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音史考研复习笔记

西音史考研复习笔记

西音史考研复习笔记

西音史考研复习笔记

二、中世纪(约476-1300年)

1.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出现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创作思维由单声向多声(复调)音乐过渡。音乐分两类:宗教(艺术音乐)、

世俗(民间音乐)

2.音乐文化:a格雷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①形成经过: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雷高利一世为了规范

各地区的音乐礼仪形式而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公

元9世纪在查里曼大地的强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

订和发展。

②历史意义: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西方近代音

乐创作的基础。

③基本特征:无伴奏、无固定节奏、内容选自《圣经》、拉丁文歌词。

④用途:日课经文、做弥撒

b复调音乐

①主要形式:奥尔加农(第一种)(organum)

第斯康特(discantus)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

克劳苏拉(clausula)

经文歌(motot)

②“古艺术”(Ars Antiqua):13世纪以巴黎乐派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

③巴黎乐派:中世纪古艺术时期形成的复调乐派。代表人物:

莱奥南、佩罗坦

(关于人物要答乐派或国籍,还有其具体成就)

c音乐理论

①教会调式:(12种大小调体系的前身)

②记谱法:发展线索(字母法—纽姆谱—四线谱—有量记谱法13世纪—五线谱)

③代表人物:圭多·阿雷左(意)音乐理论家,创立了四线谱和

唱名体系。

D世俗音乐—骑士音乐

①发展时期:(11—13世纪)

②音乐家称呼:<法国>游吟诗人:南部:特鲁巴杜尔(Troubadour)北部:特伦威尔(Trouvere)

<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

三、文艺复兴(约1300-1600)

1.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西方音乐史上的复调音乐全盛时期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辽宁师范大学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 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考研大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编着,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次修订版、第三次修订版。 考试大纲及考试提示(以第二次修订版为例): 考查重点:第二、四、五、七、八、九、十、十三章内容 第二章《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主要把握学堂乐歌传入、发展的历史脉络、代表人物以及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上)》和第五章《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下)》这两章,重点把握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初期建设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创作特色。 第七章《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创作现象、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特点、意义及影响。 第八章《“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第九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和第十章《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这三章,主要考查“左翼”音乐运动中的重要领军人物聂耳、贺绿汀、吕骥、张曙、任光以及冼星海等人的音乐创作思想、风格特征以及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音乐》,第十一章《沦陷区的音乐生活及江文也的音乐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这两章,可进行比较阅读,重点把握作曲家的创作。 第十三章《抗日民主根据地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及其各类音乐创作》,重点把握新歌剧的兴起与发展;有关民族新歌剧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运动中的生成与发展,还可参阅郭建民、赵世兰、赵燕等合着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一书中的有关章节。 西方音乐史(75分) 使用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考查重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考试大纲: 一、古代希腊、古罗马音乐 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的特点 2、常用乐器 3、音乐理论 二、中世纪音乐 1、格里高利圣咏概念及分类 2、复调的兴起 从奥尔加农到经文歌 3、世俗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恋诗歌手及其音乐特征 三、十四世纪“新艺术” 1、“新艺术”概念、特征 2、马肖的创作 四、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概述 1)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及迪费的创作概述 2)法-佛兰德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等人的创作风格特点 2、世俗音乐的发展 1)意大利牧歌、尚松的概念、特征 2)宗教改革及众赞歌 3)帕莱斯特利那的创作风格及历史贡献 五、巴罗克时期的音乐 1、巴罗克音乐的特点概述 1)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佛罗伦萨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及英法德的早期歌剧 2)器乐的发展及分类 (1)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2)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3)亨德尔、巴赫及其创作要点 五、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1、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历史地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措施,代表作 2、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 3、海顿和莫扎特及其创作要点 4、贝多芬的创作分期(三个时期的特征及代表作),创作要点,历史贡献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第二章周代音乐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

