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在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对党的社会建设理论追根溯源,研究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有助于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即从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此问题展开阐述。

关键词:社会建设;生产力;全面发展;和谐

中图分类号:a71

在当前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群体利益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的当今时代,对社会建设问题的探讨显得更有必要。社会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还将”四位一体”写进了党章。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建设这一现实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论述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追根溯源,将马克思有关社会建设的思想结合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进行深入挖掘,是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现实的理论工作和任务。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奠定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社会建设路径,是对社会建设和发展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在社会建设中正确把握中心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当今的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明确了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们所学的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经典体现,是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紧密相联的有机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而且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如对英国、德国、法国、俄国、中国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点。它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权力、统治、官僚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分析,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体内容: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最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科学基础,为其对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各种社会发展理论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范式。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其生产、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必然被另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演化是多线条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形态划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体形态、社会交换形态、社会技术形态等,但其中以经济基础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准。 3、“现代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指出了人类历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的基础条件、基本途径和主要动力。马克思的“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现了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态和阶段的多角度的考察与划分及其现代化思想,对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对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谓中国式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实际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我们要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让祖国人民富裕起来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曾经是个长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认识到:照搬外国的模式我们并没有进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儒家文化的回归word

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回归 儒家文化的起源 最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舆论,即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因此以前党中央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或者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现在,中国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自然会分出几个阶层。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1]。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也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因此,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共同信仰。 那么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就没有形成一个绝大部分人认可的共同信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思想碰撞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普适信仰,这就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大变革,其特点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

公有经济衰落,私有经济崛起。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耕作方式。因此春秋中期之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宗族社会。当时社会也讲孝,但对象不是活着的父母,而是死去的祖先。因为要保持大集体的地位,就必须创造一个大家普遍尊崇的偶像,这就是祖先崇拜。春秋中期,小家庭能独立开荒、播种和收获了,因此宗族社会的农村公社向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序幕就拉开了。私人经济的崛起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演变成对土地的争夺。老百姓凭体力创造财富。政府官员没有体力,但有权力,于是乱摊派,多征税的现象就产生了。在这个背景下,强调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都要适度的儒家思想被创立起来。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代表小农经济的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 儒家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形成了“仁”和“礼”为主的张力结构,强调内圣外王。后世奉四书五经为经典,并巧妙将“仁礼”关系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这有利于在当时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圣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浅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并且在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从实践出发的,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结构运动的变迁做出了理论概括,进而形成了包含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社会形态历史变迁以及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多方面理论内容的理论构架。文章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和特点,其次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过程,随后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引言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门类,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形态”,另一种是“建设维护性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造“苏联模式”,并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很有苏联特色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20世纪欧美社会生活新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对西方社会异化和工业文明病变的辩证分析和理性批判中,建构了十分丰富的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学,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 一般地说,社会学是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所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就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对社会学的两大分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都是适用的。因为西方社会学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产阶级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方法为对象的,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二者都有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具体的专门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只有代之而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统一的形态:革命批判性的形态和维护建设性的形态。革命批判性形态只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过渡性的、预备性的形态,维护建设性的形态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甚至可以说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哲学 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串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时至今日,儒家传统的价值意识依然主导着并决定着中国人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 基本观点 儒学世界观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孔子教导“为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中庸》的“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识仁”、“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

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根本德性者。最后,《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操作知识根据。 原始儒家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而来,并特别重视国家社群的维护及个人修养的实践的哲学,其中周文化的社会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学习体会最近阅读了刘老师的博客中的一篇文章《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体会颇多。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和阶段 四、对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和重要特征的科学预测 五、马克思恩格斯将未来社会预测了六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3)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4)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5)国家开始消亡。(6)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是它的总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天才般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我相信,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作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而且,我们不只是体会这一篇文章,而是应该深深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应越来越重视这门科学。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 1103060410 管营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选择题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该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场域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个人所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福柯 B.布迪厄 C.卢曼 D.科林斯 E.舒茨 【答案】B 二、填空题 1.“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更多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布迪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的重新说明,它试图解释的是______,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之下,社会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社会秩序

三、名词解释 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对我国社会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互相联系的。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有新的意识形态相对应,新的意识形态必然有新的社会形态相对应。人类经常犯的错误是在于用旧的意识形态来思考新的社会形态。所以人类总是不理解新的社会形态,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比如一说到博爱的社会不使用货币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许多人认为那会导致人类失去工作的动力。但是事实是博爱的社会的社会形态不是目前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因此博爱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目前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所以根本就不会出现失去工作的动力的问题。 另外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也是不可分开的。他们是完全的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无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无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的运行了。比如如果家庭的社会不反对第三者,没有对人私人占有的观念,那么家庭的社会就会混乱。同样,如果无家庭的社会如果没有博爱的意识形态,那么博爱的社会也会一片混乱。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种形态则包括: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三种形态则包括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至的。

儒家智慧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她之所以长期稳定地生存下来,与历代封建王朝用以治国安邦的管理之道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管理方法,使一代又一代封建王朝得以生存、发展。这里就来谈谈我国的古代智慧怎样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来。 一、“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观”在儒家治国思想中占有突出地位。儒家学说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着重阐明了“得民者得天下,先民者先天下”的深刻道理。古往今来,大到国与国的相争,小至企业与企业,莫不是人才的竞争。忆三国,魏王曹操广聚人才,蜀王刘备三顾茅庐。看当代,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将自己50%的工作时间用于管理人才资源。他认为,公司成功的首要原因是很好地进行了人才资源管理,他甚至可以流利地报出公司1,0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及职责。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来理解“民本”思想,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之本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正如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说“今日的企业员工不再是《摩登时代》里的查里?卓别林那样,只是在重复简单的机械动作的机器奴隶了。”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爱护员工,善待员工,把员工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根本,努力保障他们的利益。只有赢得全体员工的支持,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以人为本”。如,在员工生日当天,老板发一条祝福短信,送一个生日蛋糕;过节的时候给员工家属送份礼物。花费不多,收到的效果可谓很大。试想,员工能不卖命工作吗?以后再遇到加班、出差之类的事情,家属们能不支持吗?但不得不看到,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的确不够,时有拖欠员工工资、降低福利、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发生。这样一来,造成了企业员工懈怠、散漫、没有责任感的情绪,间接地使企业遭受损失。这绝对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觉悟不高,知识不足,就是因为我们的管理者忽视了“人”这一因素。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顺应人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这样才可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收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以德为先”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特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摘要] 马克思主义究其本质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不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息息相关。哲学探索人的本质,为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界提供方法论依据。而政治经济学则是更一门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社会阶级分层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更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本文由5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背景,方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肩负的使命,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希望对新时期研究马克思的学者们可以借鉴,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简要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学重要的观点与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阐述了一代代革命家们如何让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体现价值。文章的最后,阐述了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起读者们的广泛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背景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思格斯不仅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包含了无产阶级社会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一定社会群体组织的性质、社会群体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便开始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1842年马克思写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3年底到1844年初恩格斯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原理。他们在以后年代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了科学社会学理论。 他们在这些著作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且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完整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列宁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一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成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并且“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巳经是天才的思想。”[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是否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一个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尤为重要。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依然对我们当今做研究做学问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关于社会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和理论。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代表性的思想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确定,有用的,准确无误的。孔德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最科学的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哲学方法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看待整个人类历史,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某个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世界是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