间处理上疏密得当,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是存世不多的成化青花罐中之佼佼者。青花梵文杯,高4cm,口径7cm,足径3cm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外口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足底双方栏内双行楷书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

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

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 高家炬 一、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来历 故事还要从一位收藏和研究中国古陶瓷的英国人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说起,据洪作稼介绍,他已经从多方面查询和收集这位收藏家的生平资料,用以研究西方人对于中国陶瓷的鉴赏学和历史影响。 在他收集的资料中表明,大维德曾数次到中国寻宝,通过中国某银行购得大批清宫藏瓷,并在各地古玩行大量收购各种古董,这就是今天大维德中国艺术馆的馆藏基础。这次搜宝大行动让大维德更加热爱中国古瓷器,此后他结识了中国福建旅英华侨吴赉熙,当得知吴的手中有两只元代青花大瓶,他便欣然买了下来。这两只大瓶据吴赉熙所说是来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售。瓶子颈口的几行落款非常特别,这数行青料写就的“供养款”可不同于一般的青花纹饰,很可能是大瓶的订制者为向神明供奉的器物而签的款识。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在这5行62字的落款中,包括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至正十一年”,这是中国元代末期的一个年号,也正是这位至正皇帝,强大的王朝在他手中消耗殆尽 为什么古董商不肯收这两只大瓶呢,问题正出在落款上。“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原来,传统的古董商怎么都不肯相信这种书写了“至正十一年”款识的大瓶真是元代之物。吴赉熙后将其带到英国,就这样两只大瓶也加入了大维德的收藏。 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见到了这批藏品,对于这位著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者来讲,远没有中国古董商的窠臼之绊,当他辨认出大瓶颈部的纪年款,立即兴奋地在一家名为《老家具》的杂志上公布了自己的发现,文章标题就是《明以前的青花瓷》,不过文章并没有立即引起学术界或者收藏界的关注。 时光荏苒,1950年的时候,大维德将他的全部瓷器都捐赠给了伦敦大学,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因此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并且将这批稀世珍品陈设展出,这就是洪作稼多次观察“大维德瓶(云龙纹象耳瓶)”的地方。 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拾起了霍布逊的发现,他还将这对大瓶与远在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中国青花瓷器进行类比,完成了两篇名为《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两本著作。因为大维德瓶上有“至正”年号,因此一些人就把这些青花以及与此相类似的都称为“至正型元青花”,在以后数十年的研究中,人们都将这两只大维德瓶作为元青花的标准器。 以上文字是我找到的关于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最具可信度的介绍文本(撰文\于汐)。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文本,但都大同小异。从文本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英国人大维德爵士是一个中国古瓷器的收藏者,1929年前来中国淘宝,在购得一些清宫藏瓷及其他古玩后,结识了福建旅英华侨吴赉熙。吴赉熙将两只写有“至正十一年”字样的花瓶卖给了大维德。英国学者霍布逊在大维德那里见到了这两只花瓶,看到花瓶上有“至正十一年”字样就兴奋地写了一篇文章《明以前的青花瓷》,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写了两本书《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使写有“至正十一年”字样的大维德花瓶被肯定为元朝瓷器。后来的人就把大维德花瓶当作了元青花的标准器。大维德花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见图1。

历代瓷器中的龙纹浅谈(组图)

历代瓷器中的龙纹浅谈 青花赶珠龙纹瓷碗 高9.7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5.5厘米。 碗为撇口,弧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口饰如意云头文,内底绘云纹;外口饰如意云头纹,腹部饰二龙赶珠纹;底部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绿釉贴塑龙纹马镫壶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

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中华民族博物馆筹委会:十大出处元青花瓷器可作为元青花的标准鉴定器

十大出处元青花瓷器,可作为元青花的标准鉴定器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代。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和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于9处明代墓葬中,它们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产品,是难得的标准器。 出处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明洪武4年(1371)汪兴祖墓出土的外青花龙纹内青花菊花纹印花龙纹高足碗,197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高足碗高11、口径12.9、足径4厘米。 汪兴祖墓出土外青花龙纹内青花菊花印花龙纹高足碗 出处二:山东邹城市明洪武22年(1389)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的元末明初青花云龙纹罐,1971年出土,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罐残高33厘米,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出生两月受封鲁王,15岁就藩。 罐的颈部缺损,罐的青花发色比较鲜艳,主体纹样为四爪云龙纹,龙的形象矫健,小头细身,胫部的莲瓣纹中夹有大括号样的莲瓣尖。 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出土元末明初青花云龙纹罐 出处三: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观音山明洪武25年(1392)沐英墓出土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1950年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该梅萍通体五层纹样,绘画精美: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绘有萧何、韩信和艄公三人,画面点缀芭蕉、竹石、松树和梅花等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有大括号式的莲瓣尖。 这件梅瓶完整无缺,属于国宝级文物。 沐英墓出土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 出处四: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28年(1395)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1973年出土,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汤和生于元泰定3年(1326),卒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墓中出土了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玉器100余件。 汤和墓出土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 出处五: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12年(1414)郢靖王墓出土的两件青花梅瓶,2006年出土,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座合葬墓,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栋夫妇。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