西方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22

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专业音乐)创作体系。(名解\填空) 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古代史 第一章古希腊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 一历史地位:(填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艺术音乐精神的源头(音乐史)二音乐文化 一、音乐内容 1神话传说music=muse(谬斯) 2荷马史诗(1)《伊里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 (2)《奥德赛》思索人生 3 抒情诗(lyric),源于民歌,最早是歌唱,用里拉伴奏。 写抒情诗的诗人: (1)(最早的)特尔潘德 (2)擅长写战歌的:提尔泰俄斯 (3)擅长写爱情诗歌的:萨福(女) (4)擅长写合唱的:品达罗斯 (他被后人推崇为“崇高颂歌的典范”) 4 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悲剧:(tragedy) (1)源于酒神节的祭祀 (2)由合唱、独唱、对话交替组合,造成音乐的戏剧性 (3)用乐器伴奏 (4)内容大多是家族之间的复仇与惨杀 (5)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到高峰 (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①埃斯库罗斯(Aischulos) ②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③欧里庇德斯 (Euripides) 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二、音乐特征 1 单音音乐形式 2 音乐与诗、舞相连,三位一体 3 声乐占主导地位 4 节奏第一,旋律第二 5 形成音乐理论体系(1)字母记谱法 (2)古希腊调式①多利亚调式 ②弗里几亚调式 ③利底亚调式 ④混合利底亚调式 6乐器(名解):(1)弹拨:①里拉(又叫里尔琴)(Lyre) 里拉琴与日神阿波罗崇拜有关 ②基萨拉(Kithara)

(2)吹管:①阿夫洛斯管(Avlos) 阿夫洛斯管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 ②西林克斯(又叫潘神排箫)(Syrinx) 三、形成西方艺术音乐的精神要素 科学性超越性矛盾性(理性和感性“二元性”)科学的创作基础超越的创作主题矛盾的创作特征 四、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 基督教的诞生(公元1世纪) 答题方法:乐器=时代+类型+特征+原文 例:阿夫洛斯管:古希腊吹管乐器,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Avlos)。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约476-1300年)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填空),出现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史上由单 声向多声(复调)音乐过渡时期。音乐分两类:宗教(艺术音乐)、世俗(民 间音乐) 二、音乐文化: 一、格雷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1 形成经过: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雷高利一世为了规范各地区的音乐礼 仪形式而编写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9世纪末,在查里曼大帝的 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 2 历史意义:(1)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 (2)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 (3)西方近代音乐创作的基础 (4)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3 基本特征:(1)单声部(2)无伴奏(3)无固定节奏(4)纯男声演唱 (5)内容选自《圣经》(6)拉丁文歌词(7)9世纪后用纽姆谱 和四线谱来记(8)采用教会调式(9)风格冷静、超脱、肃穆 4 用途:(1)日课经文(office)或(Daily office) (2)弥撒仪式①特定弥撒(prape) ②常规弥撒Ⅰ慈悲经 (常规弥撒五部分)Ⅱ荣耀经 Ⅲ信经 Ⅳ圣哉经 Ⅴ羔羊经 5圣咏的发展 横向(1)附加段(trope)p23 在原有雷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 形成圣咏的扩展。 (2)继续咏(sequence)p23 在弥撒礼拜中,继续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 歌词,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 “哈利路亚附加段”。 纵向复调 综合宗教剧(latin drama)p24

2015年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

2015年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 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3. 扎利诺 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6. 蒙特威尔第 7. 通奏低音 8. 单声歌曲 9. 利托奈罗 10.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2.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附: 2016年音乐类研究生考试西方音乐史模拟试卷(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威尼斯乐派复合唱 16世纪一种“分开的合唱队”,即复合唱风格。唱诗班和乐队被分成几组,安排在教堂里相对的两侧长廊,两侧还各有一个管风琴。作曲家的复合唱风格的作品,以分开的合唱队的交替演唱与一同合唱等各种对比手法开拓了独特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效果。 2.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第一个在总谱上标注乐器的人,威尼斯乐派复合唱创始人,最早整合人声和器乐的作曲家,配器法之父。代表作:经文歌《在教堂里》。 3. 扎利诺

16世纪意大利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首要着作有《和声基本原理》、《和声论证》等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巴洛克 5. 两种常规 蒙特威尔第在他1605年的第五券《牧歌集》的前言中做了解释。他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作曲家采用前者时主要关注对位写作的优美;采用后者时,对歌词的有效表现使一些偏离对位法规则的做法成为正当合理的手段。 6. 蒙特威尔第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划时代作曲家。牧歌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提出了“两种常规”,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7. 通奏低音 数字低音,即兴的器乐伴奏织体,这是巴洛克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织体。它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 8. 单声歌曲 在声乐领域中,最突出的新发展包括单声歌曲(意为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风格的歌曲),它是17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9. 歌词有二至三段诗节组成,每节三行,用同样的音乐。每节后有两行尾奏,叫做利托奈罗,用不同的音乐,节拍也不同。上方声部的旋律比较有装饰性,尤其是在开始和结尾处。10.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帕莱斯特利那风格是建立在对位、模仿、旋律进行、协和与不协和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的背景及代表人物和风格。 背景及成果 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分节歌的形式,有的是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的,有的是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 路德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其中《(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他还发明了换词歌,这是众赞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世纪后期以来,一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整理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 (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 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 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 4.说说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音乐史考研笔记

贾胡古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对河南舞阳县贾胡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七音孔八音孔的骨笛。这批骨笛经过同位素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贾胡骨笛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贾胡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界对我国史前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大夏:大禹时期的乐舞,以歌颂大禹治水为主要内容,全曲共九段,以编管乐器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身穿白裙,赤着上身表演。 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真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西周的雅乐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谣称为徒歌,继而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有乐器伴奏偶的“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合歌。 燕乐大曲:唐代的大型歌舞,由乐器,声乐,舞蹈综合形成。典型的歌舞大曲一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乐器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无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音乐与前段形成对比。 诸宫调:一种包含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乐,由北宋活动与汴梁的山西艺人孔三人所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鼓,笛,琵琶。 牧童短笛: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和多声部声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 简单论述 乐记: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23篇现存1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音乐的原理及艺术规律。特别在音乐的本原,音乐与民情,音乐与政治等方面有突出的见解。 内容:A.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见解有相当的深度,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属于“他律论”B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它属于情感美学,它强调音乐反应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符合当时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C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哲学主张把音乐看做是宇宙万物谐和规律的体现,并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对音乐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D乐记还十分的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相当的深度。E它反复强调认为音乐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运用音乐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意义:乐记总结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阐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治学和政治的关系,音乐伦理教育和美感作用,它反映了先秦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反映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用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对话的形式写成的。首先提出了生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音乐是客观实体,哀乐只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其次,以音乐的本质“和”即“美”,但是这种美是没有内容的抽象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和某种具体的感受。另外,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提出了“劳动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动”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的音乐理论相抵抗,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分类汇编,战争、协议文件汇总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d712158219.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国际关系史试题分类汇编(1618-2004) 名词专题部分(共255题) 战争: 1.三十年战争、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3.北方大战、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5.七年战争、 6.美国独立战争、 7.克里米亚战争、 8.普丹战争、 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 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15.意土战争、16.两次巴尔干战争、17.第一次世界大战、18.奇怪战争、19.太平洋战争、20.苏德战争、21.第二次世界大战、22.朝鲜战争、23.中东六·五战争、24.第四次中东战争、25.两伊战争、26.海湾战争、27.波黑冲突、28.科索沃战争、 29.伊拉克争。 文件: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比利牛斯条约》、 3.《乌得勒支和约》、 4.《圣斯特法诺和约》、 5.《安政条约》、 6.《中俄伊犁条约》、 7.《江华条约》、 8.《普拉特修正案》、 9.“至克鲁格电报”、 10.《英日同盟条约》、11.《日韩合并条约》、12.《和平法令》、13.《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4.《凡尔赛和约》、15.《色佛尔条约》、16.《洛桑条约》、17.《九国公约》、18.《拉巴洛条约》、19.《贝尔福宣言》、20.《道威斯计划》、21.《杨格计划》、22.《洛迦诺公约》、23.《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24.《胡佛宣言》、25.《天羽声明》、26.《反共产国际协定》、 27.《中立法案》、28.《慕尼黑协定》、29.《租借法案》、30.《钢铁盟约》、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2..《大西洋宪章》、3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34.《苏日中立条约》、35.《联合国家宣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音乐史图文稿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音乐 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中国音乐史 1.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着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2.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3. 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 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 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 二.西欧战后的羸弱 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 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 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一.苏联的大国实力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 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 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 三.美台防御条约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

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 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 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 四.联合欧洲的意义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 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 三.三和路线的提出 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 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 二.波匈事件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四.勃列日涅夫主义 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一,美苏缓和的成因 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 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 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 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 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 1、格里歌利圣咏 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 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12世纪中叶,游吟诗人的风气传到法国北部和德国,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乐为“特罗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依语(法国中、北部方言)来演唱,体裁与南部大致相同。到13世纪多演唱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udeau)和维勒莱(vierlai)体裁,所唱的诗歌不下于4000首。 4、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 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有重要地位,但世俗音乐仍然不断发展。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相比,有以下区别: 1、就声乐而言,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其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声乐。 2、世俗音乐的歌词采用押韵的诗,且多用地方语言;而宗教音乐的词则是散文式的,多采用拉丁文。 3、世俗音乐多采用分节歌或主副歌的形式;宗教音乐形式则多样一些。 4、世俗音乐在调式上多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种教会调式。 5、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声乐。13世纪以后,除了管风琴以外,一切乐器都被禁止使用。 第一页

考研西方音乐史复习要点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西方音乐史》复习重点(共同课)《西方音乐史》考研复习重点(共同课)教材:《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 二、复调的兴起(9-13 世纪)

四,新艺术 第三编 一、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堪 1、迪费代表了15 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的体裁与风格,并对15 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2、他更重要的成就在弥撒曲方面,真正确立了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使其成为文艺复兴复调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3、他是第一个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作曲家。 4、他是在创作中采用四声部织体,把低声部固定在持续声部之下的第一位作曲家。 1、他是世纪之交的一代法-佛兰德作曲家的突出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2、他的弥撒曲创作有了更多的类型和手法;经文歌是他数量最多的体裁,最能代表其个性和创造性;尚松的声部增多,形式更自由。 3、模仿在他的复调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品常以赋格式的模仿(卡农)形成结构的基础。 4、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注意探索以音乐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形象的解释与象征。 三、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1、什么是宗教改革? 2、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3、众赞歌是怎样产生的? 4、众赞歌的发展经历了几种主要的风格?

5、什么是反宗教改革? 6、反宗教改革时期最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是谁? 7、他的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8、什么是“帕莱斯特利那风格”? 四、威尼斯乐派 第四编巴罗克时期音乐 一、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1、歌剧的定义 2、歌剧最直接的来源 3、第一部歌剧的产生:卡梅拉塔、《达夫尼》、《尤丽迪西》(词曲作者、时间、地点、场合、题材、音乐特点)4、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剧情、音乐特点) 5、威尼斯歌剧的继续发展:卡瓦利、切斯蒂 6、那不勒斯:形成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斯卡拉蒂的贡献。 7、法国:吕利,英国:普塞尔,德国:凯泽 发展1, 二、器乐的 2,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器乐曲 三、巴罗克晚期的两位大师 1,亨德尔 1、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增加了法、英、德的因素。 2、作曲速度很快。 3、经常借用自己或他人的旧作。 4、具有驾驭庞大结构的气魄,线条简洁而宽放,主调风格为主,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宏伟的效果。 创作体裁:歌剧、清唱剧、器乐曲 重点在清唱剧,特征: 1、首创英语清唱剧。 2、把歌剧创作的经验用于清唱剧。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7分 1. “英国治下的和平” 2.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第二次柏林危机 5.TPP 二、简答题3*15分 1.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 2.二战前日苏关系的演变 3.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各国关系的影响(不是很确定这个,伊朗伊斯兰革命是确定的,后面这个具体词汇忘了) 三、论述题2*35分 1.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大致这个意思) 2.试论述20世纪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2.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3.租借法案 4.《苏日中立条约》 5.达尔富尔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争取安全的外交努力 3.简述冷战后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 三、论述题 1.试述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俄矛盾的演变及其原因 2.请分析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赫尔辛基进程 2.克里米亚战争 3.英德海军协定 4.旧金山和约 二、简答题 1.简述“9?11”事件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恐历程。 2.法德和解的意义。 三、论述题 1.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请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评析。 2.论述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 201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G20 2.克什米尔问题 3.哈布斯堡帝